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生物的命名”教案设计(共含12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zha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生物的命名”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生物命名的好处,知道生物命名的重要性,阐明生物的学名代表的含义。
(2)能说出俗名和学名的由来,知道俗名和学名的差异。
(3)能说出学名在使用上的优点,知道学名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能分辨生物的俗名和学名。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周围的生物好奇及产生兴趣,对所处的环境给予关怀。
(2)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二、重点阐明生物的学名代表的含义。
三、难点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一)讨论生物的俗名活动
1、材料准备:准备好一些学生熟悉的生物的图片,比如:马铃薯、西红柿、甘薯、月季等。
2、活动的组织:让学生讨论平时生活中对图片上生物的叫法,并了解其他国家对这些生物的叫法。从而让学生清楚俗名存在的弊端。
3、总结生物俗名的缺点:由于世界上国家,民族众多,语言习惯各不相同,所以同一生物的俗名也各不相同,这样造成生物名称的混乱和交流研究的许多困难。
(二)生物的学名
1、学名创立的必要性:由于俗名存在的弊端,所以全世界的生物学家都迫切希望能有一个统一生物名称。
2、学名的创立: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一种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3、双名法的组成:属名+种名,(用斜体拉丁文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就象人的姓名一样,属名相当于人的姓,种名相当于人的名。
4、学名的优点:统一了动植物的名称,便于交流,有利于学术发展。
六、讨论题
1、人们平时喜欢用俗名而不喜欢用学名,为什么?
答:因为俗名形象、生动,简洁,并且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使用方便;而学名是拉丁文的,懂得的人不多。
2、一种生物的.俗名是多种多样的,而学名确实统一的,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答:生物俗名虽然形象、生动、简洁,但往往以内同物异名、异物同名和读音误解等,引起生物名称的混乱和交流研究的许多困难,所以生物名称的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有利于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当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的命名
一、生物的俗名
1、马铃薯的俗名有马铃薯、洋山芋、土豆等
2、甘薯的俗名甘薯、山芋、红薯,番薯等
3、俗名的缺点:
二、生物的学名
1、提出者:瑞典 林奈
2、命名法:双名法
3、学名的组成:属名+种名
4、学名的优点:
一、背景和意义分析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实践知识的积累,体验实践经历,倡导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倡导自主及合作性学习。经过半个多学期的新课程学习,学生已开始接受和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同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种生物,以及生物与人的关系,但这只是生物大家庭的一小部分,还没有从整体上认识它们,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生物资源,有必要专门学习一些有关生物的命名和分类知识,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打下基础。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能说出生物命名的好处,知道生物命名的重要性,阐明生物学名代表的含义。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能分辨生物的俗名和学名,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组内讨论,组间讨论与交流,师生讨论与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与应激能力。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能对周围生物好奇及产生兴趣,对所处环境给予关怀,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定与引导:通过实验和例证确立“人类能改造自然”这一观点,通过对生物俗名的分析,诱导学生确立应用统一的观点去看待问题,看待世界。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多角度例证生物学名所代表的含义,通过对生物俗名的分析,使学生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了解各地生物的俗名及生物分类的各种学说。
(2)准备各地生物图片并配上相应的俗名
2、学生准备
(1)联系前面学习的各种常见生物对本节课内容先作一些了解。
(2)课前调查当地常见生物的俗名,例可上网去查各地生物的俗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展示多媒体动画]:生物的俗名
学生观察并思考
(二)探究过程
(1)生物的命名
[思考]:生物的俗名是指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
[引导]:国家、民族众多,语言、习惯各异。
[多媒体展示]:马铃薯、甘薯、莴苣等
[问题]:你能说出它们的俗名吗?
[展示]:课前搜查的各种生物的俗名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讨论]1、同种生物会有不同的俗名吗?
2、不同的生物会有相同的俗名吗?
[小结]生物的俗名是指人们习惯使用的生物的名称。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不同的俗名,不同的生物亦可能有相同的俗名。
(2)生物的学名
[过渡]:生物的俗名对于跨地区交流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介绍]:我国的《本草纲目》中就已开始对生物进行了分类,还有其它的学说对生物进行分类命名,但由于不太科学,都没有被广泛使用,直到林奈提出了双命名法。
[多媒体展示]:林奈及双命名法
[问题]1、什么是双命名法?
2、双命名法中物种的学名是由几部分组成?是怎么表示的?
3、双命名法使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
先让学生自己比较,然后由学生推荐的代表进行表述
[比较并讨论回答] 人们平时喜欢用俗名而不用学名,这是为什么?
[小结] 双名法:规定每个物种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名,均用拉丁文字,第一个字母大写。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生物的俗名
1、俗名:人们习惯使用的名称
2、同一种生物可能会有不同的俗名
3、不同的生物可能有相同的名称
二、生物的命名
1、双命名法
规定每个物种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名,均用拉丁文字,第一个字母大写。
2、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练习册相关典型题
2、课后继续搜集生物的俗名及生物的命名方面的材料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八、反思
教学过程中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教师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引入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应做到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生物谱系命名法规简评
基于林奈命名法和林奈分类系统的生物分类系统已经存在250多年并仍然为广大生物学工作者使用,由此产生的国际动物、植物、细菌的命名法规亦执行了1(19,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第1版产生),并在不断修订.随着分类方法的不断进步,林奈分类系统的一些缺陷逐渐显露,一种被称为生物谱系命名法规(PhyloCode)的.新的命名法出现在人们眼前.这种基于系统发育系统学的命名法规一经问世就引起诸多争论,但是,作为一种新的命名法规,无论与传统的命名法规融合还是独立发展,对于已有的分类系统都是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
作 者:朱卫兵 谢强 卜文俊 ZHU Wei-Bing XIE Qiang BU Wen-Jun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学研究所,天津,300071 刊 名:动物分类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ZOOTAXONOMICA SINICA 年,卷(期): 31(3) 分类号:Q-06 关键词:命名法规 生物谱系命名法规 分类学 系统发育系统学 林奈系统摘要
第十四章第一节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一、生物的命名
1753年,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创立了生物“双名法”。
教师总结:
双名法使每一种物种只有一个全世界通用的科学名即学名,从而确保了物种的名称不会混淆。人们根据学名就可知道某种生物在分类系统中的分类地位,并可知道该种生物的主要特征,非常有利于学术交流和发展
二、生物的分类
牵牛花、甘薯
甲虫、蜻蜓
鲨鱼、鲫鱼、鲢鱼
投影展示:马
分类单位:种
投影展示:斑马
分类单位:属
投影展示:驴
分类单位:科
投影展示:犀牛
分类单位:目
教师总结:
分类等级越高,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
分类等级越低,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
分类等级越高,彼此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特征越相远;
分类等级越低,彼此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特征越相近。
三、现代生物分类的发展
1967年生态学家惠特克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菌物)界
植物界和动物界
生物五界的分类更具有准确性,且也更合理,所以被广大科学家所接受,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划分为界、目、纲、科、属、种分类等级越高,彼此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特征越相远;
第十四章第一节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赣榆县赣马一中杨鹏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简单、必要的生物分类是十分有用的,这也能够培养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更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生物的命名和分类也是本章节《生物的多样性》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对后面知识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设计思想:
本章内容以概念为主,不容易记忆和理解。因此选区大量资料作为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己对生物进行分类,也可以考核学生的理解情况。
1.知识目标:
(1)让学生知道生物命名的正确方法,理解命名的意义
(2)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3)让学生知道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以及生物五界的名称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几种常见动植物的分类,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归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生物命名和分类工作严肃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认真
的科学态度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以及生物五界的名称
解决方法: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2.难点:生物命名的正确方法,理解命名的意义
解决方法: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六、教学过程
引入:
生物种类极其繁多,有人估计有500-3000万种。目前已描述或定名的有200万种。
这么多的生物种类我们该怎样研究?
新课教学
一、生物的命名
在日常生活中同一个物种的生物往往有多个名称,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讨论举例,教师总结,并举例
白薯
东北:地瓜
河南:山芋
甘薯、番薯等
提出问题:如何解决命名的'混乱问题呢?
1753年,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创立了生物“双名法”。
例如:月季花
(拉丁文)Rosachinensis(读音rousakinēnsis)
属名种名
蔷薇属中国的
中国的蔷薇------月季花
教师总结:
双名法使每一种物种只有一个全世界通用的科学名即学名,从而确保了物种的名称不会混淆。人们根据学名就可知道某种生物在分类系统中的分类地位,并可知道该种生物的主要特征,非常有利于学术交流和发展
二、生物的分类
实验:区别几种生物
投影展示:鲨鱼、甘薯、甲虫、猫头鹰、牵牛花、鲫鱼、鲢鱼、家鸽蜻蜓尝试将这些生物分类
牵牛花、甘薯甲虫、蜻蜓猫头鹰、家鸽鲨鱼、鲫鱼、鲢鱼
讨论:
你将生物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你认为将生物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分类有什么意义。
生物学上生物是如何分类的呢?
投影展示:马每一匹马是一个动物个体,但所有的马都属于动物的同一个物种。
分类单位:种
投影展示:斑马
斑马除全身的毛是黑色和白色条纹相同外,其他特征与马极其相似。斑马与马被划分同一个属------马属
分类单位:属
投影展示:驴
驴是另外一个属(驴属)的动物,体型比斑马和马都小,但与马属有不少共同特征:第三趾发达、有蹄,其余各趾退化。它们被划分同一个科---------马科分类单位:科
投影展示:犀牛
犀牛不属于马科,它的足不是一趾,而是三趾,趾端有蹄。但它和马科动物每只蹄的趾数都是奇数,都属于奇蹄目。
分类单位:目
投影展示:蜻蜓、大象、蝴蝶
这些生物都是异养的,它们将食物吞咽到体内,进行消化,在利用其分解产物作为能量或建造自身的原料。---------动物界
分类单位:界
教师总结:
生物分类系统包括七个等级,其中最高等级单位是界,界下依次是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最低等级)。
分类等级越高,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
分类等级越低,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
分类等级越高,彼此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特征越相远;
分类等级越低,彼此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特征越相近。
练习
1、在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中,你认为哪个等级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多?哪个等级共同特征最少?理由是什么?
答:种中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多,界中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少。因为分类方法是按生物体的差异特征来分的,分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体间的差异越大。
2、“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生物。”这句话对吗?应该怎样理解?
答;不对。一个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并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在这个类群中可以含有多个品种和若干的个体。
三、现代生物分类的发展
林奈将生物分为植物界和动物界
1886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在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分类以外,增加了一个原生生物界。1967年生态学家惠特克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菌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生物五界的分类更具有准确性,且也更合理,所以被广大科学家所接受,
现代生物分类: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菌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五界。
有许多科学家认为病毒属于一类特殊的生物,应该在单独建立一个病毒
第四节生物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经过漫长的演化孕育了生命,从冰封的北极雪原到炎热的赤道,从喜马拉雅山之巅到大西洋的深层海底,地球上到处充满着生命,展示着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可是至少400万种的生物,如果不将它们加以分类,人类就无法研究它们并加以利用,所以说本节课很关键,只有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及比较抽象的分类等级,才能为以后了解各种生物的特点打下坚定基础。
2、教学重点列举生物分类的依据
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等级
3、教学难点:描述种的概念。
4、本节内容的地位
本节内容包括“生物分类的依据”和“生物分类的单位”两部分,是对以前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的总结和延伸,通过学生积极地观察、思考和实践,尝试根据一定的生物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同时生物的分类等级是将各种生物在整个生物界加以“定位”的关键,也是判断各种生物相互亲缘关系远近的依据。通过本节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为终身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经验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她们对于生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己有了一定的掌握,并且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时就浅显的接触了生物的分类例子,又因学生对生活实际中商店中的东西分类摆放情况很了解,这对学生接受本节课内容打下了坚定的基础。2、难点及其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常看到和接触到不少动物,但生物分类的等级是将各级生物在整个生物界加以“定位”的关键,也是判断各种生物相互亲缘关系远近的依据,特别是最小的分类单位,它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只有了解它的特点才能更好的了解其它分类单位,而它的概念却很抽象,所以把“种的定义”作为难点,并通过观看短片,小游戏拼图和讨论方式来抓住种的基本特征,尽而引出种的概念。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生物分类的必要性、生物分类概念及依据。
②尝试对植物和动物根据其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生物的主要类群。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判断能力。
②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③通过探究生物分类方法、分类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分类技能。
⑤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情感目标
①通过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同学们保护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怀。
②通过观察图片,影片欣赏,使同学们在欣赏自然界里形形色色的生物同时,受到美育教育,从而陶冶同学们的情操。
四、策略方法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学生实践活动为基础,侧重“自学加游戏”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教师:主要用到实物展示法、激情激励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学生:主要用到观察法、比较法、资料收集、调查法、讨论交流法、合作学习、组间互动。
五、教学资源准备
1.商店里的一些东西
2.多媒体
3.图片
六、教学流程
《生物入侵者》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能力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作事理说明文;联类引申,转化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据光明日报(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设计(二)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劫掠 栖息 藩篱 归咎
2.判断下列词语运用的正与误。
A.听说小林被录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头。
B.这件事来得太突然,她显得束手无策。
C.如果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切生命将在劫难逃。
D.尽管老师反复劝解,她心里仍无动于衷。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5.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明确:lüè qī fān jiù
2.A.√ B.√ C.√ D.×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与前面的“心里”表意重复。
3.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种性构成极大的威胁。那么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入侵的呢?为什么会增多呢?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偷渡”入境;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态度:一部分人认为,经过“物竞天择”,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另一部分人认为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会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4.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5.列数字。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再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举例子。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例如: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这些比喻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三、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
[4]
《生物多样性》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阐明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2、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重点难点
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尤其是对物种和遗传多样性的理解。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方法指导:通过阅读、分析、思考,独立完成。
思维导航
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大自然是丰富多采的!
我国有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中占有重要地位。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地球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物种灭绝,对此我们不能蓦然处之,保护生物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那么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呢?它包括哪些方面呢?生物多样性对于我们人类到底有什么价值呢?
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教学过程:
一、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生物多样性,简单地说,解释生物以及生存环境的多样性;确切地说,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医、食、住、美学等;
间接价值:维持生态平衡;
潜在价值:尚未开发。
3.“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是每年的.5月22日。
随堂反馈
1.生物多样性,就是 及其 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 多样性、 多样性和 多样性。
3.物种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 ;遗传多样性是指物种内 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所生存的 的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 。
5.物种多样性的丧失,会造成生态系统失去 。
初一生物教案设计
1.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①“双受精”是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彻底弄清楚“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②“双受精”是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它是指:花粉管中的两个精子进入胚囊后,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现象。融合后,受精卵和受精的极核就要发育变化,它们变化的同时,也就是子房发育的过程,子房发育的结果,就意味着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不论是双受精过程,还是子房发育的过程,都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且内容又都较为抽象,学生不能观察到。因此,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以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2.双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学生对“受精”“极核”“胚囊”“胚孔”等这些名词很陌生,要马上记住,而且还要知道它们的发育变化情况,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2)如前所述,双受精过程和子房发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且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接受起来确有难度,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要尽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动画片,或自制移动教具、自画板书等)辅助讲解,使学生把这部分知识理解透彻。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关于引言:上节课讲的内容是“开花和传粉”。所以,教师在讲新课前,可以先复习提问如①什么叫开花?什么叫传粉?②传粉的方式有几种?③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可以这佯说:“不论什么样的传粉方式,最终是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了,下一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有的学生会接着教师的话说出:“形成果实,形成种子。”教师马上又可接着问:“果实和种子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是今天所要探讨的问题。”(写出课题)
2.关于“受精的过程”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首先,使学生弄清楚子房内部的结构。教师最好能边画板图边讲解:雌蕊的子房中间有胚珠,胚珠外有珠被和珠孔(珠孔的位置可以在顶端、侧面或底部)。胚珠中间有一个胚囊。胚囊中,珠孔下有一个较大的细胞,叫卵细胞。胚囊中间的部位还有两个极核。
教师画制的板图要很规范,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勾画出子房各部分结构和名称,与此同时,学生会学着教师的板图画。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绘制生物图的能力;另一方面还会加深学生对子房结构的记忆。
然后,再讲解受精的过程。受精的过程应包括三个步骤:第一,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受柱头上粘液的刺激而萌发;第二,萌发出的花粉管不断伸长,把花粉中的两个精子沿着花柱,通过珠孔送到胚囊中;第三,进入胚囊中的花粉管顶端破裂,两个精子移动出来:一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
最后,教师及时给出受精的概念和双受精的概念。而且要说明,双受精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
在讲解上述三个过程的同时,教师最好用活动教具示意花粉管萌发及生长的情况。可以告诉学生:在柱头上落有许多花粉,而且有许多花粉萌发,因而有不少花粉管在花柱中生长,但在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花粉管进入胚囊,完成双受精过程。在双受精完成后,受精卵和受精的极核将进入胚和胚乳的发育。
3.关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首先,说明一朵花在传粉和受精后,花的大部分结构已完成了它的使命,都枯萎了,唯有雌蕊的子房将继续发育。
第二,在自画的雌蕊结构的板图处、在图注的相应位置上,边解释子房内各结构发育情况边注明结构名称。
第三,注意与前面讲的种子结构相呼应,说明子房内的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在这之前,可以先启发学生回答:种皮、胚、胚乳是前面讲过的哪个器官的结构?当学生答出是种子时,教师可以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给学生进行小结,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举些日常食用农产品,让学生回答食用的部分,是植物体的哪个器官。特别是有些果实,它的种皮和果皮紧紧贴在一起,像米和小麦,它们的种子也叫果实。
最后说明:果皮和种子就是被子植物果实的基本结构,所谓被子植物,就是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被子植物是现存地球上最高等的植物。果皮对种子是有保护作用的。
一般情况下,植物结实一定要经过受精作用,受精是促成结实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我们夏天吃的无籽西瓜和秋天吃的无核蜜橘,这样的果实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这要感谢我国的农业科学家,运用科学技术,不让植物子房里的卵细胞和极核受精,也就是说,不让胚珠形成种子,然后用特殊的药物促使子房发育成果实。这就是我们吃的无籽的果实了。
细胞生物教案设计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细胞结构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 设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总结细胞概念→将静止的内容变为动态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生物生长的奥秘
通过步步设疑,引导学生由外向内、由平面到立体、由结构到功能,不断深入地认识细胞,从中总结出细胞的概念,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并认识生物体生长的奥秘,细胞教案。
2.教学过程说明
(1)通过学生们复习、回忆、观察――细胞结构简图,引出教学主题。首先展示上节课由学生完成的细胞结构简图,引发学生思考:细胞是平面结构吗?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有区别吗?这些结构都叫什么?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索细胞结构的兴趣。
(2)教师适时展示细胞的立体结构模型,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知道细胞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另一方面借助于模型讲解动、植物细胞结构。
首先介绍植物细胞的结构。在介绍过程中渗透研究结构的方法――由外向内,同时采用边画图边讲解的方法。在讲到细胞膜的时候,应提出问题:在观察过程中谁看到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细胞膜?目的是,一方面讲清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极薄且紧贴细胞壁,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讲到液泡时,由于学生容易将它与细胞质看成是两个并列结构,所以教师要强调液泡是细胞质的一部分。
然后介绍动物细胞的结构。这时也采用边画图边讲解的方法,同时用对比学习的.方法:先找出动植物细胞的相同之处,即都有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再找出不同之处,即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细胞质里没有液泡。实施对比学习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观察,了解细胞的功能。教师进一步设疑:细胞有生命吗?并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
这时,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动动手”改为演示实验“利用高倍镜观察黑藻(或苦草)细胞的细胞质流动”。最好将视野中的物像通过显微摄影仪投射于屏幕上(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多摆几台示范镜供学生观察),使每一个学生都亲眼看到细胞质的流动。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这些现象看到本质:细胞质正在不停地流动着,说明细胞是活细胞,是有生命的。细胞质的流动可以加速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生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最后教师应指明:
①细胞壁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②细胞膜可控制物质的进出。
③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对细胞的遗传有控制作用,这一点以后会详细介绍。
这时,教师再总结细胞的概念,学生就容易接受了。同时教师应指出:
①经过科学家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②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比如病毒就没有细胞结构。从而加深学生对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结构的理解。
(4)关于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教学的难点 。
这时可以通过制作课件体现细胞分裂和生长的过程,课件主要体现两个内容:
①通过细胞分裂产生多个细胞。
②分裂后的部分细胞体积增大,说明细胞生长。
生物多样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认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其独特性。
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4.举例说明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5.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课本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
2.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本章学习,主要在同学心目中建立起生物(包括人)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2.激发同学们保护生物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热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意义。
4.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引导启发、对比分析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有关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的多媒体片断或图片。
2.学生准备:
(1)复习已学过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种类。
(2)生物的性状是基因控制的内容收集。
(3)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种类。
教学过程
一、生物多样性
[创设问题情境,抓住重点,直接导课]
教师:请问“生物的多样性”这个词侧重于哪个字?
学生:“多”字。
教师:那自然界里的生物是怎样一个“多”法呢?有几个层次内容呢?“多”的意义何在呢?好,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多媒体片断。请注意收集信息及时记录。
投放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如下:
画外音:“自然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生物。”画面中出现:游戈的鱼群、飞翔的海鸥、扑腾入水的企鹅、跳跃的猴群、飞跑的麋鹿、追逐的猎豹、悠然的丹顶鹤、开屏的蓝孔雀、快速旋转运动的草履虫、成片的森林(配有节奏较快的背景音乐随画面一幅幅闪过)学生:积极思维,收集信息,及时记录。
教师:从刚才的片断中,你收集到多少种生物?
学生:近十种。(注意:可适当的增加播放次数)
教师:自然界里的生物远不止这些,到底有多少,请同学们看书P90页图表。
学生:分析图表。
[概述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及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独特性]
教师:试分析生物多样性,从种类上看,多在什么地方?
学生:生物种类繁多,植物约有50多万种,动物约有150多万种,微生物约10多万种。
教师:通过分析图表,你能得到什么样的信息?
学生1:表中第一竖行表示生物类群,共8种。
第二行表示我国已知种数,第三行表示世界已知种数,第四行表示我国已知种数占世界已知种数的百分比。
学生2:我国的裸子植物在世界上占的百分比较高是26.7%。所以,我国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相对的,爬行类占百分比是5.97%,相对较少。我国总种数占世界平均百分比是??14.96%。
教师:好,同学们收集信息能力相当准确。刚才同学说表中有8种生物类群,除了这8种,还有哪些类群?
学生抢答:苔藓植物、藻类植物、微生物。
教师:从表中分析我国生物种类现状如何?
学生:我国总数占世界已知总数的百分比是14.96%。
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裸子植物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故乡”,我国也是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脊椎动物中的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种数都位于世界前列。
教师:也就是说,我国物种高度丰富,除此之外,我国的`生物多样性还有其独特性,有许多生物是我国所特有的。581种哺乳动物中,特有种约110种,比如??
学生抢答: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朱鹮、藏羚羊、丹顶鹤、蛙蛙鱼??
教师:植物有??
学生:银杉、水杉、珙桐、树蕨、苏铁??
教师:很好。偷猎者将我国特有的生物卖到国外其实是一种卖国行为,我们一定要和这种行为做斗争。
教师:同学们再设想一个问题:是不是地球上生存的所有生物都被人类发现了?
学生:可能有两种回答:是/不是。
教师:回答是的同学,你从哪知道还有新的生物品种?
学生:举例??(从事例出发,过渡到基因多样性的概述。)
教师:老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水稻草丛矮缩病是水稻植株明显矮化,叶片上出现斑点(白色),分蘖很小,稻谷的产量和品质明显下降的一种危害水稻生长发育的病毒性疾病,很难防治。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野生水稻种群,这个种群对草丛矮缩病具有比较强的抵抗性,从而为培育抗草丛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可见,并不是地球上生存的所有生物都被人类发现了。
这种野生水稻便是科学家新发现的生物,这种生物具有它特有的、较强的抗草丛矮缩病的基因。所以,不同品种的生物,它的基因也不相同。这便是基因的多样性。
请同学阅读P91页,基因的多样性。
学生:仔细阅读,努力理解,积极收集信息。
教师:在基因的多样性里有两个事例。哪两个?
学生1:事例一:美国科学家引进我国野生大豆与当地品种杂交,培育出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挽救了美国大豆生产业。
学生2:事例二: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创造了巨大经济利益。
一、教学设计
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讲解总结
五、教学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向学生介绍古希腊“特洛伊木马”的故事,了解什么是入侵者进而提出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二)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字音
(三)转入正文学习,主要通过以下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教学重点。(问题由实物投影展出)
形式:学生自由讨论找出问题答案,教师加以总结归纳。
问题一: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答案:课文第一段。
问题二:本文向我们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答案: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四)了解课文内容后,进而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明确:1、使用了逻辑顺序作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五)教师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
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生态现象的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第一段
摆出现象:生物入侵者与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绍。第2——4段
《生物入侵者》探究原因:新鲜水果、蔬菜贸易,跨国宠物贸易。第5段揭示态度:两种不同态度(截然相反)。第6——7段采取措施:通过议案、成立部门。第8段
(七)作业
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 初一生物教案设计
★ 高二生物教案设计
★ 高一生物教案设计
★ 高三生物教案设计
★ 生命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