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理《亚洲人文环境》教案(共含18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人间水蜜桃”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地理《亚洲人文环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应注重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
本节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的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是应紧紧抓住差异这条主线去设计。
二、学情分析:
地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思考,这正是本节所要提升的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由于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2、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
3、理解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的差异。
4、通过阅读地理图表,分析数据,了解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图片和资料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对人口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四、教学重点:1、亚洲的人口状况。2.亚洲内部经济发展的.差异。
五、教学难点:1、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2、亚洲自然条件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自主.合作.探究。
七、授课时数: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1课时人口最多的大洲
[导入新课]:提问复习上一节所学习的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转折过渡: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亚洲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呢?这一节我们来学习亚洲的人文环境。
[新课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3,让学生比较各大洲的大小,明确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洲。
教师承转: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相比又是怎样的状况呢?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13,问:这幅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明确回答,,世界人口达60.55亿,亚洲人口约有36.8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1%。
师生小结:我们亚洲,不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个洲,而且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14,提示从两个方面分析:
1.各大洲有哪些国家人口超过1亿?按人口数从大到小排列.
2.亚洲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哪几个?各属于那一个分区?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地区,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其中有6个国家的人口超过1亿。
教师承转:亚洲人口不仅数量多,而且增长快。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15,分组完成教材P10活动题1
师生小结:亚洲人口众多可从三个方面分析说明。
1.按人口数给大洲排队;
2.按人口自然增长率给大洲排队;
3.对比亚洲净增人口数和世界净增人口数。
教师承转:亚洲这种人口特点会对资源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完成教材P11活动题2
教师引导: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略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我们了解到亚洲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6个,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带来很多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第2课时多样的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差异
[复习提问]:亚洲人口众多体现在哪些方面?
[导入新课]:了解历史的同学都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在我们亚洲,在这些地区人们不断地开拓,创造了各自的文化。文化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新课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6.17,观察人们的服饰、居住环境、交通工具、生活方式等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这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什么联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代表发言。然后迅速完成教材P14活动题1
教师:由此可见,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自然条件适宜的地方,就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学生:阅读材料P12: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
教师:引导学生从地形、气温、降水等方面分析人类的文明同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师生总结: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同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不同的民族习俗和地域文化。
学生:自由发言。从服饰、饮食习俗、建筑等方面交流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
教师:亚洲有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
师生总结:理解和尊重。因为理解和尊重其他地域文化是实现同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基础,也是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速对外开放的要求所以,在出国之前,都要先了解所去国家的风土人情,并尊重其文化差异。
教师:亚洲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都有很大的差异。当然各地的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18,了解亚洲各地区的经济差异。
学生:完成教材P15活动题1,并讨论产生这些巨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受到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条件影响的,各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并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环境来确定其经济发展战略。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有许多方面,比如三类产业的构成。
学生:阅读教材P16:三类产业的划分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表6.1,分析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三类产业比例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经济落后的国家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大。发达国家大多数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小,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目前,我国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第二产业,重视第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发展经济。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探究,我们了解到亚洲不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我们应理解和尊重其他地区的文化特色,并努力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经济发展形式。
七年级地理《亚洲的人文环境》教案
课程标准:
1、让学生了解亚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
2、读图说出世界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3、使学生知道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密切的联系。
4、知道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5、了解三类产业的划分。
教学重点:
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难点:
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人文环境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三大文明的发祥地及其形成原因
三、经济发展差异
教学过程:
[多媒体]景观图P13图6.17学生观察5秒钟后遮蔽并多次重复提问:看到了什么?
[小结]人、帐篷、骆驼;人穿长袍、帐篷在沙漠上、骆驼是单峰驼。
[提问]人为什么穿长袍、为什么居住帐篷、人们如何生存、此地在哪里、当地的自然环境如何?
[归纳]沙特阿拉伯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旱。由于气温很高,他们身着宽大的袍子,便于散热。干旱的草场适于发展畜牧业。牧人们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们需要居住帐篷。
[讲述]分析一幅图,要观察人们的服饰、居住环境、交通工具、生活方式等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教师出示]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什么联系?
[探究]将全班分成五个小组,讨论13页图6。17的2――6幅图所反映的当地文化状况,选代表发言。
[活动]完成14页活动1
[承转]由此可见,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自然环境适宜的地方,就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阅读]材料“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
[提问]有哪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
[回答]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地区。
[提问]这三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读图]分析三地区气温、降水、地形和土壤,进而说明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小结]都位于北半球温带的南部、亚热带和热带的北部,也就是既没有过于寒冷的地区,也没有过于炎热的地区;从降水来看,既没有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也没有极度湿润的雨林地区;从地形来看都位于大江大河的冲积平原上,而且土壤肥沃。
[提问]这一切都是巧合吗?说明了什么?
[回答]不是,说明人类的文明同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所收集的亚洲不同国家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情资料。
服饰
[展示]四幅图片
[提问]这分别是哪些国家的传统服饰?
[回答]中国的中式服饰、印度的纱丽、日本的和服、西亚地区的服饰。
[提问]西亚的服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回答]颜色大多是白色,头上缠着头巾,因为这里气候炎热干燥,白色可以反射阳光,头缠围巾可以阻挡风沙。
[提问]和服与中国哪个朝代的服饰相似?为什么?
[回答]与唐朝相似。当时唐朝很强大,日本曾派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两国文化不断交流。
[提问]中式服饰这张图片拍摄于什么场合?
[回答]APEC高官会。
[讲述]各国领导人穿上中式服饰,感受东方文化韵味。今年中国许多城市出现中式服装热,你怎么看待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
[回答]中国去年有四大盛事,人们穿着民族服装表示庆贺。
[提问]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文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结]受自然、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饮食习俗礼仪
[活动]各国不仅在服饰上呈现多样性,其饮食习俗礼仪更是异彩纷呈。下面我们搞一个活动,男女接力比赛,说出各国具有特色的饮食习俗和礼仪。规则:不用举手,想好就站起来回答,男女交替进行。
[讲述]刚才同学们谈了很多,老师也想和大家交流,日本茶道发源于中国,但为什么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提问]大家有没有亲戚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他们有什么感受?
[回答]工作压力大,很累。
[讲述]为了消除紧张和压力,人们通过品茶来体味人生的宁静和祥和。可见,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建筑
[讲述]我们说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劳动的全部成果。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它体现一种思想,具有象征性。而各国的建筑正是这种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展示]民居图片
[讨论]1、这是哪些地区的民居?
2、各有什么特点?
3、请解释原因。
[回答]东南亚的高脚屋,结构分为上下二层,便于通风散热防潮,因为这里炎热多雨;西亚的传统民居墙厚,窗户小,可以阻挡阳光照射和风沙,因为西亚炎热干燥;印度尼西亚巴东镇建筑屋顶呈牛角状,便于雨水排泄,因为这里多雨。
[讲述]我们出去旅游都喜欢参观各地名胜古迹,下面老师带大家到亚洲各地转一转。
[展示]图片
[提问]我们参观了哪些名胜古迹?
[回答]中国的长城、故宫、兵马俑、天坛;古巴比伦古城;柬埔寨的吴哥窑;印度的泰姬陵。
[补充]还有韩国的国宝级财产佛国寺、泰国的素可太泰护国寺、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用石头书写的关于宗教文化和文化的书籍,是目前最大的佛教殿堂。
[讲述]大家请看这两张图片,越南古都顺化的太和殿和皇城,其建筑风格与哪国相似?
[回答]中国
[讲述]这是老挝的凯旋门和故宫,其建筑风格有什么特点?
[回答]溶入了欧洲建筑风格。
[归纳]可见从这里体味到文化的交融性。
[讲述]这是犹太教的哭墙,每到星期五,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可以到这里祈祷。画面上的人物是沙龙,你想对他和巴以局势说些什么?
[回答]不要以暴制暴,应相互尊重和理解,让人民过上和平的生活。
[讲述]好,这些名胜古迹大多都被收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展示文化的窗口有很多,其中也包括艺术和体育。请说出各国具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和体育运动。
[回答]比如中国的书法、京剧、武术;日本的相扑等。
艺术和体育
[提问]哪位同学练过书法:中国书法讲究什么?谁会唱京剧?给大家唱一段。
[展示]图片,以讲解员的身份给这些图片配上解说词,或者是个人才艺亮相。
[总结]刚才老师和大家进行了一次文化探访活动,体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风情,我们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是为了各国的文化更好地交融与传播。我们应尊重各国的文化,使文化成为各国友谊的桥梁,使文化成为人类永恒的财富。
[提问]亚洲有多少种文化?(如华夏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恒河文化、阿拉伯文化等)这些文化有无高低优劣之分?
[回答]有很多种,这些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提问]目前世界上是否存在歧视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回答]存在。
[提问]这种现象的结果怎样?
[回答]不利于国家之间的交往,甚至发生恐怖事件或战争。
[提问]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不同文化的共存问题?
[回答]每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有其特点和存在价值。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其他文化和民族?
[回答]理解和尊重。因为理解和尊重其他地域文化是实现同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基础,也是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速对外开放的要求,所以人们在出国之前,都要在了解国家风土人情的同时,尊重其他文化差异。
[提问]如果一周后要到某国去,那么,你这一周将做哪些准备?
[承转]展示图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工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教育科技水平、建筑、服装等方面的图片。
[提问]这两幅图片有什么区别?
[回答]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提问]为什么不同呢?
[播放]印度建国前经济状况的影视素材。
[回答]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独立前经济贫困,工业落后,基础薄弱,这样就给建国后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提问]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小结]历史条件
[播放]新加坡、韩国、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势素材: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尤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提问]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小结]社会条件。
[播放]波斯湾沿岸国家石油生产和出口的影视素材: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国家,工农业生产不发达,却成为亚洲较富裕的国家。
[提问]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小结]自然条件
[展示]某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有关材料
[找出]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受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的,各国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并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环境来确定其经济发展战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亚洲,少数国家是发达国家,如日本;而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很大
[活动]将图6。18亚洲部分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从大到小排序。
找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和低于500美元的国家。
估算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产值是尼泊尔的多少倍?
说一说亚洲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
看看中国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
[学生小结]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的国家是日本、新加坡、以色列,低于500美元的国家有印度、蒙古、孟加拉国、越南、尼泊尔;
2、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尼泊尔的154倍;
3、亚洲各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较大。较高的发达国家有很少,如日本;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差异也很大。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新加坡达到30170美元,尼泊尔仅为21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44倍;
4、中国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讲述]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经济发展还有困难。我们既不可因成绩巨大、水平提高而盲目自大,也不可因还有差距、道路曲折而妄自菲薄。我们应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因地制宜、缩短差距。作为中学生我们肩负着昌盛祖国的重任,一定要练就建设祖国的本领,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材料“三大类产业的划分”
[教师]以日本为例,教给学生如何解读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三大类产业构成图
[学生]完成P16活动2
[显示]19亚洲五国国内生产总值三类产业构成(%)
[讨论]观察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三类产业比例之间的关系怎样?
[小结]经济落后的国家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较少。现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多数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小,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目前我国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第二产业,重视第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发展经济。
[总结]第二节主要讲授了亚洲的人文环境,其特点为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有“多样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巨大“经济发展的差异”。我们通过大量的图表数据,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使我们学会了运用资料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如何从地图和数据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亚洲是绚丽多彩的,它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它有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有多样的文化和民族,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让我们全亚洲人民携起手来,共同把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建设得更加美好!
反馈练习:
亚洲人文环境教学反思
亚洲的人文环境是属于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本学期学生初次接触区域地理,学习地理的方法要求有较大转变。怎样学习区域地理,老师应该在方法上多给学生以指导。一般地讲,综合性与差异性是区域地理的两大主题,要完整的理解掌握该区域的特征,就得一方面要归纳出该区域的共性,这个共性就是这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区域相比较而显示出来的特殊性,另一方面还要分析出该区域内部的差异性。
显然,教师只把这些抽象的方法说教给学生,学生肯定越来越糊涂。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集体研究亚洲某一方面的问题,这种研究当中既要归纳共性又要突出个性,学生们实际上已经在按照综合性与差异性两方面来研究区域地理了,但是学生在进行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是体会不到的。为了让学生自己体会出这种研究方法,最后又安排了小组汇报活动,这个汇报活动不仅是成果的展示,更是一种研究区域地理方法的演示,因为把这些成果集中放在一起的时候,同学们就会明白要想全面整体理解亚洲的人文环境,就得从诸如人口、文化、经济等这些方面归纳出共性,同时也知道这些共性是在比较各个国家不同的'人文环境基础之上得出的。
这样学生既实践了研究区域地理的方法,又锻炼了地理信息资源收集、处理与总结的能力,同时集体学习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发展了学生们之间的交往能力,突出了学生之间学习品质的差异性,让他们在活动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应作好学生的勤务员、服务生,关心各组的研究情况并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在成果汇报活动中,要控制好各小组汇报的时间,尽量让每组同学都有汇报的时间和机会,以保护好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亲临到个小组,询问他们的讨论情况,以便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在评价时,做到多元化、多标准、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把态度与成绩、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小组内外、成员之间、师生之间结合起来进行立体评价。
《亚洲的人文环境》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亚洲的人文环境》,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向大家展示我设计本堂课的思路。
一、【教材分析】:
《亚洲的人文环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区域人文环境,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差异”这个核心去设计。
本节安排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亚洲内部地域文化的差异,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分析差异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地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人口所引发的问题以及各地区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习俗等关系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而且这是初次学习区域地理的人文环境,所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
3、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情感和价值目标
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体验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
2、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难点: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理解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第一步:由 [展示图片]亚洲不同地区民族服饰,由不同地区不同的服饰特点,得出: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文环境。转入学习亚洲的人口情况。
第二步:[读图]6。13“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图6。14“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图6。15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和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完成P10活动1,得出:我们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的结论。并[板书]一、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第三步:分组讨论亚洲的这些国家人口为什么这么多?亚洲这么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通过11页阅读材料“亚洲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填图]完成11页活动2
环节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多媒体[展示]]图6.17中民居图片、名胜古迹图片,学生观察并提问: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服饰、居住环境、自然环境、交通工具、生活方式等有什么特点,再通过完成14页活动1,得出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结论。
环节三《经济发展差异》
先展示图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工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教育水平、建筑、服装等方面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同呢?通过完成15页活动1、2 和 P16活动2 得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受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的,各国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并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环境来确定其经济发展战略。
环节四、反馈练习:
1、请大家交流收集的材料,写一篇关于“由于人口众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的小论文。2、搜集有关亚洲各地区的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图片、资料。
七、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探索精神等,引导学生从本节课的学习中质疑,将学生的问题整合到分析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为激励学生课外探究和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得最好的过程、最喜欢的环节和收获最大是什么?学生自由质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
地理试题及答案之亚洲人文环境
(一)填空题
1.亚洲众多的人口,对________和________产生了沉重的压力。
2.亚洲一些国家在山坡和干旱地带垦荒种粮,加重了________流失和________沙化。
3.在土地上连续耕种,使土地得不到________,土壤________逐渐下降。
4.亚洲大小民族、种族共有________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种族总数的________。
5.一般来说,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________条件、________习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6.亚洲大部分国家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属于________国家。
7.西亚________沿岸的国家,因大量出口_______资源,而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
8.在东亚各国中,属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是。除此之外,现在又出现国。中国东部沿海,台湾省和地区等经济发达的地区。
9.朝鲜半岛的农业以种植为主;蒙古人口稀少,经济以业为主。
10.日本工业发达,但工业原料大多需要,而产品大量,因此,工业主要分布在沿岸和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11.东南亚是世界上、、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地。
12.印度的耕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主要粮食作物是和,经济作物有、、。
13.中亚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中亚的农产品以、为主,畜牧业以养为主。
(二)单项选择题
1.亚洲1亿以上人口的国家共有
A.4个B.5个C.6个D.7个
2.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比亚洲高的两个大洲是()
A.大洋洲和非洲B.拉丁美洲和非洲
C.北美洲和非洲D.大洋洲和欧洲
3.下列国家中,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的是()
A.日本B.印度C.韩国D.泰国
4.西半球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是()
A.尼日利亚B.加拿大C.俄罗斯D.美国
5.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的.东南亚国家有()
A.韩国B.日本C.马来西亚D.印度
6.造成世界特别是亚洲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是()
A、资源短缺B、人口众多C、经济落后D、生态平衡破坏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A.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B.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快于发达国家
C.人口老龄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8.目前给印度农业造成的巨大压力,主要来自()
A.农村劳动力少B.水旱灾害多
C.人口增长过快D.劳动力流失
9.目前世界每年新增人中的60%来自()
A.亚洲B.非洲C.欧洲D.拉丁美洲
10.连接波斯湾和阿拉伯海的重要海上通道是()
A.曼德海峡B.苏伊士运河C.霍尔木兹海峡D.博斯普鲁斯海峡
(三)连线题
1.将下列居民与其所在的国家(地区)用线连接起来:
①亚库特人A.印度尼西亚
②达雅克人B.东西伯利亚
③孟加拉人C.沙特阿拉伯
④贝都因人D.恒河三角洲
2.将下列亚洲的国家与其相对应的习俗或文化连线。
①俄罗斯a.毛皮服饰,狗拉雪橇
②孟加拉国b.抗震建筑
③日本c船是主要交通工具
④也门d梯田、平顶屋、小窗户
(四)列举题
举例说明亚洲一些国家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的状况:
例1:东亚、东南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西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图表题
1.下图是“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示意图”,根据所学的有关地理知识,完成表格中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上述三个地区之所以能成为人类文明发祥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下图是“亚洲部分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读图回答:
(1)图示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最低的是________________;最高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最低国的________倍。
(2)除日本外,图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的国家有________________。
(3)图示中西亚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是________,该国临着________海。
(4)印度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及马来西亚的________分之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图中所示东亚内陆国和中亚内陆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差约________________美元,这说明同为发展中国家,________________发展的差异也很大。
3读亚洲部分地区人口、粮食、环境关系框图,将A—F各项内容按因果关系填入相应的框中。
A要求增产粮食B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C粮食产量下降
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E恶性循环F土壤肥力下降
(六)简答题
1.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带来哪些问题?
2.说明中国的计划生育成就对控制世界人口增长的贡献。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资源环境2.水土土地3.休耕肥力4.1000一半5.自然民族6.发展中国家7.波斯湾石油8.日本韩国香港9.水稻畜牧
10.进口出口太平洋濑户内11.天然橡胶油棕12.水稻小麦棉花茶黄麻13.小麦棉花羊
(二)选择题
1.C2.B3.A4.D5.C6.B7.B8.C9.A10.C
(三)连线题
1.①—B②—A③—D④—C
2.①—a②—c③—b④—d
(四)列举题
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先后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经济发展波斯湾沿岸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因大量出口石油资源,而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
(五)图表题
1.A: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东亚温带季风中国B:印度河流域南亚热带季风巴基斯坦C: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西亚温带大陆性、亚热带沙漠伊拉克适宜的温带或亚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
2.(1)日本尼泊尔147(2)新加坡、以色列(3)以色列地中(4)七人口多,目前已超过10亿(5)1090经济
3.略
(六)简答题
亚洲大陆地理中心(简称“亚心”)的测定是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会同中国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地图学家、遥感学家、地理信息学家,依据彭纳投影技术的亚洲地图维基础,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与设备,测定出来的。
目录简介具体位置交通路线简介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也是距亚洲大陆地理中心最近的城市,居住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43个民族,总人口达150万。 位于东经87。19′ 52”,北纬43。40' 37”,地处乌鲁木齐市西南30公里处的永丰乡包家槽子村,距离兵团农十二师西山农牧场仅5公里。 美国科学家曾经断定亚洲中心在新疆北部,为确定“亚心”的地理位置,1992年7月,中国地理科学工作者经过了严格的科学测算,确立下了它的位置。在此之前,这里只是一个很贫穷的、仅有30余户人家的小村庄。当时科学家在这里确定了“亚心”的`位置后,只立了一根木桩子。但经过众多媒体的报道,使这里的名声越来越大。 “亚心”北大门是以雄鹰展翅的网架结构展现亚洲的腾飞。主干道两旁陈列着亚洲各国特定形象的玻璃钢立体雕塑群像。通过主干道,首先看到的是高度为2 2米的亚心塔。塔顶地球仪直径4米,塔体造型为亚洲(ASIA)这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A”,体现了“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 正在修建的亚洲公园内,天圆地方的亚心广场汇集了象征亚洲49国文化结晶的石雕图腾和木质、玻璃钢雕塑图腾。 亚洲大陆地理中心是指亚洲大陆范围内处于均衡位置的点,它距大陆周边海岸线最远,大陆性最强。位于在天山北麓冲洪积扇上的永丰乡包家槽子村境内,东北至乌鲁木齐市中心约30公里。 一座高18米、具有典型亚洲区域特色的“亚心”标志塔巍然耸立在“亚心”点上。 “亚心”标志塔塔身为钢筋混凝土构造,花岗岩贴面,高14米左有,塔形为英文单词“亚洲”的第一个字母“A”,代表亚细亚:塔顶是直径约25米的不锈钢球,代表地球;钢球下有中垂心,直对塔基中心的亚洲微缩图心脏,表明“亚心”的位置所在:双层塔基,花岗岩构造,边沿围有汉白玉栏杆。
具体位置亚洲大陆地理中心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永丰乡包家槽子村,东经87°19’52”、北纬 43°40’37”,经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两年多的测算和实地考察勘定。距乌鲁木齐市26公里,毗邻兵团农十二师西山农牧场,属在建景区。景区以亚洲大陆地理中心标志塔为核心和支点,亚心标志塔高18米,由四根方形立柱组成,四面均为“A”字型,摹英文“亚洲”名字“Asia”字首“A’’之形,寓意亚洲之心。现己建成通向景区的等级公路、20多米高的雄鹰展翅网架结构大门,天圆地方亚心广场、汇聚了象征亚洲49国文化结晶的石雕图腾和木质、玻璃钢雕塑图腾,可谓万国风情的浓缩。由于亚心距海洋最远,大陆性最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给人以深刻的科学寓意和神秘感,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乌鲁木齐市重点开发的旅游区。 亚心的所在地永丰乡包家糟子村。测定之初,亚心只是竖起一块木质的标志桩,已经发展成景区规模,慕名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从伫立在海拔1280米的亚心四下望去,东有博格达冰峰,南倚天山山脉群岭,西依头屯河激流,北接准噶尔盆地,那种神秘感油然而生。广场周边矗立着49个国家的地图和国旗,紧密环绕。亚洲中心大道的两旁是亚洲各国著名的雕塑:伊朗的《猎狮》、塔吉克斯坦的《神鹰》、科威特的《舟》、巴基斯坦的《和平万岁》、伊拉克的《汉谟拉比法典柱》、老挝的《祝福》等无不象征着亚洲各民族的精神,展示着各国人民的文化追求,体现着多元文明的共存。“亚心”的测定,确立了乌鲁木齐市作为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地市――亚心之都的地位,进一步明确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亚心区域。这里有着世界上离海洋最远,大陆性最强,为我国独有的特殊地理环境。乌鲁木齐不再是边缘地市,新疆也不再是边缘区域,而是亚洲大陆的中心。
交通路线1、在黄河路市郊客运站有班车到永丰乡,票价3.9元。从永丰乡可包租三轮车前往包家槽子村。如果从乌鲁木齐市内包车,夏利来回100元左右,进村路口与公路连接处有“亚心”指示牌。 2、在黄河路市郊客运站已经有直达班车,票价6元,或者先到达兵团农十二师西山农牧场,再租车可数分钟到达。 特别提醒:唯一要注意的是,出乌鲁木齐约6公里处是一个风口,市内平静,而这里会常常有暴风雪。冬季去“亚心”,由于旷野雪后变成了白色,你对这一带的地形和环境会有更鲜明的感受。
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结合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掌握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4.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我国经济建设中做出的贡献。
5.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
能力目标
1.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
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2.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人口稠密,华人分布集中。
教学难点
1.马六甲海峡和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分布、气候特征和主要区别。导 学 过 程主讲人备课自
主
预
学情趣导入:明确目标,个性导入 [故事导入] 喜剧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通过“三人行”跨出国门远赴热带风情浓厚的泰国,一路遭遇“敌人”狙击,上演泰国冒险传奇。你知道泰国的位置吗?自主预习单:知识点●1 “十字路口”的位置
图7-2-1
1.范围:A__中南__半岛和B __马来__群岛两大部分。
2.位置:
(1)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__赤道__~__北回归线__。
(2)海陆位置:地处__太平__洋和__印度__洋之间。
3.东南亚位置的重要性: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__十字路口__” 。 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C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与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4.东南亚与中国陆上相邻的国家有__缅甸__、老挝、__越南__,其中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
知识点●2 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气候类型:__热带雨林__气候和__热带季风__气候,都具有全年高温、降水丰沛的特征。
2.主要的粮食作物:__水稻__。
3.东南亚是世界上__天然橡胶__、棕榈油、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
4.主要农作物及分布
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
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
世界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
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__泰国__、越南、缅甸
__泰国__
__菲律宾__
__马来西亚__
__印度尼
西亚__
探究导研:合作探究,互助研讨探究点一 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问题导入
七年级地理教案《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第一课时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的地理位置)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地图上读出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能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洲位置和范围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简述某一地区位置和范围的方法。
2.通过类比思维、模拟旅行和角色表演,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再通过老师的点拨引导,把感性的认识转化为理性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给学生以思维美和发现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亚洲的位置、濒临的大洋、相邻的大洲及分界线。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
■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亚洲位置特点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亚洲的景观图片激趣导入,用模拟旅行启发引导,体现从地理事实和身边教起的教学新理念
教师:课件播放亚洲的景观图片(如喜马拉雅山、长城、富士山、泰姬陵等)。你知道这些景观在哪个大洲吗?
学生:亚洲。
教师:同学们,我们提到亚洲的时候,你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因为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亚洲的资料,所以应该给他们在课堂上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言,并把所说到的'有关亚洲的知识都写在黑板上,最后可以总结: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有关亚洲的知识,可还有不少知识是大家不知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亚洲的知识,看看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心中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际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教师:要了解一个大洲的情况,需要知道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那么自然环境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认识某区域的自然环境应该先从哪个要素入手呢?我们可以先设想这样一次模拟旅行,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去济南旅游,大家想步行去大明湖公园游玩,但首先得知道公园在哪里,那么怎样描述公园的位置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刚才几个同学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们描述的──在哪个区、哪条街道、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要先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设计意图:优化教学方法,巧设情景,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让难以理解的问题生活化,难以描述的知识情感化,让学生的知识从身边教起。给学生一个支点,带大家探索新知!
讲授新课──用类比思维、模拟旅行和学生活动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探索新知,体现过程和方法教学的新思想
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的地理位置)
情景一:创造类比思维,让学生感受位置知识,培养学生从身边学起的思想
教师:我们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我们刚才描述公园的位置是一样的:亚洲所在的“区”就是它在世界中的半球位置,亚洲所在的“街道”就是其经纬度,亚洲的“邻居”就是它周边的大洲和大洋。
《亚洲弦歌》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演唱和欣赏活动中,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2、学会演唱日本歌曲《邮递马车》,体会歌曲的欢快情绪,并能用较快的速度来演唱歌曲。
3、聆听印度歌曲《摇篮曲》和科威特歌曲《运动会开幕曲》,领会这两首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
4、了解一些代表性亚洲民间乐器,并能听辨这些乐器的音色。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歌曲中改变正常重音的节拍。
2、唱好歌曲中的变化音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请学生帮老师来寄信,由此引出课题《邮递马车》,
(多媒体课件展示很久以前的邮递马车图片,了解邮递马车。)
二.模唱练习:(传“信”游戏,为学唱歌曲作铺垫)
跟琴模唱要求分男女声接唱,表现马车奔驰向前的情景。
三.歌曲教学:
(一)听听说说:
首先引导学生欣赏歌曲《邮递马车》,说说感受,试着分析歌曲的音乐要素和表现手法。
师简介歌曲:这首由日本著名作曲家古关裕而写的歌谣情绪欢快。在期待着好消息的牧场年轻人听来,每天来一趟的邮递马车的马蹄声是多么清脆悦耳,于是充满希望的嘹亮歌声油然而起。歌曲中“啦啦啦”的衬词段落活泼、快乐、象年轻人跳动着的心那样起伏不停。这首歌在日本已传唱三十年,从七十年代起就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
(二):利用白板听听动动。
再次播放歌曲《邮递马车》,让生跟着老师随音乐拍节奏律动
(三)听听唱唱:
1.复听歌曲范唱,再次感受歌曲的力度、速度、节奏、旋律。重点引导学生听辩歌曲中的变化音级。
2.指导学生用‘LU’来跟琴哼唱旋律,然后指导学生模唱歌曲,师及时纠正咬字与音准。(加强歌曲中的变化音级)
3.让学生找难点句,师及时帮助解决难点。(即歌曲中的变化音级的教唱)
4.指导学生完整地跟琴声演唱歌曲。
(四)、唱唱演演:
1.让学生说说怎么来演唱好歌曲,哪些地方需怎样地处理演唱?
2.让学生结合歌曲的情绪,理解年轻人远离家乡盼望看到亲人来信的心情,从情感启发学生唱好歌曲。
3、如:指导学生简单分乐段,然后区分用怎么样的声音及速度演唱比较合适?请学生开展讨论,得出答案。
4、指导学生能音准、清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体验歌词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欢快情绪。
5、引导学生跟着录音伴奏唱一唱。
6、指导学生分两组,一组选用适合的打击小乐器表现马蹄声响,并随音乐按节奏敲击伴奏,一组同学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教后反思:
本课的歌曲都是亚洲各国的民歌,具有各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是同学们非常喜爱的亚洲民族、民间音乐。其中日本歌曲《邮递马车》的速度较快,歌词较多,同学们唱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在教学过程中把重难点的子分句教唱,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二课时
一、复习《邮递马车》
二、欣赏印度歌曲《摇篮曲》
1、初听,感受印度歌曲特有的风格。
2、简介印度歌曲的特点:歌舞在印度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每部影片都穿插绚丽多姿、优美动听的歌舞场面。电影《两亩地》反映了印度贫苦农民的生活遭遇。印度音乐是建立在印度独特的、与西欧古典音乐不同的音乐要素基础上。
3、复听,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可以分几个部分?4、再次聆听,对比每部分有什么区别。
5、完整聆听,在老师的带领下,跟着音乐做几个带有印度风格的动作。
三、小结。
第三课时
一、欣赏科威特音乐《运动会开幕曲》
1、以聆听前奏导入。
2、播放乐曲录音。
3、问:乐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4、讨论并回答问题。
5、这首乐曲具有哪个国家民族音乐风格?
二、聆听亚洲民间器乐曲片段
1、师介绍这几首乐曲片段背景及其风格特点。《拉贾斯坦民间音乐》是印度北方的著名民间音乐,多表现思念家乡亲人的`情绪及勇敢顽强的精神。
2、播放乐曲。
3、问:音乐的风格特点。
4、师生小结。
教学反思:
在学习中通过对歌曲相关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知道歌曲《邮递马车》在日本传唱三十年,从七十年代起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我根据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用“Lu”来跟琴哼唱旋律,其目的是让学生来体会歌曲连贯、优美的旋律,其次是通过用“Lu”哼唱来提高学生辨别音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口腔大开,寻找头腔共鸣,自然、圆润的声音就会形成了。再加强学生对时值的理解,然后听教师范唱,指导学生模唱歌曲,学生通过教师的反复指导与练习,很快掌握了重点句的演唱。难点突破了,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那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七年级地理亚洲测试习题
亚洲河流呈放射状分布的原因是
A、四面临海B、降水丰富
C、河流湍急D、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泰安)“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以上是对某大洲地形特征的描述,据此回答19—20题。
19.该大洲是()
A.欧洲B.非洲C.亚洲D.南美洲
20.关于该大洲的`世界之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季风气候区②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③有世界上最长的河流④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亚洲是世界上面积的一个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2、运用地图说出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3、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
亚洲的河流特点: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形成众多的长河。
亚洲的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4、亚洲地广人多,约有36.8亿的人口,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区;
人口超过1亿的亚洲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等6个国家。
5、亚洲共有1000个左右的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族,分别创造了各自的文化。
亚洲的三大文明发祥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6、亚洲经济发展不平衡,日本为发达国家,其他为发展中国家。
亚洲的东亚
1、东亚的主要国家: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
2、东亚的地形特征:海岸线曲折,沿海多半岛和岛屿,东亚西部内陆多高原和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和丘陵。地势西高东低。
3、日本气候特征:具有海洋性特征,夏季较为凉爽,冬季温暖,降水丰富。
4、日本河流水文特征:无冰期,含沙量少,河流短促,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5、日本四大工业区及分布地区:京滨、名古屋、阪神,北九州工业区,他们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和太平洋沿岸。
6、日本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国内资源短缺,市场小。
7、日本的农业特点:以水稻种植为主,单位面积产量高,机械化程度高(以小农机具为主),科技水平高,水利工程大。
8、日本工业为什么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欧洲地理知识日本资源贫乏,需要进口大量的工业原料和能源,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强,所以工业集中于沿海地区,可以减少运输,降低成本。(与德国、俄罗斯不同)
9、朝鲜半岛
位置:朝鲜半岛三面环海,东濒日本海,西临黄海,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海岸线长而复杂,多半岛,多海湾,多良港,多岛屿。陆上与我国辽宁、吉林两省接壤,鸭绿江和图们江为中朝两国界河。海上邻国有日本、俄罗斯等。
地形:地势东高西低、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多低山丘陵,东部太白山脉是主要山脉。平原多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河流中下游和海岸地带。
气候:由南向北由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南部为带季风气候,北部温带海洋性气候。
河流:主要河流有洛东江、汉江、锦江等。多自东向西注入黄海和朝鲜海峡。
资源:森林、水力较丰富。
亚洲的东南亚
1、主要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属于东盟国家)、东帝汶。共11国
2、地理位置:在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3、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山岭众多,地形崎岖。
4、马六甲在马来半岛和苏门达腊岛之间,他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的最短航线的必经之路。新加坡是咽喉要冲。
5、
6、①新加坡处于物产富饶、人口众多的东南亚地区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港口优良。
②通过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进口原料,并发挥本国的技术力量。
③发挥本国风光优美,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的长处,迅速发展旅游业。
7、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是我国西南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向南的自然延伸,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山水相连),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上游河段落差大,切割成“V”形谷,水利资源丰富;中下游地区多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1.大部分位于东半球,亚欧大陆东北侧。
2.80°N~10°S170°W~60°E最北侧:切柳斯金角,北地群岛最南侧:东帝汶最东侧:白令海峡最西侧:小亚细亚半岛西侧。
3.亚欧两洲界限: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爱琴海亚非界限:苏伊士运河、红海、曼的海峡、亚丁湾亚洲大洋洲界限:帝汶岛、澳大利亚之间的海面亚美界限:白令海峡。
4.东亚:蒙古--中国--朝鲜--日本--韩国--东南亚:越南--老挝--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柬埔寨--南亚: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克什米尔(地区)西亚: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巴勒斯坦--以色列--卡塔尔--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北亚:俄罗斯等)。
5.地跨亚洲欧洲的国家:俄罗斯、土耳其、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地跨亚洲非洲的国家:埃及地跨亚洲大洋洲的国家:印度尼西亚。
6.面积:4400万km2占亚欧大陆80%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一) 自然环境
1、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濒临海洋:亚洲北部为北冰洋,东部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临大洲及分界线: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亚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州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4、亚洲是世界上面积的洲,也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5、亚洲分区: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6、亚洲地形特点:地面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7、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8、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注入印度洋。
9、河流分布特点: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原因是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10、湖泊:里海~~世界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11、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12、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
13、温带大陆性气候:它是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它覆盖了亚洲的中、西部,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全年降水稀少。
14、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其特点是一年中风向随季节发生大规模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不足之处是易发生旱涝灾害。
15、非洲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二) 人文环境
1、,世界总人口共60.55亿,亚洲人口约36.8亿,占总人口的61%,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2、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尼日利亚。
其中亚洲有六个: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3、除南极洲外,世界各洲人口数由多到少依次是
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南极洲
4、除南极洲外,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
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
6、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
7、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一半。其中汉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8、亚洲三个人类文明发源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原因:适宜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
9、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族风俗。
初中地理亚洲及欧洲课件
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过程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 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 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
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 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 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亚洲及欧洲 合称“亚欧大陆”
1、亚洲 “亚细亚”意为“东方日出之地”
(1)地理位置
A、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B、海陆位置:位于太平洋的西岸,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C、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亚洲的分区(6个):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2)地形特征
A、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山地和高原约占总面积3/4,除南极洲以外海拔的大洲);
B、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的高原――青藏高原、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死海湖面);
C、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部为青藏高原,四周是平原)。
[亚洲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典型的弧形排列的群岛,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组成部分]。
(3)气候特征
A、气候复杂多样(地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
B、大陆性特征显著(地域辽阔,南北的温差极大,沿海和内地的干湿差异悬殊);
C、季风气候显著(地处世界的大陆与濒临世界的海洋,海陆差异显著)。(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初一下册地理必考重点1
1、天气及其影响
⑴含义: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⑵特点:短时间(时间)、相差大(空间)、变化大
(变化)
⑶影响:天气对交通、生活、农业生产、军事等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⑴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
⑵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世界各地获取气象信息→卫星传输接收→对信息加工处理→分析判断得出结论→预报
⑶天气预报的形式:电视、报纸、互联网、广播、手机短信、打电话
⑷天气预报的内容:
①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
②城市天气预报: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常规情况,另外还有沙尘暴、空气质量、海浪、冰雹、大雾等特殊预报。
⑸常用的天气符号
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评价空气质量的方式: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初一下册地理必考重点2
一、“三洲五海之地”
1.位于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包括西亚的大部分和非洲的埃及。
2.地处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太平洋洋和印度洋的东西方交通枢纽。掌握三洲、五海、两洋,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的位置,说明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在东西方联系方面的作用)
二、世界的石油宝库
1.世界上石油储量、生产石油最多的地区。
2.中东石油集中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3.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东亚、欧洲西部和北美洲,是世界上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三、匮乏的水资源
1.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主要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气候炎热干燥。
2.该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办法:海水淡化、节水农业、收集雨水。
四、多元的文化
1.中东是基 督教、伊斯兰教、以及犹太教的发源地,居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
2.耶路撒冷是基 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圣城。
3.中东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初一下册地理必考重点3
1.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纬度位置:地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与北美洲相望.
亚洲与其它洲的分界线
亚、欧洲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流-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洲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洲界线:白令海峡
2.地形特征:
①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②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低悬殊.
3.气候特征:
①气候类型复杂多样②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③季风气候典型.
掌握: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气候特征(图见课本P71-7).
季风气候典型原因: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季风对气候的影响(图见课本P81-8,1-9)
发源地性质风向影响下的气候特点
冬季风蒙古、西伯利亚寒冷干燥西北、东北寒冷干燥
夏季风印度洋、太平洋温暖湿润西南、东南高温多雨
4.河流特征:
河流流向特征: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
主要河流: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长江是亚洲最长河流.
5.亚洲的世界之最:
(1)除南极洲外,平均海拔的大洲.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死海湖面.
(2)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世界上的湖泊――里海
(3)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2021高考地理亚洲知识点
【一】
亚洲的东亚
1、东亚的主要国家: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
2、东亚的地形特征:海岸线曲折,沿海多半岛和岛屿,东亚西部内陆多高原和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和丘陵。地势西高东低。
3、日本气候特征:具有海洋性特征,夏季较为凉爽,冬季温暖,降水丰富。
4、日本河流水文特征:无冰期,含沙量少,河流短促,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5、日本四大工业区及分布地区:京滨、名古屋、阪神,北九州工业区,他们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和太平洋沿岸。
6、日本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国内资源短缺,市场小。
7、日本的农业特点:以水稻种植为主,单位面积产量高,机械化程度高(以小农机具为主),科技水平高,水利工程大。
8、日本工业为什么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欧洲地理知识日本资源贫乏,需要进口大量的工业原料和能源,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强,所以工业集中于沿海地区,可以减少运输,降低成本。(与德国、俄罗斯不同)
9、朝鲜半岛
位置:朝鲜半岛三面环海,东濒日本海,西临黄海,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海岸线长而复杂,多半岛,多海湾,多良港,多岛屿。陆上与我国辽宁、吉林两省接壤,鸭绿江和图们江为中朝两国界河。海上邻国有日本、俄罗斯等。
地形:地势东高西低、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多低山丘陵,东部太白山脉是主要山脉。平原多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河流中下游和海岸地带。
气候:由南向北由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南部为带季风气候,北部温带海洋性气候。
河流:主要河流有洛东江、汉江、锦江等。多自东向西注入黄海和朝鲜海峡。
资源:森林、水力较丰富。
【二】
1.大部分位于东半球,亚欧大陆东北侧。
2.80°N~10°S170°W~60°E最北侧:切柳斯金角,北地群岛最南侧:东帝汶最东侧:白令海峡最西侧:小亚细亚半岛西侧。
3.亚欧两洲界限: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爱琴海亚非界限:苏伊士运河、红海、曼的海峡、亚丁湾亚洲大洋洲界限:帝汶岛、澳大利亚之间的海面亚美界限:白令海峡。
4.东亚:蒙古--中国--朝鲜--日本--韩国--东南亚:越南--老挝--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柬埔寨--南亚: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克什米尔(地区)西亚: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巴勒斯坦--以色列--卡塔尔--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北亚:俄罗斯等)。
5.地跨亚洲欧洲的国家:俄罗斯、土耳其、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地跨亚洲非洲的国家:埃及地跨亚洲大洋洲的国家:印度尼西亚。
6.面积:4400万km2占亚欧大陆80%
【三】
亚洲的东南亚
1、主要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属于东盟国家)、东帝汶。共11国
2、地理位置:在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3、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山岭众多,地形崎岖。
4、马六甲在马来半岛和苏门达腊岛之间,他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的最短航线的必经之路。新加坡是咽喉要冲。
5、
6、①新加坡处于物产富饶、人口众多的东南亚地区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港口优良。
②通过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进口原料,并发挥本国的技术力量。
③发挥本国风光优美,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的长处,迅速发展旅游业。
7、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是我国西南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向南的自然延伸,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山水相连),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上游河段落差大,切割成“V”形谷,水利资源丰富;中下游地区多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运用
学习高中地理,如果你不熟悉地图,甚至看不懂地图,那就有点难了。因此,高中地理学习必须能够使用地图,良好的地图。
地理学习的支柱——对教材的理解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教材,地理是一样的。教材从目录到每一章到附录,都有其重要的作用。目录可以帮助你一目了然地理解整本书。每一章的标题是每一章的知识点。仔细看一看附录可以帮助你理解和扩展教科书的知识。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使用好的教科书。
地理学习技巧
要点一:要明确学习的内容。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还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内容?还是一个区域或是一个国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情况?
要点二:要知道所学习的那个区域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
要点三: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比如,为什么一个地区同另一个地区有差别,为什么有些地区又很相似?
要点四: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带来的影响。是有利,还是不利。
★ 地理教案
★ 亚洲set
★ 七年级地理教案
★ 地理教案-印度
★ 初二地理教案
★ 高一地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