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医学教育转型及临床课程的整合策略论文(共含3篇),方便大家学习。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hanyanqi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摘要:医学教育转型强调医学课程的整合,在医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以患者为本”的理念已经得到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关于医学的人文性,也成为了教育界的共识。虽然我国医学教育与临床课程的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其中还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本文详细阐述了医学教育的转型背景,并总结了医学教育转型与临床课程的整合策略。
关键词:医学教育转型;临床课程;整合策略在医学模式的变化下,医学开始朝着社会化、综合化的趋势发展,这进一步促进了医学教育与临床课程资源的融合,作为教育人员,必须寻找到新型的医学教育模式,实现医学教育转型与临床课程的优化、重组、整合,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可以实现医学知识的融汇与贯通。
1医学教育的转型背景
在19,Flecner报告中明确提出医学教育改革目的,拉开了医学教育转型的序幕,进入到21世纪之后,临床医学出现了新的问题,各类医疗行为风险、环境风险、医疗风险对人类的健康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医疗安全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虽然医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是这一危机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反而与日俱增。要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必须要注重医学教育的转型,医学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交叉着其他学科的知识,为此,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孤岛局面,促进医学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医学教育的转型上,应该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革新教学模式,实现社会医学与传统人文医学之间的结合,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转型需求。早在9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文件中特别强调,“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以及“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极大地推动了医学院校参与课程整合的热情,越来越多的院校认识到课程整合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我国的医学课程改革随即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在传统临床医学课程中,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联系不足,学生在临床中往往无法对医疗实践产生深刻认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个院校开始关注医学教育转型与临床课程之间的联系,纷纷实施了医学教育转型,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医学教育转型与临床课程的整合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突破。
2.1重视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单一的灌输知识,这也是教育的一项终极需求。要实现医学教育转型与临床课程之间的整合,需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整合,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应用,让学生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能力、创新能力与决策能力,这对于学生后续的发展十分有益。在学生进入大三阶段之后,已经基本完成理论知识学习,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但是由于缺乏经验,他们知识应用能力有限,在临床实习中遇到问题,常常感到困惑不已。此时,即可引导学生从哲学角度来全面分析医学现象,用良好的心态对待后续的实习,遇到问题时,积极解决,久而久之,必然可以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锻炼也是医学教育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能力,医学临床课程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将传统课程重组,其本质是实现科学思维的.重组,让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不盲从于权威,敢用用批判性眼光与理性思维来审视一切。医学教育的转型不仅要关注课程整合,还要加强思维整合,这已经成为了医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趋势。
2.2嵌入医学人文课程
所谓医者仁心,在医学教育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渗透,更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价值观以及职业态度。在医学教育实践中,要以实践为出发点,强化培养学生的临床服务能力、医患沟通能力,让他们可以自行做出最佳的决策。在部分发达国家中,已经开始推行模拟训练与培训,在美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中,有1/3为临床基础知识,其他的则集中在人际交流、医学道德、医学伦理、卫生保健、成本管理等方面。纵观我国的医学教育,主要为学生传递理论知识,人文课程的设置很少。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型的今天,必须要加强对学生人文技能的培养,实现人文内容与基础理论知识的结合,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医学教育应该着力于社会人、整体人的需求,制定出科学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发自心底的关心患者,掌握必备的沟通和交流技巧,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现代医学,使人文精神可以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
2.3建立以能力胜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医学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整合重点主要集中在临床课程方面,就目前的临床课程教学来看,普遍存在专业过细的问题,医学生习惯死记硬背,从专科知识和书本经验出发,很少考虑到学习内容之间的整合。要实现医学教育转型与临床课程的整合目的,需要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增加一些跨学科知识,加强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联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岗位培养需求来设置课程。此外,还要注意各类课程之间的有机整合,虽然多数疾病的临床表现有着突出的特征,但是多属于全身性疾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密切,并非孤立存在,现阶段的医学教育体系将学生的学习焦点集中在具体的专科学习内容,忽视了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不仅不利于医疗质量的提升,也导致学生无法在短期内适应医疗工作。因此,我们应该推行以系统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模式,打破传统科目分类法,尽早与临床实践对接,如果教育模式仅仅关注各个器官的病症,那么教授出来的学生常常是高分低能的,从这一角度而言,加强临床课程整合,是解决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偏低的重要措施。
3结语
总而言之,医学教育的转型不仅强调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转化,还强调人文知识的渗透,医学教育的转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实现多靶点、多层次的交叉融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学生岗位胜任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这条道路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与各个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季红,蒋犁,孙子林,等.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差距及改革思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5):71-72.
[2]李文超.以全科医师为导向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19):93-94.
[3]臧伟进,王渊.以问题为导向的医学跨学科整合课程建设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4(6):659-661.
[4]刘畅,高凤兰,宋国华,等.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30(4):135-137.
深化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加强临床思维培养论文
临床思维是指医生面对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综合运用医学理论知识,结合各项检查结果,对疾病进行诊疗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考辨别的过程[1]。由此可见,独立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合格临床医生的必备技能。在医学生的临床见习、实习等临床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很关键,但培养效果欠佳: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老师所做出的诊疗结果。这反映了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以单学科为模式的理论知识讲授和被动地知识灌输是其关键,前者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后者导致缺乏理论与临床脱节、学生缺乏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等[2]。中医院校现代医学的学时有限,上述问题更突出。何时对医学生,尤其是中医院校的学生进行临床思维的培养,从而更利于临床医生的成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校目前正在大力开展西医基础医学的教学改革,按照“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发病机制到药物治疗原理”的原则,对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整合,实行模块化教学,呈现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在每一系统结束之际,增加整合该系统以及相关系统知识的PBL教学,注重临床思维观念的渗透及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两轮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临床思维的培养不能局限于临床实践中,应该从多环节人手,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始终;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也必须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课程整合和PBL教学是培养临床思维的有效手段[3];整合课程教学计划的合理性是培养临床思维的关键,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是培养临床思维的重要保障,而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则是培养临床思维的重中之重。
―、制定课程整合计划
整合课程按照三个模块进行整合,即正常人体结构相关课程的整合,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相关课程的整合和人体器官系统相关课程的整合。“人体器官系统相关课程的整合”是三大模块的核心。以心血管系统为例:该模块以心血管系统为主线,以正常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为基础,学习本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针对病理变化和病理生理机制学习相关药物治疗及诊断学基础。通过系统内的纵向联系,培养学生从结构是功能的基础、机能代谢异常则导致症状体征的出现,改变异常机能代谢则是药物作用的靶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系统内部层层递进的K床思维模式。
以PBL教学方式为载体[4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系统学习完成后,阶段性给予PBL案例。综合实验与PBL案例相结合,如消化系统疾病切片观察时,以正常肝组织一乙型肝炎一肝硬化一肝癌为主线,提供4张切片,配一个PBL案例。简述:患者乙型肝炎病史,因肝癌晚期人院。因饮食不当诱发肝性脑病死亡。尸检提示,肝脏有假小叶形成和肿瘤结节。案例设计思路:患者有长期乙型肝炎病史,因肝癌晚期人院。住院期间,因饮食不当诱发肝性脑病导致患者死亡。尸检提示,肝脏有肝硬化表现和肿瘤结节。重现疾病的规律性发展过程,让学生虚拟为病理医生,对不同时期肝脏病变进行病理描述;让学生虚拟为临床医生,对患者的疾病发展过程进行总结,给出最终诊断;并就案例中患者出现的临床表现从病理学与病埋生理学角度进行解释;最后给予开放性话题,对于患有肝脏疾病的病人,应如何护理。通过虚拟临床场景,实现角色转换,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在器官系统模块结束后,开设综合实验、创新机能实验课程。实现实验内容的有机整合。在实际操作的同时,构建虚拟实验平台,将实际动手操作与虚拟实验室平台相结合,拓展学生的眼界。通过单独开设实验课程,既可以验证基本理论,又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二、实施形成性评价
改变传统的“一考定乾坤”的局面,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效果评价,从小测验,BB平台的参与度,课堂表现等多方面综合评价,每18学时为一个考核单元,教师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学生。这种形成性评价方式利于老师及时发现不良状况并及时想办法改善解决;利于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自身问题,积极参与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变传统的以记忆性知识为主的考查方式,注重客观性技能考试、病例分析考试,将临床思维的观念渗透在考核过程中。'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在课程整合后的首轮教学中,我们发现各学科老师依然按照传统方式讲授该模块中涉及自己学科的知识,并没有严格意义上实现知识的真正有机整合。教师自身素养不高是难以适应课程整合的关键。因此,师资培训是关键[6_7]。真正的结合要从教师知识结构上人手,教师需要突破本专业学习其他专科的知识,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联系,教师对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加强集体备课制度,重视不同课程间内在联系,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进一步明确知识点上下游的联系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教师不再强调哪些知识属于哪门专业课,教师需突出每个系统中各种知识的联系与运用。对不同课程间的联系枢纽,老师只需点到为止,但可通过反复强调达到学生对重要知识点强化记忆的效果。如:讲授气管及支气管组织学结构时,被覆黏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要跟学生说明纤毛结构具有自净功能,在不利因素长期刺激下,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会化生为鱗状上皮,虽然局部的防御能力增强,但自净功能缺失,从而为疾病发生奠定物质基础。何为化生,化生会带来什么后果则有后续病理学知识来明确。
讲授细胞的适应性反应“化生”时,以支气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化生为鱗状上皮为例进行讲解,并要进一步说明正是因为化生的鱗状上皮可发生癌变,支气管肺癌才有鱗癌这一组织学类型。“结构决定功能”的观念要渗透在教学中,组织器官有正常的结构才有正常的功能,疾病状态下,组织形态结构改变,功能代谢亦改变,从而体现为临床变化。因此,基础知识讲授时,需要向前延伸一步,向临床跨一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更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4]。
基础授课教师进临床是提高教师素养的关键一环。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作为桥梁学科,研究对象实现了由正常机体到患病机体的过渡,要求授课教师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我校安排基础课程教师轮流到附属医院及共建医院的相关科室进修,这一举措促进了老师临床知识的丰富与积累。提高基础教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并将之贯穿于基础教学之中。
总之,模块化教学利于呈现知识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学习,符合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强化学生对“人体整体观”的认识,强化学生对“结构决定功能”的认知,强化学生对疾病的认知,利于学生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的培养。PBL教学促使学生能够尽早形成自主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开放性话题的设置有利于开阔学生思维及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早期地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的思维习惯,将推动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勇,鲁映青.论临床思维概念[J].医学教育探索,2005,4(I)-.4648.
[2]金为民,周栩,段茗玉,等.医学生独立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M,17(5):850-853.
[3]宋国杰,睢凤英,曾宪智,等.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训练应何时与怎样开始?——基础医学课程开展PBL教学的战略思考与实践[A].2012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4]杜欢,范英昌,姜希娟.强化临床思维的中医院校病理教学探索[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2(3):174-175.
[5]边育红,张大川,周会芳,等.中医院校现代医学基础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5:54-55.
[6]张云莎,杜欢,苏金玲,等.中医院校的病理学教学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2):87<88.
[7]王晨,杜荣辉,徐力致,等.基础医学教育中课程整合的探索[J].生物学报,2014,49(4):19-21.
★ 工文格式及范文
★ 文面的意思及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