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科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第二单元(共含1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relat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第二单元
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看拼音写汉字 líng mǐn juǎn qǐ bí kǒng pā xià gǔn tàng kuān hòu tuó fēng quē fá guǎng kuò shā qiū wǎn fàn shén mì dì yī bǐjiào zǎo cāo zhuǎ zi mǒ qù kuáng jiào shuāi dǎo cǎi fǎng lā chě sǎng zi biàn huà mò cè 二.形近字组词 饭( ) 神( ) 国( ) 峰( ) 之( ) 爪( ) 板( ) 伸( ) 围( ) 蜂( ) 乏( ) 瓜( ) 三写出与下面的词语意思相反的词 灵敏DDDD 松软――――― 缺乏――DD 熟悉――――― 滚热―――― 广阔―――― 四填空 ( )犬不宁( )尾续貂 ( )目寸光肠小道 ( )视眈耽老( )识途打草惊( )狡( )三窟 九( )一毛杯盘()籍杀鸡吓( ) 画( )点睛 五.照样子,再写几个词语。 又宽又厚 又_____ 又_____ 又_____ 又_____ 又 _____又 _____ 又_____ 又_____六.造句 ……就是……也…… ……既是……又是……还是…… 七.阅读 骆驼生活在沙漠里。它的身体很高,脖子很长,能够望到很远的地方。 沙漠里有水的地方很少,骆驼的嗅觉很灵敏,什么地方有水源,它都能找到。每逢沙漠里刮起卷着沙子的旋风,它的鼻孔就紧紧闭起来。骆驼的腿上有一大片胼胝,就是趴在被太阳晒得滚热的沙子上,也不会烫伤。骆驼的脚掌又宽又厚,走路的时候,两个脚趾分开,不会陷到松软的沙子里去。骆驼背上有驼峰,在水草多的地方,它吃得饱饱的`,喝得足足的,一部分养料变成脂肪贮存在驼峰里。等到缺乏食物的时候,它就用自己的积蓄来维持生命。 1.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__,作者将骆驼比做_____-,因为在_____-这个“海洋”里,骆驼的确跟______一样。4分 2.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读音。4分 旋风( xuàn xuán ) 脂肪( zhī zhǐ) 陷到(xiàn xuàn ) 积蓄(xù chù ) 3 用因为 ……所以……把第二句话改写。2分 4.本段从哪几个方面写骆驼能适应沙漠里的环境4分 九、多音字注音组词 卷难驮 还 朝爪抹 为 分 都 长 散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一类生字和6个二类生字。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其中的好的段落。
2.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体会文中的想象的部分。通过比较和朗读来体会描写的部分。
3.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能从中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呵护,学习花儿们顽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想象的句子,感悟其中的情感和童趣。
教具准备:花儿图片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一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描写花儿的文章《花儿学校》,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发音。
2.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画出一类生字。
4.自己读读这些一类生字。
三.学习一类生字。
校:(1)学校:校舍、校风、校园、校庆。(2)校官。
雷:字理识字。(1)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打雷、春雷、雷电。(2)军事上用的爆炸武器:地雷、水雷、鱼雷、布雷、扫雷。 雷厉风行、雷霆万钧、雷声大,雨点小。
隆:(1)盛大:隆重。(2)兴盛:兴隆。(3)深厚,程度深:隆冬、隆情厚谊。(4)凸起:隆起。
泻:(1)很快地流:一泻千里。(2)腹泻:泻药、上吐下泻。
潮:(1)潮汐,也指潮水:早潮、海潮。(2)运动发展的起伏形式:思潮。(3)潮湿:潮呼呼、潮气。
疾:(1)疾病:积劳成疾。(2)痛苦:疾苦。(3)痛恨:疾恶如仇。(4)急速,猛烈:疾风、大声疾呼、疾风劲草。
罚:(1)处罚:挨罚、罚赏、赏罚分明、罚金、罚球。
碰:(1)接触:碰杯。(2)碰见,遇见:碰头、碰壁、碰钉子。(3)试探:碰碰机会、碰巧。
鹅:家禽:鹅黄、鹅毛、鹅绒、鹅行鸭步、鹅卵石。
猜:猜测、猜度、猜谜、猜想、猜疑。
四.巩固一类生字。
五.作业:书写一类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诵。
2.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想象的句子,感悟其中的情感和童趣。
3.学会积累文中的好句好词,在今后的写作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 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
二. 自由读课文,并解决几个问题:
描写部分:
1、课文中那些自然段属于描写?(1、2、6)写了什么?(写出了花儿在雨中的自由自在。)
2、写了哪两种雨?对比一下,在描写时有什么不同?(如在词语的运用上体现出了阵雨和大雨时天气和花儿不同的状态,其中也体现出了花儿顽强的精神,雨下得越大,环境越恶劣,他们更是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决不低头。)
3、读一读,体会文中的描写。
想象部分:
1、、找一找哪些段落是作者的想象?(剩下的自然段)
2、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讲讲你读懂的句子或段落。
3、可以提出问题。
这几个自然段是以儿童的视角和想象来写花儿的,要理解和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想象的,重点理解以下两个问题:
a.花儿在地下学校里上学,那他们的老师是谁呢?(学生可以自由地想象,只要能说出道理就可以,比如:他们的老师可能是大自然,因为他们在自然界里适应环境,可能是土地,因为土地教会他们破土而出。其他的想法也可。)
b.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花儿的妈妈是谁?(花儿奋力地向上长,向着太阳的方向长,他们要伸出双臂,拥抱妈妈,他们的妈妈是太阳的光芒,照耀他们成长,他们的妈妈是雨露,滋润着他们。)
三、整体读全文。
四、作业:背诵课文的1、2、6三段,积累语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 检查背诵作业。
二. 读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三. 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四. 想象涂色,想一想: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五. 作业: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花儿学校
描写:阵雨——冒,欢天喜地 想象:罚站 上天
大雨——冲,放假了 向妈妈伸出了双臂
词语积累:
学校 雷电 隆隆 倾泻 潮湿
疾病 惩罚 碰撞 鹅黄 猜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1、2、6自然段,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像,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兴趣
同学们,我们每天在学校中学习生活,享受着学校生活得快乐。花儿们也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学校,让我们一起走进“花儿学校”,去体验它们的学习生活。齐读课题——《花儿学校》。
二、默读提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1、花儿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2、花儿们的妈妈是谁?
3、花儿们的老师是谁?
4、花儿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 的?
5、花儿们是怎么上课的?
6、为什么大雨来时花儿们就放假了?
7、花儿们为什么要急着到天上去?
8、花儿的家在天上,和星星住在一起吗? ?? ?? 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相继写在黑板上
三、细读解疑问
体会描写部分
1、学生自由读1、2、6自然段 动笔画感受深刻的句子,写好批注
2、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1)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2))在拟人句中体会“冒出、欢天喜地”的用词准确,突出了什么?(花儿们的可爱)
(3)出示课文后面想像涂色插图一,在六月的阵雨中,花儿们笑着跳舞,它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它们在跳着什么样的舞蹈?引导学生自由想像说一说。 (指导学生朗读1、2自然段,读出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感受。)
(4)指名读第6自然段,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大雨来时花儿们更高兴了,雷电伴奏,花儿娃娃冲出来,你来猜一猜,穿着粉红衣服的是什么花?鹅黄、雪白的都是什么花?
(5)出示插图三,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笑什么?引导学生放飞想像,自由描述
(6)写了哪两种雨?对比一下,在描写时有什么不一样?(感受花儿顽强的精神,雨下的越大,环境越恶劣,它们越是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决不低头。) 3、读一读,体会文中的描写。
体会想象部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4、5自然段
2、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讲讲你读懂的句子或段落
3、出示涂色插图二,你来讲一讲,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故事。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指导朗读,读出花儿的调皮、天真。
4、指名读7、8自然段,出示插图四,想一想,说一说,花儿的家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由。
5、如果你是作者,请你给出花儿学校在地下,花儿的家在天上的理由?想想花儿的妈妈是谁?花儿的老师是谁?学生讨论,汇报。 (花儿奋力地向上长,向着太阳的方向长,他们要伸出双臂,拥抱妈妈,他们的妈妈是太阳的光芒,照耀他们成长,他们的妈妈是雨露,滋润着他们。)指导朗读 四、品读积语言 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熟读课文一、二、六自然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词语。
6、美读想意境 回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联想:花儿学校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六、总结抒真情
1、生谈谈自己学完课文的感受
2、师小结:一群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花孩子们让我们的心情愉悦,希望你们也能用自己的童真童心编织多彩的生活。
板书描写:
阵雨——冒 欢天喜地 花儿学校 大雨——冲 放假
想象: 罚站 上天 向妈妈伸出双臂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10个一类生字和9个二类生字,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不同人物语言的含义,并能说一说自己的第一次。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中任务的语言和重要的语句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3.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体会到人生的每个第一次成功都是十分不容易的,需要自己不断地付出。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要含义。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有关于描写第一次的文章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能够读熟课文,学会本课的一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历了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演讲,第一次戴上红领巾……相信你的每个第一次都会给自己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你愿意给同学们讲一讲你当时的心情和经历吗?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第一次》。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练习读课文,初步在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订正。
2.听老师读课文,思考:你能不能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来。
4.指名读课文。
三.学习一类生字。
旁:已学过。
阶:(1)台阶:阶梯。(2)等级:官阶。 阶层、阶段、阶级、阶下囚。
退:已学过。
腿:已学过。
哆:由于生理和心理上受到刺激而身体颤动:哆嗦。
愿:(1)愿望:心愿、志愿、如愿、平生之愿。(2)愿意:情愿、自愿。(3)愿心:许愿、还愿。
袜:袜子:袜底、袜筒、袜套、袜船。
沿:多音字。yán:(1)顺着:沿途、沿街、沿岸、沿海、沿边(2)依照以往的方法、规矩、式样等:沿袭、相沿成习。(3)边儿:边沿、炕沿儿、前沿。yàn:水边:河沿,沟沿。
积:(1)积累:积少成多、日积月累、积土成山。(2)长时间积累下来的:积习、积弊。(3)乘积的简称。 积存、积德、积极、积劳、积木、积压、积云。
执:(1)拿着:执笔、手执红旗。(2)执掌:执政、执教。(3)坚持:执意不肯、各执一词。(4)执行:执法。(5)凭单:回执、收执。 执迷不悟。
四.巩固一类生字。
五.作业:书写一类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含义,能读文中的重要句子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明晰课题含义:同学们齐读课题,想一想当你经历第一次时心情会怎样,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自然段,通过读这一段,你能知道些什么呢?这一段对于全文来说有什么作用呢?(交待了故事中的主人公:不满一周岁的小孩。故事发生的地点:马路旁。说明了这次经历具有一定的困难。)
2.读2、3两个自然段,看看写了什么,找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交流。再联系下文说一说小男孩是怎样成功的?找出描写小男孩的词语。(哆哆嗦嗦 信心十足,注视前方 积蓄力量,拿下高地 胜利微笑)
3.老奶奶和妈妈分别说了什么?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4.最后怎样了?小男孩拿下了第一个高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五.练习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来。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生字,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听写一类生字。
二.做课后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一读,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1)找学生说一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哆哆嗦嗦:由于心理或生理上受到刺激而身体颤抖。
积蓄:积存。
信心十足:十分有信心的样子。
胜利:达到预定的目的。
(2)用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3.讨论交流。(在上一节课已经完成)
4.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第一次。
三.作业:写一写自己的第一次。
板书设计:
第一次
小男孩:哆哆嗦嗦 信心十足
注视前方 积蓄力量
拿下高地 胜利微笑
词汇积累:
旁边 台阶 小腿 哆嗦 愿望袜子 河沿 积蓄 后退 执着
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第四单元知识点 一看拼音写词语。 yuè shèng pīn mìng xìng gé quán shì tán zòu gāng qín shú liàn mù yù yuè lái yuè dà gān rǎo xùn chì qǐ tǎo yòu shǒu shī shě bān zhuān huà dòng shí tou luàn fà tiē zài jiàn quán xī zhuāng qì dù bù fán yīng dě bān qiān 二、多音字组词 倔 结 钢 熟 薄 晃 舍 解 模 难 撒 任 挨 几 三、补充词语 旁若() 怒()()遏 ()()解囊 气喘( )( ) ( )( )革履气度( )( ) ( )( )细算 与众( )( ) 四、下面各组字的字形都很相似,你能给它们组成词语区别一下。 训( ) 唯( )乱( )拂( )沸( )稍( ) 驯( ) 推( )刮( )佛( )狒( )梢( ) 消( ) 销( )椅( )骑( )畸( )倚( ) 秦( ) 奏( )寒( )塞( )熟( )然( ) 2、试一试,仿照下面的例句写句子,用上加点的词语。 深深地 空空的 淡淡地 有---有---有---有---- 要---还要--- 不是---而是--- 五、日积月累 1、( )与( )是相辅相成的,没有( ),绝不会有( )毛姆(英国) 2、站着的`农夫( )。―富兰克林(美国) 3、富贵不能淫,( ),( )。―《孟子》 4、尊重别人,( )。―笛卡尔(法国) 5、爱人者,( );敬人者,( )。―《孟子》 六、原文填空 贝多芬坐在钢琴旁 的《 》。 的旋律在大厅里 ,( )的乐曲使大家陶醉,大家( )停止了谈话,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似乎他们( )在风雨中听( ),( )的月光中。 七、朗读下面每组句子,体会语气表达上的不同 1、我不能为这些蠢货演奏! 我绝不能为这些蠢货演奏! 2、你成为亲王,是因为你的出身,而我是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 你成为亲王,只不过因为你的出身而已,而我是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上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第六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据拼音填汉字 jiā lì fú ní yà zhōu kāi shǐ shè yǐng yóu yú yì duān xiāng chà jié shù yǐn qǐ qí yì shì tú yán zhì lú mǐ aī ěr biāo zhì léi dá yè háng bǔ zhuō ling qiǎo tè bié qīng chǔ héng qī shù bā pèi hé jiē kāi yù dào yíng guāng píng néng gòu 二、多音字注音组词 相 行 发 系 蒙 传 调 乐 三、1 。给下面的字换偏旁,成为新的字,再组成词语。(14分) 验(俭)(俭朴) 难( )( ) 般( )( ) 样( )( ) 捕()( )蝙( )( ) 妈( )( ) 揭( )( ) 四、给下列句子减肥: (1) 华生用手拨了一下电报机上的一根弹簧片。 (2) 年轻的贝尔为自己的发现兴奋异常。 (3)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4) 克隆羊“多利”是利用一只羊身上的一个细胞复制出来的。 五、在下列括号里填上恰当词语。 (1)科学最反对的就是( )。 (2)科学不是为了( ),不是为了( ),而是为( )。 (3)( )科学插上幻想的( ),它就能( )。 六、形近字组词: 航( ) 蝇( ) 探( ) 揭( ) 抗( ) 绳( ) 深( ) 渴( ) 七、阅读: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使飞行员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1、填空: (1)“揭”字的最后一笔是( ) (2)“遇”字的笔顺是( ),共有( )画 2、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原因是( ) 3、超声波的特点是( ) 4、雷达工作的原理是( ) 八、给句子做个诊断,看看病因在哪,怎样修改。 1、老师叫小红写。 2、书包里有文具、铅笔、格尺、橡皮…… 3 、全班同学基本上全部去春游了。 4、公园里的花五颜六色,五彩缤纷,好看极了。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上第七单元复习教案
第七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看拼音写词语 xié pō fēng lín shuāng yè lǒng gài cāng máng chōu chū jī xuě zhǎng mǎn xià tiān zǎo chén nóng wù rǔ bái zhào shè wǔ yán liù sè fēi wǔ xiàn gěi shān dòng féi hòu yī kào 二、多音字组词 处 勒 数 涨 没 刨 铺 背 嚼 矫 难 折 参 恶 累 薄 三、把下面的句子整理成通顺的句子 (1)像 无数星星满天的碧玉盘里撒在珍珠的 (2)散步悠闲的小鹿在 几只树林里 四、日积月累 桃红复含宿雨,( )。( ),( )。―王维(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 )。( ),( )。杜甫(唐) 两岸青山相对出,( )。――李白(唐) 五、你能仿照它们再写几句吗? 一根根原木随着流水往前漂,像一支舰队在前进。 1、 ,像 。 2、 ,像 。 3、 ,像 。 六、、照样子,改变句子,使意思不改变。 1、例、这种电话难道不新奇吗? 这种电话很新奇。 这难道不是沙漠奇观吗? ( ) 2、例:沙漠里的景象不仅美丽而且新奇。 沙漠里的景色真是美丽而新奇啊! 大家都觉得流沙有趣。 ( ) 七、默写古诗 山行 敕勒歌 解释诗中词语的意思 石径: 白云生处: 坐: 霜叶: 见: 敕勒川: 穹庐: 笼: 苍: 茫: 九、比一比,再组词 径( )苍( )斜( )夏( )茫( ) 经( )仓( )叙( )复( )芒( ) 十、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诗句。 1、经霜的树叶比二月的红花还红。( ) 2、蓝天无边无际,草原没有尽头。风吹过,草儿低,出现了一群群牛羊。 ( ) 十一、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被字句” 他把薄饼吃了。 十二、填空 ( )的木耳 ( )的大花坛 ( )的天空 ( )的宝库 ( )的小兴安岭 ( )的野花 1.秋天,森林向人们献出了( )的山葡萄,( )的`榛子,( )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 )的药材。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 ),是一座( ),也是一座( )。3、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美丽的 叶子 枝条 升起 嫩绿的 海洋 浓雾 抽出 蓝蓝的 公园 舰队 融化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上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第五单元知识点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āo yǔ huī chén jūn zi jiǔ bēi zèn sòn wān lún àn shàn jiǎo tà táo huā dà yàn fēn fēn mò chóu son qìn lín yí duàn yī fu zhǔn bèi tū rán xiān yūe huā lán jiě shi huān yín yáo tóu chēn zàn 二、 多音字组词 朝 转 兴 尽 称 量 俩 乘 三、 区别下面的形近字,再组词 朝( )尘( )酒( )汪( )挑( )纷( )始( ) 嘲( )尖( )洒( )江( )桃( )份( )抬( ) 骏( )端( )标( )摄( )镜( )膝( )愉( ) 俊( )瑞( )示( )聂( )境( )漆( )偷( ) 融( )溶( )狼( )恨( )忆( )亿( )赞( ) 友( )( )( )( )( )( )( )( )( )( ) 五、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坚定坚决〗1、宋庆龄想了想,( )地说:“不!跟别人约好了,怎么能失信呢?” 2、吉鸿昌( )不向敌人妥协。 〖惋惜珍惜〗1、爸爸( )地说:“唉!小珍没有来,李伯伯家你没去成。” 2、我十分( )和同桌之间的友情。 〖惊讶惊叹〗1、“为什么?”爸爸( )地问。 2、“太美了!”钟子期( )俞伯牙的`演奏技艺。 〖信心信任〗1、宋庆龄奶奶一生讲( )。 2、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了( ),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冷酷无情。 六、日积月累 1、海内存知己,( )。―王勃(唐) 2、( ),欺骗是友谊的敌人。――谚语 3、一份快乐两个共享,( );( ),便 会成为半分忧愁。――谚语 4、看到朋友的优点,( )。――谚语 七、 给下面的句子填上标点。 1、她转身对爸爸说 今天上午 我哪儿也不去了 2、 为什么 爸爸惊讶地问 3、 好极了 爸爸紧接着问道 你的朋友来了吗 八、默写古诗,回答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 赠汪伦 别董大 ( ) ()( ) ()( ) 解释词语: 牛 君: 踏歌: 曛: 知己: 四、默写体现友情的诗句。 1、2、3、4、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单元)
第一课《举手的秘密》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露”,会写6个字,参照词语库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故事中的“我”是怎样进步的,感悟到尊重、信任和鼓励能使处于困境中的人产生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4.使学生认识到课文中的高老师之所以能巧妙地给予“我”鼓励和信任,是出于她对学生的热爱。爱护别人,与人为善,才能有效地帮助别人,启发别人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懂得学习时要充满自信。 2.了解高老师的做法,理解她对学生的“爱”。知道爱护别人,与人为善,才能真正地帮助别人克服困难。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录音磁带。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你们有自己的秘密吗?谁愿意悄悄地告诉老师?有一个小朋友和你们一样,也上三年级,他有一个秘密,你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举手的秘密。 2.师范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词,初读指导。 1.各自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文中生字新词,想办法记住字形、弄懂词语的意思。 (2)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能说出故事的大体内容。 2.检查初读效果: (1)小黑板或投影出示生字词: A.谁能准确地领大家拼读这些生字词?指名领读。擦去拼音再读。随机抽查生字词读音。注意多音字: 露lù lòu 找出课文中这些字读什么音,读读这些句子。 B.小组内相互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字形、弄懂词语意思的? C.组织集体交流,教者适当总结带有规律性的办法。鼓励学生有创见。比如:记字形,可以用熟字换偏旁的办法。记“仍”,把“扔”(或“奶”)的偏旁去掉,换上“亻”(单人旁)。“份”还可以用加一加的办法识记。记“况”,左边“冫”,右边“兄”。“题”:左边是“是”,右边是“页”,注意“页”字要写在“是”字最后一捺上。 (2)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A.各自练习说。 B.指名当众讲述。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三、巩固练习。 1.比较下面各组字,组成词。 仍偏()急()兄()分() 扔()扁()隐()况()份()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对话,尝试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试一试,你能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吗? 隐约虚荣心露馅儿声调习惯 仍然心照不宣一份情况偏偏 2.出示句子: “那浅浅一笑,照亮了我快乐的童年。” 指名读。那是谁的笑,为什么会这么大的魔力?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感悟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说说“我”遇到了什么困境?在遇到困境后,“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直接描写:不敢举手,出于虚荣心;动作、表情描写:“脑袋嗡的一下蒙了”“低着头从座位上站起来,脸红得发烫……眼泪很快流下来”。) (2)结合实际,谈感想:你有没有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我”这样的困境?在困境中,你最希望什么? (3)指导朗读:想一想该怎样读,为什么。 (4)指名当众朗读,说出自己对所读内容的感受。 (5)师生评议。 2.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在“我”很伤心的时候,高老师是如何对待我的?(“一双温暖的手搭在我的肩膀上”“亲切的笑容”)如果将课文中的“搭”换成“放”,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看到高老师“亲切的笑容”,想想“我”会怎么想? (2)思考:高老师是怎样引导“我”走出困境的? “当你真的能回答问题……如果你不会……我就知道……” (3)高老师提出今后“我”怎样举手,是对“我”一个人说的,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高老师不当众提出这种办法呢?(高老师对我十分尊重。举左手、举右手是师生二人独特的沟通办法,既维护了“我”的自尊心,又使高老师知道了真实情况,可谓巧妙,能看出高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是师生俩的秘密。点题。 (4)齐读三、四自然段。 3.轻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想一想: (1)高老师引导“我”走出困境了吗?指名读课文中相关句子。 (2)每每当“我”在课堂上与高老师的目光相遇时,我俩都心照不宣地相互一笑。请同学们仔细体会这种情形,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高老师和学生心心相印,情感交融。联系课题,体会师生俩的秘密非常美好。) (3)如果你是当时的“我”,你有什么话想对高老师说? (4)男女生比赛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采取分组读,师生共读等方式。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体会题目《举手的秘密》中的“秘密”二字,为什么用这个词? 2.你喜欢课文中的高老师吗?为什么? 3.你学到了什么? 4.你希望老师跟你之间有什么“秘密”吗?可以用小纸条告诉老师。 五、课外活动。 小组同学合作,将课文改编成三个场景的课本剧。 板书设计 14.举手的秘密 秘密(老师的爱)露馅儿(不自信) 从容(自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再现课文。 (1)火车接龙朗读课文。 (2)指名表演编好的课本剧。 提示指导: a.可增加一个角色――“我”的同桌,通过“我”与同桌的对话表现“我”的内心活动。 b.在表演的过程中,安排小记者采访。如:谈谈你对这位老师的看法。当你身边的同学回答问题时由于紧张结巴起来,你觉得该怎样做? 二、游戏巩固,识记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②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a.将生字分类: 左右结构的字:抢、仍、况、份;半包围结构的字:题。上下结构的字: 室。 b.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 ③给生字组词。 三、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①出示生字卡,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生字各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写字。 a.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安静,正确执笔,摆好坐姿。 b.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c.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 四、词语积累。 ①自己读、记词语。 ②将好的词语收录到自己的词语库中。 五、作业设计。 1.把你心中的小秘密写下来。 2.自制本课生字卡。 教学反思: 第二课《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2、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经验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陶罐和铁罐各一个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看一看,老师讲台上摆的是什么?板书(陶罐和铁罐)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在这两个罐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由发言。 3、师归纳。 国王的御厨里有一只陶罐和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精美,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三、学习1――9自然段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 1、听1――9自然段的录音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铁罐自命清高,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板书:奚落 2、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奚落”的意思。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3、这几个自然段也就是常讲铁罐常常用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 4、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① 陶罐的短处是什么?铁罐又是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 ② 铁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③ 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请同学们边读就边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5、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6、小黑板出示对话,体会各自态度。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傲慢>。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 ②请同学们自学后面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体现了陶罐和铁罐怎样的态度?铁罐:傲慢、狂妄 陶罐: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③请同学们看到书101页的插图,看一看,哪个罐子是陶罐,哪个是铁罐,为什么呢? 7、指导朗读1――9自然段。 ①通过1――9片段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的傲慢、狂妄,陶罐的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我们就来分角色把1――9自然段读一读。 ②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读出陶罐的谦虚。 ③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铁罐说的话,女生读陶罐说的话。叙述的语句就由老师朗读。 ④请两位同学把刚才读的内容演一演。 四、总结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单元)
第十一课《长城》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3.交换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了解各段主要内容,学习1、2自然段。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导入: 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中,最著名的要数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了。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具体了解一下。(板书:长城) 2.读文,初步了解长城的样子和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 3.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 1)嘉jiā 峪yù 屯tún 魄pò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2)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气魄 凝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的是书中哪一幅图的内容?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图 1 远看 气势雄伟 (投影书上第一幅图 打出字幕:远看) 2.看图,图中有哪些景物?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长龙。再加上作者后面用具体数据的说明,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长城之长,山岭之险,我国古代建筑――长城的气势如此磅礴! 出示板书: (此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对比,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东西相距 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从而体会长城之长。)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段,对照第二幅图读文,图中都有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出示图像,由第一幅图向近景推近,转换为第二幅图) 出示板书: 2.指名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抓特点描述的特点。 四、作业 1.朗读1、2自然段。 2.熟读3、4自然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时展开联想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的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表达的。讨论之后总结: 作者观察方法: 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 抓特点 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长城→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默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作者“会很自然地想起”?作者想起了什么?把有关词语划出来。 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书:长、险、多、重、难、才、凝结)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 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 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为数不多的建筑物, 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齐读三、四自然段,指导背诵。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五《草地夜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艰险,使学生受到红军战士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的精神的感染。 2.按事情的发展过程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艰险,体会出老红军为了革命,为了小战士,那种无所畏惧,勇于牺牲的崇高品质,使学生受到感染。 教学难点 学生对老红军为了革命,舍己救人的品质能够初步感到,但是关系到文章中的更深那种战友情,同志情,恐怕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这个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中的一个,老红军是群像的代表,学生理解起来更有困难。 教学准备: 录音机 录音带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2初步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3熟读课文。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文情境,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整体的角度对课文有一个认识,对理解课文内容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包括,回忆内容,理清层次。 1导言:引入课文情境, 2抓课题,理清层次。 抓住课题的.重点词“行”理清层次。(板书) 一人行 二人行 一人行 二 理解课文情境,深入体会 一人行: 小红军一个人在稀烂的路上,疲惫,饥饿,艰难地行。这部分写出了道路的艰险,“我”的艰难,是故事的发生。采用默读,轻声读,指名读的办法使学生再现那小战士在草海艰难行走的画面。 1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板书:稀烂的路 一步一挨) 2小战士目前的困难是什么? 3这段的意思是什么? 二人行: 随着老红军的出场,这部分情节有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老红军千方百计地帮我赶路;老红军背我走,献出了生命。帮我行,老红军使用了三个办法,学生在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是读得懂内容,体会不深,老师在引导学生找出老红军语言,动作后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办法使学生理解内容,体会老红军对我的帮助。 1导言:就在“我”极度疲惫情况下,老红军来了。 2抓外貌,体会老红军的同样饥饿疲惫。 3抓“迎面”,体会同志情。 4抓我与老红军之间的对话和老红军的动作,体会老红军千方百计地帮我。(分角色读) 板书:激励行 哄着行 催我行 帮我行 背我行 第二部分:老红军背我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部分是全文的高潮,也是最扣人心弦部分,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品质的表现。老红军在遇到危险那一瞬间心里考虑的是“我”,是革命。可是书中没有直接地表达出来,是通过他的话语,行动而展现的。因此带着学生品味老红军的语言,动作以及“我”的心理是体会文章感情的关键。 1引言:随着夜幕的降临,行军更加困难,我们不禁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发生了什么情况? 2抓语言,体会老红军的心理。 他的心里只是有“我”和革命。 3抓动作,体会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品质。 板书:顶 甩 4体会我的心理:朗读课文 一人行: 我化悲痛为力量,迎着风雨前进,在老红军的鼓舞下我已经充满了必胜的信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1体会是一幅什么画面? 板书;光明大路 迈开大步 2“要记住革命”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不同? 三 落实训练点 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意思是全文的训练点,通过概括段意,归纳内容实现,从中体会文章的主次。 1各段的意思是什么? 2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那些部分是次要的? 四 总结全文: 五 板书 草地夜行 一人行 二人行一人行 稀烂的路 激励行光明的路 一步一挨 哄着行迈开大步 催我行 背我行 顶 甩 教学反思: 第12课《莫高窟》教案 教学目标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想!)(学生看课文录象,配有解说) 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明确读书的要求,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检查自学效果: (1)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正音。 (2)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3、指导分段。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分段,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提高阅读能力。 三、主动探究,朗读感悟 1、交流:同学们,刚才在录象上你们看到了洞窟内有哪些景物呢?(彩塑、壁画、藏经洞),看了这些景物,叫人赞叹不已。有一位作家参观了莫高窟以后,就把他所看到的用笔写了下来,那么,这位作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呢?(指名分读第2、3、4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先“扶”学生一下,后面再放手训练,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3)学生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点击彩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单元)
第三课时《谁敢试一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要有勇于迎接挑战的勇气。 2、学习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神态、表情、动作的描写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4、认读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语重心长”“遒劲”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神态、表情、动作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认字、写字。 教学难点:完成小练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名言警句吗?今天老师也要送给大家一个警句: 勇气和自信是你成功的朋友。 (课件出示) 2、能说说你读后的感受吗? 3、课文《谁敢试一试》不仅能帮助你了解这句话背后的故事,还会给你以生活的启迪。现在就请大家打开课本,先把课文读通顺,再来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引导学生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的思路,小组内讨论分段方式。 三、研读课文,深化理解 1、初步感知人物 读了课文后,新班主任――耿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初步了解人物的特点。) ①齐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②耿老师的外貌让人记忆犹新,然而,他的课堂教学却更让人难以忘怀。课文哪几部分写了耿老师课堂上的风采?指名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2、深入研究人物 顿了一顿……又顿了一顿……再顿一顿…… ①耿老师的第一堂课上的是什么内容?课文是怎么写的? (课件出示): 顿了一顿……又顿了一顿……再顿一顿…… 问:这是什么描写?从这些行为描写中你认为杯盖好拧吗? ②看到老师的表现,听到老师的话,课堂氛围怎样?同学们的表现怎样?在书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教室里静悄悄的。 教室里还是静悄悄的。 (课件出示): 教室里静悄悄的。 教室里还是静悄悄的。 “静”字说明什么?(来烘托当时同学们复杂的心情。) (课件出示): a、女生“纷纷扭头看”,前排的男生“把目光投向”最后一排的大块头,几个大力士则“相互吐吐舌头”。 b、同学们心里都在犯嘀咕:这新班主任的第一节课,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c、“咬咬嘴唇”、“狂吸一口气”、“贴在怀里”和“使劲拧” ③读句子,说说加点词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充分表现了什么?(a句形象生动的神情描写,表现了同学们的为难和不敢尝试的心态。B句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了同学们不敢大胆尝试,不敢向老师挑战、向困难挑战的心理。C句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小个子女生坚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④小女生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什么? “她的右手才那么轻轻一转,这杯盖儿竟一下子松了开来。 问:“才”、“竟”说明了什么? (原来拧杯盖是不费力气的,和同学们的想像全然不同,结果出乎意料。) ⑤当同学们看到小女生轻易拧开了杯盖,他们的表现是怎样的? 在小女生尝试的时候,同学们表现怎样? 全班同学都惊愕了 有些同学嗤嗤地笑了 (课件出示): 全班同学都惊愕了 有些同学嗤嗤地笑了 问:从前后不同的表现中,你有什么想法或感受呢? (抓住机遇,树立自信才能成功,做旁观者永远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1、小练笔 有自信才会有成功,有成功才会更自信。本课中小个子女生以自己的勇气敢于挑战老师所不能做的,此时,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小个子女生的举动换来同学们嗤嗤地一笑,此时,同学们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2、请你发挥想像,扬起你自信的手笔,以片段的形式写出当时小个子女生和同学们的心理活动。(任选其一) 3、读片段(教师随机评价) 4、耿老师说明不能拧杯盖的原因 过渡:原来,耿老师为同学们创设的问题极其简单,但是由于同学们的不自信,没有勇气挑战,因而只能得到失败,正如德国叔本华所说: ――叔本华(德国) (课件出示): 那些遇到了机会,还不敢自信必能成功的人,只能得到失败。 四、明确主题,感悟升华 1、看了同学们的表现之后,耿老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课文第三部分。 2、讨论交流,说说你对耿老师话的理解。 ①耿老师的话有几层意思? ②“语重心长”“遒劲”是什么意思? (“老师不能干的.,不等于你们不能干”是教育学生在老师面前要有自信心,要敢于超越老师。“书山有崎路,科学有高峰”说明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更需要自信心和勇气,克服困难和险阻。) 1、过渡:通过讨论、交流,让我们真正地体会到耿老师的用意。 (课件再现): 勇气和自信是成功的朋友。 课前我们对这句话谈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通过刚才的学习、感悟、理解,你还会有更新的感受吗? 2、生畅所欲言。 五、总结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勇于迎接挑战,从小树立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自信心。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言 上节课,耿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诲让我们扬起了自信的风帆,那么这节课,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鼓起勇气,迎接知识的挑战,让我们共同步入“比一比”知识天地。 二、知识天地 (一)比记忆 给括号里的读音选择正确的字: 耿 嘀咕 ①(gěng)老师 ②心里犯(dí gū) 朕 嘀嗒 嗤嗤 愕 ③她(chī)地笑了 ④我惊 (è)了 媸媸 谔 插 崎 ⑤一段(chā)曲 ⑥书山有(qí)路 播 琦 (二)比眼力 投影 1、认准字,读准音。(生认读) 2、说发现,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生强调) 3、教师范写: ①“拳”第五笔撇与第六笔捺书写时要舒展大方,第七笔要落在横竖中线的交叉点上。 ②“插”偏旁在左,书写时左窄右宽,第八笔竖稍倾斜在竖中线上。 ③“攀”共19画,书写时注意“木”字的捺变点,第5、6笔的交叉点要与第7、8笔的交叉点落在同一竖中线上,第13笔横要与上半部的宽窄度适宜。 1、学生练写。 2、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作业。 (三)比收获 选择本课喜欢的词语,写在积累卡上。 (四)比文采 《谁敢试一试》写了一个小个子女生看似弱不禁风,但她却敢于尝试,敢于挑战,她的自信与勇气令人佩服。那么生活中你有过用自信战胜困难的事例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1、学生自由言表。 2、小练笔: 把你刚才说的以“勇气・自信・成功”为题写一个小短文。 写作建议: ① 叙事要完整。 ②语句要通顺。 ③选取自己经历的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④字数不限。 1、学生作品展读。 2、师生共同评价。 三、阅读欣赏 勇气与自信 勇气是惊雷,是飞雪,是骤风, 横扫一切拖沓、迟滞、犹豫与懒惰。 自信是阳光,是雨露,是琼浆, 助人思维敏捷,精神抖擞,挥洒一切。 勇气是战鼓,是号角,是旌旗, 催人勇往直前,大胆挺进,日日精进。 自信使潜能释放,使困难后退,使目标逼近, 自信的人生不一般,不一般的人生有自信。 教学反思: 第四课《是乐谱错了》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设计以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锁定重点语句,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广度;以品为手段,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潜心涵泳,读、思、悟结合,课内外结合,基础知识训练与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达到三个维度的共同提高。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面对挑战,要相信自己、认真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能力目标:认真体会作者对小泽征尔的细节描写和对评委们态度的叙述,对表达教学设计>文章中心的作用。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读本课 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理解对小泽征尔自信表现的细节描写和对评委们态度的叙述和意图。 教学设备:1、课件出示有关小泽征尔的资料。 2、课件出示本课有关的生字、新词及重点句子。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交流资料 1、课件出示:播放音乐家小泽征尔1979年第四次访华,指挥中央乐团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片段。 2、这个指挥洒脱、大方、豪放、细腻的指挥家谁认识? 3、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小泽征尔的资料。 4、谈话交流,引出课题。4、是乐谱错了。(板书) 二、解题入手,开启新课 课文题目是一个判断句,为什么在“乐谱错了”前加一个“是”呢?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这样强调这句话的意思呢?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思考: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2、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同桌间交流。 3、默读课文,标画出不懂的问题。 4、速读课文,理清教学设计>文章思路。 四、与生沟通,引出话题 1、同学们熟读了课文,你们认为小泽征尔是一个什么样的指挥家?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以下词语:优秀洒脱、与众不同、才华横溢、了不起、富于自信、不同凡响、令人敬佩、勇于挑战…… 3、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小泽征尔是一个富于自信的人?(板书:不同凡响、富于自信) 五、锁定重点、品读感悟 1、画一画: 用你自己喜欢的符号标画出描写这位大指挥家自信的语言、神态和表情的句子、词语,从中体会出小泽征尔过人的勇气与自信的素质。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2、品一品 课件出示:句子1――“突然,小泽征尔发现曲调有一点不和谐。一个念头在他头脑中闪过:乐队演奏错了!”。这句话表现了小泽征尔具有什么样的音乐素质? 课件出示:句子2――“小泽征尔再一次停下来”。从重点词“再一次”看出此时小泽征尔是怎样认真、慎重的面对眼前的问题?看出他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课件出示:句子3――“一位评委肯定地说”,“另一位评委附和着”,“一致认为乐谱没有错”。 (1)、这些短语体现出评委怎样的态度? (2)、小泽征尔此时内心是怎样的?想象一下他的内心活动。 (3)、片段训练:用简短的话语写出小泽征尔内心的活动。 (4)、面对庄严的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单元)
7未来的智能汽车 教材简析 《未来的智能汽车》是第4单元的一篇以现代科技为内容的主体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未来用计算机控制的全新智能汽车。文章通过想象向人们介绍了具有特殊功能的未来智能汽车舒适、安全、快捷、方便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为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设计理念 1以读为主,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3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基础知识训练,思维创新和表达能力训练,有效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未来智能汽车的特点和功能,理解“科技会推动社会的进步”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方法。 4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惬意、智能”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未来的智能汽车的特点和功能。 2理解、体会未来智能汽车的特点与功能方面的一些专业术语。 教学准备 图片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同学们,汽车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种交通工具。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高科技产品――未来的智能汽车。板书课题,理解“智能”的意思。 2播放影视资料,了解汽车的发展史。 3汽车发展到了今天,与人们的生活已经密不可分。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和认识一种智能汽车,它将把我们带入未来崭新的科技时代。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本文中了解到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 思考文章说明的内容――未来智能汽车的优点。 3学生回答。 教师相机板书:优点舒适、安全、快捷、方便 (从智能汽车的优点入手,直奔课文中心内容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齐读课文1~3自然段。 写说明文一般情况都是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即说明介绍性的`语言,而这篇课文的前3个自然段却不是直接用说明性的语言。请快速读课文的1~3自然段,看看写了什么,怎样写的。 2理解故事。 为了说明未来智能汽车的优点,作者一开始就给我们讲了一个想象的故事。 3.理解重点句子。 (1)“他惬意地坐到座位上,安全带自动系在他身上。” 理解“惬意”的意思并造句,再读一读这句话,看看这句话写出了智能汽车的什么优点。(舒适、方便) (2)“一路上,汽车好像长了脚和眼睛一样,自动躲开障碍物,转弯,超车,洪刚则在座位上边喝牛奶,边欣赏着窗外美妙的景色。” 仔细读读这句话,想想这句话写出了智能汽车的什么优点。 (3)“瞧,洪刚的这辆车够神吧!” 怎样读好这句话?练读。指名读。 这辆车神在哪儿?它与现在的车有什么区别?(出示图片,指名回答) (紧抓一个“神”字理解,承接上文:它神在舒适、安全、方便、快捷;引起下文:它神在无人驾驶,无方向盘。它靠什么来行驶呢?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齐读第4自然段。 (1)这辆智能汽车由哪些部分组成呢?用笔画一画。 (2)看这些组成部分,想想智能汽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特点全部自动化) 5自由读第5自然段。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 (2)教师引导:这部分装置首先确定了你在哪儿和去哪儿,然后帮你选择最佳路线。 (3)打个比方理解,这部分就像汽车的什么?(大脑,指挥员) (4)再体会读这一段。 6分组合作学习6、7、8自然段。 (1)读一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打个比方来说明。 (3)汇报学习第6自然段的情况。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红外线摄像机――计算机光学感应仪器――综合分析――发出指令 (扫描、监视) (4)汇报7、8自然段。学生自己板书6、7、8自然段打的比方。 7再默读4~8自然段。 看看这一部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板书:整体――部分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探究,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弄懂未来智能汽车的特点和功能,把枯燥的智能汽车原理知识变得有趣味。引导学生学习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方法。) 四、创新思维,训练能力 1做活动。 (1)创设情境。有一天,有个买车的人来到智能汽车公司,你们都是公司的业务员,你打算怎样把汽车的特点和功能介绍给他呢? (2)同桌练练。 (3)指名表演。 2欣赏未来智能汽车的图片。 3创新想象。 你还想让未来的智能汽车具备哪些功能,使它们更加完美呢? 五、总结课文,激发情感 同学们,汽车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人们进入了科学时代。未来的智能汽车又使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迅猛发展。我们从小就要爱科学、学科学,长大了用我们的知识、智慧,创造出更多的高科技产品,使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 7未来的智能汽车 整体特点舒适、安全、快捷、方便 全部自动化爱科学 部分功能交通信息的自动处理(大脑,指挥员) 自动控制(司机,驾驶员) 故障自动诊断 自动空调(环保员,清洁工)学科学 第2课时 一、回顾课文,感情朗读 上节课,我们了解和认识了未来的智能汽车,看到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激发了我们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大家愿不愿意把这种高科技产品介绍给家人和朋友呢?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名接读课文。师生评议并相机指导。 (通过朗读,强化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锻炼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认读生字,积累词语 1课件出示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和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自由认读。 2随意出示这19个生字,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并交流识记方法。 3出示重点字,如:“统、捷”等,看谁记得好、记得准。 4出示词语卡片:障碍、欣赏、瞧一瞧、控制、包括、系统、位置、选择、扫描、巡回、快捷、惬意。 5开火车,读词语。 6交流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7练习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8出示多音字:供。学生查字典注音、组词。 三、实践活动,训练能力 1搜集有关汽车的图片或文字资料,选择你熟悉的一种汽车,并配上相关的文字,说明该车的特点功能。 2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发明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并介绍其特点和功能。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第八课《新型玻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2.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5.句子训练。 教学重点 1.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进行词句训练。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日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解词语。 (四)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 (一)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二)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谁见过玻璃?你能说说玻璃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板书:“新型” “新型”是什么意思? (新的类型、新的品种) “新型玻璃”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新型玻璃在哪里?它有什么作用?) 教师紧紧地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以激励性的语言导入新课: 学习了课文我们就全明白了。 (二)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笔画下来。 (1)夹丝网防盗玻璃; (2)夹丝玻璃; (3)变色玻璃; (4)吸热玻璃; (5)吸音玻璃。 2.这几种新型玻璃,课文是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介绍的? (课文是从1、2、3、4、5自然段中介绍的。) 3.第6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新型玻璃在现代化建筑中所起的作用和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三)指导分段。 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意思?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每个自然段讲的都是一个独立的意思,因此均可以独立成段。由此,可得出本课的自然段也就是它的结构段。 (四)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划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的词。 2.给生字按结构分类归纳。 3.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例:熟字加偏旁“型、罪、恙、炎、调、促、粘、阻、踪、付、店、废。” 熟字换偏旁“浅”、“线”去掉“纟”换上“氵”;“粘”“战”去掉“戈”换上“米”;“调”“绸”去掉“纟”换上“讠”。 编顺口溜:两“火”“炎”。 编谜语。一“心”咬掉羊尾巴。(恙) 4.巩固练习。 以组词的形式来作巩固练习。 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 比一比,再组词。 型( )非( )足( )发( )付( ) 刑( )罪( )促( )废( )寸( ) 占( )周( )且( )浅( ) 店( )绸( )阻( )线( ) 粘( )调( )祖( )践( ) (五)理解不懂的词。 1.提出不懂的词,学生解答。 2.查字典,理解词义。 例:安然无恙――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损害。 报警――一般指报告紧急情况。本课指发出紧急信号。是动词。 警报――发出的表示有危险的信号。是名词。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自动窗帘”――就是指变色玻璃。 “问世”――词典中解释是指著作等出版跟读者见面。联系上下文本课中的“问世”指“吸热玻璃”早就生产出来和用户见面了。 (六)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老师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 1.“看守”中的“看”读k1n,不读k4n;“粘在一起”中的“粘”在本文中读zh1n,不读ni2n;“调节”中的“调”读ti2o,不读di4o。 2.“促”“罪”“阻”“踪”是平舌音,“粘”是翘舌音,要读准。 (七)作业。 1.写生字、词。 2.练习读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单元)
15紧靠森林,为什么还要种树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以一个傣族小村寨为例,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写了村寨的人们如何爱护森林,自觉保护这个天然宝库,并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的事,告诉人们保护森林就是保护生物资源,自然规律不能随意违背,生态平衡不可随意破坏,只能根据生态规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设计理念 本文文题即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自己去文中寻找答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去理解文章,并深入地谈自己的感受。文章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较为深刻,让学生们用联系文中实例的方法去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懂得保护森林、保护树木的重要性,懂得人类只能根据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的深刻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版、坝、菠等11个生字,会写族、印、萝等13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懂得橄榄坝这个傣族小村寨紧靠森林,人们还要大量种植树木的原因。 2.理解课文最后两个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傣族村寨风光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1观看傣族村寨风光片。 今天老师做导游,请同学们随我一起去领略一下云南西双版纳一个叫做橄榄坝的傣族小村寨的美丽风光。(播放橄榄坝小村寨的风光片。) 2在片中,同学们都看到了什么? (各种各样的树木、很多的水果、鱼塘、农田、家畜……) 3看到了这么多的东西,同学们想说些什么? (橄榄坝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生活富裕……) 4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老师要告诉同学们,除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画面之外,橄榄坝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它紧挨着原始森林。(继续播放风光片,橄榄坝旁的原始森林。) 5老师看到同学们的脸上出现了疑惑的神情,那你们好奇的是什么呢? (挨着原始森林,为什么自己还要种那么多树呢?) 6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紧靠森林,为什么还要种树。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2.标好自然段。 3.男女生分组读文,纠正字音。 4.指名读文,检查读文情况。 5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读书思考,深入感悟 1.橄榄坝的人紧靠着原始森林,他们为什么不去旁边的原始森林采摘、砍伐、猎取现成的资源发家致富,而要辛辛苦苦地自己动手种树呢? 到文中去寻找答案。边读边画。 学习第3自然段,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谈自己的理解。 关键句:因为他们知道,原始热带雨林是个“百宝园”。 关键词:“百宝园”:林中有珍贵乔木,树下生药材,树上长美味菌类,还有珍贵动物。 关键词:“绿色蓄水库”:整存零取。 小结:正因为原始热带雨林是“百宝园”,是“绿色蓄水库”,(引出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因此,他们十分爱护森林,自觉地保护这个天然水库,并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 2.橄榄坝的'人们是怎么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的呢? 学习第2自然段。 关键句:这个小小的傣族村寨,真是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 橄榄坝的人们过着这么幸福的生活,是因为他们“十分爱护森林,自觉地保护这个天然宝库,并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学生读文。) 3结合橄榄坝的例子谈一谈橄榄坝的五业兴旺,和他们爱护森林、保护水源之间的关系。学习第4自然段。 (如果人们不爱护森林,随意滥砍滥伐,森林也会有消失的一天。如果没有了森林这座“百宝园”,人们就不能烧柴、盖房子,不能打猎、采药材,没有了森林,动物们都没有了家园;没有了森林这座“蓄水库”,不再能细水长流,人们无法再种植水稻,发展农业;鱼塘都会干涸,就发展不了渔业……) 教师总结:也正是因为有了今天这样的生活,橄榄坝的人才更加懂得爱护森林,保护自然的好处,他们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大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第2课时 一、积累内化 1默读全文,说说橄榄坝这个傣族小村寨紧靠森林,为什么人们还要大量种植树木?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给出的关联词语叙述课文大意。 因为……所以……如果……就…… 3.做课后练习第3题,说说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4.完成“自选词语”。 二、识字写字 1.认读生字。 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本课要求认的11个生字的认识情况。 2.指导书写本课的13个生字。 区别形近字:族―旅稻―滔编―偏牧―放雀―省 重点强调:写“印”字时左边不要丢掉中间一短横;“律”字是双立人旁。 三、拓展延伸 1查找破坏森林造成严重后果的实例。 2让学生结合家乡的自然情况,提出保护森林、草原和城市绿地的建议。 教学反思: 16警惕大自然的报复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事例,说明了什么是“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然后又以美国“黑色风暴”为例,具体说明谁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道理,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自然生态平衡的规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设计理念 本课语言简洁明了,易读易懂,重点应是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地保护环境。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使学生明白“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的道理,从而能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 2.能够举例说一说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生态平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够主动积累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的道理。 2.能举例说出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生态平衡”。 3.正确书写本课13个生字。 教学准备 有关课文内容的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大自然五彩斑斓、美丽、富饶,不仅给我们创造了生存的环境,还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但是大自然中也有一些可怕的、灾难性的事件,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段录像。 (录像出示:雪崩、火山爆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以强烈的视觉映象冲击学生的感官,在上课之初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为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好铺垫。) 2启发提问。 看完课件后提问:同学们看完这些片段,内心有什么感受? 预设:(1)这些灾难太吓人了! (2)大自然太可怕了! 3揭示课题。 是的,这些灾难太可怕了!但是如果我们不保护好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加剧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破坏,而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我们应该怎样警惕大自然的报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警惕大自然的报复》(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创设情境引题能够让学生首先在思想上对“大自然”的报复有个较清楚的概念,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激情进入学习课文的氛围之中。) 二、自主读书知环保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带着问题读课文,到文中去找答案。 同学们,看到课题相信你一定对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切地想读一读。学贵有疑,所以老师提醒大家,要善于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才能把课文读懂。那么这篇课文你想带着哪些问题去读呢? 预设:(1)大自然为什么会报复我们? (2)我们要怎样警惕大自然的报复? 教师桌间巡视。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解疑,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小组间讨论交流。 (1)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3)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不懂的问题。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4.检查读书情况。 同学们,通过合作学习你们一定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这句话的? 预设:(1)不应该破坏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 (2)要保护大自然,尽量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3)破坏了环境,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得到应有的惩罚。 三、合作交流议环保 1.自读课文,查找事例。 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找出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 2.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请各小组统一答案后填在表格里。 表格示例: 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造成的自然灾害(小组合作交流,不仅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也锻炼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3.汇报交流结果。 预设:(1)捕捉护林益鸟后,破坏树林的生长。 (2)捕杀黄鼠狼造成鼠害成灾。 (3)1934年美国东部因破坏森林、草原而遭受黑色风暴袭击。 4.延伸学习,加深理解。 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你还知道哪些由于人为伤害而造成的自然灾害? 学生展示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 预设:沙尘暴、酸雨、虫灾…… 同学们说得真好,为了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每个人应该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不去破坏“食物链”和“生态平衡”。 四、探究升华做环保 1.理解词语,加深环保意识。 (1)阅读理解。 说到“食物链”和“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这两个词?请一名同学来朗读一下第2自然段,大家结合实际来理解这两个词语。 谁能说说这里的“食物链”指的是什么? 预设: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浮游生物。或狐狸吃兔子,兔子吃草。 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2)师生共同归纳。 食物链:生物群落中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彼此之间由于摄食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联系。例如,蚜虫食小麦,瓢虫食蚜虫,山雀食瓢虫,老鹰食山雀,形成一种包含几个环节的食物链。草食动物吃绿色植物,肉食动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单元)
14哈尔威船长 教材简析 《哈尔威船长》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文章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诺曼底”号轮船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营救旅客。船上所有的人都获救了,而他自己却忠于职守,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危难时刻从容镇定、指挥有方、舍己救人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哈尔威船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课文中蕴涵着的“舍己为人”的思想内涵就是本单元的主题。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3个自然段。 3.认识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得到升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铺垫情感(有条件的配上图片和音乐)。 师讲述:在157年前的一个夜晚。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迷漫。一艘在当时看来既漂亮又安全的大船――“诺曼底”号在海上缓缓行驶着。大约凌晨4点钟,突然,沉沉夜雾中出现一个小黑点,它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它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向“诺曼底”号飞驶而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一看。 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内读书并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 三、细读理解,激发情感 (一)自由读课文前6个自然段。 1边读边想:发生撞船事件的原因,为何后果如此严重。 2.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梳理。 (1)第3自然段:“雾愈来愈浓,……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 因为当时雾大,又是凌晨最黑暗的时候,周围一片漆黑。在这样的天气里,在这个时间段,最容易发生撞船;凌晨又是人们睡得最熟的时候,意外发生,没有任何准备,所以是惊恐万分,一片混乱。 (2)第5自然段:“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玛丽”号是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它速度快,负载又特别大,所以撞上“诺曼底”号,发生了严重后果。 (二)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哈尔威船长优秀品质的相关语句。 1.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的重点语句(投影出示),体会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最后,必须把60个人都救出去。’” ①明确这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读一读。 ②启发学生理解“吼道”一词。 (预设:联系前文两船相撞以后极其混乱的情景,只有用船长的威严才能让大家不再混乱,从而听命令有秩序地逃生。) ③理解以后感情朗读,读出“吼道”的味道。 (2)“哪个男人胆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①又一处语言描写,先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一系列对话,读一读,说说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了解这样情况? ②再读出示的句子,启发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这样说? 感受当时环境的混乱与危急,体会人物的果断与坚决,从中也能看出哈尔威船长关心弱小。 ③引读:“正因为哈尔威船长的果断与威严,所以……”学生接读(投影出示):“大家立刻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3)“把克莱芒救出去!” 人物语言,表现他关心弱小。(“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2.抓住描写人物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情感与品质。 (1)齐读“20分钟到了……海水把船尾浸没了。”所有人都得救了,那哈尔威船长怎样了? (2)(投影出示)“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人物的神态描写,读好这句,读出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3)读句子,说一说自己对语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如:“屹立、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鼓励学生结合词语含义进行个性朗读,从中深入体会人物品质,使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学生再有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 第2课时 一、朗读课文,回顾内容 指名朗读课文,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的崇高精神和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二、默读课文,展开想象 默读课文,想象假如你就是哈尔威船长,此时正在随着轮船下沉的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 假如你是被救旅客当中的一员,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 投影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三、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 3.指名朗读重点段落。 四、识字、写字 1.检查字词读音情况,注意“弥(mí)、呛(qiàng)”的读音。 2.指导写字。 “弥”的左半部是拉弓射箭的“弓”;“呛”的右半部不要与“论”的右半部相混淆; “德”字左窄右宽,左侧是双立人旁,右半部要写得紧凑,强调右半部心字底的上面有一横。 “志”字的上半部是“士”,上横长下横短,不要写成“土”。 五、积累内化 1.分类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镇定自若……屹立在舰桥上…… 描写景物的:薄雾弥漫……雾愈来愈浓了…… 运用修辞方法的: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2.背诵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 六、扩展练习(灵活安排) 仿照课文的写人方法,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表现同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七 断尺 教材简析 《断尺》是由一名学生的习作改写的。作者回忆了一把断尺的来历,以及由这把断尺引出的故事,表达了少年儿童之间纯真的友谊和作者对这种友谊的珍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体会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 3.了解并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 4.认识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师出示一把断尺,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围绕这把断尺,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要认识的字。 2.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同桌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主要围绕以下3点引导学生读书。 1.断尺的来历。 (1)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断尺对“我”的重要性? (“完了!”我心里急得发慌,“没带尺子怎么做题呀!”我紧张地望了望周围的同学……我简直急得不知所措,头上渗出了汗珠,嘴里不住地念叨……) (2)这时的“我”还像刚开始答卷时那么胸有成竹、毫不在乎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我”的心情? (紧张、慌乱、不知所措……) (3)“不知所措”是什么意思? (4)你能体会“我”的紧张、慌乱、不知所措的心理吗?读一读这几句话。 2.王瑶有哪些优秀品质? (1)在第2自然段中有几句对话描写,读一读,你认为王瑶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大方、助人为乐、乐于助人、会关心人等) (2)同桌配合朗读对话。 3.“我”对这段友谊是如何珍惜的? (1)从“我”的哪些动作中能看出作者特别珍惜这把断尺?动笔画一画。 (“不!妈妈!”我冲妈妈大声说完,马上跑到厨房,从簸箕中的垃圾里翻出那把断尺,像宝贝似的捧着、看着。) (2)为什么非要把断尺捡回来呢? (断尺象征着友谊,“我”特别珍惜这段友谊。) 4.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了解倒叙的写法 1.交代倒叙的写作方法。 这篇文章先写了事情的结果―――铅笔盒里的一把断尺,再写事情的起因、经过―――断尺的来历。这种写法就是倒叙的写作方法。 2.齐读第1段。读了这个开头你最想知道什么? (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倒叙的写法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阅读的兴趣,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 3.你还读过这样的文章吗?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倒叙的写法。 五、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2.提示学生“簸箕”的“箕”在这个词中读轻声,它的本音是第2声。 六、扩展阅读 学生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第35课《梨花老师》,并回答课后问题。 七、拓展练笔 你们知道吗,《断尺》这篇课文是一位学生的作文。那么你的人生中有值得纪念的事情吗?请你学习本文倒叙的方法,写一写。 给予的故事 一壶水 “给”永远比“拿”愉快 教材简析 《给予的故事》包括《一壶水》和《“给”永远比“拿”愉快》两篇文章。《一壶水》讲述了一个人在沙漠中迷了路,在饥渴至极、几近死亡的时候,面对一壶能救命的水所做出的选择:照纸条上说的去做,将水倒进吸水器里,结果不但自己喝上了甘甜的泉水,还给别人也留下了救命之水。课文《一壶水》说明了一个道理―――真诚地相信别人,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考虑怎样帮助别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做人的快乐。故事赞美了高尚无私、真诚奉献的品质。 《“给”永远比“拿”愉快》一文记叙了发生在高尔基与其儿子之间的小故事。高尔基在一座小岛上休养,看到他10岁的儿子在院子里栽种的花开放了,感到无比喜悦,就给儿子写信,鼓励他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课文表现了父子间美好的亲情和高尔基时时注意对儿子进行人格培养的拳拳爱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感悟真诚是人的美德,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考虑怎样帮助别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做人的快乐。 3.懂得“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培养学生高尚无私、勇于奉献的品格。 4.认识4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理解“濒临、抉择”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感悟文章中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试卷教科版
一.看拼音写汉字20
bǐjiàolíngmǐnbíkǒngguǎngkuògǔntàng以上内容源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
chīfànshuāidǎozhōuwéifēngkuángzhuǎzi
()()()()()
二.给汉字注音。16
()()()()
习惯嘹亮抹脸嗓子
()()()()
骆驼沙丘贮存积蓄
三.写出与下面的词语意思相反的词12
灵敏――――松软—————
缺乏——――熟悉—————
滚热————广阔————-
四.填空24
()犬不宁()尾续貂()目寸光
()肠小道()视眈眈老()识途
打草惊()狡(-三窟九()一毛以上内容源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杯盘()籍杀鸡吓()画()点睛
五.照样子,再写几个词语。8
又宽又厚又_____又_____又_____又_____
又_____又_____又_____又_____
五.造句6
……就是……也……
……既是……又是……还是……
六.阅读14
骆驼生活在沙漠里。它的身体很高,脖子很长,能够望到很远的地方。沙漠里有水的地方很少,骆驼的嗅觉很灵敏,什么地方有水源,它都能找到。每逢沙漠里刮起卷着沙子的旋风,它的鼻孔就紧紧闭起来。骆驼的腿上有一大片胼胝,就是趴在被太阳晒得滚热的沙子上,也不会烫伤。骆驼的.脚掌又宽又厚,走路的时候,两个脚趾分开,不会陷到松软的沙子里去。骆驼背上有驼峰,在水草多的地方,它吃得饱饱的,喝得足足的,一部分养料变成脂肪贮存在驼峰里。等到缺乏食物的时候,它就用自己的积蓄来维持生命。
1.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__,作者将骆驼比做_____-,因为在_____-这个“海洋”里,骆驼的确跟______一样。4分
2.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读音。4分
旋风(xuànxuán)脂肪(zhīzhǐ)
陷到(xiànxuàn)积蓄(xùchù)
3用因为……所以……把第二句话改写。2分
4.本段从哪几个方面写骆驼能适应沙漠里的环境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