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水调歌头》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ocodi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彷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睡不著人。
(11)婵娟: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
相关试题及答案
1、甲乙两词都极富想象力,甲词以“天上宫阙”喻指 ,乙词以“芙蕖”喻指 。(2分)
2、试比较两词中加点的“弄”字的含义和传达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3、对两词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说是“哀筝”,是从乙词总的旋律来写的;说是“苦含情”,是从乙词的感情来写的.。
B.乙词的最后,没有正面描写人物,而是写弹筝人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C.甲词中写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词人的心绪矛盾的。
D.甲词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很值得伤感。
4、对甲词中的“高处不胜寒”一语你是如何理解的?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一个类似的事例吗?(2分)
5、谢庄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诗句,与《水调歌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相近,但在意境上又不尽相同,试作简单的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朝廷;弹筝的美丽女子。
2、“起舞弄清影”的“弄”字意即“戏弄”,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一个“弄”字,其实包含了词人惆怅之心、孤独之心和赤诚之心,情真意切,含蓄隽永,唤起了我们无限遐想,让读者获得了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忽闻江上弄哀筝”的“弄”字意为“弹奏”,它传达的是弹琴者漫不经心的情态。
3、D
4、根据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5、前者:是“无我之境”,只是客观地描述分局两地的人们共赏月光的情形。后者:则是“有我之境”,是作者寄语远方的弟弟,也寄希望于明月之有情。
对比赏析:
江城子赏析
这首《江城子》作于乙卯(公元一○七五)年,这时他四十岁,在密州作官。一次梦见了已死去十年的妻子王弗之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是一首悼亡词,是为悼念妻子王弗去世十周年而作。生死阔别,本词的时间跨度达二十年。上阕写死别十年,一直对亡妻铭记在心,但亡妻若能见到自己,也会认不出来,因我过于衰老。于是由悼亡到自伤,哀婉凄凉。“尘满面”道尽十年辗转尘世,历尽坎坷和创伤。下阕记梦,兼写生前死后。“小轩窗,正梳妆”,既是十年夫妻生活的回忆,又是梦境。“相顾无言”二句,状写今日失意、哀苦无处诉的情怀。具体真实,生动传神。全篇采用白描手法,朴素自素,字字句句流露出深沉的感情。
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试题及阅读答案
① 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景物)?
答案:落叶、悲鸿、衰草、枯木
②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请写出你对本诗中“鹤”的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50字左右)
答案:刘诗中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秋词》与《天净沙·秋思》都描写怎样的景物?
2.《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写的是同样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秋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天净沙·秋思》却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3.请谈一谈《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5.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4分)
阅读答案
1.秋景
2.豪放,热情 凄愁
3.《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4.C
5.《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古诗两首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
①《滁州西涧》作于德宗建中二年,当时诗人正在滁州刺史任上。
②苏舜钦曾被诬陷,削籍为民,流寓苏州。此诗系诗人回苏州途经淮中时所作。
1.请从景与情两方面对《滁州西涧》的前两句进行赏析。(5分)
2.两首诗分别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作简析。(6分)
参考答案
1.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幽草,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那青翠欲 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 草,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2.韦诗体现了诗人超逸脱俗、恬淡闲适的人生态度。诗人怜幽草、听黄鹂,处在一种极其安静闲适的心境,因而即使春潮春雨突然来袭,自己也会和那个自 横的野渡孤舟一样,处之泰然。苏诗体现了命途多舛的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于“春阴垂野”处欣赏“幽花一树明”的生机,于古祠孤舟旁看满川风雨、春 潮奔腾的壮阔。压抑、孤寂的现状与壮阔、奋发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对比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和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还更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苏诗
这是一首写景小诗,作者借春日晚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感。
如果把这首小诗比作一幅暮春乡村的风景画,那么诗的一二句首先泼墨铺写了这幅画的底色和背景。这是一个春草青青的季节,但没有一点春天的生气和温馨,而是阴云低垂,笼盖四野,偶尔看到一树鲜明的春花在暮色中也显得十分的幽暗。春天的草和花应该说是最美好的,却为晦暗和阴云垂盖,实在让人感到可惜和不公平。在迷蒙的底色中我们看到怀才不遇的作者本人和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因此我们说这令人喘不过气来的天气里,这让人烦躁不安的暮色中饱含了诗人无限的愁情和忧思。
在这样的背景上,一条孤独无伴的小船停泊在古老恐怖的古庙旁,凄风苦雨,满川迷蒙,诗人夜不成寐,在黑暗中呆望着春潮暗涨。这里“孤舟”无疑就是诗人自比,而“满川风雨”则是坎坷人生的象征。虚实结合,字里行间满溢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
欣赏这首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全诗四句,无一句不写景,无一句不寄情,虽然色调有点晦暗低沉,但情真意切,语言精当,清新可诵,所以后人皆视之为写景小诗的代表作。
米芾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敧枕卧江流。
注释:(1)醽醁(líng lù),古代的一种美酒。(2)瓯(ōu),杯子。(3)欹(qī),斜倚,斜靠。
(1)此词写中秋之夜,作者选取了那些有代表性的意象?(3分)
(2)古人认为米芾这首中秋词不因袭前人,有创新,你认为“新”在哪里?(4分)
参考答案
(1)作者选取的代表性意象有:砧声、秋风、蟋蟀、美酒、明月、玉笛、江流等。(两个1分,答出6个即可)
(2)米芾一反宋玉之悲秋,显示出旷达“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赏月不写月华,除上阕末尾点出“明月挂南楼”外,字面上再没有“月”字出现。写“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赏析:
《水调歌头·中秋》此词写中秋之夜,借中秋赏月之机,表白了词人为人的高洁,也流露了他对“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全篇用笔空灵回荡,而自有清景无限,清趣无穷,表现出米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的特有风格。
米芾写中秋赏月,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开月亮,先写自己晚来的秋意感受。“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俗,砧上捣衣之声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亦是触发人们秋思的。李贺《秋来》诗云:“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米芾这两句着重写自己的直觉,他是先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感到飒飒秋风之来临,因此,才觉得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他是先听到蟋蟀悲鸣,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届高秋了。
接着米芾说:“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表现出他的旷逸豪宕的襟怀。他这句抝折刚健之笔使文气为之一振。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要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秋意,而倔强的词人不愿受其困扰。所以,接着他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了。可是“凄凉兴况”偏不那么容易收拾,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胜其幽僻孤独。才说“不学宋玉解悲愁”,强作精神,是一扬,这里“倍觉不胜幽”,却是一跌,如此一来,作者闻秋声而引起的内心感情上的波澜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来。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在这个时候,一轮明月出来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时,明月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为一个银色的世界,也把作者从低沉压抑的情绪中解救出来,于是词笔又一振。至此,词人才托出一轮中秋月点明题意。“多情”二字是在词人的感情几经折腾之后说出的,极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确多情。在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下片写赏月时自己在月光下“横玉笛”、“倒金瓯”、“倚栏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片,巧妙过渡,既照应上片“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启下片的赏月遣怀。“横玉笛,韵悠悠”,玉笛声本富有优美情韵的,而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奏,那更是妙不可言,可是词人马上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痛痛快快大饮一场。“遍倚栏干十二”,说明他赏月时间之长,赏览兴致之高,于是他不由神与物游,生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
“宇宙若浮萍。宇宙如此之大,作者却视之若浮萍,不只见出他心胸神思飘逸,更是物我合一之际内心的真实感受,读来令人心弛神往。境界如此之美,兴致自然更高,于是词人不觉豪饮大醉。结句“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不再写赏月饮酒之后的种种,以不结之语收束了全词,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余地。这首词自东坡著名的同题词之后,能独树一帜,勇于创新,确有其独特的妙处:赏月不写月华,偏道个人“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颇值用心玩味。
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以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 余既 三句出自《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1)概括 兰 蕙 菊 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指出 听我楚狂声 和 富贵非吾事 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这里要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由于北方金朝袭扰,战乱不息,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所以词人首句便慨叹 长恨复长恨 。 听我楚狂声 用楚狂接舆的典故。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 躬耕以食 ,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词人用此典故,正是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 富贵非吾事 则是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词人以陶渊明自况,认为 富贵非吾愿 ,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赏析】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送答之作可以说是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真正能千古流传的佳作,却并不多。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这年底(1193年2月),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遂慨然而作此词。
此词上片分两层,前两韵是第一层,直接抒写诗人的 长恨 和 有恨无人省 的感慨。作者直接以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句开篇,乍看似觉突兀;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战乱不息,被占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么能不为此而感到深切的痛恨呢?如此 长恨 ,在 饮饯席上 岂能尽言?所以词人只能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把它 裁作短歌行 。 短歌行 ,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作饮宴席上的歌辞。词人信手拈来,融入句中,自然而巧妙地点明了题面。 长恨 而 短歌 ,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是显示出那种恨不得尽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一句,合用了两个典故。据《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 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 ,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此事只好作罢,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 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歌中表达了刘邦事不从心、无可奈何的心情。又《论语?微子篇》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 楚狂 。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 长恨 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 狂 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从遣词造句看,这一韵还妙在用 何人 呼起,以反诘语气出之,大大增强了词句的感人力量;而 为我楚舞 , 听我楚狂声 ,反复咏言,又造成一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词人在直抒胸臆以后,紧接着就以舒缓的语气写道: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一韵三句,均用屈原《离骚》诗句。前两句径用屈原原句,只是 兰 字后少一 之 字, 畹 字后少一 兮 字。 餐英 句则从原句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而来。
兰、蕙都是香草, 滋兰 、树蕙 ,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 饮露 、餐英 ,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并用 滋兰 、树蕙 之词,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屈原在忠而被谤、贤而见逐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持其 内美 和 修能 ,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词人在遭朝中奸臣谗言排挤,被削职乡居的情况下,依然不变报国之志,表明自己决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污,沆瀣一气。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句,仍承前韵词意,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这里又用一典。《楚辞?渔父》中说,屈原被放逐, 游于江潭 , 形容枯槁 ,渔父问他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劝他 与世推移 ,不要 深思高举 ,自讨其苦。屈原说: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 ,也不肯 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 。渔父听后,一边摇船而去,一边唱道: 沧浪之水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意思是劝屈原要善于审时度势,采取从时随俗的处世态度。词人化用此典,意在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节情操。下片头三句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遥应篇首,意在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情绪又转入激昂。据《世说新语?任诞》载,西晋张翰(字季鹰),为人 纵任不拘 ,有人问他: 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 他说: 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词人用张翰的典故,乃是牢骚之气。他的抗金复国理想难以实现,志业难遂,还要那 身后 的虚名干什么!词人为什么会发此牢骚呢?辛弃疾接着写: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轻。 这一韵是全词的关键所在,道出 长恨复长恨 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这是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腐败政局的严厉批判和愤怒呼喊。
最后两韵是下片第二层,通过写惜别再一次表明自己的心志,词人的情绪这时又渐渐平静下来。前三句写惜别,用屈原《九歌?少司命》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并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表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一句,又引用两个典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 质性自然 (《归去来兮辞序》), 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传》),因有是辞。这里词人引用陶诗,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以表明自己的心迹。 归与白鸥盟 ,是作者从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据《列子?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在这里,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一方面表明自己宁可退归林下,也不屑与投降派为伍,另一方面也有慰勉陈端仁之意。
与一般的离别之词不同,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虽是答别之词,却无常人的哀怨之气。通观此篇,它答别而不怨别,溢满全词的是他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而一无凄楚或哀怨。词中的声情,时而激越,时而平静,时而急促,时而沉稳,形成一种豪放中见沉郁的艺术情致。此外,词中还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不仅丰富了词的含蕴,而且对抒发词人的志节等,也都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赏析二:
稼轩多次以屈原自拟,这既有自信、自励且不无自负的一面,恐也具透视时局与个人前途,预见到难免与屈原相同的志意落空的最终结局这悲怆的一面。尽管如此,只要一遇机会,他总是尽全部聪明才智,投入最大精力毅力,从事振兴和恢复国家的事业。他不能象希腊神话中的海格力士那样,具有转瞬间尽洗三十年未清理的牛栏的神力,只有知其不可而尽全力为之,并同时用词吟唱其生命的悲剧,吟唱精卫填海的孤哀。
陈端仁闽县人,淳熙中曾任蜀帅。稼轩作此词是壬子年岁杪(绍熙三年,1193年)应召入朝时,已废退家居的陈端仁设酒为辛送行,席间酒酣耳热时,二人当不乏慷慨报国的磨砺,恐亦难免朝廷腐败政海**的牢骚。稼轩即席赋此,主要借《楚辞》抒怀以答友人。
滋兰 等句是屈原自传长诗《离骚》中句子,稼轩照原诗冠 余 字使用,气慨非凡。然又自称 楚狂 ,可见内心矛盾。据晋人作《高士传》, 楚狂 指楚人陆通字接舆者,躬耕不仕,孔子过, 凤歌 嘲之曰,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楚狂 参透世事的悲凉心情,乃儒家用世之志修齐治平的反面,与孔丘、屈原大异。换头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反用西晋张翰语, 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见《世说》)张因思吴中莼羹鲈脍而弃官归隐,也是一位 楚狂 。稼轩说一杯酒(生前的清福)哪能和身后的名誉相比,翻了张翰的案,因之也推翻了上片自称 楚狂 的消极。用笔夭矫变化难于捉摸。辛胃口很大,要立功、立言,也要立德。紧接着说 毫发常重泰山轻 ,大概是接受陈端仁的提醒,此次进京,千万注意与朝廷和大老们的人事关系。但稼轩岂是谨小之人?故尔情感的浪涛翻卷: 悲莫悲生别离,乐莫乐新相识。 陈是在闽新知,故云。
笔底波涛全出自胸次不凡,极真诚无一造作语。稼轩此次赴朝是顺利的,回闽即任闽帅,但仅一年就遭劾去职。 富贵非吾事 是极清醒有预见语。 归与白鸥盟 指退隐,是刚才自己否定了的陆通、张翰道路,辛离闽时作《柳梢青》用 白鸥 语气嘲笑自己: 白鸟相迎,相怜相笑,满面尘埃。华发苍颜,去时曾劝,闻早归来。 与这首《水调歌头》的忐忑心情一脉相承。
顾随先生谓 辛有英雄的手段,有诗人的感觉,二者难得兼。 中国诗史上只有曹(指曹操)、辛二人如此。 (《驼庵诗话》)这首《水调歌头》可见英雄、诗人两个灵魂的痛苦搏战。
《绝句》和《西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绝 句
吕希哲
老读文书③兴易阑,须知养病不如闲。
行床瓦枕虚堂上,卧看江南雨后山。
注:①西楼:即诗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②钩疏箔:把帘子挂起。③文书:公文。
(1)《西楼》开头两句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描写雨前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两首诗中“卧看”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诗的.前两句分别从视觉(景象)与听觉(声音)两个角度(1分)描写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潮头如云,去而复回,是从视觉描写海浪的气势;北风呼啸,振耳欲聋,惊涛拍岸,电闪雷鸣,是从听觉描写风声与雷声的磅礴。(1分)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极其壮美的海上风雨图,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1分)
(2)【分析诗歌思想感情】
《西楼》中的“卧看”写出了诗人在风起云涌、北风呼啸、惊涛拍岸、电闪雷鸣的时刻,从容(淡定、随意、处变不惊、安祥、镇定)地(躺)在室中观赏窗外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1分)表现了诗人豁达、开阔的胸襟。(或表现了诗人豪放潇洒、雍容大度的气度。意思对即可)(1分)。
《绝句》中的“卧看”写诗人悠闲(闲适、宁静、清静等均可)(躺)在室中地观赏雨后雨后清新明丽的山中景色(或峰峦叠翠,碧空如洗,万物清新的景色),(1分)表达了诗人纵情山水,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情怀。(或:清闲自在,旷达自乐:洒脱自在,平和达观。意思对即可,1分)
《寒食》与《寒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寒食:节令,清明前一二日。按时俗寒食三日不得举火,但王侯贵族之家有皇帝赐来的蜡烛:“清明日取榆树之火以赐近臣。”日暮汉宫句为以汉喻唐。
(1)在两首诗的第三句各抓一个关键字分析其作用。(3分)
(2)试比较两首诗在选材立意方面的异同。(5分)
参考答案:
(1)孟诗中“贫”字揭示了上句 “悲”和下句“不独明朝为子推”的缘故。含蓄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韩诗以一“传”字状出动态,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含而不露地讽刺了统治阶层的特权。(找准2字各1分,分析1分)
(2)两首诗均写出了寒食节时春天繁花竞放的迷人景象,浓浓春意。(1分)孟诗以一个“悲”字写出了异乡人寒食的辛酸,也表达了对贫居者的深切同情。(2分)。韩诗则从寒食节的皇都风光着笔,突出皇族与宠臣的特权,隐寓了对特权阶层的讽喻之意。(2分)
对比赏析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韩诗 这是一首有名的讽刺诗。寒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大约在清明前一两天。古时候,寒食期间必须家家禁火,冷食三天。又因为时值暮春,景色浓丽,寒食还是一个游春赏景的佳节。那时候,长安城里城外,士女如云,陌上杂花生树,绿柳扬絮,真是满目芳菲,处处春浓!风过处,皇家宫苑里千条垂柳尽向西,那枝头的白絮如漫天飞雪,随风飘舞。傍晚时分,手持蜡烛的特使走出宫门,把新的或中挨家挨户地分赐给近臣贵族,皇上的恩宠也随着袅袅炊烟飘入了公侯贵族的家中。百姓不许点灯,贵族却可燃烛,诗人正是通过这一件小事,借汉喻唐,明颂暗刺。讽刺的手法确实很巧妙。
(注)五侯:东汉桓帝时,宦臣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因谋诛外戚梁冀有功,同日封侯,世称五侯。这里比喻肃宗、代宗以来恃宠弄权的宦官。
《野望》《数日》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数日
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野望
翁 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1)两首诗都写到秋天的景象,但是诗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有所不同。赵诗流露出一种 的感情,而翁诗则流露出一种 的感情。
(2)赵师秀和翁卷都是当时有名的苦吟诗人,两首诗的末两句均令人拍案叫绝,请结合诗句内容分别赏析其妙处。
(3)两首诗都写秋景,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赵诗流露出一种 懊丧(落寞、悲苦)的感情,而翁诗却流露出一种闲淡(欣喜)的`感情。
(2)赵诗末两句写由于树林稀疏使远山呈现出它的雄姿,却又被云遮去了一半。一“放”一“出”,神采飞扬,显现出淡远的画镜,山却“一半无”,不禁让人懊丧,写得起伏跌宕。(或者结合诗句写出拟人手法及其好处)(2分)翁诗末两句写的是诗人登山为了看水,却在水里看见了青山的影子;“闲”字(或者抓住“忽”字赏析)可以想见诗人闲淡疏放的风神与“野水”“青山”等清空悠远景色正相契合;(或:写出了一种审美境界,山掩水,水映山,从山看水,从水看山,从一事物身上看出另一事物的影子,语虽质朴,但理趣盎然)
(3)感情的不同之处:赵诗所抒发的感情,由病体经受秋风、见到黄叶遍地而悲苦,到看见疏林秋山、白云飞来而欣喜,是悲喜交织、由悲而喜;翁诗自始至终都是以闲适的心态在欣赏秋景,抒发赞赏喜悦的感情。
二:
(1)两首诗都写秋景,流露出的情感有无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
(2)赵师秀和翁卷都是当时有名的苦吟诗人,两首诗的末两句均令人拍案叫绝,请任选其一,结合诗句内容赏析其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感情的不同之处:赵诗所抒发的感情,由病体经受秋风、见到黄叶遍地而悲苦,到看见疏林秋山、白云飞来而振奋,再到见山峰被云遮蔽若隐若现而既欣喜又遗憾,感情是有变化的,是悲喜交织、由悲而喜;翁诗自始至终都是以闲适的心态在欣赏秋景,抒发赞赏喜悦的感情。感情的相同之处:整体上都通过白描笔法,写出景物、意境的清空、悠藐、高远,借此表达作者闲云野鹤般的疏放和闲淡之情。(每点2分,共4分)
(2)任选一首诗的后两句进行赏析即可得4分。
示例:赵诗末两句,写树林稀疏,远山刚呈现出它的雄姿,却又被飞来的云遮去了一半。一“放”一“出”一“遮”,三个动词做动态化的描写,把树山云都写得神采飞扬,显现出淡远清幽的意境,显得冲谈而清奇,一改前面悲苦的情调。(分析“放”字的拟人手法,“疏”与“遮”前后对照映衬也可)(诗意2分,手法分析2分,共4分)
翁诗末两句,写诗人登山看水,却在水里看见了青山的影子。从诗人的视角的变化,写出登山看水却又于水中见山的体验,写出山的青翠水的澄澈,表达一种理趣,表现了诗人的闲情逸兴。(分析“忽”“闲”“见”也可)(诗意2分,手法分析2分,共4分)
★ 水调歌头赏析
★ 水调歌头翻译赏析
★ 水调歌头赏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