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与学习方法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sslinyi0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与学习方法(共含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slinyi01”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与学习方法

篇1:《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与学习方法

高一地理学习最实用的方法

第一:看地图。要大致了解世界各国的位置。

第二:把地理书看一遍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掌握知识点,该记的要记。

第三:高中的地理重在理解。像气压、大气流动等都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而高分题往往就是这类题。

第四:做题!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要锻炼自己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就同构做题来体现。分析自己的薄弱环节出现在哪里?是知识点没有掌握,还是对重点知识理解不到位。然后再看书加深记忆或请老师讲解你不理解的知识的。各个击破。

高一地理《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并理解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2.理解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及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重点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自主学习】

人口合理容量是什么?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合作学习】

讨论: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说出你的理由。

【当堂达标】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总人口数量是制约合理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 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合理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

C. 在一定条件下,合理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

D. 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l 6亿人左右

2.合理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 )

A. 原始社会一农业社会一现代社会一工业社会

B. 农业社会一原始社会一工业社会一现代社会

C. 工业社会一原始社会一农业社会一现代社会

D. 原始社会一农业社会一工业社会一现代社会

3. 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

A. 资源 B. 科技水平C. 生产能力 D. 消费水平

4.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

A. 人口数量一获取资源数量一环境人口容量 B. 人口文化一生活消费水平一环境人口容量

C. 科技水平一环境人口容量一获取资源数量 D. 人口文化一环境人口容量一生活消费水平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④p为环境承载力x kb 1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图中反映了( )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据此完成9~10题。

9.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 )

A.土地面积更广阔 B.矿产资源更丰富

C.资源利用条件更优越 D.草场资源更丰富

10.上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有( )

A.① B.②

C.③ D.④

篇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与学习方法

高一地理学习最实用的方法

第一:看地图。要大致了解世界各国的位置。

第二:把地理书看一遍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掌握知识点,该记的要记。

第三:高中的地理重在理解。像气压、大气流动等都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而高分题往往就是这类题。

第四:做题!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要锻炼自己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就同构做题来体现。分析自己的薄弱环节出现在哪里?是知识点没有掌握,还是对重点知识理解不到位。然后再看书加深记忆或请老师讲解你不理解的知识的。各个击破。

篇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与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并理解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2.理解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及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重点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自主学习】

人口合理容量是什么?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合作学习】

讨论: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说出你的理由。

【当堂达标】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总人口数量是制约合理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 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合理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

C. 在一定条件下,合理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

D. 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l 6亿人左右

2.合理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 )

A. 原始社会一农业社会一现代社会一工业社会

B. 农业社会一原始社会一工业社会一现代社会

C. 工业社会一原始社会一农业社会一现代社会

D. 原始社会一农业社会一工业社会一现代社会

3. 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

A. 资源 B. 科技水平C. 生产能力 D. 消费水平

4.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

A. 人口数量一获取资源数量一环境人口容量 B. 人口文化一生活消费水平一环境人口容量

C. 科技水平一环境人口容量一获取资源数量 D. 人口文化一环境人口容量一生活消费水平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④p为环境承载力x kb 1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图中反映了( )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据此完成9~10题。

9.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 )

A.土地面积更广阔 B.矿产资源更丰富

C.资源利用条件更优越 D.草场资源更丰富

10.上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有( )

A.① B.②

C.③ D.④

篇4:高一地理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教案与学习方法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这部分的内容需要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及其意义以及能够利用资料或图表,结合自己所学理论分析当今世界某个区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一地理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及其意义。

2.能够利用资料或图表,结合自己所学理论分析当今世界某个区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重点难点】

结合实例了解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自主学习】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1.概念:

二、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

阶段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来源:学+科+网Z+X+X+K]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 以后 从发展中国家迁往#FormatImgID_0# 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少,短期流动人#FormatImgID_1# 口增多。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了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国内人口迁移

阶段 迁移原因 迁移方式 迁移方向
古代 农业经济的脆弱、战争、自然灾害 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FormatImgID_2# 条件较好地区

成立到20世纪80代中期 计划经济的影响、国家政策 有计划、的迁移 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代中期以来 改革开放政策、地区发展不平衡 迁移的流量增大, 由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合作学习】

阅读课本P13图1—2—4,说出我国80年代后人口的迁移方向,并分析迁移原因。

【当堂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1.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该现象表示( )

A.大批民工流向沿海地区 B.建设新工业基地引起人口迁移

C.知识分子从内地流向沿海城市你 D.高等院校搬迁,招生和分配形成人口迁移

2. 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二、综合题

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往年一年一度的民工潮给人们留下难忘的记忆,但是在有数亿剩余劳动力的中国,令人意外的发生了大规模的“民工荒”。春节过后,珠江三角洲的“民工荒”不但没有缓解,而且有向其他地区蔓延之势,江西、河南、辽宁等地也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

材料二 中国GDP总量和人均GDP

地区 GDP总量(亿元) 人均GDP(元)
东部 12.42 22076
中部 50525.76 11390
西部 25#FormatImgID_3# 522.01 8852
材料三 80年代后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流向及流动规模图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有( )

①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东南部地区劳动力不足③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④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安徽成为劳务大省和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3)从材料三看出,人口迁入地区是____________(经济地带),结合材料二,试分析其原因。可能给迁入地带来哪些影响?

高一新生学习地理应该知道的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你初中地理学得不好,那也不要紧,但你肯定要费劲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喜欢它,照样会学好。兴趣的培养有时是因为他有用非学好不可,有时是靠一次次努力而取得进步,有时是靠“亲其师,信其道”。

2.死记硬背再也行不通了

如果说在初中死记硬背还可以的话,但是在高中这是万万行不通的。一是高中课程从内容上讲比初中多了许多,背是背不过的。二是现在无论哪一科在高考中命题都以能力立意为主,死记住的知识不会应用是没用的。对记忆来讲,一是要理解,二是记知识框架,三是靠积累。当然死记硬背也比不背强,记忆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基础,地理更需要记忆。

3.题海是苦海,但绝不是死海

在学习时,我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课本上的内容我都背过了也理解了,但一做题还是不会。这是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问题。要对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这主要靠做题来实现。做适量的题目甚至大量的题目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做题须注意归纳总结,做有针对性的专题性题目更好一些。

4.用学习地理的方法学习地理

地理是不同于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的,它有自己的方法论。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寻找其不同,并用在学习中。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往往把地理事物与其所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说话,另一特点它就是往往借地理图表来说话。大家应该努力提高识读地理图表的能力。

5.不懂就问是个很好习惯

不懂就问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它需要任课教师的培养和学生的努力,它有助于班级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特别有助于同学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大家可千万不可因为问了不懂而气馁,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6.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可以解释很多的现象。同时这样做还可以加深你对地理概念以及原理的理解。我们大家要经常性的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来解释我们河口的、东营的、山东的事情以及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自然现象。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做一个有心人──多读报、多看新闻,其次还要做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凡事多问个为什么。

篇5:高一地理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教案与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及其意义。

2.能够利用资料或图表,结合自己所学理论分析当今世界某个区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重点难点】

结合实例了解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自主学习】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1.概念:

二、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

阶段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来源:学+科+网Z+X+X+K]原因意义
19世纪以前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 以后从发展中国家迁往#FormatImgID_0# 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少,短期流动人#FormatImgID_1# 口增多。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了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国内人口迁移

阶段迁移原因迁移方式迁移方向
古代农业经济的脆弱、战争、自然灾害大批迁移迁往自然#FormatImgID_2# 条件较好地区

成立到20世纪80代中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国家政策有计划、的迁移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代中期以来改革开放政策、地区发展不平衡迁移的流量增大,由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合作学习】

阅读课本P13图1—2—4,说出我国80年代后人口的迁移方向,并分析迁移原因。

【当堂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1.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该现象表示( )

A.大批民工流向沿海地区 B.建设新工业基地引起人口迁移

C.知识分子从内地流向沿海城市你 D.高等院校搬迁,招生和分配形成人口迁移

2. 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二、综合题

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往年一年一度的民工潮给人们留下难忘的记忆,但是在有数亿剩余劳动力的中国,20令人意外的发生了大规模的“民工荒”。20春节过后,珠江三角洲的“民工荒”不但没有缓解,而且有向其他地区蔓延之势,江西、河南、辽宁等地也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

材料二 20中国GDP总量和人均GDP

地区GDP总量(亿元)人均GDP(元)
东部122009.4222076
中部50525.7611390
西部25#FormatImgID_3# 522.018852
材料三 80年代后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流向及流动规模图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有( )

①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东南部地区劳动力不足③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④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安徽成为劳务大省和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3)从材料三看出,人口迁入地区是____________(经济地带),结合材料二,试分析其原因。可能给迁入地带来哪些影响?

高一新生学习地理应该知道的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你初中地理学得不好,那也不要紧,但你肯定要费劲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喜欢它,照样会学好。兴趣的培养有时是因为他有用非学好不可,有时是靠一次次努力而取得进步,有时是靠“亲其师,信其道”。

2.死记硬背再也行不通了

如果说在初中死记硬背还可以的话,但是在高中这是万万行不通的。一是高中课程从内容上讲比初中多了许多,背是背不过的。二是现在无论哪一科在高考中命题都以能力立意为主,死记住的知识不会应用是没用的。对记忆来讲,一是要理解,二是记知识框架,三是靠积累。当然死记硬背也比不背强,记忆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基础,地理更需要记忆。

3.题海是苦海,但绝不是死海

在学习时,我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课本上的内容我都背过了也理解了,但一做题还是不会。这是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问题。要对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这主要靠做题来实现。做适量的题目甚至大量的题目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做题须注意归纳总结,做有针对性的专题性题目更好一些。

4.用学习地理的方法学习地理

地理是不同于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的,它有自己的方法论。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寻找其不同,并用在学习中。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往往把地理事物与其所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说话,另一特点它就是往往借地理图表来说话。大家应该努力提高识读地理图表的能力。

5.不懂就问是个很好习惯

不懂就问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它需要任课教师的培养和学生的努力,它有助于班级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特别有助于同学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大家可千万不可因为问了不懂而气馁,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6.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可以解释很多的现象。同时这样做还可以加深你对地理概念以及原理的理解。我们大家要经常性的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来解释我们河口的、东营的、山东的事情以及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自然现象。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做一个有心人──多读报、多看新闻,其次还要做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凡事多问个为什么。


篇6:解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论文

解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论文

一、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环境人口容量又称为环境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一个地区所能抚养的最多人口数,也称最大的抚养能力或负荷能力,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地区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则是在满足人们最佳营养或消费水平的条件下,环境所供养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或理想的人口规模。前者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资源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后者强调的是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和在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一般来说,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二、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

1 资源丰富程度。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越多。资源种类繁多,在进行环境人口容量估计时,往往主要考虑的是人类生存所必须依赖的某一种或几种资源持续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2 科技发展水平。人类社会获得资源的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科技通过影响资源的开发影响环境人口容量。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不断发现新资源,再通过探索资源的最新利用方法、手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一般来说,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3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并不相同,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确定具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同的消费水平,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环境人口容量。生活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4 地区的开放程度。如果一地区是封闭的,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本地的各种资源和其他条件,会受到较大的限制。而对外开放的地区。由于外部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得到利用,其人口容量就会比封闭时大得多。地区开放程度越大,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5 环境的地域范围。一般地域范围大,区域内各类资源数量、种类相当丰富,环境的承载能力就大,则容纳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多;反之,则容纳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三、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不确定。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必然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也使得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使它不是一个具体明确的数值,而是一个取值范围或估计值。但是在具体时期,假定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不变(实际上是变化不大),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称之为相对确定性。如根据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可大致估算出一定时期的环境人口容量值。

四、如何理解合理人口容量

首先,明确自然环境的优劣对合理人口容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理解地域的开放程度对合理人口容量的影响。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而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由于某种资源的匮乏,会使得这一地域的人口容量大大降低。生产力愈发达,交通愈便利,人类利用系统外资源的能力就愈强,人口容量就愈大。第三,正确理解人口容量的相对性:

(1)环境一旦变化,则该地区的合理人口容量也将发生相应的波动。

(2)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会减少人们对环境的依赖,提高合理人口容量;但另一方面,因人们对较高生活质量的追求,消费需求也会不断提高,当人们的实际消费水平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时,合理人口容量就会降低。

(3)一个地区短期内的人口容量会高于保证其长期发展的人口容量,因此短期内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会造成未来人口合理容量的降低。

(4)不同的分配方式将导致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一个平均分配资源和财富的社会,人口合理容量无疑大于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

五、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许多科学家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对我国人口容量进行分析,都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我国的最大人口容量约为15亿或16亿,而超过18亿到20亿,可能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遭到灾难性打击。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小康型消费水平),尤其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人。如保证国民能获取所需营养(温饱型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应控制在10亿之内;如按美国的消费水平(富裕型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

篇7: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

-03-2209:17:45字体放大:大中小

(二)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1)人类与环境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等

(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可再生资源超过其再生能力、不合理开发引起生态破坏

非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开发加速其枯竭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3.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时期一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作用微弱,人与环境是恐惧和依赖关系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一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征服自然:工业文明时期一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内涵:生态待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①实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不仅包括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

③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l)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可持续发展的萌芽

改革开放的成就: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1%的人口

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4年3月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2)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三)人种、民族、语言

1.人种及其分布

白种人:白皮肤、蓝眼睛、高鼻梁、薄嘴唇、卷头发。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西亚、北非及印度,人数最多,分布最广

黄种人:黄皮肤、黑眼睛、直头发、体毛中等。东亚、东南亚,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爱斯基摩人)

黑种人:黑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厚嘴唇,卷头发。撒哈拉以南非洲及美国

2.中华民族

构成:汉族占92%

少数民族:55个,占8%,超过400万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满、土家。人数最多的是壮族,分布最广的是回族

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世界语言

主要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这六种语言是联合国工作语言,其中汉语使用最多,主要在中国、东南亚。英语使用最广(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

篇8: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

【体系和要点】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人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2.人口数量与环境

(l)人口数量的变化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原始社会:人口少,影响小

农业社会: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工业社会:人口激增,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环境;生产扩大、污染扩大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不重视保护环境等原因造成

3.环境人口容量

(l)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是首要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4.人口素质与环境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人口身体素质的概念: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状况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规和发展观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5.人口迁移与环境

(l)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涉及人口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拉力一个地区吸引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一个地区排斥人口迁移的因素

(3)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人们为了寻找食物、土地而迁移,受自然环境影响深刻

工业社会,为了寻找优化配置而使劳动力不断迁移,社会经济因素成为迁移的主要因素

②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使其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也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既有积极意义,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6.中国人口迁移

(1)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一:黄河中下游平原

迁移方向:从秦汉开始人口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

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2)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特点: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阶段:1954~1960年活跃时期;1961~1976年低潮时期;1977~1984年回升时期

方向: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方式: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地区工业建设;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新修水利和水库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少量的自发迁移

(3)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 高中英语;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培训、分配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人口的合理容量高中地理说课稿

《人口的合理容量》评课稿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案

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书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学习方法与技巧

物业管理与环境

黑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书范本

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总结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与学习方法(整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与学习方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