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阅读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JILIN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梁惠王阅读答案(共含9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ILI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梁惠王阅读答案

篇1:梁惠王阅读答案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何必曰‘利’ 必:必然。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有以:有什么办法。

C.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弑:杀害。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丢弃。

2.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已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孟子回答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

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梁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3.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A

3.(1)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2)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3)如果轻视义重视利益,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满足。 马上分享给同学

篇2:梁惠王阅读答案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

参考答案:

1.D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篇3:梁惠王阅读答案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甲曳兵而走走,逃跑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棉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8.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五十步笑百步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者名之也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夜缒而出,见秦伯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向孟子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B.“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暗含讽刺,使对方醒悟。

C.孟子用“王道之始也“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呼应,提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告诫统治者不要归罪于年岁,而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王道,才是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参考答案

7答案:C.衣,穿

8答案:B均为介词,比。A介词,用;介词,因为C助词,主谓之间;助词,补足音节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

9答案:B.暗含讽刺不正确

篇4:梁惠王阅读答案

二: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弃甲曳兵而走走:逃跑

C、养生丧死无憾憾:遗憾

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申请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移其粟于河内

C、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鼓:敲鼓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树木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上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之所以赞扬梁惠王“好战”,是因为“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暗示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邻国国君治国不尽心无本质区别。

C、孟子在文章中提到的“王道”,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治天下。

D、孟子认为“行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顺应农时,合理发展生产,保障民生,施行教化。

13、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参考答案

9、D “申”为“反复陈述”。

10、B例句的“于”,到……去,介词;A,比,B同例句,C对于D在……上。

11、C树,动词,种上

12、A“赞扬”和“‘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错

13、(1)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2分)

(2)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2分)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篇5:梁惠王阅读答案

孟子答梁惠王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乐意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 “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1)承教:接受您的指教 (2)刃:刀子 (3)异:不同 (4)且:尚且

(5)恶:厌恶 (6)恶:怎么

(7)其:代词,指代“最初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

2.翻译

(1)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2)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3.上文中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表达作用?

孟子引用孔子的“始作俑者”来隐喻梁惠王领导无方,孟子批评梁惠王王府里那么奢侈,而老百姓却面带饥色,竟然饿死。

篇6:梁惠王上阅读答案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叟(sǒu),不远千里而来

B.万乘(shèng)之国

C.千乘之国弑(shì)其君者

D.未有仁而遗(wèi)其亲者也

解析:遗(yí)。

答案:D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何必曰利              必:必然。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有以:有什么办法。

C.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弑:杀害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丢弃

解析:“必”应理解为“一定”。

答案:A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远千里而来/曲肱而枕之

B、何以利吾身/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C、不为不多矣/乐亦在其中矣

D、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吾其还也

解析:选项D中的两个“其”:前者是代词,“他的”;后者是一个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答案:D

4、下列语句不能表明孟子“义利观”的是(    )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C.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D.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解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上下交征利”的情况下,大小诸侯与其卿大夫之间都可能发生祸乱。

答案:C

5、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己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孟子回答的“大王何必说‘利’?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

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解析:A项说法不当,虽然梁惠王说的是“利吾国”,当这不能证明他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因为在封建社会,国家是君主的国家,天下是君主的天下。

答案:A

6、把文中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2)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3)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会满足。

7、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王何必曰利

B.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C.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D.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解析:D项“无望”古义为,不要希望;今义,希望破灭,没有希望。其他三项古今意义相同:A何必:没有必要,不必;B尽心:用尽心思;C用心:专心,心思集中。

答案:D

8、梁惠王说的“利”与孟子说的“利”各是什么意思?孟子为什么要故意改变梁惠王的说法?

答案:

①梁惠王说的“利”,是“有利于吾国”的见解、建议、措施等,是“兴利除害”的“利”。孟子说的“利”,是“名利”“功利”“利益”等,是与“仁义”对立的概念。

②孟子故意改变梁惠王的说法,是为了宣传儒家的仁政思想,用“仁义”感化梁惠王。

9、根据本文内容,简要说明孟子的“义利观”。

答案:

举国争利,上下离心;施行仁义,家国和顺。追求私利会导致弑君杀父的恶行,躬行仁义则会有忠君孝父的美德。

篇7:《孟子·梁惠王上》阅读及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路》第9章)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洿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篇8:《孟子·梁惠王上》阅读及答案

18、对下列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以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D、孟子提出了他的施政思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19、上面两则选段反映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8.C(2分)      19、(4分)先富后教,以德治国

篇9:《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阅读答案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⑥,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⑧;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阅读答案

岳阳楼记和孟子梁惠王下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译文分析

《燃烧的木棉》梁惠娣阅读答案

《题梁王旧园》阅读答案

我的好朋友王诗惠作文

梁衡《壶口瀑布》阅读答案

王几何阅读答案

阅读王廷陈答案

太原王传阅读答案

梁惠王阅读答案(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梁惠王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