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教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mengwt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教案(共含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engwt”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教案

篇1: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教案

教材

简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多细胞植物体的组成,根、茎、叶的功能之后,进一步探究茎的结构和输导功能的,茎的结构是怎样的?以及茎是怎样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较直观,学生的感性认识较丰富,只要教师创设情景,逐步引导,一步一个小台阶,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一学生刚接触显微镜,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有不规范的操作,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验操作应及时纠正。

探索目标设计

[认知探索要点及教学目标层次]

1、你知道芽的种类以及叶芽的结构和发育情况吗?(理解并说明)

2、你知道木本植物茎的各部分结构吗?(理解并说明)

3、你能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及功能吗?(理解并说明)

[技能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情感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爱护一草一木的思想情感。

[重点]

1、木本植物茎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2、茎的输导功能的实验,探究茎的各部分作用。

[难点]1、枝芽和茎的关系。

2、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

方法实验、探究、交流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具

准备(一)实验用具:显微镜、玻片标本、刀片、放大镜、探针等

(二)教具:茎的结构模型、杨树茎若干段、杨树的顶芽、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第一节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1、芽发育成茎:(图略)

2、茎的基本结构:(图略)

3、茎的输导功能:

认知

程序教 师 指 导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交流环节点评

知识

回顾:1、组成植物体的四大基本组织分别是、()、()、()。

2、一棵完整的植物体有六大器官组成,它们分别是:()、()、()、()、()、()。

3、根的功能:()叶的功能是:

(),茎的功能:()。

课件展示,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问题

由学生矫正摸清学生的基础,从而为本节教学作好铺垫。

知识回顾针对性强。

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

教师释疑

1、一棵小树由小长大,它需要什么?

2、水和无机盐从哪里来?

3、根进行生命活动时需要的营养物质

从哪里来?叶制造的有机物是怎样到达根的?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又是怎样到达叶的呢?引出课题——

篇2: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教案

教师出示一株植物,学生看标本,说出哪是植物的茎。

结论:茎包括主干和侧枝

探点一:枝芽是怎样发育成茎的?

1、芽分几种?(芽的分类)

播放一小段动画,展示芽的种类。

提出:为什么叫叶芽、花芽和混合芽?(概念)

2、叶芽的结构及发育情况:

出示枝芽结构图

学生思考:

1、幼叶将来发育成什么?

2、芽轴将来发育成什么?

3、芽原基将来发育成什么?

巩固练习:

结构名称将来发育成什么?

芽 轴

芽原基

幼 叶

图连线(略)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茎在植物中起着重要的输导作用,这是为什么呢?这跟茎的结构有关。

探点二:茎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

1、茎的外面是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

除此以外,树皮还有什么作用?

学生观察两幅图片之间的变化

树皮的变化位置在上方,长出节瘤,这是为什么?

2、什么样的植物能逐年加粗?

小麦、玉米能逐年加粗吗?为什么?

引出形成层,课件展示,(形成层的位置和作用)

形成层薄如蝉翼,只有几层细胞,但是它们的作用不小,能使木本植物逐年加粗

3、大自然中的大树,经过风吹雨打,依然屹立于天地之间,大风有时候把大树连根拔起,也不会使大树折断,这是为什么?是树皮的原因吗?是形成层的原因吗?

引出茎的又一结构----木质部

木质部除了具有很强的支持作用以外,还有什么功能?

实物展示茎的输导作用的实验操作。

4、茎中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跟输导有机物的结构分别叫什么?在什么位置?输导的`方向是怎样的?

巩固练习

位置运输方向功能

导管

筛管

木质部的中央是否被染红了,用探针试试它的硬度,引出茎的又一结构---髓

作用是什么?

观察杨树茎的横切面

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茎的标本

教师出示自制木本植物茎的模型,以巩固茎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结构功能

树皮

形成层

木质部

迁移运用

张明的表哥家有一片苹果园。秋天,他去苹果园玩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苹果树干的树皮上都被割了一刀,但是树皮没有完全割断,这是怎么回事?张明去问表哥,通过表哥的一番讲解,张明听了直点头,说:“科学种田真重要呀!”同学们想一想,他的表哥是怎样解释的?

创新设计

康乃馨是母爱的象征,许多同学除了把它献给母亲外,还送给象母亲一样关怀我们的老师。康乃馨是草本植物,它的茎很特别,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它的导管的存在吗?

思维拓展

1、举例证明茎除了输导和支持作用外,还有贮藏和生殖等功能。

2、为什么树怕伤皮,不怕空心?

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和学过的内容学生回答

学生认真观察,互相修正、补充,得出结论。

看动画后,对芽进行分类

学生观察讨论,说出三种芽的不同。

结合枝芽结构图,解剖杨树的顶芽,用探针挑动,用放大镜观察,得出探索结果,说出各个部分的名称并探讨将来发育成什么。

做完后,学生相互修正。

据生活中的经验回答!

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分析回答:树皮折断,其中的输导组织被破坏,有机物不能向下运输而大量积累形成的。

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回答

学生讨论、生生相互释疑。

讨论后回答:木质部,有很强的支持力。

学生思考后回答,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好!

填好表格后,学生相互修正,改错。

很软,看书后说出它的作用。

学生剥开树皮,手摸光滑的形成层,生生质疑,对照实物说出结构。

学生回答茎的结构和功能。

填完后,同位之间交换纠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小组讨论,一名代表回答,然后其他小组修正补充!

导入新课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入手,层层深入,引出本节课题!

形象直观的录像,解决了因季节带来的实物短缺困难。使学生对芽的种类有了直观的认识。并且考察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结合图示,借助解剖工具,对枝芽进行解剖,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直观感受。

枝芽与茎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练习使知识得以巩固!并且采用图连线的方式突破了难点!在学中练效果好。

学生观察两幅图,找出不同点,培养了观察能力!

根据学生生活中的经验,提问逐步深入,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思维集中。

一段形成层的活动录象,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形成层活动有了一个动态的认识。

教师通过层层设疑,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通过现场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且现象明显,增强教学效果!

导管和筛管是学生易混的知识点。该练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不容易混淆!

学生通过利用显微镜观察茎的横切、观察茎的模型、教师自制茎的结构模型,使学生从多角度来认识茎的结构,突破了重点。

该事例的运用体现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灌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创新设计》、《思维拓展》栏目的增设是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动手能力的良好手段,能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能充分体现新的课改精神!

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通过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教学程序,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特点,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多层次的直观教学手段,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通过声图并茂的动画多媒体课件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仔细观察,探索求知,积极思考,乐此不彼,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欲望,增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愿望。

2、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实物标本、小故事、小图片、纵剖芽的小实验、显微镜下观察茎的横切玻片标本等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探索求知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观察、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并用,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解,加深对知识的巩固。

3、自制生物教具《茎的立体分层活动结构模型》,直观性、解剖性、实效性非常强,使学生对茎横切面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清晰明了,对突破教学难点,分清易混知识点,具有独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更清楚、理解更透彻。

不足之处:

1、学生的有效情感教育较少,应该教育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的思想情感

2、缺少板书,学生刚刚接触的新概念,新学术用语以及陌生字应该及时强调

3、及时处理课后习题,课后习题是一些基础知识,应该及时处理,加深对知识的巩固。

篇3:植物的茎教案

植物的茎教案

名称 3、植物的茎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解剖研究植物的茎,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探究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 2、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 3、了解茎的作用。 教学 准备 1、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镜、刀片、新鲜的嫩冬青条(或芹菜的茎)、红墨水、水等 2、环割技术在农业生活中的应用资料。有关茎运输水分养分的资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同学们课前准备的情况,给予适当评价。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那么,你们知道根吸收的水分都到哪里去了吗? 生答后,师释疑: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到达植物全身各处的? 你认为茎中可能有什么结构能把水分运输到植物全身。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 1、师出示插入红墨水的枝条和未插的新鲜枝条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课前实验进行交流。 2、生猜想: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 3、教师小结,引入活动二。 活动二:学生动手横切、纵切植物的茎。 1、教师指点引导学生横切、纵切植物的茎。用放大镜观察,提醒学生使用小刀要注意安全。 2、学生动手实验,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4、师总结(鼓励激励为主)。 三、自由活动。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四、拓展活动 1、师提问:根吸收的水分被茎不断地运输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这些水分是不是就一直积存在植物体内的呢?(结合前面两课学的蒸腾和光合作用) 2、生猜测,小组讨论,个别同学回答。 3、教师通过课件,让学生认识“导管”,理解植物体内根部、叶部与茎部           3、师布置学生课后动手实验。 根状茎:横卧或直立的多年生地下茎,有明显的节和节间。如芦苇、竹、莲等。 块茎:短而肥厚肉质的地下茎,节间很短。如马铃薯、菊芋等。 鳞茎:由许多肥厚的肉质鳞片(叶)包围的扁平或圆盘状的底下茎。如洋葱、百合、蒜、石蒜等。    球茎:肥厚肉质的的球形地下茎,外面生有于膜质鳞片,鳞片内有芽。如慈姑、荸荠等。  

篇4:第五章第三节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教案

第五章第三节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演示实验分析理解茎具有输导作用;了解保护树皮的意义及茎具有贮藏有机物的作用。

2.通过设计茎的输导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茎的输导作用”,引导学生懂得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美化、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对两个演示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路;而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输导的科学结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

(1)通过上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输导水和无机盐的通道;茎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输导有机物的通道。

(2)通过演示实验,学生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亲眼所见”,经过整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茎里的导管能够把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全身,茎里的筛管能够把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植物各部。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

2.准备“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演示实验,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这个演示实验准备的时间较长。如果让一个枝条长出瘤状物来,至少需要1~2年的时间。

(2)如果选用其它的材料来说明有机物的运输是通过筛管完成的,还需教师反复选取实验材料。另外在做去树皮的实验时,要细致地做好环割。

3.讲述环割上方形成的“瘤状物”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瘤状物的形成,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过程。但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要讲得过细,限制在书上的范围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关于引言:因为在上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茎的结构,知道茎是具备输导作用的条件的。教师可以举例,如:我们吃的西瓜甘甜多汁,它含的水分应该是从根处吸收来的;甘薯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应该是叶子制造出来的。在果实(西瓜)与根之间,叶与根(甘薯)之间连接的结构是茎,说明茎是有输导作用的。讲完这些,教师可问学生:我们可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茎确实有输导作用呢?(可以先让学生讨论)

2.关于演示实验“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教学。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清楚演示实验的准备过程、方法、要达到的目的等,然后请学生把剪取的一段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再用放大镜观察,最后请学生回答被染红的是茎的哪一部分,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茎的结构掌握得如何,对茎的横、纵切认识得怎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实物投影仪把枝条横、纵切后投放到大屏幕上,帮助学生辨认被染红的部分的结构特点,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果:稀释的红墨水是从枝条的木质部向上运输的,因为只有木质部中的导管是上下相通的。可见,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里的导管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

从以往的教学看,学生一般是能够得出:被染红的部分是木质部。但是对“为什么染红的部位是木质部”时,学生一般表述得不够准确,教师要作必要的补充讲解。

3.关于“有机物的输导”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安排:首先教师把演示实验“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学生(如果实验不成功可以用挂图来说明)。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为什么环割的上方出现瘤状物,而下方没有?②去掉的树皮内有什么结构,环割时为何要刮净形成层?③出现瘤状物说明了什么?

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去掉的树皮内只有筛管是上下相通的。瘤状物在环割的上方形成,说明叶子合成的有机物,往下运输受阻,聚积在伤口处,促进伤口上方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加快,使该处膨胀起来,形成瘤状物。这个实验说明;有机物是通过树皮中的筛管由上向下运输的。做环割时,刮净形成层,是避免由于形成层的分裂活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云南、广西等地的橡胶园中的割胶工,就是在橡胶树干上找到筛管的部位,使树产生的有机物——乳汁流出来。

最后,让学生明白保护树皮的意义。可以举例说明:前几年,在北京植物园,一些不法之徒,图财害树,损伤、剥掉大批杜仲树皮,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4.关于“有机物的贮藏”的教学。可以用一些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进行分辨,最后使学生明白:茎也有贮藏有机物的功能。如果茎是以贮藏作用为主,一些植物的茎其形态就会发生变化,成为变态茎,如:藕、马铃薯、荸荠等。它们的形态与正常的茎有所不同,主要功能是贮藏有机物,但它们又不同于萝卜、甘薯的特征是:它们都有节,节处有芽,因而它们是茎。

讲完本节的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问学生:“茎有哪些主要的功能?”综上所述,应总结出茎的功能有:(1)输导作用;(2)支持作用;(3)贮藏作用;(4)繁殖作用。但主要的还是支持和输导作用。

小资料

1.水分在木质部中输导的实验:

操作:切取木本植物的二个枝条,用蜡分别将木质部和韧皮部封住,再将枝条切口处放在水中。

观察:蜡封木质部的枝条,水分上行运输受到阻碍,植物逐渐萎蔫;蜡封韧皮部的枝条,水分运输不受阻碍。(见图)

2.有机物在韧皮部中输送的实验:

(1)喇叭花萼片:采下新鲜的喇叭花(萎蔫的花不能用),将花柄插在水中保鲜。实验时取下萼片用刀片切下一块(肉眼能见到有叶脉的部位)做成水封片,在载玻片上标明萼片尖端部位。把水封片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在有叶脉处可以见到木质部螺纹导管和环纹导管。在这些导管的附近可以找到一群细胞成管状排列,排列方向与导管平行,直径较导管粗,内中有物质从萼片尖端向萼片底部流动,这就是筛管。粘稠的物质输送时有时会出现短暂的停顿,那是由于物质通过筛板速度放慢的缘故。

(2)鸭跖草花瓣:鸭跖草开蓝色小花,将鸭跖草花枝采下插在水中带回实验室。取下蓝色的花瓣做成水封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在叶脉的维管束附近可找到筛管,内有颗粒状的物质从花瓣前端向后端方向流动。

篇5:七年级上册生物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演示实验分析理解茎具有输导作用;了解保护树皮的意义及茎具有贮藏有机物的作用。

2.通过设计茎的输导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茎的输导作用”,引导学生懂得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美化、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对两个演示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路;而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输导的科学结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

(1)通过上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输导水和无机盐的通道;茎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输导有机物的通道。

(2)通过演示实验,学生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亲眼所见”,经过整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茎里的导管能够把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全身,茎里的筛管能够把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植物各部。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

2.准备“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演示实验,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1)这个演示实验准备的时间较长。如果让一个枝条长出瘤状物来,至少需要1~2年的时间。

(2)如果选用其它的材料来说明有机物的运输是通过筛管完成的,还需教师反复选取实验材料。另外在做去树皮的实验时,要细致地做好环割。

3.讲述环割上方形成的“瘤状物”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瘤状物的形成,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过程。但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要讲得过细,限制在书上的范围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

1.木本植物茎中很容易剥下来的是坚硬,其主要支持作用的是()使茎逐年增粗的是()A树皮B形成层C木质部D髓

2.韧皮纤维与木纤维的共同之处是

A具有很强的支持力,可用作木材B由又细又长的死细胞壁组成,壁厚

C在茎中起支持作用,有一定的弹性D都是木质部中的结构,有输导作用

3.玉米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是()

A根B茎C叶D花E果实F种子

4.草本植物茎的维管束,由外向内依次是

A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B韧皮部木质部

C木质部韧皮部D木质部形成层韧皮部

5.吃甘蔗时,精干里面的一绺绺细丝是

A木纤维B韧皮纤维C维管束

6.下列关于玉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玉米不能形成年轮B.最外层为一层表皮细胞,有支持作用

C.维管束分布在薄壁细胞之间,主要有木质部和韧皮部构成

D.维管束中有木纤维和韧皮纤维

7.在玉米茎中起运输作用的结构()

A薄壁细胞B维管束C机械组织D表皮

新课讲授:

1.关于引言:因为在上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茎的结构,知道茎是具备输导作用的条件的。教师可以举例,如:我们吃的西瓜甘甜多汁,它含的水分应该是从根处吸收来的;甘薯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应该是叶子制造出来的。在果实(西瓜)与根之间,叶与根(甘薯)之间连接的结构是茎,说明茎是有输导作用的。讲完这些,教师可问学生:我们可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茎确实有输导作用呢?(可以先让学生讨论)

2.关于演示实验“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教学。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清楚演示实验的准备过程、方法、要达到的目的等,然后请学生把剪取的一段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再用放大镜观察,最后请学生回答被染红的是茎的哪一部分,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茎的结构掌握得如何,对茎的横、纵切认识得怎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实物投影仪把枝条横、纵切后投放到大屏幕上,帮助学生辨认被染红的部分的结构特点,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果:稀释的红墨水是从枝条的本质部向上运输的,因为只有木质部中的导管是上下相通的。可见,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里的导管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

从以往的教学看,学生一般是能够得出:被染红的部分是本质部。但是对“为什么染红的部位是木质部”时,学生一般表述得不够准确,教师要作必要的补充讲解。

3.关于“有机物的输导”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安排:首先教师把演示实验“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学生(如果实验不成功可以用挂图来说明)。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为什么环割的上方出现瘤状物,而下方没有?②去掉的树皮内有什么结构,环割时为何要刮净形成层?③出现瘤状物说明了什么?

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去掉的树皮内只有筛管是上下相通的。瘤状物在环割的上方形成,说明叶子合成的有机物,往下运输受阻,聚积在伤口处,促进伤口上方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加快,使该处膨胀起来,形成瘤状物。这个实验说明:有机物是通过树皮中的筛管由上向下运输的。做环割时,刮净形成层,是避免由于形成层的分裂活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云南、广西等地的橡胶园中的割胶工,就是在橡胶树干上找到筛管的部位,使树产生的有机物——乳汁流出来。

最后,让学生明白保护树皮的意义。可以举例说明:前几年,在北京植物园,一些不法之徒,图财害树,损伤。剥掉大批社仲树皮,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4.关于“有机物的贮藏”的教学。可以用一些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进行分辨,最后使学生明白:茎也有贮藏有机物的功能。如果茎是以贮藏作用为主,一些植物的'茎其形态就会发生变化,成为变态茎,如:藕、马铃薯、荸养等。它们的形态与正常的茎有所不同,主要功能是贮藏有机物,但它们又不同于萝卜、甘薯的特征是:它们都有节,节处有芽,因而它们是茎。

讲完本节的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问学生:“茎有哪些主要的功能?”综上所述,应总结出茎的功能有:(1)输导作用;(2)支持作用;(3)贮藏作用;(4)繁殖作用。但主要的还是支持和输导作用。

课堂练习:

1.在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演示实验中,被染红的部分是

A韧皮部B木质部C树皮D髓

2.环剥树皮,在切口的上方形成节瘤这表明()

A.有机物是通过树皮里的导管运输的B.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里的导管运输的C.有机物是通过树皮里的筛管运输的

3.筛管运输的特点是()

A由上向下运输水分和无机盐B由下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C由下向上运输有机物D由上向下运输有机物

4.甘薯长得肥大,其中所含有的大量的淀粉是()

A叶制造后由茎运输来的B甘薯自己合成的C从土壤中直接吸收来的

5.每年给果树进行修剪的主要目的()

A防止叶重叠以免影响光合作用B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

C保持树冠的形态美观D让有机物集中运输给健壮枝条上的花和果实

6.割开橡胶树皮可以得到白色胶乳物质,它来自于()

A导管B筛管C木纤维D韧皮纤维

7.蒸腾作用加强时,下列何种结构的物质运输加快()

A木质部的木纤维B木质部的导管C韧皮部的韧皮纤维D韧皮部的筛管

8.茎运输的水和无机盐最终来自于

A叶的叶脉中B根的根尖部位C茎的髓中贮藏的水分D茎的芽上

9.植物茎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而执行这两功能的结构又是什么?

篇6:第五章第三节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 教案示例一

第五章第三节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 教案示例(一)

第五章第三节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演示实验分析理解茎具有输导作用;了解保护树皮的意义及茎具有贮藏有机物的作用。

2.通过设计茎的输导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茎的输导作用”,引导学生懂得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美化、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对两个演示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路;而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输导的科学结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

(1)通过上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输导水和无机盐的通道;茎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输导有机物的通道。

(2)通过演示实验,学生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亲眼所见”,经过整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茎里的导管能够把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全身,茎里的筛管能够把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植物各部。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

2.准备“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演示实验,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这个演示实验准备的时间较长。如果让一个枝条长出瘤状物来,至少需要1~2年的时间。

(2)如果选用其它的材料来说明有机物的运输是通过筛管完成的,还需教师反复选取实验材料。另外在做去树皮的实验时,要细致地做好环割。

3.讲述环割上方形成的“瘤状物”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瘤状物的形成,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过程。但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要讲得过细,限制在书上的范围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关于引言:因为在上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茎的结构,知道茎是具备输导作用的条件的。教师可以举例,如:我们吃的西瓜甘甜多汁,它含的水分应该是从根处吸收来的;甘薯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应该是叶子制造出来的。在果实(西瓜)与根之间,叶与根(甘薯)之间连接的结构是茎,说明茎是有输导作用的。讲完这些,教师可问学生:我们可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茎确实有输导作用呢?(可以先让学生讨论)

2.关于演示实验“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教学。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清楚演示实验的准备过程、方法、要达到的目的等,然后请学生把剪取的一段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再用放大镜观察,最后请学生回答被染红的是茎的哪一部分,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茎的结构掌握得如何,对茎的横、纵切认识得怎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实物投影仪把枝条横、纵切后投放到大屏幕上,帮助学生辨认被染红的部分的结构特点,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果:稀释的红墨水是从枝条的木质部向上运输的,因为只有木质部中的导管是上下相通的。可见,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里的导管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

从以往的教学看,学生一般是能够得出:被染红的部分是木质部。但是对“为什么染红的部位是木质部”时,学生一般表述得不够准确,教师要作必要的补充讲解。

3.关于“有机物的输导”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安排:首先教师把演示实验“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学生(如果实验不成功可以用挂图来说明)。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为什么环割的上方出现瘤状物,而下方没有?②去掉的树皮内有什么结构,环割时为何要刮净形成层?③出现瘤状物说明了什么?

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去掉的树皮内只有筛管是上下相通的。瘤状物在环割的上方形成,说明叶子合成的有机物,往下运输受阻,聚积在伤口处,促进伤口上方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加快,使该处膨胀起来,形成瘤状物。这个实验说明;有机物是通过树皮中的筛管由上向下运输的'。做环割时,刮净形成层,是避免由于形成层的分裂活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云南、广西等地的橡胶园中的割胶工,就是在橡胶树干上找到筛管的部位,使树产生的有机物――乳汁流出来。

最后,让学生明白保护树皮的意义。可以举例说明:前几年,在北京植物园,一些不法之徒,图财害树,损伤、剥掉大批杜仲树皮,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4.关于“有机物的贮藏”的教学。可以用一些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进行分辨,最后使学生明白:茎也有贮藏有机物的功能。如果茎是以贮藏作用为主,一些植物的茎其形态就会发生变化,成为变态茎,如:藕、马铃薯、荸荠等。它们的形态与正常的茎有所不同,主要功能是贮藏有机物,但它们又不同于萝卜、甘薯的特征是:它们都有节,节处有芽,因而它们是茎。

讲完本节的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问学生:“茎有哪些主要的功能?”综上所述,应总结出茎的功能有:(1)输导作用;(2)支持作用;(3)贮藏作用;(4)繁殖作用。但主要的还是支持和输导作用。

小资料

1.水分在木质部中输导的实验:

操作:切取木本植物的二个枝条,用蜡分别将木质部和韧皮部封住,再将枝条切口处放在水中。

观察:蜡封木质部的枝条,水分上行运输受到阻碍,植物逐渐萎蔫;蜡封韧皮部的枝条,水分运输不受阻碍。(见图)

2.有机物在韧皮部中输送的实验:

(1)喇叭花萼片:采下新鲜的喇叭花(萎蔫的花不能用),将花柄插在水中保鲜。实验时取下萼片用刀片切下一块(肉眼能见到有叶脉的部位)做成水封片,在载玻片上标明萼片尖端部位。把水封片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在有叶脉处可以见到木质部螺纹导管和环纹导管。在这些导管的附近可以找到一群细胞成管状排列,排列方向与导管平行,直径较导管粗,内中有物质从萼片尖端向萼片底部流动,这就是筛管。粘稠的物质输送时有时会出现短暂的停顿,那是由于物质通过筛板速度放慢的缘故。

(2)鸭跖草花瓣:鸭跖草开蓝色小花,将鸭跖草花枝采下插在水中带回实验室。取下蓝色的花瓣做成水封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在叶脉的维管束附近可找到筛管,内有颗粒状的物质从花瓣前端向后端方向流动。

篇7:四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根和茎》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根和茎》教案

教学目标:

1.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 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 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 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

教材上用什么方法证明?给实验用的水染色起什么作用?

4. 说说植物的根和茎除了吸收水和养分、输送水和养分以外,还有什么作用?(还有支撑植物,使它们能更充分地接受阳光照射。)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1、利用课外时间注意观察。

2、收集和阅读各种植物的资料,带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

篇8:四年级科学《生命-植物的根和茎》教案设计

四年级科学《生命-植物的根和茎》教案设计

【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分析发现本册教材中《植物的根和茎》这一课主要侧重于对植物根和茎的作用的研究,而非对根和茎其它方面如:分类、形态、功能性的研究。教材以“植物制造养料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养分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设问为导入,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提出这个问题的真正目的是要求学生想办法证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样第二部分对于茎的作用,其目的也是引导学生想出一个方法来显示茎可以把水和养分输送到叶子和植物的其他它部分。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围绕这两个实验来开展。

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证明植物依靠根吸收水分和养料

的实验,实际有两种不同的证明策略。一种是证明用肯定句陈述的假设,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是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体内的”,我们称为“证明法”,一种是证明用否定句陈述的假设,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并不是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体内的”,我们称为“证伪法”。事实上,即便把植物的根切除,植物一样能靠茎吸收水分。那么植物为什么要依靠根吸收水分呢?应该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我们真的去追问自己,我们将会自行得到答案。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出现的证明方法不是“证伪法”。

2.教学中我们将避免“证伪法”,因为学生的基础可能不够,但是如果学生真的出现这样的假设,老师们一定要注意,不能把这个“皮球”没收或放在一边,可以将“皮球”抛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释或解决。

3. 教学活动中的时间安排可适当调节, 有些活动可安排在课外进行。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依靠根来吸收水分和养料;

2、知道植物的茎能输送水分和养料;

3、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4、能通过小组讨论出植物吸收水分的改进方案;

5、能按照教材提示的方式进行实验活动;

6、经历对问题不断深入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根和茎的作用实验证明

2、教学难点:证明实验的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供小组研究的材料:多种多样的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

根部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食用油;滴管;剪刀;两个装有不同颜色的水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问: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怎样生存,你们知道了植物是怎样生存了吗?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分和养料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达到植物身

体的`各个部分呢?

引导学生作出解释——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料,茎把水分和养料

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2、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出示事先准备的多种多样带根和茎的植物,让学生观察

归纳: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二)、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1、师提出研究问题: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和养料吗?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

2、组织学生讨论和提出种种初步的方案;

3、交流和指导:

(1)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为什么?

(2)用什么样的容器装水能容易的看到实验的现象?

(3)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有没有减少?

(4)怎样保证试管中的水不散发(蒸发)到空气中去?有什么办法?

(5)你预测试管中的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学生制作实验装置,并放置在阳光照射的地方。

5、教师出示已经提前做的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到植物用根吸收水分和养料的结论。

6、交流:根在植物的生长中还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三)、设计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1、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茎的实物或图片。

2、说说植物的茎有哪些作用?

3、交流:有什么证据或方法可以证明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4、阅读教材中验证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的实验。

5、小组讨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

6、教师出示实验装置,并让某学生进行操作。

7、预测:植物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四)、课外拓展

1、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进一步实验和观察。

2、集和阅读各种植物的资料,带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为后续的学习做准备。

《植物的茎》评课稿

四年级科学《生命-植物的根和茎》教案设计

2023大班植物教案

2023幼儿园植物教案

植物的根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茎是由芽发育成的

七年级生物第五章第二节茎的结构教案示例

《两茎灯草》教学反思

植物多肽激素PA1b的纯化鉴定及功能研究

第五章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

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教案(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