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小学数学教案:2 锥的体积(共含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酷味儿少女”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42-43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求出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向学生渗透知识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联系实际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方面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教学关键】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具准备】简易多媒体、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空心实物各一个。
【学具准备】三种空心圆锥和圆柱实物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2、求下列各圆柱的体积。(口答)
(1)底面积是5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
(2)底面半径4分米,高是10分米。
(3)底面直径2米,高是3米。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并应用这个公式计算出了圆柱的体积,那么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新课教学
师:圆锥的底面是什么形状的?什么是圆锥的`高?请拿出一个同学们自己做的圆锥讲一讲。
生:圆锥的底面是圆形的。
生: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师:你能上来指出这个圆锥的高吗?
师:很好,因为圆锥的高我们一般无法到里面去测量,所以常常这样量出它的高。
师:你们看到过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状的?(略)
师:对。在生活中有很多圆锥形的物体。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圆锥的体积。请同学们拿出一对等底等高圆锥和圆柱。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研究出等地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然后把你的想法放在小组中交流,再分工进行实验。下面我们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边说边演示),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圆柱内,看看几次可将圆柱倒满。现在我们分小组做实验,大家边做边讨论实验要求,如有困难可以看书第23页。
出示小黑板:
1、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圆锥的体积怎么算?体积公式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做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在你们做实验用的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生: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权的1/3。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得出这个结论的同学请举手。(略)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生:我们先在圆锥内装满沙,然后倒人圆柱内。这样倒了三次,正好将圆柱装满。所以,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说得很好。那么圆锥的体积怎么算呢?
生:可以先算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用底面积乘以高,再除以3,就是圆锥的体积。
师:谁能说说圆锥的体积公式。
生:圆锥的体积公式是V=1/3sh。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同样实验请同学认真看一看。想一想有什么话对老师说吗?请看电视。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42页,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圈圈划划,并说说理由。
生:我认为“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句话很重要。
生:我认为这句话中“等底等高”和“三分之一”这几个字特别重要。
师:大家说得很对,那么为什么这几个字特别重要?如果底和离不相等的圆锥和圆柱有没有三分之一这个关系呢?我们也来做个实验。大家还有两个是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请同学们用刚才做实验的方法试试看。
师:等底不等高或者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1/3。师:可见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关键条件是等地等高。
师:下面我们就根据“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个关系来解决下列问题。
例l: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两名学生板演,老师巡视)
师:这位同学做的对不对?
生:对!
师:和他做的一-样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同学举手)
师:那么这位同学做错在哪里呢?(指那位做错的同学做的)
生:他漏写了1/3。用底面积乘以高算出来的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还要再乘以1/3。
师:对了。刚才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即V=1/3sh。我们在用这个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时,要特别注意,1/3不能漏掉。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材分析:
例题中只呈现加减法计算的例子,按键数字和屏幕显示的结果对应出现;乘除法式题要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运算的同时让学生探索计算的规律,把计算和探索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还是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的直接途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1、师:谁会使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显示:0 输入题目,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
2、出示:386+179=,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3、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屏。
5、计算。
765+469= 589×76= 3208-2965= 625÷25= 6848-579+386=
再计算。
946×57×0= 100÷5= 3028-2965=
估算:99+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6、看谁算的快,练一练。
7、做第26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3、完成第27页的“做一做”。
三、练习
(一)基础练习
1、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111111×1111111=?
2、神奇的198。
321-123= 654-456= 987-789= 951-753= 357-159= 9856-9658= 8745-8547= 5412-5214=
(二)巩固练习
1、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2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被白白地流掉了??
◆照这样计算,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______千克。
◆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按20千克计算),这些水大约能装______桶。
◆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每月用6桶水,这些水够用______个月,约合______年。
(1)学生用计算器输入数据,计算得数,再指名汇报结果。教师提醒学生要做到:看清数据、正确输入。
(2)看完这些数据,你想说点什么?
(3)小结:节约用水要从点点滴滴开始,有这样一句广告词:“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争当一个节约的好孩子,为创建和谐节约型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2、练习三第12题。
要求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注意学生计算后填表时相应数据填写得是否合适、是否正确。
3、练习三第14题。
这是有规律的计算题,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计算器还要快,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三)拓展练习。
8765-32×21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操作的?
1、学生独立操作,指名汇报。
2、教师介绍“M+”、“MR”的使用方法
先按32×21,得数是672。然后按下“M+”,这样就可以把这个答案保存下来,然后按“8765-”,再按“MR”就可以把刚才的672调出来了,最后我们就可以得到答案8093。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第11、13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自学预设】:
自学内容自学P43内容
指导方法自学P43
思考:
1、底面积是什么?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是怎么求的?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怎样?
尝试练习试着完成P43的做一做的第2题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统一。(完成P43内容及P45第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并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
通过预习你观察到到了什么?
生:图中画阴影部分的那一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师强调:这个面是由摆放的方式决定的。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面积。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2)怎样求长方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即S=ab)怎样求正方体的底面积?(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即S=)
(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
思考:我们能不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公式呢?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棱长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3.练习:
完成P43“做一做”第2题。讲解:“横截面”通过实物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他的实际意义,懂得一个物体平放,立体图形的左面和右面就叫做横截面,如果竖起来,横截面就成了底面。所以
三、巩固练习:完成P45题8。
四、练习拓展:
1.计算:
2.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0.15,长2m。5根这样的木料体积一共是多少?新课标第一网
3.有100块底面积是42,高6cm的立方体石块。这些石块的体积一共是多少?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的和是48cm,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课 题 认识时间 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几时几分,并能写出来。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正确的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手表。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认识时间,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认识时间。
1.你会读、写这些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吗?
你能在你的钟或表上拨出这些时间吗?
7:35 11:05 3:55 5:25
二、教学新课
出示课件
先让学生读出4时15分,再接着数4时16分、4时17分、4
时18分、4时19分,也可先让学生读出4时20分,再往回数1分。在这里,要求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100以内的数数能力。
让学生了解一个大格中间有5个1分钟,所以一小格就是1分钟。
三、练习巩固
1.出示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和同学讨论或向教师请教。
在做这些题目时要引导学生尽量使用钟表外圈已有的分钟数很快读出时间,例如,第3小题中可以先读出10时35分,再1分1分地数到10时39分,也可以先读出10时40分,再往回数1分钟。
2.拨钟面练习。
让学生拨出以下的时间:
5:33 2:16 10:58
四、课后小结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怎样学到的?
媒体出示一分钟价值图片,“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你们看一分钟能创造多少财富,做多少事情,时间的价值是多么巨大呀!小朋友们,对你们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时间是人类所拥有的全部财富。希望你们珍惜每一分钟,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才!
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第25~26页,例2、例3及练习四的第3~8题。
教学目的:
1、 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 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 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
板书: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 Sh
2、教学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
4、教学例3.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7题。
学生先独立判断这三句话是否正确,然后全般核对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8题。
(1)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③ 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的第6题。
(1)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 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
② 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
③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④ 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 Sh
Unit 10 Music
The Sixth Period: Writing
深圳市田东中学 刘红兵 张开升
I. Teaching aims
Student’s Book: Writing, Page 39
Workbook: 填词和句子表达
1. ability aims
a. Learn to work together to discover and solve problems
b. Learn to write a letter for advice
2. language aims
a. Freely use the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learned in this unit in their writing
II.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 Consolidate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by using them in their writing:
Instrument, popular, music, classical, clap, magical, jazz, concert, musician, dream of, above all, be honest with, paly a joke on, unusual, by chance
2. how to work out a letter for asking for advice step by step
III. Teaching methods:
task-based learning; 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activities
IV. Teaching aids: a computer with a projector
V.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I Warming up
Brainstorm the students about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Then give them some time to write down what they have learned about the topic.
Step II More about vocabulary
Go over the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unit and work on Workbook vocabulary exercise(filling in the blanks and word puzzle).
Step III Writing sentences
Translate the sentences in the Workbook exercise, using the words and the expressions given. The purpose of this exercise is to revise the vocabulary and the structures the students have learned so far in this unit and to improve their speaking and writing. Let the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first orally and then with pen and paper.
Step IV Student’s Book: Writing
You and your friends want to start your own band, but you have never been in a band before. Discuss your problems with your friends and then write an e-mail to Freddy for his advice. The e-mail is started for you, but you have to finish it.
Let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m. Show on the screen the steps they are advised to follow. After writing, let some students read their letters and finally show Sample Letter.
Homework: Finish off the summing up in Student’s Book.
Lesson 5
Teaching Objectives:
掌握be going to表将来时的句型的运用;
能够表达自己将来的意愿。
Language FOCUS:
be going to do sth. on a field trip be good at sth./doing sth. Go fishing/boating/hiking etc.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Revision
1.To make up sentences with the time phrase. now, at the moment, Look! , listen! etc.
2. Ask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unday?
Step 2 Leading-in
Teacher: On Sundays. I often go shopping. I like going shopping. What do you like doing on Sundays?
Students: I like playing computer games.
…
Teacher: I’m going to visit my friend next Sunday.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next Sunday, Li Mu? Help Li Mu answer I’m going to play ping-pong. Repeat for the others.
Show the table:
Name Sunday, September_______
Li Mu Play ping-pong
Jim
Kate
Ask What’s Jim/Kate going to do next Sunday? Help the students to answer using He’s/She’s going to ….
Explain be going to: It’s a way of talking about future plans.
Step 3 Present
Saying the students are going to go on their field trip. They are going to play somewhere. Let’s see what they like doing and where they are going.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and ask What is the class going to do next Friday?
Explain the phrase :
“be good at” means someone can do sth very well.
eg. “Wendy is good at English” means “Wendy s English is good, she can speak or write English very well.”
Hike. (go for a) long walk in the country, taken for pleasure exercise.
Students listen again and read in pairs
be going to : It express the future as the plans are being made. It can also be used to express future plans.
e.g. Lucy is going to study in Shanghai next month.
Step 4 Practice
Suppose your class is going on a field trip, too. Talk in groups about where to go, what to do, how to go, etc. Make it a role play. And act it out.
Step 5 Ask and answer
Students work in pairs ask questions in the box and answer.
Pay attention to the time phrases tomorrow, next week, next holiday, the day after tomorrow, etc.
Step 6 Practice
Add more phrases denoting the future time. eg, this weekend, next Sunday, etc.
A: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next Sunday?
B: I am going to do my homework.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C: I’m going to …
Talk about future intention. Have the students work in groups to plan a field trip.
Step 7 Exercises in class
Complete the dialogue.
- What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tomorrow?
- Nothing much. why?
- I ____ ____ ____ Plant some trees. Do you want to go with me?
- Yes, I’d love to. Where ____ ____ ____ ____ plant the trees?
- I ____ ____ ____ the countryside.
- How ____ ____ ___ ____ get there?
- We can take a bus.
- Good. When ____ we ___ and where?
- Let's meet at 9:00 in the morning. I’ll go to your house.
- OK. See you tomorrow.
- See you.
Answers: are, you, going, go, do,/am, going, to, are, you, going, to, /am, going, to, are, you, going, to, /will, meet,
Step 8 Homework
1. To write a short article to introduce what you intend to do next holiday.
2. Finish off the workbook exercises.
The design of the blackboard
Lesson 5 go fishing Are you going to …? be good at doing sth. Yes, I am. have a field trip No, I’m not. go on a picnic
Lesson 6
教学目的(Teaching Objectives)
(1)掌握重点单词和词组hurry up. go the wrong way, be tired。
(2)熟练掌握be going to 结构的用法
(3)能回答课文的问题并能根据上下文判断单词的意思。
教具(Properties):教学磁带,图片和卡片。Properties: tape recorder, calendar. .
教学过程(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Revision
1. To say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 calendar about Charlie’s holiday plan.
eg. Charlie is going to catch the nine o’clock train to his uncle’s home. etc.
2. Revise be going to by asking students about their plans for this evening, next Sunday, etc.
Step 2 Leading - in
Ask Do you like to hike? What mountains do you like to hike? Do you hike fast or slow? What do you do at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small groups and have them discuss the questions.
Step 3 Presentation
Saying Last lesson, we have known the students are going to have a field trip to mountain. Today we’re going to see what they met on their trip.
Do you think they have a good time? Are there any problems? (Encourage students to guess about their trip.)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 with their books closed and try to write down the problems. Call one student to write on the blackboard.
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Answer What is the class going to do at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教师就生词和难点进行举例解释。
To draw a mountain on the blackboard, teach the phrase “on the top of” pointing to the top and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pointing to the loot of it “To have a picnic means to carry your food. and eat in out doors” “To trip over sth means to fall down because of sth”
e.g. I want to climb to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first.
Tomorrow we are going to have a picnic in a park.” “The boy trips over a lying tree.
Teach hurry up, I’m tired, the wrong way, tie my shoes, I’m going to die.
Step 4 Practice
Students listen and read the article.
Then they ask and answer about the problems in pairs “What s the matter with Jill?”
“She often goes the wrong way.” etc.
并就教科书78页的练习2进行讨论。然后两人一组问答练习。
Step 5 Practice
教师将课文第七页的1,2,3,4,5副图放大后挂在黑板上。告诉同学这就是当时爬山的情景。
Students guess what the people in each picture are going to say. Then check the answers.
Then students try to find ways to help them. They work in small groups.
最后教师让学生合上课文,根据图片复述课文。
If time permits, they act it out as a role play.
Step 6 Exercises in class
Ed trips over his shoes, so he has to 1 . Jiang Wei is very tired, he wants to 2 . Li Mu has too many things in his bag and it’s too heavy, he needs 3 . Katy wants to hike quickly, she always says 4 . But Jill often goes 5 .
Answers:
1. Wear his shoes 2. have a rest 3. help 4. hurry up! 5. the wrong way
Step 7 Homework
1.Do the exercise 2 in page 78 of the textbook
2.To make a role play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3.Finish off the workbook exercises.
The design of the blackboard
Lesson sixbe going tobe doingthe word and phrase.the pictures of the text.
Lesson 7
Teaching Objectives: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use “be going to” to talk about future intentions.
Language Focus: some sentence patterns
be going to
Property: Overhead Projector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Revision
1. To talk about the problems they have when going hiking.
2. Revise the time phrases by asking students randomly,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 day after tomorrow/ next week/ this afternoon/ tomorrow, etc.
Step 2 Leading - in
Saying We know that 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 are going hiking.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morrow/ Next Sunday?
Ask students to write down phrases of future times on the blackboard.
Step 3 Practice
Students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in small groups to fill in the form in the book using their own names. Call one group to do it on the blackboard for later use.
After they finish the table, change partners and talk about the form. Use different question words and different question patterns: “What…going to …?” How…going to…?
“Where/When/Why/Who … going to… ?”
“Is she (he) going to… ?”
“Are they going to… ?”
“Is she (he)/Are they going to …or … ?”
Step 4 Reading and matching
Students do the matching themselves, then check the answers in pairs and make them a dialogue.
Step 5 Exercises in class
1. The students are going to have a party in the meeting- room next Friday, because it’s their teacher’s birthday.
Ask questions:
①Who …? ②What …? ③Where …? ④When …? ⑤Why …? ⑥General question ⑦Negative sentence ⑧ Whose …?
2. Complete the dialogue.
A: What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next Sunday?
B: I don’t know ____ ____ you?
A: I ____ ____ ___ see a nice film .Do you want to go with me?
B: Yes. I’d love to. But the cinema is far. How ____ ____, ___ ____ go there?
A: Let’s go by bus.. I _____ ____ ____ buy the tickets tomorrow. Then I’ll call you.
B: OK. Bye!
A: Bye!
Answers:
1. ① Who is going to have a party in the meeting - room next Friday?
② What are the students going to do in the meeting - room next Friday?
③ Where are the students going to have a party next Friday?
④ When are the students going to have a party in the meeting - room?
⑤ Why are the students going to have a party in the meeting – room next Friday?
⑥ Are the students going to have a party in the meeting - room next Friday?
⑦The students aren’t going to have a party in the meeting - room next Friday.
⑧ Whose birthday party are the students going to go have a party in the meeting - room next Friday?
2. are you going to do/What(How) about/am going to/are We going to/am going to…?
Step 6 Homework
1.Use “be going to” to write a short article
2.Finish off the workbook exercises.
The design of the blackboard
Lesson 7What’s he/she going to do tomorrow?How’s he/she going there?When are they going?
Lesson 8
Teaching Objectives:
1.Grasp the pronunciation of some letter clusters.
2.Master the using of be going to by denoting the future plan.
Properties: Tape recorder, cards, pictures.
Language Focus:
Pronunciation & intonation
[i:]e, ee, ea, i, [i]I [ ]a, e, o, er, o(u)[in unstressed syllables)
Special questions should be in falling tones.
words & expressions
get to - reach, arrive at (in)
Salesgirl- a girl who sells things in a shop fruit (u]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Revision
To talk about these people’s intentions for the future with “going to” e.g.
Peter is going to go to Chicago tomorrow.
Step 2 Spelling and pronunciation
Students read the words on the cards “be, she, green, screen, queen, breathe, beast, pick, hit, big, ship, agree, exercise, again, cookery, control, neighbour,”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rule, then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Step 3 Stress and intonation
Have the students say the sentences after you have modeled them one by one.
going to, want to, have to发音时可缩减为:gonna, wanna, haveta.
Step 4 Reading
Draw some fruit on the blackboard and teach the word “fruit”, tell them that It’s an uncountable noun.
Ask What would you take with you hiking? What kind of food?
Have the students prepare a list of the items they would take.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find out the Chinese “You zi” and teach the English word “grape fruit”.
Teach the words “salesman, salespeople and salesperson.”
Students read the text to their partners first, then make it a role play. Four persons form a group. (Katy, Jill, salesgirl and narrator)
Step 5 Listening practice
Read over the questions with the students. Play the tape (three times).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Step 6 Writing
Have the students write about their plans next week. Have them try to use some of the phrases from last unit.
Step 7 Reading
Show some pictures of Terra - cotla warriors, Teach the word. Show more pictures of Huashan and ask who has ever been to these places, or seen the sights, encourage them to say anything about that.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nd repeat. Answer Where is Huashan?
Have the students to practise it in pairs and act it out
Step 8 Reciting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nd repeat.
Then have a competition to see who can recite it correctly in the shortest time.
Step 9 Checkpoint
Go through the be going to sentences and the useful expressions..
Step 10 Homework
1. To write several pairs of sentences to compare “be doing” and “be going to do”
2. Finish off the workbook exercises.
The design of the blackboard
Lesson 8 take…with… have a fun field trip have lots of fun be far from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表示的意思和用法,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
教学难点:
会用>、<表示两数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0~5的认识,今天我们将来认识“=”、“>”、“<”,并学会用“=”、“>”、“<”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板书:“=”、“>”和“<”。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
①图上画的是什么? ②图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有多少只? ③你能说说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哪种动物的只数一样多?
(2)同样多。
①小兔有几只? 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贴上4只小兔。
②小猴有几只? 学生回答,老师一个对一个地贴上4只小猴,并用线连一连。
板书:4 4 1.“想想做做1”。
在圆圈里填上“>”、“<”或“=”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③小兔子和小猴的只数哪个多?哪个少?(同样多) 你是怎样知道的? (引导学生说出4只小白兔和4只小猴正好同样多) ④4和4同样多,我们就说4=4。(板书:4=4) 老师指着等号说明:这个符号叫做等号。
(板书:等号) 读作:4等于4。
老师领读、齐读、同桌互读。
⑤书写等于号,在书上第18页上先描后写。
2.教学大于。
(1)小熊有多少只?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黑板上贴上5只小松鼠,并板书:5。
(2) 小松鼠有多少只? 学生回答,老师一个对一个地贴上3只小熊。(并板书:3) (3) 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小松鼠和小熊谁多谁少呢
(教师边连线,边提问)小松鼠和小熊比怎样? (4) 小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5比3怎样?(板书:5比3多)
5比3多,也就是5大于3。
(板书:5>3) 指着大于号说明,这个符号叫做大于号
(板书:大于号) 让学生齐说大于号,再指名说。
大于号开口一头向哪边? (向左) 尖的—头向哪边?
(5) 观察式子5>3,提问:大于号的开口一头和尖的一头,哪头大? 哪头小? 开口大的那头对着大的数还是小的数? 尖的那头对着什么数? 这个式子读作“5大于3”,板书;5大于3。
老师领读、齐读,同桌互说。
(6)回顾一下,刚才学习了“大于号”,这道题是谁和谁比? 结果怎样? 老师小结:这道题是小松鼠和小熊比,小松鼠比小熊多,5比3多,可以说成5大于3,写成5>3。
3.教学小于。
(1)小熊和小松鼠比怎么样? (小熊比小松鼠少) (2)小熊有3只,小松鼠有5只,小熊比小松鼠少也就是3比5少,3比5少就是3小于5。
(板书:3<5) 指着“<”说明:这个符号叫做小于号。
(板书:小于号) 指导写“<”,在书第19页上先描后写。
(3)观察式子“3<5”,提问:小于号和大于号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尖的那头对着什么? 领读“3小于5”,齐读,同桌互读。
(4)刚才我们学习了小于号。这道题是谁和谁比?结果怎样?
老师小结:这道题是小熊和小松鼠比,小熊比小松鼠少,也就是3比5少,可以说成3小于5,写成3<5。
(5)同样一幅图,为什么可以说成5>3,也可以说成3<5呢
(比的标准不同,所以结果不同。)
4.小结
这一节课学习了“=”、“>”和“<”,它们写在两个数的中间表示两个数的大小,不管“>”还是“<”,开口对着大的数,尖的一头总是对着小的数。
三、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题图。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指名说一说每道题是谁和谁比,结果是多还是少?圆圈应填什么符号?
2.“想想做做2”。
在圆圈里填上“>”、“<”或“=”,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认识了哪几位朋友啊?你学了哪些本领呢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沪教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2.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并进行比较。
能力目标
通过生活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游戏、实践的过程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
和生活相结合,选择合理的方法比较轻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比一比
师: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在讲台上都放了哪些物品啊?(生答)
师:现在谁能说出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物品哪个重,哪个轻?(多媒体出示:苹果和气球;书和骰子)请同学们观察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
师:你们为什么能一下子判断出来呢?
小结:这是因为在平时生活中我们都拿过它们,所以可以直接凭生活经验用眼睛观察来进行判断。
(二)猜一猜
老师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盒子,里面放了不同的东西,你们能猜出哪个盒子重,哪个盒子轻吗?(学生猜测)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同的猜测,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两个物体的轻重呢?(生:用手掂一掂、拎一拎、天平称、跷跷板等)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那今天我们就一起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吧。(出示课题: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掂一掂
师:刚才小朋友都想到了许多好方法,可是当我们身边没有天平和跷跷板这些工具时该怎么办?(用手掂一掂)现在谁愿意上来感受一下老师手里的这两个盒子哪个重、哪个轻?
告诉大家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上来掂一掂,得出答案)
师:米老鼠给我们大家准备了很多礼物,等会儿我们也用“掂一掂”的方法来任选两样物体比一比轻重。
现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气球、生梨、苹果和矿泉水,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两个物品用掂一掂的方法比一比轻重。(要求:每个小组的小朋友任选两样物体来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
和()比()比()重()比()轻
(请3~4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师:在我们刚刚比较的过程中,哪个物品是最重的`?哪个物品是最轻的?(气球最轻,水最重)
师:气球的外表形状,为什么比较下来是最轻的?(因为里面是空气)
师:物体的轻与重与物体的大小有没有关系?(没有)
师小结:比较物体轻重,不能只看大小,物体的重量与它的材质有关,大的不一定就重。所以用手掂一掂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比较轻与重的方法。
(二)拎一拎
1.师:(出示课件)现在米老鼠这里有一堆梨和一堆苹果,它还用刚才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你们看行不行?(不行,因为数量太多了,手上放不下会全掉在地上)
师:那我们小朋友是不是可以想出其它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呢?(同桌交流,生答:可以用拎一拎的办法)
师:我们把苹果全放在红色的袋子里,把梨放在黄色的袋子里用手来拎一拎。(请2~3个小朋友上来拎一拎),并把拎的感受告诉大家。(梨的总重量要比苹果的总重量重)
2.很多小朋友都想尝试下拎一拎的感觉,那就和你的同桌合作下,拎一拎谁的书包重,谁的书包轻,然后把与同桌合作的结果告诉大家。
3.学生交流。(我同桌的书包轻,我的书包重)
(三)吊一吊
1.师:老师这里的梨和苹果差不多重,用手好像估测不出轻重,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它们的轻重吗?(生:用天平秤来称一称)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工具的时候还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进行比较呢?(用橡皮筋吊一吊来比较轻重)
师演示:应该看哪一段的长度?(橡皮筋的长度)
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橡皮筋拉伸的长度。
2.比较矿泉水和生梨。
师小结:在同样的橡皮筋上所吊的物体越重,橡皮筋拉得越长。
三、观察实验,比较轻与重
1.师出示媒体: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谁能想个好办法将这些东西从轻到重摆放整齐?(小组讨论交流)
(1.用手估测,2个2个比较;2. 2个2个吊起来比较;3.把这5种物品全都吊上去)
师:哪种方法会比较方便?(全吊上去)
师:其实,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已经可以猜出谁是最轻的。(海绵)谁是最重的。(吸铁石)
2.学生动手实验证明,并记录结果(从轻到重)
填写在书上的表格内。
3.学生交流
把5件物品都挂在橡皮筋上,橡皮筋拉得最短的就是最轻的;橡皮筋被拉得最长说明这个物体最重。
4.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要看橡皮筋的哪一段长度?
四、知识拓展
1.出示课件:小朋友都玩过跷跷板,当跷跷板停止晃动,像现在这样时,你能说出谁比较重吗?为什么?(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所以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如果他们两人一样重,那跷跷板两边的高度会怎样?(一样高)
2.师出示图片。
师:你从这幅图里看懂了什么?(2个苹果=4个香蕉;1个苹果=2个香蕉)
师:要使跷跷板两边的重量不一样,你有什么好办法?(生答)
师:如果再加1个苹果,那右边要加几个香蕉才能使它们一样重呢?(2根香蕉)
3.课后拓展练习
小木箱一箱可装4瓶饮料,大木箱一箱可装8瓶饮料,那么12箱小木箱装的饮料的重量和6箱大木箱的饮料的重量哪个重、哪个轻?
12×4=48(瓶)
6×8=48(瓶)
(一样重)
师: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重量。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公开》数学教案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 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C、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设计意图:在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切实经历圆柱体积公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填表:请同学看屏幕回答下面问题,底面积(㎡) 高(m) 圆柱体积(m3)
(设计意图:设计练习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这是第一层基本练习,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
例: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内直径是6分米,高是7分米.它的容积约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整立方分米)
解: d=6dm,h=7dm.r=3dm
S底 = r2= 3.1432 = 3.149 =28.26(dm2)
V = S底h = 28.267 = 197.82198dm3 答:油桶的容积约是198立方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解题格式,注意体积的单位为三次方)
三.巩固反馈
1. 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题,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中格式。(设计意图:这是第二层变式练习。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练习:(回到想一想中) 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15cm.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 2/3 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这是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习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存在于自己的身边。)
四.拓展练习
1. 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结果保留)
2. 一个底面直径是20cm的圆柱形容体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体里的水面升高4cm,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习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
1.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 解题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设计意图: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体会,在这里采用提问式小结,使学生畅谈收获、发现不足,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还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六.布置作业
1. A册习题2.7
2. 拓展练习2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三、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不足处学生讨论时间控制太少,课后作业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的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第37页“做一做”的第一题,以及练习八的部分习题。
教学目的:
1、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教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
3、 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这一数学思想。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圆柱教具。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说说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它们的体积公式用一个式子怎样表示呢?
2、 引导学生观看屏幕出示的小朋友抱柱子的图片。
师:这些小朋友抱着的柱子是什么形状?
生:圆柱形。
师:我们已经知道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想不想知道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生:想!
师: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 探究新知
1、 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圆转化成已学的图形,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配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 小组合作,实践迁移。
(1)启发:通过回忆圆的转化,你觉得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应如何转化,而后组织全班汇报。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
(2)操作:学生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将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然后拼起来,对比3次拼的结果。让学生明白: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3)讨论: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分小组讨论。
(4)汇报: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
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
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配合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内容。)
(5)概括:试着让学生根据圆柱与近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Sh
引导学生观察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3、 运用新知,尝试解答。
<1>我来显身手: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出示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A:尝试:理解题意后,自己尝试解答,(找学生演板)
B:展示:将学生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展示于平台之上。
展示一:50×2.1=105(立方厘米)
展示二: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平方厘米)
展示三: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展示四: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0.005×2.1=0.0105(立方米)
C:辨析:几号解答是完全正确的?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必须先统一单位后再计算体积应用体积单位。
<3>拓展: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该怎样来计算圆柱的体积呢?
公式是:V=∏r h
练习:求当r=5,h=6时,圆柱的体积。(单位:厘米)
三、 巩固练习:
师:下面老师想带大家到游乐场去参观,但是游乐场的门卫老爷爷喜欢爱学习,爱思考的孩子,他要求每参观一项设施之前,都要先答对一道题,有没有信心?
屏幕出示游乐场图片,游乐场设施有过山车→压路机→太空漫游→旋转木马→摩天轮→滑梯→游艇
1、填表。
底面积S(平方米) 高h(米) 圆柱的体积v(立方米)
15 3
6.4 4
2、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1.5米,半径6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求下列各圆柱的体积。
4、 如果计算大厅里的圆柱的体积,你认为测量哪些数据较方便?一大厅柱子的底面积是1.25米,高是4米,体积是多少?
5、 一个圆柱体积是80立方厘米,底面积是16平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6、 (1)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高和体积成( )比例。
(2)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高为4.5分米,体积为81立方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为3分米,体积是多少?
7、 判断
(1)圆柱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 )
(2)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 )
(3)两个圆柱体,底面积大的圆柱体体积就大。( )
(4)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体积就扩大4倍。( )
四、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用转化这一数学手段,把圆柱转化成已学的长方体,从而推出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实际上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转化”,例如,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知识与知识之间是紧密相联的,是融会贯通的。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主备人:孙菲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的内容及练习二的第3、5、6题。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 × ×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口头列式。
强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用乘法计算。
二、教学实施
1、教学例3
(1)出示条件和问题:
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 ,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2)提问:通过已知条件和问题,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时粉刷 是工作效率, 小时是工作时间,这道题是求工作总量。
(3)根据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列式: ×
2、探究计算方法。
(1)提问: × 等于多少?(学生可能会说出得 。)
追问: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可能只是说出结果,但不能清楚地说出算理。
(2)理解算理。
提问: × 表示什么意思呢?(求 的 是多少。)
老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用它表示这面墙,涂出它的 。
学生动手折纸。
老师:涂色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
提问: 的 怎样表示?
启发:再折一折,把5份中的1份再平均分成几份?(4份)
学生再动手折纸,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 的 。
提问: 的 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板书: 的 是 。
一、 总结算法。新课标第一网
提问: × = 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分母5和分母4相乘的积作新分母,分子1和分子1相乘的积作新分子。
板书:
× = = 。
问题:用这种方法我们再来计算一下 小时粉刷多少呢?
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提问: × 等于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 乘 表示 的 是 。)
追问:你是怎样算的?
质疑:分数乘分数应该怎样计算?
归纳:分数乘分数,用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
三、练习:
做练习二第5题。
四、作业:
做练习二第3、6题。五、课堂小结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分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 小学数学教案
★ 人教除法说课稿
★ 人教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