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如梦令 教案教学设计(共含14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angzaiy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先放松一下,请你看看画面,猜猜是哪首古诗,背一背。
(随机出示:《山行》《望庐山瀑布》《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江南春》《春日偶成》《池上》《小儿垂钓》《寻隐者不遇》《清平乐村居》)
2.同学们的古诗积累真不少。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歌中,其实,有一首是不一样的?(板书:词)
3.出示《清平乐村居》:想想词和诗有什么不同?(长短句、词牌名、曲调等)
4.示图板书,“如梦令”是词牌名。作者李清照,出示资料介绍。(那时的李清照只有20几岁,生活在书香门第的家庭,琴棋书画样样擅长,是一位才女。)
二、读词
1.先听一听配音朗读;再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兴、藕;齐读。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交流: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与朋友一起郊游的经历。
三、品词
1.过渡:刚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板书:读)但学习诗词,光读懂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诗词读活了、读美了。就像喝酒一样,一口喝掉不知味道。好酒要慢慢地品,才能品出味道来。(板书:品)
古诗词怎么品出味道来呢?把老师的经验告诉你:要细细地读读每个词每句话,然后静静地想想其中的含义,边读边想,你就会走进诗词中,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感受,就会品出味道来。下面,我们就随词人一起郊游,请你读读这首词,展开想象,想想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2.讨论,交流。(按游玩顺序,板书: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溪亭日暮
⑴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画面里有什么呀?(溪水、亭台、夕阳、云彩、飞鸟┅┅)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景物连起来,描绘出一幅“溪亭日暮图”吗?
出示图片:傍晚,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亭子、树木,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和幽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⑵同学们真了不起,读着词语,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这就是“品词”。
朗读“溪亭日暮”:读的时候,你的眼前好像就有这幅画,把品味到的美读出来。
⑶欣赏着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想想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饮酒、作诗、赏景、聊天┅┅)
古人喜欢饮酒,好朋友在一起,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而且,酒能助兴,使人诗兴大发,像唐朝的李白,被称为“诗仙”。李清照尽管是个女子,但她也爱饮酒,在她的许多词里都写到了酒。这一次也不例外,从哪儿看出来?(沉醉)美美地醉一回!(干杯)
⑷仅仅沉醉于酒吗?请你品品“沉醉”这个词,还有什么也醉人呢?(美丽的景色、快乐美好的心情)
⑸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板书:醉)
藕花深处
⑴你又看到了什么?(荷叶、荷花┅┅课文《荷花》;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图片:多美的荷叶荷花。
⑵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读读词句。
交流:因兴尽而晚回,因晚回而误入。尽管已是傍晚,但荷叶荷花太美了,词人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深处。
⑶是啊,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却看到了这么迷人的景色,此时她的心情怎样?(又一次沉醉了)朗读。
一滩鸥鹭
⑴你还看到了什么?(鸟多、壮观)听到了什么?(鸟叫声)出示图片:你看,在溪水旁,一群鸥鹭鸣叫着,拍打着翅膀,冲破夜幕,飞上天空,多么壮观的场面啊!
朗读“一滩鸥鹭”,读出壮观。
⑵你还听到了什么?从哪个词中听到的?(争渡)争着划船,大声的笑啊叫啊,那是多么欢快热闹的场面啊!
这里用了两个“争渡”,为什么?比较:更表现出着急而又欢快的心情和热闹而又有趣的场面。这在词中叫“叠句”,朗读。
⑶“惊”字除了讲惊起鸥鹭,谁也惊了?惊什么?这真是“鸟被人惊”、“人被鸟惊”啊!
“一滩鸥鹭”带给了大家一个惊喜,使大家沉醉在这意外的大自然的壮观中,再一次沉醉在郊游快乐的心情中。
⑷朗读,读出“惊”。
3.小结。
⑴同学们,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品出了那么多大自然美丽而壮观的画面,有“溪亭日暮”,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这叫“词中有画”。画中还有人,你们看,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因为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使整首词组成了一幅活动的画,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沉醉了的、无忧无虑,活泼甚至贪玩的李清照,和她一起分享了大自然带给我们的那份快乐的美好的心情。
整首词,词人只用了33字就写出了这么丰富的画面和情感,这就是词的特点:含蓄、凝练。
请你在找找看,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她的心情?(“醉”)这叫“词眼”。李清照已完全陶醉于美酒、美景、美情之中,“这次第,怎一个醉字了得”。
⑵这次郊游的印象太深了,所以,她“常记”。让我们再次和她一起回味这次快乐的郊游吧,齐读全词。
四、吟词
1.词又叫曲,根据词牌名,有一定的曲调,可以配乐、吟唱。(板书:吟)
2.再听配音朗读,学会吟词:注意停顿、重音、叠句。
3.欣赏歌曲,随歌曲一起吟唱。
五、拓展
1.欣赏另一首《如梦令》:李清照只留下两首《如梦令》。
2.比较两首词:字数、句式、“醉”相同;表达的内容、感情不同,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人生变化。同样的词牌,可以写出不同风格的词。
3.介绍原因:李清照前半生生活条件优越,家庭幸福美满;43岁时,由于金兵入侵,宋朝南迁,全家逃亡,第二年丈夫又病故。国破、家亡、夫死三者之痛,使李清照的后半生非常痛苦,她常常“借酒浇愁”,但“愁更愁”。所以,这两首《如梦令》正是她人生变化的真实写照。齐读两首词。
六、作业
1.抄写、背诵。
2.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
板书:
如梦令
读 溪亭日暮
词 品 藕花深处 醉
吟 一滩鸥鹭
[如梦令 教案教学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
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许多词,知道了(1)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词不分段称为“单调”,分段称为“双调”“三叠”“四蝶”。又叫“片”或者“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除了小令外,词还有其他两类:;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3)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4) 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一.作者简介:
同学们:风格分类: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纳兰性德、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陆游等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词文赏析:
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词从记叙昨天的印象开始,天气恶劣,“雨疏风骤”,心情也不佳,难免借酒消愁,不知不觉就喝醉了,于是获得了暂时的解脱,心中的苦闷为深沉的“浓睡”所淹没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不知现在怎么样了?
女主人公是不是亲自去看海棠花呢?(不是)
那么她是问谁?(卷帘人),卷帘人是(侍女)
4.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关心花事又怕听道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又想知道事实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5.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却怎样答道?“海棠依旧”。海棠花还是那样。难道海棠花真的没有受到任何摧残吗,这只是事不关己者的麻木不仁罢了,随便轻瞥一眼,怎么能够察觉海棠花遭受风雨袭击后的变化呢?是啊, “却道”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于是作者满怀痛心地责问卷帘人,是怎么责问的?
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作者对侍女说的,是反问,也是作者的自我概叹。
(你知道吗,你怎么能够知道呢?恐怕经过风雨的摧折以后,海棠花只剩下了茂盛的绿叶,花儿都被吹落了吧。)
7、“知否”两个字的重叠,委婉缠绵,感情色彩极其浓厚。
“应是绿肥红瘦”是反问后的自我解答。
“应是”两个字绝妙。“应是”当然不是肯定是或一定是,因为园子里的海棠究竟如何,作者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对,作者没有亲眼见到,所以“应是”
就是推测、估量的意思,还含有必然是和不得不是的意思,也就是说:春光虽好,但不可能常驻:海棠花虽美,也要随着逝去的春光逐渐凋零,时光的流逝是无情的,是无法抗拒和无力挽回的。可谓语浅意深。接下来女主人公用四个字来形容海棠的叶多花少。是哪四个字?“绿肥红瘦”
7.“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绿” 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用借代和拟人),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教师小结:风霜雨雪,昼夜阴晴,这些再平常不过的自然现象,作者给它注入了特殊的社会色彩;草枝木叶,花儿开落,因季节和气候而变化的自然景物,作者却赋予它淡淡的悲剧意识,于是从心底发出了无可奈何的叹息。
同学们从作品内容的表层来看,在作者的笔下,似乎描写的都是日常的自然景象,但凭着作者敏感的知觉和审美能力,却能发现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进而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封建时代的女子,固然可以美丽如花,但因其品质的娇弱,在残酷的社会环境面前,终究难免凋零的悲剧。一场风雨摧折之后,剩下的只是“绿肥红瘦”,不复往日的鲜艳明媚,不免令人可悲可叹!
8.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
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三.板书设计:
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
杨思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读懂词意,想象词境,感受词中美好意境,体会词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初步学习词的知识。
3、品读词眼“暮、兴、醉、惊、记”,体会词人炼字功夫。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自主学词,解读文句,理解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对词中描写的意境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任务:
一、初读课文、理解词意
二、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三、找出词眼、品读全词
四、了解词人、深入体会
教学过程:
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词也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女词人----李清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首词。板书课题:如梦令
学生齐读课题。
2、明确目标
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开动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思考,用心想象。
3、预期效果
那么理解词意、感悟意境对于大家来说就不成问题了。对自己有信心吗?
民主导学
任务一: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任务呈现
(师先配乐朗诵)师:这首词听起来具有舒缓委婉的音韵美,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且试着读懂它。同桌可以互帮共享。
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词,把字音读准,把词读正确、流利。
2、学生借助注释自己学词,理解词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能理解的词句的意思及自己不懂的地方,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
1、指名读读出词语的味道来。(“兴”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成“xìng”。同桌之间讨论一下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兴”在词中的意思为“兴致,情趣”,所以应读成“xìng”)全班齐读。
2、指名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任务二: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任务呈现:刚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学习诗词,光读懂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首词读美了、读活了、读出味道来。怎么读就有味道了?细细地读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静静地想其中的含义,边读边想,你就会走进诗词中,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感受,就会品出味道来。
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板书: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自主学习
细细地读,静静地想
展示交流:
板书三个画面1、画面一:“溪亭日暮”
(1)指名读第一、二句。
(2)“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黄昏情景)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想象的画面。指名读这两句。
(3)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呢?
(4)这首词是词人当天写的吗?(生:从“常记”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生:这件事非常有趣,值得回味。)(板书:常记)
小结: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边的亭子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请再次深情朗读第一、二句。
2、画面二:“藕花深处”
(1)说说你对“藕花深处”的理解?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词中描写的是春末夏初时节,荷叶茂密,荷花绽放,香气四溢的景色。(师引导学生想象)
(2)讨论:为什么词人和同伴们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3)深情诵读第三、四句。
3、画面三:“一滩鸥鹭”
(1)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既然误入,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2)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这几句。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让词人觉得非常有趣,值得回味的事
任务三、找出词眼,品读全词。
任务呈现:
同学们真不简单,把三十三个字读成了一个个美丽的画面,读成了一幅流动的画,此外,还学会了文包诗的一种写法。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自主学习: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展示交流
1、生读词,思考。读后交流,明确:这首词是围绕“醉”来写的,“醉”是这首词的“词眼”。
2、再读这首词。词人陶醉了,她陶醉在美景中,她陶醉在美酒中,她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她陶醉在美丽的生活中,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
四、了解词人,深入体会
1、说说你对李清照的了解。
指名说。(课件出示李清照的生平资料)
师: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格调清新而又明快,从中可以看出女词人早年曾经有过的幸福的生活。可是,到她43岁这一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她逃难到了江南;不久,丈夫赵明诚又病故。随着生活境遇的变化,她的词也显得悲凄起来。
2、课件出示李清照《如梦令》的另外一首: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首词的时间、地点、景物、人物都不同,心境也不同。虽然都“醉”,课文这一首因美景、心情陶醉,后一首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而“常记溪亭日暮”之情景,是追忆美好的青春时光。(板书:美好的青春时光)
学生对比朗读,读出感情。
板书: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溪亭日暮
常记 藕花深处 美好的青春时光
一滩鸥鹭
一、复习回顾,激趣导入
1.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回顾词的特点。
2.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词,这首词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李清照写的《如梦令》看看她此生最难忘的一次少年经历是什么?(板书:如梦令)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如梦令)题目呢?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
二、通读全词,理解大意
1.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要读得充分,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读,相机正音,指导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
①这里有一个生字,藕,再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里的藕花就是——(荷花)
②这里有一个词也请大家注意,兴尽,在这里都读第四声,兴指兴趣,兴致。尽是满足的意思。所以兴尽就是指——兴致得到了满足。请同学再来读一下这个词。
③藕花,兴尽,这两个容易读错的词都在第三四句中,谁再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把它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
④把词读正确并不难,如果你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谁再来读读整首词,其他同学注意听,它是怎么停顿的?(指导停顿) 比如说,第一句咱们可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 (生读全词) 节奏感把握得挺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3.读好了节奏,我们还要读懂它。李清照借这首词回忆了自己少年时期的一次郊游经历。整首词语言简洁,浅显易懂,我相信理解它的意思对大家来说不是难事,请大家再次自由读读这首词,结合注释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师巡视)
4.好的,同学们,从我刚才听到的几位同学对意思的理解和大家轻松的表情来看,你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现在,我还想问问大家,在这首词里既有景,又有人物活动,你能分辨出哪些词语是写景,哪些词语是写人物活动呢?默默地看,静静地思考,然后举手告诉大家。(结合学生回答,屏幕出示,指读)
景 :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人 : 沉醉 误入 争渡
5.细细读着这六个词,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师引述——因为“溪亭日暮”所以“沉醉”,因为“沉醉”所以“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争渡”,因为“争渡”,所以惊起“一滩鸥鹭”。你看,句子和句子之间衔接得多么紧凑,多么自然啊!人在景中,景因人显,人和景的相互交融构成了那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让我们再次走进画面,读一读这首词吧!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同学们,虽然时隔千载,我们已经无法跟随李清照一起参加那一次郊游,但这首词“词中有画”,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
板书:展开想象(齐读)}在这首词里,有一些词语给了我们画面般的美感,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这首词,把这些词语圈出来,想一想,读着它们,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一)画面1:溪亭日暮
①咱们先来读一读一二句,齐读。
②哪个词给了你无尽的想象,给了你画面般的美感?(开火车,指三人答)
③是啊,“溪亭—日暮”,读着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溪亭日暮)展开想象,用眼睛去看,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感受,用语言去描绘,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对景的想象]预设:
a、学生回答比较简单(亭子、小溪、夕阳)师评语引领:那些美好的景物你都看到了,可惜却都是静止的,谁能把这些眼前的景物说得更加具体?让这些景物活起来,让这幅画美起来!
b、若学生说得比较好。教师评语引领:瞧,他说得多么传神哪,尤其是“xx”词,仿佛把我们都带入了那美景之中。
c、你也走进去了,那一幅美妙的画卷一定正在你的心中展现!说得那么美,你一定能读好这两句,指读。
d、是啊,黄昏时分,夕阳渐渐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那玲珑剔透的小亭,都被染红了,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吟出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诗情读好这第一第二句。
[对醉的理解]
a、好一个良辰美景!好一个溪亭日暮!难怪李清照说她此时已经——沉醉不知归路了。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是啊,诗人陶醉了,醉得忘记了回家。在这儿给大家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 “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我们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这两句诗,一定更有味道。
b、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诗人会和谁一起喝酒呢?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诗人和朋友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呢?(赏景、吟诗、作对、弹琴、下棋、聊天)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花香,那可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这可是一种全身心地享受啊!咱们再次一起读读这两句诗,读出那浓浓的醉意!(指名读)她是这样读的,你也来读一读吧(再指名读) 师深情朗读,大伙一起来读读吧。(生齐读)老师仿佛看到那样的情景了,再来一次。(再齐读)
二)画面2:藕花深处
①是啊,怪不得诗人说她后来是兴尽而归,读——兴尽晚回舟。此刻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高兴、愉快),就请你读出这份高兴,这份愉快!另外,这里的兴尽,也可以说是兴未尽,也就是还没有尽兴,只是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啊!此时,诗人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留恋,舍不得离开)那也请你读出这份留恋。你看,这里同一句古诗给了我们两种不同的理解,而且都是正确的,所以以后读诗就要用心去揣摩、去体会。
②就在诗人回舟时,又有美景吸引了她,那就是——藕花深处。(分小组把这个词读两遍。)藕花—深处,(板书:藕花深处)这个深处是指哪?对呀,你想四周全都是荷叶、荷花,这时候呀,那荷花,那荷叶的形状、颜色、姿态一定看得非常清楚。你看到了吗?(满池都是、下面是绿绿的荷叶,上面一朵朵荷花含苞待放。)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你们仿佛看到了那满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还想到哪些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又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啊,让我们再次走进去,再次沉醉。读——
③在这两句中,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词人又一次醉了?(误)误入,在这里是怎样的'入?能换一个词代替这个误吗?(不知不觉)是啊,诗人看荷花看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连小船划入藕花深处都没有察觉。这是怎样的一种醉啊!我们再来读这两句,一定会读得更好。
三)画面3:一滩鸥鹭
①读着这两句,哪一个词又让你画面般的感受呢?(一滩鸥鹭)分男女生读。
②读着这个词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一河滩的鸥鹭扑拉拉一下子都飞起来了,那场面是多么热闹啊!)一齐读(一滩鸥鹭上青天,那场面又是何等壮观啊,再来感受一次,读)
③范读,在这里,除了看到鸥鹭飞了起来,你的耳边还听到了什么?(鸥鹭拍动翅膀的声音,鸣叫的声音(响)、划桨声、溪水流动声、欢笑声、水声),你们还仿佛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干什么?(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争着划桨)
师:你想啊,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她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指名读)这样划船能把欧鹭惊起来吗?(再读)划得再有劲一些,你再来试试。(再指名读)你想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多么开心。)是啊,那是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惊喜。)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用得多妙啊。再来读一读,读出那份热闹、那份欢快、那份惊喜!(指导朗读,两个争渡要读得稍快,有力,后面那个争渡比前面一个更有力)
四)一幅流动的画
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 “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读全词)。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盛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来咱们再来读一读,老师跟你们一起读。(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品味语言
同学们真能干。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词读胖了,读美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板书:瘦)你能不能读着读着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 醉、记 、暮、兴)
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
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题目一样,作者也一样;字数一模一样,都是33个字;句式一样;格式都一样;数数它有几行?(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665646)?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最后一个韵母都是“U”;都写到了醉……
李清照的词中还有很多也写到喝酒了,有兴趣可找出来读一读。
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以后还有机会可以细细地品味。
上节课我们演唱了《西江月》,你们想不想听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有味道吗?课下有兴趣可以自己给这首词配上自己喜欢的曲子试试。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1、了解诗与词的不同
生任意背诵两首以前学过的古诗。
出示李清照的词,比较诗与词有什么不同?
——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读起来的气势不一样。
——题目的不同。(了解词牌名)
2、认识诗人——李清照(课件出示:李清照生平简介)
二、初读体会,把词读“胖”
1、播放音频:听读
2、自己试读,挑生朗读。
3、把词读“胖”
根据课件提示的注释,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读懂了那句词或哪个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读品味,把词读“瘦”
1、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围绕“醉”字美读全词,想象画面。(板书:醉)
——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你强调了“晚”,为什么强调它?①喝酒喝了很长时间②天色晚,看不清。
(2)你强调了“深处”,说说看!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会感觉……
诗人真的是喝醉了,(板书:酒醉)
——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让我们想象一下:
视觉上,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关注色彩:绿叶、红花、白鹭、余霞,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共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
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
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是……;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还有惊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
哦,诗人在这美景中被陶醉了。(板书:景醉)
(3)当我们的感觉这样流动着,交织着,你的心底,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欢乐的,轻松的,愉悦的,美好的,沉醉的,梦幻的……)
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看着,也跟着陶醉了。齐背《如梦令》。(板书:人醉)
3、你听——(《如梦令》歌词)播放蔡琴《如梦令》,尝试跟着唱和。
四、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课件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比较: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仔细观察后交流。
这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都是一样的。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五、课后作业
推荐朗读:李清照的《声声慢》。走进李清照,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
板书设计如梦令
酒醉
景醉
人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材分析: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设计理念: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以及教材的不同,语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教学,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词,听懂歌曲,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学情分析:
学生很少接触到“词”这种文学式样,对于词的结构、特点不太了解,所以学习时可能觉得比较新鲜,学习兴趣较大。这首词,语句平白,字面意思好理解,但学生可能对词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深,需要教师点拨。
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这首词,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相关内容,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词。
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本课主要采用阅读指导法、谈话引导法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读中感悟思想感情的方法。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中的感悟能力和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3.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
重 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意。
难 点: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关键点:读词,读中感悟,理解这首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请你们观赏一幅画。(出示课件)
2.你们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描绘。)
3.师:同学们,这是描绘什么景色的.图画?(学生发言)
4.板书课题:9.如梦令,齐读课题。(指导朗读后鼻音“令”)
5.介绍“词”。(课件出示)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歌没有。最初的词,是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又称词牌。
《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6.引导回忆学过的词《清平乐 村居》。
二、初读课文,简介作者
1. 简介李清照。(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山东济南人。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以词的创作成就最高。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漱玉词》等作品。
过渡:这首《如梦令》就是出自《漱玉词》,我们来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里写了什么样的风景,下面请大家自读这首词。
2. 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巡视指导,与个别学生交流。
3.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和词语。(课件出示)
v 藕花 溪亭 沉醉
v 兴尽 误入 争渡
v 惊起 一滩 鸥鹭
A.指名认读。及时正音。
B.重点指导“兴”读第四声,“亭、争、惊”是后鼻音,“藕”字写法。
(2)朗读这首词。(课件出示)
v 如梦令
v 【南宋】李清照
v 常记溪亭日暮,
v 沉醉不知归路。
v 兴尽晚回舟,
v 误入藕花深处。
v 争渡,争渡,
v 惊起一滩鸥鹭。
(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
三、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过渡: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读通词,更要读懂词。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心地读,细细地想,试着用我们以前用过的方法,明白词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学,同桌交流。
2.问题提示:(课件出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是发生在写作的当天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为什么要争渡呢?
(5)为什么会“误入”?既然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3.师:你读懂了那一句?说一说它的意思。
交流:一句一句地说意思,再整首词说。
4.师小结词意。
5.齐读这首词。
四、指导朗读,读出意境
1.师: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词,边读边想,你能从这首词中想象哪些画面?
2.边读边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
(1)边读边想
(2)读完后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
(学生自由想象,描绘)
3.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1.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课件出示)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2.生自读这首词。
3.师: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课件出示)
如梦令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常记溪亭日暮,
浓睡不消残酒。 沉醉不知归路。
试问卷帘人, 兴尽晚回舟,
却道海棠依旧。 误入藕花深处。
知否?知否? 争渡,争渡,
应是绿肥红瘦。 惊起一滩鸥鹭。
师:题目叫什么你还记得吗?就是咱们说的?你还发现什么了?
4.师: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李清照的词还有很多,有兴趣可找出来读一读。
5.师:古代的词谱成曲可进行演唱,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
来,我们一起欣赏著名歌唱家蔡琴演唱的《如梦令》。(课件出示)
师:好听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听一听、唱一唱。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引导: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请同学们课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并把想象出来的景象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9.如梦令
[南宋]李清照
生活、自然 热爱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如梦令》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3、通过《如梦令》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具准备
李清照的图片及人物介绍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同学们,谁能说说这节课要学的“词”的是什么?
2、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也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了解掌握《如梦令》的有关知识
《如梦令》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
关于词的知识,我们来看一下资料。请同学们迅速地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词牌?
2、词是怎样分类的?
三、理解领悟《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1、下面,我们就具体地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首词——《如梦令》。
2、我们将采取一种比赛的形式,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3、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的比赛,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的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抢答。
题目:
①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②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③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
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⑤她是一个人去的吗?
⑥为什么要“争渡”?
⑦为什么会“误入”?
⑧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⑨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队,为该队加上小红旗。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何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里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争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晰,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它们鸣叫着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花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
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看到。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补这个遗憾呢?(愿意!)
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配乐范读)
请第个代表队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老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对画的评价应紧扣词的内容,并讲完画面的美感,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画。)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节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
老师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队,并为访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3)选答题。
要求:选择回答该题的队,答对中一面旗,答错扣一面旗,由一位同学主答,可有一次补充的机会。
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样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由本文内容延伸到词的意境,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比赛到此结束。其实今天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拥有像今天这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赢家!
附:板书设计
9 词 两 首
如 梦 令
日暮 沉醉 爱生活
误放藕花深处 余兴依依
惊起鸥鹭 爱自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古诗。
2、比较词和诗的不同。
4、揭题,交流李清照的资料。
二、读词
1、听配音朗读;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兴、藕;齐读。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小结: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与朋友一起郊游的经历。
三、品词
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捕捉看到的画面。
2、讨论,交流。
溪亭日暮
⑴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溪亭日暮图”;读出“溪亭日暮”的美。
⑵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
⑶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
藕花深处
⑴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
⑵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抓住“误入”、“深处”,体会词人的心情。
⑶朗读。
一滩鸥鹭
⑴想象“一滩鸥鹭”的画面: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一滩鸥鹭”的壮观。
⑵品读两个“争渡”,比较叠句,感受热闹有趣的场面,体会着急欢快的心情。
⑶抓住“惊”:“鸟惊人也惊”,体会“一滩鸥鹭”带来的惊喜,朗读。
3、小结。
⑴词的特点:33字,凝练、含蓄。
⑵词眼:“醉”,李清照已完全陶醉于美酒、美景、美情之中。
⑶齐读全词。
四、吟词
1、词又叫曲,有一定的曲调,可以配乐、吟唱。
2、再听配音朗读,练习吟词:注意停顿、重音、叠句。
3、欣赏歌曲,随歌曲一起吟唱。
五、拓展
1、欣赏另一首《如梦令》:李清照只留下两首《如梦令》。
2、比较两首词:字数、句式、“醉”相同;表达的具体内容、感情不同。
3、小结:同样的词牌,可以写出不同风格的词。介绍原因:这两首《如梦令》是她人生变化的真实写照。
4、齐读两首词。
六、作业
1、抄写、背诵。
2、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诵、情景再现,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揣摩作者情感。
2、总结鉴赏诗词的方法,掌握自主鉴赏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
尝试领会词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四、教法学法:
诵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五、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课件出示图片。师:咱们先来欣赏张图片,感觉怎么样?她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才女,你知道她是谁吗?她最擅长作词。你们知道词吗?
古诗、词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看!(媒体出示《如梦令》词的内容)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的词,词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古诗每句字数一样,词每行的字都是不一样的。
师: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同学们有兴趣来读读《如梦令》这首词吗?迫不及待了吧,请大家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开声音自个儿读。
生:放开声音读
师:声音停下来了,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就请你,勇敢的女孩子。
师:挺不错的,特别是她把里边的多音字读准了。兴:在这读第四声。表示什么意思?(兴致、兴趣。)什么时候读第一声?
生:大兴安岭、兴奋。
师: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找个男孩子来读一读。
生(男)读词:
师:我觉得应该给他点掌声,他已经注意了停顿,能读出些词的味道来了。好,看起来把这首词读通顺、读正确没问题吧?
生:没有问题!
师:咱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好!
生齐读词。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1、师: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在下边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开始吧!
2、师: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你站起来说给大伙听听。
3、师:老师在这儿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4、师:同学们很能干,不知不觉地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书:读胖)同学们,如果我们把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
师:但是你看这首词,才用了多少字就把这一次作者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数一数。
生:33个字。
师:是啊,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交代清楚了郊游的时间是(日落)就是我们说的黄昏、傍晚;地点是在(溪水边的亭子里)对,溪水边的亭子里。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体会、体会。
生:(读全词)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师: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活了。读得很美很美,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师: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生:“溪亭日暮”。
师:看到“溪亭日暮”这个词,你脑海当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奖励你读一读吧。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生朗读。
师:你们看啊!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
师: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师:这个“藕花深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
师: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读。
2、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
师: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是赶紧——读下去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读这两句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师:从哪个词语中听出来的?
师:那场面多壮观啊。看媒体:词人她们笑啊叫啊,那声音太响,太热闹了,只听扑啦啦一声,一河滩受惊的鸥鹭,一下子冲破夜幕飞向蓝天!那场面壮观吗?!
师: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师:是啊,这可是意外的惊喜啊!所以是“鸟惊人也惊啊!”
师:那简直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
师:再读。
3、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
师: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
生:(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师:为什么这么开心?
生:因为李清照她年轻时候的生活非常优越,家庭幸福美满。
师:是啊,年轻时的李清照一直陶醉在美好、幸福的生活里。
咱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跟词人一起深深陶醉一次吧。(生齐读,师生合作读,生背诵。)
师:这样难忘的郊游经历她能忘得了吗?
师:这样身心释放的快乐能忘得了吗?
师: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记得,经常地回忆啊,所以是“常记溪亭日暮”。
师: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4、一幅流动的画
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
生:(读全诗)。
师: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
师:来咱们再来读一读,老师跟你们一起读。
(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师:刚才我们在学古诗词时掌握了一种本领,就是把词“读胖”,咱们还得学习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板:读瘦。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儿?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学生说字眼,说理由,并板书。
师: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师: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她陶醉在美景中,还陶醉在哪呢?
师: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生:(读、背全词。)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
生:《如梦令》[ 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师: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师:古代的词谱成曲可进行演唱,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
师:有味道吗?它是用昆曲来演唱的。有兴趣可找一找别的谱成曲的词来听一听。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词二首·如梦令》。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藕”,注意“暮”“沉”等易错字的写法。
2.在诵读中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味,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境美,情趣美。
3.通过李清照生活经历的介绍,引导学生对李清照早期与晚期不同词风有所了解,从而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品词如品人。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对联引入
由李清照故居的一幅对联引出李清照以及《如梦令》。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二、初读阶段。
1.了解学生对作品的预习情况。
(如预习不够,直接引导读书,熟悉所学内容;如多数学生已熟读,可安排学生默写。)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检查自读情况,了解是否读通畅,读流利。
4.通过质疑了解学生自读后对词的理解状况。
三、理解阶段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此时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了解了词的大体意思;对于词的意境了解有多深;能否体会出词人的心情等。
(教师可以随机将学生的回答梳理后板书出来。)
2.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情。
通过“常记”“沉醉”“兴尽”“误入”“藕花深处”“惊起”等词语的解读,在朗读中体会。
3.引入李清照生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期李清照诗词的不同风格。
①了解李清照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加深对《如梦令》的理解。
②了解李清照中年时期的生活转折,进一步感受李清照的诗品与人品。
(引导回忆《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③了解李清照晚年生活境遇。感受其孤独凄凉的心境与凄婉的词风。印证“风采有后主遗风”。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再次回读《如梦令》,丰富理解,加深认识。
对联的引入,直接由文及人。让学生在学作品之前对词人有一个大略的印象。
通过学生的默写,了解生字掌握情况,增加生字学习的有效性。
通过对诗词知识的了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另一方面确定后续教学重难点。
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此部分为教学的重点所在,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互助加深对词的理解。
由单纯的“读词”自然转入“读人”。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单纯地就词学词,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李清照的生平资料与诗词的了解学习串连起来,由词及人,由人及词,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如梦令》的把握,更有助于学生了解一种重要的诗歌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联系以往知识,加深理解。体会李清照作为文弱女子在民族大义面前的浩然正气。
此时的读,应该是融入对词作、词人的更多认识后的一种心灵的感悟与升华。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两首词的词意。
3、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词意。
教学难点:
领悟词的意境。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如梦令)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如梦令》和我们学过的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关于词的知识你知道多少?(什么叫词牌?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
《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介绍作者
三、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1、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
2、按照停顿反复朗读。
3、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
问题提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
(2)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
(5)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4、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请你边读边想象画面。
5、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四、背诵、默写整首词。
板书:
如梦令
日暮沉醉爱生活
误入藕花深处
惊起鸥鹭爱自然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教学要求: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唐宋名家名词导入本课学习
2、《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简介作者)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2、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3、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2、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四、总结升华
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作业:背诵并默写两首词
板书设计:
白鹭飞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热爱大自然
斜风细雨不须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藕”,有感情读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这首词,能品味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通过一个“醉”体会诗词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味诗词,感受古诗词的凝练、含蓄。从而热爱中国传统文学。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词意境,感受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溪游醉归的欢乐。
三、教学流程:
一、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你们学过哪些词?
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可配乐演唱。
2、出示《如梦令》。
李清照介绍:李清照童年生活在趵突泉边,大明湖畔,官宦之家,一生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那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人到中年,宋朝与金兵作战,节节败退,于是李清照搬到江南,丈夫后来也去世了。晚年非常孤独寂寞。今天学的这首词是她年轻时写的。
这首词的题目是?
“如梦令”是词牌名。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1、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指导“兴”(评价:读得准、读得通顺,有节奏感。把词牌名放在前面读。节奏感很好,你心里、眼里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画面,用力的想,让我们把画面看清楚。)
读词时要能把词读到脸上,范读。老师要看大家表情,读的时候要仿佛看到词描绘的情景。配乐读(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惟妙惟肖。仿佛你的眼中、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生动的画面。)
3、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好不好?开始吧!
4、交流自学
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所学,老师相机进行评价补充。
重点指导“一滩”、“兴尽”等词语的理解。
“醉”什么意思?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
三、品读悟情
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字?是的,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到底是怎样的美景让诗人陶醉呢?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2、组织交流。
(一)画面1:“溪亭日暮”
1、“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了?说说湖边的景色。---读句
2、图画,师描述: “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
3、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用“我看到了……听到了……闻到……”的句式说一说。
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咱们再读这两句,让我们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二)画面2:藕花深处
除了这个溪亭日暮让你想起了这么美丽的'画面之外,还有哪个词也让你想起了美丽的画面了?
那又是怎样的一片荷塘啊?(诗句)
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幽静而神秘的世界。我想这个时候他们肯定是更加陶醉了。来,请读读第三句、第四句。
(三)画面3:争渡图
你听到了什么?(听到了鸥鹭的声音、听到了划浆的声音、听到了诗人的笑声、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仔细看——看到了什么?(鸥鹭飞起来了。)多不多?声音响不响?(惊、一滩)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惊、除了写鸥鹭受到惊吓,它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惊喜)师指导朗读。
(四)一幅流动的画
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
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这样难忘的郊游经历她能忘得了吗?这样身心释放的快乐能忘得了吗?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记得,经常地回忆。所以这首词一开篇就说“常记”。
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藕、兴”两个字。
2、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的意思,想象作者当年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
2、朗读并背诵
【教学准备】:课件、李清照的生平资料
【教案说明】:教案中红色的字为课件出示部分:绿色的字为板书部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播放课件古筝曲)
1、同学们,伴着悠悠的古筝乐曲,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古典文学的园地,走进唐诗宋词营造的艺术氛围,一起来学习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2、板书课题:如梦令
二、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你们学过哪些词?(《清平乐·村居》、《忆江南》、《水调歌头》)
2、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点击:基础知识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可配乐演唱。)
3、出示《如梦令》。
出示课件《如梦令》
这首词的题目是——(没有题目,师相机指出“如梦令”是词牌名。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三、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现在,让我们眼到、口到、心到,去吟诵、去欣赏、去想像,来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
1、自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读对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齐读(各种形式朗读)(随机纠正错音)
3、咱们把词读顺了,一首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交流自学
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所想,老师相机进行评价补充。
四、精读品味体验沉“醉”
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也就是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
2、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3、围绕“醉”来感悟
4、板书:醉……
这首词中的哪些句子,哪些词语让你读懂这个“醉”字?
再读。
①、出示课件1、2句
a、读1、2句,从哪里读出“醉”字了?
b、交流:“不知”(为何会“不知”?)
“沉醉”是啊,同学们想想,她是在哪里喝酒啊?(溪亭)
过渡:词人和好友品尝着美酒,欣赏着美景,如此诗情画意,日子过得好生惬意,那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②出示课件3、4句
a、诗人醉后有何表现呢?继续交流:“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b、理解“兴尽”“藕花”:兴尽想告诉我们什么?由藕花我们联想到诗人在哪?
那又是怎样的一片荷塘啊?我给大家一幅图请同学们用学过的诗填一填
过渡:如果刚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话,那现在该是“景不醉人人自醉”了。
当一弯明月如水般倾洒荷花时,众人才猛然惊醒,于是开始——“争渡,争渡”
③出示课件5、6句
a、听——嘻嘻哈,哗啦啦……你听到了什么?
b、生答:(听到了鸥鹭的声音、听到了划浆的声音、听到了诗人的笑声、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c、仔细看——看到了什么?(鸥鹭飞起来了。)多不多?如果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所描述的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话,那么眼前该是——“一滩鸥鹭上青天”了。
一、导入
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
记忆课下文学常识
2、介绍李清照的生平
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二、理解意涵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景: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
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
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
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
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
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三、朗读与总结
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
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 教学设计教案
★ 校徽设计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