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如何做诗歌鉴赏题(共含8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灯塔守护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做诗歌鉴赏题的三板斧(网友来稿)
山东枣庄三中西校 时均琪
在《隋唐演义》中,混世魔王程咬金只有三板斧,可是因为这三招简捷快速,许多名将败在他的手下。诗歌鉴赏虽难,但也有规律可循,有法可用。下面奉上我做诗歌鉴赏题的三板斧,请大家一试。
做诗歌鉴赏题的关键在阅读,学生在做这类题时,怕耽搁时间,不敢用时间去读,因而出现读不懂得现象。我认为诗歌鉴赏大约有六分钟的时间做题,考生可用四分钟阅读并分析。读懂了,分析透了,解答也就一挥而就了。
具体阅读步骤如下:
一、 研究诗的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往往揭示文章的中心,对理解词义及做题有指导作用。如全国卷,赵师秀的《约客》表明诗人在等朋友;全国卷,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表明中心是送别;全国卷,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表明作者在春夜这个该睡觉的时刻,在洛阳城里,诗人听到了一曲笛子独奏。表明诗人心里不平静,为什么不平静?这就是中心。又如司马光的《晓霁》,“梦觉繁声绝,林光透隙来。开门惊乌鸟,余滴堕苍苔。”诗中“繁声”是鸟叫声还是雨声?考生容易理解错。如果读了标题《晓霁》,知道夜里下了雨,“繁声也就好理解了”。再如欧阳修的《玉楼春》,“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中,“拟说归期”的是谁?“未语”的是谁?“惨咽”的是谁?都不好判定,如果研究一下标题,《玉楼春》告诉我们,这是青楼,离别的人不是在家里夫妻,而是青楼里才子与歌妓间的离别,就很好理解了:男的要说出回去的日子,还未说,女子就哭了。
二、在诗的题目的指导下通读全诗,理解诗句,把握中心。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人,人不离事(背景)。”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理解这首诗,我们从标题中“独”字可以知道李白的心情是孤独。通读全诗,再联系李白的经历,我们会理解更深:李白离开长安整十年了,长期的.漂泊的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的辛酸,看透了世态的炎凉,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一种孤寂之感。“天上的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辽阔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把孤独之感写尽了。
三、在理解诗的中心的前提下,合理联想,在联想得到的意向(形象)指导下解释诗句。许合理推测,力求做到一字一训,尤其是要抓住每首诗的关键词。在理解诗句时,联想非常重要。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频。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通译第三、四句:“大海之上,太阳还没有出来,便见曙光万丈,彩霞灿烂,长江之南,梅树开花,柳条披绿,使人感到江南的春比江北的早。”就必须展开联想的翅膀。
诗中的关键词则非常重要,它可以指明诗的中心,可以帮助你解题。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归思”指明思乡之情,《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字,如果理解城“闲淡恬适”就错了,必须根据文章的中心,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合理理解,才能体味出诗人听到雨声的焦躁和久等约客未至的怅惘心情。但是,在理解关键词时,还是以理解标题为前提。。
作者邮箱: sjq9988@163.com
做诗歌鉴赏题的误区
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的时候,很容易走入一些误区,如单一地从诗人的主要题材、内容、主体风格等出发来品读诗人的诗作,对诗人的一些具体诗作的思想、艺术、风格等的分析,很容易一概而论,曲解诗歌,诗歌鉴赏误解示例。比如说到王维,就容易将其诗歌理解为山水田园的静谧、禅趣,比如说到苏东坡,就简单等同于豪迈奔放……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这一点,在教学中,老师一般多有强调,学生也会注意,知道要结合诗歌具体的写作背景来具体分析。
但在具体分析过程中,有一种经验主义的表面化、单一化错误,很容易出现,是我们诗歌鉴赏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下面举例谈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高考辅导《诗歌鉴赏误解示例》。
【注】这首诗歌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尝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景物你看到了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的心情?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试作简要分析。
这是2月份江西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语文卷中的一道开放式的诗歌鉴赏题,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一首诗。看似简单,学生答题时却很容易走入误区,其一,经验性表面化处理回答第一问:由“暮”时,眼前“残阳”之景,及“夜”时,“弓月”之境;结合“朝政昏暗”、“外任”、“杭州刺史”的背景;加之经验理解下《琵琶行》“沦落失意”的`暗示,学生答题时,大量出现“不得志的伤感”、“失意沦落的孤苦”等错误答案,是在意料之中的。其二,简单处理回答第二问,诗中四句都写了景,于是简单回答为借景抒情,答案虽然没错,但明显不够全面。只能得一半的分数。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蕴涵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之情,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前两句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万变的景象,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景象,“可怜”为“可爱”之意,面对“露似珍珠月似弓”的美景,诗人不禁赞叹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因此,在诗歌鉴赏题的答题过程中,一定要对诗歌、诗人以及背景作全面具体地理解、分析,完整、规范地答题。如此,才能做到不经验化、表面化、单一化答题,从而不失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⑴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解析】“九日驱驰”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是怅恼的,友人“诗思清人骨”是值得欣赏的。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情感的体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评点】关于情感变化的题型,江苏已经命制几次了,最为典型的是命制的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的一题: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如此题型,应给予学生好好地训练。
⑵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解析】“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此句有点深)“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也,亦隐也。
【评点】此题亦是好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信息的捕捉能力,如果连这点能力尚且缺乏,那就无甚言语了。
⑶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或虚写)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或者从作者角度作答亦可)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评点】此题亦好,不刁钻,应适合考生的口味。
【总评】两首小诗,比较出题,各有特点,既开拓考生视野,又检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当不错。
(新课标卷II)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2分)
【答案】猿声
【解析】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解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用景写情,使用典故,抒情、说理都是表现手法,阅读时注意比较。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注】①微生高: 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23.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观。(1分)
【答案】择友
2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解析】考查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和分析,以理解分析为主。答题时要紧扣材料,挖掘孔子评论的用意所在。
14.阅读下 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试题答案】
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能从中窥探诗作的意旨,从而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那么诗歌的标题究竟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第一从标题看写诗的情感触发点
罗隐
感弄猴人赐朱绂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
“弄猴人”是驯养猴子的杂技艺人。唐代黄巢起义爆发时,唐昭宗逃难,随驾的伎艺人就有一个耍猴的。“弄猴人”把猴子驯养得很好,居然可以随朝站班。唐昭宗很高兴,便赏赐耍猴艺人五品官职。五品官袍为红色,即“赐朱绂”。这位杂耍艺人则被称为“孙供奉”。 昭宗赏赐孙供奉官职这件事本身就很荒唐,从侧面也表明了唐昭宗昏庸至极,亡国之祸临头,不急于求人才,谋国事,而仍在赏猴戏,图享乐。对罗隐来说,这件事却是一种辛辣的讽刺。他寒窗十年,读书赴考,十试不中,依旧布衣。与孙供奉的宠遇相比,他不免刺痛于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用自己和孙供奉的不同遭遇作鲜明对比,以自我讽嘲的方式发感慨,泄愤懑,揭露抨击皇帝的昏庸荒诞。
这类标题的诗歌还有很多,如《逢入京使》《剑门道中遇微雨》《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夜上受降城闻笛》等等。
第二从标题探寻诗歌的感情倾向
白居易
惜牡丹花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惟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颖立意表现了对牡丹花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此种怜惜之意、伤春之感从标题中的“惜”字可见一斑。
这类标题的诗歌还有《悯农》《伤田家》《春怨》《书愤》《哭晁卿衡》《怀吴中冯秀才》《桃林夜贺晋公》《汾上惊秋》等等。我们要找准凝聚诗人情感的那个字眼,看其词性、成分、情感特征、内容及涉及对象,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第三从标题看诗人写作本诗的意图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有两个标题 ,其一为《闺意》,这个标题可以暗示读者此诗写的是闺中新妇的心意。首句写成婚,次句写拜见公婆。由于拜见公婆是一件大事,所以新妇一早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装扮,等待天明,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忧虑,自己的装扮会不会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两句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妇,当然面含羞涩,于是之后的低声一问,便合情合理了。
这首诗的另一标题为《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歌写作的意图。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以希望得到其称扬并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水部员外郎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又乐于提拔后进而与韩愈齐名。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官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看看是否投合主考官的心意。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得到了张籍的回复,张籍也回赠了朱庆馀一首诗:
张籍
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在这首诗中,张籍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歌喉俱佳,因此必然会受到人们的赏识,暗示他不必为考试而担心。
第四从标题推知诗歌的具体内容
如《过故人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早发白帝城》《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润州听暮角》《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这类诗歌的标题往往对诗歌的内容有明显的提示或概括作用,诗人常常会把诗作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在标题中向读者作交代。因此,赏析这类诗歌时抓住标题中交代的主要事件,就会把握住诗人在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湖北卷】
14、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诗歌鉴赏题汇编(下)。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答案】
14.(8分)
⑴(4分)
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⑵(4分)
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
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湖南卷】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龙标野宴
李 白 王昌龄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解析】李白在漫游和飘泊中度过一生,任侠尚义,交游天下,是极重道义和感情的人。素称“诗家天子”的王昌龄是李白的挚友,他性情豪爽,不畏权贵,屡遭贬谪,而不屈己志。约于天宝八年,王昌龄被贬到偏远瘴疠之地夜郎,李白闻讯后同情关注之情难以抑制,于是写下了这首一往情深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的首句以写景起兴。杨花落尽,万卉消歇,暮春时节那种寥落迷茫的景象,已经足以撩起人的愁思了,而阵阵传来的杜宇的悲啼更使人产生一种空旷孤寂的情绪。是什么事情引起诗人的感伤呢?接下去便用叙事之笔点明,“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因为诗人听到了好友远谪的恶讯。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地倾吐自己的感情,也没有将自己对友人那种纯真的友情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交融在一起,景语中蕴含着浓郁的情味。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心与物融,情与景合。这首诗就达到了情景相融,妙合无垠的境界。
李白以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通过明净的语言,把他那种真挚的友情、焦急的关切等等予以高度的概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澄碧的蓝天,月亮是那样皎洁无暇,明净幽美,不正象征着诗人的真挚友情吗?诗人之“愁”是怀人之愁。而用一“直”字,更写出了诗人那种要急切前往抚慰友人的深婉情致。结句颇为奇特,不仅想象超人,而且写得极为开阔,余意不尽,无形中使人陶醉在诗意盎然的境界里。
【江苏卷】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辽宁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老师笔记《08年诗歌鉴赏题汇编(下)》。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12、(8分)(1)(3分)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这首元散曲写浔阳的景色。浔阳,即今九江市。长江流经此地这一段又名浔阳江。在一个新月初生的秋夜,作者江干极目,饱览了逍酣的秋色,不禁逸兴遄飞,发出了深情的咏赞。一上来就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动人。万里长江止息了它卷的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向出银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苍茫的夜色把它映衬得更加翠绿。
如果说一、二句描绘山水是从大处落墨,取神于静穆的话,那么三、四句则着眼于刻画具体景物的动态美,使之大小相形,动静相映,增加其层次和变化的美感。几片征帆东去如箭,一泓山泉直泻如电,这是多么健捷的景观啊。置身其间,能不令人神观飞越吗?“晚云”两句也是排偶句法,转写天际的秋色,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晚霞收尽,天气变凉,水气凝成了白色的露珠。初升的新月,虽未团圞,却也有欲圆之势。因为团扇是圆的,用它来形容待圆之月,故曰“初学扇”。写了如珠的秋露和如珪的秋月,接下去就轮到秋天的宠禽――鸿雁了。作者在徜徉水际、目送征帆的当儿,回首北顾,只见一行塞雁隐现天际。它是那样高、那样远,看上去宛如悬在云端的一缕细线。当诗人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无尽的碧天时,曲子也就戛然而止了。这种结法韵味高远,俊爽有致,是很耐人寻味的。
从艺术手法上讲,它采取大排偶法,将一些典型的景物整齐地组织在一起,用所谓意象叠加的技法,直叙景物,不加评议。纯用形象来感动读者,征服读者。在这一点上是很成功的。
【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答】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解析】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这首词就是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应是一首伤春之作。
词的上片写春归景物。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时间分明已进入残节令了,天气乍晴乍雨,晴郎的天空,突然会下起小雨,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观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光泽了。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杜牧诗有:“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句可能化用小杜诗意。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词的下片,侧重写人。写她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这句似由冯延巳:“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词意化来。她信手捻着花枝儿,一会儿又放下花枝,默默无语上视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见远处一道残阳从云缝露出来,把霞辉洒在她满是愁容的脸上。她心中的“恨”有谁能理解呢?诚然,词人没有写她“恨”什么。但从词人给我们描绘的这幅春归图里,分明看见她面对春归景色,正在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全词蕴藉含蓄,寄情悠远。真是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四川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第(1)问考查考生读诗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鉴赏诗歌,读懂诗歌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考生鉴赏诗歌的瓶颈。前四句写景,抒发时光飞逝的情感;后四句写事,抒发悠闲的田园生活。第(2)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答题格式一般为:指出表达技巧,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果。
这首元散曲一般的选本都有一个题目《叹世》。叹世,即慨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这类题材,往往有愤世嫉俗之意。此曲则着重在慨叹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归隐,摆脱名利羁绊,求得闲适自在。这就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消极避世的色彩。但末句却透露出作者其实并未忘情世事。
开头两句是说,春暖花开不久,杜鹃鸟就来送春了。秋月正好时,飞燕却要回去了。这一联形容大好时光之短促。动词“闻”“看”,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第三、四句写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前四句,概括地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也隐约地反映了作者对元代不合理社会的不满情绪。同时,也为后面的正面鼓吹归隐提供了依据,作了有力的铺垫。
紧接着主要是歌颂村居生活,极力渲染归隐的乐趣。不再付出买花的钱,赶紧走入种着桑树的田园。住的是茅草盖项的三间大屋,吃的是数百亩肥沃田里长出来的粮食。床边放着书,悠闲地躺在床上读……其中表达了作者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处于异族统治下未能积极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园的痛苦心理。
元代散曲中,“叹世”这一题目,往往包含着感叹人生和赞美归隐两个内容。此曲正是如此。在前四句中,重点是写人生短暂、世途崎岖。其表现手法是赋中有比,一、二句借物起兴,直陈其事,看似写景,实则在于暗喻。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鲜明。另外,这支曲子全部是对偶句,却衔接紧密,转换自然,并不显得生硬。除此之外,应该注意其中还运用了夸张,如把将“风景”比为“箭”。
【浙江卷】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⑴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2分)
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答案】
16.⑴屈原 白居易
⑵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高考诗歌鉴赏题
(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新课标卷II)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
八.浙江卷
阅读下面,完成21―22题。(7分)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讲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的名句“ ”一脉相承。(2分)
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2.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5分)
答: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2017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九.全国2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首发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封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幕才独自离开。(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十.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答:B。
诗歌鉴赏题:少年游
篇一:少年游 柳永
少年游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
【注释】: 这首小词以深秋的长安为背景,触目伤怀,抒发了词人“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和离愁别恨。全词不事雕琢,采用白描手法,营造出一种低沉萧瑟而又冲淡清丽的意境。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青玉案:词牌名。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玉壶:比喻月亮。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阑珊:零落。 苏轼 好事近黄州送君猷
红粉莫悲啼,俯仰半年离别。
看取雪堂坡下,老农夫凄切。
明年春水漾桃花,柳岸隘舟楫。
从此满城歌吹,看黄州阗咽。
★ 新考纲诗歌鉴赏题
★ 诗歌鉴赏
★ 诗歌鉴赏范文
★ 诗歌沁园春鉴赏
★ 唐三彩诗歌鉴赏
★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