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课题:找因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共含17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金采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8---9。
教学目的: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的方法。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这种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仪、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纸板。
学具准备:
每生12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纸板、方格纸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这一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去找一种数,找什么数呢?是找因数。
板书课题:找因数。
师:你知道什么是因数?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中拼法?
2、在下面的方格内画一画。
(自己试着独立画一画,看看你有几种画法,画完后与你的同学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
汇报交流自己的画法:
12=1×12 12=2×6 12=3×4
所以可以拼成三种长方形。
4、小结:1、2、3、4、6和12是12的全部因数。
(二)活动二:试一试。
1、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自己试着找一找,并说一说自己所用的方法。)
2、你能试着找出9和15公共的因数吗?
你是怎样找的?
(三)活动三:练一练。
1、填空。
24=1×24 24=2×12
( )=( )×( ) ( )=( )×( )
24的全部因数是:( )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看谁找得快。
9、18、2、4、7、6、1、3、21
18的全部因数:
活动一: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中拼法?
2、在下面的方格内画一画。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
4、小结:1、2、3、4、6和12是12的全部因数。
活动二:试一试。
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你能试着找出9和15公共的因数吗?
你是怎样找的?
活动三:练一练。
1、填空。
24=1×24=2×( )=( )×( )=( )×( )
24的全部因数是: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看谁找得快。
9、18、2、4、7、6、1、3、21
(1)18的全部因数:
(2)21的全部因数:
(3)( )既是18的因数,又是21的因数。这样的因数叫做公因数。
3、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使得它的面积是16平方米,边长是整厘米书数。
(自己在书上画,然后找出16的全部因数。)
4、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1、19、4、32、11。
5、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有几种排法?如果有37名学生呢?
(自己试解决48人的排队方法。37人的请思考。48人排队和37人排队在方法的种类上有什么不同吗?)
6、这道题要用什么数学知识来解决?
介绍48是合数,37是质数。
三、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2、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找因数的方法,并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如排队、植树、排桌子、分小组等等。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奥秘,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多去看一看,想一想,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
板书设计:
课题:找因数
1、填空。
24=1×24 24=2×12
( )=( )×( ) ( )=( )×( )
24的全部因数是:( )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看谁找得快。
9、18、2、4、7、6、1、3、21
18的全部因数:
教学内容:
书第10至11页
教学目的:
1、通过找因数,观察它们的特点,初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2、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3.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的观察,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正方形纸片等。
学具准备:
小正方形纸片、方格纸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找因数。
板书课题:找质数。
什么样的数是质数?质数有什么特征呢?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谁拼的方法多,动作还快。
(同桌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合作,并完成书第10页的表格。)
2、学生 汇报,教师填表
小正方形个数(n) 拼成的长方形种数 n的因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1,2,3,4,6,12
(1)让孩子观察左表中各数的因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结合上面的发现,将2-12各数分为两类,说一说这两类数分别有什么特点。
3、介绍: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4、你有问题要问吗?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
(二)活动二:探索活动
1、1-100中哪些数是质数?
一位聪明的数学家想出了一个寻找质数的简单方法。在书的右表中:
(1)划掉1;
(2)划掉除2外所有2的倍数;
(3)划掉除3,5,7外所有3,5,7的倍数,如此做下去,剩下的就是质数。
2、书第11页第2题
在表中圈出所有的质数,并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2、3两个质数外,其余的质数都分布在哪些列中?
(2)把这个表扩大到90,在看此时质数的分布情形是怎样的。
(3)笑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结果:把最小的两个质数相乘得到6(2乘3得6),用6去除其他的质数,余数一定是1或5。这个结果对吗?试一试。
(学生按照方法在表中试着做一做,再用彩笔将质数圈起来。)
(三)活动三:你知道吗?
让孩子介绍课外知识。
三、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板书设计:
课题:找质数
小正方形个数(n) 拼成的长方形种数 n的因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1,2,3,4,6,12
练习四
教学内容:
第49-50页。
教学目标:
1、练习找公因数,巩固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
2、练习约分,综合运用分数的意义、约分等知识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3、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分数的基本性质。
▲△△ (1)说一说“▲”占全部三角形的几分之几?可以怎么表示?
▲△△ (2)说一说“▲”占“△”的几分之几?
▲△△ (3)说一说3/9=1/3,3/6=1/2的理由。
2、找最大公因数,约分。
(1)6的因数有哪些? 9的因数有哪些?
6和9的公因数有哪些? 6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什么?
(2)什么是约数?什么是最简分数?
二、练一练。
1、第1、2题请学生独立完成。
(1)第1题,指出下表中20的因数,15的因数,说一说20和15的公因数。这题主要练习找公因数,巩固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
(2)第2题,投篮,这题主要练习约分,先将这些数进行约分,再连一连。
2、(1)第3题,请学生现自己用分数,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这题要综合运用到分数的意义以及约分等知识。
(2)第4题,用分数表示图中各种颜色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先让学生找出分数,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请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3)第5题,将题中的图形分成几部分,并用分数表示各部分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鼓励学生自由分割。
(4)第6题,请学生现读懂题目,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思考:选择怎样的地砖才能没有剩余?引导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在于要求24和30的公因数。因为24和30的公因数是1,2,3,6,所以可以选择边长是1dm,2dm,3dm,6dm的方砖。
二、实践活动。
1、让学生用最简分数表示小明一天中每项活动的时间,巩固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约分等知识。
2、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表格,并用分数知识进行交流。
教学内容:
书P、51-5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运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在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日历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写出20以内2的倍数。
2、写出20的所有因数。
3、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什么?最大的因数是什么?
4、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什么?最大……?
师:我们已学过了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等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最小公倍数”。
板书课题:找最小公倍数。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一)去少年宫。△
1、创设“去少年宫”的情境。
2、请说一说“每隔2天去一次,每隔4天去一次”怎么理解。
3、引导学生探索“哪几天他们同时去少年宫”的解决策略。
(1)在日历表中用不同的符号圈出两人去少年宫的日子。
(2)将这些数写下来,看看这些数有什么特点:淘气去少年宫的日子都是3的倍数,小小去少年宫的日子都是5的倍数。
(3)观察两个人同时去少年宫的日子有什么特点。得出这些数都是3和5的公倍数,从而提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填一填。
1、找4和6的倍数。
(1)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课堂。
(2)反馈结果。
2、找4和6的公倍数。
(1)在这些数中,既标由于“△”又标有“○”的数,有哪几个?它们是什么数?
(2)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你能给它一个名称吗?
3、4和6的最小公倍数
(1)在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是什么?可以给它一个名称吗?
(2)有最大公倍数吗?为什么?
4、小结: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练一练。
1、第1、2题,请学生独立填写,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这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2、第3题,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请学生现独立练习,然后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3、第4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先理解“4分钟发一次车、6分钟发一次车”怎么理解,然后引导他们探索解决策略,并逐步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找出4和6的公倍数12,24等。
四、你知道吗?
这是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小知识,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这种方法,但不要求人人掌握。
五、总结。
什么叫做最小公倍数?怎样找最小的公倍数?
板书设计:
找最小公倍数
50以内4的倍数:4、8、12、16、20、24、28、32、36、40、44、48
50以内6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4和6的公倍数:12、24、36、48
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
课题:练习一
教学内容:
书第12-13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能熟练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规定范围内的倍数。
2、能正确区别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
教学重点:
能熟练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规定范围内的倍数;能正确区别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找一找
1、找出15的全部因数和100以内15的全部倍数。
15的全部因数:1、15、3、5
100以内15的全部倍数:15、30、45、60、75、90
2、哪个数既是15的倍数,有是15的因数?(15)
你用什么方法找出来?还有好方法吗?
3、一个数既是9的倍数、又是54的因数,这个数可能是多少?
(同学互相交流一下。)
(二)活动二:分一分
把1、10、12、25、37、54、102、417、23、398分成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四类。
1、先让孩子独立分类
2、同桌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
(1、37、23既是质数,又是奇数;10、12、54、102、398既是合数,又是偶数;25、417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三)活动三:猜一猜
利用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或比大、比小说一句话,让其他同学猜。
1、同桌做猜数的游戏
2、一人利用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或比大、比小说一句话,另一同学猜。然后再交换。
(四)活动四:解决问题
选哪种包装盒能正好把90瓶饮料装完?还有其它的包装方式吗?
1、同学讨论还有其它的包装方式吗?
2、你是怎样想的?(90的因数)
(五)活动五:动脑筋
123,234,345,456,567,……它们都是3的倍数。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是3的倍数)
(六)活动六:你知道吗?
介绍书第13页“你知道吗?”(学生介绍歌德巴赫猜想课外资料。)
课题:数的奇偶性
教学内容:
书14-15页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个杯子。
学具准备:
每人一枚硬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示图: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摆渡次数 船所在的位置
1 北岸
2 南岸
3 北岸
4 南岸
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
3、请学生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摆渡奇数次后,船在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岸。
(二)活动二:试一试
1、师: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反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反动19次后杯口朝-----。
2、师示范,生活动:
摆开始状态 第1次 第2次第3次
下上下(师示范,生活动)
3、师:任说一个翻动的次数,学生抢抢抢答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4、观察杯口,找规律:
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
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5、师: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6、学生你说我答,一人任说一个翻动次数,另一人判断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三)活动三:观察下面两组数:
1、出示圆内数:121820346801652
2、出示方框内数1149252133710187
(1)读一读:
(2)说一说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3)方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3、偶数有什么特征?奇数有什么特征?
(四)活动四:试一试:
1、从圆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偶数。
同桌两人:一人说算式,一人计算和。
师:从以上举例可以发现?
任请一组同桌汇报,
(1)偶数+偶数=
(2)从正方形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
(3)任意写出两个偶数,它们的和是。
(4)任意写出两个奇数,它们的和是。
(5)分别从圆和正方形中各取一个数相加,和是。
(6)任意写出一个偶数,一个奇数,它们的和是。
(7)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
11387+131=
三、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生活中的细心观察者,发现并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
板书设计:
课题:数的奇偶性
(1)偶数+偶数=()
(2)从正方形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
(3)任意写出两个偶数,它们的和是-----。
(4)任意写出两个奇数,它们的和是-----。
(5)分别从圆和正方形中各取一个数相加,和是------。
(6)任意写出一个偶数,一个奇数,它们的和是--------。
(7)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
11387+131=
练习课
练习内容:
书P、36的第5、6题,及相应的练习。
练习目的:
1、联系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经历探索“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计与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投影仪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练习要求:在图3-5(A-B)中用阴影表示各分数,再说说体会?
1/3 1/3
(A) (B)
2、出示图形后,由学生说说应怎么涂颜色,教师板书配合,完成后再引导提问。
师:数一数,分别涂了几个?
生:一边是涂1个,另一边涂2个。
师:你有什么体会?
生:由于整体(总数)不一样,所以“部分”(1/3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二、专项练习。
完成书P、36的第5、6题。
1、第5题。
(1)先让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
(2)说一说你的思考过程。
2、第6题。
(1)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并和同学交流。
(2)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3)在完成第(2)小题时,要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接近0,什么样的数接近2。
三、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37----38。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体会把很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以后用分数表示的含义。
2、通过学习,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把很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以后用分数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分饼。
1、讲故事引入。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这一天,师傅把解决午餐的事教给了八戒来解决。八戒出去化缘,从一户人家里化来了三张饼。这可让八戒犯难了,三张饼怎样分给四个人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
2、用圆片代表饼,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
(自己动手操作,与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3、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并讲解。
(1)每张饼每个人得四分之一,每个人工得四分之三张饼。
师画图进行讲解。
(2)把三张饼放在一起分,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就是一张饼的四分之三。
4、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又得多少张饼呢?
用9个圆代替饼,分一分。
(自己动手,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a) 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我可以先分给1张,每人四分之一张,这样一张一张的分,9个四分之一实际是四分之九。
b) (2)可以先分8张,每人2张,再分1张,每人四分之一张,和起来是二又四分之一张。
c) 介绍四分之九就是二又四分之一。
5、介绍真分数和假分数。
(二)活动二:试一试。
1、分别写出几个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与同学进行交流。
(自学概念,说说你的理解。你是怎样理解带分数的?)
2、师板书概念:
像1/2、1/4、2/3、3/4……这样的分数叫作真分数。
像3/2、3/3、5/4、9/4……这样的分数叫作假分数。
(三)活动三:练一练。
1、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
2、以7为分母,分别写出3个真分数和3个假分数。
3、在直线上填上假分数,在下面填上带分数
(独立完成,重点用带分数表示。
自己写,全班交流。
自己完成,说说假分数怎样化成带分数。)
(四)总结。
谁能把上完今天这节课的体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板书设计:
课题:分饼
像1/2、1/4、2/3、3/4……这样的分数叫作真分数。
像3/2、3/3、5/4、9/4……这样的分数叫作假分数。
课题:数的世界
教学内容:书2-3页
教学目的:
1、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并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3、学生经历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能对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作出合理的解释。
4、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地归纳与类比,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5、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参与数学活动。
6、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究因数与倍数。
教学难点:
倍数与因数的关系的理解。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谈话。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的世界里。
板书课题:数的世界。
2、呈现情境图。(略)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看一看:
1、师问:图中有哪些数?谁愿意扮演小小售货员介绍一下水果的价格?
(1)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指名汇报。
2、你知道这些表示水果的价格的数,分别是什么数呢?
(3.6和5.8是小数,6和4是整数。)
3、问:我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钱?(生答:4×5=20(元))
(二)活动二:试一试:
1、看书自学什么是自然数和整数。
(1)指名说说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
(2)同桌俩人一人说一个数。
(3)师:任意说一个数,学生判断它是什么数?
2、自学什么是因数和倍数?
问:在什么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呢?
3、师任意写一个乘法算式,先判断符合倍数和因数的范围吗?再判断( )是( )的因数,( )是( )的倍数。
(三)活动三:说一说
1、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1)同桌俩人一人说一人判断。
(2)指名汇报
25×3=75 14×6=84 20×5=100
(四)活动四:找一找:
下面哪些数是7的倍数?
14 17 25 77
(1)师: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这些数是不是7的倍数呢?
(2)生答:14÷7=2 14是7的倍数
17÷7=2……3,17不是7的倍数
(五)活动五:练一练:
1、你写我说:
45×2=90 45和2是90的因数,
90是45和2的倍数。
(同桌2人,一人写算式,一人说倍数和因数。)
2、看谁找得快。
(1)2 4 6 9 12 18 20 30 48
师问:先找哪些是4的倍数?
再找哪些是6的倍数?
哪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2)请写出100以内全部6的倍数
师:100以内6的倍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如果不限制在100以内呢?
你发现6的最小的倍数是几呢?能找到最大的6的倍数吗?
三、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数的世界
我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钱?
4×5=20(元)
答:需要20元钱。
先找哪些是4的倍数?再找哪些是6的倍数?哪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4的倍数:4 12 20 48
6的倍数:6 12 18 30 48
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12 48
课题: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书4-5页
教学目的:
1、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3、在观察、猜测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具准备:
0-9的数字卡片、信封等。
第2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规律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4.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学生每人三张同样大小的纸条、彩笔。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读题说得数)
3.5×3 1.8×5 4.8÷1.2 8+3.7 4.5×2
2.5×4 3÷0.5 0.8+1.5 0.8×0.5 0.14×6
2.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填空。
3.根据120÷30=4在□里填数。
(120×3)÷(30×3)=□
(12÷□)÷(30÷10)=4
(1)学生填空。
(2)你是怎样想的?(回忆除法中商不变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新课导入:刚才我们复习了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中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
2.实际操作,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每人拿出三张形状大小相同的纸条。
①把第一张纸条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②把第二张纸条平均分成4份,其中2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③把第三张纸条平均分成6份,其中3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2)说说这三个分数的意义。
(3)把三张纸条上下对齐,观察阴影部分: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3.启发引导,总结规律。
(1)从左往右观察总结。
①观察手中第一、第二张纸条。
知道平均分的份数由2份变成4份,表示的份数由1份变成2份。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填书,一人板演。
④观察上面两个式子,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果怎样?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从右往左观察又知道了什么?
启发学生知道:
(3)观察上面两组式子中,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4)总结归纳:
①引导学生讨论有什么规律?
汇报交流: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②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③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④学生读书中分数的基本性质。
⑤为什么“零除外”?
因为分母不能是0,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不能同时乘以0;又因为除法里,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0。
4.反馈练习。(投影出示)
在下列各图中,画出阴影,表示图下面的分数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5.看书
(2)学生阅读课本并填书,一人板演。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根据是什么?
6.反馈练习:
(1)填空。(投影出题,一人在投影片上做,其他同学填书,再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是相等的还是不相等的,为什么?
2.口答(由学生提问,并指名回答)
3.同桌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互相编题、提问。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教学内容:
书P、61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找出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性。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图表,并从中获取信息,学会根据图表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图表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在报纸、杂志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从图中看数量之间的关系,往往比看一堆数字更直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看图找关系”。
二、探索活动。
1、出示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2、组织学生看图后交流,说一说从这幅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使学生了解到折线变化的过程、每个数的含义。
3、根据图表回答问题。除了交流结果,重点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三、试一试。
1、第1题,题目呈现了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请学生独自思考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第一幅图离家的距离一直在变,先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远,然后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近,这与小明母亲走到读报栏后直接返回家中的行为是一致的。第二幅图中途有一段是家里家的距离不变,这与小明父亲在中途读报的行为是一致的。
2、第2题,让学生根据图的变化确定或描述行为、事件的变化。先请学生思考,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说明图中的变化与事件或行为变化的联系。
3、第3题,题目呈现的是楼层与时间的变化关系。让学生仔细观测题中的三幅图表,准确判断出哪一幅才是能描述这件事的图表。
4、第4题,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楼层与时间的变化关系,来描述王老师上午的行为变化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图的变化编一个故事。
5、第5题,题目呈现的是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图。先让学生说一说从这幅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再看图回答问题。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整个行程的变化情况。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书P、63-65页。
教学目标:
1、对第三单元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各个概念的理解。
2、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经历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与整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各个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好几张6厘米长,4厘米宽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1、 先仔细阅读教材,对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对每个专题栏目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括,然后与同学交流,最后根据自己的体会,简单地说明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2、 你学习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举例说明,并与同学交流。
二、练一练。
1、第1题,猜一猜他俩各有几本书。主要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解决,并体会分数的相对性。请学生先独立完成,对于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画一画直观图,以帮助理解。
2、第2、3、4题,请学生们独自完成。
3、第5题,将下列分数分类。分成接近 的和接近1的这两类。学生先填写,然后请学生交流思考的方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建议他借助第33页的分数图进行思考。
4、第6、7、8、9、10题,请学生先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5、第6题,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6、第7题,填一填。
7、第8题,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8、第9题,写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9、第10题,把下列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10、第11题,剪一些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纸片,至少需要几张这样的纸片才能拼出一个正方形。先请学生拼一拼,试一试,观察所拼出的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然后概括出运用求最小公倍数直接进行计算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45-4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2、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学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 大的公因数。
3、使学生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填一填。
1、呈现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1)让学生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并交流找因数的方法。
(2)将这些因数填入两个相交的集合。引导学生重点思考: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
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3)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再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4)小结: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是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出公有的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引导学生讨论其它的方法。
二、练一练。
1、第1、2题,通过这两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并对找有特征的数字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
2、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4题,让学生找出这几组数的公因数后,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这里第一行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第二行的两个数具有倍数关系,对于这样有特征的数字,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5、第5题,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现自己写一写, 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公因数的。
三、数学探索。
1、写出1、2、3、4、5、……、20等各数和4的最大公因数。
(1)先让学生填表,找出这些数与4的最大公因数。
(2)再根据表格完成折线统计图。
(3)组织学生观察表格,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找一找1、2、3、4、5、……、20等各数和10的最大公因数,是否也有规律,与同学说一说你的发现。
四、总结:
谁能说一说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板书设计:
找最大公因数
12=( )×( )=( )×( )=( )×( )
18=( )×( )=( )×( )=( )×( )
12的因数: 18的因数:
课题:练习三
教学内容:
书第41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2、能用分数熟练地表示实际中的问题。
3、比较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填空
1、用分数分别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
(学生独立完成,想一想哪个分数大?)
2、看图填空
(1)你还能用分数表示什么?
(2)用分数表示咱们班学生的情况。
比如: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3、你能写出分子是7的假分数吗?
再写出分母是7的真分数。
(独立写在书上,学生再汇报。)
4、观察今年的年历,并填空
(1)十月份的休息日占这个月总天数的几分之几。
(2)十月份上学的天数占这个月总天数的几分之几。)
你还能提出用分数表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二)活动二:
在图中用颜色表示下面的分数。
(三) 活动三:比较大小
1、先用分数表示没有涂色的部分,再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注意:要求用分数表示没有涂色的部分
(先审清题意,在动手表示,然后比较大小。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2、在圆圈里填上“<”“>”或“=”。
(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全班订正)
活动四: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说一说你是怎样化的。
独立写在本子上。)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五)活动五:实践活动
用一张16开的纸设计一张数学报,说一说各栏目所占篇幅约占这张报的几分之几?
课题:分数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书43-44页
教学目的:
1、通过找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
2、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找出和一个分数有相等关系的分数.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找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找出和一个分数有相等关系的分数.
教具准备: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读题说得数)
3.5×3 1.8×5 4.8÷1.2 8+3.7 4.5×2
2.5×4 3÷0.5 0.8+1.5 0.8×0.5 0.14×6
2.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填空。
3.根据120÷30=4在□里填数。
(120×3)÷(30×3)=□
(12÷□)÷(30÷10)=4
(1)学生填空。
(2)你是怎样想的?(回忆除法中商不变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新课导入:刚才我们复习了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中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
2.实际操作,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每人拿出三张形状大小相同的纸条。
①把第一张纸条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②把第二张纸条平均分成4份,其中2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③把第三张纸条平均分成6份,其中3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2)说说这三个分数的意义。
(3)把三张纸条上下对齐,观察阴影部分: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3.启发引导,总结规律。
(1)从左往右观察总结。
①观察手中第一、第二张纸条。
知道平均分的份数由2份变成4份,表示的份数由1份变成2份。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填书,一人板演。
④观察上面两个式子,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果怎样?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从右往左观察又知道了什么?
启发学生知道:
(3)观察上面两组式子中,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4)总结归纳:
①引导学生讨论有什么规律?
汇报交流: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②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③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④学生读书中分数的基本性质。
⑤为什么“零除外”?
因为分母不能是0,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不能同时乘以0;又因为除法里,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0。
4.反馈练习。(投影出示)
在下列各图中,画出阴影,表示图下面的分数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5.看书
(2)学生阅读课本并填书,一人板演。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根据是什么?
6.反馈练习:
(1)填空。(投影出题,一人在投影片上做,其他同学填书,再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是相等的还是不相等的,为什么?
2.口答(由学生提问,并指名回答)
3.同桌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互相编题、提问。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课题:分数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内容:
书第36、37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利用教学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2、利用除法和分数的关系,能进行带分数和假分数的互化。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感知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除法和分数的关系,能进行带分数和假分数的互化。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了分数,掌握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二、新课。
(一)活动一:探索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1、把两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同学们都知道每人可以得到1块,谁来写一写算式?
2、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得到几块蛋糕?
所以1÷2=1/2,教师板书
3、如果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
你能像这样再写几个算式吗?
4、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5、板书: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
(让学生写几个这样的算式,同桌讨论: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6、小结。
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除数做分母,被除数做分子
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二)活动二:试一试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 5=( )/( ) 8÷7=( )/( )5/6=( )÷( )12/7=( )÷( )
(学生独立完成)
2、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
(学生汇报,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人小组讨论: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
(1)7/3=6/3+1/3=2+1/3=
(2)7/3=7÷3=)
3、怎样把2又3分之1化成假分数?
(四人小组讨论:怎样把2又3分之1化成假分数?)
(三)活动三:练一练
1、把10块巧克力平均分给3个人,
每人得几块?平均分给5个人呢?
(先写出算式,再写成分数)
2、把下列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27/5 18/6 1又3/8 8又1/49
(找两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学生先独立写在作业本上,找两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4、一共有15个桃子,共4千克,要平均分给5个小伙伴。
(1) 每只小猴分到多少个桃子?
(2) 每只小猴分到多少千克桃子?
注意:这两个问题的单位不一样
*(独立完成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5、同桌讨论:
(1)每只小猴分到多少个桃子?
(2)每只小猴分到多少千克桃子?
6、学生汇报:
(1)15÷5=3(个)
(2)4÷5=4/5(千克)或0.8千克
(3) 每只小猴分到3个桃子
(4) 每只小猴分到4/5千克桃子)
(四)活动四:实践活动
制作一个长方形纸条,以它为单位测量教室中某些物品的长度。
(测量前先估计,再用整数或分数表示实际测量的结果。把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中。)
三、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
课题:分数与除法
1÷2=1/2 7÷3=7/3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这一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领悟本文前后照应、先总结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概括父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读文音乐,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作者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上学有没有迟到过?迟到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是怎么对待你的?你怎么看待迟到这一现象?学生交流。
2.师: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是一个经常迟到的孩子,她写的《迟到》一文,让我们了解了她童年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能受到启发。板书课题。
3.小组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速读梳理,理清思路
1.快速读文,边读边想:作者林海音的父亲是不是一位好父亲?
2.同位互相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清除字障、词障,扫清阅读障碍,重点检查是否把字音读正确、读流利,教师对易读错的字进行检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所写事情--文中人物”等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如,我读懂了,这是一位对我要求很严格的父亲,这是一位很疼爱我的父亲。教师评价,总结所读懂的内容是否正确,学生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等。
4.围绕“上学迟到”这条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全文整理为四个部分。
(1)我有赖床的习惯,恰逢今天下雨,我干脆不起来了。
(2)父亲严厉地惩处了我,而结果是,我上学也迟到了。
(3)上课的时候,父亲给我送花夹袄来了,我感受了到父亲默默的爱。
(4)从此以后,我成了到校最早的学生。
5.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计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三、细读解疑,品读感悟
1.师:林海音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2~17自然段,标出关键句段,体会小海音是如何犯下这个错误的,她又是如何对待这个错误的,父亲是什么态度?
2.小组合作学习
(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运用以前学过的“前后联系、品词析句”等方法进行阅读,思考“质疑”中提出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巡视、引导、点拨。
(3)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以引导点拨,力求让学生能理解全面、深刻,同时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汇报读文、自学情况
1.解决第一个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父亲打我很狠?
师:你从哪儿能读出父亲打“我”很狠?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语句,仔细体会。
(1)课件出示:“爸气急了……我挨打了”
A.生读,标出表示打的动作、声音的词语:拖起来、抄起、倒转来拿、一抡、咻咻,体会父亲打得非常用力,打得很狠。
B.师:父亲在盛怒之下,抄起鸡毛掸子倒过来拿,高高的一抡,就一下又一下地抽打在了小海音稚嫩的皮肤上,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带着感情读读这句话。
(2)课件出示:“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我是怕同学们看见了要耻笑我”
A.师:当小海音哭泣着坐在车上,检查着红肿的伤痕,她是多么伤心,多么难过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B.师:难过之余,小海音还要把伤痕遮起来,她怕同学看见了会耻笑她。她是多么委屈呀!再读
C.师:伤痕刺痛着小海音,当她再次注视着这些红肿的伤痕,不禁想到,别人家的爸爸像宝贝一样宠着孩子,而她的爸爸竟然下手这么狠,她真是有些怨恨父亲了。再读
2.解决第二个问题:父亲为什么要出手这么狠地打我呢?
(1)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等一下,妈妈进来了。……居然有勇气不挪动”
A.生读,体会以前小海音就天天迟到,今天因为下雨,竟然不想上学,要逃学了,这些表现让父亲忍无可忍。
B.生再读,抓住关键的字词体会,父亲为什么会狠狠地打我?
吓了一跳--说明太晚了,太不像话了。
硬着头皮--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可还在找借口。
居然没挪动--知道一个字的命令可怕,还不挪动。
(2)师:吓了一跳的妈妈来催促小海音去上学时,她提出了不上学的要求,爸爸瞪着眼,让小海音快起时,她还在硬着头皮为自己找借口,明明知道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可小海音还是没挪动。同学们猜一猜,小海音当时可能是怎样想的?
(3)师:是呀!不去就不去吧,才一天,这么小的孩子,没什么吧?可父亲为什么还要狠狠地打她呢?体会:因为“我”的表现太令人生气,更因为父亲怕“我”养成坏习惯,所以才会狠狠的打“我”。再一起来读这段话,边读边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
(4)师:小海音挨打了,她委屈,她生气、她怨恨,她不解,那么她究竟该不该挨打呢?请大家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句子,来谈谈你们的观点。
学生的观点可能有两种:
A.不该打
--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走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罚站在门边,那罚站的滋味可不好受呀。
--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小海音会多么害羞呀,这是多么难为情的事啊。
--爸爸是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如果能乘车去,或许还来得及,可爸爸偏偏不允许。
--还要被妈妈打扮得穿着肥大的夹袄,拖着一点也不合脚的大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一路走到学校去。
B.该打
--每天都迟到,要是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那还了得?该打。
--妈妈都催促过了,还赖在床上,该打。
--爸爸那么严厉,生气地发出好几次命令,她竟然连挪都不挪一下,该打。……
3.解决第三个问题: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1)师:父亲狠狠地打了小海音,后来又赶到学校来给她送东西,这又是为什么呢?找出课文中描写父亲给“我”送东西的段落读一读。思考:父亲打了“我”,为什么还来送东西?
(2)生读,交流。
下过雨,怕我冻着,没吃早饭,怕我饿着,所以父亲给我送夹袄和铜板……
(3)师:当父亲听着我痛苦的哭号,当父亲想起我红肿着的伤痕,哪里放得下心呢?看似狠心的父亲,带着夹袄和铜板来了,带着他深深地关爱来了,可见到“我”了,却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的看着“我”穿上夹袄,轻轻的地给“我”两个铜板。这就是父爱,无言的父爱,如山的父爱,深沉的父爱。此时此刻,那个刚刚还因为挨了父亲的打而委屈、生气、不服,甚至有些怨恨的小海音,面对着父亲,会说些什么呢?
(4)学生交流。
(5)师:这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改变了作者,那个每天早晨都迟到的女孩,成了每天都站在校门前等待校工开栅门的早到女孩。小海音能发生如此的变化,受父亲的影响很大,除了父亲的影响,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引导学生体会:教师的引导、自我认识与反省
二、配乐朗读,升华主题
1.师:因为小海音读懂了父亲这份厚重的爱,所以她才会有了从迟到到早到,甚至来不及吃饭也要赶到学校的变化,然而改变的又何止是这些呢?由此改变的还有小海音的未来和人生。
2.师生合作感情朗读课文。
3.师:学完课文,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来表达你此刻的心情。
三、联系现实,拓展学习
1.师:这篇课文是林海音《城南旧事》中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节选,就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原文。发放材料《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阅读。
2.课前大家查阅了有关林海音的资料,关于她后来的发展,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师补充叙述林海音的文学成就,课件出示:
林海音在她70多岁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七十多岁了,一生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的事,对我应当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
(1)体会林海音后来能取得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是与父爱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2)训练语言表达:能不能用比喻的方式说说你对父爱的认识?
父爱如山,父爱如大海,如阳光、月光、春风、春雨……
3.师:读了这篇文章后,老师还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面对错误,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不能找借口给自己的错误进行辩解和推脱,也不能去指责别人帮助你的方式。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冷静地去看待错误,虚心地接受和认真地改正错误,把缺点变为优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四、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2.写一件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要求写出父亲充满爱意的语言、表情、动作,写出你是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的。
[迟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绝大多数都没有出过成都,见闻比较狭窄。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查到相关的信息,丰富课内外知识,例如语文配套的拓展阅读课本、有条件的上网查阅等,尽可能地了解红树林,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
能力目标:
1、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难点:
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但不要求掌握该术语。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说说你所知道的红树林。
二、回顾课文提纲,引入课文赏析。
抽学生回答:文章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三、精读感悟
1、 指读课文,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指导学习方法。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宏伟、壮丽)
(2)、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相机理解:芳馨、婀娜、绚丽多姿)
(3)、应该怎样读?(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
4、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5、 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自学剩下的部分。
回顾学法:
(1) 自读课文相关段落,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 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3)想想该怎样读?练习朗读。
6、 先小组交流,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交流。
第3自然段要点:体会近看时红树林的幽静、神秘。相机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的意思。
第4自然段要点:体会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教师可以用通俗的方法说说胎生、卵生的特点,也可以把红树林的生殖方式和其他树种、人的生殖方式进行比较,让学生更容易明白红树林胎生的特点更适合其生长环境)
第5自然段要点:与开头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并回答思考题。
四、总结全文
结合板书回答: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红树林为什么称得上奇观吗?
五、拓展思考:
在我们身边,是否有像红树林一样的人?为什么?
先讲给同学听,再请学生代表讲给大家听。
六、作业:预习“语文天地”中的《海市》,至少读课文2遍,摘抄好词佳句,写出阅读提纲。
板书设计: 红树林
绚丽多姿(远观)
世外桃源(近赏)
胎生繁殖
奉献精神
[红树林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尝试法、假设法和代数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对尝试法有所了解和体验,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数学名著,里面描述了很多数学名题。(电脑)其中,有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这句话中,你们有不明白的词语吗?(电脑出示:题目中的“雉”(读成“zhì”),就是野鸡。)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这道题目是说,现在有一些野鸡和兔子,关在同一只笼子里,从上面看,共有35个头;从下面看,共有94只脚。问有多少只野鸡、多少只兔子。
师:古代人对这样的题目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把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统统称为:“鸡兔同笼”。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
2、我们先从简单一些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好吗?大家请看屏幕。出示题目:
鸡兔同笼一共有8个头,一共有26条腿。 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师:请大家自由读题,你们都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看谁细心发现了?。
生: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评:他还发现了隐藏条件,审题真细心。
2.先猜一猜,鸡兔可能有几只?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16条腿,而题目中是26条腿。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32条腿。
3.独立思考:
(1)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举手,师:不着急说,先自己想一想!学生静想10秒。
(2)师:你们愿意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我教给你们方法你们做?好,那就请你们小组合作交流,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一比,看看那个组想出的办法多,方法巧。
学生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汇报时,师生、生生质疑,评价)
A、师:谁愿意展示你的方法?
(1)列表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
先假设有8只鸡,0只兔子,腿就有16条。腿太少,然后又假设有7只鸡,1只兔子,腿还是太少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3只鸡,5只兔子。
师:学生说出“7只鸡,1只兔子”,问“怎样计算出的腿数?”7×2+1×4=14+4=18
问“结果就是3只鸡,5只兔子吗?怎样可以知道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是的,可以用算式来验证:3×2+5×4=6+20=26(条)
师:谁和他的方法一样?能再讲讲吗?
师:追问“有些同学在填表时写出的腿数特别快,让我们采访一下有什么秘诀?”
(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反之依然,所以列表列得特别快。)
师:评价“像你们这样,采用列表的方法,不重复、不遗漏的写出所有可能的答案。这种逐一列举的方法在数学中也称为“枚举法”
师:他们是先考虑鸡,还可以怎样列表呢?假设有8只兔,0只鸡,又假设有7只兔,1只鸡,……这样做和刚才的道理一样,也是可以的!
师:除了像他们这样逐一列举,还有不同的列表方法吗?
小组3:从中间确定。如果没有教师介绍。受到这些同学的启发,我是这样做的:假设鸡兔各有4只,
4×4+4×2=24,少了。就增加兔子只数,减少鸡的只数。5只兔子,3只鸡。5×4+3×2=26
问: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简便、快捷。
师: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要想做到又快又准确,你们认为应该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B、师:刚才我们同学介绍了用列表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别的方法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
(2)画图法:先画好8个圆圈代表8个头,给每只动物先安上2条腿(也就是都看成鸡),这样一共用16条腿,还剩下10条腿。一次增加2条腿,一只鸡就变成了一只兔,要把10条安完,要把5只鸡变成兔。
问:谁听懂他的方法了?能再说说吗?你觉得这样做怎么样?
C、师:画图的方法非常便于观察、非常容易理解。还有什么方法吗?
(3)算术法。
小组1:假设全都是鸡:2×8=16(条)26-16=10(条) 10÷2=5(只)……兔子
8-5=3(只)……鸡 谁有不懂得问题要问他?你们看看是不是这样:看屏幕演示
板书“假设法。”
师:除了可以假设都是鸡,还可以怎样假设呢?
小组2:引导学生说出都是兔,课件演示(4)拓展延伸:解答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启发学生思考;展示学生的个性解法并以学生的名字来命名。……
(5)初步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很多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假设。所以鸡兔同笼问题又叫假设问题。)
5、了解鸡兔同笼的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是如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吗?刚才的题目(出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书中给出了一种巧妙的解法,今译为:
94÷2-35=12(头) …… 兔的头数
35-12=23(头) …… 鸡的头数
这就是最早的鸡兔同笼问题。
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其实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很了不起!
6、小结方法: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方法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你最喜欢那一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7、下面我们用学到的好方法来解决书本中的数学问题,好吗?
出示: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个有几只?(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板演。
讲评订正时,选一个做的最快的同学来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问动作慢的:你为什么没做完呢?
8、再次小结:现在你能从新总结一下这些方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吗?数目比较小时,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比较快,数目比较大时,用假设法比较好。
三、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延伸。
1、鸡兔同笼问题从我国传到日本,就变成了“龟鹤问题”,看来这类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鸡兔问题上。(如果时间不够,就给学生介绍一下)
龟:我们和鹤一共有6个头。
鹤:我们和龟一共有16条腿
学生汇报,交流。
像这样的问题,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体育比赛中也有这样的“鸡兔同笼”题目呢!
2、学生乒乓球比赛,有8个球案在进行单打、双打比赛,一共有22人正在比赛。单打的球案有几张?双打的球案有几张?
在我们购物的时候也有鸡兔同笼问题呢?
3、小明买了6角和8角的邮票共花5元,分别买了多少张?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是呀,我们学会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说明大家都是好样的,继续努力吧!
教学反思
本人在教学《鸡兔同笼》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四个特点:
1、抓住学生认知起点设计教学,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课前调查,我发现班级中很多学生在中年级就已经通过作智力题,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有的会用算术法解决这类问题,有些学生还会用方程解决。这样,学生之间的层次是不一致的。如果这节课只是一味地教学课本上要求的列表法,学生会觉得很乏味。于是,我决定在这节课进行多种方法的融会贯通。为了更好地达到课堂高效率,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了解有关鸡兔同笼问题的多种解题方法。这样,即使是没有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的学生,也不会在课堂上感到措不及手。其实,多种解题方法的思路是有密切联系的,举一可以反三,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的。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本节课学生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画图、列表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学会了假设、折半、金鸡独立、兔子起立等巧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受到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孩子的思维水平。
2、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新课程要求我们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没有教师正确引导的课堂未必是高效率的,因此,课堂上我把学生分为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但是给每个组下发的探究思考题是有一定指向性的。因为,如果没有指向性,学生所想出的方法未必会多姿多彩。当然,课堂上,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并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才使课堂出现争先恐后、积极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场景。
3、师生交流充分,交流作用发挥明显。课堂上,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别人的意见。互相评价,取长补短。渠道畅通,课堂是流动的,有生命的,学生的交流如春雨滋润着孩子的心灵,使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不断提升。
4、教学设计重点突出,难点亦有突破。课堂上,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但是画图法、列表法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课堂上教师重点让学生展示了这两种方法,并进行了师生质疑,使基本方法人人都会,其他方法作为开阔学生的思路,简化处理。使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不同水平的孩子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教材简析:
本次语文天地共安排了四项内容, 包括:拓展阅读《海市》、畅所欲言、初显身手和金钥匙。这些练习内容比较灵活,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学过的字,而且锻炼了学生组词、用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目的:
1.针对景物思路严整地提问方法。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张抗抗的《海市》
注:旋风、海市、彩虹和丝路花语,这是让沙漠生动的景象,然而这些都是旅人们虚幻的希望。“我”多想筑一条引水的渠,多想看到绿油油的青稞麦和丰收的田野……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
围绕“海市”写了哪些内容?
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3、小组交流。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4、全班讨论。
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再次阅读短文《海市》。
2、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3、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4、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
5、课文描写了戈壁滩上的旋风、海市、彩虹、丝路花语,为什么以“海市”为题?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分小组朗读。
www.cn910.net
第二课时
一、畅所欲言。
大自然有许多令人为之惊叹的奇观,泰山日出,云南石林,流星雨、日全食……你想了解就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向长辈请教等方式了解,把自己找到的最感兴趣的一处奇观介绍给大家。
1.课前搜集自己最感兴趣的奇观,生动、流利地讲述神奇景观。
2.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搜集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3.小组交流。
4.全班围绕“奇观”这一主题进行奇观推介会。
二、初显身手。
1. 通过课前预习,你都搜集到那些有关奇观的资料?谁愿意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2. 你对其中的那些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
3. 评选小博士。同学们都爱看历险记,就让我们一起编探险故事吧!
www.cn910.net
第三课时
笔下生花
同学们,我们在这个主题单元中指导了这么多的奇观,大家的知识又丰富了许多,在了解这些知识的同时有没有激发你的一些想法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编写探险故事,大家平时搜集的奇观资料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了!相信只要你能大胆想象,编写的故事一定会离奇、有趣,或者你也可以仿照著名的故事改编一个。
1. 要写好有关奇观的想象类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2. 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协作提纲。
3. 全班交流协作提纲。
第四课时
学生誊写教师认真巡视指导。
[《海市》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
1.积累本课生字词。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张抗抗的《海市》
注:旋风、海市、彩虹和丝路花语,这是让沙漠生动的景象,然而这些都是旅人们虚幻的
希望。“我”多想筑一条引水的渠,多想看到绿油油的青稞麦和丰收的田野……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
围绕“海市”写了哪些内容?
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3.小组交流。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
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4.全班讨论。
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再次阅读短文《海市》。
2.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3.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4.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
5.课文描写了戈壁滩上的旋风、海市、彩虹、丝路花语,为什么以“海市”为题?读了这篇
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分小组朗读。
第二课时
一、畅所欲言。
大自然有许多令人为之惊叹的奇观,泰山日出,云南石林,流星雨、日全食……你想了解
就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向长辈请教等方式了解,把自己找到的最感兴趣的一处奇观介绍
给大家。
1.课前搜集自己最感兴趣的奇观,生动、流利地讲述神奇景观。
2.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搜集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3.小组交流。
4.全班围绕“奇观”这一主题进行奇观推介会。
二、初显身手。
1. 通过课前预习,你都搜集到那些有关奇观的资料?谁愿意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2. 你对其中的哪些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
3. 评选小博士。同学们都爱看历险记,就让我们一起编探险故事吧!
三、笔下生花。
同学们,我们在这个单元中指导了这么多的奇观,大家的知识又丰富了许多,在了解这些知
识的同时有没有激发你的一些想法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编写探险故事,大家平时搜集的奇观资料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了!相信只要你能大胆想象,编写的故事一定会离奇、有趣,或者你也可以仿照著名的故事改编一个。
1. 要写好有关奇观的想象类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2. 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协作提纲。
3. 全班交流协作提纲。
[海市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张填有1一10这10个数的单行数表,一张填有1一15这15个数的单行数表;每人4个用硬纸做的长方形框,分别可以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
教学过程:
一、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谈话:(出示下表)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红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提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上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框试着框一框。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 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相机引导:这样列表排一排,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
结合学生的演示,强调:从哪里开始框起?方框依次向哪个方向平移?一共平移多少次?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一种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第2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
二、再次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
如果每次框出三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你能用平移的的方法找到答案吗?拿出能框3个数的长方形框自己试一试。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框的?(强调按顺序平移)一共平移了几次?(7次)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8个)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再试着框一框,看看分别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组织学生交流结果。
要求:刚才我们用方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你能联系每次平移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 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引导:观察表格,自己想一想,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可能得到: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相加正好是10;得到不同和的个数比平移的次数多1;每次框出的数越多,平移的次数与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越少;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增加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减少1…
追问:利用大家发现的规律想一想,如果每次框6个数,平移的次数是几?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三、尝试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1.教学“试一试”。
提问:(出示题目)如果把表中的数增加到15,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说说每次框出2个数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吗?每次框出3个数或4个数呢?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部分学生感到有困难,也可以让他们边操作边思考)
2.做“练一练”。
提问:(出示花边)这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提问:如果给紧连的3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5个方格呢?
鼓励学生简捷地推算出答案。
四、课堂小结,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规律的?
2.做练习十的第1题。今天我们探索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应用。(出示练习十的第1题)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吗?
提示学生将每3张连号的票画一画,找到答案。
3.做练习十的第2题。(出示练习十的第2题)提示:可以根据题意先画图,再思考。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
第二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2)
教学内容:
P57---58 找规律例2 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出示例2,理解图意指名说说
(1)浴室的一面墙长有8格,宽有6格;
(2)理解问题
2、你准备怎样来贴瓷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以从左上角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着什么方向贴的?平移了几次?有几种贴法?
4、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平移6次,可以有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平移4次,可以有5种贴法)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5×7=35种)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贴各有多少种贴法是什么关系?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个7或7个5是多少)
5、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7种贴法,沿着宽贴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7×5=35种贴法。
二、运用规律
1、完成“试一试”(1)你能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完成这道题吗?出示“试一试”这个图形你会把它平移吗?小组讨论,明确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长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
(3)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沿着长有6种贴法,沿着长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6×5=30种贴法)2、完成练一练小军打算在阳台上的一面墙上贴花砖,请你算一算,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过程。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质疑。
四、拓展延伸
1、完成P59第3题
(1)仔细审题后,动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个数的和。
(2)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小结: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就等于中间的数乘5。
(3)如果框出的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为什么?独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独立思考后同桌说说,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过程。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1页例1、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彩笔、各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故事引入:猴王分饼
观察图片示意图,用分数表示每只猴分得饼的大小,
这几个分数相等吗?出示阴影部分是1/2的图片?比较相等的几个分数有什么发现?(大小相等,分子分母在变化)
如果还有一只猴需要四块,猴王会怎样分呢,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的纸,指出:这些正方形纸都一样大。
提问:你能先对折,并涂出它的 吗?
学生折纸。涂色。交流后,追问:你能通过继续对折,找出和 相等的其他分数吗?学生操作。组织交流。
1/2= 2/4 1/2 = 4/8 1/2=8 /16
2、发现规律
引导观察:请大家观察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观察、思考,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再在小组内交流。
a 、先从左往右看,1/2 是怎样变为与它相等的2/4 的?
由1/2 到4/8 ,分子、分母又是怎样变化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b 、再从右往左看
2/4是怎样变化成与之相等的1/2 的?
4/8又是怎样变成1/2 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综合以上两种变化情况,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其中的规律?你觉得有什么要补充的吗?(不能同时乘或除以0)为什么?
3、沟通联系
谈话:你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引导辨析:所写的分数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三、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练一练的第1题。
2、练一练的第2题
3、练习十一第二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