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人生海海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陌上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含19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人生海海”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陌上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陌上桑》 教案教学设计

《陌上桑》 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乐府及《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

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

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

《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

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

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

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沤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

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在

艺术创作上,乐府诗格律比较自由,杂言、五言、七言兼而有之,其余有

些是不用韵的。叙事性强。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清新、质朴自然、文辞

优美。

2.关于《陌上桑》,可以让学生收集,再适当补充。

这是一首在东汉时期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歌,诗中的故事带有浓厚

的传说性。过去有人对诗里的故事做过猜测,认为:《陌上桑》讲的是赵

王的家令王仁妻子罗敷的事。罗敷出门采桑被赵王看见,赵王想把她

霸占为妾,于是罗敷作《陌上桑L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制止了赵王的卑

劣行为。

还有人认为《陌上桑》和“秋胡行’中的故事有关。秋胡的故事最早

见于刘向的'《烈女传》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叫秋胡的人,娶妻五日便

出外做官,五年后才回家。路上,见到一个漂亮的女子在采桑。下车对

她说:“力田不如运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便要娶她为妻,女子不从。

秋胡来到家里,母亲引他见其妻,正是路遇的采桑女。妻子见秋胡是个

负心人,便含恨投河而死。

这两则故事跟《陌上桑》有什么关系,现已很难考证。今天我们读

这首诗,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文艺作品来看诗,欣赏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

超的艺术性。欣赏女主人公罗敷美丽、聪明、勇敢、忠贞,蔑视权贵的形

象。

二、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准确,节奏分明,读出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陌]方位、角落。

[好女] 美女。

[善]有的本子作“喜”。

[青丝] 青色的丝绳。[笼]装桑叶的竹篮。[系]系物的绳子。

[笼钩] 一种工具,采桑时用来钩桑枝,行走时用来挑竹筐。

[倭堕髻] 种发髻名。其髻像云堆叠,歪在头部的一侧,是当时时

髦的发式。

[明月珠]宝珠名。

[缃绮] 浅黄色有花纹的纺织品。

[孺] 短袄。

[行者]过路的人。

[下担]放下担子”[捋]抚摸。[髭须]胡须。

[著(Zhuo2]戴。[头]包头的纱巾。

[但]只。[坐]因为,由于。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使君]汉代对太守或刺史的称呼。

[五马]指使君所乘的五匹马拉的车。汉朝太守出行用五匹马拉

车。

[踟蹰]徘徊,停滞不前的样子。

[殊]美丽的女子。

[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

[宁可]愿意。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一何]怎么这样。

[东方]指夫婿当官的地方。

[千余骑]泛指跟随夫婿的人。

[上头]前列。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何用] 凭什么。[识] 辨认。

[脑] 深黑色的马。[驹] 两岁的马。这句说骑着白马,后面跟着骑

着小黑马的大官是我的丈夫。

[络] 这里指网状物兜住。这句说马头上戴着金色的笼头。

[鹿卢剑]剑把用丝绦缠绕起来,像鹿卢的样子。

[千万余]成干上万(钱)

[府小吏]太守府中地位卑下的小官吏。

[朝大夫]朝廷中大夫的官职。

[侍中郎] 出入宫禁的亲近官员。

[专城居] 一城之主,如太守在史一类的官。[专]独占。

[晰] 白。指皮肤洁白。

[羹]须发疏薄的样子。[颇] 略。

[盈盈]同下面的“冉冉”都是形容举步轻缓,从容大方的样子。

[殊] 出色,与众不同。

5.请学生翻译全文。

6.再次朗读课文。

7.提问:作品是怎样表现罗敷美貌的?

讨论并归纳:

1)写罗敷出场的环境美“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渲染,烘托了

罗敷之美。

2)写罗敷采桑工具精美“青丝为笼系,桔枝为笼钩”,陪衬产托了

罗敷之美。

3)写罗敷服饰的华美“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

绮为上襦。”借服饰描写罗敷的外貌美。

4)写众人为罗敷的容貌美所倾倒,借助他人的反应,从侧面写出

罗敷的美。

8.提问:课文第2段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使君被光艳照人的罗敷所吸引,打起了鬼主意,仗

着权势,想诱使罗敷跟他走。

先写使君权势显赫,坐着五马大车,带着随从,威风凛凛地从南方

而来,一见到美貌的罗敷就徘徊不前了。接着派出随从去打听,得知罗

敷正值青春妙龄,更是想入非非,按捺不住荒淫之心,急忙亲自走向前

去对罗敷提出无理要求,要罗敷跟他一道回去。这段诗歌形象地表现

了封建官僚使君这个好色之徒的丑态,揭露了他肮脏的灵魂。

9.提问:课文第3段写罗敷面对使君,怎样痛斥他的无理,表现罗

敷的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

夫”’斥责、嘲讽使君的愚蠢,贪婪,表现了罗敷不慕权势、不畏威逼的勇

敢性格、高贵的品质。

10.提问:罗敷如何夸耀自己的夫婿的?

讨论并归纳:

1)夸耀夫婿官高位显:“东方干余骑,夫婿居上头。”

2)夸耀夫婿赫赫威势:“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3)夸耀夫婿雍容富贵:“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

值千万余。”

4)夸耀夫婿接连升迁,前程远大:“十五府小吏……四十专城居。”

5)夸耀夫婿堂堂仪表:“为人洁白晰,HH颇有须。”

6)夸耀夫婿风度翩翩:“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7)众多官员盛赞夫婿:“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1.提问:罗敷盛夸自己夫婿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无耻的使君依仗权势戏诱罗敷,罗敷则针锋相对,以

夸耀夫婿椰输压倒对方,使他自形惭愧。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

身”的策略。

12.提问:罗敷运用这种策略表现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表现她机智勇敢,善于斗争。

13.提问:请概括本诗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诗叙述一个采桑女严词拒绝使君戏诱的故事,深刻

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赞美女主人公忠贞、机智和反抗强暴的精

子。

14.提问:本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罗敷热爱劳动,对爱

情忠贞不二,这是罗敷的美好性格,也是真实可信的现实主义的描写。

但描写罗敷的美貌和对夫婿的盛夸则是理想化的夸张的,富有浪漫主

义色彩。作者把现实主义的描写和浪漫主义的夸张结合起来,使罗敷

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从而突出了中心。

2)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诗中写使君是用正面描

写,写罗敷的美貌基本上用侧面烘托的方法,这样既丰满了人物形象,

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三、小结

《陌上桑》描写的是一个使君调戏采桑女子而遭严辞拒绝的故事,

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赞美了女主人公的坚贞、勇敢和机智。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是很有特色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正面描

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同时还善于从生活中摄取富有戏剧性的场面,

人物性格通过矛盾冲突加以展示,笔法显得格外经济。通篇用五言,挥

洒自如,语言朴实无华,文辞错落有致;特别是采用了对话的形式,给人

以亲切、逼真的感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篇2:陌上桑 教案教学设计

陌上桑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读这首民歌。

2.通过咀嚼民歌的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掌握“汉乐府”常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汉乐府”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品味,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一定的想象能力。

3.通过诗歌的诵读,培养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赞美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对封建官吏的卑劣可耻行为的憎恨。

2.通过领会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二、学法引导

诵读品味、点拨引导。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通过反复吟咏,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美韵律和意境,并做到通畅地背诵诗歌,为加深体会诗歌感情内容提供可靠的基础。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反复朗读,从朗读中欣赏罗敷的美,憎恨官吏的丑。

2.学生自学.老师质疑点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生掌握一定的汉乐府的常识。

2.反复诵读,课堂上能够背诵。

(二)整体感知

这首民歌刻画了秦罗敷这一形象,她美丽、善于劳动,言辞锋利,对于不轨之徒敢于斗争,且善于斗争,人民通过她的口说出了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三)教学过程

1.介绍“汉乐府”的文学常识

“汉乐府”原来是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这个官署相当庞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2.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正音。

出示投影片。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东南隅yú 倭堕髻wō duò 襦rú 下担谨谛lǚ zi 脱帽著峭头zhuó qiào

踟蹰chí chú 谁家姝shū 骊驹lí 缃绮qǐ Hlián

3.学生对照注释,弄懂课文意思。

4.分析课文。

全诗在内容上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段:交代故事所发生的地点、季节以及女主人公的姓名、年龄、服饰等等,并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瞩目显示女主人公秦罗敷的美,为下文使君求同载作了导引。

第二段:写使君为罗敷的美貌所惊,不怀好意地询问她的姓名、年龄,最后图穷匕首见,露出狰狞面目,罗敷义正辞严地给予斥责拒绝。

第三段:则通过罗敷的夸夫,使使君相形见绌,自感形秽。

5.讨论书后练习题。

(1)作品是怎样表现罗敷美貌的?

讨论后,老师点拨,在表现罗敷的美丽时作者不从正面写罗敷的容貌,却写了许多为她的美貌所倾倒的群众,从侧面写罗敷的美。

(2)罗敷为什么那么夸张地夸她的丈夫?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这样使使君相形见细,自感形秽。反映了罗敷善于斗争。

(四)总结、扩展

这首民歌通过美丽的采桑女子罗敷拒绝使君所邀的故事,歌颂了劳动妇女坚贞不阿的品质和勇敢机智的性格,揭露了封建官吏的卑劣可耻的行为。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十、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在这首民歌中称太守为“使君”,这种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寇恂传》,是东汉时的习惯,据此可以推断这首民歌大概产生于东汉时代。

l.汉乐府民歌有什么艺术特色?

两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是:(1)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2)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少数承继四言,大多数采用杂言和五言。杂言体句式自由,长短不拘;五言则更是乐府民歌的创新。(4)不少作品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2.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一方面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憎,是从民间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以它灿烂的花朵和浓郁的芳香装点了荒芜的汉朝诗坛,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它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继承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它的成就,沾溉了中国后代诗坛,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的成长。

篇3:陌上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陌上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杜建岳 侯清芬

教学目的:

1、了解一点汉乐府诗歌的知识

2、理解罗敷的智慧和品德及人物形象

3、理解本文侧面描写和夸张手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

罗敷美丽动人的形象、机智勇敢、坚贞不阿的品德。

侧面描写和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几个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作用,对本文罗敷与使君的一段对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预习:

1、阅读课文和课下注解

2、查字典,解释下面字词的含义

陌:田间的路; 名:名词用作动词,叫做 青:黑色 湘:杏黄色 著:通“着”戴 但:只 几何:多(大) 颇:副词,稍微 东方:方位名词用作省略了的动词“来”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方向,从东方 致(词):表达 骊:纯黑的'马 趋:小步快走 坐:通“座”,座位 盈盈:轻轻地 冉冉:从容地 宁可:何可,“宁”即“何”,同义复用,意思是“是不是可以”

3、思考

①第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罗敷的美丽形象的?

②诗中是怎样描写使君的可耻行为的?

③诗中有哪些夸张描写?这些描写对刻画罗敷形象有何作用?

4、试译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解题:

1、本文又名《艳歌罗敷行》,是一篇叙事诗,东汉时的一首著名乐府民歌。

2、“乐府”本为汉代主管音乐的官署,后人把这个机关采集的诗歌统称为“乐府”。

3、《乐府诗集》,乐府歌辞总集名,宋朝郭茂倩编。

4、陌上:泛指田野,桑,名作动词,即采桑之意

二、 学生朗读全诗

三、 指导学生阅读注释并口译课文

四、 引导赏析课文

以“问题”领起,重点训练以读促理解。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前提出自读目标:①侧面描写的方法,②理解人物形象罗敷的机智、勇敢和坚贞。

㈠引导学习本文侧面描写的方法

1、提问:什么是侧面描写呢?(这是文学文学塑造人物的方法之一,请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或段落)

2、学生齐读“行者见罗敷……但坐观罗敷”

3、怎见得这是侧面描写呢?请朗读第一段,然后思考:

A、 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罗敷的貌美)

B、你怎么知道她美呢?(从行者、少年、耕者的反应可看出。他们因为罗敷的美貌,看得忘了做活儿)

小结:这就是侧面描写之法:通过对文章中主要人物、景物之外的其他人物,景物的描写、借以渲染气氛,烘托主要人物,使之更突出、更丰满。

4、那么,什么地方是具体描写她的美的?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附板书设计)

采桑用具之美

外形美 发型之美观(排比)

耳环的珍贵(夸张)

衣着的艳丽

罗敷的容貌之美

㈡人物形象的理解

1、罗敷的美貌还引起了谁的注意?身份如何?

2、他是怎么表现的?找出能表现他心思的句子

“五马立踟蹰”“宁可共载不?”(揭露了使君荒淫无耻的嘴脸)

3、作为一名劳动妇女,罗敷是如何摆脱位高权重的使君的纠缠的?

朗读第三段,认真体会

①义正辞严地抗辩--“使君一何愚”

②夸夫(以权相抗)

使君:位高权重---------以权相逼

夸 夫 官高位显

气势

罗敷夸夫 升迁快 以“权”相抗

仪表 虚拟

夸张

罗敷:机智、勇敢、不畏权势

小结:罗敷是中国古代一位美貌且不畏权势、机智、勇敢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三)布置作业

1、 课外了解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感人事迹。

2、 背诵课文。

作者邮箱: hqfddd@163.com

篇4:陌上桑 教案教学设计

陌上桑 教案教学设计

陌 上 桑

教学目标:

一、 理解罗敷的智慧和品德。

二、 理解侧面描写和夸张手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一 、教学重点是:罗敷美丽动人的形象、机智勇敢的性格和坚贞不阿的品德;封建官吏诱骗妇女的可耻行为;侧面描写和夸张描写的作用。

二 、教学难点是:几个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第2段对话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要求:

一、 读课文和注释。

二、 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

髻(jì)   绮(qǐ)   著(zhuó)   遣(qiǎn)   骑(jì)   冉(rǎn)

三、 查字典,解释下面字词的含义:

陌:田间的路。读mò。

名:名词用作动词,叫做。

青:黑色。

系:动词用作名词,络绳。

缃:杏黄色。

著:通“着”,戴。读zhuó。

但:只。

几何:多(大)。

颇:副词,稍微。

东方:方位名词用作省略了的动词“来”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从东方。

致:表达。

骊:纯黑的马。

趋:小步快走。

坐:通“座”,座位。

盈盈:轻轻地。

冉冉:从容地。

公府、府中:都指太守府。

宁可:何可,“宁”就是“何”,就是“可”,同义复用,意思是“是不是可以”。

四 思考题:

1.第1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罗敷的美丽形象的?

2.诗中是怎样描写使君的可耻行为的?

3.诗中有哪些夸张描写?这些描写对刻画罗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五 准备把这首诗口译成散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 解题:

《陌上桑》又名《艳歌罗敷行》,是东汉时代一首著名的乐府民歌。

乐府,原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配上乐曲,由歌妓演唱,供统治阶级娱乐。

因为乐府曾经搜集、整理、保存了不少诗歌,后来就把这些诗歌也叫“汉乐府”或“乐府诗”。这样,乐府便从音乐机关的名称变为诗歌体裁的名称了。

三、 学生朗读全诗。

四、 根据注释引导学生把全诗口译成散文。

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阳光照耀着秦氏的楼阁。秦氏有一个美丽的'女儿,自己说她的名字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的田间小路边采桑。(她)拴桑篮的绳子是黑丝搓成的;挑桑篮的钩子是桂树枝做的。头上梳的是像云朵堆叠而下坠的发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她)穿着杏黄色花绸裙子和紫色的花绸短袄。过路的人看见罗敷,就放下担子,抚摩胡须。年轻人看见罗敷,就脱下帽子,只戴包头的纱巾。耕田的人(看见罗敷),就忘记了动犁杖。锄地的人(看见罗敷),就忘记了动锄头。(他们)回家后互相埋怨,都说(活儿没干完),只因为看罗敷出了神。

太守(威风凛凛地)从南边来了,(看见正在采桑的罗敷),车子停住不走了。太守打发小吏去问罗敷是谁家美丽的女子。(小吏回来以后回答说:)“秦氏有一个美丽的女儿,自己说她的名字叫罗敷。”(太守又问:)“罗敷有多大年纪?”(小吏回答说:)“二十岁还不够,十五岁稍微大一点。”太守(亲自走上前去)问罗敷:“你愿意跟我一同坐车吗?”

罗敷走上前去说:“使君怎么这样傻!使君自己有妻子,罗敷自己有丈夫。从东方来了上千的跟随我丈夫的人,我丈夫走在行列的前头。(凭什么标记认出我的丈夫呢?)只要看骑着白马,后面跟着许多骑黑马的随从的,(那就是了。)(他骑的)马尾巴上系着黑丝绳,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他)腰中挂着鹿卢剑,值到上千上万的钱。(他)十五岁作太守府里的小官,二十岁作朝廷上的高等文官,三十岁作皇帝的侍从官,四十岁作了一城的长官(如太守等)。人长得皮肤洁白,稍微有一些疏稀的胡子。(他)在太守府里轻轻地迈着步子,从容地在府中走着。在座的几千人,都说(我的)丈夫与众不同。”

五、 学生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1.罗敷的美丽动人。

2.使君的可耻诱骗。

3.罗敷盛夸丈夫,严词拒绝使君。

六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1.诗的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红日东升,阳光普照。美好的景物描写,为主人公罗敷的出场描绘了环境,烘托了气氛。一说这两句是诗的套子,引起开头的话,与全诗无关。

2.第1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罗敷的美丽形象的?

首先介绍了罗敷的姓名、身分和劳动地点。“养蚕桑”具体说明了罗敷是一个善于养蚕的青年女子。接着描绘了她的采桑用具和美丽服饰。“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形象地说明了她的采桑用具美观精致。发髻像云朵,耳环圆又亮,衣服色彩协调,华丽大方。这四句描写有力地衬托了罗敷美丽的容貌和身段。最后写看到罗敷的人们的感受:行者下担,少年脱帽,耕者忘锄。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说明了凡是看到罗敷的人,无论老年或少年,无不为罗敷的艳丽容姿所倾倒,从而突出了罗敷的美丽形象。

3.诗中是怎样描写使君的可耻行为的?

“五马立踟蹰”既描绘了使君的煊赫声势,又含蓄地揭露了使君惊异于罗敷艳姿的好色丑态。接着又派他的随从询问罗敷的姓名和年龄,最后竟亲自出马,提出无理要求:“宁可共载不?”这就彻底暴露了使君的可耻用心和肮脏灵魂。

4.罗敷是怎样对待使君的?她为什么要夸耀她的丈夫?这些夸张描写对刻画罗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罗敷的对话有理有节,含蓄而有针对性,先是用“使君一何愚”严词拒绝,正面斥责,接着从当时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展开说理:“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这两句不但揭露了使君的可耻行为,也表明了罗敷的坚贞不阿,不屈服于使君的权势。进而盛夸丈夫,压到使君,对使君的侮辱性要求给予无情的嘲讽。“东方千余骑”,“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这些夸张描写,生动形象地表明了罗敷的丈夫声势显赫、威风凛凛,和使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罗敷的丈夫从15岁到40岁之间,官运亨通,飞黄腾达,正是有为之年。“为人洁白晰,HH颇有须”。这些描述,形象地表明了她的丈夫是仪表堂堂,英俊不凡,甚至同僚属下也都夸她的丈夫举止大方,才貌出众。

罗敷这一段盛夸丈夫的描述,不仅含蓄地深刻地表现了一个劳动妇女聪明、机智、勇敢的性格和坚贞不阿的品质,而且揭露了封建官吏的卑鄙和可耻,给了封建官吏以无情的鞭挞。

七、课堂练习。

1.朗读全诗。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  使君遣吏往  罗敷前致词  东方千余骑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但坐观罗敷  坐中数千人

3.口译下面的句子。

来归相怨怒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八 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设计者:邹月   语文出版社《新编中学语文教案》)

篇5:《陌上桑》教学设计

王禹鸿

教学设想

这是一首汉代的乐府诗,诗中歌吟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罗敷坚拒太守调戏的.故事。学习这首年代久远的古代民歌,要注意把握句子的层次和节奏,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不但文人写诗,就连民间也创作了许多诗歌。汉朝的时候,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叫“乐府”的机构到民间去收集诗歌呢!这个机构收集了许多民歌精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陌上桑》就是其中的一首。

二、解题

1.汉乐府: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提示”。

2.本诗出处:《宋书・乐志》收载本诗,题为《艳歌罗敷行》;徐陵《玉台新咏》收载本诗,题作《日出东南隅行》;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属《相如歌辞・相和曲》,题为《陌上桑》。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要求:(1)标画生字词。

(2)诗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形象?其中主要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

讨论,交流后明确。

1.注意以下生字词:

隅敷襦捋髭峭姝骊踟蹰

2.诗中出现的人物形象较多,其中主要刻画了罗敷的形象,使君的形象也着墨较多。

四、学生品读课文

要求: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2.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中,罗敷的身份是什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篇6:陌上桑教学设计

《陌上桑》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体味罗敷的美好形象。

2、 学习罗敷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让学生深切感受罗敷的优秀品质,并使学习“罗敷的优秀品质”能落到实处。

教学手段: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导”为辅,学生“议”为主:导→议→结→练

教学思路:

1、 本篇是自读课文,且字面意思浅显易懂。因此,不需要在字词音义上花太多的时间,而应在朗读文章的基础上感受罗敷的形象。

2、 为了更好地学习罗敷的优秀品质,应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或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展开思考和讨论,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

教学步骤:

一、 入题:

1. 引导学生简诵《木兰诗》中的语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由木兰的形象(代父从军、慷慨为国的巾帼英雄)引出本课的罗敷(中国古代美好的女性)。

3.

二、 读文:

1. 学生初读课文(要求:据课文中的注解)

2. 朗读课文(要求:注意字音和朗读节奏)

A、 自由读

B、 分组比赛,各小组评议。

3. 教师小结。

4.

三、 析文(教师适当点拨)

1.问:罗敷具有哪些优势?又表现在文中的哪些语句上?

(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

明确:A、外表美

B、内在美(心灵美):机智勇敢、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对爱忠贞

2.分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方法刻画罗敷形象的好处。

A、方法:出示明星画幅,经过引导分析,再与文中描写罗敷的语句相对比,引导学生理解侧面烘托对于描写人物的好处。

B、小结: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往往能比正面描写更能给人以丰富的想像,更能加深读者的印象。

四、 拓展(教师导,学生议)

1. 导:罗敷的身上美貌与勇敢同在,勤劳与机智共存,这种女性,在现在的社会还有吗?请结合自身或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来谈谈你的看法。

2. 议:分组讨论。

要求:每组选定一种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作简要分析。

3. 答:每小组选一人作答。

要求:A、同一小组组员可互相补充;

B、其他各组可提出不同意见。

4. 问:我们可以从罗敷身上学习到什么?(提示:指对我们的学习以及今后的生活有帮助的。)

明确:学生自由回答,点到即可,不做深入讨论。

5. 小结:无论我们的外表是美还是丑,也无论我们是否具有天生的优势,只要我们敢于发现自己,敢于表现自己,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那么,即使是丑小鸭也很可能变为白天鹅。

五、 练习

本文通过罗敷与使君的斗争,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貌美心慧的女性形象,但文中并没有指出罗敷与使君斗争的结局,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为故事写一段合情合理的结局。

《陌上桑》 原文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篇7:《陌上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汉乐府的相关文学常识。

2.流利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3.了解诗歌内容,能复述课文所叙述的故事。

4.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人物表现手法。

5.探讨诗歌主题,欣赏罗敷机智善辩、不慕权贵的古代妇女形象。

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诗。

2.欣赏罗敷机智善辩、不慕权贵的古代妇女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人物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女子的容貌之美,那什么样的女子才是真正的美人呢?这节课,我们将走进《陌上桑》,一起领略一位绝色女子的风采,了解真正的美。

二、析题及乐府知识

1.《陌上桑》是乐府诗题,陌,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南北方向的叫“阡”),泛指道路。“陌上桑”可理解为“小路边上的桑林”。但是,这首诗写的主要对象却不是桑林,而是采桑的姑娘。

2.本文是一首乐府诗。这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汉乐府,指汉朝的乐府诗。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乐指音乐,府是官署。乐府作为掌管音乐的机关,始建于秦代,到汉武帝时规模扩大,乐府的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歌辞、整理配乐并演唱。后来所配的乐谱都失传了,只保留下了歌词,人们就把乐府歌辞称作乐府,这样乐府的含义就由音乐机关的名称演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注读音。

2.学生自由读

3.指读,明确正确读音,初步感知课文。

四、翻译课文

1.圈画重点实词,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2.交流翻译难点,解决疑难。

疑难预设:

第一段:

日出东南隅:太阳在东方升起。东南隅,指东方,东南,偏义复词,偏在“东”(东方),“南”字无实义

秦氏有好女:好,美,指女子容貌美丽

自名为罗敷:自,自己;名,名词作动词,取名,起名

喜蚕桑:喜爱养蚕采桑。喜,喜爱。蚕,桑,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译作养蚕、采桑

下担捋髭须:放下

第二段:

颇:稍稍

使君自有妇:本来

第三段:

白马从骊驹:从,使跟从,可译为带领

趋:①步,行走②小步快走

居上头:在前列。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专城居:住进独掌一城的太守府。专:独占。专城居:独占一城作官。

为人洁白皙:为人,指人的外貌长相

3.全文翻译

参考译文: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以期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仔细看了罗敷的美貌。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美丽的女子。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自家起名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请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怎么这样愚蠢!太守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怎么识别我丈夫呢?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皮肤洁白,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出色。”

五、作业

熟读全诗。

板书设计:

《陌上桑》

汉乐府

隅yú    笼系xì  倭wǒ堕髻jì   缃绮qǐ

髭须zī  帩qiào  共载zài不fǒu  骊lí

封志莉

[《陌上桑》教学设计]

篇8:《陌上桑》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这是一首古代民歌。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诗歌背景的介绍。这是一首五言诗,读来琅琅上口,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谈骨气》这篇课文吗?孟子给“有骨气”下的定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对,我们今天又要认识一个“有骨气”的人,还是一位美丽的女子。

二、听录音(也可由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解决生字难字。

三、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要求:结合注释体会句意,注意停顿和节奏。

四、讨论交流

1.提问:诗歌是怎样表现罗敷的美貌的?

明解: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正面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侧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提问:罗敷是否只具有外表美?

明确:罗敷不光外表美,心灵更美。

罗敷坚拒使君调戏,表现出她坚贞不屈、勇于斗争的高贵品质。

罗敷以夸耀自己的丈夫,使欺弱怕强的'使君无从下手,充分表现出罗敷的沉着和机警聪慧。

3.提问:诗歌是怎样刻画使君的形象的?

明确:使君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僚。诗歌先是写他停留着不走,继而打听年龄,最后竟提出“共载”,步步深入地暴露出使君的肮脏灵魂。

4。提问:刚才我们对使君的评价是一种传统的评价,你对使君的行为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明确: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指责使君,鞭挞他的荒淫无耻。其实,换二个角度来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君的行为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观点要合理,并做到有理有据。

五、课堂练习

学生充分展开想像,描绘罗敷“置词”后的情景。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展开想像,增补一些情节,将这首诗改写一个故事。

篇9:《陌上桑》教学设计5

《陌上桑》教学设计5

人教版第六册《陌上桑》教学设计

湖北   覃启军   周崇典

教学目标 :

1.  了解本文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本文正侧描写和夸张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了解乐府常识,这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汉乐府,指汉朝的乐府诗。乐府,原是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诗歌,后来就称这一类诗歌为“乐府”。

一、读。

(一)个别诵读,读准字音。

1.记住下列字的读音。

隅  倭  堕  髻  缃  绮  襦  捋  髭  踟  蹰  姝  骊 

2.记住下列字在诗中的读音。

系(多音字)  著  骑

(二)全班齐读。读懂词语。

1.落实下列重点词。

隅  我  好女  善  著  踟蹰  姝  尚  一何  居  何用  专  盈盈  冉冉  殊

2.理解下列多义词。

为:自名为罗敷  青丝为笼系  缃绮为下裙

[4] [5]

篇10:《陌上桑》教学设计2

《陌上桑》教学设计2

陌上桑

汉乐府

教学目的

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

2.学习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3.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理解主人公罗敷忠贞不二、机智勇敢的反抗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

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

2)学习诗中用种种修辞手法来刻画罗敷形象的写法。

2.难点

1)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2)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隅(yu2 )敷(fu1)笼系(ji4)倭(wo1)堕(duo4)

髻(ji4)缃(xiang3)绮(qi3)襦(ru2)捋须(lv3)

髭(zi1) 著o头(zhuo2 qiao4) 踟蹰(chi2 chu2)妹(shu1)

宁可(ning4)千余骑(ji4)骊(li2)HH(lian2)

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二、导入

1.乐府及《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

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

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

《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

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

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

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沤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

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在

艺术创作上,乐府诗格律比较自由,杂言、五言、七言兼而有之,其余有

些是不用韵的。叙事性强。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清新、质朴自然、文辞

优美。

2.关于《陌上桑》

这是一首在东汉时期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歌,诗中的故事带有浓厚

的传说性。过去有人对诗里的故事做过猜测,认为:《陌上桑》讲的是赵

王的家令王仁妻子罗敷的事。罗敷出门采桑被赵王看见,赵王想把她

霸占为妾,于是罗敷作《陌上桑L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制止了赵王的卑

劣行为。

还有人认为《陌上桑》和“秋胡行’中的故事有关。秋胡的故事最早

见于刘向的《烈女传》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叫秋胡的人,娶妻五日便

出外做官,五年后才回家。路上,见到一个漂亮的女子在采桑。下车对

她说:“力田不如运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便要娶她为妻,女子不从。

秋胡来到家里,母亲引他见其妻,正是路遇的采桑女。妻子见秋胡是个

负心人,便含恨投河而死。

这两则故事跟《陌上桑》有什么关系,现已很难考证。今天我们读

这首诗,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文艺作品来看诗,欣赏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

超的艺术性。欣赏女主人公罗敷美丽、聪明、勇敢、忠贞,蔑视权贵的形

象。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准确,节奏分明,读出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陌]方位、角落。

[好女] 美女。

[善]有的`本子作“喜”。

[青丝] 青色的丝绳。[笼]装桑叶的竹篮。[系]系物的绳子。

[笼钩] 一种工具,采桑时用来钩桑枝,行走时用来挑竹筐。

[倭堕髻] 种发髻名。其髻像云堆叠,歪在头部的一侧,是当时时

髦的发式。

[明月珠]宝珠名。

[缃绮] 浅黄色有花纹的纺织品。

[孺] 短袄。

[行者]过路的人。

[下担]放下担子”[捋]抚摸。[髭须]胡须。

[著(Zhuo2]戴。[头]包头的纱巾。

[但]只。[坐]因为,由于。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使君]汉代对太守或刺史的称呼。

[五马]指使君所乘的五匹马拉的车。汉朝太守出行用五匹马拉

车。

[踟蹰]徘徊,停滞不前的样子。

[殊]美丽的女子。

[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

[宁可]愿意。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一何]怎么这样。

[东方]指夫婿当官的地方。

[千余骑]泛指跟随夫婿的人。

[上头]前列。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何用] 凭什么。[识] 辨认。

[脑] 深黑色的马。[驹] 两岁的马。这句说骑着白马,后面跟着骑

着小黑马的大官是我的丈夫。

[络] 这里指网状物兜住。这句说马头上戴着金色的笼头。

[鹿卢剑]剑把用丝绦缠绕起来,像鹿卢的样子。

[千万余]成干上万(钱)

[府小吏]太守府中地位卑下的小官吏。

[朝大夫]朝廷中大夫的官职。

[侍中郎] 出入宫禁的亲近官员。

[专城居] 一城之主,如太守在史一类的官。[专]独占。

[晰] 白。指皮肤洁白。

[羹]须发疏薄的样子。[颇] 略。

[盈盈]同下面的“冉冉”都是形容举步轻缓,从容大方的样子。

[殊] 出色,与众不同。

5.请学生翻译全文。

6.再次朗读课文。

7.提问:作品是怎样表现罗敷美貌的?

讨论并归纳:

1)写罗敷出场的环境美“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渲染,烘托了

罗敷之美。

2)写罗敷采桑工具精美“青丝为笼系,桔枝为笼钩”,陪衬产托了

罗敷之美。

3)写罗敷服饰的华美“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

绮为上襦。”借服饰描写罗敷的外貌美。

4)写众人为罗敷的容貌美所倾倒,借助他人的反应,从侧面写出

罗敷的美。

8.提问:课文第2段写什么?

讨论

篇11: 《陌上桑》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熟悉诗歌内容,能复述课文所叙述的故事。

(二)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人物表现手法。

(三)探讨诗歌主题,欣赏罗敷机智善辩、不慕权贵的古代妇女形象。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智勇双全、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对,她就是《乐府诗集》中的木兰。今天,我将介绍给大家另一名女中豪杰――秦罗敷,她同样来自《乐府诗集》,诗歌《陌上桑》将为我们揭开这名女子神秘的面纱。(板书课题《陌上桑》)

(二)教师明确本课教学目标

1、熟悉诗歌内容,能复述课文所叙述的故事。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人物表现手法。

3、探讨诗歌主题,欣赏罗敷机智善辩、不慕权贵的古代妇女形象。

(三)简介作品

《陌上桑》一名《艳歌罗敷行》,又名《日出东南隅》,是一篇喜剧性叙事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乐府,古代音乐官署,采集民间诗歌乐曲。后将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称为乐府。

(四)通读全诗,熟悉内容,复述故事

1、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要求学生注意字词读音、诗歌的节奏与情感)

2、熟悉诗歌内容,同桌互相复述课文所叙述的故事。

(五)分组活动,自读诗歌,讨论问题

一类(思考题):①作者是如何充分展现罗敷非同寻常的美丽的?

二类(活动题):②请模仿旁观者的动作、神态,并揣摩其中少年动作的意图。

三类(自主题):③请评价诗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罗敷、使君。

④作者是如何表现罗敷的机智的?

⑤探讨诗歌的主题。

四类(开放题):⑥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看,罗敷的自述有破绽吗?

明确:

1、作者在首段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极言罗敷之美。诗中第一段先采用正面描写,铺陈罗敷的装饰美,在正面描写的基础上,作者接着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通过描写旁观者见了罗敷以后的种种失态来间接表现。作者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有机结合起来,把罗敷的美丽表现得淋漓尽致。

2、年轻的男子见了她,就脱下帽子露出系头发的纱巾故意吸引罗敷的注意。

3、罗敷:美丽非凡、机智善辩、不慕权贵

使君:荒淫无耻、巧取豪夺、自取其辱

(对人物的评价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都可算对。如:使君欣赏美、追求美并非过错,只是追求的方式不当。)

4、罗敷的机智主要表现在她拒绝使君求爱的方法的巧妙上。第3段中罗敷从丈夫的打扮之豪华讲到身份之高贵,从相貌之英俊讲到风度之翩翩,极尽夸张之能事。罗敷说得高兴,使君自然听得扫兴。可以想象一心以为艳遇将至的使君听到罗敷“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的严词拒绝,以及罗敷的夫婿在财产、地位、容貌、风度等各方面都胜过他时,该是如何的狼狈!

5、这是一篇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通过民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在非常生动活泼的语言里,展示出地主官僚的荒淫无耻,以及罗敷的美貌和她坚贞的.品质。(本诗的主题并不是惟一的,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探讨,使

其有所碰撞,有所收益。)

6、破绽一:罗敷何以能一眼便看出“使君自有妇”?

破绽二:“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的才貌双全、不慕权贵的奇女子何以早早嫁给了一个四十多岁的“专城居”的官员?

破绽三:既然身为高官之妻,为何还要抛头露面“采桑城南隅”呢?这似乎有失贵妇的身份。

破绽四:从罗敷对丈夫的种种描述看来,她引以为豪的夫婿倒更像她所喜爱的蚕。“罗敷自有夫”也许只不过是她拒绝使君的一个巧妙的借口而已。

(六)教师总结全诗

采桑的罗敷,竟然不畏危险,向恶势力作了坚强的反抗,态度严正,精神强毅。在被恶势力包围的时代里,有这样优良品质、反抗精神的女性,自然值得人们歌颂。

(七)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八)诗歌同步欣赏

上邪

《乐府诗集》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热恋中的情人对于爱情的誓言。它语言质朴、参差不齐、全无修饰,却有令人惊心动魄的力量。诗中主人公连用了五种绝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表示爱对方一直要爱到世界的末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汉乐府民歌感情激烈而直露的特色。)

(九)作业:课后推荐阅读(材料印发)

羽林郎

辛延年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翠盖空踟躇。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鲤鱼。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板书设计

篇12:《陌上桑》教案

1、 陌上桑(总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是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通过罗敷与太守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美丽、机智、不慕权贵的女性形象。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写法,了解汉乐府民歌的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分析:

学生接触文言文时间不长,对于文言文的阅读还有较相当的难度,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特点,因材因人而施教,在教学中养成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质量。

设计理念:

1、在教学时,老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2、在教学中应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阅读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

1、了解汉乐府的知识。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中侧面描写的表达作用,

3、通过讨论交流,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习惯。

4、体会主人公形象的性格特点,养成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反映的社会现实,理解罗敷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2、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体会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师问:“一个人在你的眼里怎样才是美的?”

(利用学生对于人美的问题的兴趣导入  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此项设计也切入了文章人物的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美的特点。上课时学生对这一问题,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但最终还是能一致认为“一个人的外貌美是次要的,心灵美才是做人的根本。”)

二、交流在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汉乐府民歌的资料。师再进行必要的补充。

乐府本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职责之一是搜集民间俗曲和歌辞。汉代人把乐府机关收集整理、编录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后人称为“乐府”或“乐府诗”。乐府诗既包括来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一些文人创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宋人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我们曾在上一单元学过南北朝时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学习汉代乐府诗《陌上桑》。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校,要以为此环节学生会出现尴尬,但在上课时,却发现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虽然不多,但表现出的积极性却挺高的,有的利用课余时间跑到五公里外的书店去购买了辅助课内课文的资料,有的从家里找到了《中国文学史》,有的从历史课本中找来了资料等。这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三、听朗读材料,正音(出示小黑板):

陌(mò)  隅(yú)  敷(fū)  笼系(xì)  倭(wō)堕(duò)髻(jì)  缃(xiāng)绮(qǐ)襦(rú)  捋(lǚ)  髭(zī)  著(zhuó)  帩(qiào)  踟(chí)蹰(chú)  姝(shū)宁(nìng)  载(zài)  不(fǒu)  骑(jì)  婿(xù)  骊(lí)  系(jì)马尾  络(luò)皙(xī)  鬑(lián)  盈(yíng)  冉(rǎn)  趋(qū)

(在进行课改的同时我们还是不忘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参考课文底下的注释,小组合作梳理课文的内容。能用现代汉语把课文翻译。

按号数让学生试着翻译课文,师生互动指出其不够准确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如下的字词(准备好小黑板):善:擅长,很会  但,只是;坐,因为。谢:请问。宁可:愿意。共载:一道乘车而去。不:同“否”。 为人:指外表。*冉冉:缓慢的样子。*趋:慢步走。*坐:同“座”。

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进行探究,学生讨论后,师生互动归纳并板书如下:

内容:(一)写罗敷美貌  (二)使君垂涎罗敷美色,向她提出无礼要求 (三)写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

人物形象:罗敷  美丽、勤劳、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蔑视权贵、据理力争、恪守操守

太守:荒淫无耻

六、让学生合作探究本文的写法,或就学习中的困惑提出来让全班来解决。然后师生互动共同完成。

(一)正侧面描写:第一段首先使用侧面(间接)描写,写罗敷美好的住所:阳光照耀的秦氏楼,描写采桑用的精美器物;接着正面(直接)描写罗敷精美华丽的服饰;然后又用侧面描写,借助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如痴如呆的反映表现对罗敷的倾慕。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即使不再使用正面描写,我们已能感受到罗敷绝美的姿容了。

此问题探究后,可让学生根据自己想象中罗敷的美用语言文字给她画像。

(此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比较领会正侧面描写的表达作用,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地参与,但是比较后认为在本文中对美的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好,因为能为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第三段用所乘之马及马的装饰物、腰间佩剑等侧面烘托丈夫的地位,用同座之人的表现烘托他的出色、与众不同;其他是正面描写,写丈夫雍容大度、漂亮潇洒。

(二)修辞手法:如第一段的排比和夸张,第四段的夸张。

七、拓展和延伸

诗没有交待这场矛盾冲突的结局,你认为会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八、作业 :背诵课文。

封志莉

[《陌上桑》教案]

篇13:陌上桑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中“罗敷”这个人物形象。

二了解这首诗多样的表现方法。

三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民歌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

二抓住民歌特点,引导理解,避免繁冗分析。

三重视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学常识,对部分词语的含义着重理解,对乐府的一般常识概要掌握。

四启发思维,活跃思路,指导读书方法,以一个句子的多种理解为例,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要点:

一人物性格──严正、机智、诙谐。

二表现方法──人物自己的语言(正面的),环境和其他各种描写的陪衬(侧面的)。

三民歌的特点──夸张的手法,叙事时的人称。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起回忆(问答,水平低的班要尽量启发)

在语文课上读过哪些民歌?──《木兰诗》,是叙事的;《敕勒歌》,是写景的。前一首,可鼓励简述故事内容,背出若干名句(切勿多花时间);后一首,可鼓励背诵全文。如果学生还读过别的民歌,欢迎举出、介绍。

二解题(讲述时要引导看课本)

《陌上桑》是民间故事诗,是汉代乐府歌辞(参看课本,明确乐府含义,省去板书时间)。《陌上桑》有两首,这里选的一首,又名《日出东南隅》,另一首是《秋胡行》,也是故事诗。全诗分为三“解”,“解”是指乐歌的段落。第二解原到“罗敷自有夫”为止,现在课本上的段落是编者重新划分的。

三自读

先范读一遍,可辅以表情、手势,帮助学生自读时体会内容。指出骑(一人一马)的读音,旧读,现行审音表已改读。学生自读时,巡回了解情况,有个别小疑难,可及时解决,如有多人提出的问题,确属共同的难点,可在自读几遍后统一解答。

启发思考,引导学生自己体会,不必多讲。

1.诗中人物活动的环境是怎样的?──早晨“日出”时的晴好天气,“东南隅”是早晨受阳光沐浴的佳境,罗敷就在这美好的环境中劳动。

2.罗敷的器物服饰是怎样的?──笼系用青丝,可见它的精美,笼钩用桂枝,显见它的香洁。服饰:倭堕髻、明月珠、湘绮、紫绮都高贵华丽。器用精致高妙,都衬托人物之美。

3.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有什么作用?──从这些人的反应来显示罗敷的美丽。

4.使君是怎样邀罗敷的?“使君谢罗敷”一句应怎样理解?──使君通过随从的小吏去邀罗敷,还是做得比较有分寸的,并没有用威势来强迫罗敷。“使君谢罗敷”是说小吏受使君的命,用使君的名义向罗敷问话,使君并不直接问话。

5.第三段罗敷的话表现她怎样的性格?──“使君-何愚”,一个“愚”字便表现了罗敷的善于辞令。她既不是瞪眼高声,也不是委屈求全,却是委婉地批评使君不明事理。随着,用“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两句来斩钉截铁地拒绝使君,这样从大道理上说话,就表示出严正的态度。这是很重要的两句,不可忽略。以下,夸耀丈夫,说自己的丈夫胜过使君,仍然委婉,却又承上两句严正的说理。这样看来,太守并没有倚势强迫,罗敷也没有拼死抗争,而这场对话则显示了罗敷的机智、诙谐的特点。

四讲述(依教学班程度高低决定内容深浅、多少)

1.叙事的人称:写诗的人,用歌唱者的口吻开头,引起下文,又转为第三人称的叙事。这是民歌常用的一种叙事方式。“照我秦氏楼”,“我”是“我们的”省略。在诗中,“我”与罗敷同一立场,表现歌唱者对主角的亲切感。从“罗敷善蚕桑”开始,就是用第三人称叙事的。

2.故事的人名:罗敷,是古代美女的通名,秦,是诗歌中常用的女子的姓。自名,本名。歌中,主角用了这个姓名并不一定实有其人。

3.衣饰的描写:绮和珠都是高贵的衣饰,极尽铺张是用来衬托人物的美丽,和描写器物一样,起到美化人物的作用。这也是民歌中常用的方法。

4.夸耀的实质:从“东方千余骑”开始,写罗敷夸耀丈夫,夸张得淋漓尽致,这样,罗敷就能压倒对方。罗敷的话,汩汩而不可止,越说越高兴,对方也就越听越泄气。罗敷的机智、诙谐,就从这夸耀的话中跃然可见。这样的描写,正是作者的出色的创造。当然,歌中的情节和人物是不能坐实的。

五讨论(适用于水平较高的班)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该怎样解释?学生发表意见,引导、归纳:一种解释是耕者、锄者归来后互相抱怨,只因贪看了罗敷而误了干活。另一种解释是男子痴看罗敷引起妻子的愤怒,回家后发生口角。还有一种解释是耕者、锄者因为观看了罗敷,回家就嫌自己的妻子丑陋。三种解释都可通,注家往往兼收并存,没有断定该选取哪一种。应当懂得,民歌流传久远,有时是很难说明当初始作时的原意的。不论哪一种解释,从侧面来表现罗敷之美则是一致的。读古代作品,遇有异解异说的,宜多作比较,不可死执一说就作定论。

六作业

熟诵,能默写出来,文字无差错,邻座互相检查并汇报。(可制作一张简单的背诵记录,每次每人背诵或默写后,把正误情况记录下来,汇报时,可全班收阅,也可对部分人抽查,要以鼓励为主,避免形成压力)

篇14:陌上桑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学习重点:

1、侧面描写刻画人物

2、背诵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汉乐府及《陌上桑》

“乐府”原是汉代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乐”指音乐,“府”指官署。它的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的诗歌。由此得以流传的乐章、歌词就叫“乐府诗”,简称“乐府”。《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少妇罗敷女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幽默反抗强暴的精神,带有喜剧色彩。

陌上桑:田间采桑。陌,指田间小路,陌上,泛指田野。

二、范读此诗

三、学生朗读此诗

四、就生僻字的读音及含义、艰难字词句进行点拨。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诗文内容点拨

“日出城南……自名为罗敷”四句交代了:

时间:早晨,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人物:罗敷

地点:秦家楼房

“罗敷……城南隅”写出罗敷的身分:采桑养蚕;一个“善”突出了罗敷以劳动为乐的农家女子本质。

“青丝……笼钩”是一种修饰说法,取其香洁之意。

“头上……上襦”四句来写罗敷之美,为后文写罗敷的心灵美作铺垫。

“行者……髭须”烘托之一;“少年……帩头”烘托之二;“耕者……其锄”烘托之三。“来归……罗敷”用侧面烘托的虚写作辅助,以弥补正面描写的不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以上为第一章,极力描写罗敷的美丽动人。

“使君……家姝”四句写太守被罗敷的美丽吸引住了,派随从去询问,开始写使君与罗敷的矛盾冲突。

“秦氏……有余”是写太守与小吏的对话,又借小吏之口进一步叙述了罗敷的情况。

“使君……载不”写出太守的无耻企图。

以上第二章,写太守的卑劣行径。

“罗敷……自有夫”表现出罗敷蔑视权贵,坚贞不屆。

“东方……上头”此乃夸张之一——夫婿地位高;

“何用……千万金”此乃夸张之二——夫婿钱财多;

“十五……城居”此乃夸张之三——夫婿资历深。

罗敷夸耀丈夫为官,完全出于无奈,为摆脱太守纠缠的困境不得已而为之。

“为人……府中趋”四句,正面写丈夫的仪态,气度不凡。

“坐中……夫婿殊”两句,通过众人的赞誉写罗敷丈夫人才出众。

以上六句乃夸张之四:丈夫相貌风度美。夸张给使君以有力的回击:官位显赫,使其不敢妄为;相貌堂堂,使其自惭形秽。以罗敷夸夫作结,让人回味无穷。

以上第三章,描写罗敷机智夸耀自己的丈夫,借以摆脱太守的纠缠。

二、艺术特色

诗中大量运用烘托、夸张手法,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效果。作者运用夸张手法,从外表、服饰上来美化罗敷,再由侧面: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感受来烘托罗敷的美丽超凡,对人物的容颜没有一句正面着笔,全系间接描绘,而罗敷的光彩夺目的美丽形象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成功塑造了罗敷这位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美的劳动妇女形象。第二章对话形式给人以亲切逼真之感。第三章运用了许多夸张语言让罗敷在太守面前尽情夸耀自己的丈夫,虽没有一句直接冒犯的话,但意在言外,夸耀丈夫,正是对太守的无情的讽刺和嘲笑,这种明显的寓对比于褒贬的描写,令人读之感到形象鲜明,痛快淋漓。

附板书:

篇15:陌上桑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教学目的:

1、了解汉乐府的一般知识

2、掌握古文中的一些主要字词

3、分析人物形象及刻画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

由采茶导入

二、介绍“乐府”(结合阅读提示)

三、朗读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一学生个别读,其余学生听好,指出错误。

3、集体朗读。

四、理解内容

1、结合注解了解文意,找出关键字词及不懂之处,可同桌讨论。

2、学生回答每段关键词并提问。

3、一个同学复述内容。

五、分析人物形象

第1段:采用图画法和表演法欣赏罗敷的容貌美。

第2~3段:分角色朗读,欣赏罗敷的人格美。

六、课堂巩固练习。

七、作业

把诗歌改成散文。

附:《陌上桑》课堂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南隅为笼系倭堕髻捋髭须著帩头

千余骑共载不谁家姝踟蹰紫绮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

东南隅著帩头

谁家姝夫婿殊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坐:观:宁:

四、圈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字或词:

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十五府小吏

五、填空:

《陌上桑》选自,是一首言乐府诗,从表达方式看,是一首诗。

六、找出第三节后两句中侧面描写罗敷丈夫的一句话:

看过“ 陌上桑教学设计优秀案例”的还看了:

篇16:陌上桑教学反思

从第一次出示《陌上桑》电子白板课例到现在已经一个学期了,现在又要重新拿起来再次修改,参加NOC比赛,才发现原来的想法有那么多的不足。用毕主任说我的话就是:太粗了。真可笑当时还觉得已经能做的都做了,不过也高兴自己又有了进步,能对原来的课再改进不少。

第一,课前准备不足。首先应要求学生背熟课文,其次要学生根据工具书读懂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不懂的问题在我的博客《陌上桑》专题下留言,与其他同学交流解决。再次,学生预习成果的展示如果放到课上就会占用很长时间,但是不展示,又不会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因此可以要求学生把预习的成果,包括搜集到的资料,包括整理的字词重点,预习中遇到的问题都提交到我的博客《陌上桑》专题贴中。上课时,老师可以表扬几个预习特别好的学生,并展示有价值的资料,更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第二,白板使用太刻板。整体感知人物形象时,原来的设计是“你们认为罗敷是美女嘛?为什么她是个美女呢?何以见得?(通过探照灯随学生展示)“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褥”……我们现在揭开她的神秘面纱,看看罗敷到底是个怎样的美女呢。是一个淳朴的农家美女,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成了为用白板而用白板。现在我想可以改成:“请同学们齐背课文,看看罗敷是否符合你心中的美女标准。”(老师根据学生背诵,移动探照灯展示罗敷部分图像,提高学生兴趣)然后提问学生:罗敷到底是个怎样的美女呢?然后退出探照灯,出示罗敷形象,得出结论:是一个淳朴的农家美女,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第三,给课文做批注时,设计过于粗糙。可以将“描写方法”、“写作方法”等做成资源,随时拖出来,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另外,学生自我学习时,使用倒计时功能,使学生有紧迫感,并帮助学生掌握好节奏。

第四,结尾处理可改善。当时我就对我的结尾不是很满意,可是又想不出其他好办法。当时是这么设计的:“请大家回想一下,本课一开始你想到的美女算是真正的美女吗?女同学们想做一个美女吗?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美女呢?男同学们希望以后能找到一个怎样的女性作为伴侣呢?请把你的感受写到作业本上。”现在我想改成“请大家回想一下,本课一开始你想到的美女算是真正的美女吗?现在你心目中美女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做一个真正的美女呢?让我们把这些感受都写出来吧,把你们的感受发到我的博客《陌上桑》专题后面,与大家一起欣赏美女,品味美文。”

篇17:陌上桑教学反思

《陌上桑》是选自《乐府民歌》中的一首叙事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朴实聪明机智、不畏权势的美丽农家女罗敷。在她的身上我们不仅感到她那美艳的外表更应感受到劳动人民那美好的人性的光辉。

同学们更是畅所欲言:

“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先是以住所之美、器物之美衬托罗敷的美貌,接着渲染罗敷的服饰之美,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第一段后三句作者笔锋一转,以四位男性旁观者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的种种神态,来侧面烘托罗敷。行者放下担子抚摩着胡子,少年脱下帽子,耕者锄者忘了劳作,这些都是劳动人民喜欢之情的自然流露吧!”

“而所谓的调戏就是第二段了。本段共六句五十五个字。前五句,说使君被罗敷的美貌所打动,停下车来并派手下打听这么漂亮的姑娘是谁家的,年龄多大了。而这些和前四位男性的表现一样并无异常。那使君调戏采桑少妇的就是第六句‘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这十个字了。注意‘谢’字有‘请问’之意,‘宁可共载否?’语气也很委婉。作为权贵,使君其实是很含蓄很文雅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的。派手下询问、自己亲自征求罗敷的意见这只能说使君和前四位男性的表达方式不同罢了。既没有粗鲁的语言,也没有荒淫的举止, ‘调戏’一说又从何谈起?”

在质疑、分析、碰撞中,师生共同归结如下:

使君和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一样,也是罗敷的陪衬,只是陪衬的角度不同。如果说前四位见证了罗敷的外貌美的话,那使君就见证了罗敷的人格美。所以文章根本不是写什么“采桑少妇严词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也不是揭露什么“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而是塑造了一个容貌出众、聪慧幽默、不慕权贵的理想女性形象,这才是《陌上桑》的主旨。

至此,我们才舒了一口气,同学们兴奋得脸颊绯红,眼睛熠熠发光。

谁知:一石激起千层浪,也许是刚才的辩论激起了同学们质疑的兴趣。另一名同学接着提出来了另一个问题:文章最后一段写得是罗敷对自己丈夫的极力夸耀。目的是以此让使君知难而退。使君会知难而退吗?

教参上是这样写的:罗敷面对使君的调戏和威胁,沉着机智的应答。用夸张的手法虚构了这样一个英俊潇洒、有风度有修养且官居高位的丈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使君之难而退。

疑问围绕以下观点展开:

1、 罗敷是真有这样的丈夫还是为了吓退使君而虚构了一个这样的丈夫?

根据第一段来看,罗敷应该是一个劳动人民。既然这样,他就不可能有这样的丈夫。再者说古人讲究“门当户对”。所以这个丈夫应该是虚构的。

2、 既然我们读者能分析出罗敷所夸耀的丈夫是假的,难道使君就傻到不知吗?

是啊,我们能知,使君又怎会不知呢?而且我们的课文也没有接着写下面的故事啊。经过短暂的思索,我觉得还是和前面第一次的辩论联系起来理解比较恰当。文章只不过是借此表现罗敷的人格美罢了。至于其他不必过于较真。

一场关于“使君调戏罗敷”的争论结束了,虽然远离了我的初衷,但我欣喜地看到了新课程的影子。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本节课如果没有学生对使君是否调戏了罗敷的质疑,也就没有《陌上桑》主旨的新解,那学生仍还是一个对所学内容的生吞活剥者,死记硬背者,也就享受不到质疑的成功和喜悦。当然对教师而言,教材决不是“圣旨”,它只是给我们的教学搭建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平台,至于平台上的具体操作,如何评、发挥,我想本节课就是最好的启示。

陌上桑 原文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篇18:《陌上桑》教学设计(长春版七下)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读这首民歌。

2.通过咀嚼民歌的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掌握“汉乐府”常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汉乐府”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品味,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 再加工,培养学生一定的想象能力。

3.通过诗歌的诵读,培养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赞美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对封建官吏的卑劣可耻行为的憎恨。

2.通过领会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学法指导:诵读品味、点拨引导。

知识引导:

1.乐府及《乐府诗集》 简介:

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 《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争罪恶 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 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在艺术创作上,乐府诗格律比较自由,杂言、五言、七言兼而有之,其余有些是不用韵的。叙事性强。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清新、质朴自然、文辞优美。

2.背景资料:关于《陌上桑》

这是一首在东汉时期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歌,诗中的故事带有浓厚的传说性。过去有人对诗里的故 事做过猜测,认为:《陌上桑》讲的是赵王的家令王仁妻子罗敷的事。罗敷出门采桑被赵王看见,赵王想把她霸占为妾,于是罗敷作《陌上桑L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制止了赵王的卑劣行为。还有人认为《陌上桑》和“秋胡行’中的故事有关。秋胡的故事最早见于刘向的《烈女传》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叫秋胡的人,娶妻五日便出 外做官,五年后才回家。路上,见到一个漂亮的女子在采桑。下车对她说:“力田不如运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便要娶她为妻,女子不从。秋胡来到家里,母亲引他见其妻,正是路遇的采桑女。妻子见秋胡是个 负心人,便含恨投河而死。这两则故事跟《陌上桑》有什么关系,现已很难考证。今天我们读这首诗,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文艺作品来看诗,欣赏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欣赏女主人公罗敷美丽、聪明、勇敢、忠贞,蔑视权贵的形象。

自主学习:

1.       读准下列字音:

南隅          上襦         髭须        帩头          踟蹰          堕髻

鬑鬑          骊驹         罗敷        缃绮          姝            冉冉

2.课堂练习,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夸耀夫婿官高位显:

(2)夸耀夫婿赫赫威势

(3)夸耀夫婿雍容富贵:

(4)夸 耀夫婿堂堂仪表:

(5)写罗敷所用的用具美:

(6)说明罗敷勤劳的句子:

3.问题探究:

罗敷的美丽体现在那些方面?

在采桑事件中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和写作手法?描写出罗敷什么样的形象?

第二段勾勒出了使君什么样的形象?这一形象具有什么作用?

罗敷盛赞其夫的意图是什么?

4.拓展阅读:                    羽  林  郎

辛延年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 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 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耀,翠盖空踟蹰。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 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1)给加点字注音:    窈窕      娉婷       珍肴

(2)开头四句交代羽林郎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3)金吾子采用哪些卑劣手段来调戏胡姬?

(4)“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与《陌上桑》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比较分析诗中的胡姬与罗敷的性格异同。

5.作业:1.完成课外练习一、二题。   2.做练习册。

刘维萌

[《陌上桑》教学设计(长春版七下)]

篇19:《陌上桑》教案 第二课时

一、朗读,回顾课文

二、整体感知

提问: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罗敷到小路边采桑叶,太守垂涎罗敷的美貌,向她提出无耻请求,被罗敷严辞拒绝并斥责。

三、分析第一段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罗敷美貌

2.第一段是怎样表现罗敷美貌的?

明确:

(1)写罗敷出场的环境美:“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渲染,烘托了罗敷之美。

(2)写罗敷采桑工具精美:“青丝为笼系,桔枝为笼钩”,陪衬烘托了罗敷之美--勤劳

(3)写罗敷服饰的华美:“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借服饰描写罗敷的外貌美。

(4)写众人为罗敷的容貌美所倾倒,借助他人的反应,从侧面写出罗敷的美。

小结: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第一段首先使用侧面(间接)描写,写罗敷美好的住所:阳光照耀的秦氏楼,描写采桑用的精美器物;接着正面(直接)描写罗敷精美华丽的服饰;然后又用侧面描写,借助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如痴如呆的反映表现对罗敷的倾慕。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即使不再使用正面描写,我们已能感受到罗敷绝美的姿容了。

四、研读第二段

1.概括段意:

明确:写使君觊觎美色,向罗敷提出无理要求,被罗敷严辞拒绝。

2.罗敷的美不仅陶醉了路人,也引来了使君的注目,你认为太守的举止与路人有什么不同?

明确:

路人的行为是“发乎情,止乎礼仪”(稍作解释),而太守则不顾廉耻。

3.诗篇第二段勾画出了使君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

形象:高官厚位、有权有势、荒淫丑恶

教师引导分析:“使君”,点明他的高官地位,“五马”,表现他的煊赫声势,“遣吏往”,显示他的权势气派。陌路相逢,就踟蹰不进,先遣吏问,后又自请“共载”,勾画出了他凭借权势,觊觎美色,调戏诱骗罗敷的丑恶嘴脸。

4.勾画这一形象具有什么作用 ?

明确:

作用:反衬罗敷的美

教师引导分析:勾画这一丑恶形象,体现着矛盾的发生,树立了罗敷的对立面。以太守的丑恶反衬了罗敷的美。

5.面对使君的不可一世,罗敷是如何表现的?明确: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 !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面对使君,痛斥他的无耻要求。

6.表现了罗敷怎样的性格和品质?

明确:表现了罗敷不慕权势的勇敢性格、高贵品质。

五、研读第三段

1.概括段意:

明确:罗敷拒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

2.罗敷如何夸耀自己的夫婿的?

讨论并归纳:

夸耀夫婿官高位显:“东方干余骑,夫婿居上头。”

夸耀夫婿赫赫威势:“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夸耀夫婿雍容富贵:“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夸耀夫婿接连升迁,前程远大:“十五府小吏……四十专城居。”

夸耀夫婿堂堂仪表:“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

夸耀夫婿风度翩翩:“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众多官员盛赞夫婿:“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3.表现了罗敷怎样的形象?

明确:机智勇敢

总结:

用排比、夸张修辞手法描写罗敷夸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夸耀丈夫官高位显;

“何用识夫婿……可值千万余”,夸耀丈夫赫赫威势及家境富裕;

“十五府小吏……四十专城居”,夸耀丈夫接连升迁,前程远大;

“为人洁白晰……冉冉府中趋”,夸耀丈夫堂堂仪表、官宦风度;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以众多官员盛赞丈夫侧面体现。

六、归纳罗敷形象

明确:美丽勤劳、不慕权势、机智勇敢

七、归纳主旨

提问:作者通过这样的罗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明确:本诗叙述一个采桑女严词拒绝使君戏诱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赞美了女主人公的勇敢和机智。

八、拓展

提问:学习《陌上桑》以后,说说你评价美的标准是什么?

小结:

这节课,我们充分领略了罗敷不同凡响的美。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前人对于美的追求:即外在美与人格美的和谐统一,才是美的最高境界。

九、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罗敷

美丽勤劳、不慕权势、机智勇敢

正面+侧面

外在美+人格美

封志莉

[《陌上桑》教案 第二课时]

《陌上桑》教学设计5

陌上桑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陌上桑翻译

教学设计教案

《死水》 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词》教案教学设计

开天辟地 教案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 教案教学设计

陌上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陌上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