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夫和蛇》阅读答案(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夏雨绵绵”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有位农夫,是村里村外有名的大善人。一个隆冬时节,他在村口遇到了一条冻僵了的蛇,他觉得这条蛇挺可怜,就发了善心,把蛇拾起来,放在怀里,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它。
蛇得到了温暖,渐渐的苏醒过来了,等到它恢复了体力,活动自如时,便露出了残忍的本性,在农夫的`胸脯上,凶狠地咬了一口。原来这是一条毒蛇,农夫受了致命的伤害。蛇毒很快布满了农夫的全身。当农夫到家时,求医治疗已经来不及了。
农夫在临死的时候对家里人说:“你们要记住我这血的教训,我因为怜悯恶人,才受到如此的恶报啊!”
14.《农夫和蛇》选自 ,相传为希腊被释放的奴隶所作。(2分)
15.文章第一句话“有位农夫,是村里村外有名的大善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6.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3分)
17.这则寓言故事与中国的一个成语意思相近,这个成语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4.伊索寓言 伊索
15.引起下文,为后文写救蛇,被蛇咬死作铺垫。
16.示例:①不要怜悯像蛇一样的恶人。②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③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④“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
点拨:答案不固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17.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相通意。
【学习目标】
1、诵读这首诗,了解作者克雷洛夫,理解掌握成语“乔装打扮”。
2、体会这首诗的寓意,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
3、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三则《农夫和蛇》进行比较。
【导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1、克雷洛夫, 寓言作家;一生共创作了200多篇诗体寓言。克雷洛夫的寓言既反映了20世纪前半叶俄罗斯人民的欢乐与疾苦,道德观念与人生智慧,同时在寓言艺术上也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俄罗斯风格。他的代表作有 、《小树林与火》、、等。
2、给加点字注音。
乔装打扮 拐杖 信奉 作揖 退避
3、解释下列词语。
谈判:
困境:
乔装打扮: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使学生体会诗歌的朗读节奏。
2、自由朗读诗歌,并学习成语“乔装打扮”。
3、指名读,集体讨论评价:
(1)蛇的话应该怎样读?( )
(2)农夫的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
4、集体朗读,了解诗歌大意。
一句话概括: 。
三、合作探究
1、讨论:除了诗结尾所说的寓意外,你还有别的理解吗?
2、理解三则《农夫和蛇》的不同特点。
3、三则《农夫和蛇》,你对哪一则更感兴趣?请说说理由。
四、课堂小结
这则寓言以诗体的形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故事情节;别一部分是寓意。这则寓言给人的启示是:如果你一旦失去了信任,不管怎样乔装打扮,也无法摆脱自己的困境。
【导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1、俄国 《珠宝匣》 《风筝》 《瀑布和泉水》
2、qiáo guǎi fèng yī bì
3、谈判:双方为化解冲突而进行的活动。 困境:出于某种困难的境地。
乔装打扮:改变服装面貌,使人不认识自己,以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乔,作假。
二、整体感知
3、(1)惺惺作态、献媚、故作真诚 (2)坚决、果断
4、示例:蛇花言巧语想要骗取农夫的信任,结果被农夫识破,果断杀了
三、合作探究
1、示例:除了寓言诗结尾所说的外,还应有:不要轻信坏蛋的甜言蜜语或要警惕乔装打扮的敌人;或要善于识破敌人的乔装打扮;或就用诗中农夫说的:“你的皮肤虽是新的,你的心肠却丝毫未变。”
2、此题的一个目的是比较出三则寓言的不同特点。吸引大家的一般是寓言本身的故事性、寓言的寓意、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①就故事性方面而言,第一则寓言故事的情节性是比较强的,有头有尾特别是有奇巧的变化,但故事比较简单。第二则故事情节较复杂些了,有一些曲折,有一些对结局的期待,尤其是蛇讲的那番歪理,使故事显得比较特别。第三则的亮点在于故事结局之时主人公说的几句富有哲理和智慧的话。②就寓意方面而言,第一、二则的“寓意”见第7课练习的解答。第三则的寓意,除了寓言诗结尾所说的外,还应有:不要轻信坏蛋的甜言蜜语(或,要警惕乔装打扮的敌人;或,要善于识破敌人的乔装打扮;或就用诗中农夫说的:“你的`皮肤虽是新的,你的心肠却丝毫未变”)。③就语言表达方面而言,第三则是诗的形式,比较特别,但克雷洛夫寓言结构的基本模式又是从伊索寓言来的。以上三方面,或者还有其他方面,学生或综合考虑,或就某一方面,说明使他感兴趣的原因都可以。而在这样的探究中,也就比较出了三则寓言各自的特点。
3、提示:你对哪一则寓言更感兴趣,都可以。就故事性方面,第一则寓言的故事的情节性是比较强的,有头有尾特别是有奇巧的变化,但故事比较简单。第二则故事情节较复杂些了,有一些曲折,有一些对结局的期待,尤其是蛇讲的那番歪理,使故事显得比较特别。第三则的亮点在于故事结局之时主人公说的几句富有哲理和智慧的话。就语言表达方面,第三则是诗的形式,比较特别,但克雷洛夫寓言结构的基本模式又是从伊索寓言来的。
《农夫和蛇》阅读及答案
有位农夫,是村里村外有名的大善人。一个隆冬时节,他在村口遇到了一条冻僵了的蛇,他觉得这条蛇挺可怜,就发了善心,把蛇拾起来,放在怀里,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它。
蛇得到了温暖,渐渐的苏醒过来了,等到它恢复了体力,活动自如时,便露出了残忍的本性,在农夫的胸脯上,凶狠地咬了一口。原来这是一条毒蛇,农夫受了致命的伤害。蛇毒很快布满了农夫的全身。当农夫到家时,求医治疗已经来不及了。
农夫在临死的时候对家里人说:“你们要记住我这血的教训,我因为怜悯恶人,才受到如此的恶报啊!”
14.《农夫和蛇》选自 ,相传为希腊被释放的.奴隶
所作。(2分)
15.文章第一句话“有位农夫,是村里村外有名的大善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6.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3分)
17.这则寓言故事与中国的一个成语意思相近,这个成语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4.伊索寓言 伊索
15.引起下文,为后文写救蛇,被蛇咬死作铺垫。
16.示例:①不要怜悯像蛇一样的恶人。②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③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④“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
点拨:答案不固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17.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相通意。
关于农夫和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天晚上,去朋友家玩,朋友正给他4岁的儿子讲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便是全中国人都知道的寓言《农夫和蛇》。我插话说:“这个寓言不宜讲给小孩听。”朋友笑问为什么,我解释道:“至少有这样几个理由:其一,农夫的做法有些不妥,但保护动物的观念却应该提倡。我们至多告诉孩子遇见冻僵的蛇时,采取适当的保护办法。其二,我们如果过多地给孩子讲《农夫和蛇》之类的故事,肯定在他们心里会造成浓重的阴影,觉得世人皆不可随便信任,到处都是陷阱和阴谋,连好心好意帮助别人也会招致莫名的灾祸。要是所有的人都这样想,整个社会就会高墙四立,压抑的气氛和自私的品格会主宰着每一个人的心胸,最终受害的也是每一个人,这样的教训其实已经不用多说了。”
蛇不会主动伤害人类,蛇对人的侵害肯定是它意识到自己正处在某种危险状态,这已是生物学上的常识。这种常识也同样适用于老虎、狼、豹等所谓的危险动物。何况与人类多年来对它们的伤害相比,它们对人的危害是何等微不足道。我们现在出版的大量少儿读物和电视台播出的动画片中,依然惯于把它们作为反面角色来表现,最后的结果也总是遭到了灭亡的下场。
这当然不只是教育层面上的问题。谁乐意在自己作品中把某一类动物作为反面角色,是他自己的`自由,动物们也不会像人一样同他打名誉官司。问题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欠缺的不是相互争斗、相互算计的技巧,而是欠缺理解、怜悯和扶持的观念,欠缺爱的教育。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邪恶仍然会长期存在,教会孩子抗争邪恶也是我们教育的应有之义务。但这种正义的教育与爱的教育并无任何矛盾的地方,而是相互补充,并行不悖,缺一不可的。没有正义的爱与没有爱的正义同样不可思议。唐僧一再放过白骨精固然糊涂,这里面就没有让人感动的东西吗?历史上,不是有许多“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的“英雄好汉”吗?境界之高下显而易见。我们更不可嘲笑那把蛇抱进怀里的农夫。苏醒后的蛇对人的危害,农夫不可能不知道,他一定是个把爱看作高于生命的人。
1.一篇好的议论文,总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本文就是针对________________这一问题,有感而发的。
2.文章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
3.《农夫和蛇》这则寓言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处分别提及,但在文中的作用却各不相同。文章开头提及这一寓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文章结尾提及这一寓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辨性是议论文的灵魂,请你站在作者的对立面,用简明的语言列举一个事实来反驳作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欠缺理解、怜悯和扶持的观念,欠缺爱的教育。
2.要多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举例论证。
3.由寓言引出下文的议论(或论题);结尾用自己的观点来解释寓言,重申自己的观点(或深化中心论点)。
4.“略”。
农夫和蛇习题及答案
一、比较括号内的形近字,选择恰当的字填写在横线上,还可以跟同学比比看,谁能够用这些字组成更多的词语。
1.他在村口遇到了一条冻 (僵、疆)了的蛇。
2.(它)在农夫的胸 (铺、脯)上,凶狠地咬了一口。
3.一天,农夫带着他的儿子上山 (坎、砍)柴。
4.农夫痛苦万分,拿着板 (斧、爷),守在蛇出入的洞口。
5.农夫听了妻子的话,就去 (垦、恳)求蛇与他和平相处。
二、仔细阅读第二则寓言,回答问题。
1.“忽然,一条毒蛇从树洞里窜出来,咬了农夫儿子一口”,“(农夫)把洞旁边的一块大石头劈成两半。蛇吓了一跳,缩在洞里再也不出来了”,这两句中加点的两个词很能表现蛇的特点和心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2.你认为农夫妻子的看法有道理吗?
答:
3.假使农夫听了蛇的话,知道和解是没有希望的,决定和蛇斗争到底,请求你帮他出谋划策,你会替农夫想出什么办法来制服毒蛇?
答:
发展空间
一、阅读蒲松龄《聊斋志异?螳螂捕蛇》的故事,思考问题。
有一个姓张的人,偶尔一次在山谷里行走时,听到山崖上有很大的响声,心生好奇,就找了一条路登上去察看。看到一条碗口粗的蛇,在树丛里摆动颠扑,尾巴打在柳树上,柳枝都噼里啪啦地折了。看它翻转跌打的样子,好象有东西在捉弄它,让它痛苦难忍,可是细看,根本看不到什么东西,他非常疑惑。慢慢靠近它仔细观察,才看到一只小螳螂在蛇头顶上用它那镰刀状的前脚死抓住不放,蛇怎么颠扑也弄不掉它。过了不久,蛇竟然死了。看它额上的皮肉,早已被割得裂开了。
(选自包启新主编《中国寓言故事200篇》,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弱小的.螳螂是怎样战胜强大的毒蛇的?
答:
2.这个寓言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3.与课文比较,两位比蛇壮大的农夫反而被蛇打败,比蛇弱小得多的螳螂却能置蛇于死地,在比较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答:
二、阅读《伊索寓言8226;受伤的狼与羊》,说说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狼被狗所咬,伤势很严重,痛苦地躺在地上,不能外出觅食。这时,他看见一只羊,便请求他到附近的小河里为他取一点水来。他还说:“你给我一点水解渴,我就能自己去寻找食物了。”羊回答说:“如果我给你送水喝,那么我就会成为你的食物。”
答:
参考答案
收获平台
一、1. 僵;2. 脯;3. 砍;4. 斧;5. 恳。
二、1. “窜”写出蛇袭击时动作迅猛凶残,让受害者措手不及;“缩”表现蛇看到对手强大而产生的畏惧心理。
2. 妻子觉得蛇太凶狠,为善良的丈夫担心这是有道理的,但“劝丈夫放弃报仇的念头,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这个想法是错的,往往是你越怕它,它越嚣张。
3. 略。
发展空间
一、1. “在蛇头顶上用它那镰刀状的前脚死抓住不放”,让蛇在想方设法要甩掉它的颠扑中死亡。
2. 在貌似强大的敌人面前,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弱可以制强,小可以胜大。
3. 对敌人不能心慈手软,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战生它。
二、这故事告诉我们千万别上那些伪善的恶人的当。
★ 鹰和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