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墓志铭阅读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tm007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吴昌硕墓志铭阅读答案(共含11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m007”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吴昌硕墓志铭阅读答案

篇1:吴昌硕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吴昌硕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吴昌硕墓志铭陈三立

丁卯岁之十一月六日,安吉吴先生卒于沪上。居沪士大夫与其游旧诸门弟子,及海东邻国游客侨贾慕向先生者,类相率奔走吊哭。

盖先生以诗书画篆刻负重名数十年。其篆刻本秦汉印玺,敛纵尽其变,机趣洋溢;书摹猎碣,运以铁钩锁法;为诗至老弥勤苦,抒摅胸臆,出入唐宋间健者;画则宗青藤、白阳,参之石田、大涤、雪箇。迹其所就,无不控括众妙,与古冥会,划落臼窠,归于孤赏。其奇崛之气,疏朴之态,天然之趣,毕肖其形貌,节概情性以出。故世之重先生艺术者,亦愈重先生之为人。

先生讳俊卿,字昌硕,后以字行,缶庐、苦铁咸所自号,浙江安吉人也。少遭寇乱,所居村屠杀,编户几尽。祖母氏严、母氏万并弟妹及聘妻章氏皆殉之。先生持父转徙,亦屡脱于濒死。由是茹痛习苦终其身。既补诸生,贫困甚,乃出为小吏江苏,寻晋直隶州知州,摄安东令,一月即谢去。久留吴会,尽交当世通雅方闻擅艺能之彦,于杨叟岘,任叟颐磋磨尤笃。晚岁转客沪上,艺益进,名益高。日本人士争宝其所制,挹其风操,至范金铸像,投置孤山石窟,为游观胜处。前此遇中国名辈所未有也。先生内峻洁而外和易,洒然物象之表,别蕴神理。老病聋,然接对宾友,恣谈不倦。复数结侣入歌场,危坐端视,默揣节奏低昂,曲终而后去。既鬻艺,播闻海内外,求索者相属弗绝。先生不忧贫,遂时推所获恤交游戚党。客有过,述市人鉴赏择取,类以耳为目,颇怪之。先生笑曰:“使彼果皆用目者,吾曹不几饿死耶?”虽戏语,亦可窥见先生不自护其能而矜所长也。先生卒年八十有四。岁壬申某月日,归葬杭州塘栖之超山。

曾祖讳芳南,国子监生;祖讳渊,举人,官海盐教谕;考讳辛甲,举人,截取知县。所聘章恭人已死寇难,乃娶施恭人,精勤慈俭,能佐先生成其志,前先生十年卒。子育、涵、迈。女一,育殇。涵出为从父后,能刻印与绘事。迈及妇、女并工篆隶,互传先生一艺以自名。著《缶庐诗》若干卷,《别集》若干卷,《缶庐印存》若干卷。

先生卒之岁逢重九,尚集群流为登高之会。酒罢,揖别先生层楼上,对之竦然,若古木,若瘦藤寒石,缥渺出霄光霞气中也。未几而先生死矣。

(节选自《散原精舍文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迹其所就 迹:考察

B.尽交当世通雅方闻擅艺能之彦 彦:有才学、德行的人

C.危坐端视 危:高

D.吾曹不几饿死耶 曹: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昌硕年少经历寇乱,一生都饱含痛苦,老时又多病耳聋,但他仍不改生活情趣,而且能够救济别人。

B.吴昌硕艺术创作,既能向古今人学习,又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表现出自己的节操性情。

C.吴昌硕的很多作品虽然被外国人当做珍宝,荣誉超过了很多中国名人,但他并不夸耀自己的才能。

D.吴昌硕的妻子能协助他完成志向,他的子女继承了他艺术的创作技艺,篆书隶书的.成就甚至超过了他。

7.概述第三段中吴昌硕“为世所重”的原因。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诗至老弥勤苦,抒摅胸臆,出入唐宋间健者。

(2)乃出为小吏江苏,寻晋直隶州知州,摄安东令,一月即谢去。

(3)既鬻艺播闻海内外,求索者相属弗绝。

答案:

5.C(端正)

6.D(“篆书隶书成就超过了他”无中生有)

7.广交朋友、热心,平和、谦虚,洒脱、幽默。

8.

(1)写诗到老更加勤奋刻苦,抒发胸怀,融会贯通唐宋名家的技艺。

(2)于是离家到江苏出任小吏,不久晋升为直隶州知州,代理安东令,一个月后就辞官离去。

(3)出售作品后,名声传扬于海内外,寻求他作品的人连接不断。

【参考译文】丁卯年的十一月六日,安吉吴先生在上海去世。在沪士大夫和他的旧交、诸弟子及海邻国游客、爱慕崇敬先生的海外商人,都相继赶来吊唁哭泣。

先生因为诗书画篆刻记得负盛名几十年。他的篆刻以秦汉印玺为基础,收敛放纵竭尽它的变化,充满趣味。书法摹仿猎碣,运用铁钩子锁法。写诗到老更加勤奋刻苦,抒发胸臆,融会贯通唐宋名家的技艺。画作学习青藤,白阳,参考石田,大涤、雪箇。考察他的成就,没有不驾驭包容各家妙处,与古代大家之法暗合,不落窠臼,最终能体现自我独特个性。他奇崛的气韵,疏放朴实的态度,天然的乐趣,完全像他的形貌,节操性情也由此表达了出来。所以世上的重先生艺术的人,也越来越重视先生的为人。

先生名俊卿,字昌硕,后来用字流传于世,缶庐、苦铁都是自己所起之号,浙江安吉人。年轻时遭遇战乱,所住的村落遭屠杀,所住人家几乎全部被杀光。祖母严氏、母亲万氏和弟弟妹妹及妻子章氏都惨遭杀戮,先生带着父亲辗转迁徙,也多次从濒临死亡的困境中脱离出来。因此终其一身都饱含痛苦。考上诸生之后,贫困严重,于是离家到江苏出任小吏,不久晋升直隶州知州,代理安东令,一个月就辞去了。长期留在吴会,全部结交当时通达高雅博闻擅长技艺的才俊,和杨岘老人,任颐老人切磋最深。晚年辗转客居沪上,技艺更精,名声更高。日本人争着把他的作品当作珍宝,仰慕他的风采和操守,甚至作模筑像,放在孤山石窟,成为游览胜地。之前这种待遇是中国名人所没有能得到的。先生内心高洁而外表随和平易,对于外物之表象非常洒脱,而内里则蕴含着别样的神奇和理趣。先生老年多病且耳聋,然而接待宾客,纵谈不厌倦。又多次结伴进入歌场,正襟危坐,安静地默默地揣摩节奏高低,曲终,然后离开。出售作品后,名声传扬海内外,寻求他作品的连接不断。先生不担心贫穷,不时把所得救济抚恤让给朋友亲戚。有客人拜访他,叙述商人鉴赏选择他的作品时,大都用耳中所听到的传闻来代替眼睛的选择,感到很奇怪。先生笑着说:“假使他们果真都用眼睛选择,我们不几乎要饿死吗?”虽然开玩笑,也可以看到先生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及所长。先生去世时八十四岁。壬申年某月某日送回乡安葬于杭州塘栖的超山。

曾祖父名芳南,国子监生;祖父名渊,举人,官至海盐教谕;父亲名辛甲,举人,官至知县。妻子章氏已死于战乱,就娶了施氏,施氏勤奋慈悲节俭,能协助先生成全他的志向,先于先生十年去世。子吴育、吴涵、吴迈、一女,已亡。吴涵出来成为堂叔伯后代,能刻印和绘画。吴迈和妻子、女儿都精于篆书隶书,传承先生一种技能来称名于世。著有《缶庐诗》若干卷,《别集》若干卷,《缶庐印存》若干卷。

先生去世的那一年,逢重阳节,还聚集名流登高宴会。酒罢,我和先生在高楼上作揖告别,面对先生,感到震惊,觉得他像瘦藤和冷石,仙风道骨,在天光霞气中隐隐约约,似有似无的。不久,先生死了。

篇2:吴昌硕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吴昌硕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丁卯岁之十一月六日,安吉吴先生卒于沪上。居沪士大夫与其游旧诸门弟子,及海东邻国游客侨贾慕向先生者,类相率奔走吊哭。

盖先生以诗书画篆刻负重名数十年。其篆刻本秦汉印玺,敛纵尽其变,机趣洋溢;书摹猎碣,运以铁钩锁法;为诗至老弥勤苦,抒摅胸臆,出入唐宋间健者;画则宗青藤、白阳,参之石田、大涤、雪个。迹其所就,无不控括众妙,与古冥会,划落臼窠,归于孤赏。其奇崛之气,疏朴之态,天然之趣,毕肖其形貌,节概情性以出。故世之重先生艺术者,亦愈重先生之为人。

先生讳俊卿,字昌硕,后以字行,缶庐、苦铁咸所自号,浙江安吉人也。少遭寇乱,所居村屠杀,编户几尽。祖母氏严、母氏万并弟妹及聘妻章氏皆殉之。先生持父转徙,亦屡脱于濒死。由是茹痛习苦终其身。既补诸生,贫困甚,乃出为小吏江苏,寻晋直隶州知州,摄安东令,一月即谢去。久留吴会,尽交当世通雅方闻擅艺能之彦,于杨叟岘,任叟颐磋磨尤笃。晚岁转客沪上,艺益进,名益高。日本人士争宝其所制,挹其风操,至范金铸像,投置孤山石窟,为游观胜处。前此遇中国名辈所未有也。先生内峻洁而外和易,洒然物象之表,别蕴神理。老病聋,然接对宾友,恣谈不倦。复数结侣入歌场,危坐端视,默揣节奏低昂,曲终而后去。既鬻艺,播闻海内外,求索者相属弗绝。先生不忧贫,遂时推所获恤交游戚党。客有过,述市人鉴赏择取,类以耳为目,颇怪之。先生笑曰:“使彼果皆用目者,吾曹不几饿死耶?”虽戏语,亦可窥见先生不自护其能而矜所长也。先生卒年八十有四。岁壬申某月日,归葬杭州塘栖之超山。

曾祖讳芳南,国子监生;祖讳渊,举人,官海盐教谕;考讳辛甲,举人,截取知县。所聘章恭人已死寇难,乃娶施恭人,精勤慈俭,能佐先生成其志,前先生十年卒。子育、涵、迈。女一,育殇。涵出为从父后,能刻印与绘事。迈及妇、女并工篆隶,互传先生一艺以自名。著《缶庐诗》若干卷,《别集》若干卷,《缶庐印存》若干卷。

先生卒之岁逢重九,尚集群流为登高之会。酒罢,揖别先生层楼上,对之竦然,若古木,若瘦藤寒石,缥渺出霄光霞气中也。未几而先生死矣。

(节选自《散原精舍文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迹其所就  迹:考察

B.尽交当世通雅方闻擅艺能之彦 彦:有才学、德行的人

C.危坐端视  危:高

D.吾曹不几饿死耶  曹: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昌硕年少经历寇乱,一生都饱含痛苦,老时又多病耳聋,但他仍不改生活情趣,而且能够救济别人。

B.吴昌硕艺术创作,既能向古今人学习,又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表现出自己的节操性情。

C.吴昌硕的很多作品虽然被外国人当做珍宝,荣誉超过了很多中国名人,但他并不夸耀自己的才能。

D.吴昌硕的妻子能协助他完成志向,他的子女继承了他艺术的创作技艺,篆书隶书的成就甚至超过了他。

7.概述第三段中吴昌硕“为世所重”的原因。(3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诗至老弥勤苦,抒摅胸臆,出入唐宋间健者。(3分)

(2)乃出为小吏江苏,寻晋直隶州知州,摄安东令,一月即谢去。(4分)

(3)既鬻艺播闻海内外,求索者相属弗绝。(3分)

答案:

5.C(端正)

6.D(“篆书隶书成就超过了他”无中生有)

7.广交朋友、热心,平和、谦虚,洒脱、幽默。

8.

(1)写诗到老更加勤奋刻苦,抒发胸怀,融会贯通唐宋名家的技艺。

(2)于是离家到江苏出任小吏,不久晋升为直隶州知州,代理安东令,一个月后就辞官离去。

(3)出售作品后,名声传扬于海内外,寻求他作品的人连接不断。

参考译文:

丁卯年的十一月六日,安吉吴先生在上海去世。在沪士大夫和他的.旧交、诸弟子及海邻国游客、爱慕崇敬先生的海外商人,都相继赶来吊唁哭泣。

先生因为诗书画篆刻记得负盛名几十年。他的篆刻以秦汉印玺为基础,收敛放纵竭尽它的变化,充满趣味。书法摹仿猎碣,运用铁钩子锁法。写诗到老更加勤奋刻苦,抒发胸臆,融会贯通唐宋名家的技艺。画作学习青藤,白阳,参考石田,大涤、雪个。考察他的成就,没有不驾驭包容各家妙处,与古代大家之法暗合,不落窠臼,最终能体现自我独特个性。他奇崛的气韵,疏放朴实的态度,天然的乐趣,完全像他的形貌,节操性情也由此表达了出来。所以世上的重先生艺术的人,也越来越重视先生的为人。

先生名俊卿,字昌硕,后来用字流传于世,缶庐、苦铁都是自己所起之号,浙江安吉人。年轻时遭遇战乱,所住的村落遭屠杀,所住人家几乎全部被杀光。祖母严氏、母亲万氏和弟弟妹妹及妻子章氏都惨遭杀戮,先生带着父亲辗转迁徙,也多次从濒临死亡的困境中脱离出来。因此终其一身都饱含痛苦。考上诸生之后,贫困严重,于是离家到江苏出任小吏,不久晋升直隶州知州,代理安东令,一个月就辞去了。长期留在吴会,全部结交当时通达高雅博闻擅长技艺的才俊,和杨岘老人,任颐老人切磋最深。晚年辗转客居沪上,技艺更精,名声更高。日本人争着把他的作品当作珍宝,仰慕他的风采和操守,甚至作模筑像,放在孤山石窟,成为游览胜地。之前这种待遇是中国名人所没有能得到的。先生内心高洁而外表随和平易,对于外物之表象非常洒脱,而内里则蕴含着别样的神奇和理趣。先生老年多病且耳聋,然而接待宾客,纵谈不厌倦。又多次结伴进入歌场,正襟危坐,安静地默默地揣摩节奏高低,曲终,然后离开。出售作品后,名声传扬海内外,寻求他作品的连接不断。先生不担心贫穷,不时把所得救济抚恤让给朋友亲戚。有客人拜访他,叙述商人鉴赏选择他的作品时,大都用耳中所听到的传闻来代替眼睛的选择,感到很奇怪。先生笑着说:“假使他们果真都用眼睛选择,我们不几乎要饿死吗?”虽然开玩笑,也可以看到先生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及所长。先生去世时八十四岁。壬申年某月某日送回乡安葬于杭州塘栖的超山。

曾祖父名芳南,国子监生;祖父名渊,举人,官至海盐教谕;父亲名辛甲,举人,官至知县。妻子章氏已死于战乱,就娶了施氏,施氏勤奋慈悲节俭,能协助先生成全他的志向,先于先生十年去世。子吴育、吴涵、吴迈、一女,已亡。吴涵出来成为堂叔伯后代,能刻印和绘画。吴迈和妻子、女儿都精于篆书隶书,传承先生一种技能来称名于世。著有《缶庐诗》若干卷,《别集》若干卷,《缶庐印存》若干卷。

先生去世的那一年,逢重阳节,还聚集名流登高宴会。酒罢,我和先生在高楼上作揖告别,面对先生,感到震惊,觉得他像瘦藤和冷石,仙风道骨,在天光霞气中隐隐约约,似有似无的。不久,先生死了。

篇3:高中语文文言文吴昌硕墓志铭阅读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吴昌硕墓志铭阅读答案

原诗

丁卯岁之十一月六日,安吉吴先生卒于沪上。居沪士大夫与其游旧诸门弟子,及海东邻国游客侨贾慕向先生者,类相率奔走吊哭。

盖先生以诗书画篆刻负重名数十年。其篆刻本秦汉印玺,敛纵尽其变,机趣洋溢;书摹猎碣,运以铁钩锁法;为诗至老弥勤苦,抒摅胸臆,出入唐宋间健者;画则宗青藤、白阳,参之石田、大涤、雪箇。迹其所就,无不控括众妙,与古冥会,划落臼窠,归于孤赏。其奇崛之气,疏朴之态,天然之趣,毕肖其形貌,节概情性以出。故世之重先生艺术者,亦愈重先生之为人。

先生讳俊卿,字昌硕,后以字行,缶庐、苦铁咸所自号,浙江安吉人也。少遭寇乱,所居村屠杀,编户几尽。祖母氏严、母氏万并弟妹及聘妻章氏皆殉之。先生持父转徙,亦屡脱于濒死。由是茹痛习苦终其身。既补诸生,贫困甚,乃出为小吏江苏,寻晋直隶州知州,摄安东令,一月即谢去。久留吴会,尽交当世通雅方闻擅艺能之彦,于杨叟岘,任叟颐磋磨尤笃。晚岁转客沪上,艺益进,名益高。日本人士争宝其所制,挹其风操,至范金铸像,投置孤山石窟,为游观胜处。前此遇中国名辈所未有也。先生内峻洁而外和易,洒然物象之表,别蕴神理。老病聋,然接对宾友,恣谈不倦。复数结侣入歌场,危坐端视,默揣节奏低昂,曲终而后去。既鬻艺,播闻海内外,求索者相属弗绝。先生不忧贫,遂时推所获恤交游戚党。客有过,述市人鉴赏择取,类以耳为目,颇怪之。先生笑曰:使彼果皆用目者,吾曹不几饿死耶?虽戏语,亦可窥见先生不自护其能而矜所长也。先生卒年八十有四。岁壬申某月日,归葬杭州塘栖之超山。

曾祖讳芳南,国子监生;祖讳渊,举人,官海盐教谕;考讳辛甲,举人,截取知县。所聘章恭人已死寇难,乃娶施恭人,精勤慈俭,能佐先生成其志,前先生十年卒。子育、涵、迈。女一,育殇。涵出为从父后,能刻印与绘事。迈及妇、女并工篆隶,互传先生一艺以自名。著《缶庐诗》若干卷,《别集》若干卷,《缶庐印存》若干卷。

先生卒之岁逢重九,尚集群流为登高之会。酒罢,揖别先生层楼上,对之竦然,若古木,若瘦藤寒石,缥渺出霄光霞气中也。未几而先生死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迹其所就 迹:考察

B.尽交当世通雅方闻擅艺能之彦 彦:有才学、德行的人

C.危坐端视 危:高

D.吾曹不几饿死耶 曹: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昌硕年少经历寇乱,一生都饱含痛苦,老时又多病耳聋,但他仍不改生活情趣,而且能够救济别人。

B.吴昌硕艺术创作,既能向古今人学习,又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表现出自己的节操性情。

C.吴昌硕的很多作品虽然被外国人当做珍宝,荣誉超过了很多中国名人,但他并不夸耀自己的才能。

D.吴昌硕的妻子能协助他完成志向,他的子女继承了他艺术的创作技艺,篆书隶书的成就甚至超过了他。

7.概述第三段中吴昌硕为世所重的原因。(3分)

答案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诗至老弥勤苦,抒摅胸臆,出入唐宋间健者。(3分)

译文:

(2)乃出为小吏江苏,寻晋直隶州知州,摄安东令,一月即谢去。(4分)

译文:

(3)既鬻艺播闻海内外,求索者相属弗绝。(3分)

译文:

《吴昌硕墓志铭》阅读答案:福清语文教育网整理

5.C(端正)

6.D(篆书隶书成就超过了他无中生有)

7.广交朋友、热心,平和、谦虚,洒脱、幽默。

8.

(1)写诗到老更加勤奋刻苦,抒发胸怀,融会贯通唐宋名家的技艺。

(2)于是离家到江苏出任小吏,不久晋升为直隶州知州,代理安东令,一个月后就辞官离去。

(3)出售作品后,名声传扬于海内外,寻求他作品的人连接不断。

译文

丁卯年的十一月六日,安吉吴先生在上海去世。在沪士大夫和他的旧交、诸弟子及海邻国游客、爱慕崇敬先生的'海外商人,都相继赶来吊唁哭泣。

先生因为诗书画篆刻记得负盛名几十年。他的篆刻以秦汉印玺为基础,收敛放纵竭尽它的变化,充满趣味。书法摹仿猎碣,运用铁钩子锁法。写诗到老更加勤奋刻苦,抒发胸臆,融会贯通唐宋名家的技艺。画作学习青藤,白阳,参考石田,大涤、雪箇。考察他的成就,没有不驾驭包容各家妙处,与古代大家之法暗合,不落窠臼,最终能体现自我独特个性。他奇崛的气韵,疏放朴实的态度,天然的乐趣,完全像他的形貌,节操性情也由此表达了出来。所以世上的重先生艺术的人,也越来越重视先生的为人。

先生名俊卿,字昌硕,后来用字流传于世,缶庐、苦铁都是自己所起之号,浙江安吉人。年轻时遭遇战乱,所住的村落遭屠杀,所住人家几乎全部被杀光。祖母严氏、母亲万氏和弟弟妹妹及妻子章氏都惨遭杀戮,先生带着父亲辗转迁徙,也多次从濒临死亡的困境中脱离出来。因此终其一身都饱含痛苦。考上诸生之后,贫困严重,于是离家到江苏出任小吏,不久晋升直隶州知州,代理安东令,一个月就辞去了。长期留在吴会,全部结交当时通达高雅博闻擅长技艺的才俊,和杨岘老人,任颐老人切磋最深。晚年辗转客居沪上,技艺更精,名声更高。日本人争着把他的作品当作珍宝,仰慕他的风采和操守,甚至作模筑像,放在孤山石窟,成为游览胜地。之前这种待遇是中国名人所没有能得到的。先生内心高洁而外表随和平易,对于外物之表象非常洒脱,而内里则蕴含着别样的神奇和理趣。先生老年多病且耳聋,然而接待宾客,纵谈不厌倦。又多次结伴进入歌场,正襟危坐,安静地默默地揣摩节奏高低,曲终,然后离开。出售作品后,名声传扬海内外,寻求他作品的连接不断。先生不担心贫穷,不时把所得救济抚恤让给朋友亲戚。有客人拜访他,叙述商人鉴赏选择他的作品时,大都用耳中所听到的传闻来代替眼睛的选择,感到很奇怪。先生笑着说:假使他们果真都用眼睛选择,我们不几乎要饿死吗?虽然开玩笑,也可以看到先生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及所长。先生去世时八十四岁。壬申年某月某日送回乡安葬于杭州塘栖的超山。

曾祖父名芳南,国子监生;祖父名渊,举人,官至海盐教谕;父亲名辛甲,举人,官至知县。妻子章氏已死于战乱,就娶了施氏,施氏勤奋慈悲节俭,能协助先生成全他的志向,先于先生十年去世。子吴育、吴涵、吴迈、一女,已亡。吴涵出来成为堂叔伯后代,能刻印和绘画。吴迈和妻子、女儿都精于篆书隶书,传承先生一种技能来称名于世。著有《缶庐诗》若干卷,《别集》若干卷,《缶庐印存》若干卷。

先生去世的那一年,逢重阳节,还聚集名流登高宴会。酒罢,我和先生在高楼上作揖告别,面对先生,感到震惊,觉得他像瘦藤和冷石,仙风道骨,在天光霞气中隐隐约约,似有似无的。不久,先生死了。

篇4:陈三立《吴昌硕墓志铭》原文阅读及译文

陈三立《吴昌硕墓志铭》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

丁卯岁之十一月六日,安吉吴先生卒于沪上。居沪士大夫与其游旧诸门弟子,及海东邻国游客侨贾慕向先生者,类相率奔走吊哭。

盖先生以诗书画篆刻负重名数十年。其篆刻本秦汉印玺,敛纵尽其变,机趣洋溢;书摹猎碣,运以铁钩锁法;为诗至老弥勤苦,抒摅胸臆,出入唐宋间健者;画则宗青藤、白阳,参之石田、大涤、雪箇。迹其所就,无不控括众妙,与古冥会,划落臼窠,归于孤赏。其奇崛之气,疏朴之态,天然之趣,毕肖其形貌,节概情性以出。故世之重先生艺术者,亦愈重先生之为人。

先生讳俊卿,字昌硕,后以字行,缶庐、苦铁咸所自号,浙江安吉人也。少遭寇乱,所居村屠杀,编户几尽。祖母氏严、母氏万并弟妹及聘妻章氏皆殉之。先生持父转徙,亦屡脱于濒死。由是茹痛习苦终其身。既补诸生,贫困甚,乃出为小吏江苏,寻晋直隶州知州,摄安东令,一月即谢去。久留吴会,尽交当世通雅方闻擅艺能之彦,于杨叟岘,任叟颐磋磨尤笃。晚岁转客沪上,艺益进,名益高。日本人士争宝其所制,挹其风操,至范金铸像,投置孤山石窟,为游观胜处。前此遇中国名辈所未有也。先生内峻洁而外和易,洒然物象之表,别蕴神理。老病聋,然接对宾友,恣谈不倦。复数结侣入歌场,危坐端视,默揣节奏低昂,曲终而后去。既鬻艺,播闻海内外,求索者相属弗绝。先生不忧贫,遂时推所获恤交游戚党。客有过,述市人鉴赏择取,类以耳为目,颇怪之。先生笑曰:“使彼果皆用目者,吾曹不几饿死耶?”虽戏语,亦可窥见先生不自护其能而矜所长也。先生卒年八十有四。岁壬申某月日,归葬杭州塘栖之超山。

曾祖讳芳南,国子监生;祖讳渊,举人,官海盐教谕;考讳辛甲,举人,截取知县。所聘章恭人已死寇难,乃娶施恭人,精勤慈俭,能佐先生成其志,前先生十年卒。子育、涵、迈。女一,育殇。涵出为从父后,能刻印与绘事。迈及妇、女并工篆隶,互传先生一艺以自名。著《缶庐诗》若干卷,《别集》若干卷,《缶庐印存》若干卷。

先生卒之岁逢重九,尚集群流为登高之会。酒罢,揖别先生层楼上,对之竦然,若古木,若瘦藤寒石,缥渺出霄光霞气中也。未几而先生死矣。

(节选自《散原精舍文集》)

译文:

丁卯年的十一月六日,安吉吴先生在上海去世。在沪士大夫和他的旧交、诸弟子及海邻国游客、爱慕崇敬先生的海外商人,都相继赶来吊唁哭泣。

先生因为诗书画篆刻记得负盛名几十年。他的篆刻以秦汉印玺为基础,收敛放纵竭尽它的变化,充满趣味。书法摹仿猎碣,运用铁钩子锁法。写诗到老更加勤奋刻苦,抒发胸臆,融会贯通唐宋名家的技艺。画作学习青藤,白阳,参考石田,大涤、雪箇。考察他的成就,没有不驾驭包容各家妙处,与古代大家之法暗合,不落窠臼,最终能体现自我独特个性。他奇崛的气韵,疏放朴实的态度,天然的乐趣,完全像他的形貌,节操性情也由此表达了出来。所以世上的重先生艺术的'人,也越来越重视先生的为人。

先生名俊卿,字昌硕,后来用字流传于世,缶庐、苦铁都是自己所起之号,浙江安吉人。年轻时遭遇战乱,所住的村落遭屠杀,所住人家几乎全部被杀光。祖母严氏、母亲万氏和弟弟妹妹及妻子章氏都惨遭杀戮,先生带着父亲辗转迁徙,也多次从濒临死亡的困境中脱离出来。因此终其一身都饱含痛苦。考上诸生之后,贫困严重,于是离家到江苏出任小吏,不久晋升直隶州知州,代理安东令,一个月就辞去了。长期留在吴会,全部结交当时通达高雅博闻擅长技艺的才俊,和杨岘老人,任颐老人切磋最深。晚年辗转客居沪上,技艺更精,名声更高。日本人争着把他的作品当作珍宝,仰慕他的风采和操守,甚至作模筑像,放在孤山石窟,成为游览胜地。之前这种待遇是中国名人所没有能得到的。先生内心高洁而外表随和平易,对于外物之表象非常洒脱,而内里则蕴含着别样的神奇和理趣。先生老年多病且耳聋,然而接待宾客,纵谈不厌倦。又多次结伴进入歌场,正襟危坐,安静地默默地揣摩节奏高低,曲终,然后离开。出售作品后,名声传扬海内外,寻求他作品的连接不断。先生不担心贫穷,不时把所得救济抚恤让给朋友亲戚。有客人拜访他,叙述商人鉴赏选择他的作品时,大都用耳中所听到的传闻来代替眼睛的选择,感到很奇怪。先生笑着说:“假使他们果真都用眼睛选择,我们不几乎要饿死吗?”虽然开玩笑,也可以看到先生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及所长。先生去世时八十四岁。壬申年某月某日送回乡安葬于杭州塘栖的超山。

曾祖父名芳南,国子监生;祖父名渊,举人,官至海盐教谕;父亲名辛甲,举人,官至知县。妻子章氏已死于战乱,就娶了施氏,施氏勤奋慈悲节俭,能协助先生成全他的志向,先于先生十年去世。子吴育、吴涵、吴迈、一女,已亡。吴涵出来成为堂叔伯后代,能刻印和绘画。吴迈和妻子、女儿都精于篆书隶书,传承先生一种技能来称名于世。著有《缶庐诗》若干卷,《别集》若干卷,《缶庐印存》若干卷。

先生去世的那一年,逢重阳节,还聚集名流登高宴会。酒罢,我和先生在高楼上作揖告别,面对先生,感到震惊,觉得他像瘦藤和冷石,仙风道骨,在天光霞气中隐隐约约,似有似无的。不久,先生死了。

篇5:钱烈女墓志铭阅读及答案参考

(清)王猷定

扬州有死节而火葬于卞忠贞祠南十五步[1],为镇江钱烈女之墓。烈女死明弘光乙酉四月二十七日,五日乃火。以家于忠贞祠,即其地为墓。当其死,告于父:无葬此土,以尸投火。父如其言。南昌王猷定客扬州,与里人谈乙酉事,辄为诗文吊之。岁丙申春,其父乞余铭,痛哭言曰:

吾老人无儿,自吾女死,而老人不欲生也。城破,督师史公率兵趋东门,女决其必死,己持刀欲自刭,余挽其手;积薪以焚,余又夺去;结缳,丝绝,缳又断。余皇急不知所出,不得已,乃予以药曰:汝姑视缓急可也。猷定为之感泣,时宾客闻者皆流涕。

又言曰:呜呼!吾老人十年以来,头童然秃且尽,而视听茫然,而肝肺崩裂,如沸如屠。然每忆吾女吞药不得死,吾老人不知生之可恋而死之可悲也!兵入,以戈刺床下,数刺,数抵其隙,乃去,不知女反匿床下。药发,喘不绝,余与老妻抱之恸,强饮以水,不死。女泣谓余曰:儿必死,无援儿为也。儿受生养十六年,父母又无男儿,不能与父母相养以生,相待以老,俾至于终身。而今使父母收我骨,目不瞑矣!父老祖宗之不血食,家世江南[2],当与母勉图归计耳。时注水庭中,立起,以头投水,水浅,自顶以上不及颈,余力持之起。目瞪,口泻水如注。是时雨甚,门外马蹄践血与泥,声溅溅[3]。比屋杀人焚炉,火四起。夜,女以纸渍水塞口鼻,强余手闭其气,令绝。余心痛,手不能举,又解衣带,强母缢之,母仓卒走出。闻足击床阁阁[4],呜呼,死矣!

猷定闻益悲,忍不铭?烈女名淑贤,父为镇江钱公应式,母卞氏。公善医,活人者众。女死后,受兵梃刃数十,不死,兵缚公欲杀,以手格之,皆仆地,反得免。卞时病甚,亦受刃,久之复苏,人以为女之阴助云。

铭曰:三光绝,一炬烈!后土争之土欲裂。瘗尔于忠贞之旁,丽重离以照四方之缺。

[1]卞忠贞祠:在扬州南门内,为纪念晋代人卞壶而建。卞壶字望之,晋永嘉年间苏峻称兵叛乱,卞与苏苦战身亡,两个儿子也被害。谥忠贞。

[2]江南:指镇江。镇江在长江南,扬州在长江北。

[3]溅溅(jiān):水流声。

[4]阁阁:象声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父如其言。 如:依照。

B、辄为诗文吊之。 吊:悼念。

C、女以纸渍水塞口鼻。 渍:沾染。

D、比屋杀人焚炉,火四起。 比:等到。

6、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钱烈女必死决心的一组是(3分)( )

①无葬此土,以尸投火。

②己持刀欲自刭。

③而今使父母收我骨,目不瞑矣!

④强余手闭其气,令绝。

⑤目瞪,口泻水如注。

⑥又解衣带,强母缢之。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⑥

7、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烈女死于明朝弘光乙酉四月二十七日,五天后火化。因为家住忠贞祠,靠近那块地修了墓。

B、扬州城被攻破,史可法率领军队奔向东门,烈女执意要自杀,于是持刀自杀,被家人拉住。

C、烈女由父母生养十六年,却不能扶持他们到老,由此深感愧疚。

D、烈女死后,他的父亲遭到棍棒兵刃数十创伤,但没死去,士兵绑着他想杀他,又用手击打他,把他打倒在地。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皇急不知所出,不得已,乃予以药曰:汝姑视缓急可也。(4分)

(2)余与老妻抱之恸,强饮以水,不死。(3分)

(3)父老祖宗之不血食,家世江南,当与母勉图归计耳。(3分)

参考答案:

5、D.(比:并,连。)(3分)

6、B.(①钱烈女遗言。③钱烈女对不能赡养父母深感自责。)(3分)

7、D.(又用手击打他,把他打倒在地错。)(3分)

8、①我恐惧慌张不知道该怎么办,实在没有办法,就把毒药给她,说:你姑且看事态发展的缓急情况(再做决定)也可以啊。(皇急、所出、予以药、缓急各1分)

②我和老妻抱着她悲伤痛哭,用水强迫她喝下,她得以不死(或没有死掉)。(恸, 强饮以水句式,不死主语补充,各1分)

③(家族的)老祖宗们不能接受祭祀,家庭的世业(或我们的籍贯)在镇江,你应当与母亲尽力图谋回归的计划。血食、家世江南、勉各1分)

篇6:《欧阳伯和墓志铭》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裹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日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傀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8.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9.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

6.C 7.D

8.(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9.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译文: 欧阳伯和墓志铭(翻译) 张耒

老人家姓欧阳,名发,字伯和,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欧阳修的大儿子。他为人纯真朴实,不欺骗人,表里如一,清静寡欲,没有什么特别爱好,只是专心一意爱好礼义,在学习方面很刻苦。胡瑗掌管太学,号称大儒,用法律制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这时候他的父亲欧阳修已经显贵,他年龄已15岁,就拜胡瑗为老师,恭谨温顺,谨小慎微,又完全能够讲解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年长以后,学问大有长进,他不钻研科举方面的文词,只研究原始宇宙立“道”方面的原理,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君臣世系、制度文物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学问他没有不研习的。他研究学问不致力于抄袭掠取他人的成果来应付眼前的需要,一定刨根究底,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论定编次,分门别类,对某一问题的考证一定要有所得,获得的结果一定能够得到运用。唉!他的志向太宏大了。然而他与别人不随便合流,论辩事理时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即使)遇到权贵也不稍微屈从退让,关键之处一定表明自己的想法,因此也不肯轻易尝试显示自己所拥有的看法,人们也很少能真正了解他。他的死,现在眉山的苏轼哭他,认为他得到了他父亲欧阳修的学问,与汉代蔡邕、晋代的张华属一样的。

他担任殿中丞时,曹太后死了,朝廷下诏书要求确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襄拿不定主意不能解决,正要上朝,召见他询问相关制度,他不慌不忙地回答,陈襄就上奏朝廷,采用他的建议。当时朝廷正下达司天监讨论古代占问天象的书是否相同,将调和综合为天文之书,长时间不能完成,而陈襄正总管这件事情,就推荐他负责修订。他推求、考证正确、错误,采纳、舍弃、比较、排序,书写成后,朝廷下诏收藏于太史局中。

他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写成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等,没写完的书还有十多部。

他的夫人吴氏,是过去的丞相吴充的女儿,被朝廷封为寿安县君。有一个儿子,叫欧阳宪,担任滑州韦城县主簿。有七个女儿。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他被安葬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他父亲欧阳修的墓旁,他的儿子欧阳宪来请求我为他父亲写此篇铭。

篇7:《欧阳伯和墓志铭》阅读答案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裹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日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阅读训练】: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傀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8.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6.C

7.D

8.(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9.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篇8:《欧阳伯和墓志铭》阅读答案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

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

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

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

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

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

从容为言,裹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

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

《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日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

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傀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8.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9.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6.C

7.D

8.(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9.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译文

先生姓欧阳氏,名发,字伯和,(江西)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文忠公欧阳修的长子。先生为人纯朴诚实,不会欺骗他人,对内对外能做到态度同一,淡薄名利,没有特殊的不良爱好,他志向坚定,爱好礼义,学习刻苦。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制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这时欧阳修禄位已高,先生已经十五岁,就拜胡瑗为师,恭谨温顺,又完全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先生长大以后,更加重视学问,不去研究那些应对科举考试的文章词藻,只去探究古代那最早出现的论议文字,从上古时代始有文书以来直到现在,君主臣宦世代相传的系统,每个朝代的法令规范以及礼乐制度,其它至于天文地理等学问,没有不学习研究的。先生学习这些不是为了追求应对眼前而浮光掠影,只注意枝枝节节,而一定探本溯源,了解学问的前因后果。编辑整理资料都分门别类,考查研究一定要有收获,有收获还要能有所用。啊,先生的志向也算够大的了!但是,他与人相处不随意迎合他人,议论事情坚持原则,即使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会有一点屈居其下的意思,关键时一定要陈述自己的意见,因此,他们也不愿意随意任用他,让他发挥其所能,因而,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的。现在,先生已经去世了,眉山苏子瞻(苏轼)感到很悲伤,认为先生继承了其父文忠公(欧阳修)的学问,可以称得上是东汉蔡邕(字伯喈)、西晋张华(字茂先)这类人了。

先生做殿中丞时,曹太后逝世,皇帝下诏确定皇曾孙服制。负责仪礼的礼官陈襄犹豫不决,将前往哭吊前,召见先生,询问服制之礼,先生从容应答,陈襄当即奏禀皇上,采纳了先生意见。在这时候,正值司天监讨论古代测候风云星月的占卜的书籍是否有不同,准备协调不同意见,创制天文书,很长时间没能完成,这时,陈襄正总管这件事,就推荐先生参加修订。先生推求考证,判断是非,取舍比较,编订完成后,皇帝下诏将此书藏于太史局。

先生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编著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他未完成的著述还有几十篇。

先生夫人吴氏,是原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封寿安县君。儿子一个,名宪,做过滑州韦城县主簿。女儿七个。先生于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于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欧阳修)的墓地,其子欧阳宪前来,要我为先生写一篇墓志铭。

【金文潮 试译】

篇9:遵义黎君墓志铭阅读答案

曾国藩

君讳恺,字雨耕,晚自号石头山人,遵义黎氏。曾祖国柄。祖正训,禀贡生。考安理,举人,山东长山县知县。长山君二子,长曰恂,字雪楼,云南大姚县知县;君其次也。雪楼厚重寡言,气盖一世;君则倜傥通易,周览群书。兄弟间自为师友。长山君少遭不造,备历艰险,既见二号之成,乃大欢慰。二号翼翼趋承,应唯婴儿也。

嘉庆十八年,逆贼林清②等倡乱,内煽京师,外起滑县,河南北、山东、直隶震动。时长山君仕山东,雪楼侍于官所,讹言四起。或告于贵州曰:“长山破矣,县令殉城死矣,雪楼殉父矣。亲属都无存者,仅存两孺子,漂转吴楚间去矣。”君于时奉母杨太宜人在家,闻则北望号痛,请于母,刻回戒途,赴山东之难。至长山,则阖门故无恙,传者妄也。由是远近以孝归之。君曰:“父兄得全,幸也。庸有称乎?”

雪楼之自桐乡以忧归也,家居十五六年,君晨夕造请,进止雍雍,语或不合,亦敬应之,而徐理之,终无所讲。雪楼尝病喉痹,绝言与食。君午夜祷于宗祠,泣曰:“必死者,请以我代。”喉亦旋愈。其敬嫂也如严其兄,其训群从如教其于,盖历久而不改,至其终身,亦卒不少懈。

(选自《曾国藩文集》 ,有删改)

【注】 ① 曾国藩(1811 - 1872 ) ,字伯涵,号涤生,政治家、文学家,“晚清四大名臣”之一。② 林清:清嘉庆年间河北、河南、山东农民起义首领。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考安理 考:父亲

B .县令殉城死矣 殉:殉职,殉难

C .终无所忤忤:违反,抵触

D .其敬嫂也如严其兄 严:严厉

13.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① 君其次也 ② 吾其还也

B .① 时长山君方仕山东 ② 吴之民方痛心焉

C .① 赴山东之难 ② 未之有也

D .① 语或不合 ② 或百步而后止

14 .根据文本,简要概括黎恺“孝”的表现。(3 分)

1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 l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 分)

( 2 )父兄得全,幸也。庸有称乎?( 3 分)

( 3 )君午夜祷于宗祠,泣曰:“必死者,请以我代。”( 3 分)

12.(3分)D(严:尊敬,义同“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中的“严”)

13.(3分)B(B项正在;A项①代词,他,②还是,表商量语气;C项①的,②代词,这样;D.①有时候;②有的人)

14.(3分)①恭谨侍奉父亲; ②闻变北望号痛; ③在家奉养母亲;④遇事听命母亲;⑤远赴山东寻父。

评分建议:3分,1点1分,答出3点即为满分。表现对父亲或母亲的态度或行为,意思对即可。特别注意:照抄原文未加以概括,该点不得分;概括语言冗长不简洁,适当扣分;答对兄长的态度行为该点不得分。

15.(9分)(1)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评分建议:3分,“疾”、“辞”及句子通顺各1分。注意:句子出现语病扣1-2分。

(2)父亲兄长能够(得以)保全,真是(我的.)幸运。哪里值得受到称赞呢?

评分建议:3分,“得”、“庸”及判断句式各1分。

(3)先生深夜到宗庙祷告,哭着说:“(如果)一定要让大哥死,请用我代替他。

评分建议:3分。“祷于宗祠”、“必”、“以”各1分。“必”解释为“果真”“如果”“假使”“一定”“倘若”,都算对。

参考译文:

先生名黎恺,字雨耕,晚年自号石头山人,是遵义黎姓。曾祖黎国柄。祖父黎正训,曾以廪生入选贡生。父亲黎安理,举人出身,曾任山东长山知县。长山君有两个儿子,长子名黎恂,字雪楼,做过云南大姚知县;先生排行第二。雪楼温厚持重、沉稳少言,气度超凡;先生却洒脱通达,博览群书。兄弟二人互相亦师亦友。长山君自幼经历不幸,历尽艰辛,看到两个儿子学有所成,十分欣慰。二人侍奉父亲恭敬谨慎,(始终)像孩子一样遵从(父亲的教诲)。

嘉庆十八年,叛贼林清等人作乱,在京师密谋鼓动,从滑县起兵进犯,河南、山东、直隶都被震动。当时,长山君正在山东做官,黎雪楼随身侍奉。(此时)谣言四起,有人回到贵州告诉黎家:“长山县城(已被乱贼)攻破了,黎县令以身殉职了,雪楼也为父殉节了。家里再也没有活着的成年人,仅幸存两幼儿,流落到江南了。”先生是时正在家侍奉母亲杨太宜人,听此噩耗就望北恸哭,遂向母亲请命,即刻出发,奔赴山东危难之地。到了长山县,幸而全家平安,(原来)传言是假的。从此远近乡里把他当做孝道楷模。先生却说:“父亲兄长能够(得以)保全,真是(我的)幸运。哪里值得受到称赞呢?”

长兄因守丧告归,在家生活了十五六年,先生早晚临前问候,举止得体,(长兄)言语或有不妥,(先生)也(暂时)恭敬地顺应他,之后再慢慢地正确处置,始终没有冒犯过兄长。雪楼曾经咽喉生病,无法说话和进食。先生深夜到宗庙祷告,哭着说:“我(的才德)不如大哥,大哥不能死。(如果)一定要让大哥死,请用我代替他。”(雪楼)咽喉不久也就痊愈了。他像敬重长兄一样敬重长嫂,像训导子女一样训导侄辈,终生如此,最终也没有一点懈怠。

篇10:《徂徕石先生墓志铭》阅读以及答案

《徂徕石先生墓志铭》阅读以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徂徕先生姓石氏,名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也。徂徕鲁东山,而先生非隐者也,其仕尝位于朝矣,鲁之人不称其官而称其德,以为徂徕鲁之望,先生鲁人之所尊,故因其所居山以配其有德之称,曰徂徕先生者,鲁人之志也。

先生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虽在畎亩,不忘天下忧。以谓时无不可为,为之无不至,不在其位,则行其言。吾言用,功利施于天下,不必出乎己;吾言不用,虽获祸咎,至死而不悔。其遇事发愤,作为文章,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世,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世俗颇骇其言,由是谤议喧然,而小人尤嫉恶之,相与出力必挤之死。先生安然,不惑不变。

先生自闲居租徕,后官于南京,常以经术教授。及在太常,益以师道自居,门人弟子从之者甚众,太学之兴,自先生始。其所为文章,曰某集者若干卷。其辞博辩雄伟,而忧思深远。其为言曰:“学者,学为仁义也。仁急于利物,义果于有为。惟忠能忘其身,惟笃于自信者,乃可以力行也。”

以庆历五年七月某日卒于家,享年四十有一。友人庐陵欧阳修哭之以诗,以谓待彼谤焰熄,然后先生之道明矣。先生既没,妻子冻馁不自胜,今丞相韩公与河阳富公分俸买田以活之。后二十一年,其家始克葬先生于某所。将葬,其子师讷与其门人姜潜、杜默、徐遁等来告曰:“谤焰熄矣,可以发先生之光矣,敢请铭。”某曰:“吾诗不云乎‘子道自能久’也,何必吾铭?”遁等曰:“虽然,鲁人之欲也。”乃为之铭曰:

徂徕之岩岩,与子之德兮,鲁人之所瞻;汶水之汤汤,与子之道兮,逾远而弥长。道之难行兮,孔孟遑遑。一世之屯兮,万世之光。曰吾不有命兮,安在夫桓魋与臧仓?自古圣贤皆然兮,噫子虽毁其何伤!

(节选自宋·欧阳修《徂徕石先生墓志铭》,有删改)

注:石介( 1005~1045),北宋儒家学者,经学家、文学家,与胡瑗、孙复一起被后人合称为“宋初三先生”.

6.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因其所居山以配其有德之称 配:媲美

B.不惑不变 惑:烦恼

C.义果于二爵为 果:果真

D.惟笃于自信者 笃:厚,满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 )

A.则行其言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而小人尤嫉恶之 而卒莫消长电

C.乃可以力行电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友人庐陵欧阳修哭之以诗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

8.下列对文章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遇事/发愤作为/文章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世/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

B.其遇事发愤/作为文章/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世/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

C.其遇事发愤/作为文章,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世/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

D.其遇事/发愤作为文章/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世/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

9.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地之人之所以称石介为“徂徕先生”,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徂徕山是当地的名望所在,而石介又受当地人所尊仰,以山名称呼石介,正是当地人的心愿。

B.石介敢于表达意见,对一些事常表达愤慨之情,写作一些文章来尽力陈述古今治乱成败的事情,用来揭露批评当世的弊端。

C.石介的文章语言丰富生动,宏大壮美,并且所流露的忧思意义深长,他说,在学术上有造诣的'人,学习的是仁义,所做应该对外物有利,应该有所作为。

D.为石介下葬前,为彰扬他的荣光,他的儿子和弟子请欧阳修写篇铭文,欧阳修因为在石介死后曾经写诗痛悼并高度赞扬过石介,所以一开始井没有应允。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言不用,虽获祸咎,至死而不悔。(3分)

(2)先生既没,妻子冻馁不自胜。(4分)

(3)遁等日:“虽然,鲁人之欲也.”(3分)

篇11:《张子野墓志铭》阅读答案

《张子野墓志铭》阅读答案

①吾友张子野既亡之二年,其弟充以书来请曰:吾兄之丧,将以今年三月某日葬于开封,不可以不铭,铭之莫如子宜。”呜呼!予虽不能铭,然乐道天下之善以传焉,况若吾子野者,非独其善可铭,又有平生之旧、朋友之恩与其可哀者,皆宜见于予文,宜其来请于予也。

②初,天圣九年,予为西京留守推官,是时,陈郡谢希深、南阳张尧夫与吾子野,尚皆无恙。于时一府之士,皆魁杰贤豪,日相往来,饮酒歌呼,上下角逐,争相先后,以为笑乐,而尧夫、子野退然其间,不动声气,众皆指为长者。【注】予时尚少,心壮志得,以为洛阳东西之冲,贤豪所聚者多,为适然耳。其后去洛,来京师,南走夷陵,并江汉,其行万三四千里,山砠水厓,穷居独游,思从曩人,邈不可得。然虽洛人至今皆以谓无如向时之盛,然后知世之贤豪不常聚,而交游之难得为可惜也。初在洛时,已哭尧夫而铭之,其后六年,又哭希深而铭之;今又哭吾子野而铭。于是又知非徒相得之难,而善人君子欲使幸而久在于世,亦不可得,呜呼,可哀也已!……

③子野为人,外虽愉怡,中自刻苦,遇人浑浑不见圭角,而志守端直,临事敢决。平居酒半,脱冠垂头,童然秃且白矣。予固已悲其早衰,而遂止于此,岂其中亦有不自得者邪?

④铭曰:嗟夫子野,质厚材良。孰屯其亨?孰短其长?岂其中有不自得,而外物有以戕?开封之原,新里之乡,三世于此,其归其藏。

【注】长者:重厚自尊,谓之长者。(语出《韩非子·诡使》)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铭之莫如子宜()

(2)洛阳东西之冲()

(3)思从曩人()

(4)孰短其长()

18.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其弟充以书来请曰

B.乐道天下之善以传焉

君何以知燕王(《廉蔺列传》)

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C.以为笑乐

D.而外物有以戕

亦不复以儿为念(《促织》)

以逞寡君之志(《崤之战》)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平居酒半,脱冠垂头,童然秃且白矣。

20.分析文中作者两次提到张子野“岂其中有不自得”的表达效果。(3分)

21.清代沈德潜评论本文“叙交游聚散死生,有山阳闻笛(即怀念故友)之感,子野可铭处自见”(《唐宋八大家古文》),结合这一评论,梳理第二段写作思路。(4分)

参考答案

17.(4分)(1)合适(2)交通要塞(3)从前的(4)缩短,减少

18. (2分)B

19.(3分)平日喝酒喝到一半,(他)脱帽低头,(我)突然发现(他)头顶秃了,头发斑白了。(得分点:“平居”、主语省略、“童然”)

20.(3分)主人公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作者只能以猜测的'语气,写其内心的悲苦。这与作者对他的认识如“退然其间,不动声气”“外虽愉怡,中自刻苦”等表现是吻合的。以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表达作者内心的悲苦。(内容分析1分,举例1分,手法及效果1分)

21.(4分)本段先写“交游”,将张先置于贤豪之列,作者以能交到这样的朋友而得意(“适然”)。继而写朋友之间“聚少离多”,充满惋惜之情(“可惜”)。最后写好朋友陆续去世,引出深深的哀叹(“可哀”)。情感上从适然,到可惜,到可哀,极尽委曲哀婉之能事,表达了对朋友深深的怀念。(叙述2分,情感2分)

吴昌硕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墓志铭范文

屯田郎中石君墓志铭阅读答案

墓志铭是 座右铭是

墓志铭的散文

文言墓志铭范文

苏轼《范景仁墓志铭》阅读答案及译文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青春的墓志铭

写给大学的墓志铭,写给时光的感谢信

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吴昌硕墓志铭阅读答案(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吴昌硕墓志铭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