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课后反思(共含15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米小米”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水调歌头课后反思
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鱼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教这首词的。讲完这首词感觉收获、失误都不少。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关于苏轼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的处理。我们以前对苏轼介绍较多,这里不必说的太多,所以一提带过。关于词的背景则需重点说明,这是深刻理解词的内容及作者感情的基础。对此,我对词的写作背景做了如下介绍: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经历时五载,和弟弟苏辙也已有七年不得相见。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在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写下这首词!
其次,读懂小序,明白小序的作用。写作时间及写作情形很容易看出来,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兼怀子由”上,“兼”字说明作者写这首词除了“怀子由”外,还有其他的目的,并且是超过“怀子由”的更重要的目的。小序的作用就是告诉了我们这首词写作的'时间、情形及主旨之一。
第三,疏通全词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感情。学生们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词的上阙写词人问月,表达词人开始想上天,后来还是觉得人间好这么一个感情变化的过程。词的下阙很明显写词人对弟弟的怀念以及美好的祝愿,照应小序中的“兼怀子由”。
很明显,学生们对词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是不深刻的,我试图打开学生们的思路,以言语诱导:“词的下阙是“怀子由”,那么上阙应该表达的应该是作者的另一个写作目的,并且是主要的目的,这个目的难道就是作者发起痴来的问天和渴望上天最后又不想上天吗?难道这种近乎无病呻吟的感情能超过对弟弟的思念吗?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那么请大家结合词的写作背景重读词的上阙,认真思考上阙的主旨。
几分钟后,有同学举起了手,用不太肯定的语气回答道:“老师,苏轼由京城到地方,由大官到小官,是不是心有不甘,想重新回到京城并且官复原职呢?”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看到我的微笑点头,大家一下子把思路都拉回到了这方面,几经回答与完善,答案出来了。原来在这里“天上宫阙”暗指朝廷,“今夕是何年”暗指被贬时间长,不知朝廷内的情况,“高处不胜寒”暗指朝廷内复杂的派系争斗,而“人间”则暗指在地方做官,明白了这几个句子的含义,词的上阙的主旨和感情也就迎刃而解了。原来上阙表达的是词人对政治的感慨啊。难点至此得以解决。
第四,对重点考点的解决。因这首词的重点、考点都在下阙,我于是对下阙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下阙首句因省略主语“月亮”,导致一部分学生理解困难,一个理解能力较高的同学给大家解释出来以后,其他学生顿时豁然开朗,这句词不但描写月亮,而且月亮位置的移动还表现出了时间的变化。另外,根据以往的经验,“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中的“事”和“长”很容易误写成“时”和“常”,我也在大家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了强调。对重点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我则不愿意浪费时间,直接在大屏幕上出示了答案让学生做笔记,前一句既表现了作者豁达开阔的心胸,又蕴含哲理,即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正如明月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后一句话则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既美好的祝愿,那就是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享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祝愿。整首词表达了作者由忧郁苦闷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从以上几点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我对本节课重点考点的讲解是填鸭式的,是没有循循善诱的,是以有效的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另外,诗词教学应该是以读为主的,而我这节课让学生读的不多,这也是一个大的失误。
《水调歌头》的课后教学反思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该词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回顾备课过程,我的根本立场是: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作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而非一味地依赖教参、教案。教师在查阅、钻研教学参考资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对文本的独立钻研,有了对文本独立钻研,才会知道教材最动人的是什么,理解上最困难的是什么,能够开发进行的能力训练是什么。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往往就是教学方案形成的过程。所以我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求自己撷取该词的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其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我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想,更多地是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以及教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应注意学生的活动以及接受知识的过程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
学生活动的质量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老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新课标”希望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因为老师是站在教和学的边缘,像交响乐中的指挥,不仅在指挥,自己还要参与其中。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真正的让学生参与进来,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自己走;它不仅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心、动脑;它是在思维支配下的感官主体活动,是思维活动与感官活动的和谐统一。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让学生参与进来的真正要义就是促成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述,教师不能“把一篇文章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而需要靠学生自己“动天君”、“用心力”,“靠学生自己去经受注意、思索、困惑、快感等心理过程,从而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语言规律,养成自己读书作文的兴趣和习惯。”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自己角色职责的认识先前是模糊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更多地还是关注到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以及教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设计有学生跟读、齐读、自由读、男女生分派读、个人读他人评价这些读的方式。从中,我们读出了“琼楼玉宇”般的神话境界,也读出了千载离怨;我们读出了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也读出了词人对亲人的怀念。朗朗的读书声把课堂气氛一下就推向了高潮,学生们个个情不自禁,争先恐后,以读为荣,以读为快,读得声情并茂。
但在课堂中,我认为在“读”这一环节还做的不够,总害怕课堂任务完不成而偷工减料,急于求成,显得有点仓促。虽然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想,学生已经从这堂课中感受到了词的魅力,他们已经能饶有趣味地在词苑中漫步了。鲜花因芬芳而美丽,鸟儿因翅膀而翱翔,学习因兴趣而吸引,如果我们的诗词鉴赏课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住学生的心,那么我们又何愁学生喜欢不了古典诗词呢?让我们尽情地在词苑中漫步吧!
——《苏轼·水调歌头》教学反思《苏轼·水调歌头》公开课教学已尘埃落定,但我希望,对朗读指导课或者说诗词欣赏课的教学反思应该是刚刚开始。
公开课上得拘谨,这是第一感,因为心里老有时间的约束:要在一节课内将课前设计的众多环节完整得完成。于是就有一种催的感觉,不能尽情地发挥,整体上就有一种“抑”。如此这般,课堂的提问、讲析就增加了许多心理负担,点到为止或者说放不开就自然而然了。
回顾这节课的内容讲析,我认为还是偏多、偏散、偏深。
这是什么惹得祸?我认为应该又是老师的主观设计惹得祸。
教学设计时,一直担心课堂的容量不够,就无限地把备课时老师掌握的知识往里夹塞,直接造成了教师在讲析时往深度延伸而浪费了许多时间。所以处理好“备课时掌握的知识与上课时传授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将是以后教学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造成众同仁感觉词的内容讲析不够的感觉,是因为我的讲解偏散乱,偏深度。
刚开始上课时,本来是想照教案设计的来个作品简介,但因为切入时过早得被学生的“学习程序”所打乱,所以当时就想往后放一下,即在强调朗读感情时顺势讲析。但从后来的效果来看,的确应该在最早的时候进行集中简介更好。
但我不认为课文内容的讲析不够。因为本节课的重头戏当是朗读和朗读指导。也就是说,所有的所有都必须为朗读服务。让学生投入情感去朗读,投入思维去理解如何朗读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说学生表达情感的朗读一定不太准确,但能够有所表现,有些高低起伏的变化,有些重音轻音的变化,也就足够了。可以设想,如果再增加课文内容的讲析,将肯定地减少朗读的次数,朗读指导又将是指导课,而非朗读课了。
水调歌头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集中练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苏轼( )遥问天上宫阙( ),何事长( )向别时圆?在月光低照绮( )户之间无眠,chánjuān( ) ( )有意,必定起舞弄( )人间清影。
2. 解释加点的词。
把酒问青天(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事长向别时圆( )
3. 苏轼,字 ,号 ,与《水调歌头》一词的小序中提到的“子由”(即弟弟 )及父亲 同为“ ”,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 。
4.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主题文意细斟酌
1. 选择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
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
C.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2. 《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月圆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 ”的句子。
3. 有人就此词的上阕上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联:
三、句段拓展善推敲
[甲]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江城子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 水风清, 晚霞明。 一朵芙蕖, 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 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甲乙两词都极富想象力,甲词以“天上宫阙”喻指 ,乙词以“芙蕖”喻指 。
2.试比较两词中加点的“弄”字的含义和传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3.对两词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哀筝”,是从乙词总的旋律来写的;说是“苦含情”,是从乙词的感情来写的。
B.乙词的最后,没有正面描写人物,而是写弹筝人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C.甲词中写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词人的心绪矛盾的。
D.甲词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很值得伤感。
4.对乙词中的“高处不胜寒”一语你是如何理解的?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一个类似的事例吗?
5.甲乙两词皆由景入情,景为情设,情为景生,请你从“梅”“兰”“竹”“菊”或“风”“花”“雪”“月”中任选一个意象,以类似的方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四、参考答案
一、1.shì què cháng qǐ 婵娟 nòng
2.执,持;忍受,禁受;戏弄;常常。
3.子瞻,东坡,苏辙,苏洵,唐宋八大家,词牌名
4.C
二、1.C(应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例: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
三、1.朝廷;弹筝的美丽女子。
2.“起舞弄清影”的“弄”字意即“戏弄”,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一个“弄”字,其实包含了词人惆怅之心、孤独之心和赤诚之心,情真意切,含蓄隽永,唤起了我们无限遐想,让读者获得了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忽闻江上弄哀筝”的“弄”字意为“弹奏”,它传达的是弹琴者漫不经心的情态。
3.D
4.根据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5.抓住事物特征并由特征产生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即可
一、为什么要做课后反思
反思是教师教学中一种内省活动,也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当然也就包括课后反思。反思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师成长进步的有效措施。反思:思则活,活则深,深则透,透则新,新则进。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学的环境、教学的对象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学的效果也就会有所不同。每节课下来,教师就要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思考,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不断进步。相反,如果不重视课后反思,没有课后反思的意识,即使是有、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10次、20次重复,也不可能在教学上有很大的长进,也只能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止步不前。教师的反思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反省性和时效性。反思对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加快教师成长,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举措。
二、课后反思什么
在上课之前,教师都精心设计了教案,但是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活的,不是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些在设计教学时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教学反思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反思教学成功之处 反思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了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 首先,反思某些教学思想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 其次反思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新课程改革给每个教师发挥自己的长处以很大的空间,教师可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工作。每节课写好课后反思,反思自己是否交给了学生方法,方法是否得当,这样就能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反思教学“败笔”之处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精心设计的。然而,课前教案设计的再周密、再严谨,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不妥之处,教师课后对于这些情况进行认真地回顾、梳理,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吸取教训,避免以后在进行同样内容教学时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
3.反思教学机智之处 反思教学机智之处,一个是反思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见解。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常常在不经意之间产生出一些“奇思妙想”,引发出创新的想法或者是观点,教师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瞬间信息捕捉,并加以利用,展开讨论。这样的情形和做法能给课堂教学带来一份精彩,也能给学生带来一些自信。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反思教学机智之处,另一个就是教师对在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的处理办法。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对课堂上出现的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如果教师处理得当,不仅不会影响课堂教学,而且会对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4.反思教学互动之处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新课程改革更是要求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活动,提倡“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反思教学互动之处,就是要反思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是否很好地进行了“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失去了互动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样的、多层面的、多维度的互动。互动包括情境互动、情感互动、方法互动等。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一员。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凡是成功的教学过程,一定是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没有师生的互动,教学过程就不存在。如果有,那也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是“满堂灌”的教学。
[课后反思]
昨天,进修学校领导来我校进行了一年一次的教学常规检查。本来以为没有什么,心里一点紧迫感都没有,总感觉与自己关系不大(那是因为自己没有被安排到上课
)本来以为挺幸运的,可是事情变得如此之快,就在上课前突然临时接到上课通知,给我来了个措手不及,顿时的我不知所措。。。只能临时改变上课内容,硬着头皮往前冲咯。呵呵,不过还真从来没有上过如此没有准备的课堂,当然上课思路上出现了慌张的情景,课后虽然评价还可以,但是这样一堂课从中让我学到了很多。。。比如,它让我从中学到了在压力下如何应对困难,做到处事不惊。。。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自己要学得东西还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反思,多思考,争取更大的进步。。。加油哈
(一)运用数学术语读题意和口述运算顺序。
在学习混合式题时,要求学生意读题。如:13×6+23 读作:13乘6的积再加23,和是多少。 60-28÷7读作:60减去28除以7的商,差是多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差、积、商,乘、除以、除”等数学用语的含义,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在读题时读错数的现象,也为后面学习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叙述题打下基础。
(二)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1.观察:观察题目里有没有括号?含有几种运算符号及括号的位置。
2.分析:分析题目中的运算关系,哪些运算可以同步进行。
3.确定:通过观察、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4.计算:在分析、确定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计算法则和运算性质进行计算。计算重要看准数字和计算符号,能同时计算的就同时算。
5.检查:在计算的每个步骤中,都要及时检查、及时验算。首先,看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否准确,然后,看步骤是否合理,在看结果是否正确。
我原以为学生只要掌握运算顺序就可以能够很好地计算,但通过作业情况来看,并不乐观,主要出现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书写格式不对,不少的学生总是把等号对齐题目,甚至有些孩子直接在横式后面加上了得数。
(2)有些学生运算顺序掌握不牢,老是忘记了没有括号,有乘除时先算乘除还是从左往右计算。有的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但还是习惯于把先算的结果写在前面,没有算的写在后面,导致出错。
(3)有些学生比较粗心,如抄错数字,减法忘记借位,看错运算符号。
(4)对于两个算式合写成一个算式很迷糊,在列综合算式需要添加小括号时总是忘记加。
(5)特别是32+15-28+40这种形式的运算,学生经常出现计算顺序错误,没有认真审题目中的符号,就先做两边,再做中间了。
(6)有的学生不知道用数学术语读题导致老是掌握不好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
对于以上出现问题,我进行认真地反思打算采用如下的方法补救:
1、坚持每天进行计算练习,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
2、对于容易造成审题失误的内容进行形象化的训练,提高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和自觉性。
3、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多与学生进行沟通,达成教育教学共识。
经过国培的学习之后,我在备课上的确下了一番功夫。我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贯穿创新精神,突出个性化,注重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导性,在每个环节安排和细节处理上都作了精心设计,根据这些准则,备课所设计的《海燕》取得了挺好的课堂效果,总结起来有三条――
其一,以活动为载体推进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探究热情。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爱玩是少年的天性,这“天职”与“天性”是一对矛盾。但如果能把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既完成学习任务,又激发学生兴趣,岂不两全其美?给学生一个球场,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踢球;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表演。基于这一认识,本课一连串的设计了七大活动。即:格调高雅的“书法比赛”,独具一格的“朗诵训练”,别出心裁的“画插图”,引人入胜的“猜谜语”,极富创意的“当翻译”,还有贴近生活的“口头作文”……这些活动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把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探究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这些活动,环环相扣,不断深入,使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理解象征手法及其运用这样复杂枯燥的教学任务变得简单而又充满了趣味,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探究任务,这不能不说是课改精神的胜利。
其二,多学科渗透带来教学内容的无比丰富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动用了大量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艺术积累,书法、美术、表演、文学、政治、历史、生物各学科的知识交汇在一起,拓展了课堂空间,加强了教学辐射,组成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万花筒世界。这也是体现教学设计个性化、创造性的一个成功尝试。
其三,课堂评价以激励为主。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者牢牢把握住一点:自己只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热心的促进者,机智的引导者。因而处处循循善诱,凡对学生稍有创意之探究即予以热情鼓励,课堂上掌声不绝于耳。更可贵的是教师能将自己当作学生中一员,处处为学生着想,经常与学生同读、同练、同议;在学生可能遭遇困难之处,充分预测后率先示范而不包办代替……这都是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行为。
总之,课堂教学的成功,缘于对每一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和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刻。本课最成功之处在于以精心设计的活动为载体来完成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导方向,但接受性学习仍有较大市场,由探究性学习取代接受性学习仍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来促进探究可以算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下午上课时,全部内容临近尾声时我发现有些孩子坐不住了(一年级),这时内容没有完全上完,离下课还有十多分钟,但我有感觉再继续我的内容有些孩子可能会“回不来”,心已经走了。这时我听到了铃声,我们离学前班很近,我就做了“倾听”的动作,让小朋友跟我一起听铃声,然后皱皱眉说“老师好象不太喜欢这个声音……,小朋友有什么好的点子吗?“小朋友们一下子来劲的,有的说可以用打呼噜的声音,有的说要歌声,有的说要狼叫,警报,还有的更直接,建议用很可爱的声音直接在喇叭里喊”下课了,下课了——“我就顺着他们的意思做一些很有趣的动作,象开玩笑一样进行点评,还请小朋友们模仿自己设计的铃声,大家开心极了,十分钟好象变得特别短,最后我发现设计铃声的环节居然跟我们这课内容中的音色能挂上钩,就正好来个很”方便“的小结,小朋友们也高兴,出教室时还口中念念有词!我的感受是有时不必太拘泥与一些规矩内容,一定要把自己的内容讲到自认为很透,抓住一些小小的细节开展教学,让孩子换换口味,我们开展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有变化地开展教学对孩子们很重要,反正条条大路通罗马,过分方正了会扼杀孩子的兴趣!
我曾经执教过八年级下册第 25课《水调歌头》,所出示的这节课有幸被评为教学设计优质课,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对于这节课不断地改进,因而也有了许多新的认识,现就本节课从不同侧面做以反思。
一、教案设计的反思从常规教学的角度分析,对于一节古诗词看,立足点无外乎是读与赏结合,语文教学对于读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在读中赏、赏中读,然而我认为对于一名八学年的学生,读的思维认识已经成形,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抑扬顿挫中的语感,使学生品味到了一个或悠远或深邃的境界。因而,针对学生已形成的鉴赏模式。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1、读懂并背诵这首词。2 、训练联想力和想象力,完全摒弃了传统教学中赏析结合理念。
苏轼作为此宋词之集大成者,其古词旷达豪迈的境界无疑一洗唐以来的绮丽之风,而要读懂这首词,没有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是绝难达到要求的。不打开想象的双翅,如何能体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达观,又何以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在本首词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启发式教学这一常规手段也被我放弃,为了更好地步入这节课的学习,我以多媒体手段引学生们步入了一个古意盎然的世界,选取了多幅画面,其中包括东坡醉酒图,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所设置的朗读氛围,展示Flash图片,当荷塘月色中,《水调歌头》的颂读随画面徐徐走来,这样一来,情境法,诵读法都得到了展现,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迥然不同的视野之窗。
现代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更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有一位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中,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我把过程与方法中的一个环节设为:通过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因为调动了多种手段,在完成这一环节时,学生们认识了一个全面而丰富的东坡居士,为完成本课教学打了了夯实的基础。
而对于本首词的教学难点,最初我的设计是了解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计划为他们讲授诗词的起源,特点,分类并让他们了解多样的词牌名称,可在背课中我注意到,由于学生们接触到的诗词很少,对于律诗和绝句尚且模糊又何谈长调和小令,考虑再三,我舍弃了这一环节,针对这首词重新揣摩,最终把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设为教学重点。
二、古诗词教学课型的反思在日常教学中,基于现行教学大纲的要求,并遵循中考指挥棒这一指向,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感受,而单纯地追求熟于默写这一环节,为了追求语文试卷上默写的10分,绝大多数课堂内的45分钟,都在向 10分的高标前进,而在我看来,对于一名初中学生来说,熟读默写早已过去,而感悟前人的悯人情思,忧国意识当成为初中思维体系的亮点,我想对于《水调歌头》的无穷韵味来说,它让人不能忘怀的绝不是流利的书写,铿锵的背诵,它让人不能忘怀的应该是东坡居士对人生独特的领悟,以及在逆境中前行的强者风范,只有立足于对诗词情感的认识,才会更好地懂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目徐行。”“竹杖芝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三、教学效果反思
成功之处:
1.情感升华,仰慕旷达
对于《水调歌头》这首词,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可以娓娓而谈我眼中的东坡,“可以一挥而就”我仰慕的'东坡,能够达到这一步,我想一个可以忧伤可以放旷的东坡因为水调歌头已缓缓流淌在每一条心河,因为那份胸怀的滋养,有一颗直面人生的种子正在思想的的温床里的迎风而立,并因为人阅历的浇灌而日益茁壮。
2.预习环节充分而详实
本节课能够成功的另一个因素那便是预习环节完善之极,同学们多角度的收集并归纳整理使一个丰满的东坡形象得以展现,也正如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走进了《水调歌头》,也认识了《定**》《赤壁怀古》,还能够吟诵“……不思量,自难忘。”
3.多媒体手段的介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本节课中,在创设情境中,利用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了“嫦娥奔月”“荷塘月色”等多幅画面,并出示了MV“ 但愿人长久”,在朗读中也使用了flach动画,这丰富的有声有色的教学模式也成为本节课的亮丽风景。
不足之处:
1.对于板书设计仍有待完善。
我所设计的板书,以愿为圆心,分别把“望月”和“怀人”设计在两侧,在我看来,简洁有余,而充实不足。
2.拓展训练中,对于想象和联想的处理,多涉猎于课外,应立足于课内,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课后反思,我想有反省并改进,才能更好地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我想,当每位教师都能为提升效率而努力时,45分钟的课堂一定丰富而充实!
(一)对于教学设计的反思
回顾备课过程,我的根本立场是: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作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而非一味地依赖教参、教案。教师在查阅、钻研教学参考资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对文本的独立钻研,有了对文本独立钻研,才会知道教材最动人的是什么,理解上最困难的是什么,能够开发进行的能力训练是什么。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往往就是教学方案形成的过程。所以我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求自己撷取该词的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其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我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想,更多地是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以及教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应注意学生的活动以及接受知识的过程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有位教育者参观加州某中学时,在一间教室的墙上看到有这么三句话:“Tell me, I forget;(如果讲述给我听,我会忘掉。)Show me, I remember;(如果分析给我看,我能记住。)Involve me,I understand.(只有让我参与,我才理解。)”多有意思啊,简简单单的三个词,从“Tell”(讲述)到“Show”(分析)到“Involve”(参与),不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吗?而 我的这堂课缺少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生活动的质量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老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新课标”希望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因为老师是站在教和学的边缘,像交响乐中的指挥,不仅在指挥,自己还要参与其中。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真正的让学生参与进来,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自己走;它不仅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心、动脑;它是在思维支配下的感官主体活动,是思维活动与感官活动的和谐统一。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现代中小学教育》、8、P7)让学生参与进来的真正要义就是促成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述,教师不能“把一篇文章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而需要靠学生自己“动天君”、“用心力”,“靠学生自己去经受注意、思索、困惑、快感等心理过程,从而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语言规律,养成自己读书作文的兴趣和习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P67)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自己角色职责的认识先前是模糊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更多地还是关注到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以及教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
(二)对于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
1、从学生课堂活动的形式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是朗读与讨论。由于我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合作(讨论)的重视,相对来讲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于是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讨论似乎更多地表现出浮光掠影,而非有效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活动不能说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问题的提出是非自主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都是由教师确定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几乎认定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是有局限的、是很困难的,所以就没有从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角度来组织课堂教学。同时我对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缺乏深思熟虑,因此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没有达到。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还是局限于学生对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认同,而忽视了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学生的课堂活动基本上是围绕我提出的问题展开思考和议论,发表见解等等。但由于我没有让学生在课前查寻有关资料,只是在课堂上介绍创作背景,因而导致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所以课堂活动受到了很大地局限,讨论似乎难以展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课后我想:教师是否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从创作背景、诗人创作风格、这首词所表现的情怀等方面去查寻资料。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补充学习的机会,而且不同学生找到不同资料进行交流,能使大家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只要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助手”、促进者、激励者,引导学生活动的方向——学习达到目标的路径。至于路,还是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走。
本篇教案,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
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联想,仔细体会和揣摩每首诗的意蕴,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5篇水调歌头教学反思5篇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在课堂上,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我在七年级113班讲授《水调歌头》一词。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名篇,而且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这次执教就是希望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昨天在两个班上这个课,上午在4班,感觉学生理解和感悟都可以;下午在3班,有很多同行听课,感觉学生没有放开,理解和感悟情况反而不如4班。我近几年上公开课,存在一个问题,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方面有欠缺,没有年轻时的亲和力了,这是我以后上课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课前我让学生先预习课文,上网查阅有关的资料,并且在网上先找王菲的《水调歌头》这首歌曲听。课上,我按我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欣赏歌曲——引出词作者苏轼——导入新课《水调歌头》——理解词牌——介绍写作背景——预习检测——朗读课文——自主探究、疏通文意——小组研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背诵课文——课堂检测。由于预习比较充分,学生发言介绍作者、朗读、理解词义等方面都表现比较好。不出我的预料,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我轻松应对,圆满回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过,当问学生“绮户”的“户”如何理解时,学生都按课下注释理解,并没有人提出异议。
这节课总的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读书、回答问题、背书都比较大胆。但通过检测,我发现学生会说并不代表会写。比如:有的学生把“矛盾”的“矛”写成了“予”,把“婵娟”的“婵”写成了“蝉”,把“古难全”中的“古”写成了“故”等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得到的启示是:一、教师备课必须充分。教师备课不仅要熟悉新课标的要求,更要钻研教材,多翻阅资料。因为,教师所备的内容不完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要吃透、吃准,这样,教师自己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轻松应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二、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教材或资料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因为现在的资料,包括教材和教参,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就不难发现,问题相当多。教师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精神去阅读资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三、要重视学生的默写。现在的学生,你让他说,他会说的头头是道;你让他读,这也不是多么难的事。但是,如果你让他默写,那就说不准了。因此,对学生加强默写训练很有必要。只有让学生多写多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鱼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教这首词的。讲完这首词感觉收获、失误都不少。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关于苏轼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的处理。我们以前对苏轼介绍较多,这里不必说的太多,所以一提带过。关于词的背景则需重点说明,这是深刻理解词的内容及作者感情的基础。对此,我对词的写作背景做了如下介绍: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经历时五载,和弟弟苏辙也已有七年不得相见。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在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写下这首词!
其次,读懂小序,明白小序的作用。写作时间及写作情形很容易看出来,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兼怀子由”上,“兼”字说明作者写这首词除了“怀子由”外,还有其他的目的,并且是超过“怀子由”的更重要的目的。小序的作用就是告诉了我们这首词写作的时间、情形及主旨之一。
第三,疏通全词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感情。学生们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词的上阙写词人问月,表达词人开始想上天,后来还是觉得人间好这么一个感情变化的过程。词的下阙很明显写词人对弟弟的怀念以及美好的祝愿,照应小序中的“兼怀子由”。
很明显,学生们对词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是不深刻的,我试图打开学生们的思路,以言语诱导:“词的下阙是“怀子由”,那么上阙应该表达的应该是作者的另一个写作目的,并且是主要的目的,这个目的难道就是作者发起痴来的问天和渴望上天最后又不想上天吗?难道这种近乎无病呻吟的感情能超过对弟弟的思念吗?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那么请大家结合词的写作背景重读词的上阙,认真思考上阙的主旨。
几分钟后,有同学举起了手,用不太肯定的语气回答道:“老师,苏轼由京城到地方,由大官到小官,是不是心有不甘,想重新回到京城并且官复原职呢?”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看到我的微笑点头,大家一下子把思路都拉回到了这方面,几经回答与完善,答案出来了。原来在这里“天上宫阙”暗指朝廷,“今夕是何年”暗指被贬时间长,不知朝廷内的情况,“高处不胜寒”暗指朝廷内复杂的派系争斗,而“人间”则暗指在地方做官,明白了这几个句子的含义,词的上阙的主旨和感情也就迎刃而解了。原来上阙表达的是词人对政治的感慨啊。难点至此得以解决。
第四,对重点考点的解决。因这首词的重点、考点都在下阙,我于是对下阙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下阙首句因省略主语“月亮”,导致一部分学生理解困难,一个理解能力较高的同学给大家解释出来以后,其他学生顿时豁然开朗,这句词不但描写月亮,而且月亮位置的移动还表现出了时间的变化。另外,根据以往的经验,“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中的“事”和“长”很容易误写成“时”和“常”,我也在大家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了强调。对重点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我则不愿意浪费时间,直接在大屏幕上出示了答案让学生做笔记,前一句既表现了作者豁达开阔的心胸,又蕴含哲理,即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正如明月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后一句话则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既美好的祝愿,那就是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享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祝愿。整首词表达了作者由忧郁苦闷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从以上几点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我对本节课重点考点的讲解是填鸭式的,是没有循循善诱的,是以有效的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另外,诗词教学应该是以读为主的,而我这节课让学生读的不多,这也是一个大的失误。
★ 课后教学反思
★ 课后教学反思
★ 音乐课后反思
★ 教学课后反思
★ 英语课后反思
★ 教学课后反思
★ 大班课后反思
★ 稻草人课后反思
★ 北京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