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江阴船歌》序阅读答案(共含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zxuewa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今年八月间,刘半农从江阴到北京,拿一本俗歌给我看,说是在路上从舟夫口里录下来的。这二十篇歌谣中,虽然没有很明显的地方色彩与水上生活的表现,但我却以为它颇足为部分中国民歌的代表,有收录与研究的价值。
民歌的界说,按英国Fank
Kidson说,是生于民间,并且通行民间,用以表现情绪或抒写事实的歌谣。中国叙事的民歌,只有《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等几篇,现在流行的多半变形,因为受了戏剧的影响,成为唱本。抒情的民歌有《子夜歌》等,数量很是不少,但却是经过文人收录的,都已大加修饰,成为文艺作品,减少了科学上的价值了。“民间”的意思,指的是多数没有文化的民众;民歌中的情绪与事实,也便是这民众所感的情绪与所知的事实。所以民歌的特质,并不偏重在有精彩的技巧与思想,只要能真实地表现民间的心情,便是纯粹的民歌。民歌原是民族文学的初始和基础,倘若技巧和思想有精彩的地方,原是极好的事;但笨拙的措辞,粗俗的意思,却正是绝大数民歌无可奈何的事实。我们称赞技巧和思想精彩的《子夜歌》,但仍不能蔑视这舟夫言辞有缺欠的情歌。
抒情的`民歌中,有种种区别,田间的情景和海边的不同,农夫与渔民的歌也自然不同。中国的民歌未经收集,无从比较;但据我在故乡所见,民众的职业虽然有别,倘若境遇不是相差很大,歌谣上也不发生什么差异。农夫唱的都是“鹦歌戏”的片段,各种劳动者也是如此;这鹦歌戏本是堕落的农歌,它存在戏剧的扮演,名称就是“秧歌”的转讹:这件小事,很可以说明中国很多地方的歌谣,何以没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这与思想言语粗俗有巨大关系。
民歌的中心思想专在恋爱,但词意上很有高下,凡不很高明的民歌,对于民俗学的研究,虽然一样的有用,但从文艺和道德来说,便不免有可以非难的地方。绍兴秧歌的演出,甚至被禁演,江浙通行的印本《山歌》,也被排斥;这册中所选的二十篇,原是未经辑录修饰的民歌,难免也有这些缺点。我想民间原人的思想,本极简单,不足为怪;中国文字的特别,尤为造成这现象的大原因。久被蔑视的俗语,未经文艺上的运用,便缺乏了细腻的表现力;简洁高古的五七言句法,在民众诗人手里,又极不便当,以致变成那个幼稚的文体,而且将意思也连累了。我看美国Headland的《孺子歌图》,和日本平泽平七的《台湾歌谣》中的译文,多比原文明了优美,这在翻译界是少有的事,然而是实在的事;所以我要说明,中国情歌的坏处,大半因为文辞的关系。倘若有人将它改成《相思妹》等,也未始不可以收入古人的诗话;但我们所要的是民歌,是民俗研究的材料,不是纯粹的抒情或教训诗,所以无论如何粗鄙,都要收集保存。刘半农这一卷《江阴船歌》分量虽少,却是中国民歌学术采集上的第一次成绩。我们欣幸他的成功,还希望今后多有这种撰述发表,使我们知道民众的心情,这益处是普遍的,不限于研究室的一角;所以我虽然反对用鉴赏眼光批评民歌的态度,却极赞成刊出这本小书,做一点和国人自我省察的资料。
1、根据作者对《江阴船歌》的介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和水上生活的表现,是部分中国民歌的代表,有收录和研究价值。
B、里面总共二十篇歌谣,都为叙事的民歌,是中国民歌学术采集上的第一次成绩。
C、其辑录者是刘半农,《江阴船歌》不可避免地具有文艺和道德上的缺点。
D、采自舟夫之口,言辞不免笨拙,意思也有粗俗,但绝对不能因此而蔑视。
2、下列对中国民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歌有叙事和抒情等类型,抒情类民歌数量上远远多于叙事类民歌。
B、和国外民歌采集工作相比,中国民歌的采集工作尚属于初始阶段。
C、民歌是民族文学的初始和基础,并不偏重精彩的技巧和思想。
D、思想言语粗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很多地方的民歌没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3、根据原文的意思和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民间诗歌因文人的收录修饰减少了科学上的价值,却成为了文艺作品,这是作者极力赞成的。
B、作者认为从文艺和道德的层面来说,低俗的民歌虽在民俗学上有一定作用,但应该受到非难和摈弃。
C、中国情歌应该加大改编的力度,尤其是在文辞和思想技巧方面,这样就使得情歌更加的明了优美。
D、作者赞赏刘半农的成绩,其原因在于可以因之了解中国民众的心情和做一点国民自我审察的材料。
参考答案
1、B(文中没有指出这是叙事的民歌。)
2、B(没有“和国外民歌采集工作相比”,这里是无中生有。)
3、D(A、作者并未表明赞成或反对的态度;B、作者在原文中谈到了非难,但并未说要摈弃;C、原文“我们所要的是民歌,是民俗研究的材料,不是纯粹的抒情或教训诗,所以无论如何粗鄙,都要收集保存”,就是对选项内容的反驳。)
文言文阅读(11分)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臣之妻私臣私:____________ (2)皆以美于徐公以:__________
(3)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_________ (4)卒得反国反:__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划线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1分)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①于是入朝见威王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C.①时时而间进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①内外不闻吾过②及鲁肃过浔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知所以亡矣。
4.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2分)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每处l分,意思对即给分)(1)偏爱(2)认为(3)当面指责(4)通“返”,返回
2.(2分)B拜见)
3.(6分,每句2分,重点词语翻译准确,句子翻译通顺即可)(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孰与”l分疑问句l分) (2)我知道国家灭亡的原因了。(“所以”“亡”各1分)
4.(3分)原因(2分)齐威王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自己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启发(1分)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方法。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解析
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A长,身高 / 整治,治理C偶尔 / 私自,偷着D错误 / 到。
3.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4.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启示合理即可。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试题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山东卷)
阅读答案: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注释]
①江阴:今属江苏。浮远堂:堂名浮远,取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诗中江远欲浮天意。②瞰:向下看,俯视。③淮南,指今江苏、安徽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之地。南宋与金议和,划淮为界。故由长江南岸的江阴北望中原,要从淮南看过去。极目:穷尽眼力。神州:原指全国。
[作者]
戴复古(1167?)字式之,号石屏,黄岩(今属浙江)人,一生以布衣的身份游历四方,卒年约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亦受晚唐诗影响,是江湖派中重要作家。有《石屏诗集》。
[诗文解说]
这首诗写作者在浮远堂眺望中所产生的.山河破碎之感。戴复古登上了江阴浮远堂,向北望去,望过长江不远就是淮河。南宋小朝庭偏于江南一隅,以淮水为界,中原沦陷于敌手。北望时,心情能好得起来吗?向北望,望之则不忍,不望,又是不能不望,他很后悔登上这江阴的浮远堂,情感在矛盾中碰撞,激发起诗的火花,不由自主地吟唱了。
[赏析]
江阴位于长江之滨,诗中大江,即指长江。起句暗点江阴,次句明写浮远堂。万里愁是诗人登浮远堂的感喟。愁本是无形之物;万里是虚指的数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在这里诗人借助江、山来烘托表现这种深愁,于是使原来抽象的情感,显得十分形象、真切,直贯诗末。上联写江,是近瞰。诗人将大江流与万里愁并提,既是望江水生愁,于江水寄愁,也是借江水喻愁。长江万里,愁亦万里;江流不尽,愁也无尽;无大江流,何言万里愁?下联点山,是远望。诗人借山寄愁,一反常人之法,以山遮断视线为愁,以不见所思为恨;却以无山遮掩为愁,以满目凄凉为恨,这就不能不望了。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之地,尽收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
江阴邑令战死阅读试题及答案
六月廿三日,邑父母钱公晚出擒倭,被杀,从公者二十余人皆死。
公先御之于石撞,矢尽继以瓦石,身被一箭,倭贼遁去。有团长吴兑死之,公祭以文曰:“鹤洲主人悯吴团长之死也而吊之。呜呼,予以千人拒贼之来,千人走而予独后,汝以百人追贼之往,百人免而汝独死。噫,予幸而汝不幸耶!哀汝所以伤,予也,汝死矣,余哀而吊之,彼未死矣。不知前之走而免者与夫闻风而避者,其愧死乎否也?一劝一惩,风纪攸系,汝其有知,信予心而颔之。尚飨。”是文既书于轴,因无暇发,留于前库中。
公从兵宪①王公从古命,方率邑兵援靖江,不虞侵城之至也,得报,亟驰接战,身罹数刃,马跃陷泽中,不幸死。贼且持公首悬于营,募谍者得之,始克完殓。
夫公之死,非仓卒遘也,乃平日所素植也。夏季应支俸,己独不支,曰:“民伤如此,何以俸为?”潜以印印其里衣,已预计郊原之莫辨矣。呜呼伤哉!始闻倭信时,各乡民拥入城者几万计,王公将不纳,钱公独挺身任之,而民得以不及于难。王与任公②同入城,万民齐声呼曰:“惟苏州任兵爷救得小民,王兵爷在此,我等无靠。”哭声震天,余所亲见,诚哉莫作乱离人也。识者曰:“钱公之决于死亦王公有以激之当日因倭势大悍王公不欲出战仅侥幸城中钱公愤然跃马慷慨赴之卒陷不测。使王肯上下同心,以保民为计,钱公岂遽及此哉!”
钱公名錞,号鹤洲,湖广显陵卫官籍,嘉靖庚戌科进士,中时年二十六,战死时才三十一岁耳。
【注】①兵宪:领兵的长官。②任公:苏州领兵副帅任环。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予心而颔之 颔:点头。
B.不虞侵城之至也 虞:忧虑。
C.身罹数刃 罹:遭受。
D.乃平日所素植也 植:这里指埋下。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鹤洲主人悯吴团长之死也而吊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
B.汝其有知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C.夫公之死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D.以保民为计
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介绍钱錞在抗倭斗争中的典型事迹及其死难经过与原因,刻画了一个果敢顽强、勇于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
B.钱錞不顾主将王从古反对,毅然挺身担责,接纳数万乡民入城,使他们免于倭患,体现了他爱民如子的情怀。
C.作者以倒叙手法开头,引发悬念,选取钱錞的祭文、“识者曰”等材料来组织篇章,使文章详略得当,文势起伏。
D.本文体现了作者对抗倭英雄钱錞的钦佩之情,但结尾纯客观地交代其名号、籍贯、履历、年龄等,与此前描写显示的情感不一致。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钱公之决于死亦王公有以激之当日因倭势大悍王公不欲出战仅侥幸城中钱公愤然跃马慷慨赴之卒陷不测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不知前之走而免者与夫闻风而避者,其愧死乎否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伤如此,何以俸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16.B 17.C 18.D
19.(3分)
钱公之决于死/亦王公有以激之/当日因倭势大悍/王公不欲出战/仅侥幸城中/钱公愤然跃马/慷概赴之/卒陷不测
对两处给1分。误断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7分)
(1)(4分)
不知道那些以前逃跑而未死的人与那些听到风声就逃避的人,是不是羞愧万分呢?
译出“走而免”、“闻风而避”、“愧死”各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语句通顺给1分。
(2)(3分)
百姓困顿成这样,(我)凭什么领取薪俸呢?
译出“伤”给1分,译出“何以……为”给1分。语句通顺给1分。
《送陆澧归江阴》阅读答案
14.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送陆澧归江阴①刘长卿新安路②,人来去。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注】①从大历十一年秋到十四年春(公元776—779),刘长卿贬官睦州,此词作于作者被放逐期间。②新安路:指源出安徽休宁、祁门,流经睦州所辖的建德,而后东南汇入钱塘的新安江,是商旅频繁往来的重要水道。
(1)本词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任选两种加以赏析。(4分)
(2)诗的'最后一句中,“自怜”二字背后包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试题答案:
14.(1)①运用了“起兴”的表现手法,用“人来去”兴起“早潮复晚潮”,紧紧扣住潮水的流动,抒发感情。②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语义双关,既是关切友人登船离别后的行踪,又是为自己难以预测的未来忧虑。③运用了“衬托”(拟人)的表现手法,用“潮水”这种的来去自由来衬托自己被放逐不得来去的哀愁。(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①送别友人归乡后,对自己只能长住新安的孤独、感伤之情。②连没有感情的潮水都能“解归”,来表现自己被放逐的内心潜藏的痛苦。③包含着作者在被贬睦州时期长时间的等待,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明)李诩
六月廿三日,邑父母钱公晚出擒倭,被杀,从公者二十余人皆死。
公先御之于石撞,矢尽继以瓦石,身被一箭,倭贼遁去。有团长吴兑死之,公祭以文曰:鹤洲主人悯吴团长之死也而吊之。呜呼,予以千人拒贼之来,千人走而予独后,汝以百人追贼之往,百人免而汝独死。噫,予幸而汝不幸耶!哀汝所以伤,予也,汝死矣,余哀而吊之,彼未死矣。不知前之走而免者与夫闻风而避者,其愧死乎否也?一劝一惩,风纪攸系,汝其有知,信予心而颔之。尚飨。是文既书于轴,因无暇发,留于前库中。
公从兵宪①王公从古命,方率邑兵援靖江,不虞侵城之至也,得报,亟驰接战,身罹数刃,马跃陷泽中,不幸死。贼且持公首悬于营,募谍者得之,始克完殓。
夫公之死,非仓卒遘也,乃平日所素植也。夏季应支俸,己独不支,曰:民伤如此,何以俸为?潜以印印其里衣,已预计郊原之莫辨矣。呜呼伤哉!始闻倭信时,各乡民拥入城者几万计,王公将不纳,钱公独挺身任之,而民得以不及于难。王与任公②同入城,万民齐声呼曰:惟苏州任兵爷救得小民,王兵爷在此,我等无靠。哭声震天,余所亲见,诚哉莫作乱离人也。识者曰:钱公之决于死亦王公有以激之当日因倭势大悍王公不欲出战仅侥幸城中钱公愤然跃马慷慨赴之卒陷不测。使王肯上下同心,以保民为计,钱公岂遽及此哉!
钱公名錞,号鹤洲,湖广显陵卫官籍,嘉靖庚戌科进士,中时年二十六,战死时才三十一岁耳。
【注】①兵宪:领兵的长官。②任公:苏州领兵副帅任环。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予心而颔之 颔:点头。
B.不虞侵城之至也 虞:忧虑。
C.身罹数刃 罹:遭受。
D.乃平日所素植也 植:这里指埋下。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鹤洲主人悯吴团长之死也而吊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
B.汝其有知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C.夫公之死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D.以保民为计
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介绍钱錞在抗倭斗争中的典型事迹及其死难经过与原因,刻画了一个果敢顽强、勇于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
B.钱錞不顾主将王从古反对,毅然挺身担责,接纳数万乡民入城,使他们免于倭患,体现了他爱民如子的情怀。
C.作者以倒叙手法开头,引发悬念,选取钱錞的祭文、识者曰等材料来组织篇章,使文章详略得当,文势起伏。
D.本文体现了作者对抗倭英雄钱錞的钦佩之情,但结尾纯客观地交代其名号、籍贯、履历、年龄等,与此前描写显示的情感不一致。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钱公之决于死亦王公有以激之当日因倭势大悍王公不欲出战仅侥幸城中钱公愤然跃马慷慨赴之卒陷不测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不知前之走而免者与夫闻风而避者,其愧死乎否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伤如此,何以俸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6.B 17.C 18.D
19.(3分)
钱公之决于死/亦王公有以激之/当日因倭势大悍/王公不欲出战/仅侥幸城中/钱公愤然跃马/慷概赴之/卒陷不测
对两处给1分。误断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7分)
(1)(4分)
不知道那些以前逃跑而未死的人与那些听到风声就逃避的人,是不是羞愧万分呢?
译出走而免、闻风而避、愧死各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语句通顺给1分。
(2)(3分)
百姓困顿成这样,(我)凭什么领取薪俸呢?
冰雪文序 阅读答案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6.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藉( ) 异( ) 遂( ) 固( )
7.请用“/”为文中画横 线的句子断句。(3分 )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 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8.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语句。(2分)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9.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2分)
10.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3分)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的“冰雪之气”,过渡到()的“冰雪 之气”,最后才落脚到()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11.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至少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2分)
12.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2分)
13.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2分)
雾凇沆砀, , 。
参考答案:
6.籍:借,凭借异:不同遂:于是,就固:本来
7.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8.只不过遗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评说。
9.一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到生长和发育)
10.由(物)到(人)最后到(文)
11.冰雪有空灵、纯净、清冽、透明、湿润、低温、保鲜等特点。
12.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或: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作者通过这句话所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情。知人论文,不能不察。)
1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朗读者》序阅读答案
我喜欢《朗读者》的庄重。这里只有严肃的主题、严肃的思考与严肃的言语,没有无谓的调侃、轻佻的嬉笑和缺少智慧的所谓诙谐。我一直将庄重的风气看成是文学应当具有的主流风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学,应当对此有所把持,倘若不是,而是一味的玩闹,一味的逗乐,甚至公然拿庄重开涮,我以为这样的文学格局是值得怀疑的。我们看到,绝大部分经典,其实都具有宗教文本的风气,而宗教文本不可能不是庄重的文本。《朗读者》此刻在中国的再次登场,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当下中国大概是这个世界上一个超级的享乐主义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怀疑主义的大国。我们在流动不止的世俗生活中,已经很少再有庄重的体验。一切看上去都是可笑的,一切都是可以加以戏弄的。我常在想一个奇幻小说式的问题:一个人可以成为痞子,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可以成为一个痞子国家与痞子民族吗?
这部小说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的丰富与多义。一部好的小说,既应当是单纯的,又应当是错综复杂的,看完之后,让人既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又有许多迷惘与困惑。这些迷惘与困惑使我们陷入不可自拔的思考:而思考愈深,我们对世界的复杂性就理解愈深。《朗读者》就是这样的作品。这个作者曾写过许多侦探小说,所以制造这样的阅读效果是他的拿手好戏。但这样的阅读效果更主要来自于他对人性、对存在的深度把握。作品中留下了许多机关,篇幅不长,却留下了太多的悬疑,这些悬疑,都是耐人寻味的,我们在解答这一个个的问题时,都可获得精神与智力的提升。然而,它确实又是单纯的。它的线索非常简单。我们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其实并没有多想,因为作品一直以一个超出所有元素的元素在牵引着我们,这就是:感动。
对于这样的一部作品,也许最聪明的阅读就是什么也不要多想,随它而去。一种单纯的感动这就足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朴素的阅读倒可能比一种思考式的、追寻式的理性阅读更值得,更有效,也更人性化。20 世纪以来,由知识训练成的阅读方式。也许是一种值得怀疑的阅读方式。当我们不怀有任何探究之心去阅读《朗读者》时,会不时地陷入那种巨大而美丽的悲悯:在感动中得到情感上、精神上、人性上的升华。在20世纪的文学普遍放弃感动的文章而一味——甚至变态追求思想深刻的当下,再一次阅读这样的小说,心中不由得产生感激之情。
小说在艺术上也是很有功夫的。情节并不复杂,但细节上却是十分考究。三部分划出了三个不同的段落。这是命运的起落。是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所有的细节都意味深长,比如关于汉娜身体气味的'叙述。前后气味的比较,使人感受到了生命无可挽回地走向衰亡的大悲哀,也感受到了人在命运前的无奈乃至颓败。小说中一些有关命运的、生命的甚至是有关存在的重大的命题。恰恰是通过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小物象以及一些细小的变化来表现的:精微之处,深藏大义。 (有删改)
5.根据原文信息,下列不能表现《朗读者》是一部“错综复杂”的作品的一项是
A.小说丰富而多义,让人心灵受到震撼。
B.能使读者产生令人深思的迷惘和困惑。
C.作者对人性、对存在有深度把握。
D.作品中有许多机关和耐人寻味的悬疑。
6.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分析和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朗读者》是一部庄重的作品,没有调侃、嬉笑和诙谐,与作者所推重的文学风气不谋而合。
B.《朗读者》提出了一个奇幻式的问题:一个人可以成为痞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可以成为痞子吗?
C.宗教文本都是庄重的文本,绝大部分经典,都具有宗教文本的风气。在作者看来,《朗读者》就算得上一部经典。
D.《朗读者》虽然线索简单,情节单调,人物简单,但是细节考究,精微之处,深藏大义。
7.作者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朴素的阅读倒可能比一种思考式的、追寻式的理性阅读更值得,更有效,也更人性化”,如何理解这一说法?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简要阐述。(5分)
《新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1】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2】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
注释:【1】封,大。【2】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秦伯使辞焉
A.言辞 B.辞赋C.推辞 D.告辞
②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
A.宽厚 B.深厚C.丰厚 D.醇厚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逮吴之未定 逮奉圣朝
B.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C.申包胥以秦师至楚 皆以美于徐公
D.而赏始于包胥临溪而渔
10.请用“/”为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断句。(3分)
11.请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12.文中说“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请阅读此诗,完成①-②题。(3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①这首先时候诗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总集。(1分)
②这首诗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秦王赋此诗,目的是 。(2分)。
13.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也在危急之时说服秦王,挽救了国家。请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内容分条概括烛之武与申包胥游说方式的异同。(4分)
14.文中说“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结合下面两段文字谈谈你对本句中“忠”的含义的`理解。(6分)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左传》)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近平”?(《论语》)
参考答案
8.①【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实词含义,考点在于联系上下文。“秦伯使辞焉”,秦伯派遣使者推辞。
②【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实词含义,难点在于补出主语。“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七天七夜哭声不断,(感情)深厚。
9.【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A选项:介词,趁着;副词,等到。B选项:均为介词,为(之)。C选项:介词,凭借;动词,认为。D选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10.【参考答案】吴为无道/行封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
【思路点拨】“//”为可断可不断处。
11.【参考答案】然而赏赐是用来劝勉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恒常的法则。
【思路点拨】翻译重点:“所以”,用来……的;“劝”,劝勉、勉励;“非常”,古今异义,不是恒常的。
12.
①【参考答案】《诗经》
②【参考答案】与战友同仇敌忾;表明秦楚为盟友、共同击吴的立场,及出兵救楚的决心。
【思路点拨】“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偕行”表明战友之谊与同仇敌忾的决心。
13.【参考答案】
相同点:均独自面见秦伯,陈述利害;均从秦的利益出发,讲述道理。不同点:烛之武主要是晓之以理,讲出兵对秦的好处,不出兵对秦的坏处;申包胥先晓之以理,再动之以情,立墙庭哭,绝食七日,最终打动秦伯出兵救楚。
14.【参考答案】
材料①中,郑伯请烛之武说秦伯时,烛之武虽最终以国事为重,答应请求。但是在过程仍因曾不被重用,而有所不满,产生推脱之辞。相比之下,申包胥主动赴秦乞师,则是完全不顾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忠心之举。
材料②中,曾子的“忠”指为人做事要尽心竭力地为对方考虑。申包胥在国家存亡之际,尽心竭力为国家考虑,不待楚王命令到达,而独自赴秦乞师,是一种“尽己”的表现。
综上所述,本句“忠”的含义是:不顾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尽心竭力为国家做事。
【参考译文】
申包胥是楚国人。吴国在柏举大败楚军,就攻入郢都,楚昭王逃亡到随国,申包胥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请求出兵(援助),说,“吴国做出不合道义的事,行为就像大猪长蛇一样(贪婪残暴),像蚕(吃桑叶一样)吞食天下,对中原国家用兵,首先从楚国开始(攻打)。敝国国君失去了国家,流亡在草野之中,派遣臣下来报告急难说:‘吴国是夷狄之国,夷狄的欲求是没有满足的,灭亡了楚国,那它的西边就和您的国家接壤,如果(吴国)与您接境为邻,那就是大王边境上的心腹大患。趁吴国形势未稳,大王一定要想办法图谋。如果能仰仗大王的威风,保存并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侍奉大王。’”
秦伯派人推辞,说:“我们大王知道您的要求了,您还是到宾馆(休息),我们将商议此事并告诉您(结果)。申包胥答道:“敝国国君流亡在草野之中,没有获得一个休息的地方,我怎么敢去安歇?”靠着宫廷的墙壁站立着哭泣,哭声日夜不断,水浆也不喝一口,(这样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为他吟诵了《无衣》这首诗,说军队现在就出发。申包胥磕了九个头才坐下,秦哀公说:“楚国有这样的臣子还亡了国,我没有像这样的臣子,我灭亡的日子没有几天了。”于是就发兵援救楚国。
申包胥带领秦军到达楚国。秦国大夫子满、子虎率领五百辆兵车,子满说:“我们不了解吴国的战术。”让楚国部队先跟吴国部队作战,然后与楚军会合,大败吴军。
吴国退兵后,楚昭王收复了国家,奖励就从申包胥开始。申包胥说:“辅佐君王安定国家,不是为了自己;拯救急难铲除祸害,不是为了名声;功成了就接受奖赏,这是出卖自己的勇力。国君已经得到安定,又还追求什么呢?”就逃避赏赐,一辈子也不露面。
君子说:“申先生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这是忠心;七天七夜哭声不断,这是(对国家)感情深厚;不接受赏赐,这是不夸耀(功劳)。但赏赐是用来勉励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经常可以用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