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人望字俨叔阅读答案(共含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橡皮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马人望字俨叔阅读答案
马人望,字俨叔。咸雍中,为松山县令。岁运泽州官炭,独役松山,人望请于中京留守萧吐浑均役他邑。吐浑怒,下吏,系几百日;复引诘之,人望不屈。萧喜曰:“君为民如此,后必大用。”以事闻于朝,悉从所请。徙知涿州新城县,县与宋接境,驿道所从出。人望治不扰,吏民畏爱。近臣有聘宋还者,帝问以外事,多荐之,迁警巡使。京城狱讼填委,人望处决,无一冤者。会可检括户口,未两月而毕。同知留守萧保先怪而问之,人望曰:“民产若括之无遗,他日必长厚敛之弊,大率十得六七足矣。”保先谢曰:“公虑远,吾不及也。”改上京副留守。会剧贼赵钟哥犯阙,劫宫女、御物,人望率众捕之,右臂中矢,炷以艾,力疾驰逐,贼弃所掠而遁。人望令关津稽查行旅,悉获其盗。迁保静军节度使。有二吏凶暴,民畏如虎,人望假以辞色,阴令发其事,黥配之。是岁诸处饥乏,惟人望所治粒食不缺。迁中京度支使,始至,府廪皆空,视事半岁,积粟十五万斛,钱二十万繈。未几,拜参知政事。时钱粟出纳之弊,惟燕为甚。人望以缣帛为通历,凡库物出入,皆使别籍,奸人黠吏莫得轩轾【注】,乃以年老扬言道路。朝论不察,改南院宣徽使,以示优老。逾年,天祚诏之,既至,谕曰:“以卿为老,误听也。”遂拜南院枢密使。人不敢干以私,用人必公议所当与者。当时,民所甚患者,驿递、仓司之役,至破产不能给。人望使民出钱,官自募役,时以为便。人望有操守,喜怒不形,未尝附丽求进。初除执政,家人贺之,人望愀然曰:“得勿喜,失勿忧,抗之甚高,挤之必酷。”其畏慎如此。
(选自《辽史·列传第三十五·能吏》,有删节)
【注】 轩轾:喻指高低优劣,此处意为营私舞弊。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京城狱讼填委,人望处决,无一冤者 委:积聚
B.始至,府廪皆空 廪:粮仓
C.凡库物出入,皆使别籍 籍:簿册
D.初除执政,家人贺之 除:授官
解析:籍:登记。
答案:C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马人望施政以爱民为本的一组是(3分)( )
①人望请于中京留守萧吐浑均役他邑 ②人望治不扰,吏民畏爱 ③会可检括户口,未两月而毕 ④人望以缣帛为通历,凡库物出入,皆使别籍 ⑤人不敢干以私,用人必公议所当与者 ⑥人望使民出钱,官自募役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析:排除④⑤。④是马人望以缣帛作为单据,登记钱物出入,以除营私舞弊;⑤是因马人望任人惟公,人们不敢以私情请托,用人必定是任用大家都赞成的人。
答案:B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人望认为松山民众负担的运送官炭的劳役为重,要求改由各县平均分担。虽遭关押、审讯,仍不肯屈服,最终说服了上司。他为官不扰民,了解他的官员大多向皇帝举荐他。
B.马人望率兵追捕劫掠上京的大盗时负伤,简单治疗后奋勇追击,夺回了被掠的人和财物,将盗贼全部抓获。对凶狠残暴的官吏,他暗中查清他们的劣迹,将其刑惩发配。
C.燕京地区钱粮出纳弊端严重,马人望建立账目,严加管理,使得奸人黠吏无法营私舞弊。为避免助长赋税繁重的弊端,马人望检验户口时对百姓的资产只登记了十分之六七。
D.马人望为官正直、谨慎。他注重节操,从不巴结奉承以求晋升。他认为得到朝廷重用,就会遭到别人更加激烈的对抗,愈加严酷的排挤,因此,得之勿喜,失之勿忧。
解析:将“抗之甚高”释为“更加激烈地对抗”错,应为“被抬举得地位很高”。
答案:D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事闻于朝,悉从所请。(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岁诸处饥乏,惟人望所治粒食不缺。(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不敢干以私,用人必公议所当与者。(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将此事向朝廷报告,全部满足了他的'请求。(此句也可以意译,如“将此事上报给朝廷,他的请求全都得到满足”)
(2)这一年,各处都发生饥荒,缺乏粮食,只有马人望所治之处粮食不缺。
(3)人们不敢以私情请托,用人必定是任用大家都赞成的人。
参考译文
马人望,字俨叔。辽道宗咸雍年间任松山县令。每年运送泽州官炭,只在松山征调夫役,马人望向中京留守萧吐浑请求,让其他县平均承担夫役。萧吐浑大怒,将马人望抓起来交给司法官处理,关了近百日;又将他提出狱审讯,马人望仍不屈服。萧吐浑大喜说:“您这样一心为了百姓,以后必有大用。”并将此事向朝廷报告,全部满足了他的请求。调任涿州新城县知县,新城县与宋接壤,驿道从此处通过。马人望为官不扰民,官吏百姓都敬畏爱戴他。皇帝的近臣有出使宋归来的,皇帝询问地方的情况,他们多举荐马人望,因此他被迁升为警巡使。京城中案件诉讼很多,马人望断案,却没有一个被冤枉的人。正值检验户口,他没用两个月便检验完毕。同知留守萧保先感到奇怪,便问他为什么如此之快,马人望说:“百姓的资产若一点不漏地全部登记,以后定会助长厚敛的弊端,大体登记十分之六七便可以了。”萧保先向他道歉说:“您深思远虑,我比不上啊。”改任上京副留守。恰逢大盗赵钟哥攻打上京,劫走宫女和皇帝所用之物,马人望率兵追捕,右臂中箭,用艾蒿熏灼之后,又奋力驰骋追击,贼人只好丢弃抢掠的人和财物而逃。马人望命令各关口稽查过往行人,将那些盗贼全部抓获。他被迁升为保静军节度使。有两个官吏凶狠残暴,百姓畏之如虎,马人望表面上以友好的言辞和态度对待二人,暗中调查他们的劣迹,对他们处以黥刑,将其发配。这一年,各处都发生了饥荒,缺乏粮食,只有马人望所治之处粮食不缺。后被迁升为中京度支使,刚到任时,官府的仓库都是空的;他任官仅半年,便积储粮谷十五万斛,钱二十万繦。不久,又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当时,在钱粮出纳方面的弊端,以燕京地区最为严重。马人望以缣帛作为单据,凡是库中的钱物出入,都让人分门别类地登记在单据上,奸诈之人和狡猾的官吏因此无法营私舞弊,便到处声言说马人望年老糊涂。朝廷没有调查分析,便把马人望改任为南院宣徽使,以表示优待年老的臣僚。过了一年,天祚皇帝召见他,他到了之后,就告谕他说:“认为爱卿年老,是误听了他人的话。”于是拜任他为南院枢密使。人们不敢以私情请托,用人必定是任用大家都赞成的人。当时,困扰民众的,主要有驿递、仓司等徭役,很多人破产了也不能供给。马人望要百姓出钱,由官府自行招募人员充役,当时人们认为效果很好。马人望注重节操,喜怒不形于色,从不巴结奉承以求晋升。刚被拜任为执政官,家人表示祝贺,马人望严肃的说:“得到了不必高兴,失去了也不要忧伤,一个人被抬举得愈高,人们排挤他就一定愈加严酷。”他就是这样小心谨慎。
泰山平阳字叔阅读答案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也,建安十七年,太祖辟勋丞相掾。二十二年,立太子,以勋为中庶子,出为魏郡西部都尉。太子郭夫人弟为曲周县吏,断盗官布,法应弃市。太子数手书为之请罪,勋不敢擅纵,具列上。勋前在东宫,守正不挠,太子固不能悦,及重此事,恚望滋甚。会郡界休兵有失期者,密敕中尉奏免勋官,久之,拜侍御史。文帝受禅,勋每陈“今之所急,唯在军农,宽惠百姓。台榭苑园,宜以为后。”文帝将出游猎,勋停车上疏。文帝手毁其表而兢行猎,中道顿息,问侍臣曰:“猎之为乐,何如八音也?”侍中刘晔对曰:“猎胜于乐。”勋因奏:“刘晔佞谀不忠,阿顺陛下过戏之言。请有司议罪以清皇朝。”帝怒作色,罢还,即出勋为右中郎将。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等并举勋为御史中丞。帝不得已而用之,百僚严惮,罔不肃然。六年秋,帝欲征吴,勋面谏。帝益忿之,左迁勋为治书执法。帝从寿春还,屯陈留郡界。太守孙邕见,出过勋。时营垒未成,但立标,邕邪行不从正道,军营令史刘曜欲推之,勋以堑垒未成,解止不举。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诏曰:“勋指鹿为马,收付廷尉。”廷尉法议:“正刑五岁。”三官驳:“依律罚金二斤。”帝大怒曰:“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太尉钟鲧等并求请勋罪。帝不许,遂诛勋。勋内行既修,廉而能施,死之日,家无余财。后二旬,文帝亦崩,莫不为勋叹恨。
[注]标埒:标记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数手书为之请罪 书:书信
B.恚望滋甚 恚望:怨恨
C.刘晔佞谀不忠 佞谀:巧言谄媚
D.勋奏绌遣 绌:通“黜”,罢免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之所急,唯在军农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①文帝手毁其表而兢行猎 ②后哀之而不鉴之
C.①请有司议罪以清皇朝 ②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①太子数手书为之请罪 ②文帝亦崩,莫不为勋叹恨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鲍勋“守正不挠”的一组是( )
①立太子,以勋为中庶子 勋不敢擅纵,具列上
③文帝将出游猎,勋停车上疏 ④百僚严惮,罔不肃然
⑤勋以堑垒未成,解止不举 ⑥勋内行既修,廉而能施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鲍勋在文帝即位前曾在东宫任职,那时文帝就不喜欢鲍勋,后来鲍勋外出任职又拒绝了文帝的请托,就更被文帝厌恨。
B.文帝要去游猎,鲍勋犯颜直谏,文帝怒而拒谏。猎罢归来后,文帝却又不得已提升鲍勋为右中郎将。
C.文帝抓住私解孙邕一事,要泄私愤,但廷尉、三官都不主张从重判刑,这使文帝十分愤怒。
D.文帝不顾大臣们的请求处死了鲍勋,不久,文帝也死了,人们都为忠廉好施而屈死的鲍勋叹息和遗憾。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文帝手毁其表而兢行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莫不为勋叹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11.A(动词,“写书信”)
12.B(A“所”用在动词之前,与其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B“而”前者作连词,表顺承或递进关系,后者作连词,表转折关系。C“以”作连词,相当于“用来”。D“为”作介词,相当于“替”。)
13.D(①太祖封勋官职 ⑤鲍勋私解邕事 ⑥鲍勋廉而能施)
14.B(猎罢归来后,文帝外放鲍勋为右中郎将,黄初四年,因陈群等并举,帝不得已而任勋为御史中丞。)
15.(1)文帝亲手撕毁他的奏章,仍然专心打猎。(2)鲍勋没有活的名分,可是你们竟敢放纵他!(3)没有谁不为鲍勋叹息遗憾的。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建安十七年,太祖征召鲍勋为丞相掾。建安二十二年,立太子时,封鲍勋为中庶子,外出担任魏郡西部都尉。太子郭夫人的弟弟担任曲周县吏时,抢劫官布,按照法律应处“弃市”之刑。太子多次亲手给鲍勋写信替郭夫人的弟弟求情,鲍勋不敢自作主张放纵罪犯,将全部罪状呈朝廷论处。鲍勋以前在东宫任职时,坚持正义不屈不挠,太子本来就不喜欢他,等到加上这件事,怨恨更加厉害。正好鲍勋管辖区士兵休整有误期的,太子就暗中令中尉秉奏罢免鲍勋的官职,过了很长时间,授鲍勋为侍御史。文帝即位后,鲍勋常常上奏“如今最要紧的,只是军事农事,宽待百姓,使百姓得到恩惠。宫殿园林,应该把它放在后面。”文帝准备外出打猎,鲍勋使车马停下来呈上奏章。文帝亲手撕毁他的奏章,仍然专心打猎,中途休息时,文帝问身边的大臣说:“打猎的乐趣,同欣赏音乐相比,哪一种快乐?”侍中刘晔回答说:“打猎超过音乐。”鲍勋趁机秉奏:“刘晔巧言谄媚为人不忠,这是阿谀奉承陛下的.过分虚假的言论。请让有关部门论罪以使朝廷清明太平。”文帝愤怒得变了脸色,打猎结束回朝后,就外放鲍勋为右中郎将。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等大臣一同举荐鲍勋担任御史中丞。文帝不得已而任用他,百官既尊敬又害怕,没有不表现出恭敬的样子。黄初六年秋,文帝想征伐吴国,鲍勋当面强谏。文帝更加恨他,贬鲍勋为治书执法。文帝从寿春回来,驻扎在陈留郡地。太守孙邕进见文帝后,出来拜访鲍勋。当时军营墙壁还没有完成,只立了标记,孙邕绕道而不走正路,军营令史刘曜要论处他,鲍勋因护城河和城墙没有完成,解除了对孙邕的论处,也没有向上级举报。大军回到洛阳时,刘曜犯了罪,鲍勋秉奏罢免刘曜官职,刘曜却暗中奏表鲍勋私自解除对孙邕的论处一事。文帝下诏书说:“鲍勋指鹿为马,逮捕起来交给廷尉治罪。”廷尉依法定罪:“判罪五年。”三官反驳说:“按照法律罚二斤黄金。”文帝非常生气地说:“鲍勋没有活的名分,可是你们竟敢纵容他!”太尉钟鲧等大臣一同为鲍勋求情减罪。文帝不答应,于是杀了鲍勋。鲍勋修性养德,廉洁好施,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鲍勋死后二十多天,文帝也死了,没有谁不为鲍勋叹息遗憾的。
马
这是一匹身架匀称,结结实实的小公马。
它长高了,原来柔和的线条不见了,它的身躯变成了一个三角形:前胸宽宽的,臀部很窄;它的头瘦削,头前部突出,两眼间距很大,嘴唇紧缩而富有弹性。
不过所有这一切,它还无心顾及。
只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支配着它,那就是酷爱奔跑。
它常常领着一帮同龄的小公马,纵情驰骋。它一马当先,像颗金色的流星似的,急驰而去。有一股无尽无穷的力量驱赶着它,使它不知疲倦( )峻岭,( )山坡,( )怪石磷峋的河岸和陡峭的隘道,( )丛林和谷地。
哪怕到了深夜,当它在星空下酣睡的时候,它仿佛还梦见,大地在它脚下飞驰而过,风卷着鬃毛在耳边呼啸,马蹄又急又快,像铃那样,清脆悦耳。
1.从下面词语中选出适当的词语填在文中括号内。
奔上 冲下 穿过 越过
2.划出描写小公马外形的语句。
3.划出由具体事物产生的联想。
4.文章围绕小公马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5.你觉得作者写由具体事物产生的联想目的`是什么?
1.奔上、冲下、越过、穿过。
2.它的身躯变成了一个三角形:前胸宽宽的,臀部很窄;它的头瘦削,头前部突出,两眼间距很大,嘴唇紧缩而富有弹性。
3.大地在它脚下飞驰而过,风卷着鬃毛在耳边呼啸,马蹄又急又快,像铃那样,清脆悦耳。
4.写了小公马的外形和酷爱奔跑两方面的内容。
5.突出小公马酷爱奔跑的特点。
关于《赵俨字伯然》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 -10题。
赵俨,字伯然,颍川州,与同郡杜袭、繁钦通财同计,合为一家。太祖始
迎献帝都许,俨谓钦曰:“曹镇东应期命世,必能匡济华夏,吾知归矣。”建安二年。年二十七,遂扶持老弱诣太祖,太祖以俨为朗陵长。县多豪猾,无所畏忌。俨取其尤甚者,收缚案验,皆得死罪。俨既囚之,乃表府解放,自是恩威并著。
时袁绍举兵南侵,遣使招诱豫州诸郡,诸郡多受其命。惟阳安郡不动,都尉李通急录户调(魏晋时期按户征收的赋税)。俨见通曰:“方今天下大乱,诸郡并叛,独阳安怀附,复趣收其绵绢,小人乐乱,无乃不可乎?且远近多虞,不可不详也。”通曰:“绍与大将军相持甚急,左右郡县背叛乃尔。若绵绢不调送,观听者必谓我顾望,有所须待也。”俨日:“诚亦如君虑,然当权其轻重,小缓调,当为君释此患。”乃书与荀或日:“今阳安郡当送绵绢,而道路艰阻,必致寇害。百姓困穷,邻城并叛,易用倾荡,乃一方安危之机也。且此郡人执守忠节在险不贰。微善必赏,则为义者劝。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以为国家宜垂慰抚,所敛绵绢,皆俾还之。”或报日:“辄白曹公,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上下欢喜,郡内遂安。
入为司空掾属主簿。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使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关羽围征南将军曹仁于樊。俨以议郎参仁军事南行,与平寇将军徐晃俱前。既到,羽围仁遂坚,馀救兵来到。晃所督不足解围,而诸将呵责晃促救。俨谓诸将日:“今贼围素固,我徒卒单少,而仁隔绝不得同力。当今不若前军逼围,遣谍通仁,使知外救,以励将士。计北军不过十日,尚足坚守。然后表里俱发,破贼必矣。如有缓救之戮,余为诸军当之。”诸将皆喜,便作地道,箭飞书与仁,消息数通,北军亦至,并势大战。羽军既退,而孙权袭取羽辎重,羽闻之,即走南还。仁会诸将议,成日:“今羽危惧,必可追禽也。”俨日:“今羽已孤迸,更宣存之以为权害。若深入追北,权则改虞于彼,将生患于我矣。王必以此为深虑。”仁乃解严。太祖闻羽走,恐诸将追之,果疾敕仁,如俨所策。
(选自《三国志·魏书·赵俨传》,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吾知归矣 归:归去
B.且远近多虞,不可不详也 虞:欺骗
C.易用倾荡,乃一方安危之机也 倾荡:倾家荡产
D.果疾敕仁,如俨所策 敕:传令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乃书与苟或日,/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B.俨以议郎参仁军事南行/以乱易整,不武
C.权则改虞于彼/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如有缓救之戮,余为诸军当之/凌万顷之茫然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俨与杜袭、繁钦三个家族,避乱荆州,其姓氏各不同,仅靠同乡关系,便能互通财物,共同谋划,合为一家,实属难能可贵。
B.赵俨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他认为曹操是应天顺时,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于是投奔曹操。在郎陵,赵俨恩威并用,成功地控制了本地豪强,使郎陵的混乱局面迅速好转。
C.为表示对曹操的忠诚,李通下令急征阳安郡的赋税来支援曹操。赵俨急忙劝阻李通并写信给荀彧,最终征得赋税全部退还给阳安百姓。
D.孙权为帮助曹仁解围,出兵袭击关羽,使关羽南逃。赵俨在众人主张生擒关羽的情况下指出应该放过关羽,让他和孙权相争,而曹魏可以坐收渔利,可见其胆识过人,多谋善断。
11.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此郡人执守忠节,在险不贰。微善必赏,则为义者劝。(5分)
译:
(2)诸将任气,多共不协;使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5分)
译:
马亮字叔明庐州合肥人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马亮,字叔明,庐州合肥人。举进士,知芜湖县,再迁通判常州。吏民有因缘亡失官钱,籍其赀犹不足以偿,妻子连逮者至数百人。亮纵去,缓与之期,不逾月,尽输所负。亮以治行闻,擢知濮州。久之,出知饶州。州豪白氏多执吏短长,尝杀人,以赦免,愈骜横,为闾里患,亮发其奸,诛之,部中畏慑。州有铸钱监,匠多而铜锡不给,亮请分其工之半,别置监于池州,岁增铸缗钱十万。王均反,以为西川转运副使。贼平,主将邀功,诛杀不已,亮全活千余人。城中米斗千钱,亮出廪米裁其价,人赖以济。召问蜀事,会械送贼诖误①者八十九人至阙下,执政欲尽诛之。亮曰:“愚民胁从,此特百之一二,余窜伏山林者众。今不贷之,反侧之人,闻风疑惧,一唱再起,是灭一均、生一均也。”帝悟,悉宥之。加直史馆,复遣还部。知潭州,属县有亡命卒剽攻,为乡闾患,人共谋杀之。
事觉,法当死者四人,亮咸贷之,曰:“为民去害,而反坐以死罪,非法意也。”徙升州。行次江州,属岁旱民饥,湖湘漕米数十舟适至,亮移文守将,发以振贫民。因奏:“濒江诸郡皆大歉,而吏不之救,愿罢官籴,令民转粟以相赒②。”以右谏议大夫知广州。时宜州陈进初平,而澄海兵从进反者家属二百余人,法当配隶,亮悉置不问。盐户逋课,质其妻子于富室,悉取以还其家。海舶久不至,使招来之,明年,至者倍其初,珍货大集,朝廷遣中使赐宴以劳之。入为御史中丞。仁宗初,拜尚书右丞,知庐州,召判尚书都省兼知审刑院,迁工部尚书、知亳州,迁江宁府,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赠尚书右仆射。吕夷简少时,从其父蒙亨为县福州,亮见而奇之,妻以女。妻刘恚曰:“嫁女当与县令儿邪?”亮曰:“非尔所知也。”田况、宋庠及其弟祁为童子时,亮皆厚遇之,曰:“是后必大显。”世以亮为知人。亮卒,时夷简在相位,有司谥曰忠肃。 (选自《宋史·马亮传》)
①诖(guà)误:贻误,连累 ②赒(zhōu):救济,救助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籍其赀犹不足以偿 籍:抄没
B.尽输所负 输:缴纳
C.亮发其奸 发:发现
D.盐户逋课 逋:拖欠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马亮“为政宽和”和“处事果断”的一组是()
A.亮以治行闻,擢知濮州 亮发其奸,诛之,部中畏慑
B.事觉,法当死者四人,亮咸贷之 湖湘漕米数十舟适至,亮移文守将,发以振贫民
C.法当配隶,亮悉置不问 为民去害,而反坐以死罪,非法意也
D.海舶久不至,使招来之,明年,至者倍其初 城中米斗千钱,亮出廪米裁其价,人赖以济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亮曾对丢失官银,无力偿还的“吏民”采取放人、宽限的做法,不到一个月就收回了全部欠款,使几百人脱离牵累。后在饶州调运铜锡,使州中缗钱数量大增。
B.王均兵变平定后,主将为邀功诛杀不止,身为西川转运副使的马亮使一千多人得以保全活命。之后马亮又采取措施平抑米价,解决了百姓的基本生活问题。
C.马亮断案时能做到具体案件具体对待,不违背立法的本意。对危害地方的豪强,马亮坚决打击。但对于普通百姓为民除害的行为,则视其动机不予追究。
D.马亮施行仁政惠泽于民,又有知人之明,田况、宋庠、宋祁、吕夷简还在年少时,马亮就料到他们日后必为显贵,并不顾妻子的反对,将女儿嫁给吕夷简。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不贷之,反侧之人,闻风疑惧,一唱再起,是灭一均、生一均也。(5分)
(2)濒江诸郡皆大歉,而吏不之救,愿罢官籴,令民转粟以相赒。(5分)
参考答案
8.C(发,揭发)
9.B(A“亮以治行闻”是马亮官职的升迁;C项,上下都是“为政宽和”;D项,“海舶久不至”是为政举措。)
10.A(马亮不是调运铜锡,而是分去一半工匠。
11.(1)现在不宽恕这些人,心中反复不定的人,听到消息疑惑恐惧,一呼再起,这是消减一个王均,又产生一个王均。(贷、反侧、唱、是,每点1分,大意1分)
(2)临江各郡都严重歉收,而管理不救济他们,希望官府停止买粮,让百姓运粮来相互救济。(歉、不之救、籴、转,每点1分,大意1分)
【附文言文译文】
马亮字叔明,庐州合肥人。考中进士,任芜湖县知县,后担任常州通判。吏民中有人因故丢失官钱,抄没他家产也不足以赔偿,妻子和孩子受牵连而被拘押的达到数百人。马亮就把他们放走,放宽期限,不超过一个月,所欠的钱全部偿还了。马亮因为治理的能力和品行很有名,被提拔为濮州知州。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出任饶州知州。州中豪强白氏掌握着吏役的底细,曾杀人,因大赦而被免罪,更加强横,成为当地的祸患,马亮揭发他的罪状,将他杀掉,辖境内的人都畏服。州中有铸钱监,工匠多而铜锡等原料供应不足,马亮申请分去一半工匠,另外在池州设监,每年增铸缗钱十万。王均反叛,朝廷任命马亮为西川转运副使。贼人平定,主将邀功,滥杀不止,马亮保全存活千余人。城中米每斗一贯,马亮出仓米平抑米价,人们赖以救济。皇上召见询问他蜀中情况,适逢有被诱胁加入贼党的八十九人被押至朝廷,宰相要把他们全部诛杀。马亮说:“愚民被胁从,这些不过是其中的`百分之一二,其余逃窜在山林中的还有很多。现在不宽大这些人,心中反覆不定的人,听到消息为之疑惧,一呼再起,是消减一个王均,又生一个王均。”皇帝醒悟,全部宽大他们。马亮加官直史馆,又让他回任所。还朝被任为潭州知州,属县中有亡命士卒公然抢掠,成为当地居民的患害,人们一起商量杀掉了他们。
事情被发觉,依法当死的有四人。马亮对这四人都宽大,说:“为民去害,反而处死罪,这不是立法的本意。”调任升州。途中在江州住宿,正逢岁旱民饥,湖湘漕米几十船刚运到,马亮发文给守将,拨米救济贫民,于是上奏:“临江各州都严重歉收,而官吏不救济,希望停止官籴,让百姓运粮相互救济。”以右谏议大夫为广州知州。当时宜州陈进刚平定,而跟从陈进反叛的澄海兵家属二百多人,按法律应没入官府为奴,马亮都不追究。盐户拖欠官赋,把妻兄抵押给富户,马亮将他们全放回家。海船长久不来贸易,派人去招徕,第二年,到来的比当初还多一倍,珍宝货物大量聚集,朝廷派宦官赐宴以示慰劳。第二年,改任兵部侍郎、庐州知州,调任江陵。又调任江宁府。仁宗初年,任尚书右丞,再任庐州知州,入朝任判尚书都省兼知审刑院,升任工部尚书、亳州知州,又升任江宁府知府,以太子少保退休,去世,赠官尚书右仆射。吕夷简小时候,跟随父亲吕蒙亨到福州任县令,马亮见后觉得他很优秀,就把女儿嫁给他。妻子刘氏生气地说:“为什么把女兄嫁给一个县令的儿子?”马亮说:“这不是你懂的。”田况、宋庠和弟弟宋祁幼年时,马亮都待他们很好,说:“这些人以后肯定会显贵。”世人认为马亮有知人之明。马亮去世,当时吕夷简正任宰相,有关机构赠谥号为忠肃。
彪之字叔武阅读答案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尚书左丞、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疏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效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B.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C.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D.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他的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他为尚书郎,他却认为地位高低不值得计较,越级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
B.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
C.彪之讲究时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D.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政。简文帝去世,讨论身后事时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马处置,他抢先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马将被他斥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2)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参考答案
10、B本题中,“愚意尝谓非宜”意思是:我认为不合时宜。“何者”是针对“愚意尝谓非宜”而发问的,故要断开,排除CD;“黎庶不达其意”,“黎庶”是主语,“不达”谓语,“其意”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B。
11、AA项,“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说法错误。太守不负责掌管军事和科举,太守的职责是“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12、CC项,“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表述有误,原文是“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是原来有规定,不是找借口,不愿到任办公。
13、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染病,即使本人无病,百日之内也不准入宫。
王彪之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买药。
参考译文:
王彪之,字叔武。二十岁时,胡须鬓角都白了,当时人称他为王白须。最初任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做朝官了。”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不值得计较,应当在合途的时候任职,至于破格提拨,这并不是我的愿望。”于是做了尚书郎。多次升迁,担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大赦后处死当地人周矫,于是周矫堂兄周球向扬州府告发。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拘捕谢毅,交付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没有爵位,不在廷尉职责范围以内,不肯受理,这件事在州里颠过来倒过去。穆帝发出诏令命王彪之收处谢毅。王彪之又上疏据理力争,当时人把他比作西汉廷尉张释之。当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任抚军,执掌国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他回答说:“自从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大赦,我认为不合时宜。为什么呢?老百姓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每逢郊祀必定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的心理了。”于是就听从了他的意见。永和末年,多发传染病。按旧例,朝中大臣之家有传染病,家中传染三人以上的,即使自身无病,百日内也不得进宫。此时,文武百官多称家有时疾而不入朝理事。王彪之又进言道:“瘟疫之年,没有哪一家不传染。如果因此就不入宫,那恐怕连近侍也无人充当,皇宫将会空无一人了。”朝廷听从了王彪之的.进谏。等到简文驾崩,群臣犹豫不定,没有敢立下继承人。有人说,这件事应该当由大司马来决定。王彪之严肃地说:“国君驾崩,太子应当即位为君,大司马怎能有资格提出异议?如果事先在大司马的面前询问,那么一定会被责备的。”于是朝廷的议论才平息下来。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因为孝武帝年幼而下达命令,令桓温沿袭周公代替周成王摄政的旧例。命令已经公布,王彪之说:“这些不同寻常的违背天命的事,大司马一定要再三辞让,如果导致政务停顿,耽误先帝陵墓的修筑,我不敢遵奉命令,谨将诏书密封归还。”于是事情也就没能实行。王彪之被加封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没有正式任命。病重后,皇帝派黄门侍郎探病问候,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就赠以光禄的官职,谥号是简。
阅读及其答案:王洙字原叔
王洙,字原叔,应天宋城人。少聪悟博学,记问过人。初举进士,与郭稹同保。人有告稹冒祖母禫①,主司欲脱洙连坐之法,召谓曰: 不保,可易也。 洙曰: 保之,不愿易。 遂与稹俱罢。再举,中甲科,补舒城县尉。
后调富川县主簿。晏殊留守南京,厚遇之,荐为府学教授。召为国子监说书,改直讲。校《史记》、《汉书》,擢史馆检讨、同知太常礼院,为天章阁侍讲。专读宝训、要言于迩英阁。累迁太常博士、同管勾国子监,预修《崇文总目》成,迁尚书工部员外郎。修《国朝会要》,加直龙图阁、权同判太常寺。
会贝卒叛,州郡皆汹汹,襄佐史请罢阅士,不听。又请毋给真兵,洙曰: 此正使人不安也。 命给库兵,教阅如常日,人无敢哗者。
徙徐州。时京东饥,朝廷议塞商胡,赋楗薪,输半而罢塞。洙命更其余为谷粟,诱愿输者以餔流民,因募其壮者为兵,得千余人,盗贼衰息。有司上其最,为京东第一,徙亳州。复为天章阁侍讲、史馆检讨。
尝使契丹,至靴淀。契丹令刘六符来伴宴,且言耶律防善画,向持礼南朝,写圣容以归,欲持至馆中。洙曰: 此非瞻拜之地也。 六符言恐未得其真,欲遣防再往传绘,洙力拒之。
尝言天下田税不均,请用郭谘、孙琳千步开方法,颁州县以均其税。是岁,京东、河北秋大稔。洙言:近年边籴,增虚价数倍,虽复稍延日月之期,而终偿以实钱及山泽之物,以致三司财用之蹙。请借内藏库禁钱,乘时和籴京东、河北之粟,以供边食,可以坐纾便籴之急。 又言:近时选谏官、御史,凡执政之臣尝所荐者,皆不与选。且士之饬身励行,稍为大臣所知,反置而不用,甚可惜也。
及卒赐谥曰文,御史吴中复言官不应得谥,乃止。
(选自《宋史》第294卷,《王洙传》)
注释:①禫:古代除去孝服时举行的祭祀 。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司欲脱洙连坐之法 坐:定罪
B.晏殊留守南京,厚遇之 遇:奖赏
C.诱愿输者以餔流民 餔:通 哺 ,以食饲人
D.稍为大臣所知,反置而不用 知:赏识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王洙 安国保民 的一项是(3分)
① 保之,不愿易 ② 命给库兵,教阅如常日
③ 诱愿服输者以餔流民 ④ 有司上其最,为京东第一
⑤ 此非瞻拜之地也 ⑥ 请用郭谘、孙琳千步开方法
A??④ B.?④⑤ C.②③⑥ D. 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洙有聪明才智,学识过人。他少年时就在学业上有过人表现,第一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就中了进士,后来还修撰了《国朝会要》。
B.王洙有治军才能,善于处置紧急情况。在率军平定贝州士兵叛乱时,他连接两次抵制襄州左使的不合理建议,使治下平安度过危机。
C.王洙有外交才能,能够坚持原则。出使契丹时,王洙拒绝了契丹方面提出的种种不合理要求,坚持原则的同时也维护了皇帝的尊严。
D.王洙关心百姓,善于解除百姓疾苦。他善于将因政策变化而导致的.不利局面变成机遇,也敢于打破常规来为边远地区的百姓谋利益。
11.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向持礼南朝,写圣容以归,欲持至馆中。(5分)
(2)近时选谏官、御史,凡执政之臣尝所荐者,皆不与选。(5分)
参考答案
8.B(遇:对待。)
9.C(①表明王洙的重义;④是官吏将他的政绩上报;⑤表现的是王洙外交上的才能与对皇帝的尊敬。)
10.B(王洙并没有率兵平定贝州士兵叛乱。)
11.(1)(耶律防)从前到宋访问时,曾画了皇帝的画像带回来,要拿着这画到王洙馆舍中来。(补出主语 耶律防 、 向 、 写 、 持 、句意各1分)
(2)近一时期选任谏官、御史,凡是被执政大臣曾经推荐过的,都不能选。(近时 、 尝 、 所 、 与 、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王洙,字原叔,应天府宋城人。少年时聪明博学,学问记忆超过常人。初次考进士时,与郭稹同为一人保荐。有人控告郭稹谎称已为祖母服完丧,负责保荐的人想将王洙从连坐罪中解脱出来,召见王洙对他说: 我不再保荐你了,你可以换一个保荐人。 王洙说: 你仍保荐我,我不愿换人。 结果与郭稹都被取消参试资格。后再次参加考试,考取进士甲科,补任舒城县尉。
后调任富川县主簿。晏殊留守南京时,对王洙非常礼遇,推荐他做府学教授。后被召到京城任国子监说书,不久改任国子监直讲。校订《史记》、《汉书》,升任史馆检讨、同知太常礼院,后任天章阁侍讲,专门在迩英阁阅读皇帝的宝训、要言。积功升任太常博士、同管勾国子监,参加《崇文总目》修撰,书成后升尚书工部员外郎。修撰《国朝会要》,加级任直龙图阁、权同判太常寺。
这时正好贝州士兵叛乱,各州郡也都骚乱不安,襄州佐史请求停止训练检阅士兵,王洙不听。他又请求不给真兵,王洙说: 这样反而会使人不安。 于是下令发派守府库的士兵,照常训练检阅,人们便再没有敢哗乱的了。
调任徐州知州。当时京东饥荒,而朝廷讨论决定禁止经商的胡人,并收柴草充税,但仅送了一半柴草作税时,朝廷又取消禁令。王洙下令将剩余一半用谷粟来交纳,引导愿意输送粮食的人来哺养流民,并招募身体强壮的流民当兵,得到一千多人,盗贼也因此衰败平息。官吏上报他的最佳政绩,被认为是京东第一名,调任亳州知州。后又做天章阁侍讲、史馆检讨。
曾出使契丹,到达革华淀。契丹命刘六符来备宴,且说耶律防善长绘画,从前到宋朝访问时,曾画了皇帝的圣像带回来,要拿着这画到王洙所住馆中来。王洙说: 这里不是瞻仰拜见皇上圣像的地方。 刘六符又说他怕这张画像没有画出皇帝的真貌,要派遣耶律防再次前往宋朝为皇帝画一张带回,王洙极力拒绝他。
王洙曾说全国田税不均衡,请朝廷用郭谘、孙琳提出的千步开方法,颁布各州县来平均田税。这一年,京东河北一带秋谷大丰收。王洙上奏说:近来边区籴进粮食,增报虚价数倍,虽后来又稍微延缓交送粮食的日期,但最终还是用实钱以及山川湖泽物产来偿还,因而导致政府财用紧蹙。请求借用内藏库的禁用钱,趁现在这个好时候以平价买进京东、河北地区的粟,用来供给边区,就可以轻易地缓解方便边境的籴买粮食之急。 又说:近一时期选任谏官、御史,凡是被执政大臣曾推荐过的,都不能入选。而那些能够磨砺自己行为、加强修养的读书士子,稍被大臣赏识,也反被闲置不任用,很可惜。
到去世,被赐谥号叫 文 ,御史吴中复说王洙的官级不应得谥号,于是停止。
★ 马字成语
★ 马字成语祝福
★ 含马字的成语
★ 有马字的谚语
★ 带马字的成语
★ 带有马字的成语
★ 论马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