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Puppy

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共含12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Pupp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1: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作者把酒问月,表现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彰显出豪放的气魄

和浪漫的情怀。

B.上片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情感波澜起伏,含蓄地写出了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C.下片“无眠”指的是因欣赏中秋明月而不想入睡的人。

D. 下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句蕴含深刻的哲理:世上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不必为暂时的不完美感到忧伤,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7. 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千古名句时,我们应该用 的语气,原因是 。(3分)

8.这首词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

9.下面对于本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舞弄清影”是作者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B.词中“我欲”、“又恐”、“何似”之间的矛盾转折,显示了作者感情的波澜起伏。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D.本词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说明,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选择该项的理由:

(1)“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分)

(2)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2分)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6.C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

7.舒缓而深情 本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8.(2分,每空1分,有错不得分)

宋(或:北宋) 苏轼(或:苏东坡)

9.(3分)

D(1分)“展开描写、抒情和说明”应为“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2分)

(1)“弄”字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2)唯愿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水调歌头注释及译文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丙辰】熙宁九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篇2:《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2分)

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3分)

答:(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给3分。)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5、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6、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答: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8、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最后这两句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他的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闷与惆怅,并最终发出了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道尽了千载离人之情。终于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篇3:《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1.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 _____________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2分)

2.解释词中的加点的词语。(每空2分)

(1)把 ( ) (2)不胜( )

(3)何似( ) (4)何事( )

3.解说上阕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话。(4分)

4.解说下阕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5分)

5.简要评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5分)

【参考答案】

1.中秋佳节对远方不能团聚的弟弟的怀念。

2.(1)拿着 (2)受不住 (3)哪里赶得上 (4)为什么

3.这是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所以放弃了升到月宫去的想法,而在月影中翩翩起舞,让清朗的身影伴随着自己的舞姿而闪动。

4.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这美好的月光。

5.全词以“月”贯穿始终,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复杂的情怀,胸襟开阔,风格豪迈。

6.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首句作者把酒问月,表现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彰显出豪放的气魄和浪漫的情怀。

B.上片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情感波澜起伏,含蓄地写出了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C.下片“无眠”指的是因欣赏中秋明月而不想入睡的人。

D. 下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句蕴含深刻的哲理:世上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不必为暂时的不完美感到忧伤,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7. 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千古名句时,我们应该用 的语气,原因是 。(3分)

答:舒缓而深情 本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2分)

9.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构思方面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8.(2分)上阕中作者表现了厌倦尘世生活的倾向,“我欲乘风归去”,但思虑过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放达开阔。或,作者的感情从抑郁惆怅到乐观豁达。

9.(2分)示例:思想内容上:作品情感曲折变化,作者对人生别离的'思考,激起各类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成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情怀乐观、豁达。

艺术构思上:结构精巧,想象奇特。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以自然的深远澄净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朗,并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篇4:《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1)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中秋佳节对远方不能团聚的弟弟的怀念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

(2)解释词中的加点的词语。

①把(拿着) ②不胜(受不住) ③何似(哪里赶得上) ④何事(为什么)

(3)解说上阕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话。

[答]这是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所以放弃了升到月宫去的想法,而在月影中翩翩起舞,让清朗的身影伴随着自己的舞姿而闪动。

(4)词的上片问天;下片问月;但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5)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6)“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7)简要评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答]全词以“月”贯穿始终,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复杂的情怀,胸襟开阔,风格豪迈。

(8)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也表达了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9)词中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滚转,提示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篇5:水调歌头阅读题及答案

水调歌头阅读题及答案

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

黄庭坚

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襄。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莉.铁面骏骅骝。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堂有经纶贤相,近有纵横谋将,不减翠蛾盖。戎虏和乐也,圣主采无忧。

【注】塞垣:边防城池。戛 :敲击。骅骝,周穆王的八骏之一,这里代指强壮快速的骏马。

14.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前两句描绘了太阳西沉、劲风呼啸的`景象,苍凉而壮阔,具有鲜明的边塞特点。

B.几位骑兵带着弓箭,策马奔驰,深入黑山头,描写了边塞将士安闲惬意的生活。

C.于平沙千里中,只见“雕弓白羽”“铁面骏骅骝”,写出了翩翩数骑的飒爽英姿。

D.隐约中见到青冢,不禁令人想起王昭君,心中格外生愁,由此过渡到议论抒情。

E.词的上片写实,突显了边地骑兵驰骋射猎的壮志豪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15.词的下片表达了怎样的“闲愁”?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4、B E

15、闲愁是指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思。

下片中词人借古讽今,借汉朝以昭君和亲换取国家安定的史实,讽刺了当政者的苟且无能,表达了对朝廷安于和乐局势的忧虑。

【翻译】  塞外的太阳已经落下了,狂风呼啸地袭卷着人们身着的战袍。几位兵士带着弓箭,策马深入黑山头。极目远眺,茫茫千里黄沙,一望无际,空旷的天地里只有几位行猎的好手携雕弓,佩白羽,表情严肃,如风驰电掣般策马飞奔。隐隐约约竟仿佛望见了夜色里的昭君陵,心里波澜起伏。  汉家天子正当青春年盛,汉家天下幅员辽阔,洋洋四百州,民殷国富。然而,天子竟不能凭借实力巩固国防,靠一位苦命的宫女去“和蕃”。朝堂上不是没有经天纬地的奇才,边境上更不缺少镇守一方的良将,可“和蕃”一事还是照例进行,将天下社稷的安危托付于一女子之手,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如今边疆地区太平、和睦,皇上也可以高枕无忧了。

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翻译赏析

篇6:《水调歌头·游泳》阅读答案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选出对第三个整句(即“不管……宽余”)的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 )

A、诗人既是写实,又是比喻。

B、诗人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表现了在风浪中搏击的豪迈之情。

C、诗句抒发了诗人勇敢、无畏的革命激情和斗志。

D、诗人觉得只有与风浪搏斗才能感到舒畅。

2、对诗人引用的孔子的一句名言所作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这句话的原意是以流水的一去不复返,比喻时间的流逝,告诫人们,要努力创造美好的事物。

B、诗人借用这句话,是激励自己和人民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速建设自己的国家。

C、这句话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孔子的.话是一个比喻句。

3、对下片第三个整句(即“更立……平湖”)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江”指的是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的一段长江。

B、“石壁”指计划要建的三峡大坝,“巫山”即巫山山脉,长江横截穿过巫山,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

C、“巫山云雨”这个典故出自《高唐赋》。

D、“高峡”指巫峡,“平湖”指建造好的水库。

4、对整首词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丰富奇特的想像

B、巧妙地引用歌谣

C、借用古语来过渡和抒情

D、用神话故事来烘托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

5、诗人写“神女”之“惊”,对赞颂“宏图”有什么作用》不写“长江流水”,而写“巫山云雨”,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D

4、A

5、写“神女”之“惊”,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表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与宏伟气势,是前无古人的。加入这浪漫的一笔,显示“宏图”之“起”所具有的惊天地、动鬼神的巨大威势,使词的境界更为雄放神奇,增强了感染力。另:用“截断巫山云雨”一句,妙处有三:一是与后边的“神女”相联系;二是反衬出“西江石壁”之高,连天上的云也阻截住了;三是反衬出人民气魄和力量之大,敢于挡住“神女”的行路,因为传说中的“神女”是早晨为云,晚上为雨。可见诗人对神话传说的点化是巧妙的。(意对即可)

篇7:《水调歌头·中秋》阅读答案

《水调歌头·中秋》阅读答案

水调歌头·中秋

米芾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敧枕卧江流。

注释:(1)醽醁(líng lù),古代的一种美酒。(2)瓯(ōu),杯子。(3)欹(qī),斜倚,斜靠。

回答下列问题:

(1)此词写中秋之夜,作者选取了那些有代表性的意象?(3分)

(2)古人认为米芾这首中秋词不因袭前人,有创新,你认为“新”在哪里?(4分)

参考答案

(1)作者选取的代表性意象有:砧声、秋风、蟋蟀、美酒、明月、玉笛、江流等。(两个1分,答出6个即可)

(2)米芾一反宋玉之悲秋,显示出旷达“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赏月不写月华,除上阕末尾点出“明月挂南楼”外,字面上再没有“月”字出现。写“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赏析:

《水调歌头·中秋》此词写中秋之夜,借中秋赏月之机,表白了词人为人的高洁,也流露了他对“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全篇用笔空灵回荡,而自有清景无限,清趣无穷,表现出米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的特有风格。

米芾写中秋赏月,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开月亮,先写自己晚来的秋意感受。“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俗,砧上捣衣之声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亦是触发人们秋思的。李贺《秋来》诗云:“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米芾这两句着重写自己的直觉,他是先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感到飒飒秋风之来临,因此,才觉得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他是先听到蟋蟀悲鸣,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届高秋了。

接着米芾说:“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表现出他的旷逸豪宕的襟怀。他这句抝折刚健之笔使文气为之一振。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要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秋意,而倔强的词人不愿受其困扰。所以,接着他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了。可是“凄凉兴况”偏不那么容易收拾,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胜其幽僻孤独。才说“不学宋玉解悲愁”,强作精神,是一扬,这里“倍觉不胜幽”,却是一跌,如此一来,作者闻秋声而引起的内心感情上的波澜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来。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在这个时候,一轮明月出来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时,明月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为一个银色的世界,也把作者从低沉压抑的情绪中解救出来,于是词笔又一振。至此,词人才托出一轮中秋月点明题意。“多情”二字是在词人的`感情几经折腾之后说出的,极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确多情。在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下片写赏月时自己在月光下“横玉笛”、“倒金瓯”、“倚栏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片,巧妙过渡,既照应上片“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启下片的赏月遣怀。“横玉笛,韵悠悠”,玉笛声本富有优美情韵的,而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奏,那更是妙不可言,可是词人马上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痛痛快快大饮一场。“遍倚栏干十二”,说明他赏月时间之长,赏览兴致之高,于是他不由神与物游,生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

“宇宙若浮萍。宇宙如此之大,作者却视之若浮萍,不只见出他心胸神思飘逸,更是物我合一之际内心的真实感受,读来令人心弛神往。境界如此之美,兴致自然更高,于是词人不觉豪饮大醉。结句“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不再写赏月饮酒之后的种种,以不结之语收束了全词,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余地。这首词自东坡著名的同题词之后,能独树一帜,勇于创新,确有其独特的妙处:赏月不写月华,偏道个人“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颇值用心玩味。

篇8:苏轼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2.(1)“不胜”和“婵娟”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12.(5分)(1)经受不起 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2)词人政治失意,才能不得施展,对现实强烈不满,有消极避世的思想;(1分)词人有豁达的心胸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1分)表达了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同情和美好祝愿。(1分)

篇9:苏轼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彷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睡不著人。

(11)婵娟: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

相关试题及答案

1、甲乙两词都极富想象力,甲词以天上宫阙喻指 ,乙词以芙蕖喻指 。(2分)

2、试比较两词中加点的弄字的含义和传达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3、对两词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说是哀筝,是从乙词总的旋律来写的;说是苦含情,是从乙词的感情来写的。

B.乙词的最后,没有正面描写人物,而是写弹筝人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C.甲词中写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词人的心绪矛盾的。

D.甲词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很值得伤感。

4、对甲词中的高处不胜寒一语你是如何理解的?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一个类似的事例吗?(2分)

5、谢庄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诗句,与《水调歌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相近,但在意境上又不尽相同,试作简单的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朝廷;弹筝的美丽女子。

2、起舞弄清影的弄字意即戏弄,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一个弄字,其实包含了词人惆怅之心、孤独之心和赤诚之心,情真意切,含蓄隽永,唤起了我们无限遐想,让读者获得了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忽闻江上弄哀筝的弄字意为弹奏,它传达的是弹琴者漫不经心的情态。

3、D

4、根据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5、前者:是无我之境,只是客观地描述分局两地的人们共赏月光的情形。后者:则是有我之境,是作者寄语远方的弟弟,也寄希望于明月之有情。

对比赏析:

江城子赏析

这首《江城子》作于乙卯(公元一○七五)年,这时他四十岁,在密州作官。一次梦见了已死去十年的妻子王弗之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是一首悼亡词,是为悼念妻子王弗去世十周年而作。生死阔别,本词的时间跨度达二十年。上阕写死别十年,一直对亡妻铭记在心,但亡妻若能见到自己,也会认不出来,因我过于衰老。于是由悼亡到自伤,哀婉凄凉。尘满面道尽十年辗转尘世,历尽坎坷和创伤。下阕记梦,兼写生前死后。小轩窗,正梳妆,既是十年夫妻生活的回忆,又是梦境。相顾无言二句,状写今日失意、哀苦无处诉的情怀。具体真实,生动传神。全篇采用白描手法,朴素自素,字字句句流露出深沉的`感情。

水调歌头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篇10:苏轼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秉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舍,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把酒问青天( )

②念无与为乐者( )

(2)下列句子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官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

②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答案:

(1)①端起酒杯②考虑或想着

(2)B【解析】此句断句应为“我欲/乘风归去”

(3)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②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4)C【解析】甲中的“婵娟”应指明月;乙中的“闲人”指像他们一样没有繁琐的政务的人(被贬官的人)。

(5)示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篇11:水调歌头(苏轼)阅读答案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反复品读“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几句,对照课文,写出与此相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还知道哪些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句?请写一写,注明诗人与诗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月亮渐渐西沉……这么亮呢?……”

2、如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篇12:《水调歌头》阅读题及答案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问题】

1.(2012·四川眉山)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 】、一个是【 】。

2.(2011·河北)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

3.(2012·四川眉山)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1)“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

4.(2011·河北)请就词中加线句子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

答:

【参考答案】

苏轼《水调歌头》练习题(附答案)

水调歌头盟鸥阅读答案

《水调歌头》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水调歌头翻译

水调歌头辛弃疾

水调歌头课件

水调歌头朗诵

水调歌头 苏轼

水调歌头苏轼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水调歌头》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