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四节复习课/第五节复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共含1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夜猫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课题 第四节复习课 课时 46
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会进行计算,学会检查,并提高准确率。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解决问题。
1、哪种要便宜。
出示书本上的两幅图,让学生看懂图意。
第一幅图:如果把2千克的大瓶作为标准,那么小瓶的要达到大瓶的数量,需要乘4,所以价钱也乘4。如果把小瓶的作标准,那么大瓶装的买500克,只需要除以4,价钱也除以4。
第二幅:判断哪种油便宜二、计算。
二、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和图片:有96位客人用餐,可以怎么样安排桌子?
合理地安排桌子,要让客人都有座位,桌子上又没有空位。
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安排方法,如8张圆桌,2张方桌;4张圆桌,7张方桌。
三、递等式计算。
新课标第一网
五、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小明星期天想帮妈妈做事情,下面是小明做每件事所需要时间:
用洗衣机洗衣服30分,扫地5分
擦家具20分, 晾衣服5分
怎么样做得快?至少要花多少分?
教师引导学生用洗衣机洗衣服的同时,先后做扫地、擦家具两件事,共用25分,最后晾衣服5分,最后晾衣服5分,所以至少要花35分。
板书设计 蜂蜜:(1)大瓶:克 20元,小瓶:500×4=2000克、6×4=24元
(2)大瓶:2000÷4=500克,20÷4=5元 小瓶:500克、6元。
食物油:中小瓶:48÷4=12元、55÷5=11元
先让学生思考,再讨论。
让学生把这些题做在2号本上,教师批改后,再针对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让学生练习。
学生分组探究
也要求学生做在2号本上,独立完成。
学生讨论如何节省时间是最合理的安排时间。
板书设计
蜂蜜:(1)大瓶:2000克 20元,小瓶:500×4=2000克、6×4=24元
(2)大瓶:2000÷4=500克,20÷4=5元 小瓶:500克、6元。
食物油:中小瓶:48÷4=12元、55÷5=11元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五节复习课 课时 47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应的生活实际问题,能列举各种结果。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和图片:小猫到小狗家做客,要过两条河,画一画有几种走法。
(2) 可以进行板书:A--C、A--D、A--E
B--C、B--D、B--E
二、在方格中填上适当的数。xkb1.com
要求:(1)5位于中央;
(2)每一数字不能与比它大1或比它小1的数字在同横行;
(3)2、4在最下面一行;
(4)1和6在最上面一行;
(5)8在5的上面;
(6)9在中间的竖行内;
(7)3、4、6在最右边的竖行内;
(8)7在3左边的第二个空格内。
答案:
1 8 6
7 5 3
2 9 4
三、数学活动:24点。
(1) 学生独立思考后,和同桌交流。
让学生根据要求一步一步地填入空格内,最后集体校对。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在比赛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24点的方法和技巧,然后进行小组比赛。
板书设计
数与计算
A--C、A--D、A--E
B--C、B--D、B--E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二节复习课 课时 44
教学目标:
1、会比较数的大小,根据一定的情境,能够进行判断。
2、进一步认识分数和分数的意义,并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会比较数的大小;理解分数的意义。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巩固练习。
1、书本第78页第6题。
四位同学的体重分别是38千克、42千克、39千克、41千克,想一想,标出每位同学的体重。
小兵:我比小芳重,比小军轻
小丽:我比小芳轻。
师: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话进行判断。
从第一句话,我们可以判断:小军>小兵>小芳.
从第二句话,我们可以判断:小军>小兵>小芳>小丽
2、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1) 看到图后,先说一说图的意思。
(2) 根据图的分法再写出分数。
(3) 能正确地写出分数,并读出分数,同时理解分数的意义。
3、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并比较大小。
(3) 复习有关简单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同分子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二、说一说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
学生自己完成,统一核对。
重点让学生说理
(1) 先根据图上阴影部分写出分数。
(2) 然后根据阴影部分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大小。
学生回忆所学,找同学总结回答
先自己找一找与日常密切相关的数,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数与计算
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同分子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三节复习课 课时 45
教学目标:会计算万以内有加减法,小数和分数的加减法,会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运算,会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运算。以及两步运算为主的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地进行计算。
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计算。
1、简单地复习有关加减乘除的有关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练习。
教师小结,把学生作业中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和类型进行讲解。
3、完成书本上第80页第10题: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二、解决问题。
1、书本上第11题。
5只动物要同时过河,该怎样乘船?
要示学生独立思考后用线连一连。
答案:大象和牛乘大船,其余的乘小船。
2、书本上第12题。
题目:小明要买一种饮料和一种点心,他只带了4元,可以有哪几种选择?
3、书本上第13题。
题目: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多长?
解决这类问题,一般先确定一个标准,再估算。
第一个问题: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1200张纸大约厚12厘米;
第二个问题:一个班大约40人,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30个班。
第三个问题:10步大约7米,1200步大约120×7=840米。
不同的纸张厚度不同,不同的人步长也不一样
2、让学生说一说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地方或者说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学生发言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检查,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检查的。从而提高学生检查的意识和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先排除买蛋糕的可能,因为选择蛋糕,余钱不够再买一种饮料。小明可以选择两种饮料和两种点心搭配,共有四种选择:
牛奶与面包 牛奶与饼干
桔汁和面包 桔汁和饼干
小组探究、汇报、总结
请学生选实际量一量,再估算。
4、列竖式计算。
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板书设计
数与计算
牛奶与面包 牛奶与饼干
桔汁和面包 桔汁和饼干
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1200张纸大约厚12厘米;
一个班大约40人,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30个班。
10步大约7米,1200步大约120×7=840米。 教学反思
课题 课时 三 (17)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悉两位数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提高能力。
1、完成教材第34页第9题。
师:生活中再碰到类似的问题,如果没有1、2小题做铺垫,你能解决吗 ?
2打开语文书,估计一页有多少字,再计算。
打开指定页。
估一估这一页有多少个字,再算一算。
3、比较估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教材第35页第11题:
(1)出示情境图。
(2)认真审视情境图。
说一说已知什么,要求做什么?
(3)讨论:
每人一瓶,35人应该付多少钱?怎么算?
1、教材第35页的第12题。
2、教材第35页的第13-14题。
3、教材第15题,说一说图中的问题情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列式计算。 学生先独立认真思考审题。小组进行商量,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机会,将实际问题搞清楚。
汇报方法。
(1)15*36=540(元)
(2)46-36=10(人)
30*10=300(元)
(3)540+300=840(元)
思考,回答问题.
让学生人人都有经历估算的过程,再交流.
观察、分析得出:估计的字数每一页都比较接近。
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使他们懂得了因为排版规格一致,所以在同一本书中,每一页字数相差不多。
1、先算一瓶多少钱,再算35瓶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这是一道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计算的方法可能有:
(1)8*44
(2)8*9*4+8*8
(3)8*9*5-8
(4)8*(9*5-1)
(5)8*(9*4=+8)
教学反思: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注意了学生对题意的解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题意,而不是仅仅念一遍,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身体能力。
在教学中还注意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课题 整理与复习课时 (18)
教学目标:
通过说一说前面学过什么知识,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 小数计算方法,多位数的乘除计算方法。
2. 解答应用题。
3. 提高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列竖式的方法,综合算式的计算方法。
5. 独立审题,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师生谈话,激发情感,进入“我的成长足迹”
转眼间,半个学期过去了。老师和大家一起在数学世界里留下了许多回忆。我们认识了“小数”这位朋友,又结识了“平移”“对称”“旋转”这三个数学知识,还丰富了整数乘法。下面我们就一起回忆一下自己这半个学期以来的成长足迹,可以是自己最高兴时期、有什么收获、成功的体验等等。四个人为一个小组,互相说说,也可以替别人说说你发现的优点。引导学生有序说说,按照(1)知识上的;(2)学习方法上的收获,(3)课外自学的其他方面知识收获三方面来说一说。
二、回忆旧知,形成体系。进入“你学了什么环节”
1、回忆旧知。
观察图形。仔细分析这三幅图,从中使你想起哪些学过的知识?自己想一想,说一说。
1、小结: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知识分类呢?教学内容上我们主要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实践活动。这个单元学习过的内容又属于哪一类呢?
2、分类整理。
板书:
小数的意义
数与代数 :小数加法和减法
两位数乘法
认识了对称图形
空间与图形:会判断平移和旋转想象
三、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1、再次观察教材36页上的三幅图,说一说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字问题,并解答。
老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四、你学会了什么?
看图说一说:
1、老师讲观察要求:观察三幅图,你想起哪些学过的知识,能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写在书上)
2、学生观察
3、小组内说说4、总结 学生分小组交流。
要求:1、每个学生都应该在小组里发言。
2、做好记录,记录各单元知识要点,并整理清楚。
说一说自己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什么饿,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
想一想,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帮助?请小组同伴给予帮助。
结合图片,回顾旧知。
第一幅图是生活中买东西与小数有关的知识。
第二幅图是生活中与乘法有关的知识,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三幅是生活中与平移对称有关的知识。
小数部分属于数与代数
平移、对称、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
两位数乘两位数属于数与代数。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提出疑问。
你学会了什么?生仔细观察后自由列式,小组交流,互相检查。
小数比较大小
小数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
平移、旋转、对称
根据图中出卖的物品可以提出加、减、乘、除的问题以及混合运算的问题。
图2:提问题,解答。
图3:电扇、风筝均为对称图形。
课题 整理与复习(二) 课时 (19)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37页的题目。
1、完成教材第37页第1题。小数加减法。要求:直接写得数,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37页第2题。要求:老师和先做完的同学巡视,及时纠错。
3、完成教材第37页第3题。混合运算。要求:老师巡视、批改,最后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37页第4题。解决实际问题。
(1)先审题。(仔细读条件与问题两遍,给周围的人说说知道了什么?)
(2)说思路。(两人分别说说解题思路)
(3)完成书写,注意格式。
5、完成教材第37页第5题。解决实际问题。
(1)审题。
(2)说解题思路。
(3)议论:问题“最多可以收款多少元”里的“最多”是什么意思?
计时计算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审题,先算哪一步,要用笔画出来,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指名发言。
学生独立解答,同桌订正。看应用题的各步骤是否齐全。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班内交流,最后书写。
课题 旅游中的数学 课时 四 (20)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经验,创设一系列的“旅游中的数学”的情境,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教学重难点:
1. 计算经过时间。
2. 游览(空位尽可能少,优先租便宜的车)
3. 快餐店(会计算小数加减法)
4. 实践活动(综合运用,制作完整计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节假日,家长带你外出旅游过吗?你去过哪些景点,给同学们说一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要用到数学。你们在旅游中遇到过数学问题吗?在哪遇到过?你是怎么解决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旅游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旅游中的数学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活动一:出发
1. 计算经过时间。21点30分--7点
2. 估计距离。
计算经过时间,再把103米看成100米,即可估计。
活动二:
租房方案(使没有空位)
1. 认真审题。
2. 学生讨论:怎样的方案是最合理的方案?
3. 先罗列出各种方案。(完成表格)
4. 根据合理原则,选择最佳方案。
活动三:游览(空位尽可能少,优先租便宜的车)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看图审题。
活动四:
快餐店(会计算小数加减法)
1、创设情境。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吃的营养经济?(营养搭配问题)
2、5分钟内,完成自己的菜单。
3、全班交流。
二、巩固拓展,发散思维。
实践活动(综合运用、制作完整计划)
1、同学们,淘气想出去玩一玩,可是自己又不知道应该怎么计划。请大家帮他做一个旅游计划好吗?
2、做一期板报:寻找大自然的脚印。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更加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大家今后更多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发言交流。
学生回答:
1、旅游路线、行程的确定、计算。
2、旅游中时间的计算。
3、旅游中坐车、住房、吃饭的费用计算。
学生尝试问题,各种计算方法。
最佳方案:
18座位的:2辆。
12座位的:2辆。
活动三:
1. 学生观察图片、明确题目要求,明白要省钱,车的座位要尽量坐满,还要尽量坐便宜的车。
2. 学生讨论,怎样的方案才是合理的?
(设计不剩人、不空座位、省钱的方案原则)
3. 小组讨论,选择策略,决定方案。
18座位的2辆
12座位的2辆
活动四:
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交流,注意荤素搭配,注意节约钱。
1、收集相关资料:去一处喜欢的游览处所,或者回忆一处,作为旅游地点。
2、实际游览一次,或者回忆旅游经过,填写旅游计划。
3、做板报(学生课后完成)
课题 第一节复习课 课时 51
教学目标:1、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经历简单数据的统计过程,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统计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会进行数据的统计,会制作统计图,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据的统计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近视眼发病率。
1、出示明光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近视眼发病情况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1) 先让学生观察这张统计图,说一说统计图的横行表示什么?竖列表示什么?
(2) 观察竖列,看一看一格表示几?
(3) 要求。让学生说说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需要注意些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回答问题。
(1) 问题:几年级的发病人数最多,达到( )人。
(2) 问题:全校的近视眼人数共多少人?要求学生列式计算。
(3) 问题:六年级发病人数是一年级的几倍?要求学生列式计算。
二、1分钟跳绳。
1、出示三(1)班男同学1分钟跳绳的成绩情况。
2、统计数据。
有的学生可能说通过同桌合作完成,也有学生可能一个一个进行统计……
(2)建议大家同桌合作完成:一个学生报成绩,另一个学生用“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
(3)交流统计的结果。
3、制作统计图。
(1) 观察统计图的横行和竖列分别表示什么?1格代表几?
4、回答问题。
(1) 问题:三(1)班男同学跳绳成绩最好的是几号同学,跳了几个?
问题:学校规定,1分钟达标成绩是110个,三(1)男同学达标人数是几个,占男同学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观察这张统计表,说一说你看了以后想要发表什么意见或建议?
学生独立制作统计图。完成后先与同桌进行交流,然后再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些数据后你有什么感想?
(1)让学生思考通过怎样的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
让学生思考:如何检验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把统计结果的人数加起来看是否等于原先的人数。
独立完成其制作。完成后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二节复习课 课时 52
教学目标:1、根据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知道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能够列举结果,并能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解决问题,在可能性中能列举结果和可能性的大小。
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回收报纸的统计表。
1、出示三(1)班同学回收废报纸的情况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1)问题:全班共回收报纸多少千克?
要求学生列式完成。
25+28+30+18+24+25=150(千克)
(2)问题:平均每个小组回收废报纸多少千克?
(3)问题:如果每千克废报纸值6角,这次回收的共值多少元?
在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单位的换算。
150×6=900(角)=90(元)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掷小正方体。
1、出示小正方体的情况:6个面上分别写着数字1、2、3、4、5、6。随意抛一下,小正方体落在地上后哪面朝上?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2、实验。每个同学抛20次,并记录每次出现的数字,记在书上。
6、观察这些数据后,你想说说什么?
三、摸一摸、猜一猜。
1、口袋里有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从中任意拿出一个球,可能是什么球?
2、口袋里有8个红球和2个黄球,从中任意拿出一个球,拿出什么球的可能性大些。
要求学生列式完成:
150÷6=25(千克)
学生讨论汇报
要求学生能够罗列出现的结果。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3、个人汇总。将自己抛了20次的结果进行汇总,出现每个数字的次数分别是多少次。
4、小组汇总。每个小组的成员将自己的结果汇报给小组长,小组长进行统计。
5、全班汇总。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情况进行全班汇总,将结果出示在黑板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课 课时 五 (3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简单的分数的认、读、写。
2、掌握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方法。
3、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2、能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进行交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数学家族“里的一位新成员--分数。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分数的知识?同桌互相说一说。
2、全班交流。
师板书:
(1) 分数的意义。
(2) 分数的读写及各部分名称。
(3) 比较分数大小。
(4) 分母相同分数的加减法。
3、请大家分别对每个知识点举1-2个例子,与同桌交流。
二、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订正练习三弟1、2题。第1题,提醒学生要数清总分数。
2、指导完成第3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导学困生。
3、指导完成第4题,鼓励学生直接写出答案。
4、指导完成第5题。
弄清每个人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再计算。
5.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第5、6题,然后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有难度的可以在小组内商量解决。
6.第7题不要求学生都会做,但却都要
去思考。可以启发学生用局部平移或旋转地方式,把复杂的图形变简单些,问题可能也会变得容易些。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
三、全课总结。
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由说。 学生交换作业,互相批改,互相评价。
可翻书回顾所学的分数的知识,并和同桌说一说。
1、学生独立完成后,当“小老师”检查同桌作业并交流做法,评价作业。
交流本单元所学知识。
2、独立完成,共同订正。
根据板书与同桌互相举例。
3、学生独立完成,指明验证答案。
4、理清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学生独立完成第5、6题。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学生独立思考后,用自己事先准备的图局部平移或旋转。
可小组内交流,以好生带动差生。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教学反思:
学生在解答教材第1题横排第3幅图时,出错比较多,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延长图中原有的线,在此基础上,学生能一眼看出把圆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站了其中的几分之几。看来有的土模需要师生间的思维碰撞,学生才会明白。
课题 整理与复习课时 五 (35)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感受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从直观图中比较分数的大小,并能进行简单分数的加减计算。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理解第67页第2幅图两个杯子不一样大,各杯的三分之一不一样多。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看图联想,梳理活动
1. 出示教材69页第一幅图,问:你学会了什么?
2.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4. 这幅图与我们学过的哪部分知识有关?(这部分知识我们已整理过,学生翻书回忆)
板书:
分数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板书提问:
A.在理解分数的意义时,你认为应注意什么?
B.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举例说明。
6.整理学习方法。
你是怎样学习这一单元的?
指名口答,只要合理,都应肯定。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看图,出示教材67页第8题。
1、完成(1)、(2)题。
2、同桌交流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三、直接比较分数的大小。
1.教材第70页第1题,说一说题的意思。
(1)出示第1题,告诉你的同桌两个分数的意义,并说明怎样涂色,比较它们的大小。
(2)独立做后2题,屏幕展示讲评。
(1)利用图(1)情境让两位同学示范喝水,比较二分之一与三分之一的大小。原因:这两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相同的。
(2)利用图(2)情境,同桌2人实验,明白大杯的三分之一比小杯的三分之一多。原因:与这两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不相同的。
(3)想一想;比较分数的前提是什么?
教师引导:如果分子都是1,如图上,第二幅图,小男孩和小女孩都喝了1/3,为什么这两个1/3不相等呢?从而引出:这些分数大小时对应的整体是相同的。
四、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教材第70页第4题的第1、2竖行,先计算,再说明算理。
2、重点指出:四分之一加四分之三等于二。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看图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答案:
2、每个人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3、男孩子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4、穿蓝衣服的男孩先吃了四分之一,问还剩几分之几没吃?
理解:整体1可以是1个物体,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
是否把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4个小朋友每人吃了四分之一,问共吃了多少块蛋糕?
拿刀的小朋友把他的一份给另一个男孩,问另一名男孩比其中一个女孩多吃了几分之几?
进一步认识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运算规律: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明白:动手实践是探索新知的重要途径。
学生独立填空,全班交流,验证答案。
学生可能提出:
1.跳小绳的占总人数的 几分之几?
2.跳大绳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3.跳绳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同桌相互说一说,明白5/8>3/8。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答案。
仔细观察、思考。
同桌之间互做实验,然后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
生1:分母相同。
生2:分子要是1。
体会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分数对应的整体必须相同。
独立计算,说算理。
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
教材第69页的第一幅图要充分让学生开展提出数学问题的活动。67页的第8题也是非常好的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素材。
课题 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 课时 (36)
教学目标:
1、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
2、会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初步评估和反思。
4、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单位间的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合作学习,梳理知识。
1. 回忆在“面积”这一单元,你学会了什么?
(1) 面积的含义
(2) 认识面积单位
(3) 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进行换算
(4)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
(5)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依板书提问:在理解图形的面积含义时,应注意什么?
3. 你们都学会了哪些面积单位?距离说明它们分别用来测量什么?拿出学具说给你的同桌听。互相交流。
4.请分组把你认识的面积单位从大到小排列,并说出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生说师板书:
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评估、反思。
1.独立做第70页第3题。
2.小组自评,反思。
3.全班评估,反思。
三、综合应用知识。
1.出示第69页第2幅图。从图上获得了什么信息?
2.电脑出示铺瓷砖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镜,产生问题。
3.小组合作:提数学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
4、全班交流,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生认真倾听。
5.重点引导学生讲思路:为什么改写单位。
四、合作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讨论:我的成长足迹。
(1)我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2)我读了一本有趣的数学读物……
(3)我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小组总结汇报,师总结板书
生独立思考,自由说:
学过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等。
平方厘米可用来测量橡皮、书本等的面积……米可用来测量教室的面积、黑板的面积等……
学生讨论,小结:图形必须是封闭的。
独立做提。(可以拿出面积单位比一比,再思考。又组长主持讨论、评估、反思)
生独立看图
小组合作学生可能提:
(1) 房间面积?
(2) 瓷砖面积?
(3) 需要多少块砖?
小组汇报,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1) 面积的含义
(2) 认识面积单位
(3) 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进行换算
(4)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
(5)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学生在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这类题目时,有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时没有注意题目中所给数据的单位不同。
课题 第三节复习课 课时 50
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简单的路线图,进一步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和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有关简单的路线图,会辨认运动方式,并能根据要求画出相关图形。
画出轴对称图形和平移后的图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方位图。
1、复习。
2、书本上第87页的练习。
(1)教材示范:邮局在(华光路)和(柳泉路)的交叉路口的(西南)角。
(2)问题1:育英小学在电影院的( )方向。
(3)问题2:公园在( )和( )的交叉路口的( )角。
同样引导学生先找到公园,再找到与公园相邻的两条路,再判断其方位。
(4)问题3:张丽去上学,她可能沿着( )向( )走,到华光路再向( )走,在马路的( )侧就是育英小学。
(5)问题4:张丽上学还可以走哪条路线?
同学之间说一说后集体交流。
二、运动。
1、回顾。
2、书本上第87页的练习。
逐一出示四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哪种运动方式?
思考后举手发表。
三、在方格纸上画图。
3、出示书本上第88页第13题的第1小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轴对称图形。
这幅图形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如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也可以借用镜子来完成。
4、平移图形。出示三幅图形,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平移,在平移前让学生说一说在平移的过程要注意的问题。
5、完成书本上第2小题。
将小船向下平移5格。 (1) 简单地让学生回顾一下有关方位的知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教室里同学间的相互之间的位置情况。
让学生理解是填路名和方位。‘
引导学生找到育英小学和电影院,然后根据它们的位置来判断。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让学生找到张丽家和小学,然后根据张丽所走的路线来完成此题。
让学生回忆一下,像哪些物体的运动我们认为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1、出示几幅图,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你们画出对称轴。
2、在方格纸上出示几幅比较简单的图形,让学生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图形,并说一说是什么图形。
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
问题1:育英小学在电影院的( )方向。
问题2:公园在( )和( )的交叉路口的( )角。
教学反思
课题 空间与图形(复习一) 课时 48
教学目标:1、整理回顾“空间与图形”领域第一学段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使学生在该领域构建系统的认知体系。
2、能熟练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3、进一步掌握用自选单位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熟练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进一步掌握用自选单位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方法。
2、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回顾与练习。
1、书本上第84页第1题。
2、出示书本上第84页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角叫锐角、直角、钝角,教师板书。
在下面星座中,用红笔描出5个角,并说说这些角中的哪些是锐角、直角、钝角。
3、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单位。
(1) 长江大约长6300( );
(2) 小华家住房面积是98( );
(3) 豹子每时大约可以跑120( );
(4) 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5( );
(5) 课桌大约高80( )。
体会并认识长度和面积单位,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或面积单位。
4、出示书本上第85页的第4题。
题目:有一块长15米、宽12米的草地,草地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草地四周围上护栏,护栏长多少米?
5、李红家准备在客厅地面上铺上方砖,选择哪种方砖便宜?需要这种方砖多少块?
让学生思考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
第一步先求出客厅的面积:6×4=24(平方米)=2400(平方分米)
第二步再求出方砖的面积:2×2=4(平方分米)1×1=1(平方分米)
第三步求出方砖的块数:2400÷4=600(块)2400÷1=2400(块)
第四步求出价钱:600×5=3000(元)2400×3=7200(元)
比较:边长为2分米的方砖要便宜,需要600块。
二、完成《课堂作业本》和《同步练习》。
让学生看懂图意,然后根据照相机的位置判断所拍到的熊猫照片。
说说什么样的角叫锐角、直角、钝角。
学生自己填写后集体核对
(1)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面积=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宽)×2
让学生理解“占地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求护栏的长就是求长方形周长。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要学会检查。
板书设计
空间与图形
长方形面积=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宽)×2
6×4=24(平方米)=2400(平方分米)
2×2=4(平方分米)1×1=1(平方分米)
2400÷4=600(块)2400÷1=2400(块)
600×5=3000(元)2400×3=7200(元)
比较:边长为2分米的方砖要便宜,需要600块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二节复习课 课时 49
教学目标:1、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能够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物体的形状,并进行辨认,会辨认八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图,会判断轴对称图形。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判断轴对称图形。
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解决问题。
1、书本上第85页第6题。
在一个长方形花坛四周,铺上宽1米的小路。
(1) 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搭一搭、看一看。
出示由4个正方体所搭成的物体形状,然后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块小方块。
(1) 出示书本上的小木块。
4、下面是5路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图。
(1) 出示5路车的路线图。
(3) 然后根据路线图填写书上的内容。
5、下面图案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二、课堂总结
问题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学生来讲,难度不大。算式:20×15=300(平方米)
问题2:让学生思考一下小路的面积如何去求?引导学生思考:
小路的面积=整个长方形的面积-花坛的面积
并让学生思考:整个面积的长和宽是多少米?(20+1+1)×(15+1+1)=374(平方米)
小路的面积=374-300=74(平方米)
2) 组织学生开展数一数的活动中,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搭一搭。
(3)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数的
(2) 让学生回顾平面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让学生思考怎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然后判断,如果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画出轴对称线。
板书设计
空间与图形
20×15=300(平方米)
(20+1+1)×(15+1+1)=374(平方米)
小路的面积=374-300=74(平方米)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一节结合复习课 课时 53
教学目标:
1、能很好理解小数的意义,很熟练地进行小数的认、读、写,能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计算,灵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认识区别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没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的图形。
教学重点难点:
进行小数的加减计算,区别运动现象,并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能正确地画出平移后图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元角分与小数的复习:
1、教师板书“元角分与小数”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哪些有关知识?
(1)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进行板书。
2、出示主题题图(足球29.50元,篮球28.80元,网球6.50元)
(1)说说你从图中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3)手指29.50元。师:说说你对这个小数有什么认识?它表示有几元几角几分?28.80元、6.50元呢?
(4)如果要提一个加法的数学问题,你准备怎么提问题?
如果要提一个减法的数学问题,你又准备怎么提问题?
师:说说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点?结合你的经验,你认为在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1、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a) 出示一组森林医生的题目(同步练习第8页第4题)
二、对称、平移与旋转的复习:
1、出示“对称、平移与旋转”
(1)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这些知识之间都有什么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2)指名反馈,教师板书知识点。
2、轴对称图形:
(1)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对称图形吗?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还见过对称图形,请举例说说。
3、平称与旋转:
(1) 你能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吗?试试看
(2) 让学生明白:平移是向什么方向平移多少距离;(方向、距离)
师:如何能清楚知道一个物体平移的距离(或格子数)?(起点到起点或终点到终点,选择一个点进行比较)
(3)平移和旋转的练习:
四、课堂总结。
(2) 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同桌互相交流;
(2)读一读这几个小数,并把读数写下来。
引导学生自己提问、交流、解决、再交流。
(5)集体反馈:
a) 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列式;
反馈同一个问题的计算方法
b) 说说每道题目对错,错的原因是什么?
c)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出题目,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
d) 反馈,交流。
(学生先是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交流)
(2)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同步练习第11页第1题)
(3)说说有哪些汉字是轴对称图形?举例说明。
(4)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图略)
(4) 你对平移和旋转是怎么理解的?说说看
A、填一填; B、画一画; C、我说你画;
三、学生完成综合复习卷(一)
板书设计
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
对称、平移、旋转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二节复习课 课时 54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回忆本学期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分类整理,形成知识体系,进而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生活情境,独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将知识分类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回顾知识点线
1、学生复习课本第24-32页。
要求: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了什么内容?想想当时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每1课都是解决了一个问题,你觉得是什么问题呢?
你认为这个单元你学得最好的是什么?对哪个知识点还有困难?
二、计算的复习:
1、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2、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
12 ×3 24×2 13×5 41×5 11×2
230×3 120×4 620×2 30×20 20×40
师:说说可以怎么口算?
3、计算题:
32×44 54×26
(1) 师:估计一下,你觉得它们的积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计的?
(2) 交流计算方法;
师:你认为哪里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好建议呢?
(3)27×13 31×12 43×26
师:先估计一下;再用竖式进行计算。
1、脱式计算:
25×24+125 23×34-58 320+16×27 1500-125×8
三、解决实际问题:
1、一架飞机每分飞行21千米,每时飞行多少千米?
1、出示题目;在学校捐书活动中,三年级捐了12包,还多35本;四年级还差5本就够15包了。
问题一:三年级和四年级分别捐了多少本书?
问题二:五年级捐了597本书,50本包成一包,包了11包,还余下几本书?
师:你们能看懂吗?请已经清楚的同学来说说是什么意思?
四、学生完成综合复习卷(二)
2、学生独立思考,四人小组合作;
3、集体反馈、交流。
(1) 学生独立计算;
(2) 反馈
(3) 说说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开火车口算
(3) 独立计算;指名学生进行板演;
指名学生板演
(1) 学生分析题意;此题中强调“时”和“分”的单位换算
(2) 学生独立计算;21×60=1260(千米) 答:每时飞行1260千米。
(1)学生独立审题,交流题意:
学生列式,反馈:
三年级:12×50+35
四年级:15×50-5或14×50+45
板书设计
25×24+125 23×34-58 320+16×27 1500-125×8、
三年级:12×50+35
四年级:15×50-5或14×50+45 教学反思
课 题
课 型 学案导学课 年 级 六年级 教 师 宫春晓
学习
内
容 教师提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P53
学生提供
学习
目
标 整理六年有关整数的知识脉络,归纳知识点,总结提炼方法
重
点
难
点 尝试自己归纳知识点,学会总结方法,整理脉络
学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
独
立
尝
试 1. 完成课本P53-54题目
2. 回顾六年有关整数的知识点,理清脉络,并尝试归纳,用你喜欢的方法呈现出来 布置课前预习
学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
点
拨
自
学 将下列知识点作为参考,充实自己的复习提纲
知识点一:整数
整数的定义、范围、读法、写法
知识点二:自然数
自然数的定义、基本单位、“0”的含义、
知识点三:比较正整数大小的方法
知识点四:整数的改写
知识点五:倍数和因数
知识点六: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知识点七:2、5、3的倍数的特征
知识点八:奇数、偶数
知识点九:质数、合数
知识点十:正数、负数
知识点十一:十进制计数法 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交
流
解
惑 呈现每个组总结的重点和易错点
组内交流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合
作
考
试 一、填空起跑线
1.同时是2、5、3的倍数的的最小自然数是( ),
2.由0、5、7、3组成的有因数3和5的最大四位数是( ),最小四位数是( ),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
3.860080320读作,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四舍五入到亿位是()
4.12 与-2 相差( ) ,比3 低10 是( ) 新课标第一网
二、法官我来当
1.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2.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3.在“”这个数中,“0”是用来占位的()
4.自然数除了合数就是质数()
三、看你行不行
1.在一个长8厘米,周长22厘米的长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小明、小红、小刚三人定期去少年宫学习。小明每过5天去一次,小红每过6天去一次,小刚每过9天去一次。如果9月10日这一天他们三人在少年宫相遇,那么,下次相遇在哪一天? 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自
我
总
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以后我会 在 方面更加努力的。
整理与复习(一)
第1节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通过展示和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数学使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掌握了很多本领。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整理与复习课。
二、玩中学。
1、你学到了什么?
出示情境图,看图说一说
⑴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问题。
⑵这些问题,哪些可以用乘法解决?
哪些可以用除法解决?
学生自己判断,再独立解答,最后小组交流。
2、我的成长足迹:与同伴说一说。
根据课前准备,请同学们勇敢地将自己最满意的作业、作品等展示给同学们看。
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一个提问或用数学知识解决的一个问题等。
三、学中做。
1、口算(55页第1题):
5×7= 4×6= 4÷4= 15÷3=
8÷2= 20÷5= 3×7= 4×7=
9×3= 18÷3= 40÷8= 32÷4=
4×5= 2×8= 9×2= 36-6=
2、看图列式计算(55页第2题)。
(1)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2)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3)应该用什么运算方法解决?(乘法)
3、看图列式计算(55页第3题)。
(1)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2)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应该用什么运算方法解决?(除法)
4、购物。(56页第4题)。
(1)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有12元 苹果汁:4元 饼干:6元 蛋糕:12元
矿泉水:2元 面包:1元
(2)要解决什么问题?
①可以买几瓶矿泉水?
②买3听苹果汁够吗?
③还可以买哪种食品?买多少?
(3)应该用什么运算方法解决?
四、做中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第2节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通过展示和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数学使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掌握了很多本领。昨天,同学们都上得很认真,问题也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整理与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
二、口算:
8×1= 5×3= 3×8= 9×5=
25÷5= 36÷4= 35÷7= 32÷8=
16÷8= 5×6= 20÷4= 40÷5=
17+42= 46-15= 10+39= 59-18=
三、玩中学。看图完成表格(56页第5题)。
1、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1张桌子可以坐四个小朋友,2张桌子可以坐8个小朋友。
把2张桌子拼在一起,可以坐6个小朋友。
2、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3张桌子拼起来能坐几个人?4张呢?5张呢?6张呢?
3、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1)分组讨论研究。
(2)学生独立填写。
(3)师生交流。
(4)完成表格的填写。
几张桌子 1 2 3 3 5 6
坐几人 4 6
四、学中做。你能接着写吗?(57页第6题)
1、观察六个方阵,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的规律?
方阵1:a*b= 方阵4:a/b=
方阵2:a*b= 方阵5:a/b=
方阵3:a*b-a= 方阵6:a/b+1
2、分组讨论研究。
3、师生共同交流想法、规律。
4、学生独立完成。
五、游戏。可以走哪条路?
1、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过1座山得3分。过一座桥得2分。
得分18,就有一件礼物。
2、如果你是机灵狗,你会怎么走?
3、学生分组游戏,教师指导。
六、做中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根据算式特点,选择合适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们掌握了运用运算律计算的基本题型,但对于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显得稍微欠缺一些,特别是一些特殊题型,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题意,选择合适的运算律进行计算,而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也容易发生混淆。
教学重点: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加强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通过比较进一步
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交流展示复习单
1、谈话: 昨天已经布置了让同学们回家复习整理第四单元《运算律》的知识,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复习单。
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了这部分知识,谁愿意上来和大家分享交流自己的整理复习成果呢?
2、同学展示。(随机补充,简要说说各个运算律的含义。)
(预设)主要展示内容:四则运算法则;
加法交换率和结合律;
乘法交换率和结合律;
乘法分配率。
补充:减法的性质
(板书:名称+字母表达式)
[说明:让学生自己整理已经学过的运算律,便于学生加深对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理解,同时,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意识。]
3、梳理回顾学习过程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还掌握了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先观察算式特点,发现规律,做出大胆猜测,然后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最后得出结论。
观察 猜测 举例 验证
这四步过程是帮助我们探索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方法。
最后我们得到的结论就能用于数学学习了。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用于竖式的验算;在解决问题中,我们还可以运用减法的性质获得多种解题策略;同时遇到25×36这样是计算,我们更多了一种途径,选择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运用这些运算律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计算更简便,还能获得更多的解题策略。
二、在查漏补缺的过程中,强化知识点。
1、提问:你觉得哪个运算律的知识学习起来最难?为什么?(了解学生运算律知识学习中的薄弱点,估计学生的薄弱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二是对于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区分。)
2、解疑答惑,举例比较,启发思考。
(1)出示题组:125×(80×8) 125×(80+8)
(2)谈话:老师在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在做这两题时容易出错。你猜猜那些做错的学生是怎么做的呢?
(3)这两题你会做吗?请在题单上独立完成。
(4)学生展示讲解做题方法。(展台)
(预设:从符号观察125×(80×8)用乘法结合律,算640个125是多少;125×(80+8)用乘法分配律,表示计算88个125是多少。)
3、关于乘法分配律的专项练习。
(1)自主设计乘法分配律的各种题型。(要求所用数字要尽量便于简便计算。)
(2)汇报展示,学生口答。
(预设以下题型)
77×37+23×37 156×37-56×37 25×(40+4) 25×(40-4) 99×37+37 101×37-37 102×3598×35
三、综合训练。
1、观察算式特点,选择合适的运算律填到括号里,并写出第一步运算。
①加法交换律;②加法结合律;③乘法交换律;④乘法结合律;
⑤乘法分配律;⑥减法的性质。
101×46-46( ) 517-(65+417)( )
= =
25×44( )
=
2、解决问题
(1)星星水果店运进32箱苹果和48箱梨,每箱都重15千克。运来的苹果比梨少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2)学校为同学们增添课间体育用品,谭老师买来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算一算,每块羽毛球拍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 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提问: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吗?
五、 课后延伸,挑战自我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3×32+33×32+33×32
1 + 2 + 3 + 4 + 5 + 95 + 96 + 97 + 98 + 99
板书设计:
运 算 律
四则混合运算法则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课题 3 教时 三 (14)
学 习
目 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并经历这一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学 习
重 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复习铺垫
2、结合以上各题,说说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引入谈话。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它与上一节课虚伪系内容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在探索过程中曲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1)出示课本主题图。
(3)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告诉我们什么?
(6)探索笔算。
第一种方法:口算法,26×20=520,26×1=26,520+26=546
第二种方法:简便运算,26×21=26×3×7=78×7=546第三种方法:笔算,26×21=546
2 6
× 2 1
2 6 ………1排有多少个座位。
5 2 ………20排有多少个座位。
5 4 6 ………21排有多少个座位。
三、课堂活动
四、巩固练习
1、课内作业。(课本第32页“练一练”的1-4题)
第4题,是一道简单的应用题,这一题的难点在于时间单位的统一,要让虚伪上理解:为什么要把1时转化为60分,才能进行列式计算。还要注意时间的进率。
五、作业设计
1、小黑板。
2、“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学 生 活 动
1、计算下面各题。
16×11 12×14 32×21
(2)认真审视主题图,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一共有500人来电影院;电影院里的座位一共有21排;每一排一共可以坐26人。
(4)想一想:怎样列式,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1×26 或 26×21
(5)估算结果。
1、打开课本,看书,有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进行个别辅导。也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2、课本第31页的“试一试”。
第1题,首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结果。
第2题,用竖式计算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交流。
第3题,注意“第17届”中的“17”,预防学生拿来列式计算。
板书设计
列出算是:21×26 或 26×21
笔算,26×21=546
教学反思
利用前面学习的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迁移,学习新知,重点解决进位的情况,非常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课题 4 教时 三 (15)
学 习
目 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理、计算方法。
2、能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 习
重 点 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理、计算方法。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基础练习
二、专项练习
1、出示计算题:54×36
2、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5、6题。
第5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之间互相检查、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1) 第6题:这是一道探究的数字模式规律的探索题。先
3、利用所发现的规律,这算一算。
12×25和16×25
4、总结谈话。
着重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程序,注意点。
三、巩固练习
小黑板的作业。
四、作业设计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学 生 活 动
1、口算。(1) 20×10 30×20 40×30 400×30(2) 13×20 15×10 18×30 120×40
2、计算。
(1)32×23 26×42
(2) 2 4 5 2 4 6
×1 3 ×3 1 ×2 2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检查;
提问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要注意什么;
先独立计算,再从中发现规律。解决步骤:
先 独立计算第(1)小题中的8个计算题。
观察每一组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
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
12×25=300 1200÷4=300
16×25=400 1600÷4=400
接着再让学生完成课本第6题的第(2)题。
板书设计
计算。
(1)32×23 26×42
(2) 2 4 5 2 4 6
×1 3 ×3 1 ×2 2
教学反思
学生对自己当小老师出题考大家兴趣很浓,而且在出题的过程中,分清楚了进位和不进位的情况,由于给了学生探索的空间,学生解答38*25的方法很多。
课题:练习课(二) 课时:三 (16)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熟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经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 会进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会进行两位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就知,提高能力。
这节课,我们来运用刚刚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练习课(二)
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类型和计算方法。
提示,帮助学生回忆,整理。
1、完成教材33页第1题,熟悉口算。
2、完成教材33页第2题。选数填空,结合具体情境,培养策略意识。
3、完成教材33页第3题,搞清楚隐含的条件:1分钟,注意时与分的单位换算。
4、完成教材33页第4、5题。
5、讲故事引出:哪把钥匙能开万宝箱?教材33页第6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题。
步骤:
(1) 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
(2) 独立解决。
问:看谁的方法最简便,最快找到钥匙。
两种策略:
A 可以计算
B 估算:只有28*19的计算结果在500与600之间,所以只有它能打开万宝箱。
C 看哪个算式的各位数相乘是2。
6、教材34页第7题:看清题意,不用计算,你有什么好办法判断对错?
引导学生不必计算,运用估算进行判断,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鼓励学生进行思考。
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列综合算式。 明确学习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类型:
!、乘法是整十数的。
2、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
3、两位数乘两位数要进位的。
竖式计算方法:
从乘法的个位起,用乘法的个位数依次乘两位数的每一位数……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和进位。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想,能否把题中各数的0先暂时划掉,来进行选数填空。
3、每组一个代表板书,其他人练习本完成,集体订正。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思路,独立完成。
自由发言,归纳小结。
用两种方法,学生任选一种进行解题,鼓励比较两种方法的便捷程度。
独立思考,分析、归纳。
1、估算法。54*24=450(错)(把54看作60,24看作30,60*30=1800,正确结果应小于1800。)
2、估算法判断此题:37*84=318(错)
原因:37看作40,84看作80,37*84≈3200,所以可以判断出这道题计算错误。
教学反思:
在练习课上,没有满足学生只把题解答出来,而是注意了培养学生的解题的策略意识,能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老师没有从头到尾讲。请学生当老师给同学讲自己的思路,学生非常喜欢,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课题 练习课 课时 五 (30)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与“平均分”的联系。
2、体会分数也能用于估测图形面积。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与平均分的联系。
2、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前巩固知识
1、什么样的数是分数?举例说明。
2、读出下列分数,并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1/2 3/4 1/7 2/4 4/5
3、写出下列分数:四分之一、七分之三、四分之三、五分之二、三分之二、九分之八。
一、教材第58页“练一练”第1题。
师引导,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应该怎么做?
集体订正,读一读分数,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并说以说分数表示的意义。
先尝试完成第一幅图,结合3/4,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其余的几个分数。
三教材58页“练一练”第2题。
师读题,问问学生是怎样理解的。强调“按分数涂色”,分子是几就涂几份。(结合图形说分数意义)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四、教材第58页练一练第3题。
集体读题,理解题意:
强调分数必须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没有”平均分“分数就无从谈起。
一、教材第58页练一连第4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每一个图形的1/2是多少,再回答题中的问题.
六、课程总结
1. 谈自己的收获。
2. 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
3. 学生评价自己、别人或老师。 指名回答其他人评价、补充。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汇报:如第一幅图表示的分数是5/8,5表示分子,8是分母,表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8份,涂色的部分是其中的5份.
学生用彩笔涂色,同桌交流各自作业。
独立完成,仔细检查。
汇报:3/4的分母是4,我发现正方形正好平均分成了4份,分子是3,所以应涂其中的3份.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查.
先让学生说以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明白每个图形的1/2是多少
回答题中的问题
集体订正
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练习,绝大多数学生自愿发言都能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并练习说一说分数的意义。
课题 吃西瓜 课时 五 (31)
教学目标: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整数、小数的大小比较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你们知道分数的大小如何比较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一下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
二、引导探索
1、认真观察“吃西瓜”的情境图,说一说它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弄清它已知什么,求什么。
2、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学生尝试列算式。
三、拓展应用。
1、
2、
3、
3、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块,两人共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
3、探索“28 +38 =”怎么算。
(1)学生独立画图表示分数。
(2)拼图看应该得出什么结果。
(3)回到问题情境,小组讨论:解释这个结果是否合理。
4、学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小组交流结果。
5、学生独立解决第三个问题,全班交流如何把“1”变成可以与58 相减的分数。
2、 19 + 49 57 - 27 1 - 15
58 + 28 34 - 34 1 - 37
板书设计
28 +38 =5/8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教学反思:
有趣的大小熊吃西瓜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直观图片的辅助,学生自己能探索出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计算方法。
课题 5. 教时 一 1 (5
学 习
目 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没有进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运用小数加减法(没有进退位)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 习
重 点 小数的加减法。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基础练习
1、口算。二、专项练习
2、列竖式计算。
1、课本第7页的第3题“森林医生”。
2、课本第7页的第4题。
三、巩固练习
五、作业设计
学 生 活 动
0.5+0.1 0.2+0.3 1.1+1.5
学生独立计算;
小组交流,相互检查;
派代表回答结果。
(1)首先,读懂题意。
(2)解决问题。
1、计算。
(1)10.2+1.3 (2)5.4+2 (
2、解决问题:魔方一个3.20元;小皮球一个2.10元;足球一个35.50元。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小皮球共多少元?
板书设计 口算
0.5+0.1 0.2+0.3 1.1+1.5 4.5+1.4
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计算的能力.
课题 教时 二 1 (5)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学习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1、出示两张情境挂图。
由于教材上的插图没有注明物品名称。所以,先根据图形形状给物品标上名称。
2、宣布活动规则。
(1)每人有5分的基础分。
(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这里的满意包含礼貌用语。
(3)“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1分。
(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失误的指控是错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额外加1分,同样,“顾客”应该扣1分。
(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获“优秀服务员”或“诚信顾客”荣誉称号。
3、发放记分表。
1、活动开始。
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先各自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然后再把问题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解决。这样也便于检查谁对谁错,从而进行正确地评分。
五、实践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我的身高是1.32米.
我50米的赛跑的成绩是8.3秒.
我的体重是3.7千克. 学 生 活 动
同桌同学面对面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加强课堂组织、辅导部分学生。
5、活动小结。
各小组汇报最后得分情况。
评出“优秀服务员”和“诚信顾客”。
小组提供富有新颖的问题,让大家共同分享,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
分析。总结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领悟什么问题用估算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用口算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用笔算解决。
板书设计
森林旅游
我有20元钱买一双旅游鞋和一顶太阳帽,够吗?
15.6+2.90=18.5(元)
18.5<20
答:旅游鞋和太阳帽一共18.5元,所以20元够了. 教学反思:
通过小组交流、汇报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协作学习的能力。
课题 5.练习课 教时 一 1 (6)
学 习
目 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没有进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运用小数加减法(没有进退位)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 习
重 点 小数的加减法。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基础练习
1、口算。二、专项练习
2、列竖式计算。
1、课本第7页的第3题“森林医生”。
2、课本第7页的第4题。
三、巩固练习
五、作业设计
学 生 活 动
0.5+0.1 0.2+0.3 1.1+1.5
学生独立计算;
小组交流,相互检查;
派代表回答结果。
(1)首先,读懂题意。
(2)解决问题。
1、计算。
(1)10.2+1.3 (2)5.4+2 (
2、解决问题:魔方一个3.20元;小皮球一个2.10元;足球一个35.50元。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小皮球共多少元?
板书设计 口算
0.5+0.1 0.2+0.3 1.1+1.5 4.5+1.4
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计算的能力.
课题 教时 (21)
学习
目标 主要内容:分数乘法,长方体(一)和分数除法,让学生通过本次活动,整理与复习,加深对前面两个单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学习
重点 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
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
过程与方法
一、整理知识
1、对第一单元进行简单的整理:先让学生说
学生自己整理在书要,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相同。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整理第二单元长方体
(1)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一样长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3)说一说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
3、整理第三单元的分数除法
让学生根据上两个单元整理的方法,进行整理的方法,进行整理,也可以采教师活动
用列表的形式对本单无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
板书:分数除法
倒数的意义
除法的计算方法,分数除法的应用
二、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根据学到的这三个单元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数字问题,尝试解决,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将学生提出的所学内容有关题
板书在黑板上进行解决 学生活动
师板书:分数乘法
再在全班进行交流,指名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一) 与学生共同整理
师问-学生说-师再板书
学生整理完,进行汇报
学生根据前面三个单元的整理,提出问题。
然后根据提出的问题,独立解决后,再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一)
分数乘法长方体(一)分数除法
教学反思
课题 整理与复习(一) 教时 (22)
学习
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地产针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
2、指比较重要的或容易出错的,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用数字知识呈现出来。
学习
重点 对已学识进行整理
将现有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复习:
1、口算:
1/3×23/5×1/4
5/6÷43/7÷1/2
2、说倒数
1/9、86/117/32
3、计算
①2/7的1/2是多少?
②把5/6米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多少米?
③把5/11千米的公路,每天修1/11千米,要修多少天?……
二、练习
1、练一练2、练一练2
这道题是复习分数乘法,要想知道买哪一种合算,打折后的价钱。
3、练一练3
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4、练一练4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
5、练一练5
①教动学生看懂图意
②分析图中的数量关系
③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
学生个别口答
说一说计算方法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1、学生独立解决。
2、说一说做这题时应注意什么?
①学生独立计算。
②集体反馈。
①分清长、宽、高。
②学生独立解决。
③集体反馈。
①学生尝试画图。
6、练一练6
①教动学生理解题意
②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③学生独立解题
7、练一练8
①引导学生分析题中蕴涵的信息,选择其中有用的信息
②独立解决问题。
③集体反馈。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一)
分数乘法长方体分数除法
正方体
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提出疑惑的问题或进一步想要解决问题,与同学共同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将比较重要的或容易出错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在班级交流。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四则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能够正确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确定方法使计算简便。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指名口算。
4.6+8.2= 3.2x200= 432-25-75=
10-6.9= 4.2÷0.6= 1.3×0.4+0.3×13=
58+36= 1.08×0.5= 0.8÷0.16=
二、复习解答应用题。
1、做58页第7题。
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调查,再把调查结果课内交流。
1、做58页第9题。
让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完成。学生完成后选择适当的机会组织交流。
三、评价与反思
围绕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
课题 练习七 教时 (50)
学 习
目 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看懂统计图,体会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使学生在看懂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简单推断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学 习
重 点 使学生在看懂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简单推断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1、教科书第90页第1题。
(1)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讨论:用什么统计图表示比较好?并说出理由。
(2)同桌合作,完成折线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2、教科书第91第2题。
先让学生说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再解决第(2)个问题。
3、教科书第91页第3题。
(1)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店营业额的平均数。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应该关闭哪个店?”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观点,但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能否用数据有理有据地说明理由,而不必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评判。
4、教科书第91页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再组织交流。
学 生 活 动
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讨论:用什么统计图表示比较好?并说出理由。
同桌合作,完成折线统计图。
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学生说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再解决第(2)个问题。
学生计算出每个店营业额的平均数。
学生讨论“你认为应该关闭哪个店?”
学生自己读图,再组织交流。
板书设计
练习七 教学反思
课题 教时 ()
学 习
目 标
学 习
重 点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解方程复习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