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庆基造反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tiancaifox

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阿庆基造反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共含9篇),供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iancaifox”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阿庆基造反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阿庆基造反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芬兰]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来休息。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来正是为了人们能够坐它。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

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没过多久,越来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时期。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

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

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游行队伍过来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

“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

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来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后来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来他还是平静下来,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

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

“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

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来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

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而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来,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来: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

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来:也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托比亚斯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每天坐在板凳上观望,成了他最大的生活乐趣。

B.“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看到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阿庆基这样想,可以看出他安分守己,也表明他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深。

C.警察一口咬定阿庆基参与造反,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标明了作者批判警察欺软怕硬,玩忽职守,能力低下的情感态度。

D.这篇小说刻画人物非常成功,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刻画阿庆基老人,使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E.作者没有用更多笔墨正面去写警察与罢工工人的冲突,这就使得阿庆基老人的被捕情节更加突出,有力地彰显主题。

(2)小说前后两次写道“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处的画线句有什么含义?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E

(2)①在作者的笔下,这条板凳就是阿庆基这个老实人的象征,他普普通通、本本分分。

②与后文被捕的情节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③有利于凸显主题--在荒诞的社会中不能做生活的旁观者。

(3)①小说中阿庆基开始表坐在板凳上休息时,内心是平静的。

②对工人的罢工游行他有些理解,但更乐于作一个观望者。

③警察的枪声让老人惊呆,他觉得这不应该。

④当老人被警察毒打抓捕时,他感到愤怒和困惑。

⑤当最终老人被认定有罪,无法摆脱时,老人终于觉醒,生活中不应做一个旁观者。(意对即可)

(4)观点参考:

①最后一句表明阿庆基老人的觉醒,不能做旁观者。

②启示:这个世界没有旁观者的位置,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得参加斗争。

③阿庆基老人原本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与世无争,想做生活的旁观者,结果却被稀里糊涂地当作参与造反者而被抓,可见,做生活的旁观者只能任人宰割。(言之有理即可)

[阿庆基造反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2:阿庆基造反阅读题答案

[芬兰]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来休息。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来正是为了人们能够坐它。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

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没过多久,越来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时期。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

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游行队伍过来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

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来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后来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来他还是平静下来,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

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

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

“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

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来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

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而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来,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来: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

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来:也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

篇3:阿庆基造反阅读题答案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托比亚斯·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每天坐在板凳上观望,成了他最大的生活乐趣。

B.“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看到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阿庆基这样想,可以看出他安分守己,也表明他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深。

C.警察一口咬定阿庆基参与造反,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意在表明警察欺软怕硬,能力低下。

D.作者没有用更多笔墨正面去写警察与罢工工人的冲突,这就使得阿庆基老人的被捕情节更加突出,有力地彰显主题。

E.这篇小说刻画人物非常成功,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刻画阿庆基老人,使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2)小说前后两次写道“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3)小说中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

(4)小说结尾处的画线句有什么含义?给你以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篇4:阿庆基造反阅读题答案

11.(1) D3分B2分 A1分 (A、“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原文无依据。C、批判的并非警察欺软怕硬,能力低下。E没有对主人公的语言描写。)

(2) ① 在作者的笔下,这条板凳就是阿庆基这个老实人的象征,他普普通通、本本分分。(2分)② 与后文被捕的情节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2分) ③ 有利于凸显主题——在荒诞的社会中不能做生活的旁观者。(2分)

(3) ① 小说中阿庆基开始坐在板凳上休息时,内心是平静的。② 对工人的罢工游行他有些理解,但更乐于作一个观望者。③ 警察的枪声让老人惊呆,他觉得这不应该。④ 当老人被警察毒打抓捕时,他感到愤怒和困惑。⑤ 当最终老人被认定有罪,无法摆脱时,老人终于觉醒,生活中不应做一个旁观者。(每一点1分,答满5点给6分。)

(4) ①最后一句表明阿庆基老人的觉醒,不能做旁观者。(2分)② 启示:这个世界没有旁观者的位置,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得参加斗争。(3分)③阿庆基老人原本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与世无争,想做生活的旁观者,结果却被稀里糊涂地当作参与造反者而被抓,可见,做生活的旁观者只能任人宰割。(3分)

篇5:丰子恺《阿庆》阅读练习及答案

丰子恺《阿庆》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阿庆

丰子恺①

我的故乡石门湾虽然是一个人口不满一万的小镇,但是附近村落甚多,每日上午,农民出街做买卖,非常热闹,两条大街上肩摩踵接,推一步走一步,真是一个商贾辐辏的市场。我家住在后河,是农民出入的大道之一。多数农民都是航海来的,只有卖柴的人,不便乘船,跳着一但柴步行入市。

卖柴,要称斤两,要找买主。农民自己不带秤,又不熟悉哪家要买柴。于是必须有一个“柴主人“。他肩上扛着一只打秤,给每担柴称好分量,然后介绍他去卖给哪一家。柴主人熟悉情况,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软柴,分配各得其所。卖得的钱,农民九五扣到手,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农民情愿九五扣到手,因为方便得多,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去买物或喝酒了。

我家一带的柴主人,名叫阿庆。此人姓什么,一向不传,人都叫他阿庆。阿庆是一个独身汉,住在大井头的一间小屋里,上午忙着称柴,所得佣钱,足够一人衣食,下午空下来,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烟,唯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当时留声机还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种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声机来卖唱,听一出戏,收几个钱。商店里的人下午空闲,出几个钱买些精神享乐,都不吝惜。这是不能独享的,许多人旁听,在出钱的人并无损失。阿庆便是旁听者之一。但他的旁听,不仅是享乐,竟是学习。他听了几遍之后,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足见他在音乐方面,天赋独厚。

夏天晚上,许多人坐在河沿上乘凉。皓月当空,万籁无声。阿庆就在此时大显身手。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内声,容易动人。钢琴不及小提琴好听,就是为此。中国的胡琴,构造比小提前简单的多。但阿庆演奏起来,效果不亚于小提琴,这完全是心灵手巧之故。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阿庆只能把内外两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仩②——教给他。此人按字眼拉奏乐曲,生硬乖异,不成腔调。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庆的胡琴来拉奏,依旧不成腔调,只得废然而罢。记得西洋音乐史上有一段插话: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装四根弦线,照样会奏出美妙的音乐。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

笔者曰: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可见音乐感

人之深,又可见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

(原载1983年2月9日《文汇报》略有删减)

【注】①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漫画家、作家。

②上尺工凡六五乙仩②:中国传统记谱方法“工尺谱”的记音符号。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阿庆对生活要求不高,做“柴主人”所得的百分之五的佣金,足够他一人衣食之用。他没有其他嗜好,吧生活的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

B.阿庆有空闲(半天工作),有学习条件(可免费听留声机),有表演舞台(夏夜的河沿),有崇拜者(一青年拜师),这些造就了他非凡的音乐才能。

C.作者先写琵琶不如胡琴动人,钢琴不如小提琴好听,再写阿庆用构造简单的胡琴演奏,效果不亚于小提琴,最后水到渠成,点明阿庆心灵手巧。

D.文章有很多对浙西乡土风情的描写,这些描写,除了交代主人公阿庆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江南水乡风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E.文章语言别有风味,有典雅的文言,如“商贾辐辏的市场”、“值得废然而罢”,也有通俗的口语,如“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

13.作者用哪几件事来表现阿庆的音乐天赋?请简要分析。(4分)答:

14.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6分)答:

答案:

12.BD

13.答案要点:

①阿庆旁听留声机,听几遍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表明他的音乐悟性高于其他听众。

②夏天晚上,阿庆在河沿为众人演奏,大显身手,很受欢迎,体现他的演奏技艺高。

③用一青年学胡琴与阿庆拉胡琴比,突出阿庆心灵手巧,独具音乐天赋。

(如有其它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14.探究要点:

①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②在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之外,人们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

③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是物质生活所不能代替的。

(需结合阿庆形象探究。如有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篇6:《庆捷》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终于告捷了,寒地栽桑养蚕项目审批手续一拿到手,赵主任和王助理就架着胡文斋往松雷大厦走。

胡文斋拖垃着鞋,有点儿跟不上他们的步伐,兴奋的红晕依然在瘦刀条脸上荡漾着,问两个部下要把他弄到哪里去。胖胖的赵主任说,上午来省厅时你答应过的,事办成,就把你穿了八年的皮鞋换掉。

个矮的王助理说,堂堂局长,一言九鼎。你脚上这双鞋,甭说我们看不下眼,连警卫都嫌有碍观瞻。你别忘了,这是在省城,不比我们嘉通那疙瘩。

胡文斋站定说,怪不得警卫瞅我那眼光有点特别,敢情是看人下菜碟啊!甭说他了,连主管厅长看我这鞋时都皱眉了。我说今天咋这么顺利,大笔一挥就过了呢?原来还有鞋的功劳啊!言罢大笑。

三人来自嘉通县农业局,项目立项一年有余,省城跑了数十回,还是见不到阳光。胡文斋上次到省城索性就放挺了,在一家小旅馆住下,打起了持久战,终于惊动了陈厅长。把胡文斋邀去一谈,陈厅长激动了,拉着胡文斋的手说,老百姓有你这样的父母官是福份啊!之后一应手续办得快马加鞭。这次再到省城,因为胡文斋鳄鱼嘴一样的鞋,差点儿被警卫拦在门外,办不成事情。

转了几个来回,胡文斋拉两人的衣袖说,这里的东西太贵了!王主任瞪眼,一分钱一分货!别总想买东西就去咱那破百货。告诉你,现在我们俩说了算,让你穿啥就穿啥!

前后试穿了几双鞋,两人商定,买下其中一双三百多元的。胡文斋心疼得直咧嘴,太贵了,我穿这样的鞋咋下乡啊?咋和农民……

两人明确表态,给胡文斋换鞋是全嘉通人的心愿,一会儿他请他们吃饭好了。胡文斋红了眼圈,默默点头,穿鞋走了几步,红着脸努力适应。两人在一旁拍手窃笑。

胡文斋不肯扔掉旧鞋,把它小心包起来,装进了鞋盒里,两人无柰,只得随他。三人找了一圈饭店,最后胡文斋拍板,干脆,我请你们吃自助餐得了。三十八元一位,还大酬宾,肯定能吃饱。三人又戗戗一番,走进一家装潢考究的自助餐馆。

胡文斋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左打听,右探问,才算把心放肚里了。

菜肴很丰盛,三人有说有笑夹菜。赵主任和王助理眼放光,夹完奶油泡芙、深海清鱼,又夹生菜番茄沙律、火鸡烩粟子,直咽唾沫。

赵主任突然想起什么,问胡文斋这次来省城,是否去看看他读大学的女儿。胡文斋边夹菜边乐着说,她和同学去云南见习了,说是增加经验。这孩子懂事,勤工俭学,办了个什么网上培训,已能挣一些钱了。上次我来,她特意请我吃了牛排。

真的?孩子真是有出息了,他爹虽然当着局长,可也不常吃牛排吧?赵主任乐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儿。

王助理不忘幽默,此言差矣,我们局长啊,天天摸爬滚打在乡下,和乡亲们混得熟,谁家宰牛杀羊不请吃一顿?红烧、清蒸,不是想怎么吃就怎么吃?甭说牛排羊排,就是鸡排也早吃腻了。

胡文斋笑,你小子,嘴上给我留点德。说老实话,我一次牛排也没吃过,当时还埋怨姑娘干嘛花那么贵的钱吃牛排骨?三十多元啊!可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牛排不仅有骨头,也有很多肉呢!

两人大笑,笑胡文斋的老土,笑声引来就餐者的侧目,这才惊觉,他们的旁若无人早引得人们皱眉了。三人急忙噤了声。

胡文斋悄声问赵主任,这地方咋净是年轻人啊?夹那么大一盘菜,吃得了吗?赵主任乐了,人家吃不吃得了你管得着吗?真是乡下见识。

胡文斋兀自摇头,又下意识打量餐馆里的人,但见窃窃私语者有,朗声说笑者有,多半吃一点东西,再用手触一下手机屏幕,或把手机举至耳边,和什么人通话。面前大多放着可乐、雪碧什么的饮料,以及咖啡。

三人把食品端至桌上,赵主任和王助理各夹了很多生蚝,唯有胡文斋未夹。赵主任问,胡局,你不爱吃生蚝?

胡文斋惊诧,这东西叫生蚝?咋个吃法呀?没吃过……

王助理瞪圆眼睛,堂堂大局长,怎么会没吃过生蚝?太不真实了吧?

胡文斋脸红了,我没说谎,这东西甭说吃,见也没见过,刚才夹菜时我看到它,心里还想这是什么东西?样子不太好看,不知好不好吃?你们别笑话我,自小农村长大的,哪见过这些稀奇八怪的东西。

两人这才发现,胡文斋的餐盘里夹的是玉米、瓜片什么的,肉食只有肉串和猪耳朵之类。两人把生蚝悉数往胡文斋的餐盘里拨,红了眼圈说,胡局,你尝尝……你今天必须尝尝!

(选自《百花园》作者,田洪波)

1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胡文斋的皮鞋穿了八年,因为穷舍不得换,但幸亏没有扔,正是因为这双鞋他的审批手续才拿到手,这告诉我们节俭终究是好的。

B.胡文斋的女儿虽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贯穿了文章始终,正是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才得以展现开来。

C.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多样化,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D.“胡文斋兀自摇头”是因为饭馆里的年轻人夹的菜太多,胡文斋对他们的浪费行为很是不满,这也反应了作者对现代年轻人的批判。

E.“庆捷”是小说的线索,揭示了买皮鞋、吃自助餐等主要情节与内容,以“庆捷”为题还有利于作品主题的凸显。

15.第五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6.有人说,小说对胡文斋买鞋和吃饭中的一些描述,显得有些虚假,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有的。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说出你的理由。(5分)

答案:

14.【答案】CE 【解析】(答对一项2分,两项5分)A项,审批手续是因为鞋子才获得的说法不对,那只是胡文斋的玩笑话罢了;另外由此“节俭终究是好”也是偏离了小说旨意。B项,胡文斋的女儿只是在吃牛排部分情节中出现了,并没有贯穿文章始终,;D项,“很是不满”不恰切,胡文斋并没表现如此强烈的情绪;“这也反应了作者对现代年轻人的批判”不对。

15.【答案】⑴补叙交代了买鞋这件事的原委,使故事更完整清晰;⑵刻画了胡文斋生活朴素的形象,使其更真实;⑶照应前文,且承上启下,使结构更加自然。

【解析】(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分析某段的作用,一般可以从结构、内容和艺术手法三方面切入。就本题来说,分析第五自然段的作用,应该从其与上下文的联系入手。从该段的内容看,它交代了胡文斋为了项目的审批而在小旅馆住下,打起持久战,这表明他的一心为民;还交代了胡文斋的鞋子带来的影响,这一内容不仅表明胡文斋生活朴素,也与下文买新鞋有联系。

16.【答案】示例1:①我认为并不是虚假,这是小说作为文艺作品可有的合理虚构。(1分)②小说反复写到胡文斋不愿买鞋和吃自助餐似的节俭,正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为官当以造福一方为己任”的主题。(2分)③虽然在现实中一位局长不可能真如此寒酸,但这反应的正是人们对廉吏的期盼,既然是期盼,那合理夸张自然是可以的。(2分)

示例2:①我认为有些虚假,虽说文学可以高于生活,但虚构过度就显得虚假了。②一双皮鞋穿了八年,还舍不得扔,一位局长连自助餐等普通百姓都相当熟悉的事物都如此陌生,未免太不真实了。③现实中人们盼望廉吏出现,但也不会要求为官者连一双鞋也买不起,吃个饭也不会点餐,所以有点不可信。

【解析】表明看法1分;结合文本,2分,联系现实,2分。理由合理,条理清晰即可,不要求和答案完全一致。

[《庆捷》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7:阿田叔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缪字光

阿田叔是我幼时的邻居,小时候不礼貌,一直叫他阿田,现在却时常想起他。

阿田叔是我现在对他回忆的称呼,其实在我小的时候,我很不礼貌,一直叫他阿田。我在小学的时候,家住东湖轮船码头附近的一个弄堂里,阿田叔和他的母亲就住在我家的斜对面。

阿田叔终身未娶,和他的佝偻着背的八十岁的母亲相伴,住在两层楼的木质结构的老房子里。我记得那时的阿田叔已有50岁左右的年纪了,他穿着缝着补丁的棉布衣服,脸色白白的,个子也不高。他没有工作,因为他原先下放在近郊农村当知青,但他是城里人出身,不会干农活,就干脆不去乡下了。在寂寞的日子里,他只有以烟酒相伴了,烟抽的是3分钱一包的“经济”牌香烟,酒喝的也是几分钱一小瓶的当地土烧白酒。周围邻居都看不起他,也不和他搭理,他的年老母亲好像也不和他说话,他们母子俩常常默默地坐在旧方桌的两边,一坐就是大半天。

我不知道阿田叔为何没有老婆孩子,当我长大了,我才知道,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城里人因为当知青,或者家庭成分等原因,延误结婚甚至终身没结婚的人不是一个两个。

我从小就是个不懂事爱玩的孩子,所以常常在弄堂里众多邻居家里串门,也不管受不受欢迎,阿田叔的家里,我就经常去。记忆中的阿田叔家里,光线总是暗暗的,阿田叔坐着桌子旁喝茶抽烟,他的母亲坐在另一边,俩人就这样静静地坐着。碰到吃饭时分去他家,阿田叔自己就一个菜,用小灶烧点下放的生产队给他的米煮的白米饭,有时他也从附近的“东方红”饭店买一个小菜在喝白酒。他母亲的三顿饭则由在轮船公司里当干部的阿田哥的弟弟的两个孩子轮流送来,阿田哥是自立的。

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我吃过了年夜饭又来到阿田叔的家里。阿田叔对我笑笑,算是打过招呼了。阿田叔虽然穷,虽然没人理,但他白净的脸上有时总露出那种善良的笑。

“阿田,吃什么菜啊?”我也像当时那个年代的人们一样,没礼貌地称呼他。

“你自己看啊。”阿田叔回答道,他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表情。

白菜烧咸肉、白菜烧油豆腐,阿田叔过年的两个菜,也许是他一年中最好的菜了!他还是喝着土烧白酒,他的母亲早早地上楼睡觉去了。那时没有“春晚”,收音机也是富裕人家的奢侈品,阿田叔就一个人吸着“经济”牌香烟,喝着劣质白酒,要不是我的串门,他就是一个人过的大年除夕!

其实阿田叔还有两个兄弟,分别在附近的轮船公司和嘉兴的单位里当着不大不小的干部,他们的孩子都长得漂亮而健康,就是阿田叔只是一个人。当时我还小,也不懂得问这是为什么?

1978年,我们家要搬到新的楼房里去了。记得一次我放学回家,看到阿田叔坐在了我家里,恭恭敬敬地在和我爸爸聊着什么,其实不算聊,他只是惶诚惶恐地坐在爸爸的对面,脸上露着善良的微笑,他也许是来和我们道别吧,也许是来祝贺爸爸又获得了新的前途吧!阿田叔其实什么都懂,他懂人情世故,他懂人生的道理,只是对于那个年代,对于他自己的人生,他有点无奈罢了吧。

当我离开那个弄堂后,我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知道阿田叔和他的母亲后来怎样了。我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成长,后来当了兵上了军校当了公务员,虽然人生路上也曾遭遇坎坷,但当我静下来,我便想起阿田叔,想起自己当时对他的不礼貌。其实阿田叔是善良的,他是理解我这个小孩的,所以他经常对我露出善良的微笑。也许阿田叔当时许了愿,要让我懂事后还想着他……

此时,我耳机里想着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的旋律, “虽然我不曾有温暖的家,但我依然一天天长大……”阿田叔,你那遥远而亲切的形象会永远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

10.简析文章第4节对“阿田叔为何没有老婆孩子”原因的推测的作用。(5分)

11.作者把自己在“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来阿田叔家串门进行详细叙述描写,这样安排有何用意?(6分)

1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4分)

1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作者提及潘美辰歌的原因以及文章主题的理解。(6分)

答案:

10.①交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1分)。②有助于深化主题,造成阿田叔悲苦命运的,有个体原因,也有社会原因。(2分)③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为下面写阿田叔的孤寂生活作铺垫。(2分)

11①.突出阿田叔物质生活的贫苦、精神生活的孤寂。②以我的冒失和没礼貌,衬出阿田叔的善良、随和。③文章对材料的取舍、加工详略分明,重点突出。(每点2分)

12.①通过阿田叔主动来我家和我们道别,表现了人物性格中平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知书达礼、有情有义;(1分)②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绘,形象刻画出阿田叔的善良、谦卑。(1分)③这段描写,不仅使阿田叔的形象更丰满,也有助于读者对文章主题的理解。(2分)

13.①作者提及潘美辰的歌,意在表达对阿田叔悲苦一生命运的悲悯。没有家的温暖,一生凄苦。②文章借与旧日邻居阿田叔交往的往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贫苦而善良的城市贫民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怀念之情。③个人在时代大潮面前往往是微弱的,一味怨天尤人诚然不可取,有时随遇而安更需要内心的坚韧。阿田叔的一生,虽贫苦潦倒,但不失尊严,依旧值得人怀念、嗟叹。(每点2分)

[阿田叔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8:更夫阿韩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沈从文

我们县城里,一般做买卖的,帮闲的,够得上在他姓下加上一个“伯”字的,这证明他是有了什么德行,一般人对他已起了尊敬心。就如道门口那卖红薯的韩伯,做轿行生意的宋伯便是。

这伯字固然与头发的颜色与胡子的长短很有关系,但若你是平素为人不端,或有点痞,或脾气古板,像卖水的老杨,做包工的老赵,不怕你头发已全白,胡子起了纽纽,他们那些娘女家小孩子,还不是只赶着你背后“烂脚老杨”“赵麻子师傅”那么不客气地叫喊!你既然没有法子强人来叫一声某伯,自然也只好尽他那些人带着不尊敬的鼻音叫那不好听的绰号了。

在南门土地堂那不需出佃钱的房子住身的阿韩,打更是他的职业。五十来岁的人了,头发不白,下巴也是光秃秃的。但也奇怪,凡是他梆子夜里所响到的几条街,白天他走到那些地方时,却只听见“韩伯,韩伯”那么极亲热的喊叫。他的受人尊视的德行,要说是在打更的职务方面,这话很觉靠不住,他老爱走到城门洞下那卖包谷酒的小摊前去喝一杯。喝了归来,便颠三倒四地睡倒在那土地座下。哪时醒来,哪时就将做枕头的那个梆取出来,比敲木鱼念经那大和尚还不经心,到街上去乱敲一趟。有时二更左右,他便糊里糊涂“乓,乓,乓乓”连打四下;有时刚敲着三下走到道台衙门前时,学吹喇叭的那些号兵便已在辕门前“哒--哒--”鼓胀着嘴唇练音了。

这种不知早晚的人,若是别个,谁家还再要他来打更?但大家却知道韩伯的脾气,从没人教训他。最多有个把刻薄点儿的人,笑笑地说一句“老忘晕了的韩伯”罢了。那时,他必昂起头来,看看屋檐角上的阴白色天空,“哦!亮了!倒看不出……”接着只好垂头丧气地扛着他那传家宝慢慢地踱转去睡觉。走过杨喜喜摊子前,若是杨喜喜两口子已开了门,在那里揉面炸油条了,见了他,喜喜屋里人很随意地叫一声“韩伯,喝碗热巴巴的猪血去!”他便不客气地在那脏方桌边一屁股坐了下去。

他没有像守城的单二哥那样,每月月终可到衙门去领什么饷银。他吃喝的来源,就是靠到他打更走过的各户人家--也可说听过他胡乱打更的人家去讨捐。南街这一段虽说没有很多户口,但讨捐来的却已够他每夜喝四两包谷烧的白酒了。他今天这家取点明天那家取点来度日,估计到月底便打了一个圈子。当他来时,你送他两个铜元,他接过手来,口上是“道谢,道谢”,一拐一瘸地走出大门。遇到我们对门张公馆家,一进屋就是几升白米,他口上也还只会说“道谢,道谢”。要钱不论多少,而表示感谢则一例用“道谢”两字。

我们这一段街上大概是过于接近衙门的缘故吧,别的地方大嚷捉贼的当儿,我们这一节却听不到谁家被盗过一次。有时,我们家晚上忘了关门,他便乓乓地一直敲到我们院子中来,把我们全家从梦中惊醒。“呵呵!太太,少爷,张嫂,你们今夜又忘记闩门了!”这个“又”字,可想而知我们大院子不知他敲着梆进来过几多次了!他的这种喊声起时,把我们一家人都弄得在被单中发笑。这时妈必叫帮我们的张嫂赶紧起来闩大门,或者要我起来做这事。

“韩伯,来做什么?前几天不是才到这要钱!”顽皮的六弟,老爱同他开玩笑,见他一进门,就拦着他。“不是,不是,不是来讨更钱。太太,今天不知道是哪里跑来一个瘦骨伶精的叫化子,倒在聂同仁铺子前那屠桌下坏掉了。可怜见,肚皮凹下去好深,不知有几天不曾得饭吃了!一脑壳癞子,身上一根纱没有,翻天睡到那里。这少不然也是我们街坊上的事,不得不理,我才来化点钱,好买副匣子殓他抬上山去。可怜,这也是人家儿女!”他每遇到所打更的这一段街上发生了这么一类事情时,便立即把这责任放到自己肩上来,认真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洒着走到几家大户人家来化棺木钱;而结实老靠,又从不想在这事上叨一点光,真亏他!

过年来了。这时的韩伯,他不像别人那么愁眉苦眼摆布不开的样子;也不必为怕讨债人上门,终日躲来躲去。他的愉快程度,简直同一个享福的小孩子一样。走到这家去,几个粑粑;走到那家去,一尾红鱼;而钱呀,米呀,肥的腊肉呀,竟无所不有。他的所费就是进人家大门时提高嗓子喊一声“贺喜”!

土地堂前照例有陈乡约来贴一副大红对联。那对联左边是“烧酒水酒我不论”,右边便对“公鸡母鸡只要肥”。这对子虽然旧,但还俏皮,加之陈乡约那一笔好颜字,纸又极大,因此过路的无有不注意一下。阿韩虽认不到什么字,但听到别人念那对子多了,也能“烧酒水酒,汾酒苏酒”地读着。他眉花眼笑地念,总觉得这对子有一半是为他而发的。

这几天的韩伯连他自己都不晓得是一个什么人了。每日里提着一个罐子,放些鱼肉,一拐一瘸地颠到城头上去找单二哥对喝。喝得个晕晕沉沉,又踉跄颠簸着归来。遇到过于高兴,不忍遏止自己兴头时,也会用指头轻轻地敲着又可当枕头又是家业的竹梆,唱两句“沙陀国老英雄”。这半月来韩伯也不要什么人准可,便正式停了十多天工。

1926年5月4日作于窄而霉小斋

(选自《沈从文作品集第八卷》,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对卖水的老杨、做包工的老赵,人们不在他的姓下加“伯”字,而对胡乱打更的阿韩大家却尊称为“韩伯”,对比中足见老杨、老赵的德行不好。

B.虽然阿韩受到大家的尊敬,但他也有不好的脾气,大家不敢招惹他,因此他的更打得不好,大家也不敢教训他。

C.喜喜屋里人很大方地叫阿韩吃热猪血,阿韩却不客气坐下来,说明阿韩不拘礼数。

D.阿韩这个人不如单二哥,单二哥守城凭劳动挣饷银,而阿韩胡乱打更混饭吃。

E.小说通过对社会底层小人物阿韩“言”与“事”的记叙,表现了他心地善良的美德。

8.小说主人公阿韩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9.小说中写到“土地堂”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概括分析。(5分)

答案:

7.CE.

8.①作者先写自己住的那一带从来没有听过谁家被盗的事情,后面又写阿韩提醒作者加没有关门,说明了阿韩是一个热心且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②喜喜屋里人很大方地叫阿韩吃热猪血,阿韩却不客气坐下来,说明阿韩不拒礼数,为人不拘小节。

③从阿韩为了乞丐从大户人家讨要棺木钱,然后自己将乞丐的尸体抬上山埋了,说明阿韩的心地善良。

9.作者借土地堂表达出了阿韩对县城的感情,以及县城的人们对阿韩的看法。首先土地堂是属于公共财产,阿韩俨然将土地堂当成了自己的家,暗示了阿韩对社会的归属感,他已经深深的把自己与整个社会联系在了一起。其次过年的时候,陈乡的也会来土地堂贴上一幅对联,与阿韩的快乐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幸福祥和之感。

[更夫阿韩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9:阿芳的灯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阿芳的灯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走在那条湿淋淋的小街上,家家门户紧闭。雨滴敲在水泥路面上,滴滴答答,空寂的街上溅起回声。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家家户户半启着门,老人在门前择菜,小孩在门前嬉闹。

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里,我走过这里,无心地回头,望见一扇大敞的门里,似乎已经是午饭以后很久了,可是桌上依然杯盘狼藉。一条壮汉横在竹榻,睡得烂熟,苍蝇停在他的脸上,十分安然的样子。一个老妇人,像是壮汉的母亲,背着门在踩一架沉重的缝纫机,粗钝的机器声盖住了汉子的鼾声。满屋都是叫不出名目的破烂东西,我甚至嗅到了一股腐臭味,于是便扭回头,走了过去。

后来,我开始一日三回地在这条街上往来,因为我搬进新居,上班需从这里走过。也不知过了多少日子,这街上多了一个小小的水果摊。摆在临街的一扇窗下。摊边坐着一个女孩,留着日本娃娃式的头发,浓浓的刘海儿罩着活泼泼的眼睛,面容十分清秀,只是略显苍白,可是,唇却有天然的红润。她穿的也是红颜色的衣服,一朵红云似的停在黄的梨、青的苹果、黑色的荸荠旁边,静静地看一本连环画或是织一件不仅限于红色的毛衣。如有人走过,她便抬起半掩在乌黑的额发后面的眼睛,如那人

迟疑了脚步,她就站起来,静静地却殷殷地期待着。很少有人会辜负这期待。

有一次,她见我过小迎上来:“今日的哈密瓜好得很,昨晚才从十六铺码头进来的,虽然贵了一些,可是划得来的。”

我没买哈密瓜,而是挑了几只苹果。我看见她举秤的手是一双极大的手,关节突出,掌心有些干枯。她的脸却是极其年轻的,脸颊十分柔滑、白,眼睛明澈极了。她称好苹果,用一个极小的电子计算器算账,粗大的手指点着米粒大小的键钮。数字显现了,她爽快地免了零头,帮我装进书包。

天黑以后,这里的生意便忙了许多,除了女孩,还有个男人在帮忙,听他叫她阿芳。我猜想这个男人是她丈夫,可又觉得她委实太年轻,远不该有丈夫。有一日,我忽然觉得阿芳有些异样,来回走了几趟,观察了几遍,才发现她的腰身粗壮了,显然有了身孕。我心里不由得升起一股奇异的感觉,很惋惜似的,又很感动。再看他们这一对,也觉得颇为美好。他结实健壮,而她清秀苗条,叫人w慕。他干活不如阿芳利索,态度也欠机灵,可是,对人的殷切却是一样的。

有一日,我问她:“水果是谁弄来的呢?不会是你自己吧。”

她说:“是我男人。他下班以后,或者上班以前,去十六铺。”

“那么执照是你的了?”我问。

是的,我是待业的嘛!”她回答,脸上的孕斑似乎红了一下,我便没有再多问。

有了阿芳和她的水果摊,这条街上似乎有了更多的生机,即使在阴霾的日子里。

后来,水果摊收起了,大约是阿芳分娩了。这条街便格外地寂寞与冷清了。阿芳的门关起来了。关起来的门,如同汇入大海的水滴,退进那一长排、面目如一的门里。我竟再也不记得哪一扇才是阿芳的门。偌大的世界中,一个小小的阿芳,又算得上什么?几个来回以后,我便也淡忘了。

一天傍,我忽然看见了阿芳。她依然是罩到眼睛的刘海儿,眸子明亮,皮肤白,穿了一件红花的罩衫,安然地守着一个色彩缤纷的水果摊。她怀里抱着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儿,有着和她一样鲜艳的嘴唇,看上去是那样惹人喜爱。她似乎并没认缥遥用一般的热切的声音招呼:“买点儿什么吧。”

我挑了一串香蕉,她将孩子放进门前的童车里,给我称秤。我看见她的无名指上,多了一枚粗大的赤金的戒指,发出沉甸甸的微弱的光芒。

从此,这里又有水果摊了,又有了阿芳、阿芳的男人,还有阿芳的孩子。阿芳也渐渐地认识了我,或是说记起了我,过往都要招呼,要我买些什么,或问我昨日的瓜果甜不甜。我还可以自由地在那里赊账,虽然我从来不赊。

毛头渐渐地大了起来,阿芳也渐渐地圆润起来,却依然容貌俏丽,只是脖子上又多了一条粗重的金项鲢,腕上也有了一只小巧的手镯。夜晚,她男人将电灯接出门外,阿芳织毛衣,阿芳的男人看书,毛头在学步车里学步。摊上的水果四季变化,时常会有些稀奇而昂贵的水果,皇后般地躺在众多平凡的果子中间。

这一幅朴素而和谐的图画,常常使我感动,从而体验到一种扎实的人生力量与丰富的人生理想。

一天夜间,下着大雨。忽听有人招呼我,原来是阿芳的男人,正站在门口。他说,今日有极好极好的香瓜,不甜不要钱,或者买回吃了再付钱。我朝他笑一笑,便收了伞进去。毛头睡着了,盖着一条粉红色的毛毯,伸出头,口里还含着手指头。阿芳在看电视,电视里正播放越剧大奖赛的实况,那是一台二十英寸的彩电。屋里有冰箱、双缸洗衣机、吊扇、录音机等等。我从筐里挑好香瓜,付完钱,阿芳的男人又邀我坐一坐,避过这阵大雨。

我站着与他说话。我问他:“就你们自己住这里吗?”

他说是的,姆妈在去年去世了。

“水果赚头还好?”我问道。

“没有一定的,”他说,“像去年夏天的西瓜,太多了,天又凉快,价钱一下子压了下来,蚀了有几百呢!国营商店蚀得更多了。”他笑了一下。他虽长得粗壮,眉眼间却还有一丝文气,像读过书的样子,就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说只不过是车工罢了,插队回来,顶替姆妈的。

我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想起很多年以前,从这里经过,有一扇门里的邋遢而颓败的景象。那里有一个儿子,也有一个母亲。或许就是这里,就是这里,一定是这里。我激动起来。阿芳随着电视里的比赛选手在唱“宝玉哭灵”,她是那么投入,以至竟然没有在乎我这个陌生人的闯入。我看着她,心里想着,难道是她拯救了那个颓败的家,照耀了一个母亲和一个儿子黯淡的生计,并且延续了母与子的宿命与光荣?

可我不知道这里究竟是不是那里。这里所有的门,都是那样的相像。我极想证实,又不敢证实。我怕我的推测会落空,就像怕自己的梦想会破灭。我很愿意这就是那个家,我一心希望事情就是这样。于是,我决定立刻就走。雨比刚才更大、更猛,阿芳的男人极力地挽留我,连阿芳都回过头来说道:“坐一会儿好了。”

可我依然走了。我逃跑似的跑出阿芳的家,阿芳的灯从门里幽幽地照了我好一程路。我没有再回头。我怕我忍不住会发问、去证实,这是那么多余而愚蠢。我不愿这个美丽的'故事落空,我要这个美丽的故事与我同在。

(有删改)

10.小说中为什么多次写到阿芳的金首饰?(4分)

11.简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言特点。(6分)

12.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我不愿这个美丽的故事落空,我要这个美丽的故事与我同在”的作用。(4分)

13.王安忆是一位善于发现女性之美的作家,请结合全文分析,阿芳上有着怎样的女性之美。(6分)

答案:

10.①是这个家生活有了起色的见证;②是爱情和辛劳的见证;③也暗示了是阿芳拯救了这个家,照亮了一个母亲和孩子黯淡的生计。(4分,写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11.①用“圆润”“俏丽”“多”等形容词,用“又”“也”等虚词,表现了阿芳家生活质量的提升;

②多用短句,简洁干净,富有节奏感;

③运用排比,写出了阿芳家平静的生活状态;用比喻、对比,赋予水果丰富的意味;④语言朴素,展示了生活中平淡而和谐的图画。(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2.①与上文的“我”不敢去证实真相相照应;②点明并深化主旨;③表达了对阿芳积极扎实的人生态度的赞美。(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3、①从日常生活中展现阿芳的诗意之美:阿芳穿红色衣服,一朵红云似的;她长得清秀苗条;她安然地守着水果摊儿,吃苦耐劳;

②从生存活动中阐释阿芳的坚韧之美:即便生活艰难,阿芳也努力生长,表现出坚忍的生命力量,扎实的人生态度;在艰难生活中依然有着对美的追求,她很投入地唱“宝玉哭灵”,静静地看一本连环画或是织一件不仅限于红色的毛衣;

③从情感体验中咏叹阿芳的人情之美:阿芳对这个家、对这个男人以及对儿子毛头倾注了全部的爱,给这个家带来了希望和温暖;待人也是善良、热情、殷切。(6分。每点2分,需结合文本分析。如果只回答了阿芳的穿着、外貌和勤劳,只能算一个点,给2分)

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保护人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浅滩阅读练习及答案

炫耀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汪曾祺《落魄》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推迟会议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美丽乡村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阿来《槐花》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种美味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漫谈漫画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阿庆基造反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阿庆基造反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