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旧唐书·裴冕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共含12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安绮丽不愧是你”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旧唐书·裴冕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裴冕,字章甫,为河东冠族。以门荫再迁渭南县尉,以吏道闻。御史中丞王鉷充京畿采访使,表为判官。冕虽无学术, 守职通明,果于临事,鉷甚委之。及鉷得罪伏法,时宰臣李林甫方窃权柄,人咸惧之,鉷宾佐数百,不敢窥鉷门。冕独收鉷尸,亲自护丧,瘗于近郊,冕自是知名。玄宗幸蜀,诏太子充天下兵马元帅,以冕为之副。冕遇太子于平凉,具陈事势,劝之朔方,亟入灵武。冕与杜鸿渐劝进曰:“主上厌勤大位,南幸蜀川,宗社神器,须有所归,天意人事,不可固违。若逡巡退让,失亿兆心,则大事去矣!臣等犹知之,况贤智乎!” 太子曰:“南平寇逆,奉迎銮舆,退居储贰,侍膳左右,岂不乐哉!公等何言之过也?” 冕与杜鸿渐又进曰:“殿下藉累圣之资,有天下之表。殷忧启圣,正在今日。所从殿下六军将士,皆关辅百姓,日夜思归。大军一散,不可复集,不如因而抚之以从众,臣等敢以死请。” 凡劝进五上,乃依。肃宗即位,倚以为政。
冕性忠勤,悉心奉公,稍得人心。然不识大体,以聚人曰财,乃下令卖官鬻爵,度尼僧道士,以储积为务。人不愿者,科令就之。冕以幸臣李辅国权盛,将附之,乃表辅国亲昵术士中书舍人刘烜充山陵使判官。烜坐法,冕坐贬施州刺史。元载秉政。载为新平县尉,王鉷辟在巡内,冕常引之,载颇德冕。会宰臣杜鸿渐卒,载遂举冕代之。冕时已衰瘵,载以其顺己,引为同列。受命之际,蹈舞绝倒。冕兼掌兵权留守之任,俸钱每月二千余贯。性本侈靡,好尚车服及营珍馔,名马在枥,直数百金者常十数。每会宾友,滋味品数,坐客有昧于名者。自创巾子,其状新奇,市肆因而效之,呼为“仆射样” 。初代鸿渐,小吏以俸钱文簿白之,冕顾子弟,喜见于色,其嗜利若此。拜职未盈月,卒,大历四年十二月也。
(节选自《旧唐书·裴冕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果于临事,鉷甚委之 委:委任
B. 亲自护丧,瘗于近郊 瘗:掩埋
C. 殷忧启圣,正在今日 殷:众多
D. 悉心奉公,稍得人心 稍:逐渐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裴冕侈靡嗜利的一组是( )
①不如因而抚之以从众,臣等敢以死请 ②乃下令卖官鬻爵,度尼僧道士
③俸钱每月二千余贯 ④好尚车服及营珍馔
⑤滋味品数,坐客有昧于名者 ⑥冕顾子弟,喜见于色
A. ②③④
B. ①④⑤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裴冕精于吏事,不畏权贵。他入仕后忠于职守,开通明察,处事果决。王鉷伏法后数百宾佐唯独裴冕收敛了王鉷的尸体,亲自护理丧事,由此声名大振。
B. 裴冕忠厚勤勉,匡扶社稷。他一心为公,在玄宗入蜀后大力劝进,希望太子顺从天意人情登基即位,在裴冕等人先后五次恳切劝进后,太子才同意。
C. 裴冕不识大体,卖官度僧。他在肃宗倚靠他辅政时卖官鬻爵,把搜刮钱财视为要务,人们不愿意时,就用法令条律强迫他们,以致百姓怨声载道。
D. 裴冕亲附权臣,身居高位。他与元载有旧,元载执政时因裴冕顺从自己而在宰臣杜鸿渐去世后引荐裴冕取代他,但裴冕就职不逾月而卒。
7.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及鉷得罪伏法,时宰臣李林甫方窃权柄,人咸惧之,鉷宾佐数百,不敢窥鉷门。
⑵载为新平县尉,王鉷辟在巡内,冕常引之,载颇德冕。
[答案]
4. C
5. D
6. C
7. ⑴等到王鉷获罪被杀,当时宰相李林甫正窃取国家权力,人们都惧怕他,王鉷的僚属数百人,都不敢登王鉷之门。
⑵元载任新平县尉时,王鉷把他征用到部下,裴冕曾经引荐他,元载很感激裴冕。
[解析]
4. 殷:深深
5. ①为其劝谏太子登基的话语,③是说其的俸禄,不合题意。
6. “以致百姓怨声载道” 原文未有提及。
7. 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答题时要有得分点意识。(1)译出大意给2分,“得罪” 、“窃” 、“窥” 每译对一处给1分。(2)译出大意给2分,“辟” 、“引” 、“德” 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裴冕,字章甫,家庭是河东的世家大族。因为祖上的功勋二次升任为渭南县尉,以通晓吏事闻名。御史中丞王鉷充任京畿采访使,上表任他为判官。裴冕虽然没有学问,但忠于职守开通明察,处事果断,王鉷很信任重用他。等到王鉷获罪被杀,当时宰相李林甫正窃取国家权力,人们都惧怕他,王鉷的僚属数百人,都不敢登王鉷之门。唯独裴冕收敛了王鉷的尸体,亲自护理丧事,埋葬在近郊,裴冕从此知名。玄宗前往蜀地,下诏太子充任天下兵马元帅,任命裴冕担任副手。裴冕在平凉遇到太子,一一陈说了形势,劝太子前往朔方,立刻进入灵武。裴冕与杜鸿渐劝太子即位说:“皇上厌倦大位,向南前往蜀川,国家的帝位,得有所归属,现在天意人情,不可一意违背了。如果再顾虑退让,失去天下之心,大事就完了!臣等都明白,何况是贤人智者!” 太子说:“往南平定叛逆,奉迎皇上回,然后退居东宫,侍奉在皇帝左右,难道不快乐吗!公等为何要说得这么过分呢?” 裴冕与陆鸿渐又进言说:“殿下凭借历代皇帝创下的基业,具有表率天下的仪范。深切的.忧虑能启发最高的智慧,正在今天。所从殿下的六军将士,都是关辅地区的百姓,日夜思念返回家乡。一旦大军离散,就不可再聚集了,不如借此安抚他们而听从众人的请求,臣等冒死请求。” 共五次劝告即帝位,太子才答应。肃宗即位,依靠他辅政。
裴冕生性忠诚勤奋,一心为公,渐得人心。但不识大的事理,把搜刮百姓视为钱财,于是下令卖官鬻爵,度僧尼道士,把搜刮钱财视为要务。人们不愿意时,就用法令强迫他们。裴冕因为宠臣李辅国权势正盛,想要依附于他,于是上表以李辅国所亲近的方士中书舍人刘烜充任山陵使判官。刘烜犯法被判罪,裴冕受连累贬任施州刺史。元载当政。元载任新平县尉时,王鉷把他征用到部下,裴冕曾经引荐他,元载很感激裴冕。逢宰相杜鸿渐去世,元载于是引荐裴冕取代他。裴冕当时已经衰老病重,元载因为他能顺从自己,就援引为同事。受命之时,拜舞倒地。裴冕兼任掌兵权留守之职,俸钱每月二千余贯。本性豪华奢侈,喜好车服及食用美味珍肴,在槽中的名马,价值数百金的经常有十多匹。每当宾朋好友聚会时,美味的品种,客人中有的连名称都说不出。自己创制巾子,形状很新颖奇特,市中因此仿效,称为“仆射样” 。起初取代杜鸿渐,办事的小官吏向他报告簿书中的俸钱数目,裴冕看着子弟,喜形于色,其人就是如此贪图财利。拜任宰相还不到一个月,去世,时为大历四年十二月。
裴胄,字胤叔,其先河东闻喜人,今代葬河南。胄明经及第,解褐补太仆寺主簿。属二京陷覆,沦避他州。贼平,授秘书省正字,累转秘书郎。陈少游陈郑节度留后,奏胄试大理司直。少游罢陇右节度李抱玉奏授监察御史不得意归免陈少游为宣歙观察复辟在幕府抱玉怒奏贬桐庐尉。浙西观察使李栖筠有重望,虚心下士,幕府盛选才彦。观察判官许鸿谦有学识,栖筠常异席,事多咨之;崔造辈皆所荐引,一见胄,深重之,荐于栖筠,奏授大理评事、观察支度使。代宗以元载隳紊朝纲,征筠入朝,内制授御史大夫,方将大用,载怙权,栖筠居顾问刺举之职,与不平。及栖筠卒,胄护栖筠丧归洛阳,众论危之,胄坦然行心,无所顾望。寻为行军司马,迁宣州刺史。杨炎初作相,锐意为元载报仇,凡其枝党无漏。适会胄部人积胄官时服杂俸钱为赃者,炎命酷吏员宇深按其事,贬汀州司马。寻征为少府少监,除京兆少尹,以父名不拜,换国子司业。迁湖南观察都团练使,移江南西道。前江西观察使李兼罢省南昌军千余人,收其资粮,分为月进,胄至,奏其本末,罢之。会荆南节度樊泽移镇襄阳,宰相方议其人,上首命胄代泽。胄简俭恒一,时诸道节度观察使竞剥下厚敛,制奇锦异绫,以进奉为名。又贵人宣命,必竭公藏以买其欢。胄待之有节,皆不盈数金,常赋之外无横敛,宴劳礼止三爵,未尝酣乐。时武臣多厮养畜宾介,微失则奏流死。胄以书生始,奏贬书记梁易从,君子薄其进退宾客不以礼,物议薄之。贞元十九年十月卒,时年七十五,赠右仆射,谥曰成。
(节选自《旧唐书裴胄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游罢/陇右节度李抱玉奏授监察御史/不得意归/免陈少游为宣歙观察/复辟在幕府/抱玉怒/奏贬桐庐尉/
B.少游罢/陇右节度李抱玉奏授监察御史/不得意/归免/陈少游为宣歙观察/复辟在幕府/抱玉怒奏/贬桐庐尉/
C.少游罢/陇右节度李抱玉奏授监察御史/不得意/归免/陈少游为宣歙观察/复辟在幕府/抱玉怒/奏贬桐庐尉/
D.少游罢/陇右节度李抱玉奏授监察御史/不得意归/免陈少游为宣歙观察/复辟在幕府/抱玉怒奏/贬桐庐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通明经术。汉始以明经射策取士;唐代成为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与进士科并列,同为士流所重。
B.解褐: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服,指开始进入仕途。
C.代宗:是中国古代皇帝谥号的一种。这里指唐代宗李豫,762年779年在位。
D.司马:古代官职,马在古代战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司马即专门管马匹的官,后指掌管军政的官职。唐代时司马只是州刺史的属官,无实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胄重情重义。李栖筠对裴胄有知遇之恩,又与权臣元载不和,备受排挤;他去世后,裴胄不顾众人的劝阻,冒着得罪元载的风险,护送其灵柩回洛阳。
B.裴胄守正奉公。江西观察使李兼擅自裁减南昌军一千多人,将省下的军费,逐月献给朝廷,以邀功买宠;裴胄到任后,奏明原委,拨乱反正,取消了月进。
C.裴胄体恤下属。当时的权贵对自家的宾客非常严苛,宾客微有过失就被流放或处死。裴胄将犯错的宾客梁易从仅处以贬退,而受到所谓君子的鄙视与攻讦。
D.裴胄深受赏识。陈少游、李栖筠、许鸿谦、崔造等都对裴胄给予过举荐或提携;在荆南节度使人选上,皇上甚至首先提出由裴胄来接替樊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杨炎初作相,锐意为元载报仇,凡其枝党无漏。
(2)常赋之外无横敛,宴劳礼止三爵,未尝酣乐。
裴胄,字胤叔,他的祖先是河东闻喜人,如今世代都葬在(定居)河南。裴胄考中明经,出仕填补太仆寺主簿。正值二京陷落,裴胄逃避到其他地方。叛乱平定后,授予秘书省正字,多次转任为秘书郎。陈少游任陈郑节度留后,奏请裴胄试任大理司直。陈少游被罢免后,陇右节度李抱玉奏请授予裴胄监察御史,他做得也不得意,于是就辞官回乡。陈少游任宣歙观察使,再次征召他入幕府,李抱玉很怒恼,上奏贬裴胄为桐庐县尉。浙西观察使李栖筠很有威望,虚心礼遇士人,幕府中广泛选用有才之士。观察判官许鸿谦有学识,李栖筠经常为他设专席,遇事常向他咨询;崔造等人都是出于他的推荐,许鸿谦一见到裴胄,十分器重他,就向李栖筠推荐,于是李栖筠奏请授予裴胄大理评事、观察支度使。代宗鉴于元载毁坏扰乱朝纲,征召李栖筠入朝,内定授予他为御史大夫,正准备重用,元载倚仗权势,让李栖筠担任顾问检举之职,二人相处不和。等到李栖筠去世,裴胄护送李栖筠的灵柩返回洛阳,众人认为他这样做很危险,裴胄坦然行事,无所顾忌。不久任行军司马,迁宣州刺史。杨炎刚当上宰相,坚决要为元载报仇,所有元载政敌的党羽无一幸免。适逢裴胄的一个部下将裴胄为官多年积攒的杂俸等钱贪污了,杨炎命酷吏员宇深查此事,裴胄被贬汀州司马。不久征召入朝担任少府少监,授予京兆少尹,因此官名犯父亲名讳而不就任,改任国子司业。升迁湖南观察都团练使,移任江南西道观察都团练使。先前江西观察使李兼裁减南昌军一千多人,收回部分资金粮食,作为月进献给朝廷,裴胄到任后,奏明事件的本末,取消了月进。适逢荆南节度樊泽移军镇守襄阳,宰相正商议替代人选,皇上首先提出由裴胄代替樊泽。裴胄一贯简俭,当时各道节度观察使竞相盘剥百姓增加赋税,以进奉为名,制作奇锦异绫。另外如有宦官前来宣读诏命,总是竭尽公家钱财来博取他们的欢心。裴胄对待他们很有分寸,都不过数金,除常规的赋税之外没有横征暴敛,设宴慰劳时也不过三爵酒,从不狂饮(纵情)作乐。当时的武将都蓄养了许多杂役宾客,这些宾客微有过失就奏请流放或处死。裴胄出身于书生,奏请将书记梁易从贬退,君子鄙视他招纳废退宾客不按礼法行事,众议也批评他。裴胄于贞元十九年十月去世,时年七十五岁,追赠右仆射,谥号为成。
4.C(应为:少游罢,陇右节度李抱玉奏授监察御史,不得意,归免。陈少游为宣歙观察,复辟在幕府,抱玉怒,奏贬桐庐尉。)
5.C(代宗是庙号的一种,李豫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
6.D(崔造举荐裴胄,文中没有依据。)
7.(1)杨炎刚当上宰相,坚决要为元载报仇,所有元载政敌的党羽无一幸免。(译出大意给2分;初锐意枝党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初,刚刚、才、开始;锐意,坚决、决心、一心;枝党,党羽、属下。)
(2)除常规的赋税之外没有横征暴敛,设宴慰劳时也不过三爵酒,从不狂饮(纵情)作乐。(译出大意给2分;常赋宴劳酣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常赋,常规的赋税;宴劳,设宴慰劳;酣,狂饮、纵情、尽情。)
《旧唐书高士廉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大业中,为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斛斯政亡奔高丽,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事父母以孝闻,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供给不足,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轻装而去。寻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交趾太守丘和署为司法书佐。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亲,北顾弥切。尝昼寝,梦其母与之言,宛如膝下,既觉而涕泗横集。明日果得母讯,议者以为孝感之应。
时钦州宁长真率众攻和,和欲出门迎之,士廉进说曰:“长真兵势虽多,悬军远至,内离外蹙,不能持久。且城中胜兵足以当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从之,因命士廉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逆击破之,长真仅以身免,余众尽降。
武德五年,士廉与和上表归国,累迁雍州治中。贞观元年,擢拜侍中,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枚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廉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蜀人朱桃椎者,淡泊为事,隐居不仕,披裘带索,沉浮人间。窦轨之镇益州也,闻而召见,遣以衣服,逼为乡正。桃椎口竟无言,弃衣于地,逃入山中。士廉下车,以礼致之,及至,降阶与语,桃椎不答,直视而去,士廉每令存问。桃椎见使者,辄入林自匿。近代以来,多轻隐逸,士廉独加褒礼,蜀中以为美谈。
五年,入为吏部尚书。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成辄焚稿,人莫知之。十六年,表请致仕。二十年,遇疾,太宗幸第问之,因叙说平生,流涕嘘唏而诀。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薨于京师崇仁里私第,时年七十二。
(取材于《旧唐书高士廉传》)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 适:出嫁
B.寻属天下大乱 寻:不久
C.水陆俱进,逆击破之 破:打败
D.士廉下车,以礼致之 致:送给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B )
A.事父母以孝闻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B. 既觉而涕泗横集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C. 又因暇日汲引辞人
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及至,降阶与语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高士廉讲求伦理道德的一组是(B )
①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
②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
③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
④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
⑤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
⑥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①⑤⑥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高士廉在隋朝时曾被贬官岭南,他精心安排好父母和因丈夫去世而依靠他的妹妹一家的生活才轻装前去
B.钦州的宁长真率兵进攻交趾太守丘和,丘和要匆忙迎战,在高士廉的劝说下运用谋略战胜了宁长真
C.高士廉归附唐朝后调任蜀地为官,他善于教化,改变当地不良民俗,促进文化教育,尊敬而礼待隐居不仕的朱桃椎。
D.高士廉入朝为高官,很受皇帝的信任,他能尽职责,上了很多奏章,但事成之后他就烧了奏章的稿,所以没有人知道这些事。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3分)
译文:士廉因和他交往获罪,贬官做朱鸢的主簿
(2)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亲,北顾弥切。(3分)
译文:士廉长久在南方,不知道母亲的音信,对北方顾念更加深切。
(3)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成辄焚稿,人莫知之。(4分)
译文:高士廉受到皇帝的知遇之恩越来越重,上了很多奏章,事成后就烧了奏章文稿,没有人知道这些事。
译文:
高俭字士廉,是渤海人。青年时有才识度量,很广博地阅览了文史书籍。隋大业年间,当治礼郎。土廉的妹妹先前嫁给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了儿子长孙无忌和女儿。长孙晟去世,土廉把妹妹和外甥接到家,待他们很好,很有感情。隋军攻打辽,当时的兵部尚书书斛斯政逃跑到高丽,士廉因和他交往获罪,贬官做朱鸢的主簿。他侍奉父母因孝敬闻名,岭南多有瘴气引起的瘟病,父母不能一起前去,他留下妻子鲜于氏侍养父母。供应生活的财物不够,他又想到妹妹没有居住的`地方,就卖了大房子,买了小房子来让他们住,把剩下的钱财分给他们,自己轻装离开。不久赶上天下大乱,朝廷的命令阻断了,交趾太守丘和委任高士廉当司法书佐。士廉长久在南方,不知道母亲的音信,对北方顾念更加深切。他曾白天小睡,梦见母亲和自己说话,好像在母亲膝下,梦醒以后涕流了很多。第二天果然得到了母亲的音讯,谈论的人认为这是他的孝心产生了感应。
当时钦州的宁长真率兵众进攻丘和,丘和想要出城门迎接他,士廉进言劝说道:“宁长真兵众力量虽然很多,但孤军深入,远道而来,内部离心外部窘迫,不能坚持很久。况且我们城中能战斗的兵众足以抵抗他们,怎么能想要受别人控制呢?”丘和听从了这些话,于是任命士廉为行军司马,从水陆一起进发,迎击打败对方,宁长真仅只身逃脱,其余兵众全部投降。
唐武德五年,高士廉与丘和上奏章归附唐朝,多次提升当了雍州治中。贞观元年,提拔任命为侍中,后调职任命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地民俗不淳厚,怕鬼并厌恶疾病,父母生病到危重时,儿女很多不亲自照顾侍奉,在木杖头挂上食物,远远地喂食。士廉顺应方法教诲引导,风气顿时改变。又趁着闲暇时选拔善作诗文的人,让他们举办文学聚会,同时让儒家学者讲论经史,勉励后辈年轻人学习,蜀地一带的学校明显地又兴盛了。蜀人朱桃椎,做事淡泊名利,隐居不作官,披着毛皮当衣服,以绳子为衣带,在人们中间随波逐流。窦轨镇守益州时,听说后就召见他,把衣服送给他穿,逼迫他做乡正官。朱桃椎始终一句话不说,把衣服扔在地上,逃入山中。高士廉到任后,用礼节招他来,等到他来到,走下台阶跟他说话,朱桃椎不回答,直直地看着他后离开了。高士廉常让人问候他,桃椎见到派去的人,就入林自己藏匿了。近代以来,官员多轻视隐居不做官的人,唯独高士廉对朱桃椎施加赞扬礼节,蜀地的人把此事作为美谈。
贞观五年,入朝任吏部尚书。高士廉受到皇帝的知遇之恩越来越重,上了很多奏章,事成后就烧了奏章文稿,没有人知道这些事。贞观十六年,他上奏章请求退休。贞观二十年,他生病了,唐太宗到他家问候他,于是叙说生平之事,唐太宗流泪叹息着和他诀别。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这一天,他在京师崇仁里私宅中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刘德威,徐州彭城人也。德威姿貌魁伟,颇以干略见称。大业末,从左光禄大夫裴仁基讨贼淮左,手斩贼帅李青珪。后与仁基同归李密,密素闻其名,与麾下兵,令于怀州镇守。
武德元年,密与王世充战败入朝,德威亦率所部随密归。高祖嘉之,授左武候将军,封滕县公。及刘武周南侵,诏德威统兵击之,又判并州总管府司马。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武周获德威,令率其本兵往浩州招慰。德威自拔归朝,高祖亲劳问之,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高祖皆嘉纳之。改封彭城县公。未几,检校大理少卿。从擒建德,平世充,皆有功,转刑部侍郎,加散骑常侍,妻以平寿县主。
贞观初,历大理、太仆二卿,加金紫光禄大夫。俄出为绵州刺史,以廉平著称,百姓为之立碑。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十一年,复授大理卿。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德威奏言:“诚在主上,不由臣下。人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则反是,失入则无辜,失出便获大罪。所以吏各自爱,竞执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之所致耳。陛下但舍所急,则‘宁失不经’复行于今日矣。”太宗深然之。数岁,迁刑部尚书,兼检校雍州别驾。十七年,至濮州,闻祐杀长史权万纪,德威入据济州,斩杀李佑,遣使以闻。诏德威便发河南兵马,以申经略,会遭母忧而罢。十八年,起为遂州刺史,三迁同州刺史。
永徽三年卒,年七十一。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襄,陪葬献陵。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判并州总管府司马 判:授予
B.妻以平寿县主 妻:妻子
C.诚在主上 诚:确实
D.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寻:不久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后与仁基同归李密 与麾下兵
B.人主好宽则宽 今则反是
C.令于怀州镇守 复行于今日矣
D.俄出为绵州刺史 百姓为之立碑
19.下列各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B. 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C. 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D. 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德威有才干有谋略,武德元年,李密和王世充作战失败后归附朝廷,德威跟随李密归附朝廷,并屡次受到唐高祖的提拔,死后在献陵陪葬。
B.刘武周抓获刘德威后,下令德威率领自己的士兵前往浩州招抚百姓。德威逃回朝廷,得到唐高祖的慰问。
C.唐朝法律条文规定,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要减三等处罚,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要减五等处罚,而唐太宗时期法律则刚好相反,出现了“宁失不经”的局面。
D.刘德威占据济州后,皇帝让刘德威任意调遣黄河以南的兵马,借以施展刘德威的抱负,但恰逢刘德威的母亲去世而作罢。
21. 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 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高祖皆嘉纳之(3分)
② 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3分)
③ 所以吏各自爱,竞执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之所致耳。(4分)
【参考答案】
17.B 妻:以女嫁人
18.C(A.介词,和/动词,给予 B.连词,就/连词,表转折,却 C.介词,在 D.动词,担任/介词,给、替)
19.D
20.C(唐太宗时法律严苛,与之前相对宽松的法律刚好相反,“宁失不经”的局面并未实现。)
21.①(刘德威)同时又陈述敌人部署的情况以及晋、绛等部的利害关系,高祖都嘉奖并接纳了他。(陈,1分;嘉纳,1分;句意通顺1分)
②太宗曾经询问他说:“近来法律略微严格,其中的过错在哪里呢?”(尝,1分;密,1分;宾语前置句,1分)
③官吏各自怜爱自己,争相执行严格的法律的原因不是有命令使他们这样的,是害怕被治罪所导致的。(所以,1分;竞,1分;所,1分;句子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刘德威,是徐州彭城人。德威身姿魁梧、伟岸,以有才干有谋略而著称。大业末年,跟从左光禄大夫裴仁基在淮左讨伐贼人,亲手斩杀敌人的头领李青珪。后来和裴仁基一同归顺李密,李密向来听过他的名字,给他军队,让他在怀州镇守。
武德元年,李密和王世充作战失败后归附朝廷,刘德威也率领部队跟随李密归附朝廷。唐高祖嘉奖他,授予左武侯将军的头衔,封为滕县公。等到刘武周南侵,下诏书让刘德威带领军队迎击他们,又授予并州总管府司马的官职。不久,裴寂在介州战败,齐王李元吉丢弃并州回到朝中,留下刘德威管理府中事情。李元吉才走,刘武周就到城下,百姓相继投靠刘武周。刘武周抓获刘德威,让他率领自己的士兵前往浩州招抚百姓。德威逃回朝廷,唐高祖去慰劳问候他,刘德威同时又陈述敌人部署的情况以及晋、绛等部的利害关系,高祖都嘉奖并接纳了他。改任彭城县公。不久,升任检校大理少卿。跟从唐高祖擒拿建德,平定王世充,都有功劳,转任刑部侍郎,加任散骑常侍,把平寿县主嫁给他。
贞观初年,历任大理、太仆二卿,加授金紫光禄大夫。不久外调担任绵州刺史,因为廉洁、公平而著称,百姓为他立碑。不久升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贞观十一年,又授予大理卿的.官职。太宗曾经询问他说:“近来法律略微严格,其中的过错在哪里呢?”德威上奏说:“确实在于皇上,不在于臣子。人主喜好宽松,法律就宽松,喜好严格,法律就严格。法律条文中规定: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减三等入罪,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减五等入罪。如今现状却和法律条文相反,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不受责罚,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获大罪。官吏各自怜爱自己,争相执行严格的法律的原因不是有命令使他们这样的,是他们害怕被治罪而导致的。陛下只需舍弃严格的法律条文,‘宁失不经’就又在今天实行了。”太宗认为这很正确。几年后,刘德威升迁担任刑部尚书,兼任校雍州别驾。贞观十七年,到濮州,听说李佑杀害长史权万纪,刘德威进入占据济州,斩杀了李佑,派遣使者让皇帝知道这件事。皇帝下令让德威任意调遣黄河以南的兵马,来施展抱负,恰逢刘德威母亲去世而作罢。贞观十八年,起任遂州刺史,三次升迁至同州刺史。
永徽三年死去,71岁。赠与礼部尚书、幽州都督的名号,谥号襄,在献陵陪葬。
《旧唐书·高适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至德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迁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斩之。代宗即位,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适止轻车诣任,食邑皆封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节选自《旧唐书·高适传》)
5.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薄于文雅 薄:迫近,靠近
B.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务 恤:体恤
C.西幸蜀中,避其虿毒 幸:帝王到某地
D.适止轻车诣任 诣:前往
6.下列句子中,与“其性傲于权贵”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圣人不凝滞于物
B.当其欣于所遇
C.籍独不愧于心乎?
D. 春水碧于天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适小时候家境贫寒,在梁、宋一带客居,靠乞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后被刺史张九皋推荐参加科考,但当时宰相李林甫不重视文才,高适愤然离开。
B.安禄山反叛时,高适被哥舒翰征辟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于是他辅佐哥舒翰守卫南阳,在哥舒翰兵败后谒见玄宗陈述兵败原因,玄宗接受了他的意见。
C.皇帝让各个皇子分被镇守地方,高适曾极力劝阻,但未被采纳,后来永王李璘起兵造反,肃宗召其商量,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让他领兵平定叛乱。
D.高适做蜀州刺史时,对玄宗时代就设置多个节度史的现象表示反对,认为这既让蜀地的官吏大增,使蜀地百姓劳累,又给中央政权带来危害。
8.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 (3分)
(2)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4分)
(3)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3分)
参考答案:
5.(3分)A(薄:轻视。)
6.(3分)B(B,对,同例句;A,被;C,在;D,比。)
7.(3分)D(原句找不到“又给中央政权带来危害”的内容。)
8.(1)等到二十岁时(高适)才关注诗歌,凭借气质自我欣赏。(3分,及冠、以、自高各1分)
(2)宰相李辅国憎恨高适敢于直言,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高适)被贬官为太子少詹事。(4分,恶、短、介宾短语、左授各1分)
(3)(代宗)感念他洞察事物十分准确,用黄门侍郎严武代替他让他回京,任用他担任刑部侍郎的官职(3分,感、洞明、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高适,是渤海郡蓚县人。小时候家里贫困,客居梁、宋,以乞讨为生。他性格对权贵十分傲气,观察事物有先见之明。等到二十岁时才关注诗歌,凭借气质自我欣赏,每吟诵一篇,喜欢被爱好诗歌的人传诵。宋州刺史张九皋对他的才能十分惊奇,推荐他到有道科。当时右丞相李林辅独揽大权,对文辞十分轻视,只用对待举子的'礼节对待他,高适拂袖而去,客居河右。河西节度史哥舒翰见了他觉得他很与众不同,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充当自己府上的掌书记,跟着哥舒翰上朝,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他,不久高适又离哥舒翰而去。
恰逢安禄山叛乱,高适被哥舒翰征召去讨伐禄山,拜高适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旧辅佐哥舒翰守南阳。等到哥舒翰兵败,高适从骆谷向西奔驰,谒见玄宗,于是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原因说:“监军李大宜不关心军卒,军卒吃粮仓的米饭尚且还不够,想让他们奋勇征战,怎么可能?况且南阳的各路首领都各持权力,难道像这样打仗能取得胜利吗?陛下趁此机会向西迁入蜀中,躲避歹毒之人,不算是羞耻之事。”玄宗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见。后来安禄山的兵灾果然没有触及到蜀中。玄宗嘉奖他,不久升他做侍御史。
至德二年,永王璘在江东起兵,想要占据扬州。当初,玄宗把各位王子分封到各地,高适强烈劝谏,认为不可以。等到永王叛乱,肃宗听到他的意见很有道理,于是召见他谋划这件事。高适趁机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肃宗认为他的回答很与众不同,让高适兼任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平定江淮叛乱。平叛后,宰相李辅国憎恨高适敢于直言,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被贬为太子少詹事。
不久,蜀中**,他出京做蜀州刺史,剑南自从玄宗还京后,在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疲敝,高适论及这种情况时说:“蜀地位置偏远,靠近险要之地,从国家角度说,不可以用它来遏制敌人的势力,为什么要用很险要的弹丸小地,使整个蜀地的太平百姓受到困扰呢?”最终他的奏疏未被采纳。后来梓州副使段子璋造反,派兵攻打东川节度使李奂,高适率领本州兵马跟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打于璋,并斩杀他。唐代宗即位以后,感念他洞察事物十分准确,用黄门侍郎严武代替他让他回京,用他担任刑部侍郎,后转做散骑常侍,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封给食邑七百户。高适只乘坐一辆马车到任,食邑都封存归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号曰忠。
《旧唐书·裴耀卿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旧唐书
裴耀卿,赠户部尚书守真子也。少聪敏,数岁解属文,弱冠拜秘书正字,俄补相王府典签。开元初,累迁长安令。长安旧有配户和市之法,百姓苦之。耀卿到官,一切令出储蓄之家,预给其直,遂无奸僦之弊。十三年,为济州刺史,车驾东巡,耀卿躬自条理,科配得所。又历宣、冀二州刺史,皆有善政。
二十年,礼部尚书、信安王祎受诏讨契丹,诏以耀卿为副。俄又令耀卿赍绢二十万匹分赐立功奚官。耀卿谓人曰:“夷虏贪残,今赍持财帛,深入寇境,不可不为备也。”乃令先期而往,分道互进,一朝而给付并毕。时突厥及室韦果谋劫袭之,比至而耀卿已还。
迁京兆尹。明年秋,霖雨害稼,京城谷贵。上将幸东都,独召耀卿问救人之术,耀卿奏请唐玄宗通漕运,调运江淮粮赋进京。上深然其言。寻拜黄门侍郎,充转运使,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或说耀卿请进所省脚钱,以明功利。耀卿曰:“是谓以国财求宠,其可乎?”
二十四年,拜尚书左丞相。时夷州刺史杨浚犯赃处死,诏令杖六十,配流古州。耀卿上疏谏曰:“臣以为刺史、县令,与诸吏稍别。刺史,人之父母,风化所瞻,解体受笞,事颇为辱。又今暑热不耐,因杖或死,又恐非圣明宽宥之意。伏望凡刺史、县令于本部决杖及夏暑生长之时,所定杖刑,并乞停减。”帝许之。
俄而,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部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耀卿密上疏曰:“伏见盖嘉运立功破贼,诚精劲勇烈,然其近日言气矜夸,臣窃忧之。若不可回换,即望速遣进途,仍乞圣恩,勖以严命。”疏奏,上乃促嘉运赴军。
天宝元年,改为尚书右仆射。一岁薨,年六十三,赠太子太傅,谥曰文献。
(选自《旧唐书·裴耀卿传》,有删改)
《旧唐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公权字诚恳。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夏州,辟为掌书记。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侍书中禁。
文宗思之,迁谏议大夫。俄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上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曰:“此浣濯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公权辞气不可夺。帝谓之曰:“极知舍人不合作谏议,以卿言事有诤臣风采,却授卿谏议大夫。”翌日降制,以谏议知制诰,学士如故。公权忠言匡益,皆此类也。
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板,不得公权手笔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文宗夏日与学士联句,帝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公权续曰:“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时丁、袁五学士皆属继,帝独讽公权两句,曰:“辞清意足,不可多得。”乃令公权题于殿壁,字方圆五寸,帝视之叹曰:“钟、王复生,无以加焉!”
公权志耽书学,不能治生,为勋戚家碑板,问遗①岁时钜万,多为主藏竖②海鸥、龙安所窃。别贮酒器杯盂一笥,缄縢如故,其器皆亡。讯海鸥,乃曰:“不测其亡。”公权哂曰:“银杯羽化耳。”不复更言。所宝唯笔砚图画,自扃鐍之。性晓音律,不好奏乐。常云:“闻乐令人骄怠故也。”
(取材于《旧唐书》)
注:①问遗:慰劳馈赠
②竖:家童,童仆
阅读题
6、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宗政僻;僻:荒僻;正确义:少
B、公权忠言匡益;匡:纠正
C、时丁、袁五学士皆属继;属:接连
D、缄縢如故;縢:绳索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我于佛寺见卿笔迹;乃令公权题于殿壁:在
B、此浣濯者三矣;不得公权手笔者:前者为音节助词;后者为的人或物。
C、以卿言事有诤臣风采;以谏议知制诰:拿,凭……身份
D、为勋戚家碑板;多为主藏竖海鸥、龙安所窃:做,被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
当时周墀也在场,听了他的言论,吓得浑身发抖
B、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
都专门封上货币,上面注明这是购买柳公权书法作品的专款
C、帝独讽公权两句
文宗只讽谏柳公权的两句诗:是赞赏
D、所宝唯笔砚图画,自扃鐍之
他珍视的只有笔砚和书画,都亲自锁起来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柳公权为人正直敢言,趁皇帝向他请教书法时加以讽谏,穆宗因此改过。
B、柳公权书法自成一家,声名远播,达官贵人甚至外夷都热衷于求得其作品。
C、文宗喜爱柳公权的人品、文采,更欣赏他的书法造诣,叹其可与书圣媲美。
D、柳公权醉心于书法,不看重财物珍宝得失,对家奴的盗窃行为也并不深究。
第二部分(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第二大题文言文中柳公权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说出了一个普遍的道理,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结合文中内容,联系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不少于200字)(10分)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词语道出了一个道理,练习书法的人,要想是书法端正美观,必须使书法者自己的.心正,其实做人做事无不如此,做人先静心,心正者自然人正,做事者心正为先,心正者自然做事得人心,做人正,做事正,若果人人心正事正,那么,我的社会风气自然非常端正。柳公权用练习书法的警语,道出了做人做事的范钜,给我们今天的读者仍然有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
6、A
7、A
8、C
9、A
10、(10分)
①道理:强调做事重在为人,为人端正,做事自然成功。(2分)
②表达自己的思考,具体明确。(2分)
③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进行合理联想与阐发,有理有据,分析中肯。(4分)
④语言表达顺畅清晰。(2分)
⑤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柳公权字诚恳。从小就喜欢学习,十二岁就能作辞作赋。元和初年中进士,初仕为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守夏州,任他为掌书记之官。唐穆宗即位,柳公权进京回奏政事,穆宗召见,对他说:“我在佛寺中看到你的笔迹,很久就想见见你。”当天就升任他为右拾遗,补翰林学士之职,后又升为右补阙、司封员外郎。唐穆宗贪恋女色,行政乖僻,他曾向柳公权问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那么笔法自然尽善尽美。”皇帝面带愧色,知道他这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柳公权历事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都在宫中担任侍书之职。
文宗思念他,升任谏议大夫。不久又改为中书舍人,充任翰林书诏学士。有一次文宗在便殿召见六位学士,文宗说起汉文帝的节俭,便举起自己的衣袖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学士们都纷纷颂扬文宗的节俭品德,只有柳公权闭口不说话,文宗留下他,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柳公权回答说:“君主的大节,应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听取忠言劝戒,分明赏罚。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过是小节,无足轻重。”当时周墀也在场,听了他的言论,吓得浑身发抖,但柳公权却理直气壮。文宗对他说:“我深知你这个舍人之官不应为谏议,但因你有谏臣风度,那就任你为谏议大夫吧。”第二天下旨,任命他以谏议大夫兼任知制诰,学士衔仍旧。柳公权忠正直言匡求补益,大都和这事一样。
柳公权最初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广泛浏览近世各家笔迹,形成自己遒劲、妩媚的书风,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为先人立碑,如果得不到柳公权亲笔所书的碑文,人们会认为是不孝行为。外国使者来进贡,都专门封上货币,上面注明这是购买柳公权书法作品的专款。文宗在夏天和学士们联句作诗,文宗的首联是:“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柳公权续作:“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当时丁、袁等五学士都相继联句,文宗只吟诵柳公权两句诗,论道:“词句清丽,诗意表达充分,不可多得。”于是命柳公权题写在宫殿的墙壁上,每字方圆五寸,文宗看了以后,赞叹说:“钟繇、王羲之再生,也超不过啊!”
柳公权专心于书法艺术,没有精力管理家务,他替勋臣贵戚家书写碑文,每年得到大量的金钱馈赠,这些钱大都被主管财物的奴仆海鸥、龙安等人偷去。他另外存着一筐酒具杯盘等银器,发现筐上的封条原封未动,但器皿却不翼而飞。他审问海鸥,海鸥说:“我也不知道怎么丢的。”柳公权微微一笑,说道:“大概银杯长出翅膀飞去了。”就不再说什么。他珍视的只有笔砚和书画,都亲自锁起来。他通晓音律,却不喜欢听演奏,他常说:“这是由于听音乐容易使人产生骄慢情绪的缘故。”
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帝召见,谓公权日:“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
文宗即位,迁谏议大夫。便殿对六学士,上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日:“此衣濯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日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公权辞气不可夺。帝谓之日:“极知舍人不合作谏议,以卿言事有诤臣风彩授卿谏议大夫。”翌日降制,以谏议知制诰,学士如故。
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尝入对,上谓日:“近日外议如何?”公权对日:“自郭日文镇节度,物议颇有臧否。”帝日:“日文是尚父之从子,太皇太后之季父,在官无过。何事议论耶?”公权日:“以日文勋德,除镇攸宜。人情论议者,言日文进二女入宫,用此除拜,此信乎?”帝日:“二女入宫参太后,非献也。”公权日:“瓜李之嫌,何以户晓?”因引王硅谏太宗出庐江王妃故事,帝即令内使送二女还日文。公权忠言匡益,皆此类也。
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上都西明寺《金刚经碑》备有钟、王、欧、虞、褚、陆之体,尤为得意。公权志耽书学,不能治生,为勋戚家碑板,遗岁时巨万,多为主藏竖海鸥、龙安所窃。
精《左氏传》《国语》《尚书》《毛诗》《庄子》。每说一义,必诵数纸。六年卒,赠太子太师,时年八十八。
(节选《旧唐书》)
翻译:
柳公权,字诚悬,从型喜欢学习。元和初年中进士,唐穆宗即位,穆宗召见,对他说:“我在佛寺中看到你的笔迹,很久就想见见你。”当天就升任他为右拾遗。唐穆宗处理政事乖僻,他曾向柳公权问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皇帝改变仪容,知道他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
文宗即位,升迁为谏议大夫。文宗在便殿召见六位学士,文宗说起汉文帝的节俭,便举起自己的衣袖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多次了。”学士们都纷纷颂扬文宗的节俭品德,只有柳公权闭口不说话,文宗留下他,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柳公权回答说:“君主应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听取忠言劝戒,分明赏罚。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过是无足轻重的小节。”当时周墀也在场,听了他的言论,吓得浑身发抖,但柳公权却理直气壮。文宗对他说:“我深知你这个舍人之官不应降为谏议,因你有谏臣风度,那就任你为谏议大夫吧。”第二天下旨,任他为谏议大夫兼知制诰,学士衔仍旧。
开成三年,调转为工部侍郎。文宗曾召他问事,对他说:“近来外边有什么议论?”柳公权说:“凭郭旼的功绩和品德,任命为节度使是合适的。人们议论的原因,据说是郭旼把两个女儿献入宫中,因此才升官,这是真的吗?”文宗说:“他的两个女儿进宫,是来看望太后的,并不是他进献女儿。”柳公权说:“常言说,瓜田不拾履,李下不整冠,如没有嫌疑,为什么这事嚷得家喻户晓?”他因而举出王珪劝太宗送卢江王妃出宫的事例来说明利害,文宗当即派内使张日华把二女送还郭旼家。柳公权忠正直言纠正补益,都是这样。
柳公权最初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广泛浏览近世各家笔迹,形成自己遒劲、妩媚的书风,自成一家。长安西明寺的《金刚经碑》为柳公权所书,兼收钟繇、王羲之、欧阳徇、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等人的笔法,更是他得意之作。柳公权专心于书法艺术,没有精力管理家务,他替勋臣贵戚家书写碑文,每年得到大量的金钱馈赠,这些钱大都被主管财物的奴仆海鸥、龙安等人偷去。
他特精于《左传》、《国语》、《尚书》、《毛诗》、《庄子》,每讲说一词一义,常写满好几篇纸。六年去世,追赠太子太师,享年八十八岁。
[《旧唐书公权传》原文及翻译]
★ 旧唐书翻译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