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宿广惠寺》阅读题及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Oooooolivia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庭坚《宿广惠寺》阅读题及答案(共含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Oooooolivi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黄庭坚《宿广惠寺》阅读题及答案

篇1:黄庭坚《宿广惠寺》阅读题及答案

黄庭坚《宿广惠寺》阅读题及答案

宿广惠寺

黄庭坚

鸦啼残照下层城,僧舍初寒夜气清。风乱竹枝垂地影,霜乾桐叶落阶声。

不遑将母伤今日,无以为家笑此生。都下苦无书信到,数行归雁月边横。

题目:

(1)本诗首、颔两联同为写景,但侧重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2)尾联是诗人的言情之语,请分析诗人是如何言情的。(4分)

参考答案:

(1)首联侧重整体,取鸦啼、残照、僧舍、夜气之景,渲染背景,既交代了自己的.行程,圣粤出了僧舍的特点:寒、清;颔联侧重细节,取风霜、竹枝、桐叶之景,细致描摹,营造出僧舍夜晚的冷清之境t是首联的延续。二者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2)尾联第一句,诗人借无书信到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漂泊不走、乡恩难解的苦闷;第二句,诗人荡开一笔,融情于景(或间接抒情),借夭边归雁尚可归家,反衬自邑有家难归的凄苦之情。

篇2:宿广惠寺,宿广惠寺黄庭坚,宿广惠寺的意思,宿广惠寺赏析

宿广惠寺,宿广惠寺黄庭坚,宿广惠寺的意思,宿广惠寺赏析 -诗词大全

宿广惠寺

作者:黄庭坚  朝代:北宋 鸦啼残照下层城,僧舍初寒夜气清。

风乱竹枝垂地影,霜乾桐叶落阶声。

不遑将母伤今日,无以为家笑此生。

都下苦无书信到,数行归雁月边横。

篇3:宿山寺阅读题带答案和赏析

宿山寺阅读题带答案和赏析

宿山寺

项 斯

栗叶重重复翠微,黄昏溪上语人稀。

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

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

中宵能得几时睡,又被钟声催著衣。

(1)简述本诗的行文思路。(5分)

(2)分析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以时间为顺序(黄昏月明中宵),首联写山寺所处的环境,颔联写初到山寺,颈联写夜宿山寺的所闻所见,尾联写诗人的感想。(5分,每点1分)

(2)山果落地的.声音,飞舞的萤火虫,反衬出山间夜晚的静寂;(1分)表现诗人彻夜不寐,孤独疲惫的情状;(1分)山果无人问津、自生自落,萤火虫没有目标、不停歇的飞舞,暗含诗人忧郁怨愤的人生感慨。(2分)

赏析

贾岛的《宿山寺》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七十三。全篇一山,一寺,一星,一水,一月,一云,一松,一鹤,一僧,来此一宿,不禁烦襟涤尽,皈依之念顿生。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片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契合一体,诗人的笔意,地僻境清,远离俗世,胸襟高洁,超群之致,随手拈来,流露于字里行间,实在令人叹而观止。

起笔从视觉形象写起:群峰高耸,山,无需多着墨,用一寒,其色自青,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而耸字极神,山高,峰极为挺拔。诗人投宿的寺院就坐落在群峰环绕的一座山峰的绝顶之上。作者用了水墨画的技法,勾画出山寺孤峙高寒的特点。

颔联始见奇笔,流星透疏水,星本不动,影落水中,水流而反似繁星流动,流淌中,繁星随水而逝,非是夜空中闪亮划过夜空之流星,空明澄净,引人入胜。最奇者,诗人竟把水分为疏和密,疏而能透,繁星倒影水中,厚密则显浊混,难以透莹光也。诗人之所以称为诗人,其感觉必异于常人的。月本不移,而片云飘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且为两物相逆而行,诗人短短五字,尽也。观察之细致,构想之奇瑰,非一颗敏感之心性不能为之,令人拍案叫绝。这两句的妙处渲染出空山幽寂清玲的气氛,有力地衬托了山寺的凄冷荒寂。

五、六句从自然景观转人人事议论。绝顶人来少,是说山寺因在绝顶而人迹罕至,揭示了山寺的远离市尘。高松鹤不群,写独鹤单栖高松之上。鹤为仙禽,青霄遗举,不于鸡鸳为伍,本即离尘脱俗,益以古刹旁之高松,巢在其上,倍显其了无俗气,卓尔不群。松鹤在古典诗文中,常作为高洁与长寿的象征,现在看到松鹤,自然使人想到植松养鹤之人。这就为下面写寺中高僧作了铺垫。

尾联两句,写寺中只有一位八十岁高僧,虽然久经春秋,却双足未曾落于尘世,一直与世无争。再看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二句,正是展现了具有象征意味的这位僧人的生活环境。推之全诗,可以看出,有此众岫环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而身临其境,投宿其寺,亲见其僧者,唯有诗人一人而已。如是,诗人的襟怀意趣不言可知。这正是作者立意的高明之处。

篇4:《宿集庆寺》阅读答案

[元] 仇远

平生三宿此招提②,眼底交游更有谁。

顾恺漫留金粟影,杜陵忍赋玉华诗。③

旋烹紫笋犹含箨,自摘青茶未展旗。

听彻洞箫清不寐,月明正照古松枝。

注释:①集庆寺建于宋理宗淳祐十二年,“轮奂极其靡丽”。元末建筑都毁于战火,还留存宋理宗御容一幅、燕游图一幅。②招提指寺院。③维摩诘又称“金粟如来”,东晋顾恺之曾在南京瓦官寺绘《维摩诘示疾壁画》。《玉华宫》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描写唐代旧宫的凄凉景象。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中“三”泛指作者多次来集庆寺游玩,表现对这座寺院的喜爱。

B. 颔联通过“金粟影”和“玉华诗”,写出了集庆寺当年的'繁盛辉煌。

C. 颈联写在园中烹调嫩笋、摘取新茶,表现了春天的寺园中萧条冷落。

D. 尾联通过静夜洞箫声营造出一幅凄清的夜景图,寄托心中诸多感怀。

E. 整首诗风格清雅委婉,含蓄蕴藉,体现了作为末世文人的家国情怀。

15. 仇远在诗中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是如何抒发的?

14. AB 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项,作者多次来到集庆寺游览,宋亡前是因为喜爱,宋亡之后则是借此感怀黍离之思,悼念故国。B项,错在“集庆寺当年的繁盛辉煌”。正确的分析:正用顾恺之的典故,含蓄地点出如今的集庆寺已遭毁弃,唯有理宗的画像空留、徒然无用。反用杜甫的典故,借古怀今,就算杜甫来到这里,看到如此衰破的景象,也会不忍写诗。构成今昔对比,变现荒凉寂静。

15. ①直抒胸臆,首联中写出了知交故友离世后自己的孤独落寞。②用典,正用顾恺之在瓦官寺画维摩诘的典故含蓄地点出如今的集庆寺已遭毁弃,唯有理宗的画像空留、徒然无用;反用杜甫写《玉华宫》诗的典故,表达叹息之情。③借景抒情,颈联作者把眼光投向了景物,原本是美轮美奂的寺庙建筑群,如今沦为了草木丛生、无人打理的地方,抒发昔盛今衰、故国沦亡之情。④以景结情,尾联在凄清的洞箫声中,皎洁的月光照在古松枝上,物是人非,王朝更替的感怀与清冷之景交融。

篇5:宿大慈寺古诗阅读答案

【清】范光阳

荒祠古冢凭高望,乱竹禅房向晚行。

断续风吹钟愈好,淡浓云过月还明。

里儒信口为诗句,野衲迎人亦世情。

惟有空山知我意,故飞小雨助溪声。

【注】衲:僧衣,借指僧人。

1.结合全诗,具体说说你对“惟有空山知我意”的“意”的理解。(4分)

2.简析“断续风吹钟愈好,淡浓云过月还明”一联的艺术手法及作用。(4分)

试题答案:

1.“意”指远离尘嚣、享受空寂的心境。从所写之景看,作者选取的荒祠、禅房、晚钟、明月、小雨、溪声这些意象映衬静寂空灵的特点,大自然给了作者停机息心的启迪。从所写之人看,乡里的读书人已经不能引为知己,连山里的和尚也变得圆滑世故,这里也有作者对俗世的不满之意。(对“意”的理解2分,具体分析2分。)

2.这一联运用对偶、对比映衬的手法。上联从听觉角度写,钟声之所以更加悦耳动听,是因为断断续续的风使得钟声拥有了节奏和韵律。下联从视觉角度写,月亮从云儿的遮掩中出来,反而显得更加明亮。言之成理即可。(说出艺术手法2分,分析作用2分)

语文阅读答题模板

1、过渡作用。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2、线索作用。高考考查的行文线索主要有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

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

3、人称作用。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感;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感情,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4、手法作用。表现手法主要指修辞手法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可参照《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注意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有时要求对语句进行赏析,但答题时必须考虑表现手法的作用。

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篇6:黄庭坚的《题落星寺》阅读答案及赏析

黄庭坚的《题落星寺》阅读答案及赏析

题落星寺(其三)

(宋)黄庭坚

落星开士②深结屋,龙阁老翁③来赋诗。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注释】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英宗治平进士。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在党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被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①落星寺:在鄱阳湖北,庐山南。相传天降巨星化为岛,寺即因此得名。

②开士:和尚。

③龙阁老翁:泛指文人墨客。

1.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中的“藏”、“接”字,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进行赏评(6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表现的?(5分)

参考答案:

1. (1)一个“藏”字写活了雨和山。蒙蒙细雨,从天空中飘撒下来,天地万物都像蒙上了层薄纱。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跳动的雨,俏皮而淘气,把山都藏了起来;“藏”字十分精妙,使连绵的雨,不尽的山,全部浑然地融为一体。(2)“接”字写出临窗遥望,渺渺茫茫的大江无边无际,江上星点的风帆,加上烟波浩淼的鄱阳湖的映衬,感觉帆相距遥远,好象永远也驶不到眼前,反衬出落星寺远离尘世的喧嚣。(6分,各3分,答出大意即可给分。)

2. (1)表达出作者对落星寺与世隔绝的生活的向往和仰慕之情。(2分)(2)这种感情是通过运用夸张、比喻、衬托等手法,对深山佛寺,墨客题诗,烟雨藏山,天帆到迟,宴寝清香,画图妙绝,蜂房户牖,煮茶燃藤等八幅画面的描摹,表现出来的。(4分,要求结合诗歌内容技巧分析。)

(1).这首诗表现了落星寺怎样的特点?

(2)请结合诗句赏析“小雨藏山客坐久”中,“藏”字的妙处。(4分)

(3)有评论认为“深”是全诗的关键,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幽静僻远,“深结屋”表明其在大山深处;远离尘嚣,“帆到迟”暗示远离喧闹;古朴雅致,焚香一炷,赏玩佛画;恬静高雅,枯藤煮茶,茶香宜人。

(2)(4分)答案示例:“藏”字运用拟人手法,好像雨是有知,俏皮而淘气,可以藏物,把山都藏了起来,写出雨的细密、山的深邃,进而写出雨山浑然融一体的朦胧感,表达了作者对落星寺及其所在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3)“深”有“幽静、僻远、清虚”之意。(1分)

第二联中,落星寺本来就建在山中,现在山也被雨所掩藏,更突显了落星寺的幽静僻远;(1分)

第三联中,直接描写了落星寺安寝处的清香与世隔绝,寺庙的壁画无人知晓,来表现寺庙的幽静僻远;(1分)

尾联中,描写了僧房像密集的蜂房一般,每个窗口都升起袅袅青烟,那是以藤煮茶,此乃幽居雅事,委婉地体现了落星寺幽居的清虚绝俗。(1分)

赏析:

《题落星寺》共有四首,其中第三首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这首诗开头两句点出寺院的幽深及寺院吸引着文人雅士的题咏。“开士”就是和尚。“龙阁老翁”是指诗人的舅父李公择,他曾经做过龙图阁直学士,当时颇有诗名。这里其实是泛指历代曾来此题诗的墨客骚人,也含有作者自况的意思。“深结屋”的“深”字是全诗的关键,落星寺坐落在山间深处,因而幽静寂寥,下文便全从“深”字铺展开去。

三四两句是此诗的警句,“小雨藏山”的“藏”字将雨和山都写活了。蒙蒙的细雨,从灰暗的天上飘散下来,密密麻麻的,给天地万象都蒙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似乎要把眼前的一切都包藏在它无边无际的帷幔之中,诗人这里所捕捉的就是这样的形象。“藏山”二字,语本《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是庄子的想象。而此句是想象与现实的结合,“小雨藏山”,人们司空见惯,然而只有在洞察敏锐的诗人笔下,才能以凝炼的`字句再现出这一画面。

天公既以小雨留客,诗人只得在寺中闲坐。偶尔极目一望,那远接天涯的长江上时有星星点点的风帆慢慢驶近,但终因相距太远,像是永远也驶不到跟前。这一句的诗意是从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化出。这一联对仗自然工稳,而且一气流走,不露斧凿之痕,但仔细品味,可见诗人锤炼诗句的功夫。这里虽是写景,然而景中有人、有情,“客”是诗人自指,但好客的主人也已隐然可见。这两句于写景中表现了落星寺的清幽僻静,寺院原本深处山中,而山又包围在雨中,整个寺院于是便蒙上了一层迷离惝恍的色彩;而那天际风帆,离寺那么遥远,遥远得恍若隔世,反衬出落星寺的远离尘嚣。

宴寝,指休息安寝的便室。韦应物有诗说:“宴寝凝清香。”(《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这第五句全从此化出。佛寺便室,清香一炷,淡淡氤氲,悠然而至,如同与这山水、佛寺、小雨浑然一体,使人生出与世隔绝的感觉。诗人乘着游兴去看寺壁上的佛画,其中以僧隆的《寒山拾得图》最为妙绝。图画虽妙,但不为世人所知。这一句其实是脱胎于韩愈《山石》中的“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两句。

黄庭坚论诗,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所谓“点铁成金”,就是指作者对古人陈言加以变化,便可化腐朽为神奇,成为自己的诗。所谓“夺胎换骨”,依《冷斋夜话》的解释:“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摹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第五句正是“点铁成金”,第六句则是“夺胎换骨”。这两句着意渲染落星寺的幽静,紧扣着起句“深结屋”三字。

末二句是说:寺中的僧房各各敞开着窗户,像是密集的蜂房一般,而到处都升起了缕缕青烟,告诉人们那里正在以一枝枯藤煮着香茗。枯藤在古代的诗画里经常出现,它不仅给人以凄幽的感觉,而且给人以美的联想。杜甫诗有“蓝田丘壑蔓寒藤”,元代小令有“枯藤老树昏鸦”;在中国画中,青藤、枯藤也是画家笔下的心爱之物,甚至有的画家将自己的名字取为青藤(徐渭);就连书法家也追求枯藤般的笔致。任华称赞怀素的草书说:“更有何处最可怜,裹裹枯藤万丈悬。”赵孟頫《论书》也说:“苍藤古木千年意,野草闲花几日春。”黄庭坚本人能书善画,深明枯藤在艺术中的美学价值。这里的以藤煮茶,是山中雅事,在诗人看来,清冽的山泉,上好的香茗,只有枯藤文火,方可取其真味。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后的一结,笔致轻淡,然而留给了读者无限低回的余地。曲折地体现了寺中幽居的清虚绝俗之情。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从诗律上看,此诗属于拗律,就是故意将句中的平仄交换,造成音调的拗折,使诗句有一种奇崛瘦硬、不近凡庸的风貌。这种拗体所以为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的诗人所喜用,是与他们标新立异、出奇制胜的论诗宗旨相关的。

此诗还有一个特点:不用典故,不加藻饰,而全凭诗人烹字炼句的娴熟技巧,以平淡的语言写出,这在黄庭坚的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中国古代有所谓“白战”的手法,犹如手无寸铁的斗士,全凭勇气和智慧取胜。也如高雅的戏曲,不必假借舞台上喧闹的场面和豪华的布景,只凭它美妙的戏文、动听的唱腔便可打动观众的心弦;而内行的鉴赏家,则可细细地咀嚼品味它的韵味。这首小诗,也像是一曲优雅的清唱。

篇7:黄庭坚《题落星寺(其三)》的阅读答案

1.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中的“藏”、“接”字,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进行赏评(6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表现的?(5分)

参考答案:

1. (1)一个“藏”字写活了雨和山。蒙蒙细雨,从天空中飘撒下来,天地万物都像蒙上了层薄纱。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跳动的雨,俏皮而淘气,把山都藏了起来;“藏”字十分精妙,使连绵的雨,不尽的山,全部浑然地融为一体。(2)“接”字写出临窗遥望,渺渺茫茫的大江无边无际,江上星点的风帆,加上烟波浩淼的鄱阳湖的映衬,感觉帆相距遥远,好象永远也驶不到眼前,反衬出落星寺远离尘世的喧嚣。(6分,各3分,答出大意即可给分。)

2. (1)表达出作者对落星寺与世隔绝的生活的向往和仰慕之情。(2分)(2)这种感情是通过运用夸张、比喻、衬托等手法,对深山佛寺,墨客题诗,烟雨藏山,天帆到迟,宴寝清香,画图妙绝,蜂房户牖,煮茶燃藤等八幅画面的描摹,表现出来的。(4分,要求结合诗歌内容技巧分析。)

篇8:黄庭坚《题落星寺(其三)》的阅读答案

《题落星寺》共有四首,其中第三首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这首诗开头两句点出寺院的幽深及寺院吸引着文人雅士的题咏。“开士”就是和尚。“龙阁老翁”是指诗人的舅父李公择,他曾经做过龙图阁直学士,当时颇有诗名。这里其实是泛指历代曾来此题诗的墨客骚人,也含有作者自况的意思。“深结屋”的“深”字是全诗的关键,落星寺坐落在山间深处,因而幽静寂寥,下文便全从“深”字铺展开去。

三四两句是此诗的警句,“小雨藏山”的“藏”字将雨和山都写活了。蒙蒙的细雨,从灰暗的天上飘散下来,密密麻麻的,给天地万象都蒙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似乎要把眼前的一切都包藏在它无边无际的帷幔之中,诗人这里所捕捉的就是这样的形象。“藏山”二字,语本《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是庄子的想象。而此句是想象与现实的结合,“小雨藏山”,人们司空见惯,然而只有在洞察敏锐的诗人笔下,才能以凝炼的字句再现出这一画面。

天公既以小雨留客,诗人只得在寺中闲坐。偶尔极目一望,那远接天涯的长江上时有星星点点的风帆慢慢驶近,但终因相距太远,像是永远也驶不到跟前。这一句的诗意是从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化出。这一联对仗自然工稳,而且一气流走,不露斧凿之痕,但仔细品味,可见诗人锤炼诗句的功夫。这里虽是写景,然而景中有人、有情,“客”是诗人自指,但好客的主人也已隐然可见。这两句于写景中表现了落星寺的清幽僻静,寺院原本深处山中,而山又包围在雨中,整个寺院于是便蒙上了一层迷离惝恍的色彩;而那天际风帆,离寺那么遥远,遥远得恍若隔世,反衬出落星寺的远离尘嚣。

宴寝,指休息安寝的便室。韦应物有诗说:“宴寝凝清香。”(《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这第五句全从此化出。佛寺便室,清香一炷,淡淡氤氲,悠然而至,如同与这山水、佛寺、小雨浑然一体,使人生出与世隔绝的感觉。诗人乘着游兴去看寺壁上的佛画,其中以僧隆的《寒山拾得图》最为妙绝。图画虽妙,但不为世人所知。这一句其实是脱胎于韩愈《山石》中的“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两句。

黄庭坚论诗,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所谓“点铁成金”,就是指作者对古人陈言加以变化,便可化腐朽为神奇,成为自己的诗。所谓“夺胎换骨”,依《冷斋夜话》的解释:“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摹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第五句正是“点铁成金”,第六句则是“夺胎换骨”。这两句着意渲染落星寺的幽静,紧扣着起句“深结屋”三字。

末二句是说:寺中的僧房各各敞开着窗户,像是密集的蜂房一般,而到处都升起了缕缕青烟,告诉人们那里正在以一枝枯藤煮着香茗。枯藤在古代的诗画里经常出现,它不仅给人以凄幽的感觉,而且给人以美的联想。杜甫诗有“蓝田丘壑蔓寒藤”,元代小令有“枯藤老树昏鸦”;在中国画中,青藤、枯藤也是画家笔下的心爱之物,甚至有的画家将自己的名字取为青藤(徐渭);就连书法家也追求枯藤般的笔致。任华称赞怀素的草书说:“更有何处最可怜,裹裹枯藤万丈悬。”赵孟頫《论书》也说:“苍藤古木千年意,野草闲花几日春。”黄庭坚本人能书善画,深明枯藤在艺术中的美学价值。这里的以藤煮茶,是山中雅事,在诗人看来,清冽的山泉,上好的香茗,只有枯藤文火,方可取其真味。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后的一结,笔致轻淡,然而留给了读者无限低回的余地。曲折地体现了寺中幽居的清虚绝俗之情。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从诗律上看,此诗属于拗律,就是故意将句中的平仄交换,造成音调的.拗折,使诗句有一种奇崛瘦硬、不近凡庸的风貌。这种拗体所以为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的诗人所喜用,是与他们标新立异、出奇制胜的论诗宗旨相关的。

此诗还有一个特点:不用典故,不加藻饰,而全凭诗人烹字炼句的娴熟技巧,以平淡的语言写出,这在黄庭坚的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中国古代有所谓“白战”的手法,犹如手无寸铁的斗士,全凭勇气和智慧取胜。也如高雅的戏曲,不必假借舞台上喧闹的场面和豪华的布景,只凭它美妙的戏文、动听的唱腔便可打动观众的心弦;而内行的鉴赏家,则可细细地咀嚼品味它的韵味。这首小诗,也像是一曲优雅的清唱。

篇9:黄庭坚《题落星寺(其三)》的阅读答案

落星寺在鄱阳湖侧,庐山在其北。《题落星寺》诗本有四首,但最好的当然还是这首了。

“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开士”就是和尚,而“龙阁老翁”指的是诗人的舅父李公择,李公择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故名。而诗人在第二句后有自注一:“寺僧择隆,作宴坐小轩,为落星之胜处。”小轩就是诗题中的“岚漪轩”。诗人妙笔,“深结屋”,下文便由这“深”字所带来的幽静寂寥铺展开来了。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一个“藏”字写活了雨和山。贾岛诗:“半旬藏雨里,今日到窗中”。是山藏于雨中,而诗人却是“雨藏山”。“藏山”之典本出《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蒙蒙细雨,从天空中飘撒下来,天地万物都象蒙上了层薄纱。因雨是跳动的,小雨更显得有些俏皮,一时淘气,把山都藏了起来,连绵的雨,不尽的山,一个“藏”字全部浑然一体。此处“雨藏山”妙过“山藏雨”,何故?很简单,若行于高山峻岭中,抬眼望去,茫茫青山,自是“山藏雨”;而诗人却身处长江之旁,极目楚天舒,江风浩荡,触目平川,宽阔异常,此时此地岂能不是雨的天下?“雨藏山”也。 寺结于幽深之处常人已是不易得见,现在,复有小雨遮掩了山峰,那么,其“深”也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下雨天,留客天,诗人只能闲坐。既然是轩,自然八面风来。酒酣或许小醉,遥向天边一望,渺渺茫茫的大江上有星星点点风帆,加上个鄱阳湖,当然相距太远,于是乎好象永远也驶不到眼前。

这两句可以说是对立句的千古名句,前句收敛内缩,后句辽阔外拓。读起来令人神往,寺处深山,清幽宁静,然山却又围于雨中,整个山和寺全给人一种迷离恍倘的感觉,而那孤帆远影,离寺遥远的好象隔世,更显得诗人的冲淡平和孕于青山佛寺之中。这一句从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二句化出,写望久之景特别形象,同时,也反衬出落星寺的遥远,好像已经远离尘世。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后句有诗人自注二:“僧隆画甚富,而寒山拾得画最妙”。“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就是这个寒山。因“三隐”故事,民间是把寒山、拾得和丰干当为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和弥陀佛化身的。

看来诗人小醉,移步于安寝便室,点清香一拄,淡淡氤氲。诗人闻名于世,庙里的和尚竟然捧出佛画给诗人赏玩。醉后闻香观佛画,外面却下着小雨,动的雨,冉冉却似乎不动的清香,还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更加上看到了世人不知却妙绝无比的画,酒不醉人人自醉。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有“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韩愈《山石》有“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这二句分别从韦、韩诗中化出,而前者承上坐久,后者启下游观,章法严谨,层次分明。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画看完了,酒也醒。诗人于是走动,看见,寺里的僧房,密集如蜂房,到处都升起了缕缕青烟,那里正燃着枯藤在煮茶。枯藤为薪,方可取得茶与泉的真味。据传,黄庭坚早年嗜酒,中年因病止酒,越加爱茶,“煮茗当酒倾”。看来,诗人亦精于茶道。深山,佛寺,山泉,香茗,枯藤,文火,煮茶,真乃雅趣也。 末二句将各间僧房中敞开的窗户比作蜂房,运思非常新颖,而僧人们以藤烹煮香茗,一方面,见出丛林中的真正风雅,另一方面,也烘托了寺院的氛围,因而作品也令人如饮浓茶,久久回味

篇10:题淮南寺阅读答案

(1)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宿大慈寺》鉴赏试题及答案

题落星寺,题落星寺黄庭坚,题落星寺的意思,题落星寺赏析

《黄庭坚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题及答案

赠惠洪,赠惠洪黄庭坚,赠惠洪的意思,赠惠洪赏析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题淮南惠照寺律师院,题淮南惠照寺律师院贯休,题淮南惠照寺律师院的意思,题

黄庭坚清平乐阅读答案

李惠拷皮阅读练习及答案

黄庭坚《宿广惠寺》阅读题及答案(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黄庭坚《宿广惠寺》阅读题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