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访隐者阅读理解及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zgndwurenbin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诗歌访隐者阅读理解及答案(共含9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gndwurenbi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诗歌访隐者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1:诗歌访隐者阅读理解及答案

诗歌访隐者阅读理解及答案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5分)

参考答案

1.A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求根据对选诗的理解,与选项中的诗句作比较,然后选出最为合适的一项。从第1.2两小题基本上可以知道这是一首描写隐者生活的诗歌,其中隐者的生活趣味相当浓厚,因此,在思想内容的确定上,应定位在隐居、隐逸的生活上为主。这就要求考生对选项的诗歌出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中A项选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B项选自李白的《蜀道难》,C项选自杜甫的《登高》,D项选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对比之下,不难选出A项。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人物形象,一般指人物的性格精神。赏析,需要结合诗句阐释。答题时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此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①总说:概括说明诗歌塑造的形象特点。 ②联系具体诗句,简要说明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③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本题可以从不出门无人迹两个词来概括隐者的生活状态和隐者的生活态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

这首小诗,前两句写访。诗说一条小路,沿着山崖,靠着青翠的山壁,直通向山的深处,山中寒云缭绕着山泉危石。诗极力铺写了隐者所居之地的环境,通过这幽深静阒的环境,突出隐居在这里的人的避世脱俗、高蹈绝尘的襟怀,未写人而人已呼之欲出。第一句的诗眼踏字下得很切,呼应诗题访字,使山景是作为诗人在来访途中所见,山路与山坳的两组景色也分出了先后层次,益显得山高幽深。如改成近、贴等类词,便成了单纯写景,跌入下乘。第二句的抱字,形象地刻绘出泉水蜿蜒、山石清秀、云气缭绕的景况,很见锤炼之工。

三、四句写隐者喝着自酿的酒,颓然醉倒,足不出户,门外落红满地,无人洒扫。这两句不直说隐者之高,只是通过他疏懒闲适、脱略形骸的生活,表现他与世无争、万事不关心的淡泊情怀,与宋邵雍《安乐窝》绝句中的后两句拥衾侧卧未欲起,帘外落花撩乱飞极为相近。诗即事达情,与上两句的景物描写合成一个整体,由此表达自己对隐者的.崇敬。

篇2:《访隐者》诗歌练习及答案

《访隐者》诗歌练习及答案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E注」①坞:山拗。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1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要求结合全诗,把握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找出诗中能够揭示“访隐者”的词语。从全诗来看,主要写自己访隐者的过程,但遍观全诗,会发现其重点描写的是隐者所居住的环境(山中、偏僻、幽静)和生活(隐逸),首句的“踏”字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1)踏。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要求从第三、四句概括出具体的`“隐者”的形象,概括要简明、有条理。难度不大。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求根据对选诗的理解,与选项中的诗句作比较,然后选出最为合适的一项。从第1、2两小题基本上可以知道这是一首描写隐者生活的诗歌,其中隐者的生活趣味相当浓厚,因此,在思想内容的确定上,应定位在隐居、隐逸的生活上为主。这就要求考生对选项的诗歌出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中A项选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B项选自李白的《蜀道难》,C项选自杜甫的《登高》,D项选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对比之下,不难选出A项。

(3)A

篇3:诗歌赏析:访隐者

诗歌赏析:访隐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1分)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答案:踏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答案:A

篇4:《访隐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访隐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原文:

访隐者

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

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

残花满地无人迹。

华子冈字词解释:

①径:小路。

②崖:山崖。

③苍:深青色。

④坞:山坳。

⑤抱:环绕,围绕。

⑥山翁:指诗题中诗人所访的隐者。

⑦酒熟:酒酿制结束。

华子冈翻译:

沿着山崖上的小路,脚踏着深青色的崖壁,半山坳的山泉和岩石被寒冷的云朵环绕着。隐者饮着自己酿制的好酒不出家门,残花落满地面,丝毫没有人的行迹。

华子冈阅读答案:

试题: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答案:

(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A

华子冈创作背景:暂无

华子冈赏析:

这首小诗,前两句写“访”。诗说一条小路,沿着山崖,靠着青翠的山壁,直通向山的深处,山中寒云缭绕着山泉危石。诗极力铺写了隐者所居之地的环境,通过这幽深静阒的环境,突出隐居在这里的人的避世脱俗、高蹈绝尘的.襟怀,未写人而人已呼之欲出。第一句的诗眼“踏”字下得很切,呼应诗题“访”字,使山景是作为诗人在来访途中所见,山路与山坳的两组景色也分出了先后层次,益显得山高幽深。如改成“近”、“贴”等类词,便成了单纯写景,跌入下乘。第二句的“抱”字,形象地刻绘出泉水蜿蜒、山石清秀、云气缭绕的景况,很见锤炼之工。

三、四句写隐者喝着自酿的酒,颓然醉倒,足不出户,门外落红满地,无人洒扫。这两句不直说隐者之高,只是通过他疏懒闲适、脱略形骸的生活,表现他与世无争、万事不关心的淡泊情怀,与宋邵雍《安乐窝》绝句中的后两句“拥衾侧卧未欲起,帘外落花撩乱飞”极为相近。诗即事达情,与上两句的景物描写合成一个整体,由此表达自己对隐者的崇敬。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出仕与归隐是一对矛盾。由于自身的抱负与向往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便促使诗人们转而赞美自然,赞美返回自然的隐士。自从陶渊明热衷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的生活以来,不少诗人讴歌无忧无虑、沉湎自然的生活,要“独无外物牵,道此幽居情”(韦应物《幽居》)。发展到最后,把疲倦于现实生活的观念进一步变化成疲倦于一切,连日常的应酬、洒扫,朋友间的来往也不放在心上,以门外青苔、落花不扫、人迹不到为高,如贾岛诗所述“自从居此地,少有事相关。积雨荒邻圃,秋池照远山。砚中枯叶落,枕上断云闲”,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郭祥正这首诗的三、四句,赞赏隐士闭门饮酒,门无人迹,落花狼藉,也是这种思想的延伸,可视作中国写隐士的诗的共同点。

个人资料:

郭祥正(1035~1113)北宋诗人。字功父,一作功甫,自号谢公山人、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一生写诗1400余首,著有《青山集》30卷。他的诗风纵横奔放,酷似李白。

篇5:《访兰》阅读理解及答案

《访兰》阅读理解及答案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闯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是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选文有改动)

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

2.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昧”,你是如何理解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答:选项是( )。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纯朴。

2、这里的“味”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答对1点给1分)。

3、父亲喜爱兰草并不是供人玩赏,供人玩赏的兰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变得低俗。

4、描写兰草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

5、C。“我”惋惜是因为野兰生长在幽谷而不被众人所知,并不是因为认识到了它的特性。(选对1分,说明理由正确得2分)。

6、“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的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一“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7、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格,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们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会。

篇6:诗歌阅读理解答案

诗歌阅读理解答案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答案】

(1)舞雩,出自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的是学生对课本的熟悉。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层级为识记A。

(2)本诗表现了作者经历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尽管作者身在“天涯万里”,宦海漂泊,人生遭到重大挫折,但他胸怀坦然;面对热情的黎胞,天真无邪的儿童,作者感到无限的欣慰,仿佛进入了曾皙所描绘的.孔子所向往的礼乐之治的盛世,也忘却了宦海沉浮的怅惘之情。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一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特征,二要结合本诗内容。同时,还要注意题目问的是“人生态度”,而不是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篇7:访兰阅读理解附答案

访兰阅读理解附答案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 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出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欢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

2.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第1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 赏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纯朴

2.这里的味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3.父亲喜爱兰草并不是为了供人玩赏,供人玩赏的兰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变得低俗。

4.描写野兰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

5.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的品格的敬仰,同时一个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6.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质,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们所敬重。

(意思对即可)

篇8:黄山松诗歌阅读理解答案

黄山松

张万舒

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

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

九千里雷霆,八千里风暴,

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要站就站上云头,

七十二峰与你峰峰皆到;

要飞就飞上九霄,

把美妙的天堂看个饱!

不怕山谷里阴风的夹袭,

你双臂一抖,抗得准,击得好!

更不畏高山雪冷寒彻骨,

你折断了霜剑,扭弯了冰刀!

谁有你的根底艰难贫苦啊,

你从那紫色的岩上挺起了腰;

即使裸露着的.根须,

也把山岩紧紧地拥抱!

你的雄姿像千古高峰不动摇,

每一根针叶都闪烁着骄傲,

那背阳的阴处,你横眉怒扫,

向着阳光,你进出劲枝万千条!

啊!黄山松,我热烈地赞美你;

我要学你艰苦奋战,不屈不挠;

看!在这碧紫透红的群峰之上,

你像昂扬的战旗在呼啦啦地飘。

《黄山松》阅读题

1.《黄山松》中用“你”来称呼黄山松,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作者赋予黄山松战士的形象。请你从诗中找出相关的词语。用 线画出。

3.作者在写黄山松的同时,还写了“山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有什么作用?

4.请给《苍松怪石图题诗》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5.说说这两首诗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6.课下搜集和“松”有关的诗词文赋,在课堂上与同学们欣赏。

篇9:黄山松诗歌阅读理解答案

1.略

2.战旗、奋战、抗、击

3.衬托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

4.①写出了松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②写出了苍松的品格。③写出松的外形,表达了无限的希望和憧憬。

5.《苍松怪石图题诗》表达了作者自己不趋炎附势,刚直不阿的品质和节操。《黄山松》赞美的是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6.略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一,读抓纲——整体把握说明点

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某个事物或某个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识。而作者传达的这个知识,就是说明,也就是说明文的中心思想。那么怎样把握它呢?方法主要有三点:

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明确说明点。俗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的中心。先看总标题:《奇妙的克隆》,可知是有关神奇的克隆技术的知识介绍,以揭开“克隆”的秘密;再看内容,全文用了四个小标题:克隆是什么、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绵羊“多利”、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你只要浏览一下课文的小标题,就会对课文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结构归纳说明点。一般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内容进行说明,而有的说明文则需要我们把小说明点归纳起来,构成全文的说明点。例如《奇妙的克隆》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除了我们前面说的抓小标题外(或者假如像有的文章那样就没有小标题),我们也可以根据四部分的内容结构把它归纳出来。即克隆的`含义、实验、发展与好处等。

另外可抓住说明的顺序弄清说明点。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顺序的,人们认识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顺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说明的中心。例如这篇课文主要是阐述事理的,无疑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理步步推进,文章的中心也就一目了然。

二,读精细——细部研讨方法点

要想把事物事理说清说透,就肯定离不开说明方法。因此阅读说明文,就应当抓住主要的说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联系和作用,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我们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可以先从全文上提领各部分的说明方法。不妨列出表格,以一览无余。

二是可以抓住重点段落,精要分析具体的说明方法。例如:在“克隆是什么”一小节里,作者为了说明“克隆”,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释义和引用。举例子:列举植物、动物界当中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释义: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把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三,读品味——捕捉咀嚼情感点

与其他文体一样,说明文中也同样“说”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这也正是我们理解课文所不可或缺的。《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学家谈家桢写的一篇科普文章。学习这篇课文,既要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更要从中学习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还要在此基础上,对科学这把“双刃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作者精心组织材料,把“克隆是什么”“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克隆技术如何造福人类”介绍得清清楚楚。但是作者又不限于一般性的知识介绍,而是融入自己的赞赏之情和严肃思考。具体地说,本文既向我们介绍了克隆科学知识,又展现了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科学精神”,同时又引领读者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阅读时,我们就要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加以体味。

阅读理解记叙文标题的作用含义题型答题方法

(1)是全文的线索;

(2)题目点明中心;

(3)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4)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或/天气或/地点等;

(5)点明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6)点明主要事件;

(7)题目有双关义;

(8)与结尾相互照应等。标题含义往往包含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

《访隐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访隐者郭祥正 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诗歌论述的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

访《蚁族》阅读及答案

古诗访隐者不遇语文教学设计

隐者归来阅读答案

快递阅读理解及答案

《界河》阅读理解及答案

四年级阅读理解及答案

病毒阅读理解及答案

诗歌访隐者阅读理解及答案(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诗歌访隐者阅读理解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