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题和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deityboy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阅读题和答案(共含8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eitybo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古代诗歌阅读题和答案

篇1:古代诗歌阅读题及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①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②尘!

注:①于武陵,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②六街,指长安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

1.这首诗的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1.对比,“寒涧”与“翠楼”,一个荒寒一个繁华形成鲜明对比(3分,如果只答手法,没有解释,只给2分;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体分析中,且解说适当,也可给3分);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以及“松”与“翠楼人”之间地位、境遇的巨大差别,/暗示卖松人向翠楼人卖松求利不合时宜,/为规劝卖松人做铺垫。(作用2分;四个要点,答出一个给1分,答出任意两个、意思对即可)

或: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代,以寒涧树比喻(象征)贫寒之士,以“翠楼人”代权贵之人;[3分,如果只答手法(“比喻”、“借代”各占1分),没有解释,只给2分;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体分析中,且解说适当,也可给3分]把贫寒之士比喻为“寒涧树”,形象地表现了其地位的'卑微、境遇的凄凉;而想把“寒涧树”卖给“翠楼人”,委婉地表达了贫寒之士希望得到权贵赏识重用之意。(作用2分;两个要点,答出一个给1分,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以及因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6分;答出一点给3分,其中“情感”2分,“简要分析”1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篇2: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古代诗歌阅读及答案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8“六朝文物草连空”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首联寄遇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①借代或夸张。(2分)②六朝的.遗迹已渺不可寻,唯有连天的草色依旧;天淡云闲的景象,自古至今从未变化。寄寓了六朝兴废、自然永恒的感慨。(3分)

9.对隐逸古人的缅怀追慕;厌倦官场,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无法像范蠡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6分)(意对即可)

篇3: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8.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很复杂的,请你仔细赏析,指出都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5分)

9.作者在抒发情感的时候,都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6分)

参考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1)“客思”句表达了作者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2)“寒食泪”句表达了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对故去亲友的怀念;

(3)“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句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

(4)“未知轩冕乐”句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的情绪。

(5)“但欲老渔樵”句表达了诗人要辞官归隐的.愿望。(答出其中的四点即可得满分5分)

9.(1)运用了比喻修辞。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千万条”杨柳枝,从而使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变的可观可感。

(2)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作者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而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把流出的泪又与“冶城潮”相比,表明了作者悲痛之重。

(3)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了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篇4: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子规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子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规   吴融①

举国 ②繁华委③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 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 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

(1)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1)反衬,颔联用葱葱郁郁、含烟吐雾充满生机的旧苑青草反衬叫声凄切的杜鹃(2分),凸显了杜鹃的孤身飘荡、哀苦无门的悲惨命运(2分)。【或对比,作者将在“他山”(指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的青草,构成对比;(2分)鲜明地表现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苦无门的.悲惨命运(2分)。】【答夸张(杜鹃啼血夸张地形容染红了鲜花)或想象(将杜鹃啼血联想成染红了红花),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过2分;答对偶不给分。】(2)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2分)和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

篇5: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秋 望

(明)高启

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1. “雁行初过客登楼”中,“雁”这个意象起到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的结语中“总是秋”三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诗人登上高楼,一行大雁掠过。(1分)雁远离家乡南徙,既切诗题“秋”字,自然又引出了远离家乡的游子登楼时的怀乡之情(2分),为全诗奠定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的基调。(2分)

2.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秋”中(2分),诗人没有明说“秋”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4分)“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6分)。

篇6: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插秧诗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诗的“低头便见水中天”一句,既是对插秧劳动情景的真实再现,又富有佛家的哲理意味。

B.两诗的'动词“把、插、低头、退步”“抛、接、拔、插”都准确地刻画出插秧人专注劳作的状态。

C.后诗将“笠”和“蓑”比喻为“兜鍪”和“甲”,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D.后诗写作角度灵活有变,先描写场景后描述对话,绘就一幅多彩而富有生机的劳动图景。

16.请分析概括这两首诗的主旨。(6分)

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化静为动”错,“笠、蓑”是物,“兜鍪、甲”还是物,没有动静的变化,只是以战喻农,突出了不敢耽误农时的紧张的劳动气氛)

16.①前诗旨在表达从插秧劳动中领悟的哲理(禅意)。诗歌写插秧时“低头”能看见水中天空,说明人在谦卑时心胸会变得坦荡宽广;写插秧时的“退步”其实是向前行进,说明人主动退让反而是在走向成功。②后诗旨在表达对劳动者的赞美与钦敬之情。诗歌表现了田夫一家人插秧的紧张辛苦,也将他们劳作的场景表现得和谐而富有情趣,透露出作者的欣赏与敬佩。(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篇7: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游月陂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颈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答:

2.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1(1)第三联运用了融情于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3分)诗人用淙淙的泉声突显月夜的宁静,在“水心云影闲相照”的'景象描绘中融入自己内心平静安闲的情绪。(2分)

2诗人通过对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这些意象的描写,(2分)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2分)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的直接抒情,表现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得失的淡泊情怀。(2分)

篇8:古代的屏风阅读题及答案

古代的屏风阅读题及答案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我国古代建筑大都是土木结构的院落形式,不如今世钢筋水泥房屋那么严紧。为了挡风,古人开始制造屏风这种家具。除了挡风之外,屏风还是建筑物中可以移动的精巧断隔,有的在床后安置屏风,亦作倚靠或挂置什物之用。紫禁城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正中的宝座上,设有雕龙髹金大椅,椅后摆着雕龙髹金屏风。这样陈设,不仅可以御风,又能增加御座的庄重肃穆气氛。由于屏风常摆设在室内明显的位置上,人们在屏风本身的美化和装饰上下过许多功夫,因此它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传统的具有使用价值的著名手工艺品之一。

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则有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套或金属等其他材料作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帝王贵族们使用的屏风,用材尤其珍贵,做工精细,画面丰富多彩,瑰丽夺目。据史书记载,在西汉皇室的'宫廷里,曾使用过璀璨斑斓的云母屏风、琉璃屏风和杂玉龟甲屏风等。《太平广记·奢侈·赵飞燕》称,西汉成帝时,皇后赵飞燕,向以挥霍无度闻名于世,有一次臣下向她进献三十五种贡品,其中就包括云母屏风和琉璃屏风。后世还出现有珐琅屏风、象牙屏风等等。这些屏风价值连城,多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奢侈品。所以《盐铁论·散不足》说,“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

在我国,屏风的使用虽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留存的实物甚少。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屏风,可说是现在见到的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屏风实物。这是一具彩绘漆插屏,木胎,长方形,通高62厘米。屏板长72厘米,宽58厘米,厚2.5厘米。屏板下安有两个承托的足 座。屏面髹漆,一面红漆地上满绘浅绿色油彩,中心绘一谷纹圆璧,周围绘几何形方连纹,边缘髹黑漆地,朱绘菱形图案。另一面髹黑漆地,以红、绿、灰三色油彩绘云纹和龙纹。但见一条游龙飞舞于长空之中,昂首张口,腾云遣雾,体态轻盈矫健,形象神奇生动,富有想象力和艺术魅力。绿色龙身,丹赤鳞和爪,边缘菱形图案呈朱红色,色调醒目鲜艳,画工技巧高超,落笔潇洒利落,刚柔结合,奔放有力。

说起古代实用屏风,则要推1966年出土的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马金龙墓的一架漆画屏风。这是南北朝后期魏太和八年(484)以前的作品,大部分已经朽毁了,所余五块屏板还比较完整。板高约八十厘米,还有四件浅灰 色细砂石精雕的小柱础,每个高十六点五厘米。如果复原起来,可能是一具四尺屏风,其形状不同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插屏,而是可供一人使用的设置在床头的围屏。

紫禁城宫殿里每个殿堂上的宝座后面,几乎都设有屏风,如“紫檀嵌黄杨木雕云龙屏风”“乾隆牙雕山水人物染色围屏”“雕龙髹金屏风”等都是清代极为珍贵的工艺品。屏面上的纹饰更是巧夺天工,美不胜收,有浮雕的云龙纹,有镶嵌和刺绣的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图案。它们是我国古代屏风的精品,集中反映了我国手工艺的高度水平。

1、本文介绍了有关屏风的哪些知识?————————————————————————————————。

2、第一段举紫禁城设屏风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说明—————————————————————————。

3、第二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4、第二段中引用史书的目的是——————————————。

5、第三、四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6、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⑴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

⑵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

⑶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屏风,可说是现在见到的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屏风实物。——————————————————。

⑷紫 禁城宫殿里每个殿堂上的宝座后面,几乎都设有屏风。——————————。

答案:

1、介绍了屏风的作用、类型、制作、历史及所取得 的成就。

2、屏风的作用:不仅可以御风,又能增加御座的庄重肃穆气氛。

3、主要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作用是使所说明的内容条理清晰,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

4、说明帝王贵族们使用的屏风,用材尤其珍贵,做工精细,画面丰富多彩,瑰丽夺目。

5、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6、⑴“主要”“之一”说明屏风的重要性,但它只是其中一种,不排除有别的器具。表述非常严密。

⑵“一般”限制了范围,不排除特殊情况,用语很有分寸。

⑶“可说是”是从程度上限定,“现在”是从时间上限定,这样才符合实际情况。

⑷“几乎”表示程度,说明屏风之普遍,但也有极少数不设屏风的,用语留有余地,很准确、很严密。

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附答案

古代诗歌五首

古代爱情诗歌

古代诗歌大全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鉴赏

大寒古代诗歌背诵

古代诗歌古典名句

热爱祖国的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的体裁

古代诗歌阅读题和答案(集锦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代诗歌阅读题和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