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诗歌按音律分为什么(共含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iknow”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古代诗歌按音律分为什么
1、古代诗歌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2、古诗分类
按音律分类,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1976年在秦始皇陵区出土了一件钮钟,上书错金铭文:“乐府”,20xx年在西安秦遗址出土“乐府承印”封泥一枚,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史实,而非始于汉武帝时期。)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从上到下,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三种掩饰的形成过程
1、岩浆岩:
岩浆是存在于地壳下面高温、高压的熔融状态的硅酸盐物质。岩浆内部的压力很大,不断向压力低的.地方移动,以至冲破地壳深部的岩层,沿着裂缝上升,喷出地表;或者当岩浆内部压力小于上部岩层压力时迫使岩浆停留下,冷凝成岩。
又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火山岩)。主要包括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
又称为水成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等疏松沉积物团结而成的岩石。同时也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
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5%。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3、变质岩:
地壳中的原岩(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经生成的变质岩),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和化学条件的变化,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性活泼的物质(水气、各种挥发性气体和热水溶液)渗入的作用下,在固体状态下改变了原来岩石的结构、构造甚至矿物成分,形成一种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建筑材料按燃烧性能分为哪几种?
建筑材料按燃烧性能可分为三类:即不燃烧材料、难燃烧材料和可燃烧材料
不燃烧材料是指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不起火、不微燃,不碳化的材料;
难燃烧材料是指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难起火、难微燃、难碳化,当火源移开后,燃烧或微燃立即停止的材料;
可燃烧材料是指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立即起火或微燃,且火源移走后.仍能继续燃烧或微燃的材料
节理按力学性质分类分为哪些?
节理按其形成时的力学性质,主要分为由张应力形成的张节理和由剪应力形成的剪节理,
①张节理
其主要特征是产状不很稳定,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的延展均不远;节理面粗糙不平,擦痕不发育,节理两壁裂开距离较大,且裂缝的宽度变化也较大,节理内常充填有呈脉状的方解石、石英,以及松散或已胶结的粘性土和岩屑等;当张节理发育于碎屑岩中时,常绕过较大的碎屑颗粒或砾石,而不是切穿砾石;张节理一般发育稀疏,节理间的距离较大,分布不均匀,
②剪节理
剪节理的特征是产状稳定,在平面和剖面上延续均较长;节理面光滑,常具擦痕、镜面等现象,节理两壁之间紧密闭合,发育于碎屑岩中的剪节理,常切割较大的碎屑颗粒或砾石;一般发育较密,且常有等间距分布的特点;常成对出现,呈两组共轭剪节理。
照明按照明功能分为哪几类?
答:按照明功能分类:
(1) 正常照明 在正常情况下使用的室内外照明称为正常照明,它一般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与应急照明同时使用,但控制线路必须分开。
(2) 应急照明 在正常照明因故障熄灭后,供事故情况下继续工作或安全疏散通行的照明,
(3) 值班照明 在非工作时间内供值班人员使用的照明。在非三班制生产的重要车间和仓库、商场等场所,通常设置值班照明。
(4) 警卫照明 用于警卫地区周围的照明。警卫照明应尽量与区域照明合用。
(5) 障碍照明 装设在建筑物或构筑物上作为障碍标志用的照明。为了保证夜航的安全,在飞机场周围较高的建筑物上,在船舶航行的航道两侧的建筑物上,应按民航和交通部门的有关规定装设障碍照明。障碍灯应为红色,有条件的宜采用闪光照明,并且接入应急电源回路。
灯具按结构分为哪几类?
答:按结构分类:
(1) 开启型 光源裸露在外,灯具是敞口的或无灯罩的,
(2) 闭合型 透光罩将光源包围起来的照明器。但透光罩内外空气能自由流通,尘埃易进入罩内,照明器的效率主要取决于透光罩的透射比。
(3) 封闭型 透光罩固定处加以封闭,使尘埃不易进入罩内,但当内外气压不同时空气仍能流通,
(4) 密闭型 透光罩固定处加以密封,与外界可靠地隔离,内外空气不能流通。根据用途又分为防水防潮型和防水防尘型,适用于浴室、厨房、潮湿或有水蒸气的车间、仓库及隧道、露天堆场等场所。
(5) 防爆安全型 这种照明器适用于在不正常情况下可能发生爆炸危险的场所。其功能主要使周围环境中的爆炸性气体进不了照明器内,可避免照明器正常工作中产生的火花而引起爆炸。
(6) 隔爆型 这种照明器适用于在正常情况下可能发生爆炸的场所。其结构特别坚实,即使发生爆炸,也不易破裂。
(7) 防腐型 这种照明器适用于含有腐蚀性气体的场所。灯具外壳用耐腐蚀材料制成,且密封性好,腐蚀性气体不能进入照明器内部。
诗歌分类
1、送别诗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
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2、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3、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宋代杨万里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4、咏物诗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咏物诗最多的在晚唐时期。
5、叙事诗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
这种体裁形式,有故事有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有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灯具按安装方式分为哪几类?
答:(1)吸顶式照明器吸附在顶棚上,适用于顶棚比较光洁且房间不高的建筑内,这种安装方式常有一个较亮的顶棚,但易产生眩光,光通利用率不高。
(2)嵌入式照明器的大部分或全部嵌入顶棚内,只露出发光面。适用于低矮的房间。一般来说顶棚较暗,照明效率不高。若顶棚反射比较高,则可以改善照明效果。
(3)悬吊式照明器挂吊在顶棚上。根据挂吊的材料不同可分为线吊式、链吊式和管吊式。这种照明器离工作面近,常用于建筑物内的一般照明。
(4)壁式照明器吸附在墙壁上。壁灯不能作为一般照明的主要照明器,只能作为辅助照明,富有装饰效果,
由于安装高度较低,易成为眩光源,故多采用小功率光源。
(5)枝形组合型照明器由多枝形灯具组合成一定图案,俗称花灯。一般为吊式或吸顶式,以装饰照明为主。大型花灯灯饰常用于大型建筑大厅内,小型花灯也可用于宾馆、会议厅等。
(6)嵌墙型照明器的大部分或全部嵌入墙内或底板面上,只露出很小的发光面。这种照明器常作为地灯,用于室内作起夜灯用,或作为走廊和楼梯的深夜照明灯,以避免影响他人的夜间休息。
(7)台式主要供局部照明用,如放置在办公桌、工作台上等。
(8)庭院式主要用于公园、宾馆花园等场所,与园林建筑结合,无论是白天或晚上都具有艺术效果。
(9)立式立灯又称落地灯,常用于局部照明,摆设在沙发和茶几附近。
(10)道路、广场式主要用于广场和道路照明。
建筑构件按燃烧性能分为几类?
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反映r建筑构件遇火烧或高温作用时的燃烧特点,它由制成建筑构件的材料的燃烧性能而定。不同燃烧性能的建筑材料制成的建筑构件,可分为三类:
1.不燃烧体
用通过国家标准《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GB 5464一85)试验合格的材料,即不燃性材料制成的建筑构件称为不燃烧休。这种构件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不起火、不微燃、
不碳化,
如砖墙、砖柱,钢筋混凝土梁、板、柱,钢梁等
2.难燃烧休
用通过国家标准《建筑材料难燃性试验方法》(GB 8625一88)试验合格的材料制成的构件,或用可燃性材料作基层,而用不燃性材料作保护层(或隔热层)的构件称为难燃烧体。这类构件在空气中受到火烧及高温作用时,难起火、难微燃、难碳化,当火源移走后,燃烧或毛罗粼立即停止。如阻燃胶合板吊顶、经阻燃处理的木质防火门、木龙骨板条抹灰隔墙等
3燃烧体
用普通可燃性或易燃Vi材料制成的建筑构件称为燃烧体类构件在明火或高温作用下.能立即起火燃烧且火源移走后,能继续燃烧或微燃如木柱、木屋架、木搁栅、纤维板吊顶等
按施工方法桩分为哪几类?
桩按施工方法可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两大类,
1.预制桩
预制桩是指在桩体投入地基之前在预制厂或现场制作的桩。预制桩成桩质量比较稳定而可靠。预制桩除木桩、钢桩外,目前大量应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桩。预制桩根据设桩方法尚可分为打入桩、压入桩、振沉桩及旋入桩等。
(1)打入桩
打入桩是靠机具动力冲击将桩体挤入地基土中的。古代木桩都是人工打入的,而现代打入桩则采用各种专门打桩机械,如柴油锤打桩机等。
为了减少震动,尤其克服较大的沉桩阻力,先在地基桩位处钻一浅孔或较细的桩孔,然后再将桩体打入,
这在打桩遇到局部硬土层或透镜体面难以穿越时常有采用。预钻孔打入法,方便了施工,但也使桩挤土的效应减少,使桩的承载力有一定的损失,这在桩基设计时应预先估计到。
(2)压入桩
压入桩是靠专门的压桩机以静力将预制桩体压挤入地基中。压入法施工几乎不存在打入桩那样的振动与噪声等问题,但沉桩能力小于打入法,因而适用于对桩承载力要求不很高的情况,如既能建筑物基础的托换加固等。
(3)旋入桩
旋入桩是在桩端处设一螺旋板,利用外部机械的扭力将其逐渐转入地基中。这种桩的桩身断面一般较小,而螺旋板相对较大,在旋入施工过程中对桩侧土体的扰动较大,因而主要靠桩端螺旋板承担桩体轴向的压力或拉力。
(4)振沉桩
振沉桩即振动沉入桩,利用振动沉桩机械的上下振动作而将预制桩沉入地基中。这种施工方法基本上介于打入法与压入法之间。
1、注音:
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 哉(zāi) 悬(xuán)
白沙堤(dī) 枯藤(téng) 天涯(yá)
2、形似字区别:
碣石(jié) 沧海(cāng)
竭力(jié) 苍茫(cāng)
蝉鸣(chán) 茅店(máo)
禅师(chán) 矛盾(máo)
3、多音字辨析:
行:行动(xíng) 没:没有(méi) 转:转告(zhuǎn)
银行(háng) 埋没(mò) 转动(zhuàn)
4、解词: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好像)
潮平两岸阔 (宽阔)
风正一帆悬 (悬挂)
海日生残夜 (升起)
乱花渐欲迷人眼 (将)
最爱湖东行不足 (够)
听取蛙声一片 (听到)
枯藤老树昏鸦 (黄昏时的乌鸦)
5、通假字:
路转溪头忽见 “见”通“现”。
《观沧海》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提示:观。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提示:
写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第二层是写现实的,第三层是想像。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提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次北固山下》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提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风正一帆悬一句中的风正是否可以改用风顺?为什么?
提示:不能。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只有既是风顺,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并且通过风正一帆悬,能够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都生动地表现出来。
《钱塘湖春行》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提示: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细节描写。如水面初平(见注释);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提示: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提示: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准确地反映了初春季节景物的特点,说明诗人观察细致,描写入微。用处处家家描写显然不合适。
《西江月》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表达了闲适的心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眷恋。
3、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把诗人由焦急到喜悦的心情贴切地传达出来了。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提示:前两句表现欣慰欢快之情;后两句表现惊喜之情──这些都可以说成是闲适之情。
《天净沙・秋思》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提示: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提示: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提示: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 古代诗歌五首
★ 古代爱情诗歌
★ 古代诗歌大全
★ 古代诗歌四首
★ 古代诗歌鉴赏
★ 大寒古代诗歌背诵
★ 古代诗歌古典名句
★ 古代诗歌的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