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孙叔敖杀蛇阅读答案(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niuding9”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
“吾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
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
楚令尹。(选自《新序杂事一》)
【问题】
(1)孙叔敖杀了两头蛇之后为什么还要埋了它?(2分)
(2)根据孙叔敖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1)因为他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会死掉,他怕别人见到后会死,所以埋掉了。或“吾闻见两头之蛇者死”,“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2分。意对即可)
(2)孙叔敖是质朴善良、替他人着想的人。(2分。意对即可)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①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②者,天报之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国而国人信其仁也。
注释:①向:刚才。②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
小题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处)(2分)
吾 闻 有 阴 德 者 天 报 以 福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小题3:读了这则故事,你觉得孙叔敖身上有什么优秀品质?(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吾 闻 /有 阴 德 者/ 天 报 以 福
小题2: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就把它杀掉并埋起来了。
小题3:示例1:孙叔敖禀性仁爱,为了他人的生存宁肯牺牲自己。
示例2:孙叔敖无私善良,能处处为他人着想。
小题1:
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划分节奏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连词“以、于、为”同样如此)。四、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划分。有些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ú)、窃、惟、凡;或表敬副词,如“请、敬”,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五、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划分。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六、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者”后来划分。七、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来划分。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如本题中,省略主语,翻译时要补充出来“我”,“而”这儿表承接,不译。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的评价。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从原文中找出依据。从“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看出,孙叔敖宁愿自己承担不幸,也不愿他人遭遇不幸,因此可归纳出“禀性仁爱,为了他人的生存宁肯牺牲自己”或“无私善良,能处处为他人着想”。
参考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很忧伤而不吃饭。母亲问他原因。他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害怕我抛下母亲先死了。”
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后来的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起来。”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积了阴德的人,一定会有善报。”等到孙叔敖长大成人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人们就已经知道他是个仁义的人了。
《孙叔敖杀两头蛇》阅读答案及翻译
孙叔敖①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②见两头之蛇者死,向③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④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⑤也。(刘向《新序》)
【注释】
①[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楚庄王时,为楚令尹。
②[闻]听说。
③[向]从前。
④[阴德]不为人所知的好事。
⑤[仁] 施行仁政。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杀而埋之 代词 “它”指蛇 (2) 汝不死也 你
1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译文:他还没开始治国,但是国民就已经相信他能够施行仁政了。
16.从这则故事看,孙叔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2分)
舍己为人。
【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他哭着回家。母亲问他哭的.原因。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它,害怕离开母亲死去。”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他的母亲说:“我听说积了阴德的人,上天会给他福气的,你不会死的。”等到孙叔敖大了以后,做到了楚国的国相……
文言文《孙叔敖埋蛇》阅读答案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向吾见之,恐去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电。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选自《新序》)
注释:①尝:曾经。②向:刚才。③去:离开。④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⑤治:治理,管理。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
(1)归而泣__________ (2)向者吾见之__________
(3)蛇令安在__________ (4)叔敖对曰__________
2、区别加着重号的词的用法。
(1)母问其故__________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
(3)杀而埋之__________ (4)忧而不食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运用什么刻画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读罢此文谈谈你对孙叔敖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回家(2)刚才(3)哪里(4)回答2、(1)缘故(2)所以(3)连词,表顺接④连词,表因果3、(1)刚才我见到了两个头的蛇,恐怕离开母亲而死了。(2)还没有治理,百姓已经都相信他的仁爱了。4、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天真、幼稚,极富有爱心的一个人。
参考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就哭个不停,忧伤而不吃饭。母素问他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个头的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我恐怕要离开母亲而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恐怕别的人再见到这条蛇,就打死它埋了起来。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暗中有德于人的人,上天会用福来报答他的。你不会死的。孙叔敖长大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开始治理,百姓都已经相信他的仁爱了。
《叔敖杀蛇 刘向》阅读答案附翻译
孙叔敖为婴儿①时,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②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注:①婴儿:此指少年时。 ②闻:听说。
1、解释加点的词。
(1)母问其故_____________ (2)向者吾见之____________
(3)恐去母而死也___________ (4)今蛇安在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闻见两头之蛇者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孙叔敖有怎样的'品质?
答案
1、(1)故:原因 (2)向:刚才 (3)去:离开 (4)安:哪里
2、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要死。
3、勇敢机智,心底善良,富有爱心。
孙叔敖在少年时一次出游,看见一条两只头的蛇就杀死了它并给埋了。回来后就哭了。他的母亲问他其中的缘故,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看见两只头的蛇的人就会死去,刚才我看见了两只头的蛇。害怕离开母亲死去了。他的母亲说:两只头的蛇现在在哪?孙叔敖回答说: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就杀死了它并给埋了。
《孙叔敖埋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向吾见之,恐去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电。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选自《新序》)
注释:尝:曾经。
安在:在哪里?"安是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在之前。
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积有阴德的人,上天就会降福于他。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阴德,指有徳于人而不为人所知。
去:离开。
向者:从前,过去。这里指刚才。
治:管理,这里指治理国家。
仁:仁慈。
楚令尹:楚国的宰相。令尹:官职名,相当于宰相。
信其仁:信服他的仁慈。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
(1)归而泣__________ (2)向者吾见之__________
(3)蛇令安在__________ (4)叔敖对曰__________
2、区别加着重号的词的用法。
(1)母问其故__________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
(3)杀而埋之__________ (4)忧而不食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2)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4、短文运用什么刻画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读罢此文谈谈你对孙叔敖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回家(2)刚才(3)哪里(4)回答
2、(1)缘故(2)所以(3)连词,表顺接④连词,表因果
3、(1)刚才我见到了两个头的蛇,恐怕离开母亲而死了。(2)还没有治理,百姓已经都相信他的仁爱了。
4、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天真、幼稚,极富有爱心的一个人。
参考译文:
孙叔敖幼年的'时候,曾经游玩时,看见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并且埋了起来;他回到家里就哭起来。母亲问他为什么哭,孙叔敖回答道:我听说看见长两只头的蛇的人必定要死,刚才我看了一只长有两头的蛇,所以害怕我会离开母亲而死去的。他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就把它杀掉并埋起来了。他母亲对他说:我听说积有阴德的人,上天会降福于他,所以你不会死的。 等到孙叔敖长大成人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人们就已经都相信他是个仁慈的人了。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选自《说苑·敬慎》)
【注释】
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指都城。
③吊:吊唁。
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试题】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
2.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孙叔敖采纳了老父哪三条谏言。
3.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除甲、乙两文之外)(
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参考答案】
1.(1)离开(背弃);(2)厌恶(嫌弃)。
2.(1)位高意下;(2)官大心小;(3)禄厚不取。
3.(1)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2)楚王听取墨子的谏言,停止攻打宋国。(符合要求即可)
二:
3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 冠白冠 ② 人尽来贺
③ 敬受命 ④ 心益小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译文
②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译文
32.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33.楚国令尹孙叔敖位高权重,可面对一普通“老父”却是先“正衣冠”后“再拜”,由此可见他是怎样一个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30.① 戴着;② 都;③ 指教,教诲;④ 看低自己。
31.① 因身份地位显赫而在人前非常傲气的人,百姓会离他而去。② 你小心保持这三点,足够用来治理楚国了。
32.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33.孙叔敖是个善于听从别人意见,并能虚心接受的好官员。答尊重老人不给分。
文言文阅读(12分)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①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 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②,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③也。 (选自《新序 杂事一》)
【注】①向者:从前,过去,这里指“刚才”。②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积有阴德的人,上天就会降福于他。③仁:仁慈。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孙叔敖为婴儿之时 ②恐去母而死也
③及长,为楚令尹 ④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小题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处)(2分)
吾 闻 有 阴 德 者 天 报 以 福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2)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小题4】读了这则故事,你觉得孙叔敖身上有什么优秀品质?(2分)
答案
【小题1】(1)是(2)离开(3)等到(4)信用
【小题1】吾 闻 /有 阴 德 者/ 天 报 以 福
【小题1】(1)刚才我看见了一条两头蛇,我担心会离开母亲而死去啊!
(2)还没有管理国家,全国的人就信服他的仁慈了。
【小题1】示例:孙叔敖从小禀性仁爱,为了他人的生存宁肯牲自己。
解析【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小题1】这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 李敖语录
★ 李敖经典语录
★ 送咸安公主,送咸安公主孙叔向,送咸安公主的意思,送咸安公主赏析
★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