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优秀地理教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apple1909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优秀地理教案(共含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pple1909”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优秀地理教案

篇1:地理走向世界的中国教学教案

地理走向世界的中国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过程与方法

作图----小组合作----导学-----练习深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的区域差异和区域合作中的重大工程

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关于国家的一些国情知之甚少,对南水北调等工程难以理解。

教学资源与策略

课件、素描纸、铅笔、红笔、黑笔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两年来,我们学习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今天我们一起和中国走向世界。 【板书】走进世界的中国

讲授新课 教师引入:在两年的地理学习中,同学们掌握了学习地理的学习方法之一是:读图。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手中的笔自己来描绘祖国的蓝图。将同学们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组长。共同完成“中国轮廓图”,并画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描述每一个区域的特征。(时间5分钟) 学生作画,老师巡视。 教师承转: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点,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我们怎样才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世界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是今天这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

教师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板书:1.区域差异

学生展示作品: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老师提问:

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特点,想一想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学生发言: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千差万别,这说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

教师承转:不同的区域地理条件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教师板书:2.区域发展

教师提问:

1. 以东北平原为例,想一想为什么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联系气候、地形、人口、工业等方面进行分析)

2.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因地制宜地发展家乡的经济?

学生讨论发言。(略)

师生共同总结:

1.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辽阔,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这些都是东北平原的农业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发展商品粮生产,是东北平原区域发展的方向。因而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家乡发展经济的地理条件既有优势也存在着问题。就人口这一条件而言,从不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人均资源少;而从有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就需要我们扬长避短,发展农业要走多种经营之路,发展工业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并积极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临近港澳、东南亚,引进外资方面更有利。可以利用优势发展加工制造业。看来,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看漫画,谈感受。“丰收的苦恼”。教师承转:有了优势,是否就能够发展得好呢?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我们家乡加工的产品没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任何优势也就无法实现,也就不能促进区域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其他地区的合作。

篇2:地理中国的民族优秀教案

地理中国的民族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

2.知道汉族人口占92%,其他55个民族占8%。

3.知道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4.知道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5.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6.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中华民族分布”图,说明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2.通过收集资料或调查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使学生在掌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后,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少数民族约占8%。在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中,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有18个。众多的民族在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本节的重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各民族分布状况及其特点。

由于各民族团结协作,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本节 教学的重点内容。对我国的民族政策知识要求理解,对其他知识要求识记。汉语(普通话和方言)、汉文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内容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讲。

让学生学会阅读“中华民族分布”图,是本节重要的基本训练要求。通过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逐步提高阅读专题地图的技能。

教法建议

1. 教师在讲课前,可以先出示有关民族大团结的图片,先让学生知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外,其他都是少数民族,各民族虽然人口数量不同,但在大家庭中都是平等的亲密兄弟。

2.阅读“中华民族分布”图,通过图例先让学生熟悉我国的民族构成,然后再了解民族的分布情况。在这里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中华民族分布”图,认识我国民族分布集中、分散和杂居的现象,最后再归纳出特点。

3.讲述我国的民族政策时,可以先让学生明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展示 教师搜集来的具体事实、照片、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或者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搜集资料,但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执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可以增加学生对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了解,会引起学生很大兴趣。首先,先让学生明确语言和文字是两个概念。有些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如汉族)语言分为多种方言,但文字只有一种。汉族普通话是我国汉族普遍使用的共同语言,现在全国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时,都已普遍应用。教材中“我爱中国”的汉、蒙、藏、维、哈、朝、彝、壮八种民族文字的写法,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人民币纸币上的文字,以加深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5. 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给学生放映一些有关少数民族生活的幻灯、录像、电影等。 教师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参观活动,如参观民族风俗展览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社会调查是一种重要的课外 教学活动。收集图片、实物、录音、录像等对丰富学生课外 教学生活,扩大知识领域,培养情趣,增加对国情的了解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 教师要注意使课内与课外 地理 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以加强 地理 教学的实践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中国的民族

重点:我国的民族政策和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

难点: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过程:

〔引入〕:出示图片“民族大团结”。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了汉族外,还有不少兄弟民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练习〕:请学生画出“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扇形图(汉族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

〔讲解〕:大家一起回忆一下在 历史课上讲过的故事:19世纪我国云南的少数民族抗击法军的英勇事迹和广西的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抗击日寇的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这些事例都说明了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共同缔造新中国,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提问〕:观察“中华民族分布”图,思考问题:

(1)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按 地理方位)。

(2)找出居住在五个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和居住在云南、黑龙江、吉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

学生总结归纳后, 教师概括。

〔讲解〕: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其中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讨论〕: 教师出示以下资料:

(1)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情况 vAlign=top width=95>vAlign=top width=95>

工农业

总产值

vAlign=top width=95>

粮食

vAlign=top width=95>

原油

vAlign=top width=95>

铁路通

车里程

vAlign=top width=95>

卫生机

构床位

vAlign=top width=95>

1952年

vAlign=top width=95>

37.9亿元

vAlign=top width=95>

1582万吨

vAlign=top width=95>

5.2万吨

vAlign=top width=95>

3787千米

vAlign=top width=95>

5711张

vAlign=top width=95>

1992年

vAlign=top width=95>

3053.6亿元

vAlign=top width=95>

5670万吨

vAlign=top width=95>

1316.1万吨

vAlign=top width=95>

13143千米

vAlign=top width=95>

375377张

vAlign=top width=95>

增长

vAlign=top width=95>

79.5倍

vAlign=top width=95>

2.6倍

vAlign=top width=95>

252.1倍

vAlign=top width=95>

2.5倍

vAlign=top width=95>

64.7倍

(2)我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等五个自治区。还在部分地区成立了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等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通信联系、学习、出版以及社会交往中,可以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4)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学生根据以上的`资料,分组讨论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具体措施以及在民族政策的管理下,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

〔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1)各民族一律平等。

(2)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3)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

(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录像〕:放录像: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讲解〕: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有的还信仰宗教。我国宪法中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总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昌盛做出了资力的贡献。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民族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有56个民族

2.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建设新中国

3.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

三、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组织一次展览,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居民生活的变化。资料的收集由学生来完成,可以是文字、图片、录像,类型不限。

篇3:初中地理中国的民族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

1、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各民族风土人情。

2、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学情分析

1、学生只清楚全国有56个民族,但是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居住特点都不清楚,本节课应先从地理位置上找出各民族居住的大致位置,了解各民族的风俗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2、比较难理解的是我国民族的构成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民族政策,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开展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开阔视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个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的民族构成特点。

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对学生收集、归纳资料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视频引入,多个民族节日片段的剪接)

二、讲授新课

1、活动一:将图片与其民族名称用线连接起来

维吾尔族

壮族

问题:

(1)我国大家庭中共有多少个民族?多少个少数民族?

(2)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其他民族呢?

2、活动二:大屏幕展示(我国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人口)

3、活动三:大屏幕展示(中国 民族分布图)

4、讨论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什么好处?

5、活动四:大屏幕展示(我国几个少数民族的体育、艺术、民居和传统节日)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民族,知道了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知道了我国民族政策。总之,我国这个有着众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家庭,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祖国的强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不断努力,奋发进取。

《走向世界的中国》教学反思

走向世界的中国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优秀教案

中国地理学习心得

贴近强者走向世界

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土地资源》的教案

中国地理的说课稿

中国区域地理复习

《地理中国》观后感作文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优秀地理教案(合集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优秀地理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