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动物细胞融合与单体克隆抗体教案优秀教学设计(共含12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Ellen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说明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异同。?
(2)简述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方法与原理。
(3)了解单克隆抗体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并说其应用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
(1)由植物体细胞杂交导出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2)让学生进行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案设计,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过程图的解读和有关原理和方法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作风,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创设让学生主持我国航天工程空间生命科研项目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中,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区别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方法与原理
难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三、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学手段
和方法 预期
目标 ?1.实例引入新课──细胞融合。
2.复习提问。
3.学习新课──细胞融合。
(1)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
(2)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
(3)动物细胞融合的意义和应用。
4.学习新课──单克隆抗体。
(1)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2)单克隆抗体的生产过程。
(3)克隆抗体的应用。
5.小结。
6.布置作业或实践活动。 师:1970年,有两位科学家做了一个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以证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是运动的。那么,如何实现人—鼠细胞的融合,以及动物细胞融合后还有什么用途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师:由于动物细胞融合与前面所学的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相似,所以我们通过两个问题,来回顾一下有关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基本知识。第一个问题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过程是怎样的?
生:先用酶去除两种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使之成为原生质体,再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诱导两种原生质体融合成杂种细胞,最后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
师:第二个问题是: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有何区别?
生: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无明显的液泡。
师:有了以上的基本知识,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请大家翻开课本P52,阅读第二自然段。
师:动物细胞融合的基本原理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原理是否相同?
生:应该相同。
师:对,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原理相同,那么动物细胞融合的具体过程是否也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一样呢?
生:应该基本一样吧?
师:对,下面我们以灭活病毒诱导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为例,来理解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
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类似,但动物细胞融合时可用灭活的病毒作为诱导剂,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阅读课本P52的生物技术资料卡,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为什么灭活的病毒能作为诱导剂?
生:因为灭活的病毒能使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
师:对,那么不灭活的病毒能作为诱导剂吗?
生:不能,因为不灭活的病毒会感染细胞,而不能诱导细胞融合。
师:回答得非常好!从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把两个不同的动物细胞放在一起,用灭活的病毒处理细胞后,它们就先质融合,再核融合,进而形成杂交细胞,这个细胞有丝分裂后仍能形成两个完整的杂交细胞。
想一想,在动物细胞融合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只用单个的两种细胞来融合吗?请你们再次结合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思考这个问题。
生:我记得在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是把多个两种细胞放在一起,让它们融合的。
师:回答正确。
生:为什么在进行两种细胞融合时必须用多个细胞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请同学们课下思考并讨论这个问题。如果能查阅到有关资料,你们就能更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
在弄清楚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和过程后,还需说明的是任何一项技术的发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必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下面我们来阅读课本P52中的小字,了解一下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简史。
从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发展简史的资料中,我们能切实体验到这个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那么,实现动物细胞融合有什么意义呢?
大家都知道,物种间由于存在生殖隔离使得有性杂交方法有局限性,而细胞融合技术能打破生殖隔离,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具体成功的实例见大屏幕。
正因为如此,细胞融合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细胞学、遗传学、免疫学及生物新品种培育等领域,但此技术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用途,就是制备单克隆抗体。有同学听说过单克隆抗体一词吗?
生:(大多数同学回答不出来。)
师:在弄清什么是单克隆抗体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以下两个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富于想象,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操。关注细胞工程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动态和应用前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教学重点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 教学难点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教学方法 问题引入,诱导启发、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相结合,加上多媒体课件应用。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专题二:细胞工程
Subject 22?2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一。动物细胞融合
1.概念:动物细胞融合(cell fusion)也称细胞杂交(cell hybridization),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hybrid cell)
2.方法: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类似,常用的诱导因素有聚乙二醇(PEG)、灭活的病毒、电激等。
二。单克隆抗体 杂交瘤技术( hybridoma )
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Subject 22?2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一。动物细胞融合
1.概念:动物细胞融合(cell fusion)也称细胞杂交(cell hybridization),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hybrid cell)
?细胞融合是正常的生命活动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2.方法: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类似,常用的诱导因素有聚乙二醇(PEG)、灭活的病毒、电激等。
二。单克隆抗体 杂交瘤技术( hybridoma )
抗体
是机体受抗原刺激产生的、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浆细胞产生抗体。
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单克隆抗体技术-----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最重要的用途
正常淋巴细胞(如小鼠脾细胞),具有分泌抗体的能力,但不能长期培养
瘤细胞(如骨髓瘤)可以在体外长期培养,但不分泌抗体
1975年英国人Kohler和Milstein 将两种细胞杂交而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技术,获1984年诺贝尔奖
单克隆抗体制备
单:一个杂交瘤细胞
克隆:该细胞增殖分化为相同的细胞群
抗体:该细胞群产生的抗体。
特点:特异性强 灵敏度高
2。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与常规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产量高,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优越性十分明显。
主要应用有:
1)临床诊断
2)作为载体,运载抗癌药物,形成“生物导弹”治疗肿瘤
【file】目前世界各国已经研制出数以百计的单克隆抗体。许多缺乏良好诊断手段的传染病、免疫性疾病、血液病、内分泌疾病和遗传病,用单克隆抗体作为诊断手段,是一个必然趋势。另外,用单克隆抗体做体内诊断,借以鉴别和定位体内“病灶”也引起人们的注意,目前,主要用于肿瘤追踪及心肌梗塞的诊断。
思考1、本过程利用了哪些原理?
免疫原理,细胞融合原理和动物细胞培养原理
2、为什么选用小鼠骨髓瘤细胞与B细胞融合?
这样融合成的杂交瘤细胞,继承了双亲细胞的遗传物质,不仅具有B细胞分泌抗体的能力,而且还有无限增殖的本领,因而可以获得大量单克隆抗体。
【典例分析】
1.(·浙江)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的D
A、D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B、核糖体不同
C、转运RNA不同 D、信使RNA不同
2.(2005·广东)关于单克隆抗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可以制成诊断盒.用于疾病的诊断
B、可以与药物结合,用于病变细胞的定向治疗
)微型繁殖:
1.概念:是指用于快速繁殖优良品种的,叫,
也叫
2.优点:
(1)保持的遗传特性
(2)地实现种苗的
(3)不受自然生长季节的限制(因为在具有一定人工设施的室内生产)
(二)作物脱毒:
1、原理:植物附近(如)的病毒极少,甚至无毒。
2、获得脱病毒的植株的方法:切去一定大小的进行,获得脱毒苗。
3、优点:使农作物,产量
4、实例:、草莓、甘蔗、等主要经济作物
(三)神奇的人工种子:
1.定义:人工种子就是以得到的、、和等为材料,经过包装得到的种子。
2.人工种子制备技术的主要流程图:
诱导植物愈伤组织→体细胞胚的诱导→体细胞胚的成熟→体细胞胚的机械化包裹→贮藏或种植
3.优点:
(1)后代无
(2)在生产上不受、、限制
4.实例:芹菜、花椰菜、桉树和水稻
二、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一)单倍体育种:
1.过程:通过培养获得,加倍后当年便可得到遗传的优良品种。
2.优点:
(1)后代是纯合子,能
(2)极大地缩短了
(二)突变体的利用:
1.产生:由于培养细胞一直处于不断的,因此容易受到和(如、等)的影响而产生。
2.利用:从产生的突变体中可以出对人体有用的突变体,进而培育成。
三、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1.细胞产物种类:、脂肪、、药物、、生物碱等
2.技术:植物技术
3.实例:生产人参,三七、紫草和银杏的也都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2)描述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看录象提高观察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自主学习,尝试学习获得新知识的成功和喜悦。
(2)认同母亲生育了“我”,不容易,父母把“我”养育成人更不容易。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
2、教学难点:
受精过程和胚胎的发育。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开始了青春期发育,随着他们身体上性器官、性机能的变化,逐渐产生了性意识。学生对人的生殖有一定是神秘感,渴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往往又怀有害羞的心情。教师应在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性结构知识教育,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意识。
四、教学内容分析
“人的生殖”是在学习了作为物种的人的由来之后的第二节,介绍的是人的个体形成,与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密切相关。伴随着学生青春期发育的进行,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生殖结构及身体变化的原因,教材安排这一节是非常必要及时的。既有助于学生的生理健康,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本节的中心内容有两个:(1)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1、由于学生对人体及自身有很多感性认识,但没有形成体系,更没有把人放在生物圈中去分析问题。因此,本节课将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利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2、“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运用了多种动画,让学生感知受精和胚胎发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采取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3、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丰富的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认知活动,逐渐认识到生殖过程。
4、学生一方面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对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的分析、讨论去发现并归纳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通过交流演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环节媒体选择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问题1] 出生的秘密
创设情景
激活思维多媒体播放动画《大耳朵图图·出生的秘密》1. 讨论那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在观看的基础上,讨论完成,教师对学生讨论结论点评,引入本节学习内容动画片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习的思维
明确目标
有的放矢多媒体展示课题(字体显目)较强的视觉冲击
层层深入
导学达标[问题2]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多媒体展示男、女性生殖系统侧面图
1、男女生殖系统中,产生和输送生殖细胞的器官分别是什么?
2、描述精子和卵细胞产生、排出的过程?学生在识图基础上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获取知识,教师根据学情及时点拨层层深入,引导启发,形成概念,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问题3]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
1、多媒体展示精子、卵细胞产生排出过程动画
2、多媒体展示受精、胚胎发育过程动画1、有了精子和卵细胞,生命是不是就开始了?
2、精子与卵细胞如何才能相遇形成受精卵?
3、什么是受精、怀孕?
4、受精、怀孕的场所分别在哪里?
5、受精卵是怎样发育成成熟胚胎的?学生结合课前收集资料(附表1、2)、动画和自己认识,讨论完成;教师对相关难点处结合动态画面进行适当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突破难点
[问题4] 胚胎发育过程中如何获取营养物质?
1、多媒体展示胚胎(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取营养物质动画1、胚胎获取营养物质和氧气的途径是什么?
2、胚胎是如何拍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3、胚胎的生存在什么样环境中?学生在观看动画基础讨论完成
[问题5] 胎儿和胎盘是如何产出的?
1、多媒体展示分娩过程动画1、分娩时产出的结构有哪些?
2、如果分娩不顺利,如何才能确保母子平安?学生理解分娩不仅仅是胎儿和胎盘产出过程,但是对母亲来说却是十分不易,伴随有剧烈的阵痛,如不顺利、难产,则必须剖腹手术,以确保母子平安
[问题6]怀孕对女性生活的影响
1、多媒体展示女人怀孕生理、心理的变化动画
2、展示酒精、烟草及药物对胎儿造成的不利影响, 1、说出女性怀孕后生理、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父母?怎样报答父母的生育和养育之恩?
3、你认为妇女在怀孕期间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根据动画和自己认识完成,教师补充完善体会母亲孕育自己的艰辛,培养学生热爱母亲,体谅母亲的情感。
[问题8]
总结提升
画龙点睛1、多媒体展示胚胎发育过程图归纳胚胎发育的过程及胚胎获取营养物质过程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对学生总结点评
教学实施的程序
本节内容共设计为2课时完成。
教学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
活动 教学
意图
引入 辛弃疾这位豪放派词人也曾描绘这样温馨的景象──“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词人笔下描绘的,是融融的天伦之乐。古往今来,家庭的美满、家族的繁衍和人类的延续,都和生殖有关。 了解生殖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自然的生殖过程 正常的生殖过程是怎样的呢?
通过图片等直观素材讲述,“具有正常生育能力的夫妇,在性交过程中,丈夫的精子进入妻子的体内,健康的精子运动至输卵管处与卵细胞相遇、相融合,形成了新生命的起点──受精卵。接着,受精卵一边向子宫移动,一边开始分裂,最终到达子宫内壁的某处并植入子宫内膜,即着床。共经历280天左右的孕育,胎儿分娩出世──一个新生命就这样诞生了。”
健康的生殖细胞、精卵的结合以及正常的胚胎发育,对于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精卵的结合。回忆初中所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了解生殖过程,为学习辅助生殖技术打好基础。
生殖健康的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类生殖有关的健康问题有哪些呢?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必要的补充:有的夫妇在不想生育的时候,妻子怀孕;怀孕的母亲因感染某些病毒造成新生儿患先天性疾病;与人类性行为有直接关系的性病的传播等。
提出生殖健康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殖健康的新观念。
投影:生殖健康的三方面内容。
讲述:生殖健康所关注的每个方面的内容都是人类最基本的、正常的需要。例如,夫妻间的性生活,早已不仅仅是以生殖为目的,而是人类正常的生理需要之一。所以在生殖健康的概念中突出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新观念,这也是社会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一种体现。
如上所述,有关生殖健康的问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在社会生活中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回答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如有的人想要孩子,却不能生育;有的母亲尽管能生育,但却有将传染病传染给胎儿的危险,等等。 引起学生对生殖健康的关注。
了解生殖健康的概念。
深入理解生殖健康的意义。
人工辅助生殖技术概述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夫妇很想要一个小宝宝,可是,结婚多年一直没有怀上。可能有哪些问题影响到夫妇的生育能力呢?举出教材中提到的“现实中的问题”。
列举社会需求: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育龄夫妇中大约有5%~15%为不育症患者,其中男性不育占1/3~1/2。1988年美国国家中心统计育龄夫妇中,不育症发病率为8.4%,到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10%左右。在我国内地的育龄夫妇中,约有5%~8%存在不育问题,在一些大城市中,大约每10对夫妇中就有一对不能生育。而我们国家传统的伦理观使不育症患者不仅承受着个人心理上的痛苦,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
怎样才能帮助这些不能正常生育的夫妇实现生育的愿望呢?
针对夫妇双方各种不育的原因而发展起来的各种人工辅助生殖技术,有助于治疗和解决患有不孕症夫妇的生育需要,也有助于缓解由不育引起的在心理、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辅助生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和体外受精(即俗称的试管婴儿)等技术。根据自然的生殖过程,分析可能引起不育的原因。
说出自己所了解的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如试管婴儿、人工授精。
了解不育是一种常见病。
了解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社会意义。
人工授精 人工体内授精是一种怎样的辅助生殖技术呢?
人工授精是指用人工方法将精子导入女性子宫内,使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
人工授精技术适合于因丈夫精子少或精子活力差而不育的情况。为什么说这一技术主要用来解决丈夫不育的问题呢?
人工体内授精由美国医生R.L.Dulensen于1890年成功地应用于临床。但是,由于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此项技术才得以普遍开展。80年代以后,精子库在一些国家相继建立,这为人工授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报道,目前全世界经人工授精诞生的子女已达100万人以上。
人工授精是如何实施的呢?参考教材中的讲解和图示,介绍该过程的步骤。
提出思考题:(1)卵细胞是如何为人工授精做好准备的?(2)该技术对妻子有怎样的要求(输卵管通畅)?(3)对丈夫的精子有怎样的要求?(4)如何判定该技术的实施是否成功?
通过讨论分析以上几个思考题,让学生了解人工授精的基本过程。
阅读旁栏资料卡,了解正常的受精过程对精子的要求。
精读教材并观察示意图。
讨论思考题。
了解人工授精的定义。
了解人工授精技术适用于哪些情况。
了解人工授精的基本过程。
试管婴儿 有的夫妇不能生育的原因,是女方输卵管阻塞。对于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试管婴儿技术。
目前全世界至少有22万试管婴儿,我国大陆自1988年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起,目前已有1000多名试管婴儿像其他人一样健康地生活着。
何为试管婴儿呢?试管婴儿是在试管中诞生的吗?试管婴儿技术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根据教材的讲解和示意图,回答下列思考题
(1)体外受精为何被称为“试管婴儿”?(2)胚胎在体外发育到哪一阶段进行胚胎植入?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该技术的基本过程,并与人工体内授精相比较,了解两种技术的差别。
通过教材中提到的单个精子的体外受精,启发学生思考这对于解决男性不育症问题的积极意义。
概述:近来,由于对人体精子、卵细胞和胚胎的研究不断深入,试管婴儿技术也不断得到发展。1978年,英国妇产科专家P.Steptoe和胚胎学家R.Edwards合作,将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成功,胚胎移植于子宫后顺利发育并成功分娩,称为第一代试管婴儿,它很好地解决了女性不孕问题;1992年,比利时医生G.Palermc宣布,将单个精子直接注入卵子胞浆内,受精获得成功,称为第二代试管婴儿,它可解决男性不育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S.Mumne等科学家采用胚胎活检的方法,从早期体外发育至4~8个细胞的胚胎中取出1~2个细胞进行遗传分析,在胚胎植入子宫前进行若干遗传病的诊断,称为第三代试管婴儿,这种技术可以帮助那些有遗传病的夫妇选择一个健康的婴儿。谈一谈个人对“试管婴儿”技术的了解。
精读教材并观察示意图。
讨论思考题。了解试管婴儿技术的基本含义。
了解试管婴儿技术的基本过程。
了解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
辅助生殖技术与伦理和法律 针对以上提到的辅助生殖技术,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人工授精的精子有没有可能由夫妇之外的第三者提供呢?由此可能引发哪些社会伦理问题呢?
阅读教材中《试管婴儿技术光环的另一面》的资料分析后,你有何想法?
概述:可以说,辅助生殖技术的实施在客观上分割了生育与婚姻的必然联系,分割了生育与夫妻间性行为的必然联系。尤其是有夫妻以外的第三者介入的人工授精或体外授精,以及“代孕母亲”的出现,引发了较多的伦理、法律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科学工作者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更要依赖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从教材“拓展视野”中述及的我国卫生部通过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可以为一些敏感的问题找到答案。提出一些想法,例如利用第三者的精子,孩子的父亲如何确定;人工授精的后代出现近亲婚配的几率有多大;精子是否可以出售;等等。
阅读“拓展视野”,进一步思考、讨论有关问题,如:在我国,单身女性能否实施辅助生殖?能否实施代孕技术?同一个供精者的精子被使用的次数有没有限制?生殖细胞能否买卖?等等。引起学生对辅助生殖技术可能引发的伦理与法律问题予以关注。
避孕的原理和方法 以上我们讨论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育难题的解决。那么,生育能力正常的人在家庭生活中有没有生殖健康的问题呢?例如,有的夫妇在不想生育的时候怀了孕,不仅违背个人意愿,而且往往也不符合国家的政策规定。要解决计划外妊娠,当事人不得不承受人工流产对身心以及对生活和工作带来的诸多影响。这就涉及到避孕的问题。从正常的生殖过程来考虑,避孕的基本策略有哪些?
引导学生从生殖过程的各个环节来思考和理解不同的避孕措施的原理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几种避孕原理的介绍
避孕方法的指导性建议:应该知道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比如,根据是否已经生育、短期还是长期避孕、身体的健康状况等选择适合的避孕方法,而且应该在使用前了解每一种方法或药物的副作用等相关问题,以减少其对身体健康的不利影响。思考并回答:影响生殖细胞的产生、影响精卵的结合、影响胚胎在子宫内着床的因素都有可能干扰受孕的完成。
阅读教材中关于避孕药具和避孕机理的讲解。
了解避孕方法的多样性以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避孕方法。 了解避孕的意义。
了解避孕的原理和各种避孕药具。
预防性传播疾病 生殖健康还包括摆脱性传播疾病的威胁。什么是性传播疾病?
性传播疾病是指通过性行为而传播的传染病。通常称为性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危害较为严重的性传播疾病有哪些呢?
根据教材中“我国累计报告的HIV感染者的传播途径分布图”,分析讨论:
(1)性病的发生除性行为传播以外还有哪些途径?
(2)AIDS的发生和发展,有什么社会因素?我们对AIDS患者应持怎样的态度?
通过“到社会中去”栏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性病的传播?
阅读资料卡──简要了解梅毒、淋病、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
讨论AIDS的传播途径,并了解教材中归纳的4种传播方式。
思考、讨论性病的预防措施。
了解性病的特点。
了解几种危害严重的性病。
了解性病的传播方式。
唤起学生的人文关怀。
引起学生对性病预防问题的关注。
小结 学习这一节内容后,我们了解了生殖健康的具体含义,了解了有关避孕和性传播疾病的知识。学习了辅助生殖技术的基本过程,讨论了这项技术对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意义以及在法律、伦理方面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伦理观是应该屏除的,但对天伦之乐的需要、对家庭美满的渴望如果无法实现的话,必将影响人的生存质量。相反,如果辅助生殖技术被无节制地滥用,将会引发更多的伦理问题,所以辅助生殖技术只有在法律规范的基础上,才能健康地发展,从而趋利避害,真正造福于人类。 对本节学习内容做简要回顾,再次强调关注生殖健康在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人教社教师之家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生殖健康教学设计的内容。如有更好的建议请加微信(志远网络)告之我们!
和能力目标:
描述绿色食品的显著特点,能识别区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食品。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绿色食品的生产或消费情况,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身体健康、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他们社会责任感。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绿色食品的含义。
学习掌握绿色食品的显著特点、区分绿色食品标志。
2.学习难点:
绿色食品的特点。
【食品安全大事件】
1、1月,武汉市农业局在抽检中发现来自海南省英洲镇和崖城镇的5个豇豆样品水胺硫磷农药残留超标。水胺硫磷是一种高毒性农药,禁止用于果、茶、烟、菜、中草药植物上。它能经由食道、皮肤和呼吸道引起人体中毒。
武汉市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立即对不合格豇豆予以销毁,并根据湖北省农产品市场准入的规定,决定从2月7日起停止销售来自海南省的豇豆3个月。此后,上海、广东、重庆、江西等地也有类似情况反映。
2、207月,三聚氰胺超标奶粉“卷土重来”: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一批送检的奶粉样品中,检验出三聚氰胺超出限量值标准。青海公安机关根据甘肃省提供的线索,协助质监部门对民和回族土家族自治县东垣乳制品厂问题奶粉进行了查封。警方查明,在这家乳制品厂发现的这批约38吨问题奶粉中,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达500余倍。
3、年7月,北京小学生张皓通过科学实验对食用菌进行了荧光增白剂检测。11月底,“小学生调查蘑菇九成被漂白”等报道见报,成为社会热点事件。12月1日,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通报对北京市场销售食用菌荧光增白物质专项监测情况,称样品监测合格率为97.73%。记者了解到,近期针对蘑菇的专项抽检由“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承担,检测方法为《食用菌中荧光物质的检测》(NY/T 1257—)。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副主任张卫民告诉记者,“从检出情况看,3个样本均为表面有荧光增白物质污染,菌体内部均未检出,并且在包裹蘑菇的包装上均检出荧光物质。这样看来,“荧光增白物质来自包装污染。”
【绿色食品的显著特点】
例1:绿色食品水稻生产要求
1
以上就是人教社教师之家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绿色食品的生产导学案的内容。如有更好的建议请加微信(志远网络)告之我们!
1.绿色食品是遵循__________的原则,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许可使用________商标的______、______、______的营养类食品。
2.与普通食品生产相比,绿色食品生产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体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
4.我国目前将绿色食品分为______级和______级两大类,其中______级绿色食品等同于国外的有机食品,是目前我国食品的最高级标准。
参考答案
1.可持续发展 绿色食品 无污染 安全 优质
2.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
3.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生产技术标准 产品标准和包装标签 储运标准
4.AA A AA
1.与普通食品相比,绿色食品有什么不同特点?
答案:从外观上看,二者没有明显的差别。绿色食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内在品质方面,如无污染、安全、优质、富含营养等。与普通食品相比,绿色食品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产品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对产品依法实行标志管理。
2.绿色食品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1)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
(2)对产品实行全程质量监控。
(3)对产品依法实行标志管理。
3.AA级绿色食品与A级绿色食品有何区别?
答案:(1)AA级绿色食品是指产地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2)A级绿色食品是指产地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如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Ks5u.Com]
【例1】 对绿色食品的叙述正确的是( )ks5u
A.绿色食品就是“绿颜色的食品”
B.绿色食品就是用传统农业生产的食品
C.绿色食品为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
D.绿色食品生产时的空气无需达标
解析: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对生产时的生态环境等都有严格规定。
答案:C
1.下列关于绿色食品与天然食品的叙述,正确的是… ( )ks5u
A.绿色食品就是天然食品
B.纯天然食品就是最佳食品
C.纯天然食品营养物质丰富
D.对绿色食品国家有严格的生产标准
【例2】 AA级绿色食品允许施用( )
①堆肥 ②绿肥 ③硝态氮肥 ④泥肥 ⑤直接排出的人粪尿 ⑥沤肥 ⑦饼肥 ⑧城市污泥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⑦ D.①②⑤⑥⑧ks5u
解析:AA级绿色食品允许施用的肥料种类有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秆肥、饼肥等,在以上肥料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可施用商品有机肥料、有机无机盐(半有机肥),严禁施用城市污泥、未腐熟的人粪尿,禁止施用硝态氮肥。
答案:C
2.为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各种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生产中可采取( )
①采用无土栽培 ②使用绿肥等有机肥 ③使用高效化肥 ④使用农药防治虫害 ⑤采用生物防治虫害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课堂反馈
1.D 解析:绿色食品与天然食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对绿色食品国家有严格的生产标准,而天然食品也不一定是营养物质丰富的食品,有些可能还有很强的毒副作用。
2.B 解析:使用化肥后,大约只有30%左右被作物吸收利用,其余绝大部分进入土壤,随释放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出现水华或赤潮现象。使用农药防治害虫,随着害虫抗药性的增强,农药的使用量逐渐加大,在杀死害虫的同时造成环境污染。采用生物防治害虫、使用绿肥等有机肥和采用水培法种植,都可以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各种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
以上就是人教社教师之家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绿色食品的生产教案的内容。如有更好的建议请加微信(志远网络)告之我们!
学
目
标 1.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感受作者专注忘我的科学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3.学习文章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重点 感受作者专注忘我的科学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难点 教学
准备 教师准备 书、教参 学生准备 书、练习册。 教 学 过 程
导入
观看各种小动物图片,引入主题。
飞禽走兽,鸟兽虫鱼,无一不是大自然的精灵,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杰作,无一不是与人类共同生存的朋友。今天我们走进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
检查预习
作者
康拉德劳伦兹,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获193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强调国籍)
字词
羞怯 匍匐 温驯 禁锢 余晖 怪诞不经 大相径庭
整体感知
解题 动物笑谈 谈论和动物有关的趣事、笑话。哪些懂动物?水鸭子 、鹦鹉可可
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讲了那几件趣事。
要求:无声,不指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这篇课文在5分钟内读完。默读过程中拿起笔,随手勾画。
明确:做有关水鸭子的实验 为了唤回可可学鹦鹉叫 可可咬掉父亲衣服上的扣子 可可将毛线缠到树上
合作探究
欣赏精彩欣赏精彩语段,学习文中准确严谨而又传神生动的笔法,体会行文的活泼幽默的特点。
学生独立批注4分钟。
小组讨论3分钟。
全班展示10分钟。(根据学生的批注,做评价和指导)
通过同学们的精彩语段赏析我们可以得出本文在语言上的特色是:
语言:幽默 风趣 诙谐 逗笑
其中还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 拟人 比喻 场景描写 动作描写
人物:为科学献身 探索精神 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崇高的科学精神 科学
“疯子”有爱心 耐心 仁慈 慈祥仁厚 专注 忘我
作者对他身边的动物付出了这么多的精力和爱,动物回馈给他的是什么呢?看下面的精彩片段。
拓展阅读
一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知识,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来展示人物个性、表现主题的写法。
培养热爱动物、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和勇于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知识,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来展示人物个性、表现主题的写法。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情景导读:《两只老虎》
课前预习必备——生字词的学习积累:
嗔(chēn)怪——对人表示不满。
怪诞(dàn)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
神采奕奕(yì)——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蹒跚(pānshān)——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课文内容简析
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环节一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两个关于生物膜的问题,请学生回答。
问题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答: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问题2:细胞膜具有哪些功能?
学生答: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教师导入:生物学观点认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那么,生物膜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与其功能相适应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对生物膜的结构的揭示也不例外,就让我们打开思维的大门,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100多年前,与科学家一起探索生物膜的结构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做下铺垫。
环节二 情景创设,夯实基础
1.探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展示 “资料1”(如下),回顾已学知识。
资料1 1895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可以溶入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中。
教师给学生留出阅读和思考问题的时间,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并用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水、汽油、花生油、烧杯、玻璃棒等)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问题:该实验说明什么?做出假设:
小实验:1.花生油与水混合;2.花生油与汽油混合。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细胞膜主要是有脂类物质组成的,这是依据化学上物质的相似相溶原理。脂类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物质应该是性质相似的脂类物质。
教师质疑:大家和欧文顿当时得出的假说是完全一样的,但细胞膜中还有其他成分吗?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动手进行简单的小实验操作,注重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和知识迁移。
展示 “资料2”(如下),探求新知。
资料2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细胞膜从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并且发现细胞膜能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从上述资料中,你可以得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结论: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教师把资料提供给学生,并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讲述:通过本实验证明了欧文顿的假说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假说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同时又需要进一步实验来证明。
教师引导:在前面的第二章中,我们已经学过脂质可分为三类,其中参与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哪一类?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展示磷脂分子模型(如下图),并简要介绍其化学特性。
引导思考: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怎样共同构成生物膜的呢?
环节三 情景设疑,主体探究
2.探索细胞膜的结构
展示 “资料3”(如下),引出磷脂分子的化学特性——头部亲水,尾部疏水。
资料3 19,朗姆瓦将磷脂溶于苯和水中,当苯会发完之后,磷脂分子分布散乱,经过推挤,磷脂分子排列成了单层,而且其磷酸集团的头部都浸入了水中,而尾部背离水面。
请根据上述资料,画出磷脂分子在水--空气界面上的排布图。
让学生仔细阅读 “资料3”,并在学案相应位置画图表示;教师随机投影学生的绘图结果,并请学生阐明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小实验结果推测磷脂分子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通过自己动手绘图来强化学生对磷脂分子化学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展示“资料4”(如下),构建模型。
资料4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高特和伦德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请问,分析他们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结论:脂质分子在细胞膜中成双层排列。
请思考: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呈怎样的双层排列呢?
教师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用磷脂分子模型摆放展示,其余血神挂在学案上相应位置画图表示。待学生完成后,请讲台上的学生进行讲解。
教师小结:在细胞膜中,磷脂分子以疏水尾部相对,亲水头部朝向外侧构成了磷脂双分子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③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③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具准备】1、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2、自制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在第2章的学习中曾经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当时就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本节课可以从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能更好地体现细胞膜的功能。关于这个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是:细胞膜很薄,是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让一部分物质通过,其他物质不能通过;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告诉学生,细胞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涨大和缩小,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教材中“问题探讨”栏目列出了三种材料: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其中塑料袋只能满足作为系统边界的要求,普通布能够满足系统的边界和让一部分物质透过这两项功能的要求,只有弹力布能够满足上述三项功能的要求。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认识到建立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必须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出发来思考。当然,细胞膜不可能是由弹力布构成的。细胞膜到底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使它具有上述功能呢
2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史的教学是在新教材中特别强调和突出的,在旧教材中涉及不多,要教好不容易。老师备课过程要细致策划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的实验及假说,评价他们的贡献;要能通过一连串的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要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科学家在思考研究;最后让学生从中总结出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3 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构建是本节要突破的一个难点问题。本节课中,教师自制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模型,让学生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现象自己来构建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蛋白质与磷脂的组合方式,这样让学生不但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模型构建的过程、也让他们置身其中、探索奥妙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4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个难点的讲解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来突破,有顺序和层次地介绍。通过幻灯片放映各个科学家研究的图片、动画,增强了这些内容的立体感、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乐趣中学、在轻松中学。?
【教学流程?】
设问引入→“问题探讨”→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实施程序】
学生活动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1.回忆细胞膜的功能有哪些?上节课的探究实验说明细胞膜的什么功能?细胞膜具有弹性吗?细胞膜对物质的选择性吸收是否与其特定的结构相关?细胞膜结构是怎样的呢? 大屏幕演示:正常的洋葱表皮细胞与渗透作用失水后的图像(前后自身对照)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 2.阅读资料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1)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
实验一:1895年E.Overton用植物细胞研究细胞膜的通透性。他选取
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研究,发现:脂溶性分子易透过细胞膜;而非脂溶性分子则难以通过。
问题①: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
问题②:最初认识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问题③: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实验二: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能专一地分解蛋白质的物质)分解。
问题①: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
问题②:在此实验中为什么要选用红细胞膜来进行分析?
实验三: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E.Gorter和F.Grendel作了丙酮抽提红细胞膜脂质实验:将抽提出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其分子所占的面积相当于所用的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问题①: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
问题②: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连续两层呢?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会排列成怎样两层呢?画出来进行比较哪种情况膜稳定性强?
小结与思考:
讨论对膜的研究为什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
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
多媒体课件演示相关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
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提出假说”的科学方法介绍。
主要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实验、推理想象—假说—进一步验证完善。
开始学习模型建构的方法。
假说是怎样提出的。 (2)单位膜模型的提出
一、应牢记知识点
1、欧文顿(E .Overton)的发现和结论
⑴、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
凡是脂溶性物质都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⑵、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年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和结论
⑴、实验:提取人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
⑵、发现:单层分子的面积为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⑶、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J .D .Robertsen)的发现和论断
⑴、发现:电镜下,发现细胞膜有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⑵、论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4、“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的发现和结论(P—67图4—5)
⑴、发现: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370C下40min后,
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⑵、论断: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5、1972年,桑格(S .J .Singer)和尼克森(G .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⑴、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⑵、蛋白质分子或镶或嵌入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
⑶、磷脂和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6、糖被——糖蛋白
⑴、位置:细胞膜的外侧表面。
⑵、组成:蛋白质和多糖。
⑶、功能:细胞识别作用、信息传递等。
保护和润滑作用。如消化道、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
二、应会知识点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3、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与教案
★ 纸杯动物教学设计
★ 动物乐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