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12册《花潮》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TXG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浙教版12册《花潮》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含17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X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浙教版12册《花潮》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浙教版12册《花潮》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十二册〈〈花潮〉〉第一课时

陈慧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文中的联想,能分辨有些句子的见闻和联想。

2、学会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节中句子。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大家知道昆明吗?那是个怎样的城市?师:是呀,昆明四季如春,是全国最大的花市。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山上有个圆通公园,公园里景色怎样?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

二、自学课文

出示要求:1、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遇到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找出写花潮的段落和人潮的段落,按“花开----花潮----人潮----感受”分段。

检查

三、学习第一段

圆通公园的景色怎样呢?读读第一段。(景色美有亭)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一1个字表示一种景物,简洁而有韵味。)齐读。最美的海棠花,找出写海棠花的词。

过渡:花团锦簇的海棠吸引了作者前去观赏,让我们也跟着去欣赏一番。

四学习第二段

1听录音:思考作者到圆通公园看花,远看和近看的花各是怎样的?除了看到的,作者还听到了什么?

2、交流

3、引读法读这一段。

4、用感叹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啊,海棠花真美啊!真是美不胜收!)

5、你从那些地方看出花很美的?请学生充分说。

6、重点句点一句出示一句:(1)向高处看去,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2)这时候,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用词富有变化)(3)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炫耀,显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开的旺盛,同时也反映赏花人的喜悦。)(4)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的动。。

7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真是花如潮水般涌动,扑面而来。这句话中海棠花是作者亲眼看到的,而那片花潮是作者感到想到的。下面老师读看到的,同学读想到的。)

8、看到和想到的之间用什么词连接?小结:我们把作者直接看到听到的称为见闻,把所见所闻引起的想法称为联想。见闻和联想之间常常用“好象、仿佛”连接。

学习提示 齐读

假如这些句子只是写见闻或只写联想,效果会怎样?(有了联想,内容就丰富生动。见闻与联想融为一体,引起读者无限遐想。)

9、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

分辨见闻与联想

联想与比喻:联想就是感到想到的,比喻就是由联想引起产生的,但联想并不都以比喻出现。

朗读:午夜的潮声怎样的,该怎么读?指读,女生读。

10、发挥联想,补充句子: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好像

黄莺的歌声,仿佛

,好像

11、作者把见闻和联想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充分地体会到了海棠花的美。把文辞优美的词句背下来也是一件很美的事情,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背一背。自由背,指名背。

12、让我们再一次领略海棠花的美,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总结

填空:作者到圆通公园看花,,远看是 ,近看,每棵树都在 ,每一朵花都在 。听到的有花下的 声,有花从中 声,有 歌声,还有看花人的 声、

声、声。

小结:这节课欣赏了海棠花的美,还学习了分辨作者的见闻和联想提高了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

六、拓展练习,培养阅读能力

出示一段话,分辨见闻和联想。

读一读,感受美。

[浙教版12册《花潮》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花潮(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花 潮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联想,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能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3、感受花潮的美和无限的生命力,领悟作者爱花、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花潮的美和无限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十课,让我们齐读课题。你们是怎么理解课题的?把花比做海洋很常见,可是把花比做潮水就不多见了。 你们见过潮水吗?你印象中的潮水是怎样的?(一望无际的,气势磅礴的,翻滚的,有潮声的......)

课文哪些方面描写让你感觉到这的确是一片花潮?

1、指名说,随机板书:多 有动感 有声音

2、过渡语:这究竟是怎样的花潮呢?

请同学门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想想你在读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好把它概括成一个词来说说是怎样的花潮。在课题前加( )

3、交流并板书:迷人的美丽的气势磅礴的有生命力的有声有色的......

4、教师小结:迷人、美丽、是因为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气势磅礴、有声有色也是因为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旺盛的生命力是作者把海棠花比作潮水的最重要的原因。

5 、再次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海棠花磅礴生命力的语句,用“-”划出来,并想办法把它读好,想想你是从哪些字眼中体会到花潮的生命力的。可以小组交流。

着重点拨理解以下句子:

句1“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

1、谈体会

师:松柏、梧桐、竹子都是绿的,也都是高大的,分别用“苍、翠、碧、修”4个修饰词,写法有变化,用拟人的手法说他们“挽不住游人”,不是说这些事物不美丽,而是衬托出那盛开的海棠太吸引人了。

2、感情朗读

句1: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指名有感情地读,理解“鼎盛时代”(正当兴旺或强壮,这里指海棠花正在盛开时节),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花开的茂盛,显示生命的旺盛,同时反映赏花认得喜悦)

B、请你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或一朵花,你会如何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如何显示自己的喜悦呢?

D、交流想象。

E、小结过渡:这么多同学的想象给我们一种争奇斗艳、喜气洋洋的感觉。我们就有感情的把这句话读好

句2: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的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

A、出示句子,指名有感情地朗读1、2两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这里的波浪什么?为什么感觉象在大海上翻腾?(在阳光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阴影更衬托出花的艳丽和明亮,就仿佛无数波浪在碧绿的大海上翻腾。

过渡语:作者看到这一片的海棠花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想象,我们把由看到、听到所引起的想象称之为联想。(板书:联想)作者越看得出神,联想就越丰富,仿佛……

C、齐读第三句。

D、再次投入的齐读。

E、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小结语:是啊,大家的想象是多么的美,但这一切都来自于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

F、我们用朗读来体现海棠花这种旺盛得令人惊叹的生命力。

过渡语:有潮水必然有潮声,那么什么是花潮的潮声呢?

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

A、你读懂了什么(人语声,蜜蜂的嗡嗡声,黄莺的歌声都是轻柔的,但是又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B、花丛中传出的各种声音是作者听到的吗?那么海上午夜的潮声也是作者听到的吗?

师:花的海洋中花在动,花的阴影在动,象波浪在海上翻腾,花丛中闯出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有声有色,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三、朗读,升华情感。

1)引语:作者去看海棠花,并由大片海棠花联想到了红云、红海、潮水、翻腾的波浪和午夜的潮声,让我们领略到了充满磅礴生命力的美,从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来看花的吗?(心潮澎湃,爱花,对生命、生活的热爱)

2)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来朗读这段课文。

3)美好的事物总想永远留在心头,美妙的文章当然愿意印在脑中,把文辞优美的词句背下来也是一件很美的事情,把你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吧。

四、课堂作业:摘抄2-3句你认为写得最出色的文句。

五、板书设计

花 潮

有动感

有声音

篇3:《花潮》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刘雪忠

设计目标:

学习理解“炫耀”、“鼎盛”两词,并读通课文。在自主研读、自读自悟、诵读表达中领略海棠美丽与生机,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及语感能力。

设计重点:通过朗读感受花潮的美和无限的生命力。

估计难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海棠花如潮的气势。

第一板块:图文结合,引领积累,并扣题质疑。

1、同学们坐得很好,以最饱满的精神迎接我,我很高兴。你打算这堂课送份什么礼物给老师呢?(一个笑容、认真听好这堂课、好好发挥自己长处……)

2、老师也送给同学们一份礼物:展示花潮图片,学生欣赏……看了这么美的花,你能不能用四个字的词给她取个名吗?(繁花似锦、锦绣连天、花枝招展、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竞相开放、各式各样)多美的名字啊!有这么一位作家,叫李广田,就以“花潮”为题写过这样的文章。

3、齐读课题:读了这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这是哪里的花?这是什么时候开的花?为什么花如潮?这花是怎样的美丽?)会提问,就是会学习呀!

4、想不想解决这些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文73页,(一)、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地方反复读;(二)、注意刚才我们一起提出的问题,看看哪些问题我们可以读懂,哪些问题没有读懂。好,我们开始读书吧!

第二板块:对话文本,梳理问题,初步感受文章的“花潮美”

1、课文读完了,你欣赏到了什么?

2、你又读懂了那些问题?(对于提些是不是,对不对,一目就了然,一读就清楚的问题,相对来说是价值不高;提呢?应该提些为什么、怎么样涉及面广一点的问题,就显得有价值一些的。)哪个问题最值得研究?

板书:(为什么花如潮?)。

哪个自然段直接写到海棠花?请同学门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哪些句子能说明花如潮的?找到后认认真真读好它,并同桌相互讨论为什么花如潮?

第三板块:沉入文本,品析“语言美”感悟“花潮美”

1、交流研读句子:

向高处看去,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

1)、这句话能体现花如潮吗?你们能不能一读就告诉我这花如潮的。

(你感觉我听出来了吗?我怎么听不出那是一片红云,倒像个姑娘拿着红丝巾在头上恍来恍去的!)

2)、再读。有点味道了,除“一片”与“望不到”,“密密层层”也应该是重点词。

3)、啊~一片红云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板书:一片红云不着边。)呈现红云般的花图片。

5)、让我们再次陶醉于这一片美丽、神奇的红云当中吧,齐读!

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

1)、这句话你理解吗?说说你的理解?

2)、有风花在动,可偏偏这个时候那风却停了,花又为何而动呢?

3)、联系生活:

(花香触动了繁花。)花香自有蝶飞来……

(花美因来游人,触动了花枝。)

(花美,陶醉了看花的人,看花了眼。)繁花似锦、漫天锦绣醉人心啊!

(花生命力,向外生长……)、你的想法很胆大,也很合理!

4)、联系上文:你很会学习,能够联系你的生活去学习,如果你能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句子,那样你的理解会更深,更透!你们觉得哪个句子也可以说明无风花也在动呢?

在阳光照射下,每一朵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

1)、说体会

2)、你们也是体会这句话吗?既然一样我们就不再体会了。把它读好来,好吗?

3)、谈谈应该怎么读?(句子语调应该越读越高,特别是“多少”与“翻腾”这两个词要强调出来,还应该要读出句子的气势来。)

4)、指名读:他读得怎么样?(浪不够高,不够有气势!)--(谁能读得有气势一些呢?)指名读--你觉得谁读得比你好--评价(你读得不仅是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是入情入境。)--指原学生读(你是柔中带钢、钢中带柔。)

5)、设情景:表扬读--我们这大礼堂大概有几米高?(7、8米)可你知道吗,有时候波浪翻腾就有十几米甚至几十米那么高啊!这样不计其数、千千万万海浪翻腾,这样的大海是怎样的大海啊?(波涛汹涌、惊涛骇浪、气势磅礴、排山倒海、翻天覆地、山蹦地裂)!是呀!这样的大海是排山倒海的、是翻天覆地的、更是气势磅礴的呀!

6)、指原来学生读,并鼓励读。(如果他这次读得更好我们给他掌声,好吗?)

7)、齐读(正因为,作者看到如此美丽的海棠,怪不得会产生了奇妙的联想,这样的句子取个名字就叫联想句。联想句往往由“好象、仿佛、犹如”之类的词引出来的。)

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

1)、谈体会(伸张、扩张)

2)、指名读

3)、闭上眼睛,你可以感受到什么?(你对语言感受能力很强。)(感受到所以的树都在--长、所有的花都在--开!这何止是花在开,树在长呀,这分明是一种生命在--流淌、跃动、流露、涌动啊!)

4)、让我们再次感受这生机勃勃的海棠吧!齐读!

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朵花都在微风中,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1)、这句话有个词值得品一品范写,并找近义词:显示

2)、炫耀:你有炫耀过自己的时候吗?当时你的感受是什么?可是这树这花也在炫耀,它们在炫耀什么?(花开得旺盛,开得美用课文中一个词就是“鼎盛”板书学习“鼎盛”一词)

3)、能不能带着这种自豪而又喜悦的心情来读这句话?

4)、指名读。

5)、想不想去看看这样的海棠花?做好迎接准备,我们隆重请出海棠(展示海棠)

6)、看了这海棠花,你有什么感受啊?

7)、让我们再次带着这份感动、带着这份赞叹一起读吧!(我们看看一个句子,由于我们体会的角度不一样,读出的味道也不尽相同,所以读书,就应该多角度地、有创意地读啊!)

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午夜的潮声。

1)、有潮水必有潮声,何为潮声呢?

2)、你很会读书,省略号都给你读懂了。

3)、这么多的声音可能连这黑板都写不下了,老师也给你们这么家伙累坏了。用个词来形容吧。(一切!)

4)、对!这种景象,这种潮声,交织在潮声中……

第四板块:追朔本原,捕捉方法,联想句式练笔。

1、我们欣赏了花儿静静地绽放;聆听花儿的窃窃私语;更领略到了花儿勃勃向上的生机!让我们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对海棠的理解、喜爱与赞赏吧!进行串读。(串读有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激动轮流读。)

2、多美的散文啊!作者能把花写得如此美丽,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联想与见闻结合的方法,才这样精彩。亲爱的同学,拿出你的笔,把你平时留在脑海里最美的一幕,运用联想与见闻结合把它写下来,也让我们感受到它那不同凡响的美。

作者邮箱: jnlxz@163.com

[《花潮》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花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课文中的联想,能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学会“踵、梧”等9个生字,理解“花团锦簇、接踵摩肩”等26个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4、感受春天的美景和社会平和安详的气氛,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二、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见闻和联想,并能够分辨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难点:课文第三段根据不同性格和年龄的看花老人的特点,抓住看花人不同的心情和动作,丰富而有变化的写法。

三、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

2、解题:潮水非常壮观,“花潮”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作者为什么把花比作潮呢?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上面的两个问题。

2、讨论,交流问题的答案。

3、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下面的字。

“鼎”盛:部首是目,书空上半部,注意笔顺,共12笔。

“簪”花:中间部分不是“无”。

2、理解词语。

“驻足、鼎盛、依依不舍、花团锦簇、接踵摩肩”5个词语意思。

3、读一读课后第5题中的词语。

4、课文.写作者去圆通公园看花,重点写了哪两个方面?(花和人)

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请3个学生分读第一段。

2、讨论。

(1)第2自然段写公园里景物不少,用了8个“有”,每个“有”后边都只用一个字概括一种事物,这些事物的顺序能换吗?(不能。课文按景物、动植物分类记叙,在安排记叙时做到了两相对应,读起来有一种节奏美。)

熟读这一自然段。

(2)圈出写圆通公园的海棠平时和三、四月间不同的词语。(枯枝瘦叶――花团锦簇,一个花的海洋。)

(3)小结:把花比作海洋很常见,而说“花潮”的很少见。学下面的课文要注意作者怎样把花比作潮水。

五、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学习提示”。

2、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能背诵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学习提示”

1、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分辨见闻和联想)

2、“见闻”指什么?“联想”有什么特点?

3、分辨事物和联想有什么好处?

二、结合训练点,学习第二段

1、思考:作者到圆通公园去看花,远看和近看的花名是怎样的?除了看到的,作者还听到了什么?

讨论:

(1)远看。“之间一片红云望不见边际“说明了什么?

(2)近看。“每棵树……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从“炫耀”、“鼎盛”这两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B、这两个词与课文第一段中的哪句话有怎样的联系?想象一下,在你的眼前还出现怎样的情景?

C、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用拟人手法,写出花开得茂盛,显示生命力的旺盛,同时反映人们赏花的喜悦。)

(3)听到。人语声,蜜蜂的嗡嗡声,黄莺的歌声及琴声、歌声、笑声……

A、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声景?

B、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情?

(4)小结并过度,这是作者当时的见闻。那么由此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2、重点阅读课后题3(1)、(3)。

(1)齐读,说说哪些是作者看到、听到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在文中用“――”划出作者看到、听到的;用“~~~~”划出人物联想。

A、小组讨论“见闻和联想”。

B、汇报、小结。(重点在“联想”)

(3)思考并讨论:为什么会产生“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这里的“多少”意思是什么?)“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地扩展”、“状如海上午夜的潮声”这样的联想?

(4)小结。这就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可适当插入联想与比喻区别的分析,易于让学生掌握。)

3、在文中找出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和哪些是联想的句子。读读并体会体会。

(1)看花的人,接踵摩肩,多极了。

(2)这时候,苍松啊,翠柏啊,碧醒啊,修竹啊,都挽不住人。(挽不住人,说明了什么?)

4、指导背诵。(按“远看――近看――声音”三部分来背)

三、作业

1、《作业本》第1、2、3、7题。

2、背诵第2段。

3、预习课后题2。

4、补充一些分辨“见闻与联想”的片段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段,注意怎样写出不同人物看花的特点。

2、学习第四段,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

1、第5自然段。

(1)这节讲什么内容?分哪几层来说?

(觉得置身于花海之中,哪儿都好;觉得一棵比一棵好,美不胜收;不同性格的人看花时的动作不同。)

(2)句子比较:

①多数人在花下走来走去,花很好。

②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

A、问:这两句话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B、练习:(依照上面句子写法。内容:“许多人在商场里走来走去,看山品很多。”)

(3)找出“大方”的人和“贪心”的人不同的赏花方式,从“贪心”人的动作说明了什么?

2、第6自然段。

(1)每种人看花时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2)讨论,得出:

老爷爷――低吟

老奶奶――珍惜

青年们――好象参加盛会

小学生――惊呆

①如果把老爷爷的看花特点与青年们的看花特点以及其他调换一下,行吗?为什么?

②为什么这样写符合这些人的不同身份?

二、学习第四段。

1、这段写什么?

2、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句子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四、作业

1、《作业本》4、5、6题。

2、情地朗读课文。

3、选比喻与联想的句段,让学生分清两者之间的不同

板书设计

花开――花团锦簇 花的海洋

(见闻)每个花瓣各种声音

花潮

(联想)好象(扩展)犹如(海潮)

赏花――不同身份 不同特点

感受――春光似海 盛世如花

篇5:《花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课文中的联想,能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学会“踵、梧”等9个生字,理解“花团锦簇、接踵摩肩”等26个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4、感受春天的美景和社会平和安详的气氛,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二、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见闻和联想,并能够分辨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难点:课文第三段根据不同性格和年龄的看花老人的特点,抓住看花人不同的心情和动作,丰富而有变化的写法。

三、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

2、解题:潮水非常壮观,“花潮”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作者为什么把花比作潮呢?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上面的两个问题。

2、讨论,交流问题的答案。

3、默读课文,通过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下面的字。

“鼎”盛:部首是目,书空上半部,注意笔顺,共12笔。

“簪”花:中间部分不是“无”。

2、理解词语。

“驻足、鼎盛、依依不舍、花团锦簇、接踵摩肩”5个词语意思。

3、读一读课后第5题中的词语。

4、课文.写作者去圆通公园看花,重点写了哪两个方面?(花和人)

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请3个学生分读第一段。

2、讨论。

(1)第2自然段写公园里景物不少,用了8个“有”,每个“有”后边都只用一个字概括一种事物,这些事物的顺序能换吗?(不能。课文按景物、动植物分类记叙,在安排记叙时做到了两相对应,读起来有一种节奏美。)

熟读这一自然段。

(2)圈出写圆通公园的海棠平时和三、四月间不同的词语。(枯枝瘦叶——花团锦簇,一个花的海洋。)

(3)小结:把花比作海洋很常见,而说“花潮”的很少见。学下面的课文要注意作者怎样把花比作潮水。

四、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学习提示”。

2、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能背诵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学习提示”。

1、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分辨见闻和联想)

2、“见闻”指什么?“联想”有什么特点?

3、分辨事物和联想有什么好处?

二、结合训练点,学习第二段。

1、思考:作者到圆通公园去看花,远看和近看的花名是怎样的?除了看到的,作者还听到了什么?

讨论:

(1)远看。“之间一片红云望不见边际“说明了什么?

(2)近看。“每棵树……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从“炫耀”、“鼎盛”这两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B、这两个词与课文第一段中的哪句话有怎样的联系?想象一下,在你的眼前还出现怎样的情景?

C、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用拟人手法,写出花开得茂盛,显示生命力的.旺盛,同时反映人们赏花的喜悦。)

(3)听到。人语声,蜜蜂的嗡嗡声,黄莺的歌声及琴声、歌声、笑声……

A、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声景?

B、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情?

(4)小结并过度,这是作者当时的见闻。那么由此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2、重点阅读课后题3(1)、(3)。

(1)齐读,说说哪些是作者看到、听到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在文中用“——”划出作者看到、听到的;用“~~~~”划出人物联想。

A、小组讨论“见闻和联想”。

B、汇报、小结。(重点在“联想”)

(3)思考并讨论:为什么会产生“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这里的“多少”意思是什么?)“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地扩展”、“状如海上午夜的潮声”这样的联想?

(4)小结。这就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可适当插入联想与比喻区别的分析,易于让学生掌握。)

3、在文中找出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和哪些是联想的句子。读读并体会体会。

(1)看花的人,接踵摩肩,多极了。

(2)这时候,苍松啊,翠柏啊,碧醒啊,修竹啊,都挽不住人。(挽不住人,说明了什么?)

4、指导背诵。(按“远看——近看——声音”三部分来背)

三、作业。

1、《作业本》第1、2、3、7题。

2、背诵第2段。

3、预习课后题2。

4、补充一些分辨“见闻与联想”的片段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段,注意怎样写出不同人物看花的特点。

2、学习第四段,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

1、第5自然段。

(1)这节讲什么内容?分哪几层来说?

(觉得置身于花海之中,哪儿都好;觉得一棵比一棵好,美不胜收;不同性格的人看花时的动作不同。)

(2)句子比较:

①多数人在花下走来走去,花很好。

②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

A、问:这两句话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B、练习:(依照上面句子写法。内容:“许多人在商场里走来走去,看山品很多。”)

(3)找出“大方”的人和“贪心”的人不同的赏花方式,从“贪心”人的动作说明了什么?

2、第6自然段。

(1)每种人看花时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2)讨论,得出:

老爷爷——低吟

老奶奶——珍惜

青年们——好象参加盛会

小学生——惊呆

①如果把老爷爷的看花特点与青年们的看花特点以及其他调换一下,行吗?为什么?

②为什么这样写符合这些人的不同身份?

二、学习第四段。

1、这段写什么?

2、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句子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四、作业。

1、《作业本》4、5、6题。

2、情地朗读课文。

3、选比喻与联想的句段,让学生分清两者之间的不同

板书设计

花开——花团锦簇 花的海洋

(见闻)每个花瓣各种声音

篇6:《花潮》教案

(联想)好象(扩展)犹如(海潮)

赏花——不同身份 不同特点

感受——春光似海 盛世如花

篇7:12册语文教案

西师版12册语文教案

第一课:夏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了解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赞美夏天、赞美大自然、赞美劳动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夏天的图片。

学生:课前阅读描写夏天的书籍。

教学重点: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烈赞美夏天的思想感情。学习的难点是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建议本课教学用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夏天图片,请学生辨析哪一幅图片是本课描写的夏日情景。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小组交流

1.人们爱吟诵春花秋月,冬雪的洁白也为人们称道,夏天却极少被提及。一说到夏天,人们总会想到骄阳似火,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的呢?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字词或不理解的问题。

2.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

3.用横线勾出文章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再仔细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赞美夏天

1.文章从几方面赞美了夏?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夏季特点的句子。

2.感受夏天的气氛。

(1)夏天的气氛热烈得像什么?作者把“夏季、绿草、树林带”各比作什么?在这沸腾的夏季、密密的绿草、茂盛的'树林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2)这一声声蝉鸣真是那样使人心烦吗?在这里,作者透过蝉鸣,想告诉我们夏天怎样的特点?

(3)“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两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欣赏夏天的色彩。

(1)“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这”指什么?有怎样的道理?(出示句子:“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洋溢着成熟的气息。”比较研读,深刻体会。)

(2)结合对“希望”、“成熟”等词语的理解,完成填空:

夏天,正当之间,正是一个、的旺季。(春华秋实承前启后生命交替)

(3)联系下文,理解句子“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含义。

(4)田间长着哪些庄稼?它们的长势怎样?

4.感悟夏天的旋律。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出自白居易的《观刈麦》。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诗句意思。(出示“'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引导学生读这句话。)

(2)用自己的话谈谈人们夏季的繁忙、紧张。

(3)有感情地朗读全段,读出夏天紧张的旋律。

四、精读全文,拓展积累

1引读文章最后一段,勾出写夏季特点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对夏季的赞美之情。

3背诵课文第一段。

4文中有许多句子把夏天的景象写得形象生动,读一读,抄一抄。

板书:

热烈--磅礴之势

金黄--旺盛活力

紧张--人倍忙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

MSN(中国大学网)

篇8:《花潮》教学设计之一

《花潮》教学设计之一

《花潮》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课文中的联想,能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学会“踵、梧”等9个生字,理解“花团锦簇、接踵摩肩”等26个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4、感受春天的美景和社会平和安详的气氛,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二、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见闻和联想,并能够分辨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难点:课文第三段根据不同性格和年龄的看花老人的特点,抓住看花人不同的心情和动作,丰富而有变化的写法。

三、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

2、解题:潮水非常壮观,“花潮”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作者为什么把花比作潮呢?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上面的两个问题。

2、讨论,交流问题的答案。

3、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下面的字。

“鼎”盛:部首是目,书空上半部,注意笔顺,共12笔。

“簪”花:中间部分不是“无”。

2、理解词语。

“驻足、鼎盛、依依不舍、花团锦簇、接踵摩肩”5个词语意思。

3、读一读课后第5题中的词语。

4、课文写作者去圆通公园看花,重点写了哪两个方面?(花和人)

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请3个学生分读第一段。

2、讨论。

(1)第2自然段写公园里景物不少,用了8个“有”,每个“有”后边都只用一个字概括一种事物,这些事物的顺序能换吗?(不能。课文按景物、动植物分类记叙,在安排记叙时做到了两相对应,读起来有一种节奏美。)

熟读这一自然段。

(2)圈出写圆通公园的海棠平时和三、四月间不同的词语。(枯枝瘦叶――花团锦簇,一个花的海洋。)

(3)小结:把花比作海洋很常见,而说“花潮”的很少见。学下面的课文要注意作者怎样把花比作潮水。

四、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 本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学习提示”。

2、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能背诵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学习提示”。

1、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分辨见闻和联想)

2、“见闻”指什么?“联想”有什么特点?

3、分辨事物和联想有什么好处?

二、结合训练点,学习第二段。

1、思考:作者到圆通公园去看花,远看和近看的`花名是怎样的?除了看到的,作者还听到了什么?

讨论:

(1)远看。“之间一片红云望不见边际“说明了什么?

(2)近看。“每棵树……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从“炫耀”、“鼎盛”这两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B、这两个词与课文第一段中的哪句话有怎样的联系?想象一下,在你的眼前还出现怎样的情景?

C、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用拟人手法,写出花开得茂盛,显示生命力的旺盛,同时反映人们赏花的喜悦。)

(3)听到。人语声,蜜蜂的嗡嗡声,黄莺的歌声及琴声、歌声、笑声……

A、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声景?

B、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情?

(4)小结并过度,这是作者当时的见闻。那么由此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2、重点阅读课后题3(1)、(3)。

(1)齐读,说说哪些是作者看到、听到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在文中用“――”划出作者看到、听到的;用“~~~~”划出人物联想。

A、小组讨论“见闻和联想”。

B、汇报、小结。(重点在“联想”)

(3)思考并讨论:为什么会产生“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这里的“多少”意思是什么?)“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地扩展”、“状如海上午夜的潮声”这样的联想?

(4)小结。这就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可适当插入联想与比喻区别的分析,易于让学生掌握。)

3、在文中找出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和哪些是联想的句子。读读并体会体会。

(1)看花的人,接踵摩肩,多极了。

(2)这时候,苍松啊,翠柏啊,碧醒啊,修竹啊,都挽不住人。(挽不住人,说明了什么?)

4、指导背诵。(按“远看――近看――声音”三部分来背)

三、作业 。

1、《作业 本》第1、2、3、7题。

2、背诵第2段。

3、预习课后题2。

4、补充一些分辨“见闻与联想”的片段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段,注意怎样写出不同人物看花的特点。

2、学习第四段,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

1、第5自然段。

(1)这节讲什么内容?分哪几层来说?

(觉得置身于花海之中,哪儿都好;觉得一棵比一棵好,美不胜收;不同性格的人看花时的动作不同。)

(2)句子比较:

①多数人在花下走来走去,花很好。

②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

A、问:这两句话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B、练习:(依照上面句子写法。内容:“许多人在商场里走来走去,看山品很多。”)

(3)找出“大方”的人和“贪心”的人不同的赏花方式,从“贪心”人的动作说明了什么?

2、第6自然段。

(1)每种人看花时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2)讨论,得出:

老爷爷――低吟

老奶奶――珍惜

青年们――好象参加盛会

小学生――惊呆

①如果把老爷爷的看花特点与青年们的看花特点以及其他调换一下,行吗?为什么?

②为什么这样写符合这些人的不同身份?

二、学习第四段。

1、这段写什么?

2、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句子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四、作业 。

1、《作业 本》4、5、6题。

2、情地朗读课文。

3、选比喻与联想的句段,让学生分清两者之间的不同

板书设计

花开――花团锦簇 花的海洋

(见闻)每个花瓣各种声音

花潮

(联想)好象(扩展)犹如(海潮)

篇9:《白洋潮》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白洋潮》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张岱的有关文学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4.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难点: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民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其著作有《石匮书》、《琅h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课前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戊寅(wù) 遄(chuán) 踵至(zhǒng) 擘翼(bò) 蹴起(cù)

镞镞(zúzú) 飓风(jù) 辟易(bì) 礴(bó) 龛(kān)

赭(zhě) 漱激(shù) 湫(qiū)

4、重点字词:

1) 故事:旧例。 2)喧传:哄传。

3)吊:哀悼。 4)海塘:海堤。

5)遄:急速。 6)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7)辟易:惊惧后退。 8)礴:拍击。

9)旋:很快。

5、需掌握的虚词:

看之惊眩(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性状)

岁岁如之(指示代词,这样)

怒雷鞭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

则飓风逼之(同上)

从海宁而来(句中连接,表示行动)

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同上)

势欲拍岸而上(同上)

旋卷而右(句中连接,表结果)

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句中连接,表结果)

6、本文主旨:

本文描绘了作者与朋友在白洋上看到涨潮时得浩浩荡荡、气势宏伟的景观。

7、写作手法: 奇特的想象,形象地比喻

篇10:第12册音乐教案

苏教版第12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 中国中国,我爱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中国中国,我爱你》,指导学生有感情的优美和谐的声音表达歌曲

激发学生的幸福感和民族自豪感。

2、认识键盘,并能认识各音的位置

3、 通过乐曲的欣赏,了解柳琴及其表现特点,感受音乐形象和情绪,加深对我国民族乐器和乐器的感情。

4 学会关闭第六孔的半孔,初步掌握#sol 音的指法。

教学重点:

学生有感情的优美和谐的声音表达歌曲激发学生的幸福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歌曲旋律中的二声部教学,及情感的启发与引导。

第一教时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点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1=c 2/41 2 3 4 O 5 ―O5 1 5 O 同 学 们 好, 老师好5 1 5O5 4 3 2 O1 ― Ⅱ 老师好, 许老 师您 好 老师弹琴,与学生问好 学生起立与老师问好

发声练习1=F 2/45650O5650O5654O321la lalalalalalalalalalalalala1=D4/413 56 53 O13 56 53 1Omihihihihihimahahahaha1=C 4/41 76 5 - O 6 54 3 -Olalalala lalalala 5 43 2-O 4 32 1-Olalalala lalalala 老师示范演唱 学生演唱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视唱 1副歌部分视唱练习 1 666 66 6 34 56 5 104 4 6 3 1 2 3 4 6 5 4 4 6 3 1 23 27 1 1666 666345651 4463123271 2 低声部的视唱练习 |444444 123431 2243171243 2243171751 144444123431 2243171751 3 两声部的合唱效果 1老师:观察视唱曲的特点。2 老师弹琴,演奏3 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不会唱的小节找出来4 老师示范演唱或者请会的同学示范演唱5 要求同学跟琴演唱 1学生寻找并指出来2学生轻声演唱3 学生指出4学生跟唱5学生跟琴演唱 注意第一小节,以及切分节奏低声部注意71751的音准

新授歌曲 1、导入: 2、初听音乐。 3、复听。 4、分几个 5、复听。随着音乐找、听高低声部,聆听两声部的效果。 6、视唱旋律(跟琴),强调强弱规律。 7、用“LU”哼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8、念歌词,体会情感, 9、唱歌词,随琴一起。 10、有感情地演唱。 学生演唱

四、课堂小结。

第二教时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点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1=c 2/41 2 3 4 O 5 ―O5 1 5 O 同 学 们 好, 老师好5 1 5O5 4 3 2 O1 ― Ⅱ 老师好, 许老 师您 好 老师弹琴,与学生问好 学生起立与老师问好

发声练习1=F 2/45650O5650O5654O321la lalalalalalalalalalalalala1=D4/413 56 53 O13 56 53 1Omihihihihihimahahahaha1=C 4/41 76 5 - O 6 54 3 -Olalalala lalalala 5 43 2-O 4 32 1-Olalalala lalalala 老师示范演唱 学生演唱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两声部教学。 复习演唱 学生练习 (调整声音的位置,统一声音)

复习歌曲1 用“LU”哼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2 唱歌词,随琴一起。3 有感情地演唱。 老师随时指出纠正 学生演唱 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跟琴声演唱旋律苏联歌曲《我们举杯》1=f 3/4666 176 111 321 222 5432 3 666 543 432 176 432 312 6 师:四年级时学过,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回顾。师:演唱时的速度应该怎么样才能体现情感? 1学生演唱2学生回答3有感情的演唱 声音的要求很高,和谐是主要的。

课堂小结。

第三教时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点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1=c 2/41 2 3 4 O 5 ―O5 1 5 O 同 学 们 好, 老师好5 1 5O5 4 3 2 O1 ― Ⅱ 老师好, 许老 师您 好 老师弹琴,与学生问好 学生起立与老师问好

发声练习1=F 2/45650O5650O5654O321la lalalalalalalalalalalalala1=D4/413 56 53 O13 56 53 1Omihihihihihimahahahaha1=C 4/41 76 5 - O 6 54 3 -Olalalala lalalala 5 43 2-O 4 32 1-Olalalala lalalala 老师示范演唱 学生演唱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复习歌曲请同学跟磁带演唱歌曲 抽查5个同学的演唱 (调整声音的位置,统一声音)

欣赏 《春到沂河》简介 乐曲通过具有浓郁山东风味的旋律,生动的描绘了沂河流水潺潺,两岸春光明媚的动人景象。分析 带有引子的三段体,引子和第一乐段 以山东风味民歌《沂蒙山小调》为素材,通过加工和发展,向人们展示了沂河两岸的大好春光,表现了人们在田间愉快劳动的情景第二乐段 以山东琴书和柳琴戏音调为基础,是音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抒情而富有韵味。第三乐段 快速而强烈的演奏及表现出来的强烈气氛,与第二乐段形成对比,充满了对未来的热烈向往。 老师提示柳琴介绍:高音弹拨乐器,外形像柳树的叶子,又名“柳叶琴”,除独奏外,它还常在乐队中的担任旋律声部。 学生欣赏学生分析,想象述说学生演唱 学生能够分出乐段

四、课堂小结。

第四教时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点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1=c 2/41 2 3 4 O 5 ―O5 1 5 O 同 学 们 好, 老师好5 1 5O5 4 3 2 O1 ― Ⅱ 老师好, 许老 师您 好 老师弹琴,与学生问好 学生起立与老师问好

发声练习1=F 2/45650O5650O5654O321la lalalalalalalalalalalalala1=D4/413 56 53 O13 56 53 1Omihihihihihimahahahaha1=C 4/41 76 5 - O 6 54 3 -Olalalala lalalala 5 43 2-O 4 32 1-Olalalala lalalala 老师示范演唱 学生演唱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两声部复习 (调整声音的位置,统一声音)

复习歌曲 有感情地演唱。 学生演唱

认识F调的音阶1 先认识C调的音阶位置dol 的位置在两个黑键的左下方2 再认识F调的音阶键盘上标出F调的12345671各音的位置F调的dol的位置在三个黑键的左下方 1师:我们经常看到歌曲的开头有1=C 1=D 等等一些,那么到底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先认识基本的键盘(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来)2师:老师把dol 这个音标好,请同学按照顺序把接下来的音填写上去。3 1请一个学生到钢琴上试奏2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填写3全体学生试奏一个音

竖笛练习德国民歌《怎样才能把门打开》1=C 4/436567176311776365671763117363777166673336666567173366756 1 师:这首乐曲里面有一个音我们没学过,是#5,它的位置在哪里呢?看老师的手势2师:老师先来演奏一遍3 师:自由练习一遍,练习完以后,有疑问的可向老师提出4 老师解决疑问 1学生看老师的手势,然后拿出自己的竖笛练习,确定位置2学生欣赏3学生自由练习4学生提出疑问 注意节奏

课堂小结。

第五课 《愉快的梦》

教学内容

1 唱 《愉快的梦》

2 做 听音填空并创编短句

3 听 小矮人 丑姑娘和瓷娃娃女皇

4 八孔竖笛 #fa 绿袖子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愉快的梦》,指导学生用轻柔,连贯,优美的 声音表达歌曲的意境,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2、了解6/8拍的含义,并能在歌唱时突出节拍特点。

3、进一步学习二声部的合唱技巧。

4、通过听记、创编练习培养初步听记旋律的能力和音乐创作能力

5、通过《鹅妈妈》组曲选段的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了解标题音乐的特点,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发展他们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

6、八孔竖笛,学会高音#fa的演奏

教学重点:

1、歌曲《愉快的梦》的旋律尤其是二声部的教学以及情感的启发、引导。

2、乐理知识6/8拍的了解。

教学难点:

1、歌曲旋律中的二声部教学,及情感的启发与引导。

2、6/8拍的强弱规律的把握。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点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1=c 2/41 2 3 4 O 5 ―O5 1 5 O 同 学 们 好, 老师好5 1 5O5 4 3 2 O1 ― Ⅱ 老师好, 许老 师您 好 老师弹琴,与学生问好 学生起立与老师问好

发声练习1=F 2/45650O5650O5654O321la lalalalalalalalalalalalala1=D4/413 56 53 O13 56 53 1Omihihihihihimahahahaha1=C 4/41 76 5 O 6 54 3 Olalalala lalalala 5 43 2 O 4 32 1Olalalala lalalala 老师示范演唱 学生演唱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乐理知识:6/8拍的认识。1听38的曲子 回答问题 2 6/8的含义及强弱规律。 师:能不能整齐的告诉我六和八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师:它的强弱规律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师:那么6/8拍的歌听起来是怎样的呢?3 两声部教学。师:请大家看这条我专门为大家出示的这条规律,请你听一听,来感受一下它的强弱。 a. 出示规律 53 5 3 | 5. 3 4 5 | 64 6 4 | 6. 6 0 | 5 5 5 4 3 | 4 4 4 3 2 ˇ | 5 5 5 6 7 | 1. 1 0 | b. 视唱旋律 c. 学习低声部 3 1 3 1 | 3. 1 2 3 | 4 2 4 2 | 4. 4 0 | 3 3 3 2 1 | 2 2 2 1 7 ˇ| 5 5 5 6 7 |1. 1 0 || d. 熟悉旋律。 。 师:我们能把它的歌谱来唱唱吗?师:能用LU来哼唱一下吗?师:能用这么美丽的声音把歌词来唱唱吗?师:哪位聪明的同学能告诉我这是一首几拍子的歌?师:拍号是多少?强弱规律怎样?三和八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师:以八分音符为一拍的拍号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学了这个三八拍子。但是,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个新的拍号,它也是以八分音 符为一拍的,那么它是什么呢?(出示6/8)谁来告诉我?师:这么优美的旋律象不象做梦一样?那么老师现在就做一个梦, 请你听听老师做了一个怎样的梦?请大家用声音来表现看看 (调整声音的位置,统一声音)(注意换气记号的提示与练习。)(欢快的、美丽的`、忧伤的、奇怪的、可怕的)

新授歌曲 1、导入: 2、初听音乐。 3、复听。 4、复听。 师:歌曲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现它的这个愉快呢?你能不能从力度,演唱形式这两个方面来说说呢? 5、复听。随着音乐找、听高低声部,聆听两声部的效果。 6、视唱旋律(跟琴),强调强弱规律。 7、用“LU”哼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8、念歌词,体会情感,强调惊喜的呼喊声。 9、唱歌词,随琴一起。 10、分析歌词内容,前半部分优美的,后半部分愉快的,结束句是渐弱的。 11、有感情地演唱。 师:刚才我们用声音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梦,你能告诉大家你做过哪些十分美丽的、令人愉快的梦呢?能告诉我们,让我们和你一起分享吗? 师:有一个日本小朋友,在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也做了个神奇而愉快的梦,那么他梦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闭上眼睛,姑且着优美的音乐进入他的梦乡……师:你觉得在这个梦里哪里是他最愉快的地方?你能在这个地方举一下手来告诉我们吗? 学生演唱

四、课堂小结。 师:虽然做梦很虚幻,但是如果人类没有梦的话,那我们到现在还没有飞机,也没有电视机,更不用说电脑啦,飞船啦等等。所以做梦是一件好事,但是做了梦之后,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让它美梦成真,岂不是更好吗?所以,大家从现在开始就努力,为了能让你美梦成真,加油吧!!让我们一起带着美丽的梦走向你们的将来吧!!(随音乐出教室。)

第二教时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点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1=c 2/41 2 3 4 O 5 ―O5 1 5 O 同 学 们 好, 老师好5 1 5O5 4 3 2 O1 ― Ⅱ 老师好, 许老 师您 好 老师弹琴,与学生问好 学生起立与老师问好

发声练习1=F 2/45650O5650O5654O321la lalalalalalalalalalalalala1=D4/413 56 53 O13 56 53 1Omihihihihihimahahahaha1=C 4/41 76 5 O 6 54 3 Olalalala lalalala 5 43 2 O 4 32 1Olalalala lalalala 老师示范演唱 学生演唱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复习演唱歌曲 演唱歌曲 注意声音的要求

欣赏《鹅妈妈》组曲1 介绍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作于19。原是为好友的两个学钢琴的孩子作的一首钢琴四手联弹。后来又应邀增添了《前奏曲》、《间奏曲》、《纺车舞》等段落,组成芭蕾音乐,乐曲主要取材于法国作家贝洛的民间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全曲由五首标题性音乐组成:1 林中睡美人,2 小矮人,3 丑姑娘和瓷娃娃的故事4 美女的生活 5 仙境的花园。2 小矮人介绍 速度中等, 1、双簧管悲凉凄切的旋律,表现了孩子们孤独伤感的情绪和森林里令人不安的寂静,经过圆号和其他乐器的展开之后,乐曲出现小提琴模仿鸟鸣的独奏,引子部分的音调再现了一下之后,乐曲在寂静的气氛中结束。2、乐曲描绘了童话故事中的一个场面,姑娘为了恢复美貌,在瓷娃娃奏起用核桃和杏核做的乐器的音乐中,这时短笛在短小的引子之后,奏出带有中华民族风格的五声性旋律。接着用钢片琴和中国打击乐器锣等奏出具有东方色彩的音乐,中间部分舒展平稳,与开始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乐曲进入再现部,以钟琴重复了五声性的民歌主题旋律,姑娘恢复了美貌,乐曲在一片喧闹的气氛中结束。 学生聆听 学生分辨以及感受

第三教时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点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1=c 2/41 2 3 4 O 5 ―O5 1 5 O 同 学 们 好, 老师好5 1 5O5 4 3 2 O1 ― Ⅱ 老师好, 许老 师您 好 老师弹琴,与学生问好 学生起立与老师问好

发声练习1=F 2/45650O5650O5654O321la lalalalalalalalalalalalala1=D4/413 56 53 O13 56 53 1Omihihihihihimahahahaha1=C 4/41 76 5 O 6 54 3 Olalalala lalalala 5 43 2 O 4 32 1Olalalala lalalala 老师示范演唱 学生演唱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复习演唱歌曲 演唱歌曲 注意声音的要求

竖笛 英国民歌《绿袖子》1=c 3/46O1-2O3・43O2-7O5・6 7O1-6 O 6・ #56 O 7-#5 O 3-6O 1-2O3・43O 2-7 O 5・6 7O1・7 6O #5・#4 5 O 6-6O6--O 5-- O 5・#43 O2-7 O 5・6 7 O 1-6 O6・#56 O 7-#5 O 3--O5--O 5・#4 3 O 2-7O5・6 7 O 1・7 6O #5・#45O6-- O 6--O 1 师:这首乐曲里面有一个音我们没学过,是#5,它的位置在哪里呢?看老师的手势2师:老师先来演奏一遍5 师:自由练习一遍,练习完以后,有疑问的可向老师提出6 老师解决疑问 1学生看老师的手势,然后拿出自己的竖笛练习,确定位置2学生欣赏3学生自由练习4学生提出疑问 #5#4#4的变化音的衔接

第二课 蓝色的雅德朗

教学内容

1、 唱 《蓝色的雅得朗》

2、 做 填上适当的旋律

3、 听 渴望春天 土耳其进行曲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蓝色的雅德朗》,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了解该民歌是如何以6/8拍的韵律以及旋律的重复,波音的运用等作用于手法表达怀乡之情,要求以真挚的情感,连贯圆润的演唱创造歌曲的意境和气氛。

2、 通过填旋律的练习,培养鉴别旋律流畅与否的能力和初步的额音乐创造能力。

3、 通过乐曲的欣赏,感受音乐形象和情绪,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了解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该民歌是如何以6/8拍的韵律以及旋律的重复,波音的运用等作用于手法表达怀乡之情,要求以真挚的情感,连贯圆润的演唱创造歌曲的意境和气氛。

教学难点:

歌曲旋律中的二声部教学,及情感的启发与引导。

第一教时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点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1=c 2/41 2 3 4 O 5 ―O5 1 5 O 同 学 们 好, 老师好5 1 5O5 4 3 2 O1 ― Ⅱ 老师好, 许老 师您 好 老师弹琴,与学生问好 学生起立与老师问好

发声练习1=F 2/45650O5650O5654O321la lalalalalalalalalalalalala1=D4/413 56 53 O13 56 53 1Omihihihihihimahahahaha1=C 4/41 76 5 - O 6 54 3 -Olalalala lalalala 5 43 2-O 4 32 1-Olalalala lalalala 老师示范演唱 学生演唱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认识拍号 1 复习拍号,指出它的含义 2/4拍 3/4拍 4/4拍 2 认识新的拍号6/8拍 含义是: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6拍3 节奏举例 ××× × ・×・× × × ×4视唱练习 123 217 O 6 5 5 ・O 123 217 O 1・1・ O 123 217 O6 5 5・ O 123 217 O 1・ 105O 5波音记号的唱法 举例:2 波音 2326 波音 676 1老师:我们一起复习学过的拍号6 那么6/8拍是什么含义呢? 7 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节奏举例8 要求同学跟琴演唱9 老师示范演唱并说明重点在哪个音,其于的只是带过 1学生回忆,并且说明它的含义2 学生回答3 学生举例并且划拍演唱 4学生跟唱5学生跟琴演唱 演唱时应注意波浪感

新授歌曲 1、导入: 2、初听音乐。 3、复听。 4、分几个 5、复听。随着音乐找、听高低声部,聆听两声部的效果。 6、视唱旋律(跟琴),强调强弱规律。 7、用“LU”哼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8、念歌词,体会情感, 9、唱歌词,随琴一起。 10、有感情地演唱。11、 比较如果改成2/4拍 与6/8拍的区别或者是两者给人的不同感受 雅德朗(亚的里亚海)马力扬(亚的里亚海滨的山)斯普利特(亚的里亚海滨城市)第一部分流动起伏的旋律线条,使人置身于微风轻拂的大海之滨第二部分合唱显得十分优美和谐,明亮清澈2/4拍的一般较为鲜明有力,棱角清楚。6/8拍的一般较为流畅圆润,带有摇曳感。 学生演唱 歌曲中运用了波音,使曲调委婉细腻,迤俪华美,使歌曲具有独特风格,而且有助于情感的升华

四、课堂小结。 曲调委婉细腻,迤俪华美,演唱时要有韵律感,摇曳感

第二教时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点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1=c 2/41 2 3 4 O 5 ―O5 1 5 O 同 学 们 好, 老师好5 1 5O5 4 3 2 O1 ― Ⅱ 老师好, 许老 师您 好 老师弹琴,与学生问好 学生起立与老师问好

发声练习1=F 2/45650O5650O5654O321la lalalalalalalalalalalalala1=D4/413 56 53 O13 56 53 1Omihihihihihimahahahaha1=C 4/41 76 5 - O 6 54 3 -Olalalala lalalala 5 43 2-O 4 32 1-Olalalala lalalala 老师示范演唱 学生演唱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复习歌曲1 复习歌谱 123 217 O 6 5 5 ・O 123 217 O 1・1・ O 123 217 O6 5 5・ O 123 217 O 1・ 105O 2 复习歌曲 要求以真挚的情感、连贯圆润的演唱创造歌曲的意境和气氛3 请同学演唱 1学生回忆,并且说明它的含义2 学生回答3学生跟琴演唱 演唱时应注意波浪感

欣赏1、 导入: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被世人誉为“音乐神童”,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为了摆脱大主教的控制和宫廷乐师的屈辱生活,使自己成为自由的艺术家,他奋斗了25年后终于迁居到维也纳,但是自由后接踵而来的是贫困,生活的磨难过早的使他离开了人间,下葬的哪天,妻子卧床不起,送葬得人早早的就离去,以致一代音乐宗师被淹没在公墓中,后人无法去 寻觅凭吊。生活悲惨,但是音乐却充满了阳光,称他为“音乐中永恒的阳光。2、初听音乐《渴望春天》并与《蓝色的雅得朗》作对比 歌曲采用6/8,旋律优美抒情3、欣赏《土耳其进行曲》 分析B A C 三段的区别聆听各段乐曲的特点A 明朗雄壮,小号吹奏的特色配以模仿小军鼓声的伴奏音型,增强了乐曲的进行曲特点。这段音乐在全曲中出现了,对决定乐曲的风格起着重要作用。B 主旋律轻快、活泼,如同笛子的吹奏,低声部保持着进行曲的节奏。C 比A旋律更为优美轻盈流畅。尾声的音乐威武雄壮,像是神气的十足的土耳其士兵在军乐声中的列队行进。 老师述说莫扎特的故事老师范唱老师分段弹奏,让学生先熟悉请同学欣赏 学生聆听学生跟唱学生演唱学生分辨 歌曲中运用了波音,使曲调委婉细腻,迤俪华美,使歌曲具有独特风格,而且有助于情感的升华

四、课堂小结。

第三教时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点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1=c 2/41 2 3 4 O 5 ―O5 1 5 O 同 学 们 好, 老师好5 1 5O5 4 3 2 O1 ― Ⅱ 老师好, 许老 师您 好 老师弹琴,与学生问好 学生起立与老师问好

发声练习1=F 2/45650O5650O5654O321la lalalalalalalalalalalalala1=D4/413 56 53 O13 56 53 1Omihihihihihimahahahaha1=C 4/41 76 5 - O 6 54 3 -Olalalala lalalala 5 43 2-O 4 32 1-Olalalala lalalala 老师示范演唱 学生演唱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复习歌曲1 复习歌谱 123 217 O 6 5 5 ・O 123 217 O 1・1・ O 123 217 O6 5 5・ O 123 217 O 1・ 105O 3 复习歌曲 要求以真挚的情感、连贯圆润的演唱创造歌曲的意境和气氛3 请同学演唱 1学生回忆,并且说明它的含义2 学生回答3学生跟琴演唱 演唱时应注意波浪感

填上适当的旋律1 2 3 O 5-3 O6・1 76 O 5-- O ( )O( )O ( )O( )O 老师带领学生演唱前一部分,后面的老师随口创作几条,给学生一个了解交流,可以自己演奏,也可以用自己的竖笛 学生演唱前一部分。学生开始创作(可用竖笛演奏)学生演奏

竖笛抽查演奏

四、课堂小结。

第六课 绿藤儿爬满小窗口

教学内容

1 唱 《绿藤儿爬满小窗口》

2 做 按指定节奏完成旋律 学习京剧锣鼓《急急风》

3 听 智斗

教学目的

1 通过学唱《绿藤儿爬满小窗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学习用灵巧活泼的声音和悠长深情的声音,富于对比和有表情的歌唱。

2 通过旋律创编练习,继续培养学生运用乐谱的能力和音乐创作能力。

3 通过欣赏,了解京剧艺术的特点和基本知识,感受京剧音乐的独特表现力,通过学习京剧锣鼓《急急风》训练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加深对京剧锣鼓的表现力的理解。

教学重点

1 声音的要求用灵巧活泼的声音和悠长深情的声音,对比和有表情的歌唱

2 学生音乐的创作能力

3 学生合作协调能力

教学用具

磁带 板书 钢琴 简单的打击乐器

第一教时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点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1=c 2/41 2 3 4 O 5 ―O5 1 5 O 同 学 们 好, 老师好5 1 5O5 4 3 2 O1 ― Ⅱ 老师好, 许老 师您 好 老师弹琴,与学生问好 学生起立与老师问好

发声练习1=F 2/45650O5650O5654O321la lalalalalalalalalalalalala1=D4/413 56 53 O13 56 53 1Omihihihihihimahahahaha1=C 4/41 76 5 O 6 54 3 Olalalala lalalala 5 43 2 O 4 32 1Olalalala lalalala 老师示范演唱 学生演唱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视唱 学唱一个降号调1=f 2/4A6-O 6 6765O41・O16765O 45・O5 0O3-O33432O15・O5 3432O 12・O20OB6-O 6 6765O 45・O5 0O3-O32321O51 ・O10 O 3-O32321O51 ・O10 O 师:寻找相同的乐句师:练唱第一乐句师:学生模仿第一乐句 演唱第二乐句师:完整练唱师:看老师手势把强弱表现出来 学生寻找学生跟老师唱学生自由练唱学生演唱

新授歌曲 1、导入: 2、初听音乐。 3、复听。 4、复听。 师:歌曲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现它的这个愉快呢?你能不能从力度,演唱形式这两个方面来说说呢? 5、复听。 6、视唱旋律(跟琴),强调强弱规律。 7、用“LU”哼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8、念歌词,体会情感,强调惊喜的呼喊声。 9、唱歌词,随琴一起。 10、分析歌词内容,前半部分优美的,后半部分愉快的,结束句是渐弱的。 11、有感情地演唱。 农家小院旁的小窗口这一生活的窗口,描绘出农家安适的小康生活,表达了农家孩子欢乐的神态。用轻巧而有弹性、悠长而连贯的歌声分别表达这两种不同的情绪。 学生欣赏用“LU”哼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学生有感情地演唱。

第二教时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点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1=c 2/41 2 3 4 O 5 ―O5 1 5 O 同 学 们 好, 老师好5 1 5O5 4 3 2 O1 ― Ⅱ 老师好, 许老 师您 好 老师弹琴,与学生问好 学生起立与老师问好

发声练习1=F 2/45650O5650O5654O321la lalalalalalalalalalalalala1=D4/413 56 53 O13 56 53 1Omihihihihihimahahahaha1=C 4/41 76 5 O 6 54 3 Olalalala lalalala 5 43 2 O 4 32 1Olalalala lalalala 老师示范演唱 学生演唱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复习复习演唱歌谱复习演唱歌曲 用轻巧而有弹性、悠长而连贯的歌声分别表达这两种不同的情绪。

按指定节奏,完成下面的旋律1=C 2/4 0×××O0123 O55O O×× O0×××O××O×・×××O×-O O O O O O 老师先要多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多熟悉交流 学生之间交流

第三教时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点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1=c 2/41 2 3 4 O 5 ―O5 1 5 O 同 学 们 好, 老师好5 1 5O5 4 3 2 O1 ― Ⅱ 老师好, 许老 师您 好 老师弹琴,与学生问好 学生起立与老师问好

发声练习1=F 2/45650O5650O5654O321la lalalalalalalalalalalalala1=D4/413 56 53 O13 56 53 1Omihihihihihimahahahaha1=C 4/41 76 5 - O 6 54 3 -Olalalala lalalala 5 43 2-O 4 32 1-Olalalala lalalala 老师示范演唱 学生演唱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复习歌曲1 全体同学一起复习演唱2 请几位同学演唱

京剧 京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在一节课中根本无法把它全部讲完,因此,本课选取了最为重要的京剧的形式和发展,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表演形式为切口做浅近的介绍,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目的在于激发对中国传统戏曲的 刚才大家讲到了非常多的内容,使我们对京剧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谁能说说“京剧”中的“京”代表什么意思? 2、师:但是京剧的真正源头却是安徽,让我们来看看京剧是怎样形成的,师:京剧根据人物的性别,个性等把人物分成四大类,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生”一般指男性演员,在每个行当里,不同的年龄职业的人物又有不同的行当名,比如:画面上的这个叫老生,而这个年轻的叫小生,另外还有武生。“旦”是指女性角色,如年龄大的叫老旦,年纪轻的叫花旦,“净”则是指“花脸”,就是我们刚才我们介绍的有脸谱的角色。“丑”则是指诙谐滑稽或小奸小恶的人,就象画面上的这位水浒传中的石迁一样。 2、请学生表演。 师:介绍完四大行当,我们就要请出我们班里的四大名角来为我们演出,请同学们来做票友,如果他表演得好,就给他喝彩鼓掌,好不好? 师:在这场戏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精彩的打斗表演,人 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的精彩表演,都是在台下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我们虽然不能做到那么专业,但是我们班里也一定有许多这方面的好手,我们请大家都来露一手,如何? 6、了解旦角的唱腔,并能分辨花旦与老旦的区别。 师:看了许多生角和净角的戏,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花旦的优美唱腔,在京剧的唱腔中,也有很多的讲究和流派。象刚才曹操的唱腔是诙谐滑稽,有时又是锵铿有力,我们现在来感受一下花旦那清新动听的声音,请欣赏《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师:从录象中我们看到演员不仅唱得好,而且从脸部表情到动作都很到位,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模仿一下。(师请一女生,请她用京剧旁白邀请其他同学一起来。)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花旦的优美唱腔,请大家一起来模仿这段唱腔。 师:老旦的唱腔与花旦是不同的,我们来欣赏一上李奶奶的一段《血债要用血来偿》,体会一下两种不同的声音。(花旦:细、娇柔。老旦:粗、厚实。) 师:刚才这段音乐是我国哪一种戏曲的音乐声?师:对了。我们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那么你对京剧有哪些了解呢?我想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有关京剧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京剧。 例如:讲到动作时,教师抓住机会介绍京剧动作中的虚拟 性,并请生一起模仿喝酒、开门、关门、骑马、摇船等;讲到服装时,媒体出示头饰、靴子、服饰等图片;讲到脸谱时,媒体出示脸谱的同时,教师讲解脸谱所代表的人物个性;讲到票友时,教师说说慈禧太后作为票友,专门为看戏而搭的7米高的戏台。京剧不仅在角色上内容丰富多彩,并且还有形式多样的表演形式,我们一般把它叫做四大功夫,那就是唱、念、做、打(媒体出示。)你们谁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2、请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请一生出来,并用京剧的旁白邀请另一位同学,其他的学生还是做票友,营造气氛。 2)、请女生出来表演花旦。 3)、请生表演翻跟斗,侧手翻、耍大旗等动作。 4)、请多位同学表演跑龙套的动作,教师京锣伴奏。师:京剧虽然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在现代,京剧除了古装的传统戏以外,还编了许多现代戏,象著名的《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等,但它们的唱腔并没有变。因此京剧被外国人称为东方歌剧,还有的被改编成歌曲的演唱形式,很受大家欢迎,象《唱脸谱》、介绍京剧的发展,激发学生对京剧的自豪感。 生:京剧。 3、学生回答京剧的有关知识,当学生回答到相关的主题时教师马上加以详细的说明介绍。 生答:“京”代表京剧在北京形成。唱:演唱 念:念白,具有音乐性,象唱歌。 做:只表演,不出声,有节奏性,象舞蹈。 打:打斗时的表演动作。请生学一学打斗的动作,形式多样的参与。《我是中国人》等,已传唱大江南北。在座的同学如有兴趣,可在课外多听,多看,多学,为宏扬我国传统的京剧艺术出一份力。 谈话法:用于京剧历史,行当的介绍等。 2、情境教学法:整个教室营造京剧氛围,并充分用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京剧的表演过程,让课堂变戏台,使学生变成演员,身临其境。 3、体验教学法:让学生模仿京剧的唱念做打,感觉京剧的魅力。

第七课 小鸟,小鸟

教学内容

1 唱 小鸟,小鸟

2 做 听记并创编旋律短句

3 听 献给人民献给党 生起了炉火架柴烧

4 八孔竖笛 #do si 乘着歌声的翅膀

教学目的

1 通过学唱《小鸟,小鸟》, 让学生感受歌曲中小鸟雀跃和展翅高飞的形象,激发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用富有弹性的、优美舒展的歌声唱好这首歌。

2 继续进行听记旋律和创编旋律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旋律感和音乐创作能力。

3 通过欣赏,《献给人民献给党》《 生起了炉火架柴烧》,向学生介绍江苏两种主要地方戏曲,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4 八孔竖笛 学习#do si 两个变化音,提高学生的合奏能力。

教学重点

1 声音的要求用用富有弹性的、优美舒展的歌声唱好这首歌。

2 学生音乐的创作能力

3 学生合作协调能力

教学用具

磁带 板书 钢琴 竖笛

第一教时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点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1=c 2/41 2 3 4 O 5 ―O5 1 5 O 同 学 们 好, 老师好5 1 5O5 4 3 2 O1 ― Ⅱ 老师好, 许老 师您 好 老师弹琴,与学生问好 学生起立与老师问好

发声练习1=F 2/45650O5650O5654O321la lalalalalalalalalalalalala1=D4/413 56 53 O13 56 53 1Omihihihihihimahahahaha1=C 4/41 76 5 O 6 54 3 Olalalala lalalala 5 43 2 O 4 32 1Olalalala lalalala 老师示范演唱 学生演唱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视唱 ××O×○×××○××O×○×××○ ××O××××××O×・××× 师:寻找相同的乐句师:练唱第一乐句师:学生模仿第一乐句 演唱第二乐句师:完整练唱师:看老师手势把强弱表现出来 学生寻找学生跟老师唱学生自由练唱学生演唱

新授歌曲 1、导入: 2、初听音乐。 3、复听。 4、复听。 师:歌曲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现它的这个愉快呢?你能不能从力度,演唱形式这两个方面来说说呢? 5、复听。 6、视唱旋律(跟琴),强调强弱规律。 7、用“LU”哼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8、念歌词,体会情感,强调惊喜的呼喊声。 9、唱歌词,随琴一起。 10、分析歌词内容,前半部分优美的,后半部分愉快的,结束句是渐弱的。 11、有感情地演唱。 学生欣赏 学生有感情地演唱。

第二教时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点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1=c 2/41 2 3 4 O 5 ―O5 1 5 O 同 学 们 好, 老师好5 1 5O5 4 3 2 O1 ― Ⅱ 老师好, 许老 师您 好 老师弹琴,与学生问好 学生起立与老师问好

发声练习1=F 2/45650O5650O5654O321la lalalalalalalalalalalalala1=D4/413 56 53 O13 56 53 1Omihihihihihimahahahaha1=C 4/41 76 5 - O 6 54 3 -Olalalala lalalala 5 43 2-O 4 32 1-Olalalala lalalala 老师示范演唱 学生演唱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复习歌曲1 全体同学一起复习演唱2 请几位同学演唱

欣赏1 锡剧,19世纪中叶兴起于无锡、常州农村,由民歌和说唱音乐发展而来,称为“滩簧”。先为对子戏,经过小同场、大同场和连台本戏等阶段,后进入城市,称为“常锡文戏”。2 《红色种子》 该剧塑造了华小凤这名***员在群众中生根、开花、结果的光辉形象。唱腔用大陆板、流水板,表达了角色奔放的思想感情。3 扬剧俗称扬州戏,在苏北农村香火戏、花鼓戏的基础上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唱腔可分为香火戏唱腔、花鼓戏唱腔和扬州清曲唱腔三腔三类。4 《红嫂》热情讴歌了军民鱼水之情,生动了说明人民军队有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任何力量也打不垮的。 唱腔包括“簧调”、“大陆调”两大声腔系统和“玲玲调”、“南方调”以及苏南民歌等,锡剧曲调抒情优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而富有乡土气息。 学生欣赏学生分析,想象述说 学生能够分出乐段

校园里的小白杨

教学内容

1 唱 《校园里的小白杨》

2 做 按意境创编节奏短句

3 听 晓风之舞

教学目的

1 通过学唱《校园里的小白杨》,指导学生在气息的支持下,用饱满而又有弹性的声音,充满热情的歌唱,表达出对童年和母校生活的留恋。

2 初步学习为歌词谱曲。

3 通过欣赏,了解我国曲艺音乐的曲调,了解苏州评弹与京韵大鼓的艺术特点和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点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1=c 2/41 2 3 4 O 5 ―O5 1 5 O 同 学 们 好, 老师好5 1 5O5 4 3 2 O1 ― Ⅱ 老师好, 许老 师您 好 老师弹琴,与学生问好 学生起立与老师问好

发声练习1=F 2/45650O5650O5654O321la lalalalalalalalalalalalala1=D4/413 56 53 O13 56 53 1Omihihihihihimahahahaha1=C 4/41 76 5 - O 6 54 3 -Olalalala lalalala 5 43 2-O 4 32 1-Olalalala lalalala 老师示范演唱 学生演唱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视唱1=f 2/4师:观察视唱曲的特点。10 2老师弹琴,演奏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不会唱的小节找出来 11 老师示范演唱或者请会的同学示范演唱要求同学跟琴演唱 1学生寻找并指出来2学生轻声演唱3 学生指出4学生跟唱5学生跟琴演唱 25的音准

新授歌曲1、 导入: 徐缓抒情的儿童歌曲,用孩子的口述诉说在老师身边的成长过程,歌颂了教师为培养下一代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精神。 2、初听音乐。 3、复听。 4、分几个, 9、唱歌词,随琴一起。 10、有感情地演唱。 5、复听。随着音乐找、听高低声部,聆听两声部的效果。 6、视唱旋律(跟琴),强调强弱规律。 7、用“LU”哼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8、念歌词,体会情感 学生演唱,讨论并设计几种演唱形式

第二教师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点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1=c 2/41 2 3 4 O 5 ―O5 1 5 O 同 学 们 好, 老师好5 1 5O5 4 3 2 O1 ― Ⅱ 老师好, 许老 师您 好 老师弹琴,与学生问好 学生起立与老师问好

发声练习1=F 2/45650O5650O5654O321la lalalalalalalalalalalalala1=D4/413 56 53 O13 56 53 1Omihihihihihimahahahaha1=C 4/41 76 5 - O 6 54 3 -Olalalala lalalala 5 43 2-O 4 32 1-Olalalala lalalala 老师示范演唱 学生演唱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复习歌曲1 全体同学一起复习演唱2 请几位同学演唱

欣赏1 苏州评弹又称苏州弹词,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以琵琶,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并用苏州方言演唱,流行于江浙沪等地区,其唱腔由风格各异的不同流畅的唱腔形成,还有苏南民歌等。《新木兰辞》叙述的是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女拌男装,代夫从军,南征北战,凯旋而归的传奇故事。委婉、深沉、慢板性的唱腔,表现花木兰的压抑,然后用快中板和散板性的唱腔。《闹江洲》叙述的是梁山泊里的人物宋江发配的故事。整段唱腔借助慢板变化较多、抒情性较强的特点。 重在感受乐曲的民族分格和特有的情绪变化,初步了解三段体的曲式结构和表现方式。分段听赏,整体结合听赏。 学生欣赏学生分析,想象述说 学生能够分出乐段

第三课 愉快的春游多么好

教学内容

1 唱 《愉快的春游多么好》

2 唱 听记节奏短句 创编旋律短句

3 听 俄罗斯舞曲 中国舞曲

4 八孔竖笛 #4 海鸥

教学目的

1 指导学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和三拍子的韵律来表达同学们春游时的愉快心情。

2 通过听记节奏和创编旋律的练习继续培养运用乐谱的能力和音乐创作能力。

3 通过欣赏,感受音乐形象和情绪,培养音乐想象能力,复习管弦乐知识。

4 八孔竖笛 学习#4的指法,初步学会由#4与前后音连接时所产生的交叉指法。

教学用具

板书 竖笛 磁带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点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1=c 2/41 2 3 4 O 5 ―O5 1 5 O 同 学 们 好, 老师好5 1 5O5 4 3 2 O1 ― Ⅱ 老师好, 许老 师您 好 老师弹琴,与学生问好 学生起立与老师问好

发声练习1=F 2/45650O5650O5654O321la lalalalalalalalalalalalala1=D4/413 56 53 O13 56 53 1Omihihihihihimahahahaha1=C 4/41 76 5 - O 6 54 3 -Olalalala lalalala 5 43 2-O 4 32 1-Olalalala lalalala 老师示范演唱 学生演唱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视唱1=f 3/4 13 1 5O13 1 5 O13 5 -O46 4 1 O46 41 O 543-O1 16 6O 6711 O 765-O56 5 4 O3525 O 23 1-O 1・1 6 O6 --O1・ 176 O5--O1・14O 4--O 6 ・ 6 54O3--O1・16O 6 --O1・ 176O 5--O56 54 O 35 25 O231-O 1师:观察视唱曲的特点。12 2老师弹琴,演奏13 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不会唱的小节找出来14 老师示范演唱或者请会的同学示范演唱要求同学跟琴演唱 1学生寻找并指出来2学生轻声演唱3 学生指出4学生跟唱5学生跟琴演唱 三拍子的旋律感

新授歌曲 1、导入: 2、初听音乐。 3、复听。 4、分几个 5、复听。随着音乐找、听高低声部,聆听两声部的效果。 6、视唱旋律(跟琴),强调强弱规律。 7、用“LU”哼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8、念歌词,体会情感, 9、唱歌词,随琴一起。 10、有感情地演唱。 师:歌曲分两个乐段。A段是起承转合的四乐句,节奏基本一致。显得十分轻快活泼,展示了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自然景色和小朋友们愉快的心情。B段 是副歌。带着愉快的心情去感受2 设计演唱形式 学生演唱,讨论并设计几种演唱形式

四、课堂小结。

第二教时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点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1=c 2/41 2 3 4 O 5 ―O5 1 5 O 同 学 们 好, 老师好5 1 5O5 4 3 2 O1 ― Ⅱ 老师好, 许老 师您 好 老师弹琴,与学生问好 学生起立与老师问好

发声练习1=F 2/45650O5650O5654O321la lalalalalalalalalalalalala1=D4/413 56 53 O13 56 53 1Omihihihihihimahahahaha1=C 4/41 76 5 - O 6 54 3 -Olalalala lalalala 5 43 2-O 4 32 1-Olalalala lalalala 老师示范演唱 学生演唱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复习歌曲1 演唱歌谱2 演唱歌曲3采用各种演唱形式演唱 老师带领学生演唱,并讲解要求 学生练习演唱

1听记包含 ×-、×、××、××× 的节奏短句。2/4 O O O O2 按上面的节奏创编旋律短句1=c 2/4 O O O O 1请同学们熟悉这四种节奏。2 老师在钢琴上弹奏节奏,学生听记2/4×××O××××O××××× O×-O3 老师批改学生作业 1学生听记学生创作

教学后记

第三教时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点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1=c 2/41 2 3 4 O 5 ―O5 1 5 O 同 学 们 好, 老师好5 1 5O5 4 3 2 O1 ― Ⅱ 老师好, 许老 师您 好 老师弹琴,与学生问好 学生起立与老师问好

发声练习1=F 2/45650O5650O5654O321la lalalalalalalalalalalalala1=D4/413 56 53 O13 56 53 1Omihihihihihimahahahaha1=C 4/41 76 5 - O 6 54 3 -Olalalala lalalala 5 43 2-O 4 32 1-Olalalala lalalala 老师示范演唱 学生演唱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复习歌曲并且抽查学生演唱歌曲

欣赏《胡桃夹子组曲》1 《俄罗斯舞曲》舞剧第二幕糖果仙子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克拉拉时众仙人表演的性格舞中的第三首。乐曲为2/4拍,具有俄罗斯民间舞蹈特点,情绪欢快奔放。乐曲首先用活泼的快速度呈示乐曲的主题这一主题的力度变化激烈。节奏动力性也很强,音调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色彩,情绪兴奋奔放。最后,乐曲速度不断加快,在旋风般的高潮中结束。2 《中国舞曲》性格舞的第五首 。中庸的快板4/4 拍。乐曲虽为中国舞曲,但曲调本身并不具有中国舞曲的特点,而只是作曲家头脑中的想象的童话。乐曲用长笛,短笛吹奏,大管,使音乐带有诙谐的戏剧性色彩。描绘了糖果王国茶叶灵巧幽默的舞姿。 主要剧情:圣诞节,小女孩玛丽得到一只胡桃夹子,夜晚她梦见胡桃夹子变成一位英俊的王子,领着她和一群玩具同老鼠作战。后来又被带到果酱山,受到了糖果仙子的欢迎,享受一次同玩具一起舞蹈和参加盛宴的欢乐。1感受两首乐曲的不同风格,想想有哪些不同之处。2 比较两首乐曲的情绪。哪一首明亮闪烁?哪一首热烈欢腾?哪一首豪放粗犷?哪一首活泼清新? 学生欣赏学生分析,想象述说

竖笛练习1 练习#4的指法2 欣赏1=C 4/4 《海鸥》01123126 O 71・1-O15561563 O #45・5-O01123126 O 76576-O07712716 O 76532-O33221653 O 056765O7651-O 老师弹奏1 师:这首乐曲里面有一个音我们没学过,是#5,它的位置在哪里呢?看老师的手势2师:老师先来演奏一遍7 师:自由练习一遍,练习完以后,有疑问的可向老师提出老师解决疑问 1学生看老师的手势,然后拿出自己的竖笛练习,确定位置2学生欣赏3学生自由练习4学生提出疑问 注意节奏

第四课 在老师身边

教学内容

1 唱 《在老师身边》

2 做 按意境创编节奏短句

3 听 晓风之舞

教学目的

1 指导学生用饱含深情的歌声表达对老师的崇敬和热情之情。

2 通过创编节奏短句练习进一步开掘和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

3 通过欣赏《晓风之舞》 进一步感受钢琴的表现力和乐曲中不同情绪的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点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1=c 2/41 2 3 4 O 5 ―O5 1 5 O 同 学 们 好, 老师好5 1 5O5 4 3 2 O1 ― Ⅱ 老师好, 许老 师您 好 老师弹琴,与学生问好 学生起立与老师问好

发声练习1=F 2/45650O5650O5654O321la lalalalalalalalalalalalala1=D4/413 56 53 O13 56 53 1Omihihihihihimahahahaha1=C 4/41 76 5 - O 6 54 3 -Olalalala lalalala 5 43 2-O 4 32 1-Olalalala lalalala 老师示范演唱 学生演唱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视唱1=f 2/40 17O 6・55 O3456O 5 2O 2 17 O6・5 O32 12 O3 66 O52 O2・3O 1765 O6 1・2O 3 3 O 3656O 3・ 2O 3 5・5 O23O1-O 1师:观察视唱曲的特点。15 2老师弹琴,演奏16 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不会唱的小节找出来17 老师示范演唱或者请会的同学示范演唱要求同学跟琴演唱 1学生寻找并指出来2学生轻声演唱3 学生指出4学生跟唱5学生跟琴演唱 25的音准

新授歌曲2、 导入: 徐缓抒情的儿童歌曲,用孩子的口述诉说在老师身边的成长过程,歌颂了教师为培养下一代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精神。 2、初听音乐。 3、复听。 4、分几个 5、复听。随着音乐找、听高低声部,聆听两声部的效果。 6、视唱旋律(跟琴),强调强弱规律。 7、用“LU”哼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8、念歌词,体会情感, 9、唱歌词,随琴一起。 10、有感情地演唱。 师: 学生演唱,讨论并设计几种演唱形式

第二教师

教学流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点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1=c 2/41 2 3 4 O 5 ―O5 1 5 O 同 学 们 好, 老师好5 1 5O5 4 3 2 O1 ― Ⅱ 老师好, 许老 师您 好 老师弹琴,与学生问好 学生起立与老师问好

发声练习1=F 2/45650O5650O5654O321la lalalalalalalalalalalalala1=D4/413 56 53 O13 56 53 1Omihihihihihimahahahaha1=C 4/41 76 5 - O 6 54 3 -Olalalala lalalala 5 43 2-O 4 32 1-Olalalala lalalala 老师示范演唱 学生演唱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复习歌曲1 全体同学一起复习演唱2 请几位同学演唱

欣赏1 介绍背景 我国著名作曲家丁善德1945年所作钢琴组曲《春之旅》第四首。组曲写作的年代正值战争年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憧憬和向往。2 分析三段体结构第一段短短的以舞蹈性节奏型构成的引子之后,出现了一个富有动力的下行音调,这个下行音调的动机活跃,并以不可抑制,逐渐增强的势头,把音乐推倒一个高潮。第二段音乐略显平稳,旋律优美富有歌唱性,与第一段形成对比,再反复一遍以后,乐曲进行第三段,再现第一部分的引子和前半部分,最后以刮奏结束。全曲洋溢着青春活力,充满活泼而喜悦的情绪。第三段 是第一乐段的局部反复。 重在感受乐曲的民族分格和特有的情绪变化,初步了解三段体的曲式结构和表现方式。分段听赏,整体结合听赏。 学生欣赏学生分析,想象述说 学生能够分出乐段

篇11:新课标12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

2、熟读《两小儿辩日》;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

2、熟读《两小儿辩日》。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教学思路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关键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导入新课环节的设计很重要,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课文兴趣后指导学生诵读方面,可以采取教师范读的方式,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积累文言知识方面,则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语文参考书,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交流学习。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重点字词字字落实,只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关键字、句式,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正确翻译和理解课文。这两篇短文都反映了古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学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鉴于此,教学方法采用:

1.诵读法。可以先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读,齐读。总之学生可以采取多种诵读方式,目的是能够熟读成诵,最好能当堂背诵。

2.讨论法。一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讨论,可以四人为一组,运用工具书,互相帮助,进行讨论,然后提出问题,全班在教师的点拨下共同解决疑难;另一个就是关于夸父人物形象的讨论和《两小儿辩日》中一些问题的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这一单元课文是以什么为主题的?――探索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夸父逐日》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像《夸父逐日》这样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的神话、寓言故事或者成语还有很多,你们能举些例子吗?

――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这篇文章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中的人们探索的是大自然中的什么问题?

二、介绍资料: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两小儿辩日》就是一则民间故事。

三、把握基础知识:

1、朗读课文,正音。注意下列划线字注音:

盘盂(yú) 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沧凉(cāng) 决(jué)

2、再次朗读课文

3、解释下列划线字:

孔子东游(向东) 辩斗(争辩)

问其故(原因) 去人近(距离)

探汤(热水) 多知(通智,智慧)

不能决(判断)

4、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

① 一儿以日初出远(认为)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

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5、翻译下列句子

①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译句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② 孰为汝多知乎? 译句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6、再次朗读课文,巩固课文翻译。教师读原文,学生读翻译。

篇12:新课标12册语文教案

学弈

一、教材分析

《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因此,我把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应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文教学应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较强,我确定了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确定下“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这一基调,让学生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我采用了如下手段:其一,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故事内容;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读中体悟寓意。其二,把写引入课堂,进行写字练习,说感受,写感受,写体会等。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写中内化语言。其三,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通过本文的学习,适当推荐一些适合学生的古文名句,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律美,提高审美情趣,把语言训练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

三、学情分析

我上课的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很多学生的语文基础非常不错而思维灵活、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精妙的回答。

作为学习北师大版教材的六年级学生,他们很早就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古文,所以对文言文他们不会感到陌生,而且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也大致了解学习古文的步骤,和一些重要环节,比如说:有节奏的读、明白古文的意思和所揭示的道理。所以本文的教学应重在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如“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在此基础上,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理解古文中的6个“之”,尤其是后4个。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琢磨出“学好文言文”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课文,自读自悟并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解。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文言文名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五、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六、教学过程

新课标12册语文教案(三)

匆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挪移、遮挽、蒸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优美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6课,一起把课题读一读。

提醒:书写时候注意不要漏写里边一点,再读课题。

(一)、出示预习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想一想,课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3、划出文中的生字词、二类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弄清楚生字的读音、字形、意义,可以借助工具书,也可以联系上下文

4、汇报交流

①接读课文,师生评议。

②课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③交流学习生字词的体会。

5、好,下面我们请同学谈谈自己学习生字词的体会,你有什么高招就给同学们介绍介绍,或是觉得哪个生字词在读或在写的时候该注意什么,给我们大家说说。

6、齐读生字词、二类词。

三、答疑

(一)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用曲线划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用横线划出你感受深刻的语句。说出体会。

2、品读二、三自然段,了解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并联系实际生活仿写,展开联想印证。

3、精读第四自然段,感悟作者面对时间流逝的复杂心情,懂得珍惜时间。

4、[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二)针对学习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

1、自读课文,指导。

2、针对学习目标,小组交流合作,你明白了什么?

3、质疑问难:

(1)学生谈收获,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3)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并分类。

三、点拨:

(一)、研读问题源。

预设问题:

1、赤裸裸是什么意思?

2、作者为什么说不能做些什么呢?

2、为什么说除了徘徊外,没有剩下什么?作者面对如此匆匆而逝而又了无痕迹的日子觉醒了么?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自责、后悔。。。。。。)不让人生白白走一遭。

(二)学生小组交流,师启发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答疑。

四、达成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了,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呢?

1、用曲线划出文中的比喻句,把什么比喻什么?

2、读了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

3、时间还会怎样悄悄溜走?你能模仿着这种说法说一两句吗?

五、作业:

我们学了这篇散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对以后的日子有新的认识和打算吗?能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吗?

再次深化主题: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好好把握,让人生过得充实、有意义!

篇13:长歌行12册教案

长歌行12册教案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

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

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我们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可以吗?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同学们,你发现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别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你们想听听吗?

配乐唱。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

师:同学们的收获不少,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明白了道理,你想把这首诗送给谁?为什么?

师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篇14:《听潮》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作者:  czhwwsj - czhwwsj

谛听心灵的潮音

--《听潮》教学实录

师导入新课:通过上文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听潮》这篇散文作者借助于文字给我们描绘了哪三幅图画?

生: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师板书)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描绘这三幅图画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与这三幅画面分别(加重语调)相照应的文字。

(听完录音)生纷纷回答:海睡图(5--12)、海醒图(13--14)、海怒图(15--19)。

师:请大家迅速看书,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潮音的变化的?(提示:可从正面和侧面考虑)

生:正面→潮的声音、情态、动作,银光的变化等,侧面→“我”和“妻”的心情等。

(师板书声音、情态、动作,银光、心情)

师:首先让我们来欣赏第一幅画面。请大家速读5者--12节,在书上分别画出描写声音、情态、动作,银光、心情的词语或句子。

生纷纷发言。声音→沉吟、情态→静寂、动作→吻,银光→银鳞样、心情(我和妻)→喜悦

师:大家轻声读一读,想一想这里作者创造的意境像什么?

大家纷纷发言:像一首摇篮曲,像一首催眠曲,像一首小夜曲……

师:放了一首舒伯特的小夜曲。

生如痴如醉,在轻轻的、静静的、温柔的乐曲中恍如进入梦乡。

(稍隔片刻)师放“海睡图”配乐朗诵。

师未发问,生纷纷坐不住了,叽叽喳喳地说,这是打击乐,这是奏鸣曲……

师顺势点拔,请大家互相讨论去感受这首乐曲上不同的旋律(师提示学生参照潮的声音、情态、动作,银光的变化等方面)

生纷纷回答:声音→奏鸣、情态→恼怒、动作→掀、银光→银龙样

有的学生叫起来了,老师,作者这里未写心情。

师趁机引导,同学们能不能设想一下此时“我”和“妻”的心情?

生略加思考,纷纷举手回答说:“我”渐渐兴奋,“妻”开始紧张。

师继续问,“我”和“妻”的心情变化是由什么变化引起的?

生不加思索地答道:“这是由潮音变化引起的。”

师:这时潮音变化有何特点,请从文中找出句子加以说明?

生:汩汩的声音→像铃子、铙钹、钟鼓→发出抵抗的嗥叫(由小到大)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第14小节,体会此时大海的情态,试想一下它像什么?

刚读完就有学生说:它像一个巨人,已渐渐从沉睡中睡来。

师放一段奏鸣曲,随着乐曲旋律跳跃,学生的情绪也渐渐高涨,有几个学生还做着小动作,模仿海的“巨人”刚刚醒时的情态: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踢着……推着……咬着……

(接着)师放“海怒图”配乐朗诵,要求学生随文圈出描写海潮声音、情态、动作,银光的变化和“我”与“妻”的心情的句子。

生:声音→怒吼,情态→愤怒,动作→扑,银光→消失了,心情→“妻”:害怕、“我”:溺爱

师:请同学们朗读这一“乐章”,体会一下作者描绘了大海什么特点?

生:惊天动地的气势和无坚不摧的威力。

师:作者觉得这样的大海美吗,请从文中找出句子加以说明?

生:美。“……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

师补充道,作者曾说过“他爱大海,人生就像大海”。请大家想想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七嘴八舌:像大海一样宽容大度,容纳百川……像大海一样奔涌不息,勇往直前……像大海一样不畏困难,敢于搏击……

师:请大家大声地读这幅图,感受一下作者创造的意境像哪种乐曲?

生互相讨论。

师边用眼神示意,边作交响乐的手势。

生:这是一首战斗交响乐。

师放了一首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命》。

在惊天动地的音响旋律中,生情绪激昂,无比兴奋。

(片刻)师:同学们,你最喜欢哪幅图画,为什么?

生跃跃欲试。

一位女生说:“我喜欢‘海睡图’,因为它富于诗意,轻轻的,很温柔。”

一位男生说:“我喜欢‘海怒图’,因为它教会人们勇敢,给了人们挑战困难的精神。”

师:两位同学说的都很好。大海是变化莫测的,不同的时间它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时间表现为不同的美。每一个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的所爱。下面请每一个同学带着自己的喜好,带着自己的感情,再来欣赏一遍配乐朗诵《听潮》。

学生有的闭目静听,有的奋臂欲起,有的激情迸发。

在此起彼伏的旋律中,下课铃声响起……

板书设计:

声音 情 态 动作 银 光 心 情 旋 律

海睡图 沉吟 静寂 吻 银鳞样 喜悦喜悦 小夜曲

海醒图 奏鸣 恼怒 掀 银龙样 紧张兴奋 奏鸣曲

海怒图 怒吼 愤怒 扑 消失了 害怕溺爱 交响曲

[《听潮》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篇15:12 日月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2 日月潭

一、教学要求1毖Щ12个生字和与生字相关的词语。认识4个生字。2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崩斫饪挝哪谌荩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体会热爱宝岛台湾的思想感情。二、教材说明这篇课文介绍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我国领土宝岛台湾热爱之情。全文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日月潭名字的由来。第三自然段描写了清晨薄雾中日月潭的朦胧的景色。第四自然段,描写了日月潭晴天的中午和阴雨天气的景色。第五自然段概括全文,讲日月潭风光秀丽,是旅游胜地。本课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学会生字和新词。难点是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热爱宝岛台湾的感情和企盼祖国统一的意识。三、教学建议(一)课前准备生字、词语卡片。中国地图。放大的课文插图或投影片。(二)识字、写字教学本课要求学会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识字教学任务较重,要充分重视并落实识字、写字教学。1笔蹲纸萄А=萄е杏行┥字要注意纠正本地的发音习惯,读准字音,如“胜、称、筑”是翘舌音,“映、胜、境”是后鼻音,“隐”是前鼻音。有些生字要注意指导记准字形。筑:竹字头,下边是“巩”字,右边是几字加一点,不是“九”。2毙醋纸萄АL叮鹤笳右宽。右上“”字要写扁一点,右下“早”字写得短一点。建:半包围结构,笔顺是先里后外,里边“聿”的笔顺是:聿,外边是“廴”,不是“辶”。绕:左右结构,“纟”在格中占位略窄,右边占位略宽。右上无点,右下是“兀”,不是“元”。(三)词句教学本课有些词句,应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句中“群山环绕”,是说日月潭四周有许多山,被群山包围起来。“名胜古迹”,指有前人遗留下来的建筑。后一个词语学生理解困难,教师可做必要的讲解和举例。“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倒映”的现象学生都见过不难理解。较难理解的是为什么“隐隐约约”地倒映,这里应联系上句,让学生想象“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这时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又那么远,映到水里能是很清楚的吗?“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这句写日月潭中午下雨时一片朦胧的景色。“朦胧”是模糊不清的意思。景物为什么显得模糊不清呢?要引导学生联系前句“下起蒙蒙细雨”和“披上轻纱”,结合实际展开想象,就理解了。“仙境”指传说中神仙住的环境优美的地方。“日月潭风光秀丽”,指的是风景清秀、美丽。为了加强词语积累,应该让学生认真读一读,写一写下列词语:茂盛倒映建筑仙境群山环绕名胜古迹隐隐约约(四)朗读指导朗读这篇课文要像作者一样怀着一颗无限热爱祖国山河之心,抒发对日月潭由衷赞美之情。朗读语句的同时,想象描述的景物,读出景物的美。例如第二自然段介绍日月潭名字的来历。朗读时要表达出名字是根据它的特点起的,必须突出它的形状特点。“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人们称它为日月潭。”第三、四自然段是指导朗读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要突出雾的特点“薄薄”,读得声音轻一点,慢一点。第二句要把“晨星”和“灯光”读清晰,使人清楚地知道是什么景物,然后突出晨星和灯光倒映的特点“隐隐约约”,语调虚一点,慢一点。读出模糊不清时隐时现的感觉。第四自然段,写日月潭中午的两种景象。第一句写天气晴朗时景物清晰的美,第二句写下雨时景物朦胧的美。两相对比,写出景象变化的美。朗读应把不同的意境表达出来。读第一句应突出“太阳高照”和“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读第二句应突出“蒙蒙细雨、像披上轻纱、一片朦胧”和“仙境”。如果学生能通过读表现景物的特点和变化,就说明他们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都理解了。(五)练习提示课后练习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是积累语言的练习,应引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要认真检查背诵的效果。练习第3题,是延伸课文内容和情感的说话训练。做这道题可以联系第三册《看雪》一课,开展一次“两岸情深盼统一”的主题活动。(六)课时安排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四、教学设计举例(一)看图介绍有关情况,激情导入。出示中国地图,找到台湾,介绍台湾自古是我国领土,那里风光秀丽,物产丰富,两岸人民盼望早日统一。今天所学课文《日月潭》就是介绍我国宝岛台湾省秀美山川的课文。(二)初读,读正确。1碧朗读录音或范读课文。2弊约撼錾试读,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再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练习把句子读通顺。3庇蒙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4奔觳槎量挝模指导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三)理解地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1蹦读第一自然段,质疑,理解“群山环绕、名胜古迹”。2敝傅祭识恋诙自然段,了解日月潭形状特点。3敝傅级恋谌自然段,体会清晨薄雾中景物的特点。4敝氐阒傅级恋谒淖匀欢危读出中午不同天气时景象的变化,感受日月潭风光美丽。投影课文插图,让学生描述景色变化。5逼攵恋谖遄匀欢危理解“风光秀丽”。(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加深体验。1庇懈星榈乩识寥文。2碧敢惶缸约旱母惺堋3绷系第三册《看雪》的内容,对台湾小朋友说几句话。(五)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检查背诵情况。(六)巩固识字,指导写字,读写词语。 五、参考资料台湾:我国东南部的一个省,我国的第一大岛。岛上三分之二为山地。台湾山脉纵贯南北,玉山及阿里山在山脉的西侧,日月潭就是这两座山之间的断裂盆地积水形成的。那里除了日月潭,还有阿里山等著名风景区。

[12 日月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6:汉语拼音12(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汉语拼音12

教学内容:汉语拼音an en in un ün

教学目标:

1、学会前鼻韵母an en in un ün和整体认读音节yuan yin yun,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准确拼读声母与前鼻韵母组成的音节,读准三拼音,复习ü上两点省写的规则。

3、认识8个生字,正确朗读句子和儿歌。

4、使学生能按一定顺序仔细观察画面,认识事物,善于表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准前鼻韵母的音,识记整体认读音节。

难点:学习声母与前韵母的拼音。及读准三拼音。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43课时)

一、情境地导入,认识前鼻韵音

1、讲述:拼音王国的城市可真多,今天我带大家到一个新的城市去看看,好吗?

2、提问:你们观察这些新朋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an en in un ün)

3、小结:它们都是由一个单韵母和前鼻尾音-n组成的,这样的韵母叫前鼻韵母。

4、讲述:-n的发音,用舌尖抵住上牙床,软腭下垂,让气流从鼻腔透出。大家来试试。

5、现在小组合作来试着练习这五个前鼻韵母的发音,看哪个组最先找到发音方法。

6、汇报:an,从a到n滑动。

7、大家说得很好。an,就跟“天安门”的“安”发音相同。大家来编句顺口溜(天安门an an an)读一读。

8、提问:你到别人家去做客,到了别人家门口,首先要做什么?

“摁”就是en的四声。读一读en,编顺口溜(摁门铃en en en)

9、请大家再看in,谁来试读。练习读。

10、un ün这两个新朋友好像啊,你会读吗?

它们分别发的是哪两个字的音?我们来练习一下。

11、练读an en in un ün的四声。先小组读、再齐读,纠正发音。

二、比较记忆,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1、提问:我用手指画了一个什么?(圆)

指导学生:发“圆”的音时,先发ü,再ü慢慢向an滑动。但要注意整体认读,不要拼读。

我们还要去参观整体认读音节城市,大家来认识新朋友yuan.

练读yuan的四声。用二声和三声组词。

2、讲述:in有一个整体认读音节朋友,是谁呢?(出示yin)

我们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呢?(加大y,就是整体认读音节yin)

指名读yin的四声。

3、提问:ün也有一个整体认读音节朋友,会是什么样的?(加大y,去眼睛,就成了yun。)

读yun的四声。请学生用二声和四声组词。

4、现在我要考考你们,看谁学得快,学得棒!(比赛读yuan yin yun的四声。)

三、小结,布置任务

今天,我们认识了整体认读音节里的新朋友yuan yin yun,又参观了拼音王国里的新城市--前鼻韵母,并结交了许多新朋友an en in un ün。回家后,把这些新朋友介绍给爸爸、妈妈认识,好吗?

第二课时(总第44课时)

一、自主尝试,拼读音节

1、今天,我们到音节城市里去逛逛,认识一下新的音节朋友,好吗?

2、出示:d t n与an拼成的音节,点名读,并组词。

戴帽子拼音节的游戏,“蛋”“南”“弹”。

3、出示:zh ch sh与en拼成的音节卡片,让学生仔细观看音节卡片,先自由读,再指名当“小老师”读。

4、出示:b p m与in相拼的音节,全班齐读,好吗?

5、现在,看看谁的眼睛最亮啦!g c ch与un相拼,j q x与ün相拼的音节。(让学生自由拼读。)

提问:怎么ün后变成了un?谁来告诉老师?

二、鼓励拼读,突破难点

1、讲述:我手上有许多音节卡片,谁会记它、读它,我就把这张卡片送给你们,好吗?

2、出示三拼音节:g k h与u和an相拼。读对一个给一个,及时纠正读音。

提示:u是介母,一带而过,uan连起来。

表扬学生:我的小卡片都奖完了,小朋友们真棒!那我再出一些难点的。

3、出示:juan quan xuan,提问:到底该怎么读?为什么?(抽读后,再齐读巩固)

三、游戏激趣,深入实践

1、现在,我们做个游戏,我当营业员。你们看,我卖的是什么?(文具)

说说图上有哪些文具?

2、大家说得很好,那我换一换,看你们还认识吗?(拿出音节卡片)请学生分小组合作,拼读音节词。

3、为了方便顾客,我请大家给这些文具贴上商标。(音节词)不过你得认出来,贴错了可不行!(指名读,及时纠正错误。然后做游戏:给文具贴商标)

第三课时(总第45课时)

一、谈话激趣,复习导入

1、讲述:小朋友们,秋高气爽心情好,我带你们去农村瞧瞧。不过有几个“小伙伴”也要跟我去,我们开列火车把它们接来吧!(开火车读an en in un ün的四声)

2、提问:出去玩还要带点什么?

瞧,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食品,谁能读出它们身后的音节,这些食品就给谁。(出示可乐、薯条图片,后面写音节:片、山、田、云、她、左、右,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读后面的音节。

3、过渡:(出示田园风光图)瞧,农村到了,快仔细看看,夸夸这儿的风景。

二、看图识事,学习词句

1、请学生夸田园风光的美丽。

2、相机出示词:一座座山、一块块田、一片树林、一座果园、远处、近处、左边、右边。让学生自由读。

3、让学生看图比较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问:为什么不说“一座山”而说“一座座山”(因为山很多,不止一座)

请学生感觉“一块田”和“一块块田”的区别。

4、指导学生看图连词,感知词的意思。问:一座座山在哪儿?一块块田又在哪儿?

5、初步感知“一片”的意思。“一片”还可以和谁交朋友呢?(一片树叶)

再请学生用“左边”“右边”说话,练习应用词语。

6、学习朗读短句,自由读。

范读,四人小组互读。指导学生带表情朗读。

三、合作学习,朗读感受

1、这儿的风景真迷人,不仅吸引了我们,还吸引了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爬山)

2、请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儿歌,圈出学过的音节,不会的,同桌帮忙。(合作认读,同桌教读)

3、请小老师带读,齐读,表演读。

四、找出方法,学习生字

1、讲述:林文、孙燕登山看到了那么美的风景,甭提多高兴了!咱们也来登山,不光欣赏美景,还要挖宝藏呢!不过咱们先来补充“营养”,行吗?(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自由读)

2、请学生读准字音,指名学生自由取卡片读,并及时纠正字音。

3、让学生记字形。哪些字是你以前认识的?你是怎么认识的?其它的字该怎么记?

五、复习巩固

1、营养补充好了,那咱们就出发吧!

2、做“登山挖宝”游戏。在具体的语境中,识记生字,积累语言。

读词:白云、云朵、左手、左边、右边、大山、上山

读句子: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山下有一条弯弯的小河。

谁先认得,就算谁先挖到宝。

[汉语拼音12(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7:听潮教学教案

听潮教学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运用文字塑造声音,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2.赏析和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3.品读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知识点精讲

作者简介

鲁彦(1902~1944),原名王衡,生于浙江镇海。1920年,参加由李大钊、蔡元培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自上海到北京大学旁听。1923年夏,先后到湖南长沙平民大学、周南妇女学和第一师范任教。同年,在11月的《东方杂志》发表处妇女作《秋夜》。此后陆续发表许多小说,早期代表作《柚子》。1926年出版第一部小说《柚子》。1927年任湖北武汉《民国日报》副刊编辑。1928年春至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部任世界语翻译。1930年,至福建夏门任《民钟日报》副刊编辑。此后辗转在福建、上海、陕西等地的中学任教。他逐渐成为乡土写实派的一位重要作家。1927年在7月号《小说月报》发表他的小说《黄金》。抗战前夕出版重要作品长篇小说《野火》。抗战期间,创作了《炮火下的孩子》、《伤兵医院》等短篇小说结集出版,并在《广西日报》副刊上连载长篇小说《春草》。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组织工作。这一时期主编大型文学刊物《文艺杂志》。1944年在桂林逝世。

题解

作者通过对潮声的一往情深的绘声绘色的描写,抒发了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激情,表达了对生活对未来热烈追求的人生态度。正如作者所说:“我喜欢大海,人生就像大海。”

字词

字的读音

多音多义字

形近字

1.汨:mì汨罗

汩:gǔ 汩汩

2.栗:lì 战栗

票:piào 票房

3.睑:jiǎn 眼睑

脸:liǎn 脸面

词语积累

欣幸:欣喜庆幸。

深黯:熟悉。

沉吟:低声吟咏(文章或诗句)。

恍惚: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词语辨析

领略 领会

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但“领会”强调领略事物后而有所体会,“领悟”则没有这一层意思。

赏鉴 赏析

“赏鉴”与“赏析”都有“欣赏”之意,但前者重在鉴别艺术品的高低好坏,后者重在分析(诗文)。

课文结构

本文是传统名篇,写于作者浏览普陀山景区之时。作者用细腻、生动、传神的笔触描写了大海的变化,写出了海潮涨落的壮观与神奇。在倾注深情的描绘中,我们读到了作者表达了对海的喜爱、对光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听潮的时间、地点、环境。

第二部分(5~21段)作者观赏海潮看到的景物和感受。

中间部分完整地描绘了大海落潮时、涨潮时、高潮时的不同景象。“听潮”如同在欣赏一曲“伟大的交响曲”,而落潮、涨潮、高潮则是这部乐曲的三大乐章。三大乐章分别为“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三幅图的标志非常明确:“海睡熟了”、“海自己醒了”、“海终于愤怒了”。

第三部分(最后1段)作者表达喜欢海潮的感情。

领略海潮的美,必须细细品读第二部分。“海睡图”中,作者营造的是一个宁静的世界。海浪轻轻摇动,月光温柔撒向海面,云朵飘游在空中……有着悠静而神秘的美。作者用了一串神奇的比喻,调动着人的各种感官,描绘了一个平静的世界,万物在享受上天赐予的安宁。“海醒图”中,海在慢慢醒来。作者仍然从脚下的`岩石和海浪之间的活动写起,与上文比就有很明显的变化。作者用了各种音响来描摹此时海的声音。紧接着用拟人手法写了海的变化,一系列动词“喘、转侧、打、伸、抹,踢、推、咬”准确地传达出海在涨潮时带给人们的种种感受。“海怒图”则是海涨潮达到高潮时的情境。作者仍然从海水与礁石的搏斗写起。这里着重描绘了音响的巨大、海浪的气势。文章进行到此处,才真正流露出了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在作者的眼里,来时的凶猛和去时的平静是一样的美。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作者热爱大海,不仅仅是因为大海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更主要的原因是大海对于历经坎坷的鲁彦来说,就像神奇莫测的人生,领略大海就是领略人生,热爱大海就是热爱人生。于是,耳为心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便写下了这部动人心魄的大海乐章《听潮》。因此,与其说作者是在写大海,不如说他是在借大海抒发自己的情怀,发表自己的人生见解。

写作特色

1.抓住景物特征,从各个角度进行描写。

①动静结合描写海潮。

作者为了将景色写得生动细致、层次丰富,对大海在静态和动态时的景象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全方位地展现了大海的魅力。比如课文的第6、8、9段,对海的静态进行了描写。13~17段,对海的动态(海潮涨落)进行了描写。在行文节奏上,时而舒缓平静,充满柔情,表现了大海优美的境界和诗情画意的风光;时而雄壮、激越,激情奔流,表现了大海磅礴的气势和壮观的场景。这样,大海的“优美”和“壮美”同时得以展现,动静结合使大海更具魅力。

②调动感觉体会海潮。

作者抓住大海上的特有的景物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多方位描绘了海潮的声音。比如:“在海睡图”中,作者用了四个比喻,从不同方面调动人的不同感官,来表现这种声音的美。“温柔”有情,“芳醇”有味,“低低”“轻轻”有声,“微风拂过琴弦”有形有声,“落花飘在水上”有声有形还有色,作者把无形的抽象的声音用文字塑造成看得见的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它宛如一支甜美的小夜曲,更像一支温馨的摇篮曲,大海的静谧被作者写神了。如描写海潮达到高峰时,作者运用“愤怒”、“咆哮”、“吞没”等词拟人化地写出海水的汹涌澎湃,“……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读者可以从听觉角度,想象涨潮时的声音、情态。

2.运用修辞,驰骋想象。

修辞手法的贴切运用,使文章的描写生动传神,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像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在“海醒图”中,文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法,选用了形象生动的动词,表现了大海梦醒后的兴奋:“激”“掀”写出了刚从梦中醒过来的大海躁动不安的情态。“喘、转侧、打、伸、抹、踢、推、咬”则将一个因惊醒而恼怒的巨人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展现在我们眼前。如果前面表现的是海的阴柔美,那么这一节所表现的则是海的阳刚之美。

难点精讲

作者笔下的海,具有怎样的魅力?作者为什么这样热情地赞美大海?

“海睡图”中,作者营造的是一个宁静的世界。海浪轻轻摇动,月光温柔地撒向海面,云朵游在空中……有着悠静而神秘的美。“海醒图”中,海在慢慢醒来。作者用了各种音响来描摹此时海的声音。一系列动词“喘、转侧、打、伸、抹、踢、推、咬”准确地传达出海在涨潮时带给人们的种种感受。“海怒图“则是海涨潮达到高潮时的情境。作者极力描写了海水与礁石的搏斗,着重描绘了音响的巨大、海浪的气势。文章写到此处,作者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他的情感倾向:”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在作者的眼里,海潮来时的凶猛和去时的平静是一样的美。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作者热爱大海,不仅仅是因为大海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更主要的原因是大海对于历经坎坷的鲁彦来说,就像神奇莫测的人生,领略大海就是领略人生,热爱大海就是热爱人生。于是,耳为心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便写下了这部动人心魄的大海乐章《听潮》。因此,与其说作者是在写大海,不如说他是在借大海抒发自己的情怀,发表自己的人生见解。

习题详解

第一题 作者笔下的大海既具有阴柔美又具有阳刚之美。

第二题 1.这段文字运用一连串的比喻,从不同方面调动人的不同感官,形象地表现出大海落潮时的声音美,将无形的抽象的声音写得有声有形有色,突出了“静”与“美”的特点。

2.这段文字运用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将大海梦醒后躁动不安的情状表现得活灵活现,尤其是准确地选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突出大海巨人的形旬,将大海的阳刚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题 略。

浙江潮 教案教学设计

花钟 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长歌行》12册教案

10《花潮》

教学设计教案

《花》教案

16* 七色花(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四年级《走月亮》教学设计教案

《花潮》阅读答案

浙教版12册《花潮》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浙教版12册《花潮》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