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生的标点阅读题答案(共含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pegge23”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人生的标点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人生的标点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我的一生是一句话,母亲最希望我把它推敲得美丽些、生动些。我用我的脚印落成文字,将它书写在时间的稿笺上。后人为我堆起的那座坟墓,想来就是句末的标点了。
那么,我将表达出怎样的意思呢?
我将脚印首先落成“善”字——我觉得它是最不可缺少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但我渴慕一个表示完整的句子。于是我又将脚印落成“信”字——我觉得它是最靠得住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于是我将脚印落成“顽强”,落成“进取”,落成“创造”——我觉得它们都是闪闪发光的。母亲睁着昏花的老眼见了,点了点头,却依然说:“这还不够……”
我茫然了。
“任何人都不会得到句号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了一声,补充说,“可贵的,孩子,是你一直在争取句号。这样你将会赢得一个能够竖立起来的感叹号。”
回答问题
1、联系全文看,文中的“我”一直认为“句末的标点”应该是什么标点?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
答:
2、文中加点的“这”,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答:
3、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一声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答:
4、本文中运用得最成功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请从文中摘出两个例句。
答:
5、用“人生——文字——坟墓——标点”的顺序和要点,写出概括本文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答:
6、写出“推敲”这个典故由来的两句诗。
答:
参考答案
1、句号“是你一直在争取句号
2、善,信,顽强,进取,创造
3、“任何人都不会得到句号的。”
4、比喻比如“人生是一句话”,又如“我用我的脚印落成文字”。
5、人生是一句话,要由我们的脚印落成美丽生动的文字,让后人为我们堆起的那座坟墓竖起一个感叹号。
6、“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人生的标点》阅读答案
①我希望我的人生是一个句号,圆满而充实。
②母亲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个逗号,总有未完的续音,这样才不会终结,才会充满希望。于是,当我失败时,再也不愿让衰草抚慰伤痕,拒绝让微风抚平记忆。我要靠我自己站起来,是的,要靠自己,我要自己去写完那逗号后的下文。渐渐地,我懂得了“逗号”的真正内涵。
(3)父亲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个冒号,永远都给人启迪,引人思索。于是,我在生活中尝试着发现,尝试着拓新。记得,是太阳的柔光,是落叶的飞舞,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春去秋来,我便用心灵在人生的冒号后写下了我最珍贵的感受。
④爷爷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个引号,把经历中最刻骨铭心的片断“引”起来,藏在心底,让它成为回忆的瑰宝,前进的鞭策。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启蒙老师:是她牵着我走向人生大门,是她教会我如何做人。是她在我悲伤时给我心灵的安慰,在我失败时给我重振的勇气。我将这段记忆放在引号中,成为我心灵深处的宝石。
⑤奶奶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串长长的省略号。面对自己的荣誉、鲜花,省略些吧。这样,你才能淡泊一切浮躁,去寻找一种比生命更长久的踏实。面对别人的过错,省略些吧.这样,你才能微笑着用你的胸怀去容纳整个世界。于是.我学会了什么是沉着,什么是宽容;我兴奋地发掘,我应有的一颗包容万物的心爱。
⑥终于有一天,母亲对我说:“孩子,其实,没有谁的人生可以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句号.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可贵的是,你一直都在追寻着句号。这不是目的,而是过程。但重要的,也就是这过程。”
⑦我忽然间发觉,我在寻求“句号”的过程中成长了。我懂得了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不以生为始,不以死为终的.过程。于是,我学会如何去珍惜我所经历的一切。曾经的历程就像退了潮的海.虽己不再汹涌澎湃.但它还是把贝壳留绐了沙滩;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
⑧我,虽然没有得到人生的句号,但我已经拥有了最弥足珍贵的经历。毕竟,只要努力追求过了,就可以无悔。
⑨我相信,我终究有一天会成为一个竖立的感叹号!
阅读题:
1.从全文看,文章以“人生的标点”为题有何用意?(2分)
2.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是什么?它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4分)
3.依照文中划横线句.用“曾经的历程就像………虽………但”的句式仿写。(2分)
4.品析文中划渡浪线语句的内涵。(2分j
面对别人的过错.省略些吧,这样,你才能微笑着用你的胸怀去容纳整个世界。
5.请发挥想像,你觉得人生还会是什么标点?说说理由。(2分,
参考答案:
1.表明文章借标点符号的外形特点和不同作用来揭示人生的哲理;同时,以标点喻人生,使文章的说理更生动、更形象。( 2 分,意近即可)
2.第一问:人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以生为始,不以死为终的过程。 第二问:人生贵在追求与奋斗,人只有在不断的追求与奋斗中才能彰显生命的意义。( 4 分,每问 2 分,意同即可)
3 .示例:曾经的历程就像落了山的大阳,虽己不复光辉,但它把星星留给了苍穹。( 2 分,句式、内容不符合要求酌情扣分)
4. 每个人应该用宽厂的胸怀容纳别人的过错,用宽容的心态面对人生(2分,意近即可)
5.示例:人生是书名号,因为在人生的书册里留下了我们追寻梦想的足迹,书写了我们铸就辉煌的历程。( 2 分,能举出其它的标点符号,且言之成理亦可)
《人生的标点》阅读练习附答案
阅读《人生的标点》,完成15题。
人生的标点
①我希望我的人生是一个句号,圆满而充实。
②母亲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个逗号,总有未完成的续音,这样才不会终结,才会充满希望。于是,当我失败时,再也不愿让衰草抚慰伤痕,拒绝让微风抚平记忆。我要靠我自己站起来,是的,要靠自己,我要自己去写完那逗号后的下文。渐渐地,我懂得了逗号的真正内涵。
③父亲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个冒号,永远都给人启迪,引人思索。于是,我在生活中尝试着发现,尝试着拓新。记得,是太阳的柔光,是落叶的飞舞,让我真切感受到春去秋来,我便用心灵在人生的冒号后写下了我最珍贵的感受。
④爷爷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个引号,把经历中最刻骨铭心的片断引起来,藏在心底,让它成为回忆的瑰宝,前进的鞭策。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启蒙老师:是她牵着我走向人生大门,是她教会我如何做人。是她在我悲伤时给我心灵的安慰,在我失败时给我重振的勇气。我将这段记忆放在引号中,诚为我心灵深处的宝石。
⑤奶奶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串长长的省略号。面对自己的荣誉、鲜花,省略些吧。这样,你才能淡泊一切浮躁,去寻找一种比生命更长久的踏实。面对别人的过错,省略些吧,这样,你才能微笑着用你的胸怀去容纳整个世界。于是,我学会了什么是沉着,什么是宽容;我兴奋地发掘,我应有一颗包容万物的心灵。
⑥终于有一天,母亲对我说:孩子,其实,没有谁的人生可以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句号,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可贵的是,你一直都在追寻着句号。这不是目的,而是过程。但重要的,我就是这过程。
⑦我忽然间发觉,我在寻求句号的过程中成长了。我懂得了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不以生为始,不以死为终的过程。于是,我学会如何去珍惜我所经历的一切。曾经的历程就像退了潮的海,虽已不再汹涌澎湃,但它还是将贝壳留给了沙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我,虽然没有得到人生的句号,但我已经拥有了最弥足珍贵的经历。毕竟,只要努力追求过了,就可以无悔。
⑨我相信,我始终有一天会成为一个竖立的感叹号!
1、从全文看,文章以人生的`标点为题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是什么?它揭示了怎机关报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照文中加粗句,用普经的历程应像虽但的句式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析文中划横线语句的内涵。
面对别人的过错,省略些吧,这样,你才能微笑着用你的胸怀去容纳整个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发挥想像,你觉得人生还会是什么标点?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表明文章借标点符号的外形特点和不同作用来揭示人生的哲理;同时,以标点喻人生,使文章的说理更生动、更形象。
2、人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以过程;人生贵在追求与奋斗,人口有在不断地追求与奋斗中才能彰显生命的意义。
3、曾经的历程就像落了山的太阳,虽已不复光辉,但它把星星留给了苍穹。
4、每个人应该用宽广的胸怀容纳别人的过错,用宽容的心态面对人生。
5、示例:人生是书名号,因为在人生的书册里留下了我们追寻梦想的足迹,书写了我们铸就辉煌的历史。(言之有理即可)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文章以我们熟知的“月的盈亏明暗”开篇,有什么作用?(2分)
3.本文的思路清晰,试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
①天上的月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了。最初的时候,它淡淡的,细细的,像是谁用橘黄的.彩笔在湛蓝的天幕上轻轻画了一道,称这时的月为“月牙”,真是形象得很。渐渐地,它大起来了,亮起来了,在天空驻足的时间长起来了。这时的月便是一把镰刀、一只小船了。到了阴历的十五,这月便圆圆的,大大的,亮亮的,似一只玉盘、一面明镜了。再后来,月由盈而亏,由亏而残如一块土豆、一块顽石了。由纤弱而圆满,由圆满而亏残,天上的月却是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岁岁如斯。人生虽不尽是这般规律,但盈亏明暗却是如影相随,避不开,躲不开,无法拒绝的。
②有时候,人逢吉时好运一帆风顺,谋官则升迁,想钱便发财,真是心想事成万般如意,原来平淡人生这时真如望月中天,亮丽圆满了。此时,升官的不免满面春风,发财的不免财大气粗,即使评个职称、当个先进或晋一级工资也会沾沾自喜,觉得优人一等。然而,花开自有花谢时,月圆必有月缺日,且常常是花开之后便是谢,月圆之后即为缺。但人多鼠目寸光,有眼不识事物消长之理,得意便忘形,露出一副小人面目。人若能处顺境作逆境之思,方不失为人本色,保持一颗平常心。为官者不必因权柄在手而颐指气使、八面威风,有钱人不必因腰缠万贯而妄自尊大、暴殄天物。如此立身处世待人接物,便无骄横之气、霸道之态,不至于蜕变为隐形之盗贼,衣冠之禽兽,于人于己于社会皆有大益。
③有时候,人遭恶时厄运,常是坏事连连,处处不顺,原本光明的人生忽然黯淡下来,如月牙一现,如云遮残月。身处逆境之中,或心灰意冷、悲观厌世,或甘于沉沦、自暴自弃,或忧心如焚、白发搔短,或牢骚满腹、怨无天佑。其实,人若于月亏之日想到月圆之时,识得世事易变之理,即可于逆境之中志不衰、气不馁、态不失,达观以处世,宽心以养身,“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如此面对困厄,必不会怨天尤人蹉跎岁月,必不会奴颜婢膝玷污人格,必不会见利忘义为虎作伥。
④人生如月,皆有阴晴圆缺,我们大可不必颜随势改,气逐时移,得志时趾高气扬,失意时垂头丧气。我以为,无论顺逆得失,都平静的接受世界,从容地面对生活,这才是智者的活法。
1.无论顺逆得失,都平静的接受世界,从容地面对生活,这才是智者的活法。
2.吸引读者,增加趣昧性(1分),引出议论的话题:人生如月。(1分)
3.首先用月有盈亏明暗引出议论话题,再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证明,顺境或逆境都是人生常态,遇到顺境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在逆境中则要学会正确面对,最后得出结论无论顺逆得失,都平静的接受世界。从容地面对生活,这才是智者的活法。
诗意人生阅读题及答案
从总体上说,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以人本精神为基石的人类文明。火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自然力。中华的先民认为这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自己发明的。这反映出中华的先民却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自信。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其实都是人间英雄和氏族首领的非凡事迹的文学表达。女娲等人的神格其实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古代神话中的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物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而黄帝及其周围的传说人物更被看作中国古代各种生产技术及文化知识的发明者(如嫘祖发明蚕桑,仓颉发明文字,伶伦制定乐律等)。中国的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分明是一位人间领袖的英雄事迹,哪里有丝毫的神话色彩?
既然中华的先民们确信文化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这种文化就必然以人为其核心。追求人格的完善、人伦的幸福、人与自然的和谐便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在中华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人的道德准则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源于人的内心,这种思维定势为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尚书》说:“惟人,万物之灵。”《礼记》说:“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这些论断颇能代表古代中国人对人在宇宙间地位的确定。.正因如此、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势若水火,但他们都以人为思考主要对象。他们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他们的关怀对象都是现实的人生。
所以,中华的先民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仿效的对象,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以实现生命的不朽,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认为解决人间的实际问题才是思想家的当务之急。一句话,中华先民的理想国就在人间。一个鲜明的例证是,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都与人间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仰韶文化的大量彩陶器具上所绘的鱼鸟图案,无论是意味着图腾崇拜还是祈祷狩猎有获,都反映着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诉求。至于河姆渡、大汶口文化中都有发现的陶鬶 ,呈猪形,呈狗形,更是先民畜牧生产的直接表现。最早的古代歌谣也都是人间的产物,例如记载在甲骨上的一段上古卜辞:“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它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雨水的期待,倾注着以农为本的古代先民的喜怒哀乐。虽然在中华文明史初期产生的艺术品也有以祭祀鬼神为用途的,但是只要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就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时代的推进,人本精神越来越成为占压倒优势的价值取向。例如汉代的墓葬壁画中常见伏羲女娲之类的神话题材,而唐代的同类壁画却以宴饮、耕牧等人间生活为主要内容。至于在思想界,则从孔子开始就确立了“不语怪、力、乱、神”的原则。孔子教导弟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对于鬼神及彼岸世界等既无法证实,又无法证伪的命题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既是机敏睿智,更是实事求是,因为先民们思考的`对象就是人间,就是现世,以人为本就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
(莫砺锋《诗意人生》,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是一种以人本精神为基石的人类文明,中华先民们确信文化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这种文化就必然以人为其核心。
B、中华先民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自信,他们认为人类最早掌握的自然力——火,就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自己发明的。
C.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其实都是人间英雄和氏族首领的非凡事迹的文学表达。
D.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的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除害安民、发明创造。大禹治水,神农氏发明农业生产,其实并无神话色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黄帝及其周围的传说人物发明了筑室居住、蚕桑、文字等中国古代各种生产技术及文化知识,这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的体现。
B.中华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尚书》中人是万物之灵及《礼记》中的一些相关论断,颇能代表古代中国人对人在宇宙间地位的确定。
C.仰韶文化彩陶器具上的鱼鸟图案,甲骨上的表达人们对雨水期盼的上古卜辞等,表明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与人间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D.在中华文明史初期产生的艺术品有以祭祀鬼神为用途的,但随着时代推进,古代艺术中人本精神愈加成为占压倒优势的价值取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神话人物及故事是源于现实生活的,大禹治水没有丝毫的神话色彩,是有史可载的英雄事迹。
B.中华的先民崇敬效仿人间的圣贤,他们把“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作为实现生命不朽的方式。
c.直接表现先民畜牧生产的呈猪形狗形的陶鬶,倾注着以农为本的古代先民的喜怒哀乐的歌谣,均是艺术与现实相连的佐证。
D.对于鬼神及彼岸世界等命题,孔子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即是机敏睿智,更是实事求是,因为先民们思考的对象就是人间。
参考答案:
1.D(范围扩大。原文是“主要活动场所”,“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
2.A(理解有误。依据原文,筑室居住是古代神话中的有巢氏发明的,不是黄帝及其周围的传说人物发明的。中国古代的神话人物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的体现”。)
3.A(偷换概念。原文是说“三过家门而不入”没有神话色彩,而不是大禹治水没有神话色彩。)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那年考上了大学,却没有钱去上学。
惟一能来钱的路是上山砍柴。附近有一座矿山,矿上每天要烧很多柴,民工们从山上砍柴,挑到公路边,由矿上派人来收购,用车拉走。我也加入了砍柴民工的队伍。
我力气小,砍柴很慢。以这样的速度,只怕是夜里不睡觉也挣不够上学的钱。后来,矿上来收柴的张叔要找一个人替他过磅记数,由矿上开工资。这是一份好差事,他知道我缺钱上学,特地把这差事安排给了我。
过了几天,和我一起来砍柴的大毛悄悄跟我说:“给我多记一点。我拿了钱给你一半。”
张叔是按我记的数字给民工发钱的,只要笔下轻轻一画,不出力不流汗就能来钱,天底下原来还有这样便宜的事!不过,张叔会不会发现呢?大毛说:“不会。柴是一车车拉走的,少个三五百斤谁也不会知道。”好,就算不知道,但我这么做,对得住张叔吗?大毛说:“咳!你真是的,柴是公家的,又不是张家的,有什么对得住对不住的?”
我差不多被他说得心动了,但总还有些觉得不踏实不对劲。我把这事说给我娘听,娘听了坚决反对,她说:“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的。”我听了娘的话,后来就没有理会大毛。
那时我挣够了上学的钱,踏进了大学的门槛,毕业后分配到了一个我喜欢的地方,有了一份我喜欢的工作。从此,我的人生道路很顺畅。
早些时候,我回家探亲,见到张叔。提起那段旧事,我问他:“假如我那时虚报冒领,会怎么样?”张叔说:“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点,最后会连一点也拿不到。”他告诉我,柴拉回矿里,他中间抽检过几次,没有发现差错。我吃了一惊:幸好当初没有听信大毛的蛊惑,不然的话,我此后的人生道路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一位先哲说过,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黑暗或光明两种境界。这话我信,因为当年在那座大山脚下的公路边,我接触过一个这样的开关。
储蓄人生
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便想到了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我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这张“存单”,借助它走出困境。有了亲情这笔储蓄,我们即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可以很富有;如果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非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是不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学识的储蓄要锲而不舍。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学校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在长长的一生中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1、从整篇文章看,“储蓄人生”具体包括“储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揣摩第三节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用直白简明的语言替代比喻的说法,完成下面句子。
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
3、第四节加粗的词中,“充实”是说知识需要__________,“更新”知识则强调__________。
4、文章说“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你认为还需要储蓄什么?请写出一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还可以储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亲情、友情、学识;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
2、回报(真正的好处);连友情本身也会失去。
3、不断增加、丰富(日积月累);要用新知识替代旧知识。
4、如:待人接物的态度;良好的态度是事业成功,被别人接纳、认可的重要保证。
《储蓄人生》读后感
读了《储蓄人生》一文,我深有感触,人吃饱、穿暖之后,知道要储蓄食物、金钱......其实人生也是一门有趣的储蓄。储蓄亲情,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它是可贵的,它能在你遇到困难时,向你伸出援助之手。友情,也是珍贵的,可是任何只为自己却不顾朋友的友情,不但会失去这份友谊,而且你还会失去自己的所有。爱情,是在风雨路上,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才建立起来的。学识,这门储蓄,更加要刻苦,这样才能走出去不被人笑话,就像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只有储蓄人生中精彩的部分,生活才会幸福。
储蓄金钱,这是许多人一生不停做的一件事,但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有的人储蓄一辈子钱财,但终身碌碌无为;而有的人可能一生家徒四壁,却获得了比金钱还有珍贵的东西。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他们会储蓄人生。而对人生的储蓄有四种:亲情、友情、爱情、知识。
亲情是可贵的。它充满了父母的爱、长辈的爱和亲戚的爱。这些爱融合成一种东西——亲情。它给你温暖。
友情是无价的。它有着纯洁的外表,而它,一旦染上了钱财的污水,它就会变得阴森无比。它给你帮助。
爱情是真挚的。它证明了一对夫妻在风风雨雨中共同的结晶,它的寿命天长久。它给你依靠。
知识是宝贵的。它会照亮你的前途,让你迈出成功的步伐。它如一把钥匙,打开胜利的大门。它给你荣誉。
是的,人生可以储蓄,但储蓄的不止这些。而所有储蓄带来的利益,都会让你受益匪浅。
(1)文中娘说:“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的”,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娘的话对“我”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叔的话让“我”吃了一惊,“我”吃惊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理解标题“人生开关”的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的这次人生经历,对你有何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含义是做工应该诚实,否则将会受到惩罚。娘的话使“我”拒绝诱惑,走上了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对“我”的人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惊的是没想到张叔会中间抽检,更让我惊的是如果“我”当初听信了大毛的蛊惑,那么“我”今后的人生将不堪设想。
(3)“人生开关”指的是决定人生命运的关键一步,这一步对与错,直接影响人的一生。
(4)可以从做人要诚实这一点来谈。
人生(节选)
路 遥
天还没有明时,高加林就赤手空拳悄然地离开了县委大院。
他匆匆走过没有人迹的街道,步履踉跄,神态麻木。当他走到大马河桥上的时候,他一下子有气无力地伏在了桥栏杆上。桥下,清清的大马河在黎明前闪着青幽幽的波光,穿过桥洞,流向了看不见的远方。
他手抚着桥栏杆,想起第一次卖馍返回的时候,巧珍就是站在这里等他的;想起在这同一个地方,他不久前又曾狠心地和她断绝了关系……眼下他又在这里了,可是他现在还有什么呢?他幻想的工作和未来在大城市生活的梦想破灭了,黄亚萍又退回到了他生活的远景上;亲爱的刘巧珍被他冷酷地抛弃,现在已和别人结了婚。这一切怨谁呢?他恨起了自己:他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为了虚荣而抛弃了生活的原则,落了今天这个下场!
黎明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静悄悄地来临了。城里已经又开始纷纷攘攘了。高加林望了一眼罩在蓝色雾霭中的县城,就回过头,穿过桥面,拐进了大马河川道。
他走在庄稼地中间的简易公路上,心里涌起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难受。他已经多少次从这条路上走来走去。从这条路上走到城市,又从这条路上走回农村。这短短的十华里土路,对他来说,是多么的漫长!这也象征着他已经走过的生活道路——短暂而曲折!他一边走一边想:他回到村里后,人们会怎样看他呢?他将怎样再开始在那里生活呢?可是现在……他忍不住一下子站在路上,痛不欲生地张开嘴,想大声嘶叫,又叫不出声来!
早晨的太阳照耀在初秋的原野上,大地立刻展现出了一片斑斓的色彩,脚下的土路潮润润的。高加林在路上摇摇晃晃地走着,走几步就站下,站一会再走……
离村子还有一里路的地方,他听见河对面的山坡上,有一群孩子叽叽喳喳地说话,其中听见一个男孩子大声喊:“高老师回来……”他知道这是他们村的砍柴娃娃,都是他过去的学生。突然,有一个孩子在对面山坡上唱起了信天游——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
孩子们都哈哈大笑,叽叽喳喳地跑到沟里去了。
这古老的歌谣,虽然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但它那深沉的谴责力量,仍然使高加林感到惊心动魄。唉!孩子们都这样厌恶他,村里的大人们就更不用说了。
他走不远,就看见了自己的村子。他忍不住停下了脚,忧伤地看了一眼他熟悉的家乡。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但对他来说,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就在这时,许多刚下地的村里人,却都从这里那里的庄稼地里钻出来,纷纷向他跑来了。他不知道这是怎一回事,村里的人们就先后围在了他身边,开始向他问长问短。所有人的话语、表情、眼神,都不含任何恶意和嘲笑。大家还七嘴八舌地安慰他哩。“回来就回来吧,你也不要灰心!”“天下农民一茬子人哩!逛门外和当干部的总是少数!……”
当高加林再迈步向村子走去的时候,感到身上像吹过了一阵风似的松动了一些。他抬头望着这单纯而又丰富的故乡田地,心中涌起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就像他离开它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才回来……当他走到大马河湾的分路口上时,腿猛一下子软得再也走不动了。
他猛然发现,德顺爷爷正蹲在他面前。他不知道德顺爷爷是什么时候蹲在他面前的,他只是静静地蹲着,抽着旱烟锅。
“爷爷,我心里难过。我现在也知道,我本来已经得到了金子,但像土圪塔一样扔了。我现在觉得活着实在没意思,真想死……”
“胡说!”德顺爷爷一下子站起来,“你才二十四岁,怎么能有这么些混账想法?我,快七十岁的孤老头子了,无儿无女,一辈子光棍一条。但我还天天心里热腾腾的,想多活它几年!别说你还是个嫩娃娃哩!我虽然没有妻室儿女,但觉得活着总还是有意思的。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这两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树,修过路……这些难道也不是活得有意思吗?——拿你们年轻人的词说叫幸福。幸福!你小子不知道,我把我树上的果子摘了分给村里的娃娃们,我心里可有多……幸福!我栽下一钵树,心里就想,我死了,后世人在那树上摘着吃果子……"
德顺爷爷大动感情地说着,像是在教导加林,又像是借此机会总结他自己的人生。他那只拿烟锅的,衰老的手在剧烈的抖动着。
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
“我的亲人哪……”
(有删改)
【注】①《人生》以上世纪70年代黄土高原作为故事大背景。把在当时社会中处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交叉地带”中的人们之间的矛盾表现得非常充分。②小说节选前的情节概括:高加林是一个农民的儿子,通过自己的奋斗,好不容易进入县委大院工作,却被人揭发走后门找工作的事情,最后只得离开县委大院。
1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写的是关于农村人在城乡“交叉地带”奋斗的故事。小说通过主人公丰富的心理活动,启发我们思考人生含义。
B.文段中对小孩子唱起“信天游”片段的描写,从侧面真实而严肃地谴责了高加林为了个人利益,出卖良心的行为。
C.结尾句“我的亲人哪”给原本有点暗淡的故事收尾平添了一丝暖色,世上最亲的还是自己的故乡,还是自己的乡亲。
D.这篇小说借助德顺爷爷富有深刻含义的语言,表现了主人公高加林的复杂心理,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13.请简要分析高加林这一人物形象。(6分)
14.结合注解思考小说选段主要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6分)
答
12. B
13. ①从他的出身看,他是地道农民的儿子;②从他想方设法走出农村,可以看出他抗争命运,执着追求的性格;③从他为了前程抛弃巧珍,可以看出他虚荣、功利;④从他紧抓黄土喊叫“我的亲人啊”,可以看出对故乡有浓厚感情;⑤从他的忏悔和自责,可以看出他能认识错误、懂得反思;⑥总之,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悲剧形象。
评分建议:一点2分,共6分。
14.①对高加林过于自尊、倔强、虚荣,没有坚定信念的批判;②对德顺老汉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赞美;③对农民朴实厚道、宽容善良的讴歌。④对人生之中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无奈。⑤对时代巨变之下,乡村在城乡互动过程中的弱势地位,城市文明对乡村的拒绝的反思。
评分建议:一点2分,共6分。
1、特制强调
2、使描写更具体
3、略
4、写书并不难 讲故事和插图
5、和蔼可亲、责任心强、循循善诱
更多
★ 人生的指向标作文
★ 点题作文范文
★ 中考作文点题攻略
★ 英语课标
★ 退标申请书
★ 高中语文课标
★ 小学英语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