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京镗传阅读题含答案(共含8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受伤的蚂蚁”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京镗传阅读题含答案
京镗字仲远,豫章人也。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龚茂良帅江西,见之曰:“子庙廊器也。”及茂良参大政,遂荐镗入朝。
孝宗诏侍从举良县令为台官,给事中王希吕曰:“京镗蚤登儒级,两试令,有声。陛下求执法官,镗其人也。”上引见镗,问政事得失。时上初统万机,锐志恢复,群臣进说,多迎合天子意,以为大功可旦暮致。镗独言:“天下事未有骤如意者,宜舒徐以图之。”上善其言。镗于是极论今日民贫兵骄,士气颓靡,言甚切至。上说,擢为监察御史,累迁右司郎官。
金遣贺生辰使来,上居高宗丧,不欲引见,镗为傧佐,以旨拒之。使者请少留阙下,镗曰:“信使之来,以诞节也。诞节礼毕,欲留何名乎?”使行,上嘉其称职。转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
金人遣使来吊,镗为报谢使。金人故事,南使至汴京则赐宴。镗请免宴,郊劳使康元弼等不从,镗谓必不免宴,则请彻乐,遗之书曰:“若曰而必听乐,是于圣经为悖理,于臣节为悖义,岂惟贻本朝之羞,亦岂昭北朝之懿哉?”相持甚久。镗即馆,相礼者趣就席,镗曰:“若不彻乐,不敢即席。”金人迫之,镗弗为动,徐曰:“吾头可取,乐不可闻也。”乃帅其属出馆门,甲士露刃向镗,镗叱退之。金人知镗不可夺,驰白其主,主叹曰:“南朝直臣也。”特命免乐。自是恒去乐而后宴镗。孝宗闻之喜,谓辅臣曰:“士大夫平居孰不以节义自许,有能临危不变如镗者乎?”
使还,入见,上劳之曰:“卿能执礼为国家增气,朕将何以赏卿?”镗顿首曰:“北人畏陛下威德,非畏臣也。正使臣死于北庭,亦臣子之常分耳,敢言赏乎!”使还当增秩。
四川阙帅,以镗为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镗到官,首罢征敛,弛利以予民。泸州卒杀太守,镗擒而斩之,蜀以大治,召为刑部尚书。
宁宗即位,甚见尊礼,由政府累迁为左丞相。居无何,以年老请免相,薨,赠太保,谥文忠。(选自《宋史》卷三百九十四)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居高宗丧居:根据
B.金人故事故事:旧的传统
C.金人知镗不可夺夺:改变
D.使还当增秩秩:官职级别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宜舒徐以图之②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B.①镗为报谢使②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C.①有能临危不变如镗者乎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D.①朕将何以赏卿②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9.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表现京镗为官耿直直言的一组是
①京镗蚤登儒级,两试令,有声 ②镗于是极论今日民贫兵骄,士气颓靡,言甚切至
③诞节礼毕,欲留何名乎 ④吾头可取,乐不可闻也
⑤有能临危不变如镗者乎 ⑥镗到官,首罢征敛,弛利以予民
A.①②⑤ B.②③④C.②③⑤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希吕认为京镗早年就获得科举名次,两次做了县令且有声望,推荐京镗做台官。皇帝召见京镗问政,京镗实话来回答,皇帝听了很高兴。
B.金朝派使者来送生辰礼,京镗用旨意拒绝使的相见。使者请求在京城住一下,京镗认为生辰礼的事已结束,使者应该回去,不能留下来。
C.京镗写信给康元弼,认为必须听音乐,违背情理也违背道义。面对金朝精锐的士兵,京镗刚正不阿,最后孝宗皇帝感叹京镗是本朝的直臣。
D.四川缺少守帅,朝廷派京镗赴任,他罢免横征暴敛,返还百姓利益。泸州士兵杀死太守,京镗捕获他们,并斩下了首级,蜀地因此大治。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上初统万机,锐志恢复,群臣进说,多迎合天子意,以为大功可旦暮致。(5分)
(2)镗即馆,相礼者趣就席,镗曰:“若不彻乐,不敢即席。”金人迫之,镗弗为动。(5分)
答案:
7.A
8.D
9.B
10.C
11.(10分)
(1)(5分)当时皇上刚刚统理天下大事,专心致志谋求恢复国土,群臣的进言议论,很多是迎合天子的心意,认为大功早晚可以实现。(“统万机”“锐志”“进说”“旦暮”“致”,各1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翻译,酌情给分。
(2)(5分)京镗到馆所,赞礼的人催促他入席,京镗说:“如果不撤去音乐,不敢入席。”金人逼迫他,京镗不被敌人的威逼所动。(“即”“趣”“彻乐”“迫”“弗为动”被动句式,各1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翻译,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京镗字仲远,是豫章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及第。龚茂良镇守江西,见了他说:“你是在朝廷上做大官的材料啊。”等到龚茂良参决国家大事,就推荐京镗入朝。
孝宗下诏令侍徒官推荐优良的县令为台官,给事中王希吕说:“京镗很早就登上儒学等级,两度试为县令,有政绩好的名声。陛下需求执法官员,京镗是合适的人选。”皇帝让引荐京镗,询问政事的得失。当时皇上刚刚统理天下大事,专心致志谋求恢复国土,群臣的进言议论,很多是迎合天子的心意,认为大功早晚可以实现。京镗独自上言:“天下的事情没有一下子就遂心如愿的,应当从容不迫地谋求它。”皇帝认为他的话很好。京镗于是极力论述今天民贫兵骄,士气萎靡,话说得非常恳切周到。皇上喜欢,提升为监察御史,累积迁官至右司郎官。
金人派遣贺生辰使来,皇上在为高宗服丧,不想引荐,京镗任丧礼宾佐,用旨意拒绝他们。使者请求在京城留驻一些时候,京镗说:“信使来朝,是由于生辰节庆。生辰礼节已经结束了,想要留下又用什么名目呢?”使臣走了,皇上嘉奖他称职。转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
金人派遣使臣来吊唁,京镗任报谢使回访。金人的旧例,南方使臣到了汴京就赐给筵宴。京镗请求免去宴席,郊劳使康元弼等人不肯,京镗说如果一定不能免去宴席,就请求撤去音乐,并写信给他说:“如果说必须听音乐,这对于圣人经书来说是违背情理的.,对于臣子气节来说是违背道义的,难道仅仅是对本朝的羞辱,而且难道昭示了北朝的美德吗?”相持不下很长时间。京镗到馆所,赞礼的人催促他入席,京镗说:“如果不撤去音乐,不敢入席。”金人逼迫他,京镗不为所动,从容地说:“我的头可以拿去,音乐是不可以听的。”就率领部属走出馆所大门,披甲武士拔刀对着京镗,京镗斥退了他们。金人知道京镗不会改变,跑去报告国主,国主叹息说:“是南朝的直臣啊。”特别下令免去音乐。从此总是撤去音乐再宴请京镗。孝宗听说后很高兴,对辅佐大臣说:“士大夫平常不用节义期许自己,有能够临危难不变节像京镗那样的吗?”
出使回来,入朝进见。皇上慰劳他说:“你能坚持礼节为国家增长气势,我拿什么筹赏给你?”京镗叩头说:“北人害怕的是陛下的威仪道德,不是害怕臣。即使臣死在北人朝廷,也是臣子的本分罢了,又怎么敢说到赏赐呢?”按照旧例,出使回国应当升级。
四川缺少守帅,派京镗为安抚制置使兼成都府知府。京镗到任,首先罢免横征暴敛,放松利益给予百姓。泸州士兵杀死太守,京镗捕获它们斩下首级,蜀地因此大治。召还任刑部尚书。
宁宗即位,很受尊崇礼遇,从政府屡次迁官为左丞相。过了不久,因年老请求免相,逝世,赠官太保,谥号文忠。
原涉传阅读题含答案
原涉,字巨先。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时又少行三年丧者。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①送,行丧冢庐三年,由是显名京师。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时年二十余。谷口闻其名,不言而治。
专以振施贫穷赴人之急为务。人尝置酒请涉,涉入里门,客有道涉所知母病避疾在里宅者,涉即往候。叩门,家哭,涉因入吊,问以丧事。家无所有,涉曰:“但洁扫除沐浴,待涉。”还至主人,对宾客叹息曰:“人亲卧地不收,涉何心乡此!愿撤去酒食。”宾客争问所当得,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②皆会。涉亲阅视已,谓主人:“愿受赐矣。”既共饮食,涉独不饱,乃载棺物,从宾客往至丧家,为棺敛劳俫③毕葬。其周急待人如此。遣奴至市买肉,奴乘涉气与屠争言,斫伤屠者,亡。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知涉名豪,欲以示众厉俗,遣两吏胁守涉。至日中,奴不出,吏欲便杀涉去。涉迫窘不知所为。会涉所与期上冢者车数十乘到,皆诸豪也,共说尹公,尹公不听,诸豪则曰:“原巨先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缚,诣廷门谢罪,于君威已足矣。”尹公许之。涉如言谢,复服遣去。
更始西屏将军申徒建请涉与相见,大重之。故茂陵令尹公坏涉冢舍者为建主簿,涉本不怨也。涉从建所出,尹公故遮拜涉,谓曰:“易世矣,宜勿复相怨!”涉曰:“尹君,何一鱼肉涉也!”涉用是怒,使客刺杀主簿。涉欲亡去,申徒建内恨耻之,阳言:“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宾客通言,令涉自系狱谢,建许之。宾客车数十乘共送涉至狱。建遣兵道徼取涉于车上,送车分散驰,遂斩涉,悬之长安市。
(节选自《汉书·原涉传》)
【注】①赙(fù):送财物助人办丧事。②昳(dié):太阳偏西。③劳俫:劝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但洁扫除沐浴
除:台阶。
B.涉何心乡此
乡:面对。
C.其周急待人如此周:周济。
D.欲以示众厉俗厉:勉励。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B.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C.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D.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涉重视传统,恪守孝道。他父亲去世,他拒绝了南阳郡人送的丧葬费用,依古礼为父亲守丧服孝三年,当时少有守丧三年的,因此在京师有了名气。
B.原涉有同情心,能急人之难。他听说朋友母亲生病,当即前去看望,得知病人已去世,家贫无法安葬,便让人置办丧葬用品,使丧事妥善办理。
C.原涉因家奴惹祸,招来麻烦。他的家奴买肉时与屠夫发生争吵,砍伤屠夫,致其死亡,茂陵守令尹公因此大为气愤,要拿他治罪,使他处境窘迫。
D.原涉因旧怨杀人,终遭杀身之祸。他与申徒建的主簿尹公有旧怨,一怒之下让人杀了尹公,申徒建用欺骗手段同意他自首,却派兵将他逮捕并杀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
(2)申徒建内恨耻之,阳言:“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
答案:
4.D(整顿,或:使……严肃)
5.D
6.C(“导致其死亡”错,是家奴逃跑;另外,致使尹公大怒的原因还有原涉没有拜见他)
7.(1)当时,茂陵守令尹公刚刚上任,原涉没有去拜访他,尹公听到这件事后很气愤。(关键词“是时”“视事”“谒”,各1分,句意2分。)
(2)申屠建心中觉得蒙受了耻辱因而对原涉怀恨在心。他假意说:“我要和原巨先共同镇抚三辅一带,怎么会因死了一个小吏就改变主意呢!”(关键词“恨耻”“阳”“易”各1分,句意2分。)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①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②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尠有屈焉 屈:屈辱。
B. 鸠率僧旅 鸠:聚合。
C. 将加大辟 大辟:死刑。
D. 遗其珍物 遗:赠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唯《易》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 拂衣而出 倚歇而和质
C. 遂得免焉 风雨兴焉
D.复还焉蜀 且贰焉楚也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
B.文章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
C.文章通过 为别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D.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参考答案
17.A 解析:屈:屈服。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8.B 解析:而:皆为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19.D 解析: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与原文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不合。
20.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未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21. (1)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 (2)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参考译文】
胡叟,字叫伦许,是安定临泾人。他的上代有做官之人,(他的姓)是西夏大姓。胡叟小时候很聪明,年近十三岁,辨析疑难解释事理,在乡国闻名,他心里所领悟的(事理),同成年人辩驳,很少有被折服(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没有经过名师传授,友人劝他,胡叟说:先圣的言论,精义传神的'地方,它只有《易》吗?(我)还是认为值得思考的地方过半。末世迂腐的读书人,略微转变刚柔的地位,哪里有探索深奥的道理没有征兆的呢?接近真理的精义,不一定在今世了。等到他博览群书,再次用眼睛精读,都能在口中背诵出来。(胡叟)喜欢写文章,既善于写典雅的词句,又精通通俗的词句。因为姚政将衰,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当时的京兆尹韦祖思,很少读典章,蔑视当时的人,知道胡叟到此地,宣召他与他见面。
祖思像平常对待一般的读书人那样,招待胡叟很轻慢。胡叟略微与祖思说了几句天气冷热的话,就拂衣而出来了。祖思坚决挽留胡叟,说:正想同你谈论天人的时候,为什么急匆匆地要回去呢?胡叟回答说:谈论天人的人大概消亡很久了,同你互相了解,何必像这样夸耀自己啊。于是不落坐就离开了。到了主人家,为韦、杜二族作赋,一夜就写完成,当时他年龄十八岁。他的文章记述前人的记载,不违背旧美,叙述中世之事,有调和当时的事,然而不涉及轻贱侮慢之词。人们都以他的才华为奇,害怕他犀利的文笔。世人还传诵他的文章,认为(他的文章)纯属玩笑不庄重。
胡叟孤身飘零困顿不得志,没有做官入仕的路,于是进入汉中。刘义隆时梁、秦二州的刺史冯翊(y)吉翰,认为胡叟是才士,对他相当地礼待。授予胡叟辅佐之职,不适合(胡叟)的志向。没有多久,吉翰调往益州做官,胡叟随他进入蜀地,时常被豪俊所尊崇。当时蜀地的和尚法成,聚集带领僧兵,(人数)差不多达到千人,铸造丈六高的金像。刘义隆憎恨法成聚众,将对他施加杀头刑罚。胡叟听到这件事,马上赶赴丹阳,开口申诉法成的好事,于是法成得以免罪。又返回到蜀地。法成感激胡叟,赠送胡叟珍贵的物品,价值千余匹绸。胡叟对法成说:纬萧是什么人,能舍弃明珠?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一点也不接受法成所赠的礼物。
黄祖舜,福州福清人。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权守尚书屯田员外郎,徙吏部员外郎,出通判泉州。将行,言:抱道怀德之士,不应书干禄,老于韦布。乞自科举外,有学行修明、孝友纯笃者,县荐之州,州延之庠序,以表率多士;其卓行尤异者,州以名闻,是亦乡举里选之意。下其奏礼部,遂留为仓部郎中,迁右司郎中、权刑部侍郎兼详定敕令司兼侍讲。进《论语讲义》,上命金安节校勘,安节言其书词义明粹,乃令国子监板行。荐李宝勇足以冠军,智足以料敌,诏以宝为带御器械。
兼权给事中。张浚薨,其家奏留使臣五十余人理资任,祖舜言:武臣守阙者数年,今素食无代,坐进崇秩,曷以劝功?乞为之限制。遂诏勋臣家兵校留五之一。户部奏以官田授汰去使臣,祖舜言:使臣汰者一千六百余人,临安官田仅为亩一千一百,计其请而给田,则不过数十人。事不行。保义郎梁舜弼、汉弼,邦彦养孙也,并阁门祗候,祖舜言:阁门不可以恩泽补迁。知池州刘尧仁升右文殿修撰,知新州韩彦直升秘阁修撰,祖舜言:修撰本以待文学,不可幸得。故资政殿学士杨愿家乞遗表恩,祖舜言:愿阴济秦桧,中伤善类。皆寝其命。秦熺卒,赠太傅,祖舜言:熺预其父桧谋议,今不宜赠帝傅之秩。追夺之。
迁同知枢密院事。金主亮犯淮,刘汜败,王权走,上将诛权以厉其余,祖舜言:权罪当诛,汜不容贷。刘锜有大功,闻其病已殆,权、汜诛,锜必愧忿以死,是国家一败兵而杀三将,得无快于敌乎?上嘉纳。薨于官,谥庄定。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B.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C.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D.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祖舜认为州县应该选拔举荐守道德讲仁义的读书人,其中品行特别优秀的,还要把姓名报于朝廷。
B.黄祖舜曾兼任侍讲,向朝廷进献《论语讲义》一书,受到好评,皇帝还让国子监刻板发行。
C.黄祖舜代理给事中一职时,多次制止了权贵家族之人如张浚家人、梁邦彦养孙等向朝廷提出的不合理请求。
D.金主完颜亮南侵,刘汜兵败,王权逃跑,皇帝要诛杀王权以儆效尤,黄祖舜制止了此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武臣守阙者数年,今素食无代,坐进崇秩,曷以劝功?(5分)
(2)熺预其父桧谋议,今不宜赠帝傅之秩。(5分)
参考答案
4、【答案】D【解析】关键在于登进士第的固定搭配,以及言字后面属于直接引语,所以后面断开。
5、【答案】C【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6、【答案】C【解析】文中梁邦彦家并未有什么不合理请求。另外黄祖舜只是进言朝廷,而未有制止请求的行为。
7、(1) 译文:武将等候补缺好几年,如今白吃饭的官员又没有被替换,平白地被提升为高官,用什么来勉励众人建功立业呢?
【解析】:译出大意给1分;关键字守阙、素食、崇秩、以曷4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 译文:秦熺参与他父亲秦桧的阴谋计划,现在不适宜追赠他皇帝老师的官职。
【解析】:译出大意给1分;关键字预、谋议、赠、秩4处,每译对一处给l分。
【全文翻译】
黄祖舜,福州福清人。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至军器监丞。入朝应对,进言说:县令的任免权交付给铨选部门,只根据资历,为何不委托给郡守,可以淘汰那些特别坏的人。皇上认为他的话很对。
黄祖舜代理充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后调任吏部员外郎,离京去泉州做通判。将要出行,进言说:那些守道德讲仁义的读书人,不响应诏书求取俸禄,到老未仕。请求在科举以外,如有学问和品行优秀光明,孝顺亲长友爱兄弟至纯至善的人,由县举荐到州,州郡延请他们到学校,来给众多的`读书人做出表率;其中品行特别优异的人,州郡把姓名报知皇上,这也是由乡里考察推选的意思。皇帝将他的奏章下发到礼部,就留他在朝廷任仓部郎中,后又升迁为右司郎中、代理刑部侍郎兼详定敕令司兼侍讲。黄祖舜向朝廷进献《论语讲义》,皇帝命令金安节校对,安节评价这本书明晰精粹,于是皇帝就让国子监刻板发行。黄祖舜推荐李宝,言其智勇双全,皇帝下诏任命李宝为带御器械。
黄祖舜兼代理给事中。张浚病逝,他的家人奏请留下五十多个使臣打理家产,黄祖舜说:武将充当空缺职务官好几年,如今白吃饭的官员又没有人被替换,平白地被提升为高官,用什么来勉励众人建功立业呢?请求限制张家。皇帝于是下诏功臣家的士兵保留五分之一。户部奏请把官田授予淘汰的使臣,祖舜说:淘汰的使臣一千六百多人,临安官田仅为一千一百亩,计算他们的请求来分给他们官田,不超过几十人能得到田地。此事没能施行。保义郎梁舜弼、梁汉弼,是梁邦彦的养孙,都被封为阁门祗候,黄祖舜说:阁门官不可以因为恩泽补迁。池州知府刘尧仁升任右文殿修撰,新州知府韩彦直升为秘阁修撰,祖舜言:修撰的官职本是给为文学之士准备的,不可凭皇帝宠幸得到。已故的资政殿学士杨愿家乞求遗表之恩,黄祖舜说:杨愿暗地里帮助秦桧,污蔑伤害好人。最终没有发表这些诏命。秦熺死,追赠太傅,黄祖舜说:秦熺参与他父亲秦桧的阴谋计划,现在不适宜追赠他皇帝老师的官职。朝廷夺回追赠的官职。
黄祖舜升迁知枢密院事,金主完颜亮侵犯淮水,刘汜兵败,王权逃跑,皇帝将要诛杀王权来警示其他人,黄祖舜说:王权论罪理应诛杀,刘汜也不容宽恕。刘锜有大功,听说他的病已严重,诛杀王权、刘汜,刘锜必愧疚愤恨而死,国家打了一次败仗而三将皆死,这难道不是使敌人高兴吗?皇上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黄祖舜在官位上去世,谥号为庄定。
嵇曾筠
傅先生名山,字青主,阳曲人。山生而颖异,读书十行并下,过目辄能成诵。年十四,督学文太清拔入庠。袁临候继咸①,一见深器之,时以道学相期许,山益发愤下帷。崇祯丙子,继咸为直指②张孙振诬诋下狱。山徒步走千里外,伏阙讼冤。孙振怒,大索山,山敝衣褴褛,转徙自匿,百折不回,继咸冤得白。当是时,山义声闻天下。后继咸官南方,数召山,山终不往。
国朝定鼎,自九江执继咸北上,山乃潜入都,密候继咸起居。继咸见杀,山收其遗而归。
山性至孝,父之谟病笃,朝夕稽颡于神,愿以身代。旬日父愈,人谓孝通神明。友爱诸季,先人遗产,弟荡费强半,终身无怨色。弟殁,抚遗孤过于己子。失偶时年二十七,子眉甫五龄,誓不复娶。
自李自成犯京师,明庄烈皇帝殉国,山遂绝意进取,弃青衿为黄冠,号石道人。衣草履,时遨游于平定、祁汾间,所至有墨痕笔迹。工诗赋,善古文词,临池得二王神理,博古今典籍,百家诸子,靡不淹贯。精岐黄术③,踵门求医者户常满,贵贱一视之。家故饶,至是渐益窭,安贫乐道泊如也。屋舍田园,多为细人窃据,概置不问。
康熙戊午,诏举博学宏词,廷臣交章荐山,山坚以老病辞。当事者立迫就道,道称股病不能行,肩舆舁入都,卧旅邸不赴试。满汉王公九卿、贤士大夫,下逮市井细民,莫不重山行义,就见者罗溢其门,子眉送迎常不及。山但欹倚榻上言∶“衰老不可为礼。”诸贵人益以此重山,弗之怪也。
明年三月,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遂得放归。归愈澹泊,自甘僻居远村,不入城府。然钦其名者益众,率纡道往见,冀得一面为荣。又六年卒,远近会葬者,数千百人。
嵇礼斋曰∶先生盖有道而隐者也。至若义白知己之冤,其贤于世之平居师友相亲慕,临难背负,不一引手救,漠然若不相识者,亦远矣。先生真无愧哉!
(选自《师善堂集》,有删改)
【注释】①袁临候继咸:袁继咸,明代大臣,提山山西时上疏抨击权贵,遭宦党诬陷,解京治罪,傅山等百余人追随至京为之辩诬。明亡后拒降被杀。临候,官职名。②直指,官职名,“直指使者”的简称。③岐黄,指上古时代的两位医学家岐伯和黄帝。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眉甫五龄,誓不复娶 甫:刚刚,才
B.家故饶,至是渐益窭 窭:贫穷、穷困
C.下逮市井细民,莫不重山行义 逮:抓,逮捕
D.继咸见杀,山收其遗而归 遗:遗骨,遗骸
10.下列各组语句,全都直接表现傅山品行高尚的一组是
①山生而颖异,读书十行并下,过目辄能成诵 ②一见深器之,时以道学相期许 ③山徒步走千里外,伏阙讼冤 ④朝夕稽颡于神,愿以身代 ⑤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遂得放归 ⑥屋舍田园,多为细人窃据,概置不问
A.②④⑤ B.③④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山的父亲得了重病,他朝夕在神像前跪拜,他的孝行感动了神灵,才使得父亲得以康复。
B.在傅山的帮助下,袁继咸得以昭雪。后来袁继咸多次召他南下,他不图报答,始终没有前往。
C.傅山被放归后,更加淡泊名利,不愿为官,甘愿住在偏远的村庄,足迹不愿踏进城镇、官府。
D.傅山自幼聪慧,袁继咸很器重他。袁继咸蒙受冤屈时,傅山奔走千里,历经艰辛为袁继咸伸冤。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友爱诸季,先人遗产,弟荡费强半,终身无怨色。
(2)精岐黄术,踵门求医者户常满,贵贱一视之。
(3)然钦其名者益众,率纡道往见,冀得一面为荣。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苏子谓楚王曰:“仁人之于民也爱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忠臣之于君也,必进贤人以辅之。今王之大臣,好伤贤以为资,厚赋敛诸臣百姓,使王见疾于民,非忠臣也。大臣播王之过于百姓,多赂诸侯以王之地,背王之所爱,亦非忠臣也,是以国危。臣愿无听群臣之相恶也,慎大臣父兄;用民之所善,节身之嗜欲,以安百姓。”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
答案:
9.D(逮:至,到。)
10.C(①写傅山的聪明天赋;②是袁继咸对傅山的器重和期望;⑤写别人对他的赏识与安排。C项,③有情有义,④至孝,⑥宽容。)
11.B(“他的孝行感动了神灵”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人谓孝通神明”,是别人认为他的孝行感动了神灵,并非是真实的。)
12.⑴(他)友善地爱护几个弟弟,先祖留下来的遗产,弟弟们抢占了一大半,他一生没有埋怨的脸色。
⑵(他)精通医术,登门求医的人经常挤满了屋子,无论身份贵贱他都一样对待。
⑶这样钦敬他名声的人更多了,都迂回绕道前往拜见他,希望能以见他一面为荣耀。
【参考译文】傅先生名山,字青主,山西阳曲人。
傅山小时候就聪慧过人,读书时十行一下浏览而过,过目就能背诵。十四岁,督学文太清选拔他到学校(学习)。袁继咸一见就很器重他,时常用道义和学问激励他,傅山更加勤奋闭门苦读。崇祯丙子年,袁继咸被直指使者张孙振诬陷诋毁下到狱中。傅山徒步奔走千里,赶到京城为他申辩冤屈。张孙振大怒,到处搜捕傅山,傅山穿着破衣烂衫,四处辗转躲藏,经受了很多挫折但不退缩,最终袁继咸的冤情得以真相大白。当时,傅山为人仗义的名声传遍天下。后来,袁继咸到南方做官,多次召傅山前往,但傅山最终也没去。
清朝建立后,朝廷从九江押着袁继咸北上,傅山就潜入到都城,悄悄伺候袁继咸的日常起居。袁继咸被杀,傅山收藏他的遗骨返归家乡。
傅山为人特别重孝道,他的父亲傅之谟病重,他从早到晚虔诚地在神像前跪拜,愿意以身代替父亲。十天后,他的父亲病情痊愈,人们都说是傅山的至孝感化了神明。(他)友善地爱护几个弟弟,先祖留下来的遗产,弟弟们抢占了一大半,他一生没有埋怨的脸色。弟弟死后,他抚养弟弟的遗孤胜过对待自己的孩子。傅山丧妻时刚二十七岁,儿子傅眉刚刚五岁,他发誓终生不再续娶。
自从李自成进攻京城,明庄烈皇帝殉国(指明朝灭亡)以后,傅山就断绝了求取功名的意念,抛弃读书人穿的青衣戴上黄帽子(指出家当道士)。他穿着草鞋,时常遨游在平定、祁汾之间,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笔墨的痕迹。他工于写诗赋文,擅长古文词章,学习书法得到了王羲之、王献之的精髓,他博览古今典籍,百家诸子的文章没有不深通广晓的。(他)还精通医术,登门求医的人经常挤满了屋子,无论身份贵贱他都一样对待。他家里本来还算富有,此时渐渐贫困,但他安贫乐道,恬然淡泊。房舍田产宅院,大多被小人用不正当的手段占据,他一概置之不理。
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举行博学宏词科考试,朝中大臣呈递奏章推荐傅山,傅山以年老多病为由坚决拒绝。但是当权者强逼着他上道赴京应试,傅山在半道上称腿有病不能走路,于是就让别人用轿子抬着他入京,到了京城,他却躺在旅店里不去赴试。满族和汉族的王公大臣、贤良之士,下至平明百姓,没有不推崇傅山品行道义的,求见的人列满了他的门庭,儿子子眉送客迎客经常来不及。傅山只是靠在床榻上说:“(我)身体衰弱不能行礼。”众多的身份显贵的人因此尊重傅山,不责怪他。
第二年三月,朝廷念他年迈,特授予他内阁中书的官职,着令地方官去慰问他,于是傅山得以放归故里。回到故里后,他更加清静淡泊,自己甘愿居住在偏僻的'山村,不再进入城镇和官府。这样钦敬他名声的人更多了,都迂回绕道前往拜见他,希望能以见他一面为荣耀。又过了六年,傅山去世,远近来参加葬礼的多达数千人。
我说:傅山先生大概是那种坚守道义而隐居的人。至于为节义伸张知己的冤屈,他比世上那些师友间平常相亲相慕,一旦临难就背弃,却不出手相救,冷漠如同不相识的人贤明太多了。傅山先生真是无愧于贤明的称号啊!
13. 仁人之于民也/爱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忠臣之于君也(仁人之于民也,爱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忠臣之于君也)
【译文】苏秦对楚王说:“仁爱的人对于人民,用真心实意去爱他们,用好话去抚慰他们。孝子对自己的双亲,用真心实意去爱他们,用钱财去奉养他们。忠臣对自己的国君,一定要推荐贤能的人去辅助他。现在大王的宗室、贵戚喜欢毁谤贤能的人,以此作为资本,对臣民加重赋税,使国君被人民怨恨,他们不是忠臣。大臣在百姓中宣扬国君的错误,把您的土地肆意贿赂诸侯,因此和大王的所爱相违背,这也不是忠臣。这样下去,国家就会危险。我希望您不要听信大臣们互相攻讦之辞,要审慎地任用大臣和贵戚,要根据人民的喜好(作为施政方针)节制自己的嗜好和欲望,用来爱抚人民。
《许孚远传》现代文阅读训练能力题含答案
许孚远传
许孚远,字孟中,德清人,受学同郡唐枢。嘉靖四十一年成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就改吏部。已,调北部。尚书杨博恶孚远讲学,会大计京朝官,黜浙人几半,博乡山西无一焉。孚远有后言,博不悦,孚远遂移疾去。隆庆初,高拱荐起考功主事,出为广东佥事,招大盗李茂、许俊美,擒倭党七十余辈以降,录功,赉银币。旋移福建。
神宗立,拱罢政,张居正议逐拱党,复大计京官。王篆为考功,诬孚远党拱,谪两淮盐运司判官。历兵部郎中,出知建昌府,暇辄集诸生讲学,引贡士邓元锡、刘元卿为友。寻以给事中邹元标荐,擢陕西提学副使,敬礼贡士王之士,移书当路,并元卿、元锡荐之。后三人并得征,由孚远倡也。迁应天府丞,坐为李材讼冤,贬二秩,由广东佥事再迁右通政。
二十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倭陷朝鲜,议封贡,孚远请敕谕日本,擒斩平秀吉,不从。吕宋国酋子讼商人袭杀其父,孚远以闻,诏戮罪人,厚犒其使。福州饥,民掠官府,孚远擒倡首者,乱稍定,而给事中耿随龙、御史甘士价等劾孚远宜斥,帝不问。所部多僧田,孚远入其六于官。又募民垦海坛地八万三千有奇,筑城建营舍,聚兵以守,因请推行于南日、彭湖及浙中陈钱、金塘、玉环、南麂诸岛,皆报可。居三年,入为南京大理卿,就迁兵部右侍郎,改左,调北部。甫半道,被论。乞休,疏屡上,乃许。又数年,卒于家,赠南京工部尚书,后谥恭简。
孚远笃信良知,而恶夫援良知以入佛者。知建昌,与郡人罗汝芳讲学不合。及官南京,与汝芳门人礼部侍郎杨起元、尚宝司卿周汝登,并主讲席。汝登以无善无恶为宗,孚远作《九谛》以难之,言:“文成宗旨,原与圣门不异,以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立论至为明析。无善无恶心之体一语,盖指其未发时,廓然寂然者而言之,止形容得一静字,合下三语,始为无病。今以心意知物,俱无善恶可言者,非文成之正传也。”彼此论益龃龆。而孚远抚福建,与巡按御史陈子贞不相得,子贞督学南畿,遂密讽同列拾遗劾之。从孚远游者,冯从吾、刘宗周、丁元荐,皆为名儒。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录功,赉银币 赉:赏赐
B.王篆为考功,诬孚远党拱 党:结党,拉帮派
C.迁应天府丞,坐为李材讼冤 坐:因……获罪
D.所部多僧田,孚远入其六于官 部:手下部众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引贡士邓元锡、刘元卿为友。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B.乞休,疏屡上,乃许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汝登以无善无恶为宗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D.盖指其未发时 其孰能讥之乎
10.把第1卷文言文语段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寻以给事中邹元标荐,擢陕西提学副使,敬礼贡士王之士。(4分)
(2)吕宋国酋子讼商人袭杀其父,孚远以闻,诏戮罪人,厚犒其使。(4分)
11.第1卷文言文语段中许孚远的.政绩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5分)
许孚远,字孟中,德清人,受业于同乡唐枢。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随即改为吏部主事。其后,调北京吏部主事。吏部尚书杨博讨厌孚远讲学,乘考核京师朝官之时,将浙江的官员罢除了几乎一半,而杨博的家乡山西无一人罢黜。孚远在背后议论此事,杨博不高兴,孚远便称病离去。隆庆初年,内阁首辅高拱举荐起用孚远为考功主事,出任广东佥事。他在广东招安了大盗李茂、许俊美等,并由他们擒拿倭寇七十余人,因功受赏,不久调至福建。
神宗即位,高拱罢职,张居正任首辅,计划驱逐高拱的党羽,因而再度考核京官。王篆为考功,诬陷孚远与高拱同党,贬为两淮盐运司判官。后历任兵部郎中、建昌知府。在建昌,闲暇时,招集诸生讲学,与贡士邓元锡、刘元卿为友。不久,由于给事中邹元标的举荐,提升为陕西提学副使,对贡士王之士以最恭敬礼节接待,并致书当政者,荐举之士、元卿、元锡。后来,这三人为朝廷征用,是由于孚远的举荐。孚远调任应天府丞,因李材的诉冤案而获罪,降官阶二级,由广东佥事再调任右通政。
万历二十年(1592),升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日本军队攻陷朝鲜,朝廷商议对日封贡事,孚远奏请谕令日本国王擒斩平秀吉,这个意见未被采纳。吕宋国酋长之子指控中国商人杀其父亲,孚远报告了朝廷,皇帝诏令斩杀凶手,厚赏来使。福州发生饥荒,百姓劫掠官府,孚远擒斩首领,平定祸乱。给事中耿随龙、御史甘士价等弹劾孚远,皇帝并不问罪。福建寺庙田地甚多,孚远将其十分之六没收入官有。又募民开垦海地八万三千亩,筑城建营房,屯兵防守,并请将此法推行到南日、澎湖及浙中之陈钱、金塘、玉环、南麂诸岛,均得到朝廷的批准。在福建三年,后调任南京大理寺卿,随即升兵部右侍郎,改左侍郎,又调任北京兵部左侍郎。行至中途被弹劾。他多次上书请求辞职返乡,最后才允准。在家数年而逝,赠南京工部尚书,后谥恭简。
孚远深信良知之说,而厌恶把良知之学引入佛学。任建昌知府时,与该府人罗汝芳所讲之学不合。在南京做官时,与汝芳门人礼部侍郎杨起元、尚宝司卿周汝登,一同主持讲座。汝登以性无善无恶为基本思想,孚远做《九谛》来进行辩驳,文中说:“文成公的宗旨原与圣人之徒无异,认为性无有不善,故知无有不良,良知即存在于未表现出来之前,其主论至为明白清楚。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一语,是指良知未显现出来时寂静存在而言,止表明为一“静”字,与下面三句话连读才没有问题。如今说以心意知物,皆无善恶可言,这不是对文成学术思想的真正继承。”彼此争辩,意见更加不合。孚远在巡抚福建时,又与巡按御史陈子贞的意见不合,子贞督学南京时,暗示同僚收集材料弹劾孚远。随从孚远求学者有冯从吾、刘宗周、丁元荐,皆为当时名儒。
《传是楼记》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题含答案
传是楼记汪琬阅读答案翻译
〔清〕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①,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②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
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③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④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休命,有余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居平质驽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先生亦恕其老悖否耶?
【注】①缃帙(zhì):浅黄色的书套。②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③裒(póu)聚 :聚集。 ④呻占(zhàn):诵读。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部居类汇,各以其次 次:顺序
B.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 购:重金收买
C.吾方以此为鉴 鉴:鉴戒
D. 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 顾:不过,只是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部居类汇,各以其次 初淅沥以萧飒 B.以是知藏书之难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上为天子之所器重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D.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9.下列各项中与“吾何以传女曹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甚矣,书之多厄也! B.昔者先王以为东道主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记是作者应昆山徐健庵先生所要求而欣然答应,马上写成的。写法自然,结构清晰,主题思想鲜明,是此类文章的佳作。
B.作者先描述徐健庵造楼藏书的言行,点明“传是楼”的来源;再由受命写记而合理地过渡到对藏书意义的议论和对徐健庵传书给后代行为的褒扬,最后以自谦之词来
收束全文。
C.议论部分是本文最精彩的部分,作者用这部分文字,既表达了自己对藏书与读书的看法,又从正面准确地评价徐健庵藏书之举的传世之功,写得很巧,而且其思想很有深度,启人深思。
D.作者认为藏书之难还比不上守书之难,守书之难又比不上读书之难,更比不上亲身去实践而有所体会之难。层层递进,把道理说得很清楚。
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4分)
②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3分)
③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3分)
答案:
17.B
18.D
19.C
20.A
21.
传是楼记汪琬阅读答案翻译
昆山徐健庵先生在他的住宅后面造了一幢楼房,共有七间,同时命工匠砍削木材,起造大橱,贮书若干万卷,区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中附以经传义疏等方面的.书,史部中附以日录、家乘、山经、野史等方面的书,子部中附以卜筮、医药等方面的书,集部中附以乐府、诗余等方面的书,共有七十二个橱,按照部类置放,都有一定秩序,白色的标签,浅黄的封套,打开橱门,灿然在目。于是先生召集儿孙,登楼而教训他们说:“我用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我们徐家先世,本来就身家清白,以读书应试起家,我耳濡目染已很久了。我曾感慨那些做父祖辈的,有的想把土地家产传下去,而子孙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类的宝贵文物传下去,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世世宝爱这些东西;有的想把园池台榭、舞歌车马之类传下去,而子孙后代又不一定能世世享受这些娱乐。我正把这些事例看作鉴戒。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这时他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我传给你们的,就是这些了!”于是就以“传是”两字作为楼名,而要我作一篇记。我体衰多病,不能一下子写出来,先生多次写信催促,最后我只得用下面这些话来回复先生:
现在健庵先生已经拿出从书中得到的道理,上能得到天子的器重,次能被朝廷士大夫所敬重和取法,借此以为国家大业增添光彩,以报答称扬美善的命令,绰有余裕,再推而广之,用以训敕后辈,使他们能先后跻身巍科,取得高官厚禄,在当世被人一致称道,我只有赞叹不绝,以为读书的好处实在太大了!遵循这条道路,即使传给子子孙孙,还有什么不妥当的呢?
像我这个人就没有资格参预其中了。平时愚笨无才,苦于有书而不能读。现在到了晚年,又只能蜷伏在穷山僻壤之中,孤陋寡闻,过去学到的都已衰退了,本来没有资格来为这座楼作记。不得已勉强应承先生之命,姑且写这些话回复,先生能否原谅我的老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