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杨基《闻邻船吹笛》翻译赏析及阅读训练附答案(共含11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yyy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杨基《闻邻船吹笛》翻译赏析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闻邻船吹笛
杨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释】:
分:料,料想。
【翻译】
空旷的江面冷月当空寒露悄降,不知是谁在船头将笛子吹响。依稀可辨由楚调转为吴音,一定是江南游子远行他乡。远离江南万里他不能回家,笛声中分明在诉说双鬓已白。已经把堤上的杨柳摧折凋残,请不要再吹落陇头的梅花。
【赏析】:
诗人感受到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吹笛人的思乡之情,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
【阅读训练】: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2)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表现了诗人闻笛的多种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
(3)这首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
(2)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羁旅行役之苦( 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吹笛人的思乡之情,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或引发了诗人共鸣)。(意思对即可)
(3)杨诗中 “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白诗中“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秋江月夜的寂静,烘托出琵琶声令人沉醉的动人效果。
弹琴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释】
①泠泠:洋溢貌。 ②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 ③松风寒: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寒:凄清的意思。
【翻译】
七弦琴上弹奏出清幽的琴声,静静地听就像寒风吹入松林那样凄清。虽然我十分喜爱古老的`曲调,但现在的人弹奏的不多了。
【赏析】:
这是一首借咏古调的冷落,不为人所重视,来抒发怀才不遇,世少知音的小诗。前两句描摹音乐境界,后两句抒发情怀。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诗意七弦琴上发出泠泠的音响,原来是〈松风〉凄清的曲调,虽然我喜爱这类古老的曲子,但今人多已不大弹奏了。
【阅读训练】
1.结合诗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静听”二字的?
2.琴为心声,细读此诗,你能读出诗人怎样的心声?
【参考答案】
1.答:描写了弹琴者入神的神态,从侧面烘托出琴声的超妙
2.答:曲高和寡 知音难觅 怀才不遇借听弹琴声,感叹世风日下,不弹古调,自己的爱好不合时宜,抒发了使人感到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寂寞心情。
《忆钱塘江》注释翻译赏析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忆钱塘江
宋李觏①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
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翻译】:
当年乘醉登上归家的帆船,看那两岸隐隐的青山前太阳已落下一半。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
【赏析】:
李觏的这首《忆钱塘江》,独辟蹊径,与众不同。诗人在诗中不写气势恢宏的钱塘江潮,而以“醉”这一传神的诗眼统摄全篇,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醉眼中夕阳映照下的钱塘江奇景。
诗的前两句“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写诗人当年乘醉行船归来,一路观赏着钱塘江傍晚的美景。首句中的“昔年”二字,紧扣诗题的“忆”,表明诗人是凭自己的记忆来描绘他当年观赏钱塘江之奇景的;“乘醉”二字则告诉人们他当年是醉眼赏景的。正因为诗人是醉眼赏景,所以他放眼望去,隐隐约约地看到夕阳西下,一半已隐身匿迹,另一半还悬挂在山头上,仿佛山口衔着半个夕阳似的。次句中的“隐隐”、“衔”诸语下得颇为精妙,很切合诗人醉眼赏景的特点。
诗的后两句“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其意是: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这里,诗人先以“好是”二字提示下文将拓深诗的意境;继而,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返照入江的情景;最后,则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水仙齐着淡红衫”奇妙的比喻艺术地再现了夕阳辉映点点白帆的奇景。这两句诗亦实亦虚,虚实相间,也完全切合诗人醉眼观赏醉景――令人陶醉的钱塘江奇景的特点,体现了作者的`奇思异想。
【阅读训练】:
1.这首诗描绘了 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 ”一词。(2分)
2.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3.请你从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方面对诗歌第三、四句进行鉴赏
【参考答案】
1.(2分)黄昏(傍晚) 醉
2.(3分)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 光。水面上,点点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3.思想内容鉴赏示例:诗人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返照入江的情景,展开想象的翅膀,艺术地再现了夕阳辉映点点帆的奇景,表达了诗人对钱塘胜景的喜爱之情
表达技巧鉴赏示例:①采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江面上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仙女们一齐穿上了淡红衣衫的奇景②融情于景,诗人把自己对钱塘胜景的喜爱之情融入满江夕照和点点白帆之中③虚实相间,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醉眼中亦真亦幻、令人陶醉的钱塘江奇景的特点。
落花李商隐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落 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闲居永乐期间。
1、参差:指花影的迷离,承上句乱飞意。
2、芳心:指花,也指自己看花的心意。
3、沾衣:指流泪。
【翻译】
高阁上的游客们已经竞相离去;
小园的春花随风凋零纷纷乱飞。
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弯弯小径;
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
我的肝肠欲断不忍把落红扫去;
望眼欲穿盼来春天却匆匆回归。
爱花惜花自然要怨春去得太早;
春尽花谢所得的只是落泪沾衣。
【赏析】:
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颈联直接抒发情感,巴望花不再落而不能。末联写花为装点春天而开,却落得飘零沾衣的结局。表达了素怀壮志,不见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全诗洋溢着伤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痴,委婉动人。全诗语言清淡疏朗,诗人咏物伤己,以物喻己,感伤无尽。
【阅读训练】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有人说诗中“肠断”一词传神,你认为如何?试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这是一首借落花隐喻自己现实处境的诗。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一片芳心,最终却落得个凋零残破、沾人衣裾的凄凉结局。诗人素怀壮志,极欲见用于世,却屡遭挫折,报效无门,最后只有悲苦失望,泪落沾衣而已。诗人在体贴物情的同时,委婉曲折地透露心迹,表现自己的情思。(意对即可)
2.本诗写的是暮春时节。风送落花,漫天飞舞,落到田间小路,落到斜阳将沉的地方。诗人感慨身世,欲展才华,奈何无门,但流年易逝。诗人念此,难怪伤感断肠了。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释】长信,汉代有长信宫,成帝时班婕妤在长信宫中苦闷寂寞,作了许多诗歌以自伤。
⑴金井:指井栏边装饰有浮雕花纹的水井。
⑵珠帘:用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⑶熏笼:指宫中取暖的用具,与熏炉配套使用的笼子,作熏香或烘干之用。一作“金炉”。玉枕:即枕头。
⑷南宫:指皇帝的居处。一作“宫中”。清漏: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利用滴水和刻度以指示时辰。清漏指深夜铜壶滴漏之声。
【翻译】:在一个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珠帘不卷、夜寒霜重的秋夜,冷宫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炉火、灯火微弱。在熏炉旁、玉枕上有一位孤眠的少女,她形孤影单、心境凄清、愁恨难眠,她听到了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漫长而清晰的漏声,激起了她无限的怨愤。
【赏析】: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这样写,乍看象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这首诗,题为《秋词》。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
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最后,读者终于在熏笼畔、玉枕上看到了一位孤眠不寐的少女。这时,回过头来看前三句诗,才知道作者是遥遥着笔、逐步收缩的.。诗从户外井边,写到门户之间的珠帘,再写到室内的熏笼、床上的玉枕,从远到近,句句换景,句句腾挪,把读者的视线最后引向一点,集中到这位女主角身上。这样就使人物的出场,既有水到渠成之妙,又收引满而发之效。
在以浓墨重笔点染背景,描画环境,从而逼出人物后,作者在末句诗中,只以客观叙述的口气写这位女主角正在卧听宫漏。其表现手法是有案无断,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见。这一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注意点是漏声,吸引诸者注意力的也是漏声,而作者正是在漏声上以暗笔来透露怨情、表现主题的。他在漏声前用了一个“清”字,在漏声后用了一个“长”字。这是暗示:由于诗中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同时,这句诗里还着意指出,所听到的漏声是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这“南宫”两字在整首诗中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点出了诗中人的怨情所注。这些暗笔的巧妙运用、这一把怨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写法,就使诗句更有深度,在篇终处留下了不尽之意、弦外之音。
【阅读训练】:
(1)诗题为“秋词”,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3分)
(2)这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诗中的环境和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井边梧桐、深秋黄叶、秋夜冷霜、熏笼玉枕。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写出两个及以上意象1分,写出作用2分,本题共3分)
(2)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借凄冷的深秋夜景,凄清的漏声,表达出宫女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孤单寂寞、凄清黯淡的情怀。(写出抒情手法1分,写出景物特点1分,写出思想感情1分,本题共3分)
一团茅草乱蓬蓬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题壁
无名氏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翻译】
一团乱蓬蓬的茅草点着火后,突然间烈焰冲天,又顷刻间烟消火灭。倒不如那炉子里煨火的树蔸,烟火腾腾地烧着,满屋子都暖和。
【赏析】
尽管所作《题壁》带有打油诗的意味,却用语朴拙,意蕴深远。全诗其实可以分开来看,上下两句写的是两种不同的火:一种是野地里,一团乱蓬蓬的茅草燃烧起来,看似来势凶猛,一瞬间便可烧红半边天,但是也在一瞬之间,乱茅草就烧完了,火势自然不能随之延续,也就迅速的灭了;另外一种是在火炉里烧老树根疙瘩,它们埋在土里有些年头,早就腐朽了。也正因为腐朽,火劲儿也就小,烧起来慢腾腾的,看着并不张扬,反而能保持恒温,特别耐烧,因而冬天可以用来煨火,于平平淡淡间给人以长久的温暖。诗人在诗里并未留下明确的只言片语,对这两种火的形态进行评价,只是单纯地将这两种形态描述出来,诗便结束了。但诗人的态度已经很分明,他用这两种火的'形态来喻指世人做事的两种不同风格,一种谓之爆发力,一种谓之持久性。 辩证地来看,二者或许各有千秋,难说好坏,但诗人字里行间的意味,很显然是赞成后一种风格的,拒绝那种虚燥的、短暂的辉煌,而是去追寻踏实的、长久的温暖。所以,诗的前后两句之间要用“争似”二字来勾连。
【阅读训练】
本诗以烧火为喻,通过茅草与树根的对比,劝谕世人,做人不能虚空而要扎实。请具体分析本诗所运用的对比手法。(6分)
【参考答案】:
①茅草燃烧前后情况的对比,两个“蓦地”强调其时间之短、反差之大。②烧茅草与烧树根不同状态对比,“蓦地烧天”与“漫腾腾地”突出茅草的轰轰烈烈与树根的不动声色。③“蓦地空”与“暖烘烘”对比,强调二者结果一虚空、一实在。④对比的运用,使形象更加鲜明,道理更加清楚,给读者的感觉更为强烈。 (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语言表达2分)
《和乐天春词》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注释】
①这是一首写宫女新妆虽好,却无人见赏的宫怨诗。②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③“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翻译】:
浓妆艳抹打扮一新下红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走到庭中查数新开的花朵,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
【赏析】:
《和乐天春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为友人白居易的《春词》创作的一首和诗。此诗抒写宫怨闺情,但与其他同类诗迥然不同,描写一位宫女扮好新妆却无人赏识,只能百无聊赖地独自数花朵解闷,引得蜻蜓飞上头来的别致情景。诗人通过对宫女神态的传神刻画,表现了她不胜幽怨之情。诗意别出心裁,富有韵味。
这首诗的标题写得很清楚,它是和白居易《春词》一诗的.。白居易的《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白居易诗先描绘一个斜倚栏杆、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而刘禹锡的和诗,也写闺中女子之愁,然而却写得更为婉曲新颖,别出蹊径。
【阅读训练】:
一、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蜻蜓飞上玉搔头”一句。(4分)
二、
(1)解释词语:朱: 一: 数:
(2)“春光”一词在诗中有何意思?
(3)诗歌通过哪些细节写出了被深锁宫廷的宫女的“愁”?
【参考答案】
一、
1、①本诗写闺中女子之愁,“愁”是诗眼。
②在结构上,“愁”起到贯穿全诗的作用。诗中女主人面带喜色下楼赏春,然而庭院深深,院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写出“愁”1分,分析2分)
2、结尾含蓄地刻画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无知的蜻蜓。她巧妙地描绘了女子在春光烂漫之中的冷寂孤凄的境遇。(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4分)
二、
(1)红色 满 数数
(2)自然的良辰美景;宫女的青春年华。
(3)新妆初成无入赏识,只有“数花朵”的无聊,只有被“蜻蜓”吸引的无奈。
柳永《二郎神》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内附答案
二郎神
(宋)柳 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①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②。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注释]:
①飚轮:指御风而行的神车。②亚:通“压”,低垂的样子。
【翻译】:
夏尽炎气微,一阵黄昏雨过后,轻洒芳尘。才露出清爽的凉风。空气清爽。碧空如水,一弯新月,挂在远远的天空。可能是织女嗟叹久与丈夫分离,为赴约会,乘驾快速的风轮飞渡银河。高远的夜空缕缕彩云飘过银河。银河耿耿光亮,闲雅幽静的夜空。要知道此情此景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闺楼上的秀女们在月光下望月穿针引线,向织女乞取巧艺。抬起粉面,云鬓低垂。猜一猜是谁在回廊的影下,交换信物,切切私语。愿天上人间、年年今日,都欢颜。
【赏析】:
这是一首咏七夕佳期的作品。作者一反以往七夕诗词的伤感情调,把天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和人间李隆基杨玉环马嵬死别的动人故事,演绎、融汇为一个纯情浪漫、晶莹剔透的意境,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美好祝愿和热烈向往。全词语言通俗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情调闲雅欢娱,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
这首词,写天上是为了衬托人间,用典故是为了映衬现实,落脚点是人间的欢乐和世俗的幸福。作者把“天街夜色凉如水”的意象世界与“钿合金钗私语处”的心灵世界和谐地统一起来,描绘了一幅欢乐、祥和、幸福而又温馨的七夕夜色图,发出了珍惜良宵、莫负美景的呼唤。这呼唤,久远地回响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田。
【阅读训练】:
(1)指出这首词描写的.是中国传统的什么节日,并说明作出判断的依据。(4分)
(2)此词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请结合作品的上片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分)“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牛郎织女七夕欲飞渡银河相会;“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少女七夕望月穿针,向织女乞巧;“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青年男女选择七夕交换信物,夜半私语。(以上3点,至少答出1点,2分。引用了相关的词句但未作说明,1分。)
(2)词的上片写暑热已退,黄昏雨后轻洒芳尘,碧天如水,一弯新月出现在远远的天空,是实写;(1分)想象织女乘驾神车飞渡银河,是虚写。(2分)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了七夕清爽宜人、浪漫美好的环境氛围。(1分)
许《后庭花》的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①,意长笺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②,落花吹遍。
【注释】:
①湘管:毛笔。
②琵琶怨:汉代乌孙公主远嫁,很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只得一路弹琵琶,幽怨之声不断。
【翻译】
一个春季没和西湖谋面,怕见外边这花香日暖的春天。窗外的雨应和着我的泪水,挥动着我手中的笔管吐诉情感,心中的思念那么长,信笺却这么短,我怎么能够把话说得完。
懂得我心的只有这雕梁上的春燕,飞来飞去地与我相伴。东风哪会晓得我琵琶声中的忧怨,刮来刮去又把花儿吹落一片。
【赏析】:
这首词也是写一位独守空闺的少妇思远怀人的情愫。词人仍以少妇的口吻,女性的角度展露抒情主人公的心曲,而实质上是词人设身处地的一种体察性的描绘,亦即词人情感在描写对象上的投射和渗透。
上片先从春游说起。我们的女主人公因为良人离家远行,无心绪去风光旖旎的西湖春游。“一春不识”,涵盖了整个一个春天都未出游;而“不识西湖面”则把西子湖人格化了。“翠羞红倦”乃“羞翠倦红”之意。这位少妇本来是花容月貌可以与绿叶红花匹敌的',但因心绪不佳,面色无华,因而羞见绿叶,倦赏红花。这是从一个层面、一个角度表现了女主人公郁郁心情。
接下来。词人又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层面表现她的情绪:“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在下着霏霏细雨的窗前,这位少妇在给良人写信,她含泪摇着笔管将自己的情思倾吐在纸上,然而意长笺短,言不尽意,心中的万语千言只能略表一二。这里的“湘管”是指笔管乃由湘妃竹所制。相传大舜南巡不归,其二妃娥皇、女英(帝尧之二女)日夜哭泣,泪洒于竹,竹尽成斑。因而“湘管”也包含悲苦、垂泪之意。“雨窗和泪”已够悲矣(天泪与人泪合一),再加之湘妃之泪,三泪交融,少妇心境之悲表现尽矣!这是第二个层面。
下片前二句乃第三层面:少妇之心惟有雕梁之上的燕子理解。这表现了女主人公是寂寞的,空房只有燕子相伴;同时也说明女主人公是贞洁的,她从不招蜂惹蝶,每天和她在一起的只有梁上燕;再者表明孤高的、内向的,她不与凡人为伍,只与紫燕为友,向它倾诉心曲。
最后两句展示了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第四个层面:她通晓音律,善弹琵琶,她把自己的哀怨诉诸其弦:她怨时光的流驶,红颜的短暂,希望春光较长地留在人间;然而东风无情,它不管琵琶的哀怨,仍吹走了春光,把落花吹得满地都是。这落花岂不是自己青春的象征吗?她哀叹自己的美丽年华就这样在离愁别恨中匆匆凋零,等闲消逝……
“西湖”──“湘管”──“梁燕”──“落花”,词人就是通过这四个意象段,多方位、多层面地展示了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描画出一条具有个性特征和特定情境的人物情感律动线。
【阅读训练】
(1)该词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2) “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3分)
(3)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4) 请赏析“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两句。 (4分)
【参考答案】
(1) 无尽相思之情。(1分)“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句是说女主人公思念心上人,本想执笔写信,可短短的信笺却写不下自己对心上人无尽的思念之情,以致泪如雨下。(1分,大意对即可)孤独寂寞之情。(1分)“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句是说女主人公独身一人,无人陪伴,以致燕子都可怜她,飞来和她相伴。此句极写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情。(1分,大意对即可)
(2)(1分)此句把东风写得像人一样,不理解女主人公的怨愁。(1分)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忍受的孤独相思之情。(1分)比喻。(1分)“落花”喻指女主人公。(1分)指女主人公备受摧残的情状。(1分)用典。(1分)琵琶怨,指汉代乌孙公主用琵琶表怨情之事。(1分)这是借汉代乌孙公主表女主人公的幽怨之情。(1分)
(3) ①无尽的相思之情。(1分)“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句是说女主人公思念心上人,本想执笔写信,可泪如雨下,短短的信笺却写不下自己对心上人无尽的思念之情。(1分,大意正确即可)
②孤独寂寞之情。(1分)“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句是说女主人公独身一人,无人陪伴,以致燕子都可怜她,飞来和她相伴。此句极写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情。(1分,大意正确即可)
(4) ①这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把东风拟人化,写东风不理解女主人公的怨愁,(1分)借此表现女主人公难以忍受的孤独相思之情。(1分)
②用了比喻手法,用“落花”喻指女主人公,(1分)写出了女主人公备受摧残的情状。(1分)
③这两句用典,“琵琶怨”指汉代乌孙公主用琵琶表怨情之事,(1分)这里借汉代乌孙公主表现女主人公的幽怨之情。(1分)(正确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苏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填空:这首“梅花词”凡56字,竟不见 ,但通篇透露着 的讯息,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2、简答:“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上片起首“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
1、一个“梅”字 梅花报春
2、特点:以味觉代替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联系: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梅花盛开的情景。(提示:“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寒雀争闹枝头,侧面表现梅花之盛。)
背景
本词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的第四年即熙宁七年(1074)初春,是作者与时任杭州知州的杨元素相唱和的作品。词中通过咏梅、赏梅来记录词人与杨氏共事期间的一段美好生活和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译文】
小院篱笆上落满寒雀,吱吱喳喳叫声一片争相踏上盛开花枝,好似在说这花“真好看”。一群骚客来到花前,喳喳的鸟儿还没发现,待到客人坐到花下边,喧哗惊飞陶醉的寒雀。惊飞的鸟儿踏下花瓣,飘飘忽忽落进酒盏。席间的客人饮酒又赋诗,坐下无飐却浑然不知。多少次饮酒赋诗,直到花谢春至,豆大的酸梅挂上枝头。
赏析
上篇写寒雀喧枝,以热闹的气氛来渲染早梅所显示的姿态、风韵。岁暮风寒,百花尚无消息,只有梅花缀树,葳蕤如玉。冰雪中熬了一冬的寒雀,值此梅花盛开之际,既知大地即将回春,自有无限喜悦之意。开头两句“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生动地描绘了寒雀对于物候变化的敏感。它们翔集梅花周围,瞅准空档,便争相飞上枝头,好像要细细观赏花朵似的。寒梅着花,原是冷寂的,故前人咏梅,总喜欢赋予梅花一种孤独冷艳的性格,此词则不然。
作者先从向往春天气息的寒雀写起,由欢蹦乱飞的寒雀引出梅花,有了鸟语花香的意味,而梅花的性格也随之显得热乎起来。顾随先生自云早年极喜杨诚斋的绝句:“百千寒雀下空庭,小集梅梢话晚晴。特地作团喧杀我,忽然惊散寂无声。”但读了苏轼此词以后,看法有了变化。他说:“持以与此《南乡子》开端二语相比,苦水(按顾随自号苦水)不嫌他杨诗无神,却只嫌他杨诗无品。”“‘满’字、‘看’字,颊上三毫,一何其清幽高寒,一何其湛妙圆寂耶?”“一首《南乡子》,高处、妙处,只此开端二语。”(《顾随文集·东坡词说》)顾随深赏极爱开端二语,自是不差,而从“满”、“看”两字悟出“清幽高寒”及“圆寂”之说,似有未谛。“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进一步从寒雀、早梅逗引出赏梅之人,而逗引的妙趣也不可轻轻放过。客来花下,寒雀自当惊飞,此原无足怪,妙雀亦多情,迷花恋枝,不忍离去,竟至客来花下,尚未觉察,直至客人坐定酌酒,方始觉之,而惊飞之际,才不慎踏散芳英,则雀之爱花、迷花、惜花已尽此三句之中,故花之美艳绝伦及客之为花所陶醉俱不待繁言而明。再说,散落之芳英,不偏不倚,恰恰落在酒杯之中,由此赏梅之人平添无穷雅兴,是则雀亦颇可人意。可见雀之于梅,此词中实有相得益彰之妙。
下篇写高人雅士梅园举行的文酒之宴,借以衬托出梅花的风流高格。“痛饮又能诗”的主语是风流太守杨元素及其宾客僚佐。杨元素才调不凡,门下自无俗客。诗、酒二事,此中人原是人人来得,不过这次有梅花助兴,饮兴、诗情便不同于往常。“痛饮”即开怀畅饮。俗语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高人雅士喜以梅花为知己,“痛饮”固当,“能诗”极易误会是能够写诗。其实,“能”字与“痛”字对举成文,乃逞能之意。“能诗”又不限于其字面意义为善于写诗,这里暗用刘禹锡寄白居易诗句“苏州刺史例能诗”(时白任苏州刺史),以称美杨元素的文采风流。
作者又有《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词云:“钱塘风景古今奇,太守例能诗”,也是此意。“坐客无毡醉不知”,又用杜甫赠郑虔诗“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语。“醉不知”的主语是宴会的主人杨元素。坐客无毡则寒,此时饮兴正酣,故不复知。此句意不写坐客之寒,而是写主人之醉。主人既醉,则宾客之醉亦可见。观主客的高情逸致,梅花的高格也不难想知了。“花谢酒阑春到也”,非指一次宴集时间如许之长,而是指自梅花开后,此等聚会,殆无虚日。歇拍二韵,“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重新归结到梅,但寒柯玉蕤,已为满枝青梅所取代。咏梅花而兼及梅子,又不直说梅子而说“一点微酸”,诉之味觉形象,更为清新可人。下片从高人雅士为之留连忘返、逸兴遄飞,托写出梅的姿态、神韵。
陈与义《春寒》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内附答案
陈与义 《春寒》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a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释】:
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风:这里泛指风雨。
未了:没有完结。
怯:害怕。
园公:指陈与义。北宋“靖康之难”时,诗人避兵到巴陵,借居在一个小园里,自号园公。诗人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不惜:毫不可惜。
【翻译】:
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从不间断。料峭的春寒,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看,在风雨的侵袭之下,已经开花的花朵凋零了。尚未绽开的蓓蕾不吐艳了。园林中的新花嫩叶全在寒风冷雨中萧瑟。这怎不叫人担心害怕呢!瞧,那边短篱旁,娇嫩的海棠,居然毫不吝惜自己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灿烂地开放着。
【赏析】: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幽寂,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因此,头两句的“风”“寒”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风飘絮”,诗人则“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划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诗人点化杜甫的“林花着雨胭脂湿”,别创意境,不但更具风致,而且更具品格。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诀窍。
【阅读训练】: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5分)
2. 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6分)
【参考答案】
1.“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2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3分)
2.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3分)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3分)
★ 南邻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