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黄河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qianghi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理教案-黄河(共含14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qiangh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地理教案-黄河

篇1:地理黄河教案

一、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上一节长江,对学习河流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教材主要从中国第二长河,“母亲河”的奉献中国的忧患,根治黄河四方面概况了黄河的整体地势特征本节的教学对学生今后学习我国的水资源,水能源,生态环境的保护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于具备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读图和析图的能力,同时学生学过《长江》一课,对河流的学习方法有了了解,为学习本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学生对于本课提及的地上河的成因的分析及产生的危害和治理的分析,还不够具体和深入,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探究完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开发和治理的方案。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成为地上河的成因和黄河的治理措施。

分析:从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过程中可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从而可引出治黄的根本措施,所以“地上河”的成因是本节的重点。黄河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都很丰富,如果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利于加快西北内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合理利用也将产生一系列问题,所以黄河的开发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现实中,因为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等原因使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地上河”且近年出现断流现象,这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后果,也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黄河的治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学方法

学法:

(1)自主探究这是教学的准备阶段,我设计学案了提前发下去,为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帮助。

(2)合作交流我采用组内交流、组际交流、同桌交流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给每一个学生以机会。

教法:

(1)目标重现: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评价能力。

(2)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内展示预习学案,检测预习效果

(3)合作探究,通过做综合题来联系所学的知识,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精讲点拨,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疑问、重难点、易错的、易混的、易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5)巩固检测,针对学生对本节课的检测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黄河录像导出本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3分钟)[引入]用课件播放黄河景观视频,激昂的音乐伴着滚滚黄河水展现在学生眼前。

[教师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古代就有许多文人墨客歌颂过它。请同学们展示搜集的有关黄河的诗。

[学生展示]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

[师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

(二)(10分钟)[课件出示]黄河探险

[教师]先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题:读图思考。

[课件展示]黄河流域图

“动态移入”法首先画好黄河“几”字形状作为文本。

[师]“黄河的干流像什么形状?”

[生]像个巨大的“几”字。

[师]鼠标点击动态移入地图上黄河的原位契合并重复几次。

[学生自主学习]

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在小组内总结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

4、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由各小组充分讨论后,派代表上台交流。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黄河的简图,并根据自己画的图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自探空间: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学生讨论、回答]黄河仅仅是长度居全国第二位,而年入海水量却远远少于长江、珠江。

[师]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三)[课件出示]黄河的水文特征(10分)

[师]请学生自学课本49—50页的阅读来找出正确答案。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上游的水文特征。

篇2:地理黄河教案

一、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四、教学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平台、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七、学法引导: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八、教学过程:

[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抗击外来入侵,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

[板书]一、黄河的基本概况

[活动]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书]二、黄河的奉献

1、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

2.发电灌溉。

3.旅游名胜。

[板书]三、黄河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黄河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黄河,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黄河泥沙多)

结合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书]2、中游含沙量大

[补充]: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黄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板书]3、地上河

[提问]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黄河泛滥时人民逃难的录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痛苦的回忆”部分阅读材料(从公元前6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黄河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加深对黄河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

提供的一首诗歌,对“地上河”的形成作一个总结:

黄河之水天上来,万里奔腾入渤海;

卷走黄沙十六亿,填充华北沉降带;

走南闯北拐大弯,泥沙滚滚多危害;

淤塞河道高筑堤,造就悬河飞天外.

[板书]4、易泛滥

播放历史上黄河泛滥时房屋倒塌,人民流离失所的凄惨情境的录像。让学生感受洪水的危害,产生强烈需要解决水患问题的情感.

师:这决口之险,我真的亲身感受过。98特大洪灾,大家还记忆忧新吧,其实时长江就发过大水,我是湖南人我家住在长江沿岸,当时长江水位几乎与大堤齐平,狂风暴雨,水天一色,只能听到风的狂吼,水的翻滚声。真的是令人担心啊,但我的父老乡亲没有一个人退缩,老少都誓死保卫大堤,堆沙包抬高堤岸。真的皇天不负有心人,那年没有决口。黄河流域的人民和我的父老乡亲一样,面对这凶猛的黄河,他们岂能坐以待毙。但如何合理的摆脱黄河的这些忧患,一直困扰着黄河流域的人民,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水利部长,你认为治理黄河该采取哪些有力的措施呢?

板书:四、黄河的治理

加固堤防 保持水土 修建水库

篇3:地理黄河教案

【教具】:

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的基本情况。

[板书]一、的基本概况

[活动]请学生读“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找出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书]二、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泥沙多)

结合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书]2、中游含沙量大

[补充]: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板书]3、地上河

[提问]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泛滥时人民逃难的录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痛苦的回忆”部分阅读材料(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加深对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

[板书]4、易泛滥

篇4:地理黄河教案

一、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四、教学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平台、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七、学法引导:

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八、教学安排:

二课时(黄河的概况及奉献为第一课时,黄河的忧患和治理为第二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播放录像):

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录像,配上对白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师:是啊!此刻我们激动,我们自豪!我们多么想去深入了解这条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啊!

评价、反思:学生情绪一下子高涨,迫切需要去了解黄河。

滔滔黄河

板书:一、黄河的概况

活动一:

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并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课本P49几个活动题,代表上台指图讲解,其他的同学纠正

补充,最后师生一同在图中分析出黄河概况(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教师及时板书。

在此活动之前,学生用素描的形式画出《黄河流域图》,教师将全班同学收集的有关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制成有利于教学的精美课件,在学生上台讲解黄河的概况时,适时展现。如在《中国的地形图》上动画闪烁出现黄河的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在《中国政区图》上动画闪烁显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在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上动态显示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分段情况。

评价、反思: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以及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成果的展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兴趣高涨。

活动二(分组讨论):

接着大屏幕上展示有关黄河的讨论: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害河。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两者兼有?(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师:是啊,黄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北大地上,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够具体指出是哪些?

由于有前面的知识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以下几点:

板书:二、黄河的奉献

塑造平原、富蕴水能、提供水源

评价、反思: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活动三:

接着学生代表结合相关的景观图片,指图一一讲解。

生:黄河冲出青铜峡后,水势变缓,在干旱的宁夏和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和“塞外江南”的河套平原,在下游地区又塑造了广阔的华北平原。(在流域图中,配上相应的景观图片。)

生:请看大屏幕上的《中国地形图》,我们发现黄河的中上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所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如此丰富的水能资源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却付之东流。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黄河的中上游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课件展示沿途主要水电站的景观图片,让学生知道梯级开发成串分布的特点。)

生:这些水电站和水利枢纽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而且还提供了便利的灌溉。而首先揭开引黄灌溉历史的是宁夏平原。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修建了许多引黄灌溉的水利工程,使黄河流域的面积大大增加。(课件展示宁夏平原灌溉渠道图片和刘家峡水库图片。)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黄河的源流概况和黄河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以及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能力。

课后活动:

学生分组收集有关黄河忧患和治理方面的资料,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撰写小论文“假如我就是水利部长……”。

篇5:地理黄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课前准备:出示黄河流域示意图。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一、学习“预习”部分。

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

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变成什么样子?

二、提示课题。

1、板书课题。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解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四、学习分段,根据段意。

第一段:讲近20xx年,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段: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第三段: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改道。

第四段: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近200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

4、小结: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课堂作业。

1、抄写新词。

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二、讲读第三段。

1、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2、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3、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

4、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这一段讲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四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1、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么样的教训?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册。

篇6:滔滔黄河地理教案

一、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四、教学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平台、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七、学法引导:

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八、教学安排:

二课时(黄河的概况及奉献为第一课时,黄河的忧患和治理为第二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播放录像):

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录像,配上对白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师:是啊!此刻我们激动,我们自豪!我们多么想去深入了解这条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啊!

评价、反思:学生情绪一下子高涨,迫切需要去了解黄河。

篇7:滔滔黄河地理教案

板书:一、黄河的概况

活动一:

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并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课本P49几个活动题,代表上台指图讲解,其他的同学纠正

补充,最后师生一同在图中分析出黄河概况(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教师及时板书。

在此活动之前,学生用素描的形式画出《黄河流域图》,教师将全班同学收集的有关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制成有利于教学的精美课件,在学生上台讲解黄河的概况时,适时展现。如在《中国的地形图》上动画闪烁出现黄河的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在《中国政区图》上动画闪烁显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在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上动态显示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分段情况。

评价、反思: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以及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成果的展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兴趣高涨。

活动二(分组讨论):

接着大屏幕上展示有关黄河的讨论: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害河。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两者兼有?(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师:是啊,黄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北大地上,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够具体指出是哪些?

由于有前面的知识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以下几点:

板书:二、黄河的奉献

塑造平原、富蕴水能、提供水源

评价、反思: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活动三:

接着学生代表结合相关的景观图片,指图一一讲解。

生:黄河冲出青铜峡后,水势变缓,在干旱的宁夏和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和“塞外江南”的河套平原,在下游地区又塑造了广阔的华北平原。(在流域图中,配上相应的景观图片。)

生:请看大屏幕上的《中国地形图》,我们发现黄河的中上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所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如此丰富的水能资源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却付之东流。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黄河的中上游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课件展示沿途主要水电站的景观图片,让学生知道梯级开发成串分布的特点。)

生:这些水电站和水利枢纽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而且还提供了便利的灌溉。而首先揭开引黄灌溉历史的是宁夏平原。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修建了许多引黄灌溉的水利工程,使黄河流域的面积大大增加。(课件展示宁夏平原灌溉渠道图片和刘家峡水库图片。)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黄河的源流概况和黄河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以及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能力。

课后活动:

学生分组收集有关黄河忧患和治理方面的资料,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撰写小论文“假如我就是水利部长……”。

篇8:八年级地理黄河教案

八年级地理黄河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海洋和大致形状。

2、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个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渐树立人和自然协调观念及课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分析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教学难点:

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的只是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教学准备:

黄河流域水系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歌曲。老师讲述: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黄河的功与过呢?

二:讲授新课

(一)黄河的概况

教师讲述并提问:引用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指的是什么地方?海指的是什么海?

学生活动: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回答问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东海。

问题2:从地图上看黄河像什么?

学生活动:读图回答:几字形

3看地图说出黄河的主要支流,流经的省区和上中下游的三级划分。

4将黄河与长江进行对比,让学生比较,并总结出黄河水的特点。

学生回答含沙量大水量小

(二)黄河的贡献

学生自读第49页3、4、5段,说一说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塑造平原提供灌溉发电和旅游

(三)黄河忧患

老师讲述:几千年来,黄河流域的人民正是在黄河的哺育下才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那么黄河有没有过呢?

学生回答:有

教师让学生读第53页的图2.45分三组说黄河上中下游各有什么忧患

学生回答:上游:气候趋于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

中游:水土流失严重

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从黄河下游地形特点,探究地上河形成的原因

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问题:黄河还有哪些病症?

土地荒漠化、凌汛、断流和污染等

(四)根治黄河

分组讨论:针对黄河上中下三游的忧患我们因该分别采用什么办法来处理

上游:修建水库建立水利枢纽工程

中游:植树造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下游: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教师讲述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黄土高原地表植被变化的相关资料,了解治黄的成就设计理念:本环节重在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地观,选择新的热点素材对知识进行重组。目的有三启发学生积极发散思维,水到渠成形成过程不拘泥于具体的知识框架突出重点拉近学生与陌生知识之家的距离,是学生亲知善学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黄河的概况,黄河有哪些功,有哪些过,以及如何治理黄河,短暂的学校也许远远达不到你对黄河的了解的要求,如果你想了解黄河更多资讯,详情可阅读《黄河儿女》累报刊杂志或登录黄河网等,对黄河进一步的了解

篇9:滔滔黄河地理的教案

滔滔黄河地理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 教学内容: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经省区、主要支流等。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2. 内容分析:“滔滔黄河”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指的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黄河的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外流河、内流河、滚滚长江等知识联系紧密,为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解决的中点的根本问题是了解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经省区、主要支流等。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二、教学目标与分析

1. 教学目标: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2.教学目标分析:

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指的就是记住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经省区、主要支流等。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目的就是要理解黄河上游落差大,水能丰富;中游支流多,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障碍)是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产生这一问题(或困难、障碍)的原因是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差。要解决这一问题(或困难、障碍)就要知道下游是华北平原,,其中关键是充分利用黄河“地上河”动画演示图。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地上河”的教学中(指出工具使用在哪里),准备使用幻灯片(提出用什么工具)。因为使用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接受。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 一碗水,半碗沙指的是什么河流?

设计意图:猜谜、导入新课。

问题:复习分析一条河流的方法是什么?

设计意图:复习《滚滚长江》,预习滔滔黄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识黄河

问题一:读“黄河水系图”,并配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政区图”:说出黄河的源流概况。各小组充分讨论后,并填绘在板图上。

设计意图:了解黄河的概况,提高了学生的绘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参与意识。学习成果的展示,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兴趣盎然。

例1 .自 山,注入 ,是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是

和 ,分别位于 自治区和 省。

变式练习黄河中游的两大支流是( )

A.湟水、洮河 B.汾河、渭河 C. 湟水、渭水 D. 洮河、汾河

师生活动: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

(2)主要的支流

(3)流经的地形区和省区

(4)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旧孟津)

第二:颂黄河

问题二:上中下游各河段的水文特征是什么?(跨过的地形区、阶梯的交界处)“黄河流域水系图”,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有些什么功劳呢?

设计意图:采用发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题2位于河上游最大的水电站是( )

变式练习: 黄河流域的水能主要集中在哪个河段?

师生活动:

(1)观察在黄河上游中游各有那些水电或水利枢纽工程?它们各位于哪个省?

(2)著名旅游景点黄河壶口瀑布位于黄河那一段?

(3)找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还有华北平原,他们是由谁塑造的?

第三:忧黄河

问题三:阅读教材50页的“河水一石,其泥六斗”、51页的“黄河凌汛”、“黄河断流”并结合课前收集的有关黄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题3:黄河中游流经 高原,是我国 严重的地区;黄河下游地区,河床逐渐增高,成为“ ”。

变式练习:“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句俗语反映了黄河的哪种水文特征( )

A.水量大 B.含沙量大 C.有凌汛 D.汛期短

(1) 黄河忧患在中、下游各有哪些表现?

(2) 说一说造成黄河忧患不断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各有哪些?

(3) 地上河的成因是什么?

(4)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救黄河

问题四:假如你是“黄河治理委员会”的专家,你认为治理黄河应采取什么措施?

设计意图: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扮演具体的社会生活角色,帮助他们体会和理解各种地理问题,使课堂教学回归现实生活。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例题4:下列治理黄河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上、中游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B.下游修筑堤坝,加固黄河大提

C.在上、中游修建水利枢纽 D.在下游干流上修建水库

变式练习:治沙和防洪并举的治理黄河的手段是( )

A.植树造林 B.加固大堤 C.修筑梯田 D.修建水库

师生活动:(1)黄河之害在于什么?究其根源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治黄的关键是什么?治理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2)仅在黄河中游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就能万全防止黄河下游洪水泛滥和泥沙淤积吗?还应采取哪些办法或措施才可能根治黄河呢?

(3)S河凌汛是怎么样形成的?危害在哪里?应该怎么治理?

(4)黄河下游为什么会出现断流?(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应该怎么治理?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程学习了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经省区、主要支流等。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篇10:《黄河》教案

学习目标:

1、记住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干流流经的省区及地形区的名称

2、在图上找出并记住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湟水、汾河、渭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河口镇和河南省旧孟津

3、知道龙羊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工程的名称及分布

4、理解黄河“母亲河”的奉献

5、理解黄河“地上河”的形成原因和造成的危害

6、住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

7、知道治理黄河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

学习重点:

1、黄河的自然特点 2、黄河“母亲河”的奉献

3、黄河“地上河”的形成原因 4、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

导学思考题一:

1、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而不说是中国的第二大河?

2、阅读课文,了解黄河的发源地、长度和注入的海洋?

3、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流经那些省、自治区?

4、在黄河水系图上,依次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黄河水系图上,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源头;四条支流:洮河、湟水、汾河、渭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旧孟津,看他们各位于哪个省区?

6、黄河在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什么平原?

7、黄河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哪一段?在黄河上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大型水利枢纽及水电站有哪些?什么河段梯级开发最密集?

强化训练题一: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 山,全长 千米,注入 海。

2、黄河源头是 ,在山西省注入黄河的支流是 ,在陕西省注入黄河的支流是 。

3、黄河发源于 高原,依次流经 高原、高原和平原。

4、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是内蒙古的 和河南的 。

篇11:初二地理黄河课件

初二地理黄河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4.通过对黄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黄河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黄河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之利”、“黄河之害”和“黄河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黄河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黄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黄河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黄河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根治黄河”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黄河的治理。从上图可以看出,黄河“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黄河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难点: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法建议

本节的第一框题“中国第二长河”并没有太难的知识点,建议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即这部分知识通过读图活动来完成。

关于黄河的“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头查找资料,然后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如果没有黄河,中国将会怎样?”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黄河在国民经济、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

关于黄河的“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各河段的特点,分组对不同河段进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讨论治理的措施。这样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最终会使学生认识到:治理黄河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黄河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区际公平”的原则。

关于最后一个框题,可以找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介绍水利枢纽时,尤其要介绍小浪底工程,这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除了发电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调水调沙,对于根治黄河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要通过介绍这一工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治理黄河的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篇12:地理黄河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第四课时滔滔黄河﹙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重点)

2.理解出黄河各河段特征。(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录像,配上对白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此刻我们激动,我们自豪!我们多么想去深入了解这条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啊!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自学(一)读教材图2-53、教材P55-57。结合黄河水系图图,完成下列问题。

1.①表示黄河源头________,源自__________山。

②表示黄河注入的海洋________。黄河长________千米,为我国第第_____长河。

2.黄河依次经过的省级行政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江,黄河共同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B表示黄河干流上中下游的划分点,A是_________自治区的_______,B是_____省的_____。

5.序号代表的黄河主要支流的名称:

③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⑥_________。

6.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各河段特征

①上游:流经地势第___、___级阶梯交界处,多峡谷、落差___,______资源丰富,尤其是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其中上游最著名的水电站是上图中字母a

所代表的________水电站。黄河出青铜峡后,塑造的两大平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在上图中用阴影标出并注明。

②中游:黄河中游流经______高原,该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严重,导致河流多泥沙,以黄河中游干流作为界线的两个省是_______、______。

③下游:流经________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________”。

展示交流:

自学(二)阅读黄河上游的峡谷,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黄河龙羊峡至青铜峡水电资源待开发

青海龙羊峡至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黄河河段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条件优越,是全国著名的“水电富矿”。但截至目前,这一河段尚有49%的水电资源没有开发。

目前,黄河龙青段已建成大中型水电站9座,装机容量为617.88万千瓦,仅占黄河上游流域水电资源可开发容量的24%

黄河上游尤其是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的水电站,与国内同等规模的水电站相比,具有工程量小、淹没耕地及迁移人口少、单位千瓦投资低、技术经济指标优越等特点。已建成的龙羊峡多年调节水库雄踞河段之首,为下游电站的建设和水库运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比国内其它河流的水电开发具有明显优势。

1.龙羊峡至青铜峡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点拨:地处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湍急,水量较丰富)

2.在文中找出这一段建立水电站的优势在哪?

教师总结:

1.结合黄河形似“几”字来结合识记。

2.黄河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其中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水能资源最丰富。

3.黄河之所以“黄”主要是因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区域,汾河和渭河带来了大量的泥沙。

4.举世闻名的“地上河”形成的原因: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导致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而形成“地上河”。

三.课堂小结

1.黄河形状巨大的“几”字形。

2.黄河的三段。

3.黄河的水能资源。

4.黄河重要的支流,“地上河”。

5.黄河流经的地形区。

四.反馈练习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中“天上”和“海”分别是指( )

A.唐古拉山、东海

B.祁连山、黄海

C.巴颜喀拉山、渤海

D.横断山、南海

2.黄河干流的流经的地形区:①青藏高原,②华北平原,③黄土高原,④内蒙古高原,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④②

D.①④②③

3.长江、黄河共同流经的省区是( )

A.四川、甘肃

B.青海、四川

C.青海、西藏

D.四川、西藏

4.关于黄河下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黄土高原地区

B.流经我国的湿润地区

C.峡谷多,水能丰富

D.有“地上河”之称,河床高于两岸

5.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柴达木盆地

6.黄河下游流经的省是( )

A.山东、河南

B.山东、河北

C.山东、山西

D.河南、河北

7.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 )

A.长江

B.尼罗河

C.黄河

D.亚马孙河

8.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小的主要原因是

A.多峡谷,水流急

B.多洼地,降水少

C.多瀑布,河道深

D.“地上河”,少支流

右图中a为青海湖。据此回答9、10题

9.图中甲河为()

A.长江

B.黑龙江

C.珠江

D.黄河

1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为咸水湖

B.图中所示区域均为内流区域

C.乙河水量丰富

D.青海省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省

11.读下图,回答问题。

(1)黄河和长江的流向均大致为自西向东流。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2)我国已经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是长江三峡,在图中的代号为②。

(3)为了减少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降低含沙量,并使河床降低,已经建成的水利枢纽是

(4)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⑤是秦岭。

(5)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小的原因是()

A.成为“地上河”,无支流汇入

B.近年一溜烟气候干旱,降水少

C.位于干旱地区

D.近年来黄河中上游用水量过大

(6)黄河断流曾经是一个让人心痛的话题。黄河断流始于1972年。在1972-的27年间,有出现河流断流现象,平均4年出现3次断流现象。8月11日,黄河最后一次断流。至8月11日上午8点,黄河实现自19以来的连续不断流。历史上,黄河为什么会发生断流现象?解决黄河断流的办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

1.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

多年来黄河流域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最主要的自然原因,而降水量又直接受气侯变化的影响。

2.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

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办法:上游要保护好植被加快三江源的建设保护野生动物促进生态平衡中游就是加紧植被种植提高黄土高原的绿盖率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灌溉技术节省水下游更应该保护水资源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滔滔黄河﹙二﹚

教学目标:

1.理解黄河各段存在的问题。(重点)

2.掌握黄河各段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河是母亲河,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么我们将怎样看待黄河和治理黄河呢?这一节我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一下。

二、讲授新课

自学:认真阅读教材P57的阅读材料—P56,思考下题:

1.黄河泥沙主要来自哪里?

2.根据“地上河”示意图,解释“地上河”的成因。想一想,历史上,黄河洪水泛滥与“地上河”之间有什么关系?

3.想一想,如何加强对黄河的治理?

4.想一想,黄河的凌汛是怎样产生的?哪些季节容易发生?解释P51玲玲的提问,“长江也是大河,这为什么没有凌汛呢?”

二、结合自学,问题探究:

1.黄河的综合治理措施是:

①在上、中游,特别是___________区,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保持水土,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

②在下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建于黄河中游的_________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治理黄河的一个关键性工程,它在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展示交流

1.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想一想,其原因是什么?

2.黄河下游为什么会成为“地上河”?读图2-29,黄河下游流域面积非常狭小,且没有支流汇入,其原因有是什么?

篇13:初中地理黄河教

初中地理黄河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很多年以来,黄河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灾难。我们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黄河变化的情况。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同学们都会感到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何等重要。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画出有难度的字、词、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读音容易出现错误,这样的字应反复强调。

“域”字应读“yù”,不能读“huò”;

“衍”字应读“yǎn”,不能读“yán”;

“构”字应读“gòu”,不能读“gǒu”;

“蚀”字应读“shí”,不能读“sh9”;

“耕”字应读“gēng”,不能读“gēn”;

“频”字应读“pín”,不能读“píng”;

“择”字应读“zé”,不能读“zhái”。

还有一些字形相近,在书写过程中很容易误写。因此,这样的字应该放在一起,按音、形、义区别组词。

祸(祸害) 择(选择) 衍(繁衍)

锅(锅盖) 译(译文) 衔(衔接)

沃(沃土) 吨(千吨) 迭(更迭)

跃(跳跃) 顿(顿时) 跌(跌倒)

蚀(腐蚀) 构(结构) 域(地域)

浊(浑浊) 钩(鱼钩) 或(或者)

2.解释词语,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摇篮:指发源地。

不禁:抑制不住。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大片土地。

叫苦不迭:不停地叫苦。

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

忧患:困苦患难。

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

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

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

植被:覆盖在某一个地区地面上、具有一定密度的许多植物的总和。

水土流失:土地表面的肥沃土壤被水冲走或被风刮走。

关键: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悬河:河床高于地平面,远远看去好像悬挂在空中,故称悬河。

(三)理清结构,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苦难。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主要讲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第三段(第4~6自然段)这是课文的重点段,主要讲黄河变化的原因。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的是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

(四)结合思考题,学习课文。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但要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课后思考题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因此学生通过自学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也就理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完成了学习任务。

课文一开始讲:“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什么?

(“摇篮”指发源地。)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黄河真的使中华民族幸福安宁吗?没有,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记住黄河近两千年间的表现。

齐读课文,激发学生了解黄河的积极性。

过去的“摇篮”是什么样的呢?

(自然条件很好,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板书:摇篮 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 土地肥沃

生息繁衍

因此我们的祖先就选择了这里生息繁衍。“可是,后来黄河变了”。请同学仔细读书,认真地想一想:黄河为什么变了,从两个方面找一找原因,再说一说这些原因之间的关系。

(黄河无数次地给两岸百姓造成苦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板书:忧患

(黄河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几个因素相互作用,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堵塞河道。因此,黄河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至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原因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关系。)

板书:气候转寒 暴雨集中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科学家为此做了很多工作,要解决黄河给人民带来的“忧患”,科学家为治理黄河设计了什么方案呢?请同学继续自学第四段,同桌可以商量一下,然后说一说。

(因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含沙量加大,泥沙沉积在下游的河道中,水流不畅,洪水季,就容易造成下游堤坝决口或改道。因此,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把泥沙管住。科学家针对这一情况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一,黄土高原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二,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三,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四,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才能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板书:牧林为主 保护资源

规划用地 修筑水利

(五)组织学生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黄河变化的教训及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受到的启发。

学生可以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可以从黄河的变化谈人类应接受什么教训。通过讨论,提高学生们对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认识。

(黄河的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一定要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绿色的植被,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六)总结全文。

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生息繁衍在黄河流域,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可是因为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人口增长、水土流失,使黄河多次决堤,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忧患。科学家为此设计了牧林为主、保护资源、规划用地、修筑水利的治理黄河的计划,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板书:治理

初中地理黄河教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课前准备:出示黄河流域示意图。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一、学习“预习”部分。

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

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变成什么样子?

二、提示课题。

1.板书课题。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解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四、学习分段,根据段意。

第一段:讲近,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段: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第三段: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改道。

第四段: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近200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

4.小结: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课堂作业。

1.抄写新词。

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二、讲读第三段。

1.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2.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3.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

4.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这一段讲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四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1.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么样的教训?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册。

初中地理黄河教三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引出课题

1.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

2.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3.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呢?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板书课题,指名读题,突出“怎样变化”)

二、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1.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师生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在学生充分朗读基础上,教师检查:指名逐段读课文,开火车读生字词,并正音正句;教师结合图示简要讲解“流域、河道、河床、悬河”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3.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

阅读提示要求: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引导学生围绕提示的思考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

1.了解黄河的变化,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朗读重点语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图示、图片、或课件,感受“恶性循环”之理和“水土严重流失”之害。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3.畅谈启示可结合最后一段及“资料袋”内容。先放开让学生谈出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党和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教师小结: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读懂了课文。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如今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模拟情境,延伸拓展

1.师: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呢?对想捐款的同学,可引导他们节约零花钱捐献给有关部门;对想向社会、亲友宣传的同学,可即兴模拟宣讲,如教师扮演家长或社会人士,学生向“家长”或“社会人士”宣讲;对想调查家乡河流污染情况或想植树造林的同学,可与班会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好实践活动。

2.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课后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篇14:地理黄河的知识点

黄河简介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黄河历史变迁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黄河径流量

一、实测年径流量

1954年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时,在进行复查和插补的基础上,采用1919~1953年系列,计算陕县实测年径流量为412亿立方米。1962年提出《黄河干支流各主要断面1919~1960年水量、沙量计算成果》,其中陕县站实测年径流量423.5亿立方米,秦厂站472.4亿立方米。1975年黄委会规划办公室编制治黄规划时,采用1919~1975年56年系列,计算黄河干、支流各主要站的实测年径流,其中三门峡站实测年径流418.5亿立方米,花园口站469.8亿立方米。1982年黄委会设计院又按1919年7月至1980年6月61年系列,三门峡站实测年经流量417.2亿立方米,花园口站466.4亿立方米。

二、天然年经流量

1975年对黄河干、支流主要站的实测年径流量进行了还原,选用1919年7月至1975年6月56年系列,还原了引黄灌溉耗水量及大、中型水库调蓄水量,1976年提出,三门峡站天然年径流量498.4亿立方米,花园口站559.2亿立方米。1986年提出《黄河水资源利用》报告。根据黄河的实测情况,对年径流系列又进行了延长,采用1919年7月至1980年6月61年系列,通过还原,提出了黄河干支流主要站天然年径流量成果,其中三门峡站为503.8亿立方米,花园口站为563.4亿立方米。

三、年径流特性

黄河流域年径流量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因受大气环流的影响,降水量较少,而蒸发能力很强,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仅相当于降水总量的16.3%,产水系数很低。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但天然年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1%.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从流域年径流深等值线来看,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大致西起吉迈,过积石山,到大夏河、洮河,沿渭河干流至汾河与沁河的分水岭一线以南,主要是山地,植被较好,年平均降水量大于600毫米,年径流深100~200毫米以上,是黄河流域水资源较丰沛的地区。流域北部,经皋兰、海原、同心、定边到包头一线以北,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年径流深在10毫米以下,是黄河流域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在以上两条线之间的广大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为400~500毫米,年径流深只有25~50毫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因受季风影响,黄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季节性变化很大。夏秋河水暴涨,容易泛滥成灾,冬春水量很小,又感水源匮乏,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7~10月的汛期,干流及较大支流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左右,而每年3~6月份,径流量只占全年的10%~20%,

黄河流域水资源年际变化也很悬殊,花园口站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乙立方米,最大年径流可达938.66亿立方米(1964年7月~1965年6月),最小年径流仅273.52亿立方米(1928年7月~1929年6月),最大与最小年径流的比值为3.4。黄河支流各站的径流年际变幅比干流还要大,最大与最小年径流的比值一般为5~12,干旱地区的中小支流甚至高达20以上。

黄河干流龙门以上各站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为0.22~0.23,龙门以下各站略有增大,三门峡、花园口两站的Cv值分别为0.23和0.24。黄河较大支流的Cv值较高,一般为0.4~0.5。

从多年的实测资料来分析,黄河流域年径流还存在连续枯水段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长时段连续枯水,给水资源利用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黄河挟带泥沙数量之多,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年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年平均含沙量37.8公斤每立方米,一些多沙支流洪峰含沙量高达300~500公斤每立方米,并且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都集中在每年的汛期。黄河含沙量太大,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

八年级地理黄河教案

保卫黄河教案

黄河船夫曲教案

《黄河象》教案

地理教案

保卫黄河语文教案

《黄河,母亲河》上课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印度

初二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黄河(精选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地理教案-黄河,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