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唐河店妪传》阅读习题和答案(共含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开心龙”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文言文《唐河店妪传》阅读习题和答案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呼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乃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吏民观而壮之。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①。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顷年②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隶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
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羸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注:①静塞、骁捷、厅子:皆为当时地方武装的徽号。
4.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兵兴以来,始防捍之 兵:军队
B.常山民吏观而壮之 壮:认为…很壮观
C.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 俟:等到
D.会一虏至 会:适逢、正赶上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C.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D.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作者娴熟地运川典型概括的方法,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巧妙杀敌的老妪形象,又以一个人的典型'特征来概括整个边民的精神状态,不于大处着笔,而从细微处见精神。
B.本文是一篇策论。作品采心归纳推理的方法,以一老妪之勇推及边民之勇,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嘉其勇”利“削其勇”的不同后果,最后表明作者的态度:参与治理国家的人,要想表明白己的忠心,就要在边民之勇上留心。
C.本文在内容上既强调了边民之勇在迎击敌寇中的重要性,又理性的指出加强对边民控制管理的严峻性。作者以史实为依 据,说明统治者不重视地方武装,战斗力就削弱,还会发生内乱,则国家安全堪忧。
D.作者千禹侮为人耿介正直,敢于直言,这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在批评当时“有位者”削弱边民力量的错误做法时,毫不隐讳;在向“有位者”献治军之策时,又十分坦诚,体现了一种忠毅的人格力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0分)
(1)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怿。(3分)
(2)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3分)
(3)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羸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4分
参考答案:
4.A(“兵,军队”不正确,此处应翻译为“战争”)
5.D(A“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却”;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所以”。B“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何”;疑问代词,译为“为什么”;疑问副,副译为“怎么、哪里”。D、“则”都译为“却”,表转折关系。)
6.C(“指出加强对边民控制管理的严峻性”以及“还会发生内乱”在文中无依据,也不
合文意。)
7.(1)平时辽国的兵士到店里吃饭休息,(人们)不把这看做怪事。(“虏”译为辽国士
兵或敌人,】分。“以为怪”译为把这看做怪事,1分。整句话通顺1分。共3分)
(2)国家防御边塞,经常用边土上的士兵,大概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熟习战斗的技巧要领而且不害怕不懦弱啊。(“各”译为防御,1分。“有以”中的“以”为名词,译为原因,1分。整句话通顺1分。共3分)
(3)发给他们的铠甲头盔都很脆弱,战马也瘦弱,不能够抵挡胡人;而那些坚同的锚甲头盔和强健的战马都被更上一层的部队拿走了。(“介”为铠甲、“宵”为头盔,1分。“坚利壮健者”要译成名词,1分。“为”泽为被动关系1分。整句话通顺】分。共4分)
参考译文:
唐河店离南边的.常山郡有七里远,以河名为店名。平时辽国的兵士到店里吃饭休息,(人们)不把这看做怪事。自从战争爆发以来,(这里的人)才防范敌兵,但是(辽兵们)并不害怕。端拱年中,有个老妇人留在店里。正赶上有一个辽兵来了,他把马系在门前,拿差弓箭坐着大声叫老妇人帮他打水。老妇人拿着井绳和水罐去井边,刚把井绳放下去又停住了
因为辽话称虏为“王”,她就对辽兵说:‘‘井绳短打不到水,我年纪老力气又不够,请王自己打水吧。”辽兵就拿着井绳系弓尾上,低下身子到井边打水。老妇人于是从后面把辽兵推入井中,骑上辽兵的马跑到郡城报告官府。马的身上铠甲都具备了,马鞍后面还悬着一个猪头。常山郡的吏民都称赞她勇敢。噫,国家防御边塞,经常用边土上的士兵,大概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熟习战斗的技巧要领而且不害怕不懦弱啊。一个老妇人尚且能这样,那些边土的士兵就更不难想象了。近年来对边土要塞那些勇猛的骑兵,在上谷称为“静塞”,在雄州称为”骁捷”,在常山称谓“厅子”。这些都是熟习战争战斗的方法而且不害怕不懦弱的人。听到外敌入侵,有的父母妻儿都来帮助安置战马整理弓箭(互文句),甚至还有不待披戴甲胄就上阵迎敌的。近年来北方胡人来侵袭,很久都打不过上谷,就是因为静塞士兵的勇猛啊。只是恰逢戍边的将领把静塞的士兵都调配到自己的军营来保护自己,所以上谷没有守住。
现在“骁捷”、“厅 子”的名号还在但是兵马不多,虽然进行了招募,但边境上的人并不响应,为什么呢?因为被选中的都要被送回上都,离开家乡故里;而且每月的军饷很少,有的甚至不能糊口;发给他们的铠甲都很脆弱,战马也瘦弱,不能够抵挡胡人:而那些坚固的铠甲装备和强健的战马都被更上一层的部队拿走了;到了打仗的时候,却是这些人冲锋在前,当然他们不愿意这样做了。
如果能稳定那些军队,让那些士兵对自己的故里有热爱的感情;增加他们的军需给养,让他们得到足够的吃穿;再给他们配上坚固的铠甲和强健的骏马,那什么样的敌人打不败!如果真的能这样,只要有一万边土上的士兵,就可以抵挡外敌五万叼。参与治理国家的人,不在这方面留心,我看不到他们的忠心啊。
因此通过一个老妇的勇敢行为,来整体反映边防的事情,赠予那些在位当权的人。
《唐河店妪传》阅读答案和翻译解析
【宋】于禹偶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呼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乃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吏民观而壮之。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①。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顷年②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隶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
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羸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注:①静塞、骁捷、厅子:皆为当时地方武装的徽号。
4.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兵兴以来,始防捍之 兵:军队
B.常山民吏观而壮之 壮:认为很壮观
C.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 俟:等到
D.会一虏至 会:适逢、正赶上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C.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D.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作者娴熟地运川典型概括的方法,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巧妙杀敌的老妪形象,又以一个人的典型'特征来概括整个边民的精神状态,不于大处着笔,而从细微处见精神。
B.本文是一篇策论。作品采心归纳推理的方法,以一老妪之勇推及边民之勇,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嘉其勇”利“削其勇”的不同后果,最后表明作者的'态度:参与治理国家的人,要想表明白己的忠心,就要在边民之勇上留心。
C.本文在内容上既强调了边民之勇在迎击敌寇中的重要性,又理性的指出加强对边民控制管理的严峻性。作者以史实为依据,说明统治者不重视地方武装,战斗力就削弱,还会发生内乱,则国家安全堪忧。
D.作者千禹侮为人耿介正直,敢于直言,这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在批评当时“有位者”削弱边民力量的错误做法时,毫不隐讳;在向“有位者”献治军之策时,又十分坦诚,体现了一种忠毅的人格力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0分)
(1)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怿。(3分)
(2)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3分)
(3)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羸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4分)
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炳,字彦明,惠州滦阳人。炳幼失怙恃,鞠于从兄。岁饥,往平州就食,遇盗,欲杀之,兄解衣就缚。炳年十二,泣请代兄,盗惊异,舍之而去。
甫弱冠,以勋阀之子,侍世祖于潜邸,恪勤不怠,遂蒙眷遇。世祖次桓、抚间,以炳为抚州长,城邑规制,为之一新。己未,王师伐宋。未几,北方有警,括兵敛财,燕蓟骚动。王师北还,炳远迓中途,具以事闻,追所括兵及横敛财物,悉归于民,世祖嘉其忠。
中统元年,李璮叛,据济南,炳请讨之。国兵围城,炳将千人独当北面,有所俘获,即纵遣去,曰:“胁从之徒,不足治也。”济南平,入为刑部侍郎。后济南妖民作乱,赐金虎符,加济南路总管。炳至,止罪首恶,余党解散。岁凶,发廪赈民,而后以闻,朝廷不之罪也。
至元九年,帝念关中重地,思得刚鲠旧臣以临之,授炳京兆路总管。皇子安西王开府于秦,诏治宫室,悉听炳裁制。王府吏卒横暴扰民者,即建白,绳以法。王命之曰:“后有犯者,勿复启,请若自处之。”自是豪猾敛戢,秦民以安。有旨以解州盐赋给王府经费,岁久,积逋二十余万缗,有司追理,仅获三之一,民已不堪。炳密启王曰:“十年之逋,责偿一日,其孰能堪!与其裒敛病民,孰若惠泽加于民乎!”王善其言,遽命免征。十五年十一月,王薨。
十六年秋,被旨入见便殿,帝劳之曰:“卿去数载,衰白若此,关中事烦可知已。”询及民间利病,炳悉陈之,因言王薨之后,运使郭琮、郎中郭叔云窃弄威柄,恣为不法。帝卧听,遽起曰:“闻卿斯言,使老者增健。”饮以上尊马潼。改安西王相,余职如故,即令乘传偕敕使数人往按琮等。至则琮假嗣王旨,入炳罪,收炳妻孥囚之。炳子仁荣诉于上,即诏近侍二人驰驿而西,脱炳,且械琮党偕来。琮等留使者,醉以酒,先遣人毒炳于平凉狱中。其夜星陨,有声如雷,年五十九,实十七年三月也。帝闻之,抚髀叹曰:“失我良臣!”俄械琮等百余人至,帝亲鞫问,尽得其情,既各伏辜。六月,诏雪炳冤,特赠中书左丞,谥忠愍。
(节选自《元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祖次桓、抚间 次:驻扎 B.即令乘传偕敕使数人往按琮等 按:抓捕
C. 十年之逋,责偿一日 责:责令 D.询及民间利病 病:疾苦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赵炳“关爱百姓”的一组是
①城邑规制,为之一新 ②追所括兵及横敛财物,悉归于民
③胁从之徒,不足治也 ④岁凶,发廪赈民
⑤孰若惠泽加于民乎 ⑥询及民间利病
A.①②⑥ B. ③⑤⑥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炳重情重义。因闹饥荒,他与堂兄前往平州去谋生,路遇强盗,强盗要杀其兄长,他挺身而出,哭着请求代替兄长去死。
B.赵炳处事尚宽。评定李璮叛乱时,对俘获的胁从者,他当即放走;济南妖民作乱时,他也只是处置元凶,其余都是放解散。
C. 赵炳对不法者严惩。当发现皇子安西王府中的吏卒强横凶暴,骚扰百姓后,他及时向安西王汇报情况,对违法者加以惩处。
D.赵炳深得皇帝器重。皇帝任命他做京兆路总管,去管理观众重地,并特许他如果有触犯法律的人不必上奏,可以自行处置。
7.把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凶,发廪赈民,而后以闻,朝廷不之罪也。
(2)俄械琮等百余人至,帝亲鞫问,尽得其情,既各伏辜。
4.B(按:审查、查办)
5.D(①表现他善于治理地方,③表现他宽容,⑥是说皇帝)
6.D(“特许他??”的不是皇帝,而是安西王。)
7.(1)年成不好,赵炳打开官仓赈济百姓,而后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也不治他的罪。(“凶”:年成不好;“发”:打开;“闻”:使之闻;“不之罪”:宾语前置;各1分,语句通畅1分。)
(2)不久上了刑具的郭琮等百余人到了京城,皇帝亲自审问,得到他们不法的全部情况后,就各自服罪。(“械”:戴着刑具;“鞫”:审问;“情”:情况;“伏辜”:服罪;各1分,语句通畅1分。)
参考译文:
赵炳字彦明,惠州滦阳人。炳自幼失去父母,由堂兄抚育。因年岁饥荒,前往平州去谋生,途中遇到强盗,要杀他们,堂兄甘愿受死。赵炳当年只有十二岁,他哭着请求代堂兄去死。强盗很惊异,把他们都放了。
刚满二十岁,因为是勋臣之子,赵炳在王府侍奉还未登基的世祖,勤谨不懈,于是深受世祖钟爱。世祖驻扎在桓州、抚州间,让赵炳做抚州长官。(赵炳就任后,)城镇的格局规模为之一新。己未年,蒙古大军伐宋。不久北方有警事,官府征兵及搜括民间财物,使燕、蓟骚动。蒙古军北还,赵炳在中途迎接圣驾,把北方所发生的事一一向世祖报告,并受命去追查所征兵卒以及搜括的民财,把这些都归原主,世祖嘉奖他忠诚。
中统三年,李璮反叛,占据济南,赵炳请领兵征讨。官军围城,赵炳领兵千人独自挡住北面,将所俘叛军立即释放回去,对他们说:“你们是胁从,不值得治罪。”济南李璮反叛平息,赵炳入朝任刑部侍郎。后来济南妖民作乱,(命赵炳去镇压),赐给他金虎符,加封济南路总管之职。赵炳到济南,只惩办首恶,其余全部释放。年成不好,赵炳打开官仓赈济百姓,而后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也不治他的罪。
至元九年,皇帝考虑关中重地,想找一个刚毅耿直的.老臣去管理,因而授赵炳为京兆路总管。皇子安西王在秦地建王府,皇帝诏令赵炳督建宫室,一切由赵炳裁决。蛮横凶暴骚扰百姓的王府差役,赵炳就向上级陈述自己意见,对违法者加以惩处。安西王说:“今后有犯法者,不必禀告,可自行处治。”从此以后,豪猾之徒收敛了许多,秦地百姓才得安宁。朝廷决定,将解州的盐税作为王府经费。年深月久,拖欠二十余万缗,官府追征,仅收三分之一,百姓就已负担不了。赵炳私下对王说“:十年所欠之税,责令一日还清,谁能承受得起?与其催征使百姓困苦,不若施恩惠给百姓。”王认为他的话有理,立即下令免征。十五年十一月,安西王去世。
十六年秋,赵炳奉旨入京,在便殿拜见皇帝,皇帝慰劳他说“:卿去了几年,头发斑白,衰老至如此,关中的事繁多可以知道了。”问及民间情形,赵炳一一陈奏,顺便指出在王去世后,运使郭琮、郎中郭叔云窃取权力,为非作歹。世祖原是躺着的,听了赵炳的陈奏,立即起身说:“听了你的话,使老者精神振奋。”赐他白马奶。改任安西王相,其它职务像从前一样,并立即派他乘驿车,带领皇帝的几个特使前往审查郭琮等罪行。赵炳到了以后,郭琮就假造嗣王的旨令,诬告赵炳,将赵炳及其妻室儿女囚禁起来,赵炳的儿子仁荣向朝廷申诉,朝廷诏令近侍二人快马向西去把赵炳解救出来,并且逮捕郭琮等人。郭琮等把朝廷使臣灌醉,先派人用药在狱中毒死炳。这一夜有星陨落,响声如雷。当时赵炳年五十九岁,这是十七年三月的事。皇帝听说了这件事拍着大腿叹息说:“失我良臣!” 不久上了刑具的郭琮等百余人到了京城,皇帝亲自审问,得到他们不法的全部情况后,就各自服罪。十七年六月,炳的冤情得到昭雪。特赠中书左丞,谥号“忠愍”。
《汉书·货殖传》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至于皂隶者,其爵禄、奉养、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故上下序而民志定。于是辨其土地、川泽、丘陵之宜,教民种树畜养;五谷六畜及至鱼鳖、鸟兽、材干、器械之资,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然后四民因其土宜,各任智力,夙兴夜寐,以治其业,非有征发期会,而远近咸足。故《易》曰以财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此之谓也。
《管子》云,古之四民不得杂处。士相与言仁义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穑于田野,朝夕从事,不见异物而迁焉。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虽见奇丽纷华,非其所习,不相入矣。是以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而且敬,贵义而贱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
及周室衰,礼法堕。桓、文之后,礼义大坏,国异政,家殊俗。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亡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伪民背实而要名,奸夫犯害而求利,篡弑取国者为王公,圉夺成家者为雄桀,饰变诈为奸轨者自足一世之间,守道循理者不免于饥寒之患。礼义不足以拘君子,刑戮不足以威小人,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取材于班固《汉书·货殖传》)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不得僭大 僭:超越本分
B.故上下序而民志定 序:先后顺序
C.甘其食而美其服 美:认为美
D.工作亡用之器 亡:通无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所以养生送终之具 B. 莫大乎圣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莫辞更坐弹一曲
C. 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 D. 非其所习,不相入矣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于是(先王)辨其土地、川泽、丘陵之宜
B.子弟之学(虽)不劳而能
C.是以(国君)欲寡而事节
D.饰变诈为奸轨者自足(于)一世之间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先王的制度中,对君王及百姓的等级有严格的规定,任何人不能逾越。
B.《易经》中认为,应当依靠财物辅助自然规律的运行,来引导制约百姓。
C.《管子》说,古代士农工商四类百姓不得混居,没有异常情况不得迁徙。
D.周王室衰微后,礼法遭到破坏,社会风气败坏,是导致天下大乱的原因。
参考答案:
6.B(序:有序)
7.A(A用来的。B副词,没有谁;副词,不要。C代词,他的;代词,我。D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副词,互相)
8.C(应为民)
9.C(没有异常情况不得迁徙应为不会看到别的事物而想改变自己的本业)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从前先王的制度,从天子、公侯到奴仆,他们的官爵、俸禄、死生(礼仪)的制度各有不同的等级,小的不得越过大的,低贱的不得越过高贵的,所以上下有序,民心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先王)辨明土地、山川水泽、丘陵等不同情形,教导百姓(因地制宜)种植树木、饲养牲畜;(从)五谷六畜到鱼鳖、鸟兽、材料、工具等资财,用来养生送终的东西,没有不全都植养繁育的。按时植养,使用时有节度。这样之后(士、农、工、商)四类百姓各自根据他们(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充分发挥各自的智力和体力,早起晚睡,来治理自己的产业,并没有(政府)征发(赋税徭役),限期交纳,但远近地区都很富足。所以《易》说依靠财物辅助自然规律的运行,来引导制约百姓备取万物用于各个方面,制成器物把(它)作为天下人的利益,(在这方面)没有谁比圣贤的君主更伟大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管子》说,古代(士、农、工、商)四类百姓不允许混合居住。士人在学习读书的地方相互谈讲仁义,工匠在官府里相互议论技巧,商人在街市相互谈论财利,农民在田野相互谋划生产,从早到晚从事(自己的职业),不会看到别的事物而想改变自己的本业。所以他们父兄的教导(即使)不严格也能成功,子弟的学习(即使)不费力也能学会,(他们)各自安于自己居住的地方,乐于从事自己的职业,认为自己的食物很美味,认为自己的'服饰很好看,即使看见奇异华丽的事物,(因为)不符合他们的习俗,(就)不会接受。由此(百姓)的欲望少,事情简单,财物充足,没有争夺。在这种情况下,位居百姓之上的君王,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制来统一他们,所以百姓有廉耻之心而懂得尊敬,重视仁义而轻视财利。这(就是夏、商、周)三代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不需采用严酷的政治而能使国家安定的大概原因吧。
到周王室衰微时,礼法被破坏。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礼义彻底破坏,各国的政治不同,各家族的风气差别很大。于是商人贩卖奇珍异货,工匠制作没有实用价值的器具,士人进行违反道义的行为,来追逐时人的喜好而获取世间的资财。诡诈的人违背事实来诈骗名誉,奸邪的人侵犯损害他人来求取功利,篡权杀君得到国家的人成为王公,强取豪夺建立家业的人成了英雄,粉饰欺诈为非作歹的人一辈子富足,固守正道遵循义理的人不能免去饥寒的忧虑。礼义不足以约束君子,刑戮不足以威慑小人,损丧风化,败坏风俗,(这)是导致天下大乱的原因。
【附:文言文断句参考译文】
我退居在山林之下,断绝人际往来。想起平日与门客的谈话,不时用笔记下一件事,就如同与人会面交谈。寂寞地度过了一天天,交谈的对象只有笔砚罢了,所以称这本书为《梦溪笔谈》。(这本书中)记录的只有山间的树木小草,不关系到人间的利害。
徐邈传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徐邈传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太祖平河朔,召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令,入为东曹议令史。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大祖,大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后领陇西大守,转为南安。
文帝践阼,历谯相,平阳、安平大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在著称,赐爵关内侯。车驾幸许昌,问邈曰:颇复中圣人不?邈对曰:昔予反毙于谷阳,御叔罚于饮酒,臣嗜同二子,不能自惩,时复中之。然宿瘤*以丑见传,而臣以醉见识。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立。迁抚军大将军军师。
明帝以凉州绝远,南接蜀寇,以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至,值诸葛亮出祁山,陇右三郡反,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大守等击南安贼,破之。河右少雨,常苦乏谷,邈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乃支州界军用之余。市金帛骏马,以供中国。以渐收敛民间私仗,藏之府库。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西城流通,荒戎入贡,皆邈勋也。讨叛羌柯吾有功,封都亭侯,邑三百户,加建威将军。邈与羌、胡从事,不问小过;若犯大罪,先告部帅,使知,应死者乃斩以徇,是以信服畏威。赏赐皆散与将士,无入家者,妻子衣食不充;天子闻而嘉之,随时供给其家。弹邪绳枉,州界肃清。
正始元年,还为大司农。迁为司隶校尉,百僚敬惮之。公事去官。后为光禄大夫,数岁即拜司空,邈叹曰:三公论道之官,无其人别缺,岂可以老病忝之哉?遂固辞不受。嘉平元年,年七十八。以大夫薨于家,用公礼葬,谥曰穆侯。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节)
[注]①指饮酒而醉。②战国时期齐国丑女。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竟坐得免刑 坐:因为
B.而臣以醉见识 见:被
C.应死者乃斩以徇 徇:示众
D.正始元年,还为大司农 还:又,再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徐邀肃清州界举措的一组是
①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太守等击南安贼,破之
②市金帛骏马,以供中国
③以渐收敛民间私仗,藏之府库
④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
⑤西域流通,荒戎入贡,皆邈勋也
⑥若犯大罪,先告部帅,使知,应死者乃斩以徇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得知徐邈违令饮酒而大怒,准备处罚徐邈,最终因为校事赵达和度辽将军鲜于辅的劝谏才得免。
B.魏文帝认为凉州距内地很远,南面与蜀汉相接,于是任命徐道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徐邀不负所望,最终使凉州界内清静安宁。
C.为了稳定边界,徐邈逐渐收缴了民间的私人兵器,并通过兴办学校、教化民众等措施,使社会风气逐渐好转。
D.朝廷任命徐邀为司空,徐邀认为百官都害怕他,且自己又老又病,不宜担任此官职,最终坚决推辞不到任。
1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3分)
②乃支州界军用之余,市金帛骏马,以供中国。(3分)
⑨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4分)
参考答案:
10.D。(还,回来,返回朝廷。)
11.C。(②是为了供给中原地区所需;⑤是对徐邈功绩的'评价,不是举措)
12.C。(A项,校事赵达是报告徐邈饮酒之事,并未劝谏;B项,不是魏文帝,应是魏明帝;D项,百官都害怕他不是他不担任司空一职的理由。)
13.⑴当时法令禁止饮酒,徐邈却偷着饮酒直至沉醉不醒。(科私各1分,句意1分。)⑵于是支取供给本州界内的军事费用之外的钱,来购买金帛和骏马,以供应中原地区。(乃中国各1分,句意1分。)⑶然后以仁义劝导百姓,建立学校,申明教化和法令,进用善良的人,贬黜邪恶之辈,良好的社会风气逐渐树立起来,百姓都归顺于官府。(以仁义状语后置1分, 善 恶,形容词作名词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县人。曹操平定黄河以北地区,征召他为丞相军谋掾,任试守奉高县令,入朝担任东曹议令史。魏国刚建立时,任尚书郎。当时法令禁止饮酒,而徐邈却偷着饮酒直至沉醉不醒。校事赵达向他询问曹中的事务,徐邈回答:中圣人。赵达将此事报告了曹操,曹操大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言说:平常人们喝酒的人把清酒叫圣人,把浊酒叫贤人,徐邈本性谨慎重节操,只是偶然喝醉酒才说出这样的话。他因此才得以免于刑事处罚。后来任领陇西太守,转调南安太守。
魏文帝受禅登基,他历任谯国国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到之处,都令人称道,赐予爵位为关内侯。皇帝御驾幸临许昌,问徐邈说:经常作中圣人没有?徐邈回答:先前子反在谷阳死去,御督因饮酒而受罚,臣下嗜酒如同他们两人一样,不能自制,时常仍作圣人。然而身上长瘤子的人因为丑陋而留下名字,而臣下却因为醉酒为陛下所认识。皇帝大笑,看着左右的人说:名不虚传。迁升他为抚军大将军军师。
魏明帝认为凉州距内地很远,南面与蜀汉相接,于是任命徐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到任后,正巧蜀汉丞相诸葛亮出祁山来攻,陇右的三个郡都反叛了。徐邈立即派参军及金城太守等讨伐南安的贼人,将他们击溃。黄河西部地区少雨,经常被缺少谷物所困扰。徐邈在武威和酒泉修建盐池以收购少数部族的谷物,又广泛开辟水田,招募贫民租钟田地,从而使这一地区家家丰衣足食,官府的仓库也装得满满的。于是支取供给本州界内的军事费用之外的钱,来购买金帛和骏马,以供应中原地区。他还逐渐收缴了民间的私人兵器,保存在官府之中,然后以仁义劝导百姓,建立学校,申明教化和法令,进用善良的人,贬黜邪恶之辈,良好的社会风气逐渐树立起来,百姓都归顺于官府。西域地区同中原发展了关系,蛮荒地区的部族也前来进贡,这些都是徐邈的功劳。因为征讨羌人柯吾有功,被封为都亭侯,食邑三百户,加官为建威将军。徐邈对待羌人和胡人,不过问小的过错;若罪行严重,他便先通知其所部首领,使他们知道,然后再将犯死罪者斩首示众,所以少数部族信任和畏惧他的威严。他所得到的赏赐都分发给部下将士,从不拿到自己家中,他的妻子儿女经常衣食不足;皇帝听说后,予以嘉奖,并按时供给他的家用。他在任内镇压邪恶,洗雪冤屈,使凉州界内清静安宁。
正始元年回朝廷任大司农,升迁为司隶校尉,百官都敬重忌惮他。后因为公事离任。又任光禄大夫,数年之后被拜为司空,徐邈感叹说:三公是讨论国家大政的官员,没有合适的人选便空着位置,怎么能让我这样又老又病的人充任呢?于是坚决推辞不到任。嘉平元年,年七十八岁,以大夫的职位死于家中,按三公的礼仪下葬,谥号为穆侯。
《苏东坡传》阅读习题及答案
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即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这样把大家劝回去。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苏轼亲身趟水到武卫营,唤来了卒长,向他寻求帮助。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强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在次年二月,朝廷拨予苏东坡三万贯,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在城东南建筑了一条木坝。在外围城墙上,由于苏东坡喜爱建筑,他兴工建筑了一座楼,一百尺高,名之为黄楼。后来黄楼一词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正如他在密州建筑的超然台,成了他在密州所写诗集的名称一样。
黄楼之所以如此命名,缘于苏东坡对古老中国的宇宙论的信念。根据中国的宇宙论,宇宙中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构成。五行中每一行都代表一种性质,如同坚硬、生长、流动、热、重等等,这些性质都具有一种宇宙的意义,不但用以指物质的宇宙,也用以指生命的功能与人的个性行为,也可以用于男女的.婚配。生命离不开五行的交互作用,比如相生相克。每一行皆有其颜色,正好象征那种元素的性质。说也奇怪,黄代表土,黑代表水,黄土因具有吸水力量,所以可以克服水。黄楼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
(摘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十三章)
17.第一段划线句有何作用?(4分)
18.文章在刻画人物方面多处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找出相关内容并分别说明其具体作用。(5分)
19.苏东坡治水有哪些突出表现,这些表现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7、答案:含义:①指“我”撰写工作总结的思考角度;②指官场上下级之间看待某一问题的角度;③老张“灵活”处理问题的角度。(3分)作用:讽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弄虚作假,掩饰错误,逃避责任的荒唐行为。(2分)
18、答案:不正确。这是回避现实,逃避责罚的表现。(1分)老张的做法虽然能够转换角度,使得“坏事”变“好事”,但这是在讨好领导,不利于解决问题。(2分)如果长期这样势必造成弄虚作假,欺下瞒上的官僚作风的盛行。(2分)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于这种不良现象只有坚决抵制,才能创造出充满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1分)
19.答案:文第一段划线句交代了徐州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分)为下文写黄河决口,洪灾产生,苏东坡苦心治理水患做了铺垫。(2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习题及答案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
④轸:痛。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澍就擢巡抚 擢:提升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免除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最终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出为川东道 结为婚姻
B.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C.灾民赖之无失所 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
D.澍毅然以身任 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2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9分)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3分)
参考答案:
18.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做题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并结合语境来确定实词义项,力求做到“信达雅”。举,兴起,发动。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第一个“为”均是动词,成为;B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沙洲阻水;C项第一个“所”是名词,处所,第二个“所”是所字结构,不译;D项第一个“以”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以”是介词,把。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
2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9分)
(1)收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赈灾,等到丰年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社仓法”的弊端。
(2)(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气和沿袭好的习俗。
(3)(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翻译时要结合上下句读懂大意,抓住古汉语特殊句式及重点实词和虚词等。(1)“歉”,粮食歉收;“乐岁”,丰年;“去”,除去;(2)“旌表”,用表彰;“以”,目的连词,用来;翻译时需要补充被省略主语;(3)“已”,后来,“风”,中风,“竟”,完成。此句中“于淮南”句为倒装句,翻译时需要调整到正常语序。
参考译文:
陶澍,字云汀,是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被选任庶吉士(官名),传授编纂修书知识,后升任御史、给事中。陶澍弹劾治河的工人不合格而被滥予任用,以及外省吏治的.诸多积久相沿的弊病。视察南漕时,革除不好的惯例,招工疏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任川东的道台(官名)。总督蒋攸铦推荐陶澍的治理能力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被提拔为巡抚。安徽公库款项,经过五次清查,都没有头绪。陶澍从任藩司开始,就核实档案,分别给他们弹劾的弹劾,赔偿的赔偿,豁免的豁免,于是三十多年的纠缠不清的事情,一下子就被厘清了。江边发生水灾,陶澍买了十万石的粮食赈灾,仔细核对赈灾的细目,受灾民众因此而受益。又怀远初次出现涨水,水流被沙洲堵塞,陶澍一并将它们凿开,并引导水流入淮河。淮河流经的地方,陶澍告诫民众修筑堤坝贮存河水,用来保障农业用水。每个县都在乡村设立储备粮仓,命令民众秋收后量力捐出公粮,捐粮不经过官吏之手,粮食不能出售,不能与别的商品交换,也不能借贷给别人,收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赈灾,等到丰年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社仓法”的弊端。
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气和沿袭好的习俗。
道光五年,陶澍被调任到江苏任职。一开始洪泽湖决堤,漕运不通,协办大学士英和上书提出海运策略,但是朝廷内外纷纷议论并阻挠他。陶澍毅然承受了这个重任,亲自去上海筹措雇佣商船,他能体恤商家的艰难,所以得到了商人的热烈支持。海运开通之后,被皇帝重赏赐予花翎。
由于太湖水流不畅通,江苏多次遭遇水灾。陶澍上书说:“太湖下游在吴淞江和刘河、白茆河,其中吴淞江是最重要的。治理吴淞江又是以通海口为最重要。”于是把海运节省下来的二十余万的银两用于治理吴淞江,选择贤能之人来负责事务,到了道光八年竣工。陶澍当初巡视南漕时,就条分缕析陈述利害上奏皇帝,到这里就先疏通徒阳河,要依次发起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这些工程。后来在总督任上,和巡抚林则徐戮力同心疏浚诸河,吴中人称他们做了利在数十年的好事,此语在《则徐传》中有详细记载。
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后来咸丰年间才最终施行。道光十九年,逝世。临终奏表,皇帝下诏褒奖,称他“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陶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让他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在江南治理河水,漕运,管理盐铁贩卖上面成就斐然,也依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这些人的帮助。和左宗棠、胡林翼在未做官时就认识了,他们结为儿女亲家,他们后来全都成为一代名臣。
文言文阅读忆秦娥习题及答案
忆秦娥
刘辰翁
中斋①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②,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髮③。
[注] ①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②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③梅髮:白发。
(1)“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髮”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风雪载途、朝京人绝的画面,(1分)渲染了悲凉的氛围,(1分)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1分)烘托了词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故国的眷恋之情,(1分)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1分)
(2)“当时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2分)“烛泪”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亡国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2分)词人借“梅髮”表达了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也表达了凛然不移的节操。(2分)
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杮蔽江而下。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 (节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浚博涉坟典,美姿貌 典:典籍
B.皆望风自引而去 去:离开
C.郡边吴境,兵士苦役 苦:艰苦
D.三者一乖,则难图也 乖:违背,不一致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B. 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C. 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D. 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浚后来变得开通豁达,州郡征召他为河东从事,官吏中那些不廉洁的人,听到消息后,都自行离去,刺史徐邈将自己女儿嫁给他。
B.王浚任巴郡太守,严明法令,对生育的人实行休整并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就任益州刺史后,将盗贼张弘等全部杀掉,深得百姓爱戴。
C.王浚就任益州刺史后,大造连舫大船,舟船规模很大,前所未有。王浚用木材建城,树起高台,有通向四方的大门,城上可以骑马往来。
D.武帝谋划伐吴,朝廷百官都劝阻皇帝讨伐吴国,王浚力排众议,上书皇帝分析利弊得失,皇帝非常同意其看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5分)
(2)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5分)
答案
4.C 解析:苦,意动用法,以……为苦
5.B
6.C 解析:(“用木材建城”错,是在船的四周以木栅为城,“城上可以骑马往来”错,从上下文看,应是船上可以骑马往来。)
7.答案:(1) 招来不同习俗的人(远方的人,异族的人),用威望与信义对待他们,异族和境外的人,大多前来投降。
(2)假如孙皓突然死了,更换了贤明的国君,文官武将各有了合适的位置,那么吴国就变成强敌了。
解析:(1)得分点为“怀”“辑”“威信”“徼”等词语。
(2)得分点为“令”“卒”“更”“强”等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