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肥鸥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灯下漫笔(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含12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肥鸥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灯下漫笔(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灯下漫笔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 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1&3班语文课    教师:田克君

A.课时安排:11月26日共1课时。No.68

B.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本文丰富的思想。

2.思想教育目标:理解文章的内在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阐释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一步体会作者深刻的思想境界。

C.教学重点:散文的欣赏。

D.教学难点: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E.教学方法:阅读课。

F.教具使用:相关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口试)

二、说理性、哲理性散文概说

散文,作为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文学体裁,自有其“永生”的诀窍,读散文而不解其奥妙,事倍功半,尽事无功则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一)散文的特点

散文,尤其是现代散文,始终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既有鲜明的思想性,又有生动的形象性,一方面“是匕首,是投枪”,一方面又“能给人愉快和休息”。它总是从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为人熟悉、抑或陌生的角度,鲜明、抑或含蕴地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散文的选材非常广泛,可以是国际大事,更可是生活琐事,但无论为何,都会,也都应显现出其勃勃的生命力。

散文的写法,可谓不拘一格,异常灵活,篇幅可长可短;长则宏篇巨制,短则尺寸天地;长则例、论丰富思想深邃,短也滴水见海,微言大义。表达方式亦多种多样,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或写景,融合交错;依乎自然,依乎个性。叙事或海阔天空,或一字升金;抒情或含而不露,或直抒胸臆;议论或引经据典,或针砭时弊;写景或名山大川,或街景人家。似乎散文无可不用,无可不写,却又无不关情。

情感充沛,情真意切怕是散文最大的特点了。散文贵在真情实感,舍此,无异于枯骨华装,金玉败絮,不可能有鲜活的生命,更不可能打动读者。鲁迅的《藤野先生》、朱自清的《背影》皆以情感人,就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狄更斯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也都洋溢着作者浓郁的情思,以之唤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散文情感的表达可以直抒胸臆,可以曲折含蓄,或强烈,或平和,或浓郁,或淡泊。总之是为情造文,以情感的自然流淌为标志的散文是佳作。课本中所选大同此类。

文笔优美当是散文的突出特点。“五四”时期,散文又称为“美文”,从某一侧面就表现散文对语言文字的要求很高,古人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散文的语言运用尽管因其内容不同,可以千变万化,但一定要畅达,如行云流水,行其所当行,止其不可不止;一定要生动,务去一切陈辞滥调,要有文采,给读者具体的形象的感染;一定要有音乐美,语句要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要话从已出,带着自然的音韵节奏。

(二)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不同的功用,大体上可以从叙事性、抒情性和议论性这三种角度来对它进行区分。

在大多数散文中,自然都会具有叙事、抒情和议论三种因素,它们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不过也总会有所侧重。侧重于议论的,即现代文学史上所谓的“杂文”;叙事和抒情并重的,也就是“小品”,亦有称为“散文”的,即狭义散文;至于侧重于抒情的散文,因其基本上省略了叙事因素,自然就写得十分简洁精炼,颇具诗意,就可称为“散文诗”了;而侧重于叙事的,则是三十年代之后在中国才勃兴的“报告文学”。

三、导入《灯下漫笔》

鉴赏要点:1、情理交融的散文美

2、选材、结构的自然美

1. 背景简介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的鲁迅还不是共产主义者,其思想表现中启蒙主义的色彩尚存,但从其这一时期的创作,尤其是杂文写作来看,已经开始带上了强烈的战斗性,马克思的思想已引起他的深刻思考。这一方面源于世界革命风潮的涌动,更重要的是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这使鲁迅等先醒者自发到自党,激情到理智地在探求中国的出路。而探求出路当以反思过去为开始,《灯下漫笔》等应运而生。

作业:熟读全文,完成3+X课前40分。

篇2:《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请快速阅读全文,而后作答。

二:研习文章

(一)分析鉴赏

1.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小结过渡: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板书)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

2.什么是奴隶?鲁迅先生在一篇小短文里有这样很形象地描述。

(分发《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

3.学生对文章中的“奴才”的概括。

(对生活有抱怨但又不思反抗,胆小怕事)

4.那么文中能相应表达出这一形象的语句语段有哪些呢?并请寻找出这些语句语段中的重点词语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讨论之一)

5.参考:

A假如有一种暴力……究竟已等于牛马了。(读)

(〈可包括提问“什么是形成百姓奴性人格的原因之一”〉愤怒地抨击了暴政,也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重点词语:羡慕心悦诚服恭颂)

小结:这段话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人、乱世人、牛马。这三者哪样?(乱世人,“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什么时候才可以与牛马平起平坐?(太平盛世)中国的老百姓是多么容易满足啊,只要能把自己卖个牛马的价格便觉得洪福齐天了。

B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只求他决定他们怎么跑。

(揭示了老百姓们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奴性心态:麻木不仁,缺少反抗精神。重点词语:中立杀掠希望决定)

小结:古人说:“下民易虐”,老百姓容易受到欺侮,受欺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反抗的心理,这心理像毒蛇,逐日地吞噬了一个人的精神。作者在如此写道时,是怎样一种欲说还休的苍凉啊!

C假使真有谁能够……“皇恩浩荡”了。

追问:什么是“奴隶规则”?

(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6.我们现在能够回答出作者在概括中国历史两个时代时的心情了吗?

(集愤怒、讽刺、批判、同情为一体,而又以怒――对暴政、怜――对百姓为主。)

小结:中国的历史在“一治一乱”中循环发展,中国的老百姓也在一会儿不如牛马一会儿略如牛马中艰难跋涉。“三千余年古国古”,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样一个小玩艺。先生曾尖锐地指出“轿夫(老百姓)如果对坐轿的人(统治者)不含笑(作乱的人),中国也早已经不是现在的中国了”。

7.那么有“不含笑”的“轿夫”吗?作者又是怎样评论这些作乱的人的呢?

(黄巢张献忠等,“受意外的灾殃”,“将奴隶规矩毁得粉碎”,“给‘主子’清道辟路”“为圣天子驱除云尔”。批判。)

(二)思辩讨论

安心为奴的,作者是哀怜;揭竿作乱的,作者又批判。请讨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揭竿作乱的人应该有让天下百姓重新获得做人的权利的胸襟和愿望,而不仅仅是为了黄袍加身。安心为奴就会失去做人的基本尊严。)

①追问:②③④

(,就会不思反抗,从而。先生的思想核心是“立人”,而“立人”的根本在于“尊个性而张精神”也就是人的精神自由。)

(三)愿望憧憬

1.不是牛马不是奴隶,不是不如牛马和略等于牛马的价格,先生希望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有“人”的`价格,做回真正的人,而转奴隶为人,我们应该是什么方式?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争)板书

2.现在已经“争”到了吗?现在是哪个时代?

(尚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3.先生理想中的时代是什么时代?

(中国历未曾有过第三样时代)

4.谈谈对“第三样时代”的理解。

(走出“一治一乱”的怪圈,从而迈向民主和自由,老百姓成为社会的

主人,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四)鲁迅的迷惘与思考

鲁迅先生对社会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眼光如炬,洞若观火,他觉得这样的社会是必须改变的,对现实的思考让他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可他更痛苦的是他不能找到改变这个社会的具体方法,第三样时代是怎样时代?他没说。怎样争?他没说。(这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板书划线)在《故乡》里,他希望下一代过着新的生活,“为我们未曾生活过的”,怎样的生活?他没说。他只是说:“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我们能体会这位名满天下的伟人他内心的悲哀吗?他在探索着,他也在激励着我们去探索。

(五)总结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日本作家增田涉这样回忆:“有一天夜里两三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在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灯,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象感到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

篇3:《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抓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句仔细揣摩,把握感情基调,领会文章情理交融的语言特色,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

二、培养学生提炼语句,鉴赏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揣摩下面含义丰富的语句,特别是要注意画线词语的理解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提示:“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是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高兴”了。

2.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提示:“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3.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提示:这段话通过打比方,愤怒地抨击了封建暴政,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4.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

提示:“‘人’的价格”内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实现当家作主的梦想。

5.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提示:这段话揭示了老百姓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讽刺国民的麻木不仁和奴性性格,批判国民缺少反抗精神。

6.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提示:“奴隶规则”是指“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总之,是“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了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之外”,不受“意外的灾殃”。

7.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提示:这段话揭示了当时的现实,仍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姓仍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境地。

二、总结

本文情感基调:对老百姓的深深同情;对封建历史的愤怒批判;对现实复古主义者的无情抨击;对青年的热切呼唤;对中国未来社会充满必胜的信心。为了充分表现这丰富的情感内涵,作者使用了个性化的语言,这主要表现在:1.形象性,用极为形象的语言进行高度哲理化的议论;2.概括性,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高度浓缩;3.准确性,用词准确形象,入木三分。再加上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和幽默、讽刺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情理交融,富有力度。

篇4:灯下漫笔的教学设计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篇5:灯下漫笔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

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如学生有自已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 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 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7~9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实是讽刺当时现实,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号召青年创造出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板书顺序和学生讨论同步,引导学生明确,教教师最后联系解题写“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内容。

思考课后习题第二、三。

篇6:高二语文《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

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

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如学生有自已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 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 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7~9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实是讽刺当时现实,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号召青年创造出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板书顺序和学生讨论同步,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最后联系解题写“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内容。

思考课后习题第二、三。

篇7:课文《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

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如学生有自已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7~9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实是讽刺当时现实,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号召青年创造出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板书顺序和学生讨论同步,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最后联系解题写“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内容。

思考课后习题第二、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抓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句仔细揣摩,把握感情基调,领会文章情理交融的语言特色,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

二、培养学生提炼语句,鉴赏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揣摩下面含义丰富的语句,特别是要注意画线词语的理解。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提示:“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是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高兴”了。

2、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提示:“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3、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提示:这段话通过打比方,愤怒地抨击了封建暴政,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4、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

提示:“‘人’的价格”内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实现当家作主的梦想。

5、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提示:这段话揭示了老百姓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讽刺国民的麻木不仁和奴性性格,批判国民缺少反抗精神。

6、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提示:“奴隶规则”是指“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总之,是“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了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之外”,不受“意外的灾殃”。

7、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提示:这段话揭示了当时的现实,仍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姓仍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境地。

二、总结

本文情感基调:对老百姓的深深同情;对封建历史的愤怒批判;对现实复古主义者的无情抨击;对青年的热切呼唤;对中国未来社会充满必胜的信心。为了充分表现这丰富的情感内涵,作者使用了个性化的语言,这主要表现在:

1、形象性,用极为形象的语言进行高度哲理化的议论;

2、概括性,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高度浓缩;

3、准确性,用词准确形象,入木三分。再加上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和幽默、讽刺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情理交融,富有力度。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的

1、领会文章的深刻思想

2、激发学生的民主意识

3、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

重点和难点

1、“人”的价格(即真正意义上的“人”)

2、人的三个等级:

奴隶(牛马)

下于奴隶(不及牛马)的东西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篇8: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教学目标 :

1 、了解杂文的特点

2 、体会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

3 、学习鉴赏情理交融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课文

由鲁迅先生的散文诗《秋夜》入笔,文中对枣树枝干的描绘说出,想到散文诗意境美,今天我们学习最能体现鲁迅写作风格的杂文之一《灯下漫笔》

二、杂文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杂文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三、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 1925 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无比的毒瘤,长久地机身在国民的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尼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四、整体感受

学生诵读课文

要求 1 、扫除字词障碍

2 、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深省、激动、有所感动。找出来

(一)字词

嗜好 shi      兑现 dui     曷丧  he   编纂  zuan    夏桀 jie

(二)词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乱离人:战乱时代流离失所的人

厘定:整理制度

法祥:最初发生

(三)

找出文中你欣赏、感动、深省、体会主旨的语句

1 、第四节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五节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 .............. 究竟一等于牛马了。

第七节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 ........... 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十节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十二节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 ........ 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四)感情基调

明确批判矛头如下

两方面: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

国民性问题,奴性人格,奴才传统

小结:鲁迅的杂文,包含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全文的感情基调以怒和怜为主,愤怒,讽刺,批判,同情融为一体。

板书设计

中国历史――――封建专制主义――――怒

国民性问题――――奴性人格――――怜

(五)作业

1 、品味文中语句

2 、课课练 1-5 题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一)主题思想

由上节课大家找出的语句入手,明确批判矛头入手分析

中国历史

1 、专制暴政下,中国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分析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

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

2 、中国社会,就在这“一乱一治”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

“乱”时,官兵到,强盗到,百姓被掠杀

“政”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这样的奴隶生活不被剥夺。

3 、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此偏激,却又如此深刻,你不得不惊叹。

国民性问题

文中句:“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老百姓: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国民逆来顺受,甘于为奴的传统

(二)鉴赏要点

1 、直写事实,由小及大。

直写事实:将生活小事,人物精神,特点突出,再引发联想,揭示实质;

由小及大:本来是一些不被人看见或不被人注意的东西,被他一放大,便有了艺术的力量。

钞票折价兑换现

篇9: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

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如学生有自已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 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 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第7~9段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实是讽刺当时现实,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号召青年创造出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板书顺序和学生讨论同步,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最后联系解题写“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内容。

(2)思考课后习题第二、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抓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句仔细揣摩,把握感情基调,领会文章情理交融的语言特色,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

二、培养学生提炼语句,鉴赏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揣摩下面含义丰富的`语句,特别是要注意加点词语的理解。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提示:“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是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高兴”了。

2.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提示:“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3.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提示:这段话通过打比方,愤怒地抨击了封建暴政,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4.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

提示:“‘人’的价格”内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实现当家作主的梦想。

5.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提示:这段话揭示了老百姓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讽刺国民的麻木不仁和奴性性格,批判国民缺少反抗精神。

6.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提示:“奴隶规则”是指“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总之,是“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了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之外”,不受“意外的灾殃”。

7.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提示:这段话揭示了当时的现实,仍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姓仍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境地。

二、总结

本文情感基调:对老百姓的深深同情;对封建历史的愤怒批判;对现实复古主义者的无情抨击;对青年的热切呼唤;对中国未来社会充满必胜的信心。为了充分表现这丰富的情感内涵,作者使用了个性化的语言,这主要表现在:

1.形象性,用极为形象的语言进行高度哲理化的议论;

2.概括性,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高度浓缩;

3.准确性,用词准确形象,入木三分。再加上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和幽默、讽刺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情理交融,富有力度。

篇10:《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 1、知识目标 (1)分析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分析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领会课文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幽默犀利”是他的语言风格,本课也不例外。) 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根据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点鉴赏其有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教学方法 分析法 讨论法 教学步骤 引入新课――整体感知 感情把握――品味鉴赏――拓展阅读――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导入新课:林语堂曾这样评价鲁迅“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是啊,鲁迅的斗争精神可谓无孔不入。那么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灯下漫笔》一文中,他又将矛头指向了哪里呢?(运用林语堂形象有趣的评论激起学生研讨本课的兴趣) 2、介绍鲁迅及其作品 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生于浙江绍兴。185月,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19到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196月回到东京参加光复会;19开始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4月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6岁。 作品小说集:《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故事新编》(1922~1935);散文集:《朝花夕拾》(1928);散文诗集:《野草》(1927);杂文集16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篇》、《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二、解题 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也是散“漫”无拘,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这是五四时期盛行的文体。 三、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三个引导性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全文,理清脉络。 思考: 1、作者从现实生 活中的一件什么小事联想到了重大社会问题? 2、作者对中国历史是怎样进行总结的? 3、作者所号召的第三时代是什么时代? 提示: 第一部分(1―5)由兑钞小事引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这一深刻思想。 第二部分(6―11)结合史实,回溯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总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三部分(12―14)讽刺现实,展望未来。发出对第三时代――“人”的时代的`召唤。 四、感情把握 本文谈论的对象涉及三方面:对百姓,作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统治者,作者是无情的嘲讽;对中国社会,作者是期盼。因而全文的感情基调以怒和怜为主,集愤怒、讽刺、批判、同情于一体。 第二课时 一、品味鉴赏(分别对各个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品味鉴赏) 1、鉴赏第一个部分中体现出来的“以小见大,由事入理”的结构特色。 ⑴请同学们概括出这是一件什么小事?(以钞兑银) ⑵鲁迅由此事联想到了一个什么问题?(我们极易变成奴隶) ⑶兑银小事与“极易变成奴隶”之间有何关联?(心理变化类似) 2、重点鉴赏第二个部分中鲁迅“披情入理,情理交融”地批驳正史观点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深沉的感情。(找句子,品字词,鉴感情) ⑴鲁迅怎样将乱世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① 请同学找出鲁迅概括乱世的句子,品味字里行间鲁迅所表露出的感情。 强盗来了 ―― 杀 官兵既到――仍被杀 敌 他 ―― 杀 降 他――也 杀 不服役纳粮―― 杀 服役纳粮――还要杀 举例:五胡十六国、黄巢、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的时候 ――表现了鲁迅对封建暴政的憎恨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排比、举例子) ② 在乱世中百姓产生了何种心理?请同学找出表现乱世百姓心理的句子。抓住重点字词,认真揣摩字面背后鲁迅蕴藏其中的感情。 “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较为顾及……奴隶规则,可使他们上奴隶的轨道。” ――表现了鲁迅对中国百姓奴性人格的悲哀。(形象、讽刺的语言) ⑵鲁迅怎样将治世概括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① 请同学找出鲁迅描述治世的句子,品味鲁迅辛辣的讽刺艺术。 “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形象、讽刺的语言) ② 找出表现治世百姓心理的句子,品味鲁迅对治世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 “不象乱世那样朝三暮四,只要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 , 天下太平’。” 3、简要鉴赏第三部分鲁迅杂文关注现实的特点。让学生就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不是鲁迅所期望的第三时代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二、拓展阅读 阅读鲁迅的《这个与那个》,帮助学生加深对杂文形式和特点的认识。 三、小结全文 板书设计: 做奴隶不得 治 小事→变奴隶 现象→本质 不满→创造 第三时代 乱 做稳了奴隶 引 子 披 专 制 揭 奴 性 出 路 以小见大 披情入理 情理交融 语言有力 结语: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黑暗中鲁迅那如炬的目光,那双犀利的眼睛里不仅有愤怒的火焰,更有晶莹的泪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鲁迅那关注苍生的心仿佛依然跳动在耳旁,震撼着我们的灵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句顾城的诗用来形容鲁迅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我们老百姓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呢?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打开ppt文件) 二、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浏览课文 三:研习文章 (一)分析鉴赏 1、鲁迅先生从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灵魂深处的什么心态?(用原话回答) [明确: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用我们的话来说是一种什么心态? [明确: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的奴性心态](点穴式的批评) 先生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什么人? [明确:先生从日常小事洞悉到百姓的奴性心态,现银沉重,先生的心情更沉重,这沉重的心情促使他思考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重大问题。直指具有劣根性的国民――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尖锐地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先生用他充满血泪的文字来表明:中华民族要成为一个有尊严的民族,中国人要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必须进行深刻的全民族的文化批判和心灵忏悔,以获得文化精神与国民性格的涅磐。“时间已经推进到了二十一世纪,重读先生的文章,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激越,热血的沸腾,使我们迷惘的大脑得以清醒,浮躁的灵魂得以安静,穿越时空隧道,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位“刑天舞干戚”的战士。] 2. 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或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的理解) [ 明确: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正是先生独到的发现,虽然有点偏激,但我们不能不佩服他见解的深刻性和揭露的彻底性) 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老百姓,要么做不成奴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中国的历史在“一治一乱”中循环发展,中国的老百姓也在一会儿不如牛马一会儿略如牛马中艰难跋涉。“三千余年古国古”,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样一个小玩艺。先生曾尖锐地指出“轿夫(老百姓)如果对坐轿的人(统治者)不含笑,中国也早已经不是现在的中国了”。 那么有“不含笑”的“轿夫”吗?作者又是怎样评论这些作乱的人的呢? (黄巢, 张献忠“一朝得隧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古之杀人也怒,今之杀人也笑。“受意外的灾殃”,“将奴隶规则撕得粉碎” ,批判 ) 3、憧憬未来 先生希望中国的百姓变奴隶为人,应该采用什么方式?(争)第三样时代是怎样的时代? (二)思辩讨论 安心为奴的,作者是哀怜;揭竿作乱的,作者又批判。请讨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先生反复使用“流氓”这个词作演讲和写文章,他尖锐地批评说,中国的政治家有什么原则可言呢?无非就是一群随意杀人的流氓。中国的流氓是政治流氓,自然中国的政治也就是流氓政治了。我们仔细研度鲁迅的杂文和小说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奇妙的现象:他对历代的农民起义持严厉的批判态度,从陈胜、吴广到黄巢,一直到朱元璋、李自成、张献忠,他从这些人身上发现了中国文化中一种很深刻、源远流长的流氓精神。江山代有流氓出,这些所谓的农民起义领袖,其实没有几个真正具备了农民的身份,所以更确切地说他们是流氓无产者。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流氓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在这些流氓身上,凝聚了中国国民性中最负面的东西,这就是破坏性的,暴力的倾向。鲁迅在几篇文章中非常愤怒的笔法谈到了明末起义将领张献忠,这位横空出世的大流氓,作了一番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他说“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这句话,天才地、创造性

篇11: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

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如学生有自已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 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 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7~9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实是讽刺当时现实,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号召青年创造出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板书顺序和学生讨论同步,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最后联系解题写“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内容。

思考课后习题第二、三。

[板书设计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抓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句仔细揣摩,把握感情基调,领会文章情理交融的语言特色,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

二、培养学生提炼语句,鉴赏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揣摩下面含义丰富的语句,特别是要注意画线词语的理解。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提示:“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是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高兴”了。

2.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提示:“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3.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提示:这段话通过打比方,愤怒地抨击了封建暴政,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

篇12:《灯下漫笔》教学反思

有学生在学完《灯下漫笔》后郑重提出问题:“老师,我并不觉得鲁迅有多伟大,他为文实在太刻薄了些,况且他的文章对于变革当时的社会也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我们现在学习他的文章是否还有现实意义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发起了一场异常激烈的辩论,并在总结部分做了如下的反思。

遗憾的是,我也不是很喜欢鲁迅,可以说是现在也不是很喜欢,我想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大部分都不会很喜欢他,因为这是个轻松的,或者说是个轻飘的时代。缺失责任感任感的时代。我们都向往活得更为轻松,于是我们超女,我们超男,我们全明星。在人活得舒服自在的时候,是很难接受鲁迅的,接受这个严肃、犀利、冷嘲热讽的鲁迅。但我尊敬他,甚至有些崇拜他。我每每想到他在那样一个压抑黑暗找不到任何出路的时代用了他那黑色的冷峻的犀利的眼神去寻找光明的时候,我的内心就涌起了一股强大的暖流。因为有这样的人在,我们永远都不会没有希望。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被我们说得滥俗,所以我们麻木。鲁迅离我们的时代太远,远得让我们产生了深深的隔阂。他所生活的时代究竟黑暗到什么程度我们只是通过教科书才看得到,所以我们无法感同身受。连带着我们也淡漠了对他的敬意。

但我想,当你真正坐下来认真的思考之后,你一定会发自肺腑的说上一句:伟大的鲁迅.他伟大,因为他犀利如匕首般的杂文,饶有趣味的故事新编,有着形形色色经典人物形象的呐喊彷徨,所以我们说他是文学家.但,他伟大,远不止于此.他伟大更因为他深邃而博大精深的思想.中国历史上同样有很多写出同情老百姓疾苦作品的文人,比如杜甫,比如李白,他们是了不起的文学家,但我们不会给他们冠以思想家的称号.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他只用了两句话就概括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闻了奴隶的时代.精辟,透彻.他伟大,因为他勇于自我解剖,勇于自省.对自身灵魂的不断拷问,让他瘦硬如铁,也让他的意志顽强如钢.他伟大,因为他心系苍生,胸怀天下.我们常常会感叹于古代仁人志士的'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的'难以实现,但对比来看我们似乎更应该感动于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孤独的启蒙者,寂寞的开荒者,他艰难的行走于20世纪初黑暗的中国大地上,坚信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路产生了.

他是一个勇敢的斗士,一生都在为'树人'而战斗.让人敬佩的是,他不仅为自己站起来而'斗',更是为自己所在的这个民族而'斗'.他永远站在弱者与被压迫者一边,怒视一切丑恶与愚昧,无所畏惧也不求依靠。他同情受苦受难的同胞,却不因为同情而放弃对这些愚昧而不自知的同胞们的批判,真的勇士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

郁达夫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想,对于鲁迅,你可以不喜欢,但你一定要尊敬,承认他绝对是个伟大的人.

雨夜,灯下漫笔随笔散文

漫笔生日美文

教学设计教案

《死水》 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词》教案教学设计

开天辟地 教案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 教案教学设计

《寂寞》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灯下漫笔(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