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天阁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幸运的豆铃薯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格天阁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共含9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幸运的豆铃薯”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格天阁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篇1:格天阁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格天阁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格天阁①

(宋)罗大经

秦桧少游太学,博记工文,善干鄙事,同舍号为“秦长脚”,每出游饮,必委之办集。既登第及中词科,靖康初,为御史中丞。

金人陷京师,议立张邦昌。桧陈《议状》,大略谓:“赵氏传绪百七十年,号令一统,绵地万里;子孙蕃衍,布在四海;德泽深长,百姓归心。只缘奸臣误国,遂至丧师失守,岂可以一城而决废立哉? 若心欲舍赵氏而立邦昌,则京师之民可服,而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而天下之宗子不可灭。望稽古揆今,复君之位,以安天下。”虏虽不从,心嘉其忠,与之俱归。

桧天资狡险,始陈此议,特激于一朝之谅;既至虏廷,情态遂变,谄事挞辣②,倾心为之用。兀术用事,侵扰江淮,韩世忠邀之于黄天荡,几为我擒,一夕凿河,始得遁去。再寇西蜀,又为吴玠败之于和尚原,至自髡其须发而遁。知南兵日强,惧不能当,乃阴与桧约,纵之南归,使主和议。

桧至行都,绐言杀虏之监己者,奔舟得脱。见高宗,首进“南自南,北自北”之说。时上颇厌兵,入其言。会诸将稍恣肆,各以其姓为军号,曰“张家军”“韩家军”。桧乘间密奏,以为诸军但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不可不虑。上为之动,遂决意和戎,而桧专执国命矣。

方虏之以七事邀我也,有“毋易首相”之说,正为桧设。洪忠宣自虏回,戏谓桧曰:“挞辣郎君致意!”桧大恨之。厥后金人徙汴,其臣张师颜者作《南迁录》载孙大鼎疏,备言遣桧间我以就和好,于是桧之奸贼不臣,其迹始彰彰矣 。

方其在相位也,建“一德格天之阁”,有朝士贺以启云 :“我闻在昔,惟伊尹格于皇天;民到于今,微管仲吾其左衽。”桧大喜,超擢之。又有选人投诗云:“多少儒生新及第,高烧银烛照蛾眉。格天阁上三更雨,犹诵《车攻》复古诗。”桧益喜,与改秩。盖其胸中有歉 ,故特喜此谀词以为掩覆之计,真猾夏之贼也。

余观唐则天追贬隋臣杨素诏曰:“朕上嘉贤佐,下恶贼臣,尝欲从容于万机之暇 ,褒贬于千载之外;矧③年代未远,耳目尚存者?”夫杨素异代之奸臣,则天一女主,尚知恶而贬之,矧如桧者,密奉虏谋,胁君误国,罪大恶极,上通于天,其可赦乎?开禧用兵,虽尝追削,嘉定和戎,旋即牵复,是可叹也!

注释:①格天阁:秦桧任宰相后所造,是“一德格天之阁”的简称。格,感通;格天,封建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②挞辣:完颜昌,金大将,女真族。③矧:shěn,何况。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桧陈《议状》 陈:上奏

B. 特激于一朝之谅 谅:诚信

C. 有朝士贺以启云 启:启发

D. 耳目尚存者 耳目: 耳闻目睹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则京师之民可服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B. 乃阴与桧约

家祭无忘告乃翁

C. 上为之动,遂决意和戎

为天下笑者,何也

D. 上通于天,其可赦乎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桧少游太学,博记工文,善干鄙事

秦桧年轻时游学太学,记忆广博工于写作,善于做些卑鄙的事情

B.既至虏廷,情态遂变,谄事挞辣

已经到了敌方朝廷,感情和态度就变了,向挞辣献媚

C.故特喜此谀词以为掩覆之计,真猾夏之贼也

所以特别欢喜这些阿谀奉迎的话作为遮盖的办法,真是乱国的奸贼呀

D.矧如桧者,密奉虏谋,胁君误国

何况像秦桧这样的人,秘密地遵奉敌人的阴谋,胁迫国君而贻误国事

12.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①只缘奸臣误国,遂至丧师失守,岂可以一城而决废立哉?

②于是桧之奸贼不臣,其迹始彰彰矣。

13.文章题目“格天阁”有什么含义?(4分)

14.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谈谈岳飞和秦桧这两个人物在你心中的形象。(6分)

参考答案

9.(3分)C(启:书信)

10.(3分)B(“乃”前者是副词“就”,后者是代词“你的”)

11.(3分)A(善干鄙事:善于做些讨人欢喜的小事情)

12.(5分)【参考译文】

①只因为奸臣误国,就到了军队损失、城市失陷的境地,怎么可以因为汴京一城的失陷而决定废赵立张呢?(3分)

②在这时秦桧的奸佞不忠(暴露),他的劣迹才彰明昭著。(2分)

13.(4分)

大汉奸秦桧任宰相后所造“格天阁”,是“一德格天之阁”简称。格天,感通上天,封建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以此为题目,表面写台阁建筑,实际是讽刺自我标榜的秦桧是一个臭名昭著、万人唾弃的民族罪人。

14.(6分)

岳飞在与金国交战时骁勇善战,百战百捷,在后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个字,足见他对中

华民族的赤胆忠心;秦桧与敌人密谋,贻误国事,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是大奸臣!

参考译文

秦桧年轻时游学太学,记忆广博工于写作,善于做些讨人欢喜的小事情,同学称呼他“秦长脚”,每次外出游玩宴饮,总委托他进行组织和办理采购等事。以后考中进士和考取词学兼茂科,在靖康初年,任御史中丞。

金人攻陷汴京,议立张邦昌为大楚国皇帝。秦桧上奏《议状》,大致说:“赵氏帝统延续了一百七十年,号令统一,土地延绵万里;子孙繁多,分布在全国各地;德化和恩惠深远久长,百姓都从心底拥护。只因为奸臣误国,才到了军队损失、城市失陷的境地,怎么可以因为汴京一城的失陷而决定废赵立张呢?如果一定要抛弃赵氏而立张邦昌为帝,那么京城的老百姓可使服从,而天下的老百姓就不可使服从;汴京城内的赵氏子孙可以被消灭,而天下的赵氏子孙不可被消灭。希望能参考古事衡量现今的情况,恢复国君的帝位,以安定天下百姓。”敌人虽然没有采纳,但心里嘉奖他的忠心,就带他一起北归。

秦桧天生狡诈阴险,当初上陈这个意见,只是一时激愤的小忠小信;已经到了敌方朝廷,感情和态度就变了,向挞辣献媚,一心一意地为他使用。兀术当权,侵扰长江、淮河一带,韩世忠在黄天荡截击, 兀术几乎被我朝擒获,在一晚上凿通河道,才得逃跑离去。他再次侵犯西蜀,又被吴玠在和尚原打败,竟至剃掉自己的须发改装才逃脱。他知道南方的军队一天天地强大,害怕不能抵挡,就暗中同秦桧约定,放他回到南方来,使他力主和议。

秦桧跑到行都(越州),欺骗说杀了监视他的敌人,夺得船只才逃脱的。进见高宗,第一个提出“南方归南方,北方归北方”的主张。当时皇帝对战争已经厌倦,采纳了他的意见。恰巧各个将领稍有专横行为,各人以自己的姓作为军队的旗号,说什么“张家军”“韩家军”。秦桧借机秘密奏报,认为各部队只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是专横跋扈的开端,不可不以为忧。皇上被他所打动,就决计与敌人讲和,而秦桧就专擅国家的命运了。

当敌人以七件事邀约我朝时,其中有“不得变换首相”的一条主张,正是为秦桧所安排的。洪忠宣出使金国被扣多年回来,嘲弄秦桧道:“挞辣郎君向你问好!”秦桧很是忌恨他。以后金人徙都汴京,其臣下张师颜所著《南迁录》中载有孙大鼎向金主上的奏本,原原本本地讲到派遣秦桧到我朝来作间谍以完成和好之约, 在这时秦桧的奸佞不忠(暴露),他的劣迹才彰明昭著。

当他在相位上时,建造了“一德格天之阁”,有一位朝廷官员以书信贺他道:“我闻在昔,惟伊尹格于皇天;民到于今,微管仲吾其左衽。”秦桧大喜,越级提拔了他。又有一等待分配的人赠诗道:“多少儒生新及第,高烧银烛照蛾眉。格天阁上三更雨,犹诵《车攻》复古诗。”秦桧更加欢喜,提高了他的品秩。原来他心中有愧,所以特别欢喜这些阿谀奉迎的话以作为遮盖的办法,真是乱国的奸贼呀!

我看唐朝武则天追贬隋臣杨素的诏书说道:“我对上嘉奖贤能的辅佐之臣,对下革除厌恶奸邪之臣,曾想在日理万机之余,对千年以外的历史人物有所褒扬贬斥;何况年代不远,今天还有耳闻目睹他的作为的人呢!”杨素是不同朝代的奸臣,武则天是一位女主,尚且知道厌恶而贬斥他,何况像秦桧这样的人,秘密地遵奉敌人的阴谋,胁迫国君而贻误国事,罪大恶极,直通到上天,难道可以赦免吗?开禧年间朝廷对金用兵,虽然曾经追削了他的谥封,但嘉定年间执行和戎政策,不久就连带而恢复了谥封,这真是可叹呀!

篇2:文言文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萧复,字履初,少秉清操,其群从兄弟,竞饰舆马,以侈靡相尚,复衣浣濯之衣,独居一室,习学不倦,非词人儒士不与之游。

广德中,连岁不稔,谷价翔贵,家贫,将鬻昭应别业。时宰相王缙闻其林泉之美,心欲之,乃使弟纮诱焉,曰:“足下之才,固宜居右职,如以别业奉家兄,当以要地处矣。”复对曰:“仆以家贫而鬻旧业,将以拯济孀幼耳,倘以易美职于身,令门内冻馁:非鄙去之心也。”缙憾之,乃罢复官,沉废数年,复处之自若。大历十四年,自常州刺史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及为同州刺史,州人阻饥,有京畿观察使储廪在境内,复辄以赈贷,为有司..所劾,削阶。朋友唁之,复怡然曰:“苟利于人,敢惮薄罚。”寻为兵部侍郎。

建中末,扈驾奉天,拜吏部尚书、平章事。复尝奏曰:“宦者自艰难已来,初为监军,自尔恩幸过重。此辈只合委宫掖之寄,不可参兵机政事之权。”上不悦,卢杞奏对于上前,阿谀顺旨,复正色曰:“卢杞之词不正。”德宗愕然,退谓左右曰:“萧复颇轻朕。”遂令往江南宣抚。

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从一诣复曰:“适钦绪宣旨,令与公商量朝来所奏、便进,勿令李勉、卢翰知。”复曰:“适来奏对..,亦闻斯旨,然未谕圣心,已面陈述,上意尚尔,复未敢言其事。”复又曰:“唐虞有佥曰之论,朝廷有事,尚合与公卿同议。今勉、翰不可在相位,即去之;既在相位,合同商量,何故独避此之一节?且与公行之无爽,但恐浸以成俗,此政之大弊也。”竟不言于从一。从一奏之,上浸不悦。复累表辞疾,请罢知政事,从之。后坐郜国公主亲累,终于饶州,时年五十七。

(节选自《旧唐书·卷一二五》)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B.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C.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D.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制以贬秩为左迁,以右为尊,居高位曰右职,唐朝循用此法;文中“固宜居右职”中的“右职”指重要的职位。

B.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为有司所劾”中的“有司”泛指官吏,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C.选文中“建中末,扈驾奉天”一句中的“扈驾”为专用术语,“扈”意为随从,“扈驾”意为跟随官府的车驾。

D.“奏对”,指臣当面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也是文体名,奏疏与对策的并称。“适来奏对”中的“奏对”指前一种意义。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萧复年少时就品行高洁,生活简朴,专注于学业,且交游者均为高雅之人,展现出于其崇尚奢靡的堂兄弟们截然不同的性格。

B.萧复虽处贫穷,但不慕权位。他因家贫而被迫出售祖业,面对宰相王缙和其弟王纮的利诱,萧复不为所动,王缙对此深感遗憾。

C.萧复上朝议事,无论是有关宦官干预兵机朝政之事,还是针对大臣在皇帝面前阿谀奉承的行为,均刚正敢言,决不阿谀奉承。

D.当皇帝委派人员干涉宰相议事时,萧复坚持原则,并引经据典,据理力争,维护宰相合议制度,最终未果,后萧复自请辞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朋友唁之,复怡然曰:“苟利于人,敢惮薄罚。”

(2)且与公行之无爽,但恐浸以成俗,此政之大弊也。”

参考答案

4.D(原句: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5.C(“扈驾”,是专指扈从或随侍皇帝的车驾)

6.B(“缙憾之”,“憾”应为“怨恨”之意)

7.(1)朋友们安慰他,萧复和悦地说:“如果对百姓有利,怎么敢害怕小小的惩罚。”(得分点:唁,安慰;苟利于人,如果对民众有利;敢,岂敢;惮,害怕;薄,小的)

(2)况且与他们一道公开行事没有什么违背,只担心逐渐形成风气,这是政事的大弊端。(得分点:公行,公开行事;爽,差失、违背;但,只;浸,逐渐、慢慢;此政之大弊也,这是政事的大弊端)

参考译文:

萧复,字履初,年少时就保持高尚的节操,他的堂兄弟们,竞相装饰车马,以生活奢侈豪华相互推崇,萧复穿着洗过多次的衣服,独自居住在一间屋子中,学习孜孜不倦,不是文人学士不与他往来交游。广德年间,连年谷物不熟(灾荒),谷价飞涨,萧复家庭贫困,将要出卖昭应别墅。当时宰相王缙听说昭应别墅园林、水泉秀美,内心想要占为己有,于是派遣弟弟王纮来诱导萧复,说:“依您的才华,本来应当居于重要的职位,如果把别墅奉献给我哥哥,(您)就会处在重要的官职上了。”萧复回答说:“我家中贫穷才出卖祖宗的产业,要用来救济寡妇幼儿罢了,如果用别墅为我自己换取美官,使家里的人们饥寒交迫,那不是我这样庸俗浅陋者的的心愿了。”王缙怨恨他,于是就罢了萧复的官。被埋没罢黜多年,萧复对待它如平常一样。大历十四年,由常州刺史调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到担任同州刺史时,州人正处在饥饿之中,有京畿观察使仓库就在辖区内,萧复就(打开它)用来赈济灾民,被官府弹劾削去了官阶。朋友们安慰他,萧复和悦的说:“如果对百姓有利,怎么敢害怕小小的惩罚。”不久出任兵部侍郎。

唐德宗建中末年,萧复随从唐德宗的`车驾到奉天,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平章事。萧复曾向皇帝上奏说:“宦官自国家灾乱以来,起初为监军,自此被恩宠过重。这些人只适合委任宫廷内的事务,不能有参与兵机政事的权力。”皇帝听了不高兴。卢杞在唐德宗面前回答问题,阿谀顺从皇帝旨意,萧复态度严肃地说:“卢杞所说的不正确。”唐德宗大吃一惊,退朝后对左右宦官近臣说:“萧复很轻视朕。”因此令萧复前往江南宣抚安民。

萧复到江南安抚返回,奏见皇帝。萧复出来,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正一同回到中书省,宦官马钦绪来到,对刘从一施礼,与他耳语一番就退去,诸位宰相各自归阁。刘从一到萧复处说:“刚才马钦绪传达圣旨,令我与您商量朝来所奏的事情,即使奏进,也不要让李勉、卢翰知道。”萧复说:“刚才在皇帝面前议论时,也听说了这个圣旨,然而未能明白皇帝的心意,已经当面陈述了,皇帝意愿还是这样,萧复我不敢再说这件事。”萧复又说:“唐虞时有佥曰的说法,朝廷有事,尚且应该与公卿一同商议,现在李勉、卢翰不能处在宰相位置上,就去除他们的职位;既然处在宰相的职位上,应该一同商量,为什么唯独避开这一节?况且与他们公开施行也没有差错(违背),我只是害怕逐渐形成风气,这是政事大的弊端。”萧复最终不与李从一谈论。李从一上奏这件事,皇帝更加不高兴。萧复多次上表称病请辞,请求罢免执政事,皇帝听从了他,后来因受郜国公主亲属的连累,死于饶州,终年五十七岁。

篇3:资治通鉴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4.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

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

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

绝:穷尽。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

来:使……到来,招致。

5.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3分)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D.孟子认为张仪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2)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参考答案

4.D.(A.诚:如果。

B.吊:表示哀痛,例如“中心吊兮”(《诗桧风匪风》),而不表“形影相吊”的“安慰”之意。

C.绝:断绝。)

5.A.(B项,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齐王;C项,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韩国、魏国的做法;D项,前一句说的是张仪,后一句符合要求。判断此类型题要看准主体对象。)

6.D.(“从文中表现可知,张仪诳楚不是大丈夫所为。认为他是“大丈夫”的,只有“或谓”,即“有的人认为”。)

7.①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

②攻打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子啊齐国得到补偿。

(文言文句翻译强调字字落实:直译为主,不增不减。落实关键词语,找出得分点。一般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①“所以”:之所以,“以”:因为②“因”:趁机,“赂以一名都”介词结构后置,“亡地于秦。取偿于齐”。)

参考译文:

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兴,允诺张仪的建议。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好?”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凭借我的见解,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若替您算计的话,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斥责道:“请你陈先生闭上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赐他。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

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

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这就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军队了,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匄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击。

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匄及以下的列侯、执珪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楚国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孟子》论之曰:有人说:“张仪、公孙衍,他们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一怒而使各国恐惧,安居时又能使兵火息灭。”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说的就是大丈夫。”

篇4:明史节选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明史节选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金幼孜,名善,新淦人。建文二年进士。成祖即位,改翰林检讨,与解缙等同直文渊阁,迁侍讲。永乐五年,迁右谕德兼侍讲,因谕吏部,直内阁诸臣胡广、金幼孜等考满,勿改他任。七年从幸北京。明年北征,幼孜与广、荣扈行,驾驻清水源,有泉涌出。幼孜献铭,荣献诗,皆劳以上尊。帝重幼孜文学,所过山川要害,辄命记之,幼孜据鞍起草立就。使自瓦剌来,帝召幼孜等傍舆行,言敌中事,亲倚甚。尝与广、荣及侍郎金纯失道陷谷中。是夜,帝遣使十余辈迹之,不获,比至,帝喜动颜色。自后北征皆从,所撰有《北征前录》和《北征后录》。二十二年从北征,中道兵疲。帝以问群臣,莫敢对,惟幼孜言不宜深入,不听。次开平,帝谓荣、幼孜曰:“朕梦神人语上帝好生者再,是何祥也?”荣、幼孜对曰:“陛下此举,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昆冈,玉石俱毁,惟陛下留意。”帝然之,即命草诏,招谕诸部。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是年十月,命幼孜、荣、士奇会录罪囚于承天门外。诏法司,录重囚必会三学士,委寄益隆。帝御西角门阅廷臣制诰,顾三学士曰:“汝三人及蹇、夏二尚书,皆先帝旧臣,朕方倚以自辅。尝见前代人主恶闻直言,虽素所亲信,亦畏威顺旨,缄默取容。贤良之臣,言不见听,退而杜口。朕与卿等当深用为戒。”幼孜等顿首称谢。洪熙元年进礼部尚书兼大学士、学士如故,并给三俸。寻乞归省母。幼孜简易静默,宽裕有容。眷遇虽隆,而自处益谦。名其宴居之室曰“退庵”。疾革时,家人嘱请身后恩,不听,曰:“此君子所耻也。”

(节选自《明史》)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

B.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

C.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

D.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陛下”是臣子对帝王的尊称。当帝王与臣子谈话时,臣子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称“陛下”。

B、尚书省下设吏、礼、兵、户、邢和工六部。刑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兵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C、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孤”“不谷”“寡人”,随着秦朝建立,秦王政创立皇帝称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这个称谓一直流传至帝制终结。

D、文渊阁始建于明代。功用早期主要在于藏书、编书。著名的《永乐大典》就是在南京宫中文渊阁开馆编纂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金幼孜文才出众。北征路遇清水源泉水涌出,他写的铭和杨荣写的诗,都得到皇上最高级别的慰劳。

B.金幼孜敢于直谏。士兵疲惫,皇上向群臣问对策时,众人畏惧不敢回答,只有他据实进言不宜深入。

C.金幼孜深受器重。仁宗下诏给法司,审查重案犯时,须会同金幼孜、杨荣、杨士奇三学士一起办理。

D.金幼孜谦恭淡泊。金幼孜虽然很受皇上宠信,但他却更加谦虚,病重时拒绝家人为他请求身后之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帝重幼孜文学,所过山川要害,辄命记之,幼孜据鞍起草立就。(5分)

⑵尝见前代人主恶闻直言,虽素所亲信,亦畏威顺旨,缄默取容。(5分)

参考答案

4.A(可根据句意以及句中的关键词进行断句。这句话中断句时需抓住名词宾语“榆木川”主语“帝”“荣”“幼孜”“仁宗”,谓语动词“崩”“讣”“护”“拜”。)

5、B(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刑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

6.D(“家人为他请求”有误。)

7.⑴皇上敬重金幼孜的文学才华,所经过的山川要害之地,总命他加以记载,金幼孜跨坐在马鞍上起草文书,很快就写好。(“文学”“据”“立就”各1分,大意2分)

⑵朕曾见前代君主讨厌听直言,虽是一向所亲近的人,也因为惧怕君主之威而顺从君主的旨意,缄默不言来讨好君主。(“恶”“亲信”“取容”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金幼孜,名善,是新淦人。建文二年中进士。成祖即位后,改任翰林检讨,与解缙等人同在文渊阁当值,再升为侍讲。永乐五年,(皇上)晋升金幼孜为右谕德兼侍讲,于是又传谕吏部,在内阁当值的胡广、金幼孜等人任满时,不要改作他任。永乐七年,金幼孜遂从皇上到北京。第二年北征,金幼孜与胡广、杨荣随行。圣驾驻扎在清水源,有泉水涌出。幼孜献上铭,杨荣献上诗,皇上都以最高等级给予慰劳。皇上敬重金幼孜的文学才华,所经过的山川要害之地,总命他加以记载,金幼孜跨坐在马鞍上起草文书,很快就写好。有使者从瓦剌来,皇上召金幼孜等人傍车舆而行,谈论敌方之事,对他很亲信和倚重。他曾与胡广、杨荣和侍郎金纯迷路陷在山谷中。那个晚上,皇上派出十几批人追踪寻找杨荣和金幼孜,但都没有找到,等到他们回来后,皇上十分高兴,脸上露出笑容。此后每次北征金幼孜都随从,写下了《北征前录》和《北征后录》。永乐二十二年,金幼孜随从皇上北征,途中士兵疲惫,皇上向群臣问对策,没有人敢回答。只有金幼孜说不宜深入,皇上不听。驻扎在开平时,皇上对杨荣、幼孜说:“我梦见神人两次对我说上帝爱惜生灵,这是什么兆头?”杨荣、幼孜回答说:“陛下此举,本意在于除暴安民。但火烧昆仑,玉石俱焚,望陛下留意。”皇上认为他们说得对,当即命他们起草诏书,招抚各个部落,军队回到榆木川时,皇上驾崩,秘不发丧。杨荣到京师报丧,金幼孜护卫梓宫返回。仁宗即位,幼孜被任为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加封为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这一年十月命金幼孜、杨荣、杨士奇在承天门外一起审查并记录囚犯的罪状。皇上还下诏给法司,审查重案的囚犯必须会同这三位学士一起办,皇上对他们的委任更重了。皇上御临西角门阅览廷臣的制诰,对三学士说:“你们三人和蹇义、夏原吉两位尚书,都是先帝旧臣,朕才靠你们来辅佐。朕曾见前代君主讨厌听直言,虽是一向所亲近的人,也因为惧怕君主之威而顺从君主的旨意,缄默不言来讨好君主。贤良之臣,所言不被采纳,也会退而闭口。朕与诸位爱卿一定要引以为戒。”金幼孜等人叩头谢罪。洪熙元年幼孜晋升为礼部尚书,仍兼大学士、学士,并支给三职俸禄。幼孜不久请求回家探望母亲。金幼孜为人平易,沉默寡言,心胸开阔。虽很受皇上宠信,但他自己更加谦虚。他给自己起居之室命名为“退庵”。他病重时,家人嘱咐他请求去世后的哀荣,但金幼孜不肯听从。他说:“这种做法是君子感到耻辱的。”

篇5:《宋史》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宋史》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丁谓,字谓之,苏州长洲人。少与孙何友善,同袖文谒王禹偁,禹偁大惊重之,以为自韩柳后,二百年始有此作。淳化三年,登进士甲科。逾年,以太子中允为福建路采访使。峡路蛮扰边,命往体量。还奏称旨,领峡路转运使。

初,王均叛,朝廷调施、黔、高、溪州蛮子弟以捍贼,既而反为寇。谓至,召其种酋开谕之,且言有诏赦。酋感泣,愿世奉贡,乃作誓刻石柱。蛮地饶粟而常乏盐,谓听以粟易盐,蛮人大悦。先是,屯兵施州而馈以夔、万州粟。至是,民无转饷之劳,施之诸寨,积聚皆可给。景德四年,契丹犯河北,真宗幸澶渊,以谓知郓州。契丹深入,民惊扰,争趣杨刘渡,而舟人邀利,不以时济。谓取死囚绐为舟人,斩河上,舟人惧,民得悉渡。

祥符中禁火,时谓营复宫室,患取土远,谓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

仁宗即位,是时二府定议,太后与帝五日一御便殿听政。谓潜结内侍雷允恭,学士草制辞允恭先特示谓闶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允恭倚谓势,益横无所惮。允恭方为山陵都监,与判司天监邢中和擅易皇堂地。夏守恩领工徒数万穿地,土石相半,众议日喧,惧不能成功,中作而罢,奏请待命。谓庇允恭,依违不决。内侍毛昌达自陵下还,以其事奏,诏问谓,谓始请遣使按视。既而成谓复用旧地,乃诏冯拯等就谓第议。遣王曾覆视,遂诛允恭。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召拯等请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因出谓尝托允恭令后苑匠所造金酒器示之,乃降谓太子少保。坐谓罢者十数人。在崖州逾三年,徒雷州,又五年,徒道州。明道中,授秘书监致仕,居光州,卒。诏赐钱十万、绢百匹。

(选自《宋史》,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奏称旨,领峡路转运使 称:符合

B.民惊扰,争趣杨刘渡 趣:奔向

C.谓始请遣使按视 按:审查

D.坐谓罢者十数人 坐:连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民无转饷之劳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而舟人邀利,不以时济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益横无所惮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B.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C.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D.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谓年少时就很有才华,他的文章曾受到王禹偁的高度评价。淳化三年考中进士,一年后,被任命为福建路采访使。

B.丁谓奉命处置王均叛乱,会见其首领,以安抚为上。他们感激涕零,表示愿意世代供奉朝廷,并在石柱之上刻录誓言。

C.丁谓重修皇宫,合理统筹各项工作,很好地解决了取土困难、材料运输、清理废墟等难题,一举三得,还节省了大量开支。

D.丁谓勾结宦官雷允恭,以达到把持朝政的目的,并包庇雷允恭擅自移改陵穴之事,最终被人揭发出来,因此被罢相。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蛮地饶粟而常乏盐,谓听以粟易盐,蛮人大悦。(3分)

(2)谓取死囚绐为舟人,斩河上,舟人惧,民得悉渡。(4分)

(3)既而成谓复用旧地,乃诏冯拯等就谓第议。(3分)

参考答案

9.D(坐:因为)

10.D(以:介词,按照。A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以:介词,按照/连词,表目的。C所: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与“为”呼应,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D副词,竟然,却)

11.A(断句时需注意动词、人名、虚词等标志性词语)

12.B(丁谓会见的是少数民族武装的首领,而不是王均叛军的首领)

13.(1)少数民族地区富产粟米而常常缺少食盐,丁谓允许他们用粟米交换食盐,当地人十分高兴。(3分。注意“饶”“乏”“听”“易”等词语的翻译)

(2)丁谓把犯了死罪的人假扮成船夫,斩杀在黄河岸上,船夫恐惧,百姓得以全部渡过黄河。(4分。注意“绐”“悉”等词语的翻译)

(3)不久大家都说再使用原先那块地,于是皇上诏令冯拯等人到丁谓家商议。(3分。注意“咸”“谓”“就”“第”等词语的翻译)

参考译文:

丁谓,字谓之,苏州长洲人。他年轻时与孙何关系很好,一起带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见王禹偁,王禹偁看了他们的文章十分惊奇,大加赞赏,认为从韩愈、柳宗元以后,二百年才有这样的作品。淳化三年,考中进士。过了一年,以太子中允的.身份任福建路采访使。峡州路少数民族骚扰边地,朝廷命令他前去实地考察解决。他回朝上奏符合皇帝的想法,任命他为峡州路转运使。

起初,王均叛乱,朝廷调遣施、黔、高、溪四州少数民族武装来抵御王均,不久这些少数民族武装反而做了叛贼。丁谓到此,召集部落首领们,开导劝告他们,并且说皇帝有令赦免他们。首领们感激流泪,表示愿意世代纳贡,于是立誓言刻于石柱之上。少数民族地区富产粟米而常常缺少食盐,丁谓允许他们用粟米交换食盐,当地人十分高兴。在此之前,朝廷驻军施州却要把夔州、万州的粟米送给他们。至此,百姓没有转运军饷的劳役,施州各寨,积蓄聚集的粟米都可自给。景德四年,契丹入侵河北,宋真宗亲征澶渊,任丁谓为郓州知州。契丹侵入内地,百姓惊慌骚乱,争着奔向杨刘渡,而船主谋求私利,不按时开船渡河。丁谓把犯了死罪的人假扮成船夫,斩杀在黄河岸上,船夫恐惧,百姓得以全部渡过黄河。

宋真宗祥符年间,宫中着火。当时丁谓主持重建宫室,担心取土的地方很远,丁谓于是命令挖开道路取土,没几天就挖成了大沟,于是挖通汴河引水进入沟渠中,使各地运输建筑材料的木筏和船只,都通过大渠运至宫门口。重建工作完成后,用废弃的瓦砾回填入渠中,水渠又变成了街道。做了一件事情而完成了三个任务,省下的费用要用亿万来计算。

宋仁宗登帝位,当时二府定夺商议政事,太后与皇帝每五天亲临一次便殿听政。丁谓暗中交结内侍雷允恭,学士起草皇帝的诏书,雷允恭先拿给丁谓看,丁谓阅毕才送给皇帝阅览。丁谓想只任命雷允恭传达皇帝圣旨,而不想同僚大臣参与政事并且得知内情。雷允恭倚靠丁谓的势力,更加横行无所畏惧。雷允恭刚任山陵都监,他与判司天监邢中和擅自更换皇陵之地。夏守恩带领工匠数万人穿凿该地,土石各占一半,众人的议论一天比一天大,害怕不能成功,做到半途停下来,上奏请示等待命令。丁谓包庇雷允恭,故意拖延不作处理。内侍毛昌达从山陵下回来,把这事奏报皇帝,皇帝诏问丁谓,丁谓才请求派人去调查。不久大家都说再使用原先那块地,于是皇上诏令冯拯等人到丁谓家商议。派王曾重新查看,于是杀了雷允恭。几天后,太后与仁宗皇帝坐在承明殿,召冯拯等人告诉他们说:“丁谓任宰相,竟然与宦官暗中勾结。”于是拿出丁谓曾托雷允恭令皇宫后苑工匠所打造的金酒器给他们看,于是将丁谓降职为太子少保。因丁谓事件被罢官的达十几人。丁谓在崖州满三年,调到雷州,又过五年,调到道州。明道年间,丁谓被授官秘书监退休,住在光州时死去。皇帝下诏赐钱十万,绢百匹。

篇6:《旧唐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旧唐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郭孝恪,许州阳翟人也,少有志节。隋末,率乡曲数百人附于李密,密大悦之,谓曰:“昔称汝颍多奇士,故非谬也。”令与徐勣守黎阳。后密败,勣令孝恪入朝送款,封阳翟郡公,拜宋州刺史。令与徐勣经营武牢已东。其后,窦建德率众来援王世充,孝恪于青城宫进策于太宗曰:“世充日踧月迫,力尽计穷,悬首面缚,翘足可待。建德远来助虐,粮运阻绝,此是天丧之时。请固武牢,屯军汜水,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太宗然其计。及破建德,平世充,太宗于洛阳置酒高会诸将曰:“郭孝恪谋擒建德之策,皆出诸人之右也。”

贞观十六年,累授金紫光禄大夫,行安西都护、西州刺史。其地高昌旧都,士流与流配及镇兵杂处,又限以沙碛,与中国隔绝。孝恪推诚抚御,大获其欢心。俄又以孝恪为昆丘道副大总管以讨龟兹,破其都城。龟兹国相那利率众遁逃。孝恪以城外未宾,乃出营于外,有龟兹人来谓孝恪曰:“那利为相,人心素归,今亡在野,必思为变。城中之人,颇有异志,公宜备之。”孝恪不以为虞。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城中人复应那利,攻孝恪。孝恪力战而入,至其王所居,旋复出,战于城门,中流矢而死,孝恪子待诏亦同死于阵。贼竟退走,将军曹继叔复拔其城。太宗闻之,初责孝恪不加警备,以致颠覆;后又怜之,为其家举哀。高宗即位,追赠安西都护、阳翟郡公,待诏赠游击将军,仍赙物三百段。孝恪性奢侈,仆妾器玩,务极鲜华,虽在军中,床帐完具。尝以遗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社尔,社尔一无所受。太宗闻之曰:“二将优劣之不同也。郭孝恪今为寇虏所屠,可谓自贻伊咎耳。”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B.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C.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D.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曲:古代居民组织的基层单位,引申为家乡、故里、乡亲、同乡等义。

B.中国:有“中原地区”和“国都之中”两种含义,文中指代“国都之中”。

C.贞观:唐太宗的年号,年号是指中国历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

D.追赠:加封死者官职、勋位,主要有实物追赠和名称职位等精神追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孝恪少有志节。隋朝末年他率领乡曲数百人归附李密。李密失败后,徐勣派他入朝送金钱贿赂,被朝廷封为阳翟郡公,井被任命为宋州刺史。

B.郭孝恪善于谋略。窦建德率众支援王世充,他向太宗建言献策,“请固武牢,屯军汜水,随机应变”,太宗采纳他的计策,打败了窦建德,平定了王世充。

C.郭孝恪屡建功勋。任安西都护、西州刺史,于高昌旧都推诚抚慰,深得人心;任昆丘道副大总管讨伐龟兹,大破龟兹都城。

D.郭孝俗生活奢侈。家中妻妾和仆从穿着光鲜,器具务求华贵;在外行军打仗,床帐也一应俱全。后来,郭孝恪把这些东西送给阿史那社尔,社尔拒不接受。

13.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充日踧月迫,力尽计穷,悬首面缚,翘足可待。(5分)

(2)二将优劣之不同也。郭孝恪今为寇虏所屠,可谓自贻伊咎耳。(5分)

参考答案

10.B(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11.B(文中指中原)

12.A(“勣令孝恪入朝送款”送款非送钱财贿赂,款是上表表忠心)

13、(1)王世充日益困迫,力尽计穷,被俘获斩首的时刻,翘足可待。

(2)二将优劣是不同的。如今郭孝恪被寇虏所杀,可以説是咎由自取。

参考译文

郭孝恪,许州阳翟人,年轻时就有志向和气节。隋朝末年,他率领乡里数百人投奔李密,李密非常高兴,对他説:“过去人称汝、颍一带奇士多,果然不错。”让他和徐勣防守黎阳。后来李密失败,徐勣派郭孝恪入朝送表投诚,被封爲阳翟郡公,拜授宋州刺史,命他和徐勣筹划谋取武牢关以东的地区,攻占的州县,委托他们自行任用官吏。后来,宝建德率军来援助王世充,郭孝恪在青城宫向太宗献计説:“王世充日益困迫,力尽计穷,被俘获斩首的时刻,翘足可待。窦建德远来助恶,粮运断絶,这是上天让他败亡之时。请坚守武牢关,驻军氾水,随机应变,就可轻而易举地彻底消灭他。”太宗赞同他的计策。等打败窦建德、平定王世充以后,太宗在洛阳设酒宴大会众将説:“郭孝恪谋划的活捉窦建德的计策,王长先在龙门截夺敌粮的战功,都高于衆人之上。”

贞观十六年,多次加官后爲金紫光禄大夫,任安西都护、西州刺史。此地是高昌的旧都,文士和流配的罪犯及镇兵杂居,加上有沙漠的险阻,和中原隔絶,郭孝恪以诚相待安抚治理,很受众人的拥戴。不久又任命郭孝恪爲崑丘道副大总管讨伐龟兹,攻破龟兹都城,郭孝恪亲自留守在那里,其余的军队分道进攻,龟兹国相那利率众逃跑。郭孝恪因爲城外还没有归服,就出城扎营,有个龟兹人来对郭孝恪説:“那利担任国相,人心一向归服,如今他逃亡在外,定要设法制造变乱。城里的人们,很多都暗怀异志,公应该加以防备。”郭孝恪没有放在心上。那利等果然率领一万多名部众,暗中和城内投降的胡人约定襄应外合。郭孝恪疏于警戒和侦察,贼军将要进城时擂鼓呐喊,郭孝恪这才察觉,于是率部下一千多人入城,与贼混战。城中的胡人又响应那利,攻打郭孝恪。郭孝恪奋力杀入城里,打到龟兹王的住地,很快又衝杀出来,在城门处交战,身中流矢而死,郭孝恪之子郭待诏也同时战死在阵上。贼寇后来退走,将军曹继叔再次攻占龟兹都城。太宗听到此事,先是怪罪郭孝恪不加警备,以致败亡;后来又怜惜他,替他家举行丧礼。髙宗即位,追赠他爲安西都护、阳翟郡公,追赠郭待诏游击将军,并赐给助丧绢帛三百段。郭孝恪性喜奢侈,仆人侍妾和器用珍玩,定要极端鲜丽豪华,即使在军中,床和帐也很完备。曾经送礼物给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社尔,社尔一无所受,太宗听到后説:“二将优劣是不同的。如今郭孝恪被寇虏所杀,可以説是咎由自取。”

篇7:《晋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晋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李含,字世容,陇西狄道人也。少有才干。皇甫商州里年少,少恃豪族,以含门寒微,欲与结交,含距而不纳,商恨焉。州刺史郭奕素闻其贤,擢含为别驾,荐之公府。司徒迁含领始平中正。秦王柬薨,舍依台杖,葬讫除丧。尚书赵浚有内宠,疾含不事己,遂奏含不应除丧。本州大中正傅祗以名义贬含。中丞傅成上表理台,言含忠公清正,才经世务,其行合制。帝不从,含遂被贬。

及赵王伦篡位,或谓孙秀曰:“李含有文武大才,无以资人。”秀以为东武阳令。河间王颗袁请含为征西司马,甚见信任。颙诛夏侯奭,送齐王囧使与赵王伦,遣张方率众赴伦,皆含谋也。

初,梁州刺史皇甫商为赵王伦所任,伦败,去职诣颙,颙慰抚之甚厚。含谏禺颙曰:“商,伦之信臣,惧罪至此,不宜教与相见。”商知而恨之。后含被征为翊军棱尉。时商参齐王囧军事,而夏侯夷兄在囧府,称夷立义,被河间王颙枉害。含乃心不自安。囧右司马赵骧又与含有隙,囧将阅武,含惧骧因兵讨之,乃单马出奔于颙,说颙曰:“成都王颖至亲,有大功,甚得众心。齐王囧越亲而专执成权,朝廷侧目。今檄长沙王义令讨齐使先闻于齐齐必诛长沙固传檄以加齐罪则囧可擒也既去齐立成都王颖除逼建亲以安社稷大勋也。”颙从之,遂袁请讨囧,拜含为都督,统张方等率诸军以向洛阳。而长沙王义诛囧,舍等旋师。

初,含之本谋欲并去乂、囧,使权归于颙,含因得肆其宿志。既长沙胜齐,颙、颖犹各守藩,志望未允。颙表舍为河南尹。时皇甫商复被乂任遇,含疾商滋甚。商说乂曰:“河间之奏,皆李舍所交构也,若不早图,祸将至矣。且河间前举,由含之谋。”乂乃杀含。

(节选自《晋书》列传三十)

【注】西晋“八王之乱”,八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yì)东海王司马越。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檄长沙王乂令讨齐/使先闻于齐/齐必诛长沙/因传檄“加齐/罪则囧可擒也/既去齐/立成都王颖/除逼建亲/以安社稷/大勋也/

B.今檄长沙王乂令/讨齐使先闻于齐/齐必诛长沙因传檄/以加齐罪/则囧可擒也/既去齐/立成都王颖除/逼建亲/以安社稷/大勋也/

C.今檄长沙王乂令讨齐/使先闻于齐/齐必诛长沙/因传檄以加齐罪/则囧可擒也/既去齐/立成都王颖/除逼建亲/以安社稷/大勋也/

D.今檄长沙王乂令/讨齐使先闻于齐/齐必诛长沙/因传檄以加齐/罪则囧可擒也/既去齐/立成都王颖/除逼建亲/以安社稷/大勋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迁”“征”都与官职升降有关,“擢”是提拔,“迁”是贬官,“征”是征召做官。

B.“薨”指诸侯或高官去世,不同身份的人去世称呼不同,天子为“崩”,大夫为“卒”。

C.“除丧”指由着丧服变为吉服,古代父母或君王去世后,子女或属下要着丧服一定期限。

D.“表”指写给皇帝的奏章,奏章是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分“奏”“疏”“表”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含很有才干,颇受赏识。州刺史郭爽平索知李含贤能,提拔他做别驾,把他推荐到公府;孙秀听说他才能a超群,任命他做东武阳令。

B.李含恃才傲物,遭人嫉妒。尚书赵浚和大中正傅祗嫉妒李含才能,抓住李含在为秦王除丧服时的做法,用礼义名节来贬斥李含。

C.李含与皇甫商一直不合。李含少时不愿与皇甫商结交;皇甫商投奔司马颙,李含劝谏司马颞远离皇甫商,皇甫商知后怀恨在心。

D.李含有一定的私心。李含为司马颙谋划除掉司马乂、司马囧二人,使大权回到司马颙手里,有着实现自己旧有愿望的目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含门寒微,欲与结交,含距而不纳,商恨焉。

(2)河间之奏,皆李含所交构也,若不早图,祸将至矣。

参考答案

4、C

5、A(“迁”是官职变动,非特指贬官)

6、B(“恃才傲物”无中生有;“嫉妒李含才能”也分析不当)

篇8:《松风阁记》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松风阁记》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①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jiū),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②,潇洒而扶疏,鬖髿③(sān suō)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注】①屃赑(xì bì):强壮有力的样子。②巃嵸(lóng zōng):聚集的样子。③鬖髿:比喻草木枝叶散乱貌。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潇洒而扶疏

扶疏:枝叶残落貌

B. 不壅不激

壅:堵塞,阻止

C. 无外物以汩其心

汩:扰乱,干扰

D. 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

去:距离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扶疏:枝叶繁茂的样子。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物待以滋貌

而无物以相之

B. 附于物而有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C. 非若雷之怒号

若合一契

D. 故风之过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B.才/表修饰;A.用来;C.像,好像;D.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B. 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C. 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D. 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知识点】本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理解大意,划分停顿;寻找标志性词语“之”句末助词; “其声雄以厉”“其声汹以豗”结构相同,中间可以停顿。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雨、露、雷是为了衬托风无形有声、附物为声。风的声音是一直附着于其它物体上的。

B.文章第二段至四段先写风吹它物之声令人“骇胆而惊心”,次写草木之声令人不快,最后写松风之声令人“旷神怡情”,层层推进,井然有序。

C.第五段连用四个比喻,笔墨简炼,形象真切地表现金鸡峰三松随风势由弱而强,其声亦随之变化万端的特征,令人如临其境。

D.本文描绘了松风阁的独特风声,抒发了对山间美景的钟爱之情,表达了融入自然、追求宁静生活但并不消极避世的意愿。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风的发声完全依据所吹到的物体而定。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4分)

(2)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2分)

(3)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所以听了可以消除烦恼忧虑,洗净昏沉污浊,使人精神旷达心情愉快,舒和澹泊,宁静安闲,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生活,跟大自然往来。

(2)我曾到访而住在那儿,舒畅得意得想要长往下来而忘了回去。

(3)又为何一定要像许由那样到颖水边先耳才算高洁,像伯夷、叔齐那样爬上首阳山不食周粟才算清廉呢?

解析:(1)关键词:烦黩、昏秽、游,使动用法:旷、怡;

(2)关键词:尝、止、洋洋乎;

(3)关键词: 濯、高、清,反问句式。

【参考译文】

雨、风、露、雷,都来自天空。雨、露有形体,万物等待它们来滋润;雷没有形体却有声音,风也是这样的。

风不能自己发出声音,借着东西发出声音。不像雷的震怒号叫,能在虚无的空中发出大声。就因为风借着物体而发声,所以它的声音完全随着物体而改变:响亮、微弱、清晰、混浊、轻快、恐怖等变化,就都随着物体的开关而和生了。土山石崖雄壮而高大,风虽吹过它们上面也不能发出声音;山谷空阔广大,那声音闵雄壮凄厉;水流荡漾温和,那声音就喧嚷吵杂。都不能算中正平和的声音,让人听了胆战心惊。所以只有借着草木发声才合适。

而花草树木当中,叶子阔大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窒息沉闷;叶子枯萎了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极为悲凉;叶子很柔弱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细弱而不高昂。因此,最适宜于风所依附的物体莫过于松树了。

因为松树这种植物,树干挺直枝叶缠绕,叶子细小而成长条,奇特而茂密丛集,蓬松而精巧。所以风吹过它的时候,不会被阻塞也不会被激荡,流畅通达,具有自然悦耳的声音;所以,听了可以消除烦闷,洗涤昏沉和污浊,使人精神开朗而心情怡悦,心境恬静淡泊而寂静寥远,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生活,同自然万物相往来。难怪爱好山林的高士,喜欢听松风为快乐而不愿离去。

金鸡峰上有三棵大松树,不知道有几百年了。微风轻吹,声音如同幽静的泉水淙淙的流过沙石;风稍大,那声音就像是演奏高雅的古乐;那大风吹来的时候,就像翻扬的波涛,又像敲响大鼓,低沉而有节奏。

方舟上人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起名叫松风阁。我曾到访而住在那儿,非常得意地想要长住下来而忘了回去。因为松风阁虽处在山林之中,可是离人境不远。夏天不太酷热,冬天不太严寒,观赏松树可以使我眼睛舒畅,听着松涛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慢步徘徊从容地游览,没有外来的事物扰乱我的心情,使人欣喜快乐,使人整天流连,又为何一定要像许由那样用颍河水洗耳朵才算清高,像伯夷、叔齐逃到首阳山不吃周粟才算清廉呢?

我是个四处寄居的人,行踪去向没有一定,但对这松风阁,却不能忘怀,所以在要跟上人道别之时写下些作为松风阁记。日期是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

篇9:《三国志魏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三国志魏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从兄于,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营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成还,皆自励,成为佳吏。

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国事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纥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文帝③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萨侯。民间数有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榴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者滋甚。帝乃下诏:“敢以妖言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

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④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⑤,遣使者承旨至廷尉考竞勋,勋死乃遣柔还寺⑥。

初,公孙渊兄晃,为内侍。先渊未反,数陈其变。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柔上疏曰:“晃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固,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帝不听,竞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注】①太祖:曹操。②鼓吹:军中鼓吹手。③文帝:曹丕。④治书执法:官职。⑤台:尚书台。⑥寺:廷尉官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奸吏数人,皆自引去

引:避开,退去

B.狱无留滞

狱:监狱

C.辟为丞相仓曹属

辟:征召

D.息奸省讼

讼:打官司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B.士卒亡军/诚在珂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C.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D.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因高柔是高于的从弟,高干在并州叛变,曾想株连杀柔,但看高柔政绩不错以为令史,后征召他做了丞相仓曹属。

B.曹氏父子信赖高柔,委以重任,高柔每有所谏,便即采纳,只在杀鲍勋一事上未采纳他的意见,鲍勋死后,才让其回官署。

C.高柔头脑灵活,善于保全自己,看袁绍大势已去,他归顺曹氏并竭尽忠心,使自己不但没被诛杀,还当了丞相仓曹属。

D.公孙晃事前多次告发其弟公孙渊谋逆,因此事发后明帝不忍将公孙晃公开处斩,想在狱中悄悄杀掉他,高柔谏阻没有奏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旧法,军征士亡,考竞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

(2)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

参考答案

4.B (案件)

5.C

6.B(“便即采纳”错)

7.(1)依旧法,军队出征而军士逃跑者,要将其妻儿老小投在狱中拷问至死。曹操担心这样还是不能制止逃亡,更加重了刑罚。(“亡”“考竟”“妻子”“更”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我认为公孙晃确实有揭发公孙渊的言论,就应该宽恕他的死罪;如果他没有这样的言论,就应当公开处斩。(“信”“贷”“苟”“市”各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高柔,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人。高柔的堂兄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在黄河以北召高柔去,高柔带着族人跟从了他。太祖曹操平定袁氏,任命高柔为菅县县长。县里的.人都听说过高柔的大名,有几个行为不正的县吏,全都自动地离去。高柔教化说:“过去邴吉为政时,官吏曾经有过失,都还能够容忍他们。何况如今这几个官吏,对我并无过失!召他们回来复职。”(那些离去的县吏)又全回来了,都深为感激自觉改过,全成为好的县吏。

高干投降曹操后,不久又在并州反叛。高柔自己投归曹操,曹操想借故杀掉他,就任命他为刺奸令史。高柔执法公允得当,官司中没有滞留的案件,曹操又征召他为丞相仓曹属。军中乐手宋金等人在合肥逃跑。依旧法,军队出征而军士逃跑者,要将其妻儿老小投在狱中拷问至死。曹操担心这样还是不能制止逃亡,更加重了刑罚。宋金的母亲、妻子和二个弟弟都被抓到官府,主管官员奏请将他们全部杀掉。高柔上奏说:“士卒逃离军队,实在可恨,然而我私下里听说这些人中常有后悔的。我认为就应该宽恕他的妻儿老小,一来使这些逃贼忐忑不安,二来可以诱引他们产生回返的想法。如果按照原来的旧法,就已经断绝了他们回返的愿望,假如再加重刑罚,我唯恐如今在军中的兵士,看见一个人逃跑,害怕自己被株连,也会跟着一起逃走,以免同样遭到杀害。这样加重刑罚不是用来制止逃跑,而是助长了逃跑。”曹操说:“对!”立即停止处罚,没有杀宋金的母亲、弟弟,蒙受不杀而活下来的人很多。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任命高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给关内侯爵位。民间屡屡有谣言,文帝非常痛恨,一有传谣言的人就杀,奖赏告发的人。高柔上书劝谏说:“如今传谣言的就杀,告发的就奖赏,这既使有过失错误的人没有改正自新的机会,又将使凶险狡诈之徒诬陷欺骗的恶习逐渐地滋长,这真不是用来消除奸伪、减少诉讼、清明社会风气的治国之道啊。臣以为应废除制裁谣言奖赏告发的法令,以发扬光大上天养育万物的仁德。”文帝没有立即听从,而相互诬告的人越来越多。文帝于是下诏书命令说:“有敢于告发别人有谣言之言的人,以他告发人的罪名给他治罪。”此次(相互诬告的现象)就没有了。

《松风阁记》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文言文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后汉书》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翻译训练题及答案解析大学英语四级

《宋史娄机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新雨山房记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一诺千金》阅读及答案解析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解析

智商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滕王阁序原文及翻译

格天阁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格天阁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