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明史》方孝孺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共含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栗林里莉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令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尽赦燕罪,使罢兵归藩。又为宣谕数千言授嵓,持至燕军中,密散诸将士。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B.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C.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煊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D.比至/嵓匿宜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武,年号,用年号来纪年始于汉武帝,一个皇帝可用一个或多个年号。
B.世子,古代帝王和诸侯的儿子,明清两代指亲王诸子,可世袭亲王爵位。
C.少卿,北魏太和时所设的官名,北齐时为正卿的副职,隋唐至明清时亦沿置。
D.乙丑,采用的'是干支纪日法,在古代干支依次相配也被用来纪年和纪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孝孺才能出众,深受众人赞誉。他师从宋濂,才能超过了宋濂门下众多知名人士,太祖认为他是正人君子,他还被姚广孝誉为“读书种子”。
B.方孝孺善于裁断,参与国家政事。惠帝即位之后,常向他咨询政事;大臣在朝廷奏事,当面讨论可否时,皇帝有时就让他在殿上批示作答。
C.方孝孺有谋有略,忠心报效国家。燕兵攻打大名,他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并起草诏书;在惠帝逃往其他地方后,他坚守京师进行抵抗,愿以身殉国。
D.方孝孺忠于故主,拒绝配合成祖。他批驳成祖篡位的辩解,三次质问成祖,拒不同意起草登基诏书,激起成祖之怒,最终被处死于街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
(2)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参考答案
10.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新句的能力。
11.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了解并学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拔世子,帝王和诸候的正妻所生的长子。明清指亲王的子(多为嫡长子)。
12.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柿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思路点拔“在惠帝逃往其他地方后,他坚守京师进行抵抗,愿以身殉国”错误根据原文信息,惠帝并没有逃往其他地方,还在城中。
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答案(l)现在他的奏折刚刚到达,应该站且给他回信,往返超过一个月,让他的将士心中懈息。(关键词“适”“报书”“逾”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攻下京城时,方孝儒肯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需,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灭绝了。(关键词“下”“幸”“绝”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方孝孺》阅读答案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兵久顿大名顿:驻扎B、孝孺被执下狱执:执行
C、成祖颔之颔:点头D、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法:效法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吴沉、揭枢荐姚广孝以孝孺为托
B、此庄士,当老其才诏檄皆出其手
C、进而蹴之,不难矣而陈瑄以战舰降燕
D、宜且与报书且哭且骂曰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B、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C、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D、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9、按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4分)
②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3分)
(2)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方孝孺的文学才能?请任举两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答案
5、【文言实词】B(执:逮捕。)
6、【文言虚词】B(他的,代词。A、因为,介词;把,拿,介词。C、表承接,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D、暂且,副词;一边一边,连词。)
7、【文意理解】A
8、【内容归纳】B(明太祖欣赏方孝孺的为人,但并没有重用他。)
9、(10分)
(1)【文言翻译】(7分)
①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4分,末视明致各1分,大意1分。]
②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3分,济死各1分,大意1分。]
(2)【信息筛选】(3分)
①编纂《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方孝孺都担任负责人。(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②燕兵作乱,朝廷讨伐的诏书和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③明成祖发兵之前,姚广孝劝说他不要杀了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从侧面表现方孝孺的文学才能。(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答对1给2分,答对2点给3分。找出的例句要能体现方孝孺的文学才能,方可给分。]
《明史方孝孺传》阅读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兵久顿大名顿:驻扎
B.孝孺被执下狱执:执行
C.成祖颔之颔:点头
D.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法:效法
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B.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C.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D.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5分)
(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5分)
答案:
4.B(执:逮捕。)5.A(找准主语,语气词。)6.B(明太祖欣赏方孝孺的为人,但并没有重用他。)
7.(1)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顾”“末视”“恒”“明”“致”各1分]
(2)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力请”“以”“即”“济”“死”各1分,]
【译文】
方孝孺,字希直,是浙江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时机警聪敏,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他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他曾经卧病在床,家中断了粮食。家人把这件事告诉他,他笑着说:“古人一个月才吃九顿饭,贫困难道唯独是我方孝孺吗?”他的父亲因为犯法被杀,方孝孺护送灵柩回家乡安葬,哀伤过度感动路人。丧期满了之后,他又回来继续跟随宋濂完成学业。
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因为吴沉、揭枢的推荐,被太祖召见。太祖欣赏他举止端庄严肃,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太祖说:“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蜀献王闻说他很贤明,聘请他担任世子的'老师。
等到惠帝即位,征召他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常常向他询问。朝廷讨论事情,官员们难以作出决定时,有时皇帝就让方孝孺在自己的坐位前拟写批复。当时编纂《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方孝孺都担任负责人。燕兵作乱,朝廷商量讨伐他们,诏书和檄文都出自他的手。
建文帝三年,燕兵侵占大名府。方孝孺说:“燕兵长时间在大名停留,暑天下雨,他们就会不战而疲惫。现在正好他们的奏书到了,应该暂且给他们回复,诏书来往超过一个月,就会使他们将士的战心松懈。等我们商议好形成合围之势,再进兵攻击他们,就不难取胜了。”惠帝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命方孝孺草拟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王。薛嵓到了以后,燕王没有接受诏书。第二年五月,燕兵到了江北,皇帝下诏征集四方军队,命令各将领把战船集中到长江上。但是陈瑄却率领战舰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过了长江。皇帝非常忧惧,有人劝皇帝到其它地方去避难,再去图谋复兴。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乙丑这一天,燕兵入城,建文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抓进监狱。
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发兵,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对他说:“城池攻克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你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成祖点头答应了他。到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方孝孺被召到宫中后,悲痛的哭喊声响彻宫殿内外。成祖走下坐榻,劝导他说:“您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成祖说:“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治理国家要依赖年长一点的国君。”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成祖说:“这是我们的家事。”就回头让手下人递给他笔和纸,说:“向天下发诏书,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下,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可能帮你起草的。”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方孝孺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
《明史方孝孺传》片段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空印”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后为仇家所连,逮至京。太祖见其名,释之。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除汉中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每见,陈说道德。王尊以殊礼,名其读书之庐曰“正学”。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帝遣庆成郡主往燕军,陈其说。燕王不听。帝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时六月乙卯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时年四十有六。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镛与其弟铭,检遗骸瘗聚宝门外山上。
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永乐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门人王稌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 (选自《明史》,有删改)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人目为“小韩子” 目:示意
B.父克勤坐“空印”事诛 坐:由而获罪
C.此庄士,当老其才 老:用到老
D.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尤:怪罪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礼遣还”中的“礼”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B.读书日盈寸
C.当死社稷 D.成祖颔之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孝孺自幼聪颖,读书特别多,被称作“小韩愈”。
B.宋濂门下有名的人后来都向方孝孺学习,以他为师。
C.因为姚广孝的求情,成祖也认为方孝孺是著名的才子,所以没打算杀他。
D.方孝孺的文章很好,但在明朝永乐年间,他的文章被官方禁止。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下划线的部分断句。(3分)
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人性质长短,岂责具美于六途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取材于颜之推《颜氏家训》)
2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7分)
(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3分)
(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4分)
参考答案:
16.(3分)参考答案:A、目,看作
17.(3分)参考答案:B都是名作状。其他都作动词。
18.(3分)参考答案:B.“皆出其下”,即都不如方孝孺。
19.(3分)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每错一处扣0.5分,扣完3分为止。)
译文:士人君子立身处世,贵在能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仅仅蚊帐谈阔论,左边摆着琴,右边放着书,虚耗君主赐给他的俸禄职位,国家要用的人才,大约不过六个方面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可以强求这六个方面都做好呢?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大意,而做好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就没有惭愧的事了。(暑假作业十八)
20.(1)(3分)参考答案:方孝孺却轻视文辞写作的技巧,常常把阐明王道、获得天下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重点词:顾,却;末视,轻视;恒,常常)
(2)(4分)参考答案:方孝孺竭力请求守住京城来等待救兵,假如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国家而死。(重点词:即,假如;济,成功;死,为而死;社稷,国家)
有关方孝孺的文言文试题
溪渔子,金陵江宁人。少脱略不拘,与群儿嬉邀,辄处其上,而什伍部署之,令之曰“之左”,则趋之左;曰“之右”,则折而右,无敢过视者。溪渔之父素长者,常禁切之。纳之学,使读书,时时弃去,不肯帖帖诸生间。而所业未久,即过诸生数倍,诸生大畏之。其师亦奇之,谢曰:“子非吾曹人也。”
溪渔子亦自雄其才志,尝往来江淮之南,结交大侠异人;论古人功业,遇当其意,徘徊叹息,仰天拊髀,若有意于从之游也。与天台林右、张毂最善。右亦豪士,善击剑,知兵而长于为文,毂阳狂饮酒,自放于歌诗。二人皆自负高一世,婴视同列。溪渔子在淮上,尝钓海滨,望见二人,踞坐大笑。二人者,知其非庸人也,即与之语,大惊异其所为。引归逆旅,主人出酒相饮,摄衣跣行,起舞为乐,欢声撼数十百家。辨难上下古今事,折衷损益,根据理道。识者,知其非狂生;或不识其为人,共瞷指笑之,以为真狂;或又疑其为神仙人云。溪渔子举若不闻,遇适其志,鲜衣美服行众人中,见者争观之。否则,被污垢短衣,逐蹑市人后,市人吁之,弗辞也。
后溪渔子尽悔故所为,买书千余卷,伏而读之。为文章奇伟伉健,然耻以自名。常曰:“汉无儒者,惟贾生、诸葛孔明耳。唐人陆贽粗有识,然不足庶几王道。所贵乎学,将以辅天地所不及,不然,多读书何为?”识溪渔子者,闻其论高,愈疑之,终莫能测其为如何士也。或曰“金陵有隐者五显微仲,好奇,溪渔子即其人”云;或曰“非也”。
方子曰:“古者,豪杰士其身未遇,志未信于时,宁晦于屠钓以自全,不忍以细利挫其心,彼诚有以真知轻重之分也。溪渔子坐都邑中,而远利诡隐,使人莫测其浅深,此其志不苟且也,明矣。要之,一世奇士哉!” (选自《逊志斋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毂阳狂饮酒,自放于歌诗 阳:假装
B.溪渔子举若不闻 举:全部
C.被污垢短衣,逐蹑市人后,市人吁之, 弗辞也 辞:言辞
D.唐人陆贽粗有识,然不足庶几王道 粗:大致
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溪渔子为“奇士”的一组是 ( )
①摄衣跣行,起舞为乐,欢声撼数十百家 ②论古人功业,遇当其意,徘徊叹息,仰天拊髀,若有意于从之游也 ③识者,知其非狂生;或不识其为人,共瞷指笑之,以为真狂 ④溪渔子举若不闻,遇适其志,鲜衣美服行众人中 ⑤金陵有隐者五显微仲,好奇,溪渔子即其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溪渔子小时候洒脱而不拘礼法,和一群儿童玩耍,经常占上风,他把大家编成队列做游戏,没有人不听他的。
B.溪渔子谈论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每当遇上合乎他心志的,徘徊叹息,仰天拊髀,像一心想跟随古人学习似的。
C.古代豪杰之士不能忍受因为微小的利益挫伤自己的心志,他们的确有用来把握真知分辨轻重的东西。
D.溪渔子,是一位奇士,但连真实姓名都没有留下来。文章以惋惜的笔墨,描写了这位奇士的一生。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纳之学,使读书,时时弃去,不肯帖帖诸生间。
(2)所贵乎学,将以辅天地所不及,不然,多读书何为?
(3)古者,豪杰士其身未遇,志未信于时,宁晦于屠钓以自全。
4.答案 C解析 辞:辞别,离开。
5.答案 D解析 ③是侧面描写,⑤是市人的评价。
6. 答案 D解析 不是“惋惜”,而是“赞叹”。
7. 答案 (1)父亲把他送进学校让他读书,他却经常逃学,不愿意老老实实(服服帖帖/乖乖)地和同学们呆在一起。
(2)做学问可贵的是能够用来辅助人们了解还没有认识到的东西,不这样,读再多的书有什么用处呢?
(3)古代,豪杰之士得不到机遇,志向不为时人所接受(在当时没有伸展),宁愿隐身于市井、山林之中以保全自己。
参考译文
溪渔子,金陵江宁人。小时候洒脱而不拘礼法,和一群儿童玩耍,经常占上风,他把大家编成队列,命令“到左边”,大家就跑到左边;说“到右边”,就转到右边,没有谁敢不听他的。他的父亲向来敦厚老实,经常管束责备他。父亲把他送进学校让他读书,他却经常逃学,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和同学们呆在一起。可是上学不长时间,成绩就比大家好许多,同学们都敬畏他。他的老师也认为他是个奇才,夸奖说:“你和我们不一样啊。”
溪渔子自己也认为自己才志出众,曾经在江淮一带往来,结交一些侠客和非同一般的人物;谈论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每当遇上合乎他心志的,徘徊叹息,仰天拊髀,像一心想跟随古人学习似的。期间他和天台的林右、张毂最要好。林右也是一位豪侠,好击剑,懂得兵法又擅长写作,张毂装出疯狂的样子饮酒,吟诗歌唱。这两个人都自认为才志超人,把同辈人看成孩童。溪渔子在江淮,有一次到海滨垂钓,看见这两个人,就蹲坐着大笑。这两个人知道溪渔子不是一般人物,就和他交谈,对他的所作所为大为惊奇。于是把他带到旅馆,拿出酒来一起痛饮,并拿着衣服光着脚,起舞作乐,欢乐的声音震动多户人家。他们分析质疑古今的各种事情,调节过头的和不够充分的.言论,依据事实理顺道理。了解的人,知道他们并不是狂妄的人;有些不了解的人,都窥视并用手指着嘲笑,认为他们真是疯子;也有一些人怀疑他们是神仙。溪渔子对这些全都充耳不闻,遇上符合他心意的,就穿上漂亮的衣服在人群中走动,发现他的人都争着来看他。否则,就穿上脏兮兮的短衣服,跟在市民的身后,人家驱赶他,他也不离开。
后来溪渔子非常后悔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买了一千多卷书,专心读书。他写的文章奇伟雄健,但是以自己的署名为耻辱。他经常说:“汉代没有儒家学者,只有贾谊、诸葛亮罢了。唐朝的陆贽大致有些学识,但是还不能够近于王道。做学问可贵的是能够用来辅助人们了解还没有认识到的东西,不这样,读再多的书有什么用处呢?”认识溪渔子的人,听他言论的高妙,更加怀疑他,但最终没有谁能够猜测出他是一个学者。有的人说“金陵有个隐者五显微仲,喜好奇行,溪渔子就是那个人”;也有人说“不是”。
方孝儒说:“古代,豪杰之士得不到机遇,志向不为时人所接受(在当时没有伸展),宁愿隐身于市井、山林之中以保全自己,他们不堪忍受因为微小的利益挫伤自己的心志,他们的确有把握真知分辨轻重的东西。溪渔子坐守在都城当中,却能够远离利益变成隐士,让人不知道他的高深,这表明他的志向不一般,这点很明显的。总之,他是一代奇士啊!”
方孝孺越巫文言文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砂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慄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唯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选自《四部备要》本《逊志斋集》
越地有个巫师谎称自己善于驱除鬼怪,有人生病就设立法坛,吹号角,摇铜铃,蹦跳腾跃,大声呼叫,好像跳胡旋舞那样来作法驱鬼。病人侥幸有了好转,吃喝一番,拿了人家的财物离去;如果病死,就用别的理由来推托,总归不让人相信自己法术的虚妄。他经常向人自夸说:“我善于惩处鬼怪,鬼怪不敢与我对抗。”有一个喜欢恶作剧的少年恼怒他的荒诞,探听好他夜里回家,约了五六个人分别躲在路旁的树上,相距各一里左右,等候巫师经过树下,便用砂子石块投击他。巫师以为真的是鬼,马上拿出身边的号角,边吹边跑,心里十分害怕,脑袋胀痛的越来越重,走路也不知道自己的脚踏在什么地方。稍为往前跑了一段路,惊慌略微安定了一点,树上的.砂石又像刚才那样乱掷下来,他再拿出号角来吹,却慌得吹不出声音,于是就更急忙地往前跑。又到了前边,还是像刚才一样,他害怕得两手发抖、呼吸屏塞,再也拿不住号角,号角掉了他就摇动铜铃,一会儿连铜铃也掉了,只好大声喊叫着赶路。一路上听到脚步声和树叶摇动、山谷回响的声音,他都以为是鬼,高声向人呼喊求救,音调十分悲伤。半夜里到家,大哭着敲门,他的妻子问他原因,他已恐惧得舌头僵缩,说不出话来,只是指着床说:“快扶我躺下!我碰到了鬼,要死了!”他妻子扶他上床,终于胆吓破而死,皮肤像蓝草一般颜色。那巫师直到死也不知道用砂石掷他的是人而不是鬼。
方孝孺《试笔说》 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1分)
吾居乎乡,客遗善笔二。其一于友人,而用其一。锐而端①,圆而劲,以摹画成与心称,爱之不忍妄用,遇佳纸墨洎②文辞则以书,书毕涤而藏之。感意率手有所作,则用其次者。是以虽甚久而犹新焉。他日,友人至。问其所得,则曰“敝而弃之矣。”诘其用,则纪③钱粟货利卑猥事,不稍惜,视之与里巷所为偏欹④软恶者等。不知其为美也。吾闻而叹之。友人曰“子何叹之细⑤也?以余用斯笔也而违其任,余则有过矣。虽然,世之用人者得无有甚于余之用笔者乎?笔易为也,美者易得也,用久必敝,固其职也。今夫所谓贤士君子者,天之生也难,生而不夭死、不疾病、获全其美也,尤难。然而用之者不任之以立政教、修纪法⑥、居庙朝⑦、治海内,而卑位冗职是命,一不快于意,不待其敝而弃之,且加不胜之法焉者亦众矣。不彼之叹而于笔焉,惜是尚为知类也哉?”吾愧乎其言,谓之曰“笔吾所任也,故吾知爱而叹之。任人非吾事也,吾其敢僭而叹乎?若姑修其可任者以待人之任己,何暇乎世之叹而吾之疑邪?”(明)方孝孺《试笔说》
[注释]:①端:端直。②洎(jì):浸润。这里指润色。③纪:记。④欹(yī):不正,斜。⑤细:这里指细小的事。⑥纪法:指国家的纲纪法律。⑦庙朝:朝廷。
22.我对客赠送的笔“爱之不忍妄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3.作者认为“世之用人者得无有甚于余之用笔者乎”,下列说法不符合其理由的一项是( )(3分)
A.视之与里巷所为偏欹软恶者等。不知其为美也。
B.今夫所谓贤士君子者,天之生也难,生而不夭死、不疾病、获全其美也,尤难。
C.用之者不任之以立政教、修纪法、居庙朝、治海内。
D.卑位冗职是命,一不快于意,不待其敝而弃之,且加不胜之法焉者亦众矣。
24.在用笔和用人上,分析客和用人者做法的一项是______(2分)
A.客有过,用人者无过 B.客有过,用人者更有过
C.客无过,用人者有过 D.客无过,用人者无过
25.文章通过____________的写作方法,告诉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4分)
参考答案: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1分)22. (1)锐而端,圆而劲, (2)以摹画成与心称(2分) 23. A (3分) 24. B (2分) 25.借物寓理(借题发挥),珍惜人才(4分)
参考译文:我居住在乡里,客人送我两枝好笔,我把其中一枝送给朋友,另一校自己用。(它的笔管)精美端直,锋毫圆键,用来写或画都能称心如意,爱惜它不忍心随便使用,遇到好的纸墨为文章润色才用它书写,书写完毕就洗干净藏起来。纵手随意而乱写另外的杂事,就用其他的笔来写。所以这枝笔虽然用了很久却还像新的一样。一天,好朋友过来,问起他所得到的那枝笔,他回答说:“已经破旧丢掉了。”问他是怎么用的,原来那些钱米买卖等低等事也用它写,不怎么爱惜,把它看得像乡间破败鄙陋的`东西一样,不懂得它的价值。我听了为之感叹。朋友问道:“你为何为这种小事而感叹呢?我用这种笔写无关紧要的事,违背了毛笔真正的作用,我是有过错的。虽然这样,世上任用人才者的过错恐怕远超过我用这枝笔吧? 笔容易制作,好笔也容易得到,用久以后必然破败,这是必然的事。今天那些所谓的贤士君子,上天造就一个也困难,生下来后没有夭折、没有生病、得到保全的,尤其难以做到。然而那些任用他们的人不让他们制定法令教化制度、修订国家的纲纪法律、在朝廷做宫、治理天下,却任命他们担任低微闲散的职务,稍不满意,不等到他们衰老就弃而不用,而加以不能胜任之职亦太多了。你不感叹那些事却为这枝笔感叹,这种惋惜态度还能算是明白事理(聪明)的人吗? ”我为他的话感到羞愧,对他说:“笔是我能使用的,我知道爱惜它并为它感叹。而任用人才不是我的分内事,我哪里敢越职去感叹呢?你姑且努力做好你能胜任的工作来等待别人任用自己,哪里有空闲顾及世人感叹和我的困惑啊?”
★ 方孝孺越巫文言文
★ 方孝孺翻译
★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