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塞上闻笛解答问题附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洗手战神李三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阅读塞上闻笛解答问题附答案(共含11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洗手战神李三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阅读塞上闻笛解答问题附答案

篇1:《塞上闻笛》和《夜笛词》阅读答案

《塞上闻笛》和《夜笛词》阅读答案

塞上闻笛

张祜

一夜梅花笛里飞,冷沙晴槛月光辉。

北风吹尽向何处,高入塞云燕雁稀。

夜笛词

施肩吾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

(1) 第一首诗末句中的“稀”字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2) 请联系已学诗词,简要分析第二首诗中的“西楼”意象的作用。(4分)

(3) 两首诗在描写笛声的艺术技巧上有何异同?(4分)

参考答案:

(1) 既写出了笛声吹向高远之处渐渐消逝的`情态,(1分)又写出了边地大雁渐高渐远渐稀少的情形,(1分)表达了征夫内心的孤独凄凉和无边的思乡之愁。(1分)

(2) “西楼”常指女子闺房或伤心地,也是相思与愁绪的代词,(1分)如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1分)本诗中指女子居所,和“月”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暗示了裁衣妇的思远闺情。(2分)

(3) 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相结合的手法。(2分)不同:第一首还运用了比喻(通感)和设问的修辞手法;(1分)第二首还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1分)

篇2:课内阅读解答问题附答案

课内阅读解答问题附答案

课内阅读(13分)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 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 一南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 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 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小题1:选文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中划线句中的“敌人的愿望”指什么?(2分)

小题3:“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这句话中的“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否换成“干瘦得像老了的枯树”?为什么? (3分)

小题4:选文最后一段,“敌人发了愁”的原因是什么? (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环境描写,既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又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4分)

小题2: 防止有人给苇塘的队伍运送粮草,企图扼杀苇塘内的抗日队伍。(2分)

小题3: 不能。原句表明老头子虽瘦却精神饱满,充满活力、无所畏惧;改句贬义色彩太浓,有损人物形象。(3分)

小题4:他们的封锁落了空:“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昧,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对人物活动的场所进行描写,属于环境描写。其主要作用是铺垫情节、烘托人物、表现主题,要具体根据文章来分析,比如本段的环境描写就要从本文所反映的战争环境和此环境下人民的斗争精神来分析概括。

小题2:

试题分析:在文中找到与问题有关的文字,直接摘引第二段“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一句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比较“枯树”与“鱼鹰”两事物的特点,一没有活力一有活力,再结合文中老人的形象及作者的感情来分析用“鱼鹰”带有赞美之意。

小题4:

试题分析:联系第二题的解答,结合文段最后一段的描写理解作答即可。

篇3:阅读霸王别姬解答问题附答案

阅读霸王别姬解答问题附答案

霸 王 别 姬

张爱玲

①夜风丝溜溜地吹过,把帐篷顶上的帅字旗吹得豁喇喇乱卷。在帐篷里,一支红蜡烛,烛油淋淋漓漓地淌下来,淌满了古铜高柄烛台的浮雕的碟子。在淡青色的火焰中,一股一股乳白色的含着稀薄的呛人的臭味的烟袅袅上升。项羽,那驰名天下的江东叛军领袖,巍然地跽在虎皮毯上,腰略向前俯,用左肘撑着膝盖,右手握着一块蘸了漆的木片,在一方素帛上沙沙地画着。他有一张粗线条的脸庞,微黑的皮肤,阔大、坚毅的方下巴。那高傲的薄薄的嘴唇紧紧抿着,从嘴角的微涡起,两条疲倦的皱纹深深地切过两腮,一直延长到下颔。他的眼睛,虽然轻轻蒙上了一层忧郁的纱,但当他抬起脸来的时候,那乌黑的大眼睛里却跳出了只有孩子的天真的眼睛里才有的焰焰的火花。

② 大王倦了,先休息一会吧。虞姬悄悄地出了帐篷。夜是静静的,在迷镑的薄雾中,小小的淡白色的篷帐缀遍了这土坡,在帐子缝里漏出一点一点的火光,正像夏夜里遍山开满的红心白瓣的野豆花一般。战马呜呜悲啸的声音卷在风里远远传过来,守夜人一下一下敲着更,绕着营盘用单调的步伐走着。虞姬裹紧了斗篷,把宽大的袖口遮住了那一点烛光,防它被风吹灭了。在黑暗中,守兵的长矛闪闪地发出微光。马粪的气味、血腥、干草香,静静地在清澄的夜的空气中飘荡。

③她停在一座营帐前,细听里面的声音。

④两个兵士赌骰子,用他们明天的军粮打赌,一个梦呓的老军呢喃地描画他家乡的香稻米的滋味。

⑤虞姬轻轻地离开了他们。

⑥她第二次停住的地方是在前线的木栅栏前面。杂乱地,斜坡上堆满了砍下来的树根、木椿、沙袋、石块、粘土。哨兵擎着蛇矛来往踱着,红灯笼在残破的雉堞的缺口里摇晃着,把半边天都染上一层淡淡的红光。她小心地吹熄了蜡烛,把手弯支在木栅栏上,向山下望过去;那一点一点密密猛猛的火光,闪闪烁烁,多得如同夏天草窝里的萤火虫那就是汉王与他所招集的四方诸侯的十万雄兵云屯雨集的大营。

⑦虞姬托着腮凝想着。冷冷的风迎面吹来,把她肩上的飘带吹得瑟瑟乱颤。她突然觉得冷,又觉得空虚,正像每一次她离开了项王的感觉一样。如果他是那炽热的、充满了烨烨的光彩、喷出耀眼欲花的火焰的太阳,她便是那承受着、反射着他的'光和力的月亮。她像影子一般地跟随他,经过漆黑的暴风雨之夜,经过战场上非人的恐怖,也经过饥饿、疲劳、颠沛,永远的。当那叛军的领袖骑着天下闻名的乌骓马一阵暴风似地驰过的时候,江东的八千子弟总能够看到后面跟随着虞姬,那苍白,微笑的女人,紧紧控着马缰绳,淡绯色的织锦斗篷在风中鼓荡。十余年来,她以他的壮志为她的壮志,她以他的胜利为她的胜利,她以他的痛苦为她的痛苦。然而,每逢他睡了,她独自掌了蜡烛出来巡营的时候,她开始想起她个人的事来了。她怀疑她这样生存在世界上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他活着,为了他的壮志而活着。他知道怎样运用他的佩刀,他的长矛,和他的江东子弟去获得他的皇冕。然而她呢?她仅仅是他的高吭的英雄的呼啸的一个微弱的回声,渐渐轻下去,轻下去,终于死寂了。如果他的壮志成功的话

⑧远远地,在山下汉军的营盘里一个哨兵低低地吹起画角来,那幽幽的,凄楚的角声,单调、笨拙,然而却充满了沙场上的哀愁的角声,在澄静的夜空底下回荡着。天上的一颗大星渐渐地暗了下去。她觉得一颗滚热的泪珠落在她自己的手背上。啊,假如他成功了的话,她得到些什么呢?她将得到一个贵人的封号,她将得到一个终身监禁的处分。她将穿上宫妆,整日关在昭华殿的阴沉古黯的房子里,领略窗子外面的月色、花香,和窗子里面的寂寞。她要老了,于是他厌倦了她,于是其他的数不清的灿烂的流星飞进他和她享有的天宇,隔绝了她十余年来沐浴着的阳光。她不再反射他照在她身上的光辉,她成了一个被蚀的明月,阴暗、忧愁、郁结、发狂。当她结束了她这为了他而活着的生命的时候,他们会送给她一个端淑贵妃或贤穆贵妃的谥号,一只锦绣装裹的沉香木棺椁,和三四个殉葬的奴隶这就是她的生命的冠冕。她又厌恶又惧怕她自己的思想。 (有删节)

17.请简要分析作者在第②段环境描写中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并说说这一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18.第⑦段中出现了虞姬大量的心理活动。在对自己和项羽的人生联想中,虞姬将项羽比作太阳,而将自己比作月亮。请简要分析在此处月亮这一意象的基本特点及其象征性。(6分)

19.在选文的结尾,虞姬在回顾和设想了自己人生的过去与未来之后,她又厌恶又惧怕她自己的思想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她厌恶什么,又惧怕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7.请简要分析作者在第②段环境描写中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并说说这一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①运用了比喻手法(火光像红心白瓣的野豆花),写出野外军帐之多,暗示汉军军力之强。【1分】②多个描写角度的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极大丰富了读者的阅读感受。【1分】③整个环境给人以寂静、清冷之感,同时又暗含着战争的杀机与恐怖。【2分】④作用:一方面以静衬动,以这夜晚短暂的平静衬托白天以及第二天杀戮的惨烈,另一方面,这种凄冷之象也是主人公心境的一种写照。【2分】

18.第⑦段中出现了虞姬大量的心理活动。在对自己和项羽的人生联想中,虞姬将项羽比作太阳,而将自己比作月亮。请简要分析在此处月亮这一意象的基本特点及其象征性。(6分)

答:①月亮在此处的基本特点是只能承受和反射太阳的光和力。【2分】②它象征着女性在与男性的关系中,丧失了自我和人生目标,只是一味地追随男人的意志与愿望,这是一种令人感到空虚和寒凉的生命状态。【4分】

19.在选文的结尾,虞姬在回顾和设想了自己人生的过去与未来之后,她又厌恶又惧怕她自己的思想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她厌恶什么,又惧怕什么。(6分)

答:①厌恶:一方面,她对于自己一味追随项羽而丧失自我的过去感到厌恶,另一方面,项羽如若成功,她对自己这影子般的人生未来的终结方式也感到厌恶。【4分】②惧怕:对事情本质过于清醒的认识让她害怕:人们并不都能轻松承受所有的真相;另一方面,她此刻毕竟对项羽还有感情,但对二人关系实质的这种理性认识不免会让其怀疑两人情感的价值,这也让她害怕。【2分】 (其他说法若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篇4:《春夜洛城闻笛》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阅读训练】:

一、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1.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答: 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答: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二、

1、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篇5:秋夜闻笛》的材料阅读答案

秋夜闻笛》的材料阅读答案

[元]萨都刺

何人吹笛秋风外,北固山前月色寒。

亦有江南未归客,徘徊终夜倚阑干。

[注]萨都剌:元代著名诗人,其故乡为雁门关下的荒漠地区。

1.联系全诗,赏析诗歌第二句中“寒”字的妙处。(4分)

2.“笛声”是古诗中富有韵味的一个常见的意象。唐代诗人成彦雄《村行》一诗“暖暖村烟暮,牧童出深坞。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与《秋夜闻笛》中的“吹笛”分别有着怎样的作用?请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寒”既指秋夜的寒意,也指秋风、月包给诗人心中带来的.寒意。一个“寒”字,烘托出诗人因流落江南不能北归的乡愁和孤独之感;同时引出了诗歌后两句对“寒”的原因的回答。

2.《秋夜闻笛》中的“吹笛”引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愁绪,笛声渲染缸一种悠远、凄冷的意境;而《村行》中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则向他们问路或者跟他们攀谈的诗人,不理不睬。吹着短笛,邀游山水之间,“笛声”营造了一种闲适、恬淡、自由酌意境氛围。

篇6:《塞上听吹笛》和《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

《塞上听吹笛》和《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比较两首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2)比较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高诗通过“雪净”、“月明”等景,表现将士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写笛声,表现盛唐豪情和些许怀乡之情。 李诗通过“似雪沙”“如霜月”,表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写笛声,表现怀乡的迷惘和悲凉。

(2)高诗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边地无梅引发故乡梅联想。

李诗恰切比喻,“沙似雪”、“月如霜”,写出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二:

1、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写月夜闻笛,感情基调有何异同?(5分)

2、两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 两首诗都表达了征人思乡的感情。(1分) ② 高诗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意境澄澈壮阔,感情哀而不伤(乐观开朗)(2分)。 ③ 李诗写月

如秋霜,充满寒意,夜风送来呜咽的芦笛声,意境寒冷凄清(愁惨),感情悲凉哀怨。(2分)

2、① 高诗寓情于景(1分),由听到的.《梅花落》的乐曲想象故乡的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的情景,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诗中寄寓的思乡的感情;(2分)

② 李诗直接抒情(1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望乡”直接点明思乡之情。

(2分) 或:李诗叙事抒情,通过叙写征人望乡,表现思乡之情。(2分)

篇7:《塞上曲》阅读训练附答案

《塞上曲》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塞上曲

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

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

【注释】: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时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赏析】: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是第二首。这首较之第一首《塞上曲?军门频纳受降书》浅明了许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阅读训练】:

(1)这首诗的前两句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2)定远候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诗人在最后一句中用此典故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表现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高歌猛进,写得非常有气势。

(2)诗人在最后一句中用班超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而得国家安宁,表达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雄健壮烈。

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一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分析、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篇8:《春夜洛城闻笛》 阅读答案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 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篇9:《春夜洛城闻笛》 阅读答案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背景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简析

此诗意境绵延深厚。诗人用隽永含蓄的笔调抒写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在那个春天的夜晚,诗人静静伫立,那悠扬的笛声满城飘扬,激荡起诗人无限的离愁。

篇10: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 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二: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简析:

此诗意境绵延深厚。诗人用隽永含蓄的笔调抒写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在那个春天的夜晚,诗人静静伫立,那悠扬的笛声满城飘扬,激荡起诗人无限的离愁。

篇11:《江楼月夜闻笛》阅读答案

江楼月夜闻笛

刘沧

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

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

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愁。

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

[注]①二妃:指传说中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

12.诗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3.诗的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2.答:诗的首联先点明了时间、地点、景物,渲染了凄清寥落的气氛,奠定了全诗哀怨凄愁的感情基调;(2分)其 次紧扣诗题抒写自己zxxk江楼独处,忽闻笛声的寂寥;(2分)“怨”字,还是全诗的诗眼,点明全诗的主旨。(2分)

13.答:颈联抒发了诗人思乡思亲而不得归的愁苦之情。(2分)通过借景抒情、用典(或想象、虚实结合等)来抒发情感的,诗人借“河汉”“孤雁”“潇湘”之景象写羁旅孤单、思念亲人离家遥远、归途漫漫之情。“二妃愁”用娥皇、女英二妃想念舜帝之典,从妻子的角度写妻子盼归人之苦。(4分。一点2分,要有分析)

塞上闻笛的思乡古诗原文及赏析

《江楼月夜闻笛》阅读答案

《塞上听吹笛》《夜上受降城闻笛》两诗对比阅读答案

《春夜闻笛》《采桑子》阅读答案对比

古诗黄鹤楼闻笛赏析

袁枚《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

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阅读塞上闻笛解答问题附答案(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阅读塞上闻笛解答问题附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