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五代史》原文及译文解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一口拌饭酱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旧五代史》原文及译文解析(共含7篇),欢迎阅读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口拌饭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旧五代史》原文及译文解析

篇1:《旧五代史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关于《旧五代史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克宁,武皇之季弟也。凡征行无不卫从,于昆弟之间,最推仁孝,小心恭谨,武皇尤友爱之。

五年正月,武皇疾笃,克宁等侍疾,垂泣辞诀。克宁曰:“王万一不讳,后事何属?”因召庄宗侍侧,谓克宁、张承业曰:“亚子累公等。”言终弃代。将发哀,克宁纪纲军府,中外无哗。

初,武皇奖励军戎,多畜庶孽,衣服礼秩如嫡者六七辈,比之嗣王,年齿又长,各有部曲,朝夕聚谋,皆欲为乱。庄宗英察,惧及于祸,将嗣位,让克宁曰:“儿年孤稚,未通庶政,虽承遗命,恐未能弹压大事。季父勋德俱高,众情推伏,且请制置军府,候儿有立,听季父处分。”克宁曰:“亡兄遗命,属在我儿,孰敢异议者!儿但嗣世,中外之事,何忧不办。”视事之日,率先拜贺。

庄宗嗣位,军民政事,一切委之,权柄既重,趣向者多附之。李存颢者,以阴计干克宁曰:“兄亡弟及,古今旧事,季父拜侄,理所未安,富贵功名,当宜自立,天与不取,后悔无及。”克宁曰:“公毋得不祥之言!我家世立功三代父慈子孝天下知名苟吾兄山河有托我亦何求公无复言,必斩尔首以徇。”克宁虽慈爱因心,而日为凶徒惑乱。群凶之妻复以此言干克宁妻孟夫人,说激百端,夫人惧事泄及祸,屡让克宁,由是愈惑。

会克宁因事杀都虞候李存质,又请兼领大同节度,以蔚、朔为属郡,又数怒监军张承业、李存璋,由是知其有贰。庄宗召张承业、李存璋谓曰:“季父所为如此,无犹子之情,骨肉不可自相鱼肉,吾即避路,则祸乱不作矣。” 承业曰:“老夫亲承遗托,言犹在耳。存颢辈欲以太原降贼,王乃何路求生?不即讨除,亡无日矣。”因令吴珙、存璋为之备。二月二十日,会诸将于府第,擒存颢、克宁于坐。庄宗垂泣数之曰:“儿初以军府让季父,季父不忍弃先人遗命。今已事定,复欲以儿子母投畀豺虎,季父何忍此心!”克宁泣对曰:“盖谗夫交构,吾复何言!”是日,与存颢俱伏法。克宁仁而无断,故及于祸。

(选自《旧五代史·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家世立功/三代父慈子孝/天下知名/苟吾兄山河有托/我亦何求公/无复言

B.我家世立功三代/父慈子孝/天下知名/苟吾兄山河有托/我亦何求/公无复言

C.我家世立功/三代父慈子孝/天下知名/苟吾兄山河有托/我亦何求/公无复言

D.我家世立功三代/父慈子孝/天下知名/苟吾兄山河有托/我亦何求公/无复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伯、仲、叔、季是古代用来指明兄弟姊妹的长幼顺序的,兄弟排行次序最小的叫“季”。

B.“不讳”是死亡的婉辞,古代皇帝死亡可以称之为“崩”, 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称“薨”。

C.“以阴计干克宁”,干,冒犯。

D.“克宁虽慈爱因心”,因,顺着、沿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克宁侍候在病重的武皇身旁,并接受了武皇的临终之托,答应扶持李存勖。武皇死后,李克宁信守承诺。

B.庄宗怕武皇曾奖励的军士作乱,将要即位时,对李克宁说自己年幼,不通政事,想要德高望重的李克宁先继承皇位。

C.庄宗即位,对李克宁信任有加,很多人趋炎附和李克宁。李存颢怂恿李克宁造反,李克宁对此坚决拒绝。

D.李克宁后来对庄宗生了二心,庄宗认为骨肉至亲不可自相残杀,想用避让的方法来解决祸乱。张承业劝庄宗讨伐叛贼,否则灭亡的日子就到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句5分)

(1)亡兄遗命,属在我儿,孰敢异议者!儿但嗣世,中外之事,何忧不办。

(2)群凶之妻复以此言干克宁妻孟夫人,说激百端,夫人惧事泄及祸,屡让克宁。

参考答案

4. B

这是一种新的`考查方式,即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正确的答案。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阅卷场上评分时的困扰,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含意。该句是克宁对李存颢说的一段话,意思为“我家三代立功,父慈子孝,天下闻名,如果我兄打下的山河有了依托,我又有什么要求的!”选项主要设置了两处错误,第一处为“三代”,“三代”说明的是克宁家世“立功”,而不是“父慈子孝”,因此,在“三代”之后断开。第二处为“公”,根据文意来看,并无克宁求李存颢之说,因此,“公”不做“求”的宾语,而是做“无复言”的主语。

5. C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以及古代文化常识。B项,《汉书·丙吉传》:“君即有不讳,谁可以自代者?”颜师古注:“不讳,言死不可复讳也。”C项“干”在语境中的含义为“挑动(拨)”之意,讲成“冒犯”不合前后文语境 。

6. B

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进行分析和概括。B项歪曲文意,原文是庄宗请李克宁先统帅节制军队,等他再大些,再听候李克宁安排,而不是请他先继承皇位。

7.(1)我死去的兄长留下遗命,传位给我侄儿,谁敢有异议!侄儿只须即位,朝廷内外之事,不必忧虑办不成。

(2)群凶的妻子又用这些话影响李克宁的妻子孟夫人,百般挑唆激发,夫人害怕事情泄密遭祸,多次责备李克宁。

【参考译文】

李克宁,是武皇的小弟弟。凡是征战行军无不侍卫随从,在兄弟里面是最仁孝的,小心恭谨,武皇对他尤其喜爱。

天祐五年(908)一月,武皇病重,李克宁等侍候在旁,垂涕诀别,李克宁说:“王兄万一去世,后事怎么安排?”武皇因而召庄宗李存勖到身边,对李克宁、张承业说:“亚子托付给你们了。”话说完便去世。将要发丧时,李克宁用军纪整顿军府,内外没有喧哗之声。

起初,武皇奖励作战勇敢的军士,多收养为义子,他们的衣服礼节待遇跟亲生嫡子相同的就有六七人,与即位的庄宗李存勖相比,岁数又较大,各有部下士兵,朝夕聚在一起谋事,都想作乱。庄宗明察其事,担心造成祸害,在将要即位时,对李克宁辞让道:“侄儿年幼,不通政事,虽然承继父王遗志,恐怕不能弹压大事。叔父德高勋重,众人推服,且请统帅节制军队,等侄儿大些,再听候叔父安排。”李克宁说:“我死去的兄长留下遗命,传位给我侄儿,谁敢有异议!侄儿只须即位,朝廷内外之事,不必忧虑办不成。”庄宗登位视事之日,李克宁率先拜贺。

庄宗即位后,军民政事,全都委托给李克宁,权力既然很大,趋炎者多附和他。李存颢阴谋挑动李克宁说:“兄死弟及,古今惯例,叔父向侄子拜贺,在情理上说不过去。富贵功名,应该自己争取,上天给与了而不要,后悔也来不及。”李克宁说:“你不要说不祥的话!我家三代立功,父慈子孝,天下闻名,如果我兄打下的山河有了依托,我又有什么要求的!你不要再说了,再说我就杀你的头以警戒他人。”李克宁虽然心里慈爱,但天天被凶徒迷惑淆乱,群凶的妻子又用这些话影响李克宁的妻子孟夫人,百般挑唆激发,夫人害怕事情泄密遭祸,多次责备李克宁,因此更加迷惑。

适逢李克宁因事杀了都虞候李存质,又请兼任大同节度,以蔚州、朔州为其属郡,又多次对监军张承业、李存璋发怒,由此知道他有二心。庄宗召见张承业、李存璋说:“叔父这样做,没有叔侄之情,骨肉不可自相残杀,我立即避开,则祸乱不会发生了。”张承业说:“老夫我亲受先王遗托,先王的话似乎仍在耳边。李存颢一伙人想拿太原投降敌人,王将有什么生路?如不立即讨伐根除,灭亡的日子就要到了。”因而下令要吴珙、李存璋做好准备。二月二十日,在府第会合各位将军,在座席上逮捕了李存颢、李克宁,庄宗流泪数落他们说:“侄儿起初把军府让给叔父,叔父不忍抛弃先人遗命。现在事情已定,又想把侄儿子母送到豺虎般的敌人手里,叔父怎么有这种残忍之心?”李克宁哭着回答:“这是进谗言的人造成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这一天,与李存颢一起都被处死。李克宁仁而没有决断,所以有此祸害。

篇2:《旧五代史·冯道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旧五代史·冯道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道少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唯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①也。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是好宰相。”未几,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有工部侍郎任赞,因班退,与同列戏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遗下《兔园册》②。”道知之,召赞谓曰:“《兔园册》皆名儒所集,道能讽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卿,何浅狭之甚耶!”赞大愧焉。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臣每记在先皇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径井陉之险,忧马有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果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明宗深然之。

(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

[注]①湛如:安然。②《兔园册》:书名,即《兔园册府》,唐人编著,五代时流行民间,为村塾童蒙读本。今佚。

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恒其业 恒:固定

B.可以喻大 喻:比喻

C.道能讽之 讽:背诵

D.遽命道对面草词 遽:立即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果为马所颠仆 吾属今为之虏矣

B.不敢怠于衔辔 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C.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D.一以委之 将以衅钟

13.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的一组是

① 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

② 崇韬所谏,未至过当

③ 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

④ 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

⑤ 何浅狭之甚耶

⑥ 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

B.任赞的戏语是讥讽冯道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水平不高。

C.冯道以其胆识劝谏庄宗,并指出了庄宗所为的不妥之处。

D.冯道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规劝明宗要日慎一日,居安思危。

1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4分)

庄 宗 与 梁 军 夹 河 对 垒 一 日 郭 崇 韬 以 诸 校 伴 食 数 多 主 者 不 办 请 少 罢 减。

1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俄而崇韬人谢,因道之解焉。(3分)

(2)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3分)

【参考答案】

11. B

12. D

13. C

14. A

15.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断句共4处,每处1分。错一处扣1分。

16.(1)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2)陛下用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来显示吉祥。

【参考译文】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他家先祖曾务农或为儒,没有一定职业。冯道年少时,性情纯朴厚道,好学能文,不以衣食粗陋为耻,除奉养父母外,只是读书吟诗,即使大雪封门、尘垢满席,也依旧兴致盎然。张承业不久举荐他做了霸府从事,稍后又任太原掌书记其时庄宗据有河北,文牍事务繁忙,统由冯道掌管。

庄宗军队与梁军隔黄河相对峙。一天,郭宗韬以诸将校会餐人数过多,主管人供应不起,请稍减员,庄宗发怒说:“我想给那些为我效力的人管几顿饭,自己都做不得主,那么河北三镇就请三军另外选择一人任主帅,我请求回太原,以避贤让路。”随即命冯道当面草拟文书,以向部下宣告。冯道持笔呆了很久,庄宗严厉催促他,他缓缓起身答道:“我的职责就是掌管笔墨文书岂敢不奉命从事。如今大王您屡建大功,刚刚平定南方寇乱,崇韬所谏,未必失当,拒绝他可以却不可用刚才那番话挑起众议。敌人若是得知,便会说大王您这里君臣不和了。希望再三考虑那便是天下的`万幸。”不久郭崇韬入朝致谢,因为冯道替他解了围。人们开始敬重冯道的胆识。

明宗入主洛阳后,立刻问近臣安重诲说:“先帝在位时的冯道郎中在什么地方?”安重诲回答:“不久前授翰林学士。”明宗说:“此人我久已熟知,是好宰相。”很快便拜冯道为端明殿学士“端明”之号就是从冯道开始设立的。不久冯道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凡贫困微贱无所依恃却有才干、有抱负、又与他素来相知的士人,他一律拔用;唐朝末年世族中行为浮躁的人他必定贬抑不用。有位工部侍郎名叫任赞,退朝时,和同僚在后面嘲笑冯道说:“他若快走,一定会掉下《免园册》。”冯道听说此事,召来任赞对他说:“《免园册》的文章都是名儒编集的,我可以背诵。旧朝廷一些士子,不过读了些考场上的华丽辞藻,就去应试,都是窃取公卿的名位,真是何等浅薄、狭隘。”任赞十分惭愧。

天成、长兴年间,天下连年丰收,朝廷无事。明宗坐朝延英殿,留冯道向他询问朝廷外面的事。冯道说:“陛下以至上的道德承受天命,上天以丰年昭示祥瑞,陛下更要日日谨慎,以酬答上天之心。臣常忆起在先帝霸府任职时,曾奉命出使中山,过井陉险地时,唯恐马匹失蹄,不敢放松缰绳,等到平地,便不再控制,结果被马摔下,几乎致残。臣所说的这件事虽小,却可以比喻大事。陛下不要因为天下清明安定,连年丰收,便无节制地享乐。兢兢业业,是臣对陛下的希望。”明宗非常赞同。

篇3:《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译文

《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译文

杨师厚,颍州斤沟人也。少事河阳李罕之,罕之降晋,选其麾下劲卒百人献于晋王,师厚在籍中。师厚在晋,无所知名,后以罪奔于梁,太祖以为宣武军押衙、曹州刺史。梁攻王师范,师厚战临朐,擒其偏将八十余人,取棣州,以功拜齐州刺史。太祖攻赵匡凝于襄阳,遣师厚为先锋。师厚取谷城西童山木为浮桥,渡汉水,击匡凝,败之,匡凝弃城走。师厚进攻荆南,又走匡凝弟匡明,功为多,拜山南东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晋史建瑭以轻兵夜击梁军,梁军大扰,太祖与师厚皆弃辎重南走。太祖还东都,师厚留屯魏州。明年,太祖遇弑,友珪自立,师厚乘间杀魏牙将潘晏、臧延范等,逐出节度使罗周翰,友珪因以师厚为天雄军节度使。

自太祖与晋战河北,师厚常为招讨使,悉领梁之劲兵。太祖崩,师厚遂逐其帅,而稍矜倨难制。友珪阴欲图之,召师厚入计事。其吏田温等劝师厚勿行,师厚曰:“吾二十年不负朱家,今若不行,则见疑而生事,然吾知上为人,虽往,无如我何也。”乃以劲兵二万朝京师,留其兵城外,以十余人自从,入见友珪,友珪益恐惧,赐与巨万而还。

已而末帝谋讨友珪,问于赵岩,岩曰:“此事成败,在招讨杨公尔。得其一言谕禁军,吾事立办。”末帝乃遣马慎交阴见师厚。师厚犹豫未决,谓其下曰:“方郢王弑逆时,吾不能即讨。今君臣之分已定,无故改图,人谓我何?”其下或曰:“友珪弑父与君,乃天下之恶,均王仗大义以诛贼,其事易成。彼若一朝破贼,公将何以自处?”师厚大悟,乃遣其将王舜贤至洛阳,见袁象先计事,使朱汉宾以兵屯滑州为应。末帝卒与象先杀友珪。

末帝即位,封师厚邺王,诏书不名,事无巨细皆以谘之,然心益忌而畏之。已而师厚疡发卒,末帝为之受贺于宫中。由是始分相、魏为两镇。魏军乱,以魏博降晋,梁失河北自此始。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师厚在籍中 籍:名册

B.败之,匡凝弃城走 走:逃跑

C.师厚乘间杀魏牙将潘晏、臧延范等 间:利用……机会

D.而稍矜倨难制倨:傲慢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选其麾下劲卒百人献于晋王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晋史建瑭以轻兵夜击梁军以其无礼于晋

C.今君臣之分已定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公将何以自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若不行,则见疑而生事,然吾知上为人,虽往,无如我何也。(4分)

(2)诏书不名,事无巨细皆以谘之,然心益忌而畏之(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杨师厚与梁朝三位君主的关系发生了怎样微妙的变化?请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

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意义的理解能力。根据语境,此处的“间”不是动词,而是名词,题干中“利用”已有“乘”表现其义,故“间”可直译为名词,意为“机会”。

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的“其”均为“代词,自己”。B项第一个“以”为动词,率领;第二个“以”为介词,因为。C项第一个“之”为助词,的;第二个“之”为代词,我。D项第一个“何”为代词,什么;第二个“何”为通假字,通“呵”,呵斥。

10.【参考答案】(1)现在如果不前往,就会被怀疑而惹出事端,但是我了解皇上(朱友珪)的为人,我即使前去,他也不能把我怎么样。(采分点:见,被,表被动。1分。虽,即使,1分。无如我何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固定句式,1分。语句通顺,1分。)

(2)朝廷给他的诏书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事情无论大小都征询他的意见,但是内心更加猜忌畏惧他。(采分点:不名: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1分。谘:通“咨”,征询,商议。1分。益:更加。1分。语句通顺,1分。)

11.【参考答案】与梁太祖:杨师厚攻城略地,功勋卓著,君臣共进退,然逐步掌握兵权。

与朱友珪:乘间杀死主帅,拥兵自重,朱友珪默认既成事实,后畏其权重,虽欲图之,终赐与巨万而还。

与梁末帝:末帝篡位,师厚同谋;末帝即位,受封邺王,表面尊重而内心猜忌畏惧,师厚死后,末帝受贺于宫中。

【参考译文】

杨师厚,是颍州斤沟人。年少时辅佐河阳李罕之,李罕之投降晋国,挑选了自己帐下的勇士一百人献给晋王,师厚就在这个名册中。师厚在晋国,没有什么名气,后来因罪投奔梁朝,梁太祖让他担任宣武军押衙、曹州刺史。梁朝进攻王师范,杨师厚攻打临朐,俘虏了王师范的副将有八十多人,攻占取棣州,因功授予齐州刺史。梁太祖攻打襄阳的赵匡凝,派遣杨师厚担任先锋。杨师厚砍伐西童山的树木搭建一座浮桥,渡过汉水,攻打赵匡凝,大败赵匡凝,赵匡凝弃城逃跑。杨师厚乘胜进攻荆南,又赶走了赵匡凝的弟弟赵匡明,建立的功劳最多,授予山南东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晋国的史建瑭率领轻装的军队乘夜攻打梁军,梁军一片混乱,梁太祖与杨师厚都抛弃辎重向南逃走。太祖逃回东都,杨师厚留守魏州。第二年,梁太祖被杀,朱友珪自立为梁王,杨师厚借此机会杀掉魏州牙将潘晏、臧延范等人,赶走节度使罗周翰,朱友珪于是让杨师厚担任天雄军节度使。

自从梁太祖与晋国在黄河以北打仗,杨师厚常常担任招讨使,统帅的全是梁朝的精兵。太祖死后,杨师厚于是赶走了统帅,逐步骄矜傲慢,难以控制。朱友珪暗中想要对付他,下诏让杨师厚到朝廷议事。他的下属田温等人劝说杨师厚不要前往,杨师厚说:“我二十多年没有背叛过朱家(梁国),现在如果不前往,就会被怀疑而惹出事端,但是我了解皇上(朱友珪)的为人,我即使前去,他也不能把我怎么样。”

于是率领精兵两万前往京师,让军队驻扎在城外,只率领十多人跟着自己进入京师,前往朝见朱友珪,朱友珪更加害怕,赏赐他几万以后让他回去。

不久梁末帝谋划讨伐朱友珪,向赵岩询问,赵岩说:“这件事成败的关键,在于招讨使杨师厚。只要得到他的一句话,晓谕禁军,我们的事情立刻可以成功。”梁末帝于是派遣马慎交暗中拜见杨师厚,杨师厚犹豫不决,对他的下属说:“当初郢王(朱友珪)谋杀太祖时,我没有率兵征讨他。现在君臣的名分已经确定,又无缘无故地改变计谋,别人会怎么看我呢?”他的部下中有人说:“朱友珪杀害君父,均王(梁末帝,此时为均王)凭借大义来诛杀叛贼,这件事容易成功。他如果剿灭叛贼朱友珪(而您却没有呼应),您以后将怎么处理这件事呢?”杨师厚彻底醒悟,于是派遣他的部将王舜贤到洛阳,拜见袁象先,与他商议起事,派朱汉宾率军驻守华州作为策应。梁末帝最终与袁象先诛杀了朱友珪。

梁末帝即位,封杨师厚为邺王,朝廷给他的诏书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事情无论大小都征询他的意见,但是内心更加猜忌畏惧他。不久杨师厚身上长痈疽而死,梁末帝为此在朝堂接受群臣的朝贺。由此才将杨师厚的地盘分为相州、魏州两镇。魏州军叛乱,魏博臣民投降晋国,梁国失去黄河以北的土地从此开始。

篇4:《新五代史》原文及译文赏析

《新五代史》原文及译文赏析

安重诲,应州人也。重诲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明宗镇安国,以为中门使,及兵变于魏,所与谋议大计,皆重诲与霍彦威决之。明宗即位,以为左领军卫大将军,枢密使,兼领山南东道节度使。固辞不拜,改兵部尚书,使如故。在位六年,累加侍中兼中书令。

重诲自为中门使,已见亲信,而以佐命功臣,处机密之任,事无大小,皆以参决,其..

势倾动天下。虽其尽忠劳心,时有补益,而恃功矜宠,威福自出,旁无贤人君子之助,其独见之虑,祸衅所生,至于臣主俱伤,几灭其族,斯其可哀者也。

重诲尝出,过御史台门,殿直马延误冲其前导,重诲怒,即台门斩延而后奏。是时,.

随驾厅子军士桑弘迁,殴伤相州录事参军;亲从兵马使安虔,走马冲宰相前导。弘迁罪死,虔决杖而已。重诲以斩延,乃请降敕处分,明宗不得已从之,由是御史、谏官无敢言者。

宰相任圜判三司,以其职事与重诲争,不能得,圜怒,辞疾,退居于磁州。朱守殷以.

汴州反,重诲遣人矫诏驰至其家,杀圜而后白,诬圜与守殷通谋,明宗皆不能诘也。而重诲恐天下议己,因取三司积欠二百馀万,请放之,冀以悦人而塞责,明宗不得已,为下诏蠲除.

之。其威福自出,多此类也。

是时,四方奏事,皆先白重诲然后闻。河南县献嘉禾,一茎五穗,重诲视之日:“伪也。”笞其人而遣之。夏州李仁福进白鹰,重诲却之,明日,白曰:“陛下诏天下毋得献鹰鹞,而.

仁福违诏献鹰,臣已却之矣。”重诲出,明宗阴遣人取之以入。佗日,按鹰于西郊,戒左右:.

“无使重诲知也!”宿州进白兔,重诲曰:“兔阴且狡,虽白何为?”遂却而不白。

马牧军使田令方所牧马,瘠而多毙,坐劾当死,重诲谏曰:“使天下闻以马故,杀一军使,是谓贵畜而j人。”令方因得减死。明宗遣回鹘侯三驰传至其国。侯三至醴泉县,县素僻,无驿马,其令刘知章出猎,不时给马,侯三遽以闻。明宗大怒械知章至京师将杀之重诲重诲既以天下为己任,遂欲内为社稷之计。而外制诸侯之强。然其轻信韩玫之谮,而

绝钱镠之臣;徒陷彦温于死,而不能去潞王之患;李严一出而知祥贰,仁矩未至而董璋叛;四方骚动,师旅并兴,如投膏止火,适足速之。此所谓独见之虑,祸衅所生也。 .

(选自,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已见亲信 见:受到,被 .

B.殿直马延误冲其前导 冲:冲撞 .

C.重诲却之 却:打退 .

D.明宗阴遣人取之以入 阴:暗中 .

【答案】:C。(“却”应解释为“推辞,不接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重诲自为中门使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B.以其职事与重诲争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C.冀以悦人而塞责 鸟倦飞而知还 ..

D.此所谓独见之虑 鹏之徙于南冥也 ..

【答案】:C。(均为表承接,连词。A项,担任,动词/为了,介词。B项,因为,连词/用,介词。D项,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重诲年轻的时候就辅佐明宗,明宗即位后,让他做中门使,一切大计都由他和霍彦威商议决断。

B.安重诲是明宗的亲信,他凭借辅助帝王创业的功臣身份,担负处理军国大事的重要职责,虽然尽忠尽力,但是也有作威作福之事。

C.安重诲因为马延冲撞了自己的前列仪仗,就将他斩杀于御史台门前。而他的亲随安虔冲撞了宰相的前列仪仗,却只判杖刑。

D.安重诲把各地官员进献给明宗的鹰、白兔等都推辞掉了,并且使马牧军使田令方免于死刑,这些都是他尽忠社稷的表现。 【答案】:A。(“让他做中门使,一切大计都由他和霍彦威商议决断”是明宗即位之前的事。)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明宗大怒械知章至京师将杀之重诲从容为言知章乃得不死其尽忠补益亦此类也 A.明宗大怒械/知章至京师/将杀之/重诲从容为言知章/乃得不死/其尽忠补益亦此/类也

B.明宗大怒/械知章至京师/将杀之/重诲从容为言/知章乃得不死/其尽忠补益/亦此类也

C.明宗大怒械/知章至京/师将杀之/重诲从容为言/知章乃得不死/其尽忠补益/亦此类也

D.明宗大怒/械知章至京/师将杀之/重诲从容为言知章/乃得不死/其尽忠补益亦此/类也

【答案】:B。(明宗大怒,械知章至京师,将杀之,重诲从容为言,知章乃得不死。其尽忠补益,亦此类也。)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重诲以斩延,乃请降敕处分,明宗不得已从之,由是御史、谏官无敢言者。(4分) 译文:

(2) 使天下闻以马故,杀一军使,是谓贵畜而j人。(3分)

(3)四方骚动,师旅并兴,如投膏止火,适足速之。(3分)

【答案】

(1)安重诲因为斩杀了马延,就请求(明宗)降旨处分,明宗迫不得已听从了他,因为这个,御史、谏官没有人敢说什么了。(“以”“请”“从”各一分,句意1分。)

(2)假如天下人听说因为马的缘故,(而)杀死一个军使,这就是所说的.以c生为尊贵却以人为低贱。(“贵”“贱”各一分,句意1分,尤其注意句式。)

(3)天下**,军队到处作战,如同浇油来灭火,恰恰足以加大火势。(“膏”“适”及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安重诲,是应州人。安重诲年轻的时候侍奉明宗,为人聪明敏锐,谨慎恭敬。明宗

镇守安国时,让他做中门使,等到在魏州发动兵变时,所有参与谋划讨论的大事,都由安重诲与霍彦威决断。明宗即位后,让(安重诲)担任左领军卫大将军、枢密使,兼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安重诲)坚决推辞不接受任命,又改任兵部尚书,仍然担任中门使。在位六年,多次升任侍中并兼任中书令。

安重诲自从担任中门使,已经被(明宗)亲近、信任,因而凭借辅助帝王创业的功臣身

份,担负处理军国大事的重要职责,事情无论大小,都由他参与决策,他的权势压倒一切人。虽然他竭尽忠心劳费心力,时时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但是倚仗功劳,恃宠而骄,任赏任罚,自己一人说了算,身边没有贤人君子的帮助,他一己之见(所作出)的谋划,是祸患产生的根源,以至于人臣君主都受到伤害,几乎被灭族,这就是他值得哀叹的地方呀。

安重诲曾经外出,经过御史台门前,殿直马延不小心冲撞了他的前列仪仗,安重诲十分生气,就在御史台门前斩杀了马延然后才上奏。那时,(他的)随驾厅子军士桑弘迁,打伤了相州录事参军;(他的)亲随兵马使安虔,驰马冲撞了宰相的前列仪仗。桑弘迁因罪被处死,安虔只被判决杖刑罢了。安重诲因为斩杀了马延,就请求(明宗)降旨处分,明宗迫不得已听

从了他,因为这个,御史、谏官没有人敢说什么了。

宰相任圜掌管三司,他因为主管某事与安重诲发生争执,没有能够如愿,(于是)任圜

十分生气,以身体有病辞官,退隐居住在磁州。朱守殷在汴州造反,安重诲派人假托诏书奔驰到任圜家,杀死任圜以后才禀告(明宗),诬陷任圜与朱守殷私通合谋,明宗都不能查问。但是安重诲害怕天下人非议自己,于是拿三司积累下的亏欠二百多万,请求明宗免除它们,希望用这来取悦民心而搪塞自己的罪责,明宗迫不得已,给他下诏免除这些亏欠。他任赏任罚,自己一人说了算,大多像这样。

这时,各地所奏的事情,都先禀告安重诲然后才使明宗知道。河南县进献优质的稻谷,一根茎上(长了)五个稻穗,安重诲看了它说:“(这)是假的。”鞭打了那个人并遣返他。夏州李仁福进献一只白鹰,安重诲推辞掉了,第二天,禀告(明宗)说:“陛下诏告天下不能进献鹰、鹞,但是李仁福违反诏令进献白鹰,我已经推辞掉了。”安重诲出去后,明宗暗中派人把鹰取进宫中。他日,(明宗)在西郊纵鹰行猎,告诫随从说:“不要让安重诲知道!”宿州进献一只白兔,安重诲说:“兔子阴险而且狡猾,即使是白的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推辞掉了,并且没有禀告(明宗)。

马牧军使田令方养的马(十分)瘦弱而且很多都死了,被弹劾应当处死,安重诲进谏说:“假如天下人听说因为马的缘故,(而)杀死一个军使,这就是所说的以c生为尊贵却以人为低贱。”田令方因此得以免去死刑。明宗派遣回鹘侯三骑快马到他的国家传旨。侯三到了醴泉县,醴泉县一向地处偏僻,没有驿马,醴泉县县令刘知章外出打猎,没有及时供给马匹,侯三就把这件事禀告给了明宗。明宗非常生气,用镣铐押解刘知章进京师,打算杀了他,安重诲从容镇定地替(刘知章)说话。刘知章能够没有被杀死。他竭尽忠心做有益的事,也大多是这样。

安重诲既然把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于是想对内替国家社稷谋划策略,对外控制诸侯

的强大。然而他轻易相信韩玫的诬陷,拒绝了钱镠的臣服;白白地让彦温死掉,却没有能够除去潞王的祸患;李严一出京做官,(孟)知祥就有了二心。(李)仁矩还没有到(西川)而董璋(就)已经造反了;天下**,军队到处作战,如同浇油来灭火,恰恰足以加大火势。这就是所说的一己之见(所作出)的谋划,是祸患产生的根源。

篇5:《旧五代史·王晏球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旧五代史·王晏球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

王晏球,字莹之。少遇乱,汴人杜氏畜之为子,因冒姓杜氏。晏球少沉勇有断,倜傥不群。梁祖之镇汴也,选富家子有材力者,置之帐下。宴球预选,从梁祖征伐,所至立功。梁末帝嗣位,以晏球为龙骧四军都指挥使。

贞明二年四月十九日夜,汴州捉生都将李霸等作乱,纵火焚剽,攻建国门,梁末帝登楼拒战。晏球闻乱先得龙骧马五百屯于鞠场俄而乱兵以竿竖麻布沃油焚建国楼势将危急晏球隔门窥乱兵见无甲胄即出骑击之奋力血战俄而群贼散走。梁末帝见骑军讨贼,呼曰;“非吾龙骧之士乎?”晏球奏曰:“乱者惟李霸一部,陛下但守宫城,迟明臣必破之。”既而晏球尽戮乱军。以功授单州刺史。

(唐)庄宗入汴,晏球率骑军入援。至封丘,闻梁末帝殂,即解甲降于庄宗。明年,与霍彦威北捍契丹,受齐州防御史,乃赐姓氏,名绍虔。邺之乱,明宗入赴内难,宴球时在瓦桥,遗人招之。明宗至汴,宴球率骑从至京师,以平定功授宋州节度使。

天成二年,授北面行营副招讨,以兵戍满城。是岁,王都据定州,契丹遣秃馁率骑千余来援都,突入定州,晏球引军保曲阳。王都、秃馁出军拒战,晏球督厉军士,令短兵击贼。戒之曰:“回首者死。”贼军大败于嘉山之下,追袭至于城门。宴球围城既久,帝遣使督攻城,宴球曰:“贼垒坚峻,但食三州租税,抚恤黎民,爱养军士,彼自当鱼溃①。”帝然其言。

晏球能与将士同其甘苦,所得禄赐私财,尽以飨士,日具饮馔,与将校筵宴,待军士有礼,军中无不敬伏。其年冬,平贼。自初战至于城拔,不戮一士,上下欢心,物议以为有将帅之略。以功授天平军节度使。长兴三年,卒于镇,时年六十。赠太尉。(节选自《旧五代史·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鱼溃:鱼腐烂。比喻自内崩溃。

译文:

王晏球,字莹之。少年时遇上**,汴都人杜氏收他为义子,因而改姓杜氏。王晏球年少时就沉着勇敢有决断,卓越不凡,才能出众。梁太祖(朱全忠)镇守汴州时,选拔有才能的富家子弟,安置在帐下。王晏球被选上,跟随梁太祖征伐,多次立功。梁末帝即位,任命王晏球为龙骧军指挥使。

贞明二年四月十九日夜,汴州都将李霸等人作乱,纵火抢掠,进攻建国门,梁末帝登楼抵抗。王晏球听说发生兵变,先得到龙骧军战马五百匹关在球场,不久乱兵用木竿麻布沾油焚烧建国门城楼,情势十分危急。王晏球从门内窥见乱兵没有甲胄,便骑马出击,奋力血战,顷刻乱兵溃走。梁末帝望见骑兵杀敌,喊道:“这不是我的龙骧兵吗?”王晏球上奏说:“作乱的`只有李霸一部分,陛下只须守住宫城,天亮时我一定能平定乱兵。”过一会儿,王晏球杀尽乱军,李霸军全营灭族。王晏球因军功授单州刺史。

唐庄宗进入汴州(消灭梁朝),王晏球带骑兵去救援,走到封丘,听说梁末帝已经死了,就放下武器向唐庄宗投降。第二年,与霍彦威在北边抵抗契丹,授官齐州防御使,于是赐国姓李,名叫绍虔。邺州内乱时,唐明宗去救内难,王晏球当时在瓦桥,唐明宗派人征召他。唐明宗到汴州,王晏球率骑兵跟着到了京师,以平定内难有功授宋州节度使。

唐明宗天成二年,王晏球被任命为北面行营副招讨,率兵守卫满城。这一年,王都占据定州,契丹派托诺率一千多骑兵来援助王都,突进到定州,王晏球撤军保守曲阳。王都、托诺出兵接战,王晏球督促军士,命令用短兵器杀敌,警告军士说:“回头退却者处死。”敌军在嘉山之下大败,后唐军追击到定州城门。王晏球包围定州城已很久,皇帝派使者督促攻城,王晏球说:“敌人壁垒森严,只要收取三州的租税,爱抚百姓,养护士兵,敌人自然会从内部溃烂。”皇帝认为他说的对。

王晏球能和将士同甘共苦,得到的俸禄赏赐等私财,全部分给士兵,每天具办饮食,和将校们宴饮,对待军士有礼,军中没有不尊敬他的。这年冬天,平定敌军,从开始作战到攻下敌城,不杀一士,上下欢欣,舆论认为他有将帅风度。因为立军功被任命为天平军节度使。长兴三年,死在任职的地方,终年六十岁。追赠为太尉。

篇6:《五代史冯道传》原文及译文

《五代史冯道传》原文及译文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后汉书》载:“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吐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也。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得此意者,郢书燕说,或可以治国乎?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参考译文】

《五代史·冯道传》中论述道:“礼义廉耻,是治国的纲纪准则,治国的纲纪准则得不到伸张推行,国家就会灭亡。”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洁便什么都可以拿,不知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如果到了这种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更何况身为大臣如果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道理呢?然而在这四者之中,知耻尤其显得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羞耻心。”孟子说:“羞耻心对于人的关系重大极了,那些搞阴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谈不上羞耻的。”之所以如此,因为一个人不廉洁,甚至于违背礼义,原因都产生在没有羞耻心上。因此士大夫没有羞耻心,可以称之为国耻。

我考察自夏商周三代以后,社会道德日益衰微,礼义廉耻被抛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严冬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在那些昏暗的日子里,其实不是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书上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想要让他稍微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肯定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下头不曾回应。奇怪啊,这个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借助这些本事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做。”唉!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出这样的话,那些曲意逢迎、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基础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军队,必须用礼节教化军民,用大义勉励军民,这是为了使他们有羞耻心。当人有了羞耻心,从大处讲就足够进攻,从小处讲就足够防守了。”《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风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后汉书》上记载:“张奂担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上二十匹好马,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八枚金钟,张奂一并收了下来,随即召唤属下的主簿来到羌族众人的面前,以酒酹地说:‘即使送给我的马多得像羊群一样,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给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一样,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然后把金钟和好马全部退还给羌人。羌人的性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大都贪财爱货,为羌人所憎恶,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充分发扬。”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难道有从不贪求财货的官吏开始的吗?

杜子美的诗写道:“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另有一个版本写做“廉耻将”,诗人原本的意思未必想到这点。但我读《唐书》,讲到王佖做武灵节度使时,先前吐蕃人想造乌兰桥,每次在河岸边事先堆积木材,都被节度使派人暗地里运走,丢弃在河水中,桥始学科网终没有造成。吐蕃人了解到王佖贪心而无谋,先用厚礼贿赂了他,然后加紧工期造成了桥,并且修筑了瓮城防守。从此以后北方边境防御侵略的战事就没完没了,至今还成为边患,这都是由于王佖的贪财引起的。所以贪财的人担任了统帅,边关的大门到晚间也还洞开着无人把守。懂得这个道理,即使是郢书燕说式的穿凿附会,廉耻之意或许也可以用来治国吧!

篇7:《旧五代史钱镠传》原文及翻译

《旧五代史钱镠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钱镠,杭州临安县人。少善射与槊,喜任侠,以解仇报怨为事。唐乾符中,事于潜镇将董昌为部校。属天下丧乱黄巢寇岭表江淮之盗贼群聚大者攻州郡小者剽闾里董昌聚众恣横于杭越之间以遏黄巢之冲要。唐僖宗在蜀,诏董昌讨伐,昌以军政委镠,镠率士进攻越、润州,平江、浙。除董昌浙东节度使、越州刺史,表镠代己为杭州刺史。唐景福中,昌渐骄贵,自言身应符谶,又为妖人王百艺所诳,僭称尊号,乃于越州自称罗平国王,年号大圣,伪命镠为两浙都将。镠不受命,以状闻,唐昭宗命镠讨伐。乾宁四年,镠率浙西将士破越州,朝廷嘉其功,赐镠铁券,又除宰臣王溥为威胜军节度。

镠于唐昭宗朝,位至太师、中书令、本郡王,食邑二万户。梁祖革命,以镠为尚父、吴越国王。同光中,赐玉册、金印。镠在杭州垂四十年,穷奢极贵。钱塘江旧日海潮逼州城,镠大庀工徒,凿石填江,又平江中罗刹石,悉起台榭,广郡郭周三十里,邑屋之繁会,江山之雕丽,实江南之胜概也。镠学书,好吟咏。江东有罗隐者,有诗名,闻于海内,依镠为参佐。镠尝与隐唱和。隐好讥讽,尝戏为诗,言镠微时骑牛操梃事。镠亦怡然不怒,其通恕也如此。镠虽季年荒恣,然自唐朝,于梁室,庄宗中兴已来,每来扬帆越海,贡奉无阙,故中朝亦以此善之。

镠以长兴三年三月二十八日薨,年八十一。镠初事董昌,时年甫壮室,性尚刚烈。时有儒士谒于主帅,已进刺矣,见镠稍怠,镠怒,投之罗刹江,及典谒者将召,镠诈云:“客已拂衣去矣。”迨于晚岁,方爱人下士,留心理道,数十年间,时甚归美,斯亦近代之名王也。

(节选自《旧五代史·世袭列传二》,有删改)

译文:

钱镠,杭州临安县人。年轻时善于射箭和使用长矛,行侠仗义,把解决仇怨作为事业。唐乾符年间,侍奉潜镇将领董昌,担任部校。当时天下接连战乱,黄巢进犯岭外,江淮的盗贼聚集在一起,大的盗贼进攻州郡,小的盗贼剽掠乡里,董昌聚集民众,在杭州越州之间恣意横行,来遏制黄巢的要害。唐僖宗在蜀地,下诏令董昌讨伐黄巢,董昌把军事政务委托给了钱镠,钱镠率士兵进攻越州、润州,平定了江浙一带。皇上任命董昌担任浙东节度使、越州刺史,董昌上表奏请,让钱镠代替自己担任杭州刺史。唐景福年间,董昌逐渐骄奢显贵,他认为应验符示预兆,又被妖人王百艺欺骗,僭越本分,擅自称尊号,在越州自称罗平国王,年号大圣,伪命钱镠担任两浙都将。钱镠不接受命令,把情况报告给了皇帝,唐昭宗命令钱镠出兵讨伐。乾宁四年,钱镠率领浙西将领士兵攻破越州,朝廷嘉奖他的功劳,赏赐钱镠铁券,又任命宰相王溥为威胜军节度使。

钱镠在唐昭宗一朝,官至太师、中书令、本郡王,食邑二万户。梁太祖变革了朝代,尊称钱镠为尚父、封为吴越国王。同光年间,赐给玉册、金印。钱镠在杭州近四十年,穷奢极贵。过去钱塘江海潮常常逼近州城,钱镠雇佣大批工人,开凿巨石填江,又除去江中险石,全部建造为亭台楼榭,把州城扩大了三十里,繁复密集的城市房屋,精巧秀丽的`江山美景,确实是江南的绝美景色。钱镠读书学习,喜欢吟诗。江东有个叫罗隐的诗人,诗歌才华出众,在国内颇有名声,依附钱镠担任参佐。钱镠曾和罗隐诗文唱和。罗隐写诗喜好旁敲侧击或挖苦嘲笑,曾经开玩笑地写了一首诗,诗中提到钱镠微贱时骑牛持棒的往事。钱镠也怡然自得,不愤怒,他就是像这样懂得宽恕。钱镠虽然晚年放纵恣肆,无所约束,但是从唐朝一直到后梁,再到后唐庄宗中兴以来,他每次都扬帆渡海,向朝廷贡奉从不缺漏,所以朝廷也因此善待他。

钱镠在长兴三年三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八十一岁。钱镠最初侍奉董昌,当时刚处于壮年,个性还很刚烈。曾经有个儒生要拜见董昌,已经向主帅递入了名片,拜见钱镠时有些怠慢,钱镠发怒,将他丢入了险江之中,等到掌管拜谒的人召唤儒生时,钱镠骗他说:“客人已经生气离开了。”到了晚年,才体爱下士,留心处理事情的方法,获得了美誉,他也称得上是近代的名王了。

《南史》原文及译文解析

《宋史》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节选明史原文及译文解析

宋史列传第八十二原文及译文解析

《宋史·危稹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宋史·刘师遗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隋书·列传·卷四十三》原文及译文解析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题画》原文及译文

《蝉》原文及译文

《旧五代史》原文及译文解析(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旧五代史》原文及译文解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