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旭描写春天的诗词《山中留客》阅读(共含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infern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山中留客
唐代: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译文
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气象万千。何必初见阴云,就要匆匆回家?
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衣裳。
注释
山行:一作“山中”。
春晖:春光。
莫:不要。轻阴:阴云。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纵使:纵然,即使。
云:指雾气、烟霭。
赏析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它的重点当然是留客。但是,因为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诗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充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严冬过尽,春风给萧瑟的山林换上新装,万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生机勃勃,光彩焕发,争奇斗艳。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山光物态弄春晖”,写得极为概括,但并不抽象,山光物态任你想象。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绿叶吗?是迎风招展的山花送来阵阵的芬芳吗?是花叶丛中百鸟的欢唱吗?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吗?……它们全部囊括在这一句诗里了。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和鼓动性的诗句。诗人把它放在诗的开头也是颇具匠心的。
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所以这开头的一句在表现上、在结构上都是值得细味的。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
赏析二
光劝说客人“莫为轻阴便拟归”还不够,还必须使客人真正安下心来,游兴浓起来才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说今日无雨,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轻阴”已见,这种包票恐怕不一定保险,未必能解决客人心中的疑虑。诗人琢磨着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既然如此,诗人就来一个以退为进。你是怕天雨湿衣吗,天晴又怎样呢?“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然而,这可不是远在一旁所能见到的。它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而且细咀那“入云深处”四字,还会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倒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人没有回避客人提出的问题,也不是用一般的客套话去挽留,而是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很有想法。
【年代】:唐
【作者】:张旭——《山中留客》
【内容】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赏析】: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它的重点当然是留客。但是,因为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诗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严冬过尽,春风给萧瑟的山林换上新装,万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生气勃勃,光采焕发,争奇斗妍。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山光物态弄春晖”,写得极为概括,但并不抽象,山光物态任你想象。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绿叶吗?是迎风招展的山花送来阵阵的芬芳吗?是花叶丛中百鸟的欢唱吗?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吗?……它们全部囊括在这一句诗里了。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和鼓动性的诗句。诗人把它放在诗的开头也是颇具匠心的。
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所以这开头的一句在表现上、在结构上都是值得细味的。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
光劝说客人“莫为轻阴便拟归”还不够,还必须使客人真正安下心来,游兴浓起来才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说今日无雨,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轻阴”已见,这种包票恐怕不一定保险,未必能解决客人心中的疑虑。诗人琢磨着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既然如此,诗人就来一个以退为进。你是怕天雨湿衣吗,天晴又怎样呢?“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然而,这可不是远在一旁所能见到的。它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而且细咀那“入云深处”四字,还会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倒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人没有回避客人提出的问题,也不是用一般的客套话去挽留,而是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赵其钧)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①,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①弄春晖:在春天的阳光里嬉戏玩耍。②拟归:打算回家。
阅读题目:
11.(7分)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弄春晖”一个“弄”字传神入化,赋予万物以生动的情态及和谐的意趣。
B.首句描写山中景致,形象描绘山川、草木沐浴在春光中的形态。
C.第三句诗人揣度客人心理,以退为进,转到对万里无云的无雨时节的描写。
D.“入云深处”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令人神往的意境,引起客人游山之兴。
②全诗取材于生活琐事,采用了虚实相映的写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效果。(4分)
12.“莫为轻阴便拟归”这一句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请联系现实生活谈一谈。(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
11.①(3分)D(无比喻方法)
②(4分)(①②句实写春山美景,劝说客人不要离去。1分。③④句虚写,诗人引导客人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1分。全诗有景、有情、有理,浑然一体。虚实相间,委婉含蓄。2分)
12.(10分)评分要点:①(2分)把握句意;②(2分)观点;③(4分)能举例分析;④(2分)语言。
【赏析】
《山中留客》,唐代张旭(675年—约750年)诗作。诗云:“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首诗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山中留客》这首诗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真切的为我们描绘了山光物态,展示了山中的美好景象:这里春光明媚,山石草木沐浴在春晖之中,自由自在地展示着各自的风采,一个“弄”字显示出山光物态的美妙可爱,把山光物态写活了;这里云雾缭绕,如同虚无缥缈的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那么,不管谁来到了这里,听了主人的如此的挽留,又怎么会舍得离开呢?故此诗虽题为“留客”,实则不仅仅是“留客”,而是在对客人的一番挽留之中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清妙自然而又恬淡秀润,耐人寻味,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重点是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诗人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
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所以这开头的一句在表现上、在结构上都是值得细味的。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
客人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诗人以退为进,天晴又怎样呢?“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 “入云深处”四字,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人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文/笑红尘
窗外还氤氲着小雨,时断时续,恍若留恋凡尘的仙子,职责已尽却不舍离去,亦走亦停。放下手中的诗卷,抬眸,欲作别那将消的雨,不料却她被偷走了心事,一同带进了云里。原来,雨后的天空是这般的隽美,仿佛灵魂都在空灵飘逸的云间徜徉。
这就是自然的魅力吧,她总能够将凡俗的尘埃轻易涤去,并敞开怀抱,接纳你我漂泊的心。此刻的我,仿佛真的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地,忘记了锦瑟流年,忘记了将行的路。不知静默了多久,终于被现实拉回,是啊,浮世的尘埃易除,心上的积土难消,自己毕竟是食人间烟火的凡人,终究要从醉梦中醒来。
不禁想起往昔读到的诗句:“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想必诗人对自然亦是有着浓浓的眷恋吧?不然又怎会任凭天气的变化,也要深入黄山与云烟共舞?
常听闻:“黄山归来不看山,洞庭归来不看水”,虽没有真正的目睹过其风采,但心中早已映上了它们的影子,一如那久违的情人,时常在梦中萦回。
可以想象,步入这钟灵毓秀的黄山,诗人瞬间便被眼前的空蒙山色所折服,如同自在的雀鸟般,漫游于轻灵,甚至流动的血液也随之融入了青山绿水,汇成了碧色。所以才会留下如此词显意深,语尽情遥,耐人寻味的诗句。
在他的笔下,恍若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皆有了灵性,那青翠欲滴的新枝,那迎风招展的山花,那林荫中百鸟的鸣唱,那奔流不息的.淙淙流水,那一泉一石,那一草一木,无不引人入胜,光彩焕发。隐匿其中,只觉自己就是一只虫蚁,一粒水滴,在煦暖的阳光中沐浴身心,尘世间所有的伤害、烦恼都变得微不足道。
很多人被俗世纷繁的世相所困,为了渴求内心的安宁,喜欢背上行囊,将自己遣送到深山老林,仿佛越是偏远,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就越令人向往。其实,“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自然所给与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
“莫为轻阴便拟归”,客人来到山中,喜晴恶雨,也是人之常情。虽说雨天也具有一种别样的柔和诗意与朦胧的耽美。然而雨水终会打湿衣襟,沾染寒冷,泥泞道路,给行人带来诸多不便。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接下来,诗人并没有进一步的说雨,也没有详细的描述山里的美景,而是巧妙的转移了话题,继而说道:纵然天色晴朗,和风煦暖又能怎样呢?当你到了水云深处,那凝着碧色的水汽,拈着甘露的花枝,携着烟雾的清风亦会沾湿你的衣袂呵。
诗人虽寥寥数语,却开辟出另一番极富有诗意的境界,恐怕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这不仅消除了行人的顾虑,还点燃了他们心中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一语双关,手法之妙,令人叫绝。
此诗的作者是张旭,其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且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一挥而就。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
有人说他粗鲁,给他取了个张癫的雅号。其实他很细心,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偶有所获,即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当时人们只要得到他的片纸支字,都视若珍品,世袭真藏。
也许自己是被诗中的意境所感染,也许是被自然的空灵所陶醉,也许是被天地的至美所撼动,若可,只想在红尘渡口,撑一支竹蒿,持竿闲钓白云,将身心流放到千山万水中,于彼岸花开的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月就是钟表,山水就是舞台,不问来处,亦不知归途。
王谢堂前燕犹在,帝王将相已作古,沧桑往事,谁主沉浮?人的生命,与自然万物相比,真是渺若微尘。然而,那终究是一个梦,隔着跋山涉水的遥远。尘缘未尽,责任在身,宿命难为,又岂能一刀两断,决然逃离?
“白云相送出山来,满眼红尘拨不开”。对于一个寻常人来说,桃源溪山,垂钓白云,闲参似水流年,漫煮云水禅心的意境终是迷离而虚幻的,但是被千丝万缕的情感牵绊,那份空灵又成了此生的向往。时光的风,会随意念,倒向流淌。物欲横流的红尘,到了追求返璞归真的时代。也许我们没有一颗禅心,领悟不到更深的境界,但我们可以做一个尘世中的平凡人,拥有简单的幸福。
张旭
张旭(约685年—约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①春晖:春天的阳光 ②轻阴:阴暗欲雨的天气 ③拟归:准备回去 ④晴明:晴朗的天气 ⑤沾衣:雾霭湿衣。
1、诗句山光物态弄春晖中的弄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你能说说这个字好在哪里吗?(2分)
答:
2、读了这首诗,你认为那位拟归的`客人会留下来吗?请结合你对诗歌理解谈谈理由。(2分)
答:
参考答案:
1、我认为弄字用的好的理由是:弄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山中景色迷人(美丽)和万物的生机勃勃。(2分)
2、我认为拟归的客人会留下,理由:因为山中不仅景色迷人,而且山中人热情好客,留意甚浓,使人无意离开。(2分)
3、首句中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4、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3、答案: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对客人的挽留之意。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山中留客》张旭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
山中留客⑴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⑵,莫为轻阴便拟归⑶。
纵使晴明无雨色⑷,入云深处亦沾衣⑸。
作品注释
⑴山行:一作“山中”。
⑵春晖:春光。
⑶莫:不要。轻阴:阴云。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⑷纵使:纵然,即使。
⑸云:指雾气、烟霭。
作品译文
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气象万千。何必初见阴云,就要匆匆回家?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衣裳。
作品鉴赏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全诗正面描写山景只有这一句诗。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次句与首句紧密相关。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
最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就不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
这两句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还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
作品点评
一、唐汝询:响调未尝不佳。(《唐诗解》)二、谭元春:极有趣谙练语。(《唐诗归》)三、黄生:“入云深处亦沾衣”,非熟识游趣者不能道。(《唐诗摘钞》)四、焦袁熹:“纵使晴明无雨色”,不工死句。(《此木轩论诗汇编》)五、吴煊、胡棠:巧稳可诵(“纵使晴明”句下)。《唐贤三昧集笺注》六、王士禛:清词妙意,令人低徊不止。(《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七、刘宏煦:恐客未谙山中事,误认将雨也。“留”字意雅甚。身在云中,不见云也,湿气濛濛而已,结语信然。(《唐诗真趣编》)八、俞陛云:凡游名山,每遇云起,咫尺外不辨途径,襟袖尽湿,知此诗写山景甚确。(《诗境浅说续编》)九、刘永济:此诗末句,最能写出深山云雾溟濛景色。(《唐人绝句精华》)
作者简介
张旭(675年~约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书法与怀素齐名。性好酒,据《旧唐书》的记载,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时称张颠。实也说明他对艺术爱好热狂度,被后世尊称为“草圣”。
【原文】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问题】
①此诗标题为“山中留客”,细读诗文,说说哪些词句点出了“留”意?(2分)
答:
②有人认为,首句中的“弄”字用得好,你认为呢?谈谈你对这个字在诗中作用的认识。(2分)
答:
③这首诗写景可谓虚实相间,试作简要分析。(2分)
答:
【参考答案】
①后三句中“莫为”“纵使”“亦”等字词;
②这一“弄”字,用拟人手法,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把静态之景写活动了。
③第一句正面描写山景,是实写,第四句“入云深处”激起人们对春山美景的想象和追求,是虚写。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①春晖:春天的阳光 ②轻阴:阴暗欲雨的天气 ③拟归:准备回去 ④晴明:晴朗的天气 ⑤沾衣:雾霭湿衣。
7.诗句“山光物态弄春晖”中的“弄”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你能说说这个字好在哪里吗?(2分)
答:
8.读了这首诗,你认为那位“拟归”的客人会留下来吗?请结合你对诗歌理解谈谈理由。(2分)
答:
参考答案:
7.我认为“弄”字用的好的理由是:“弄”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山中景色迷人(美丽)和万物的'生机勃勃。(2分)
8.我认为“拟归”的客人会留下,理由:因为山中不仅景色迷人,而且山中人热情好客,留意甚浓,使人无意离开。(2分)
《山中留客》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答: “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 “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
2.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人高人一筹之处.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弄”字对于表达“留客”这一主题最有意义,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诗人用一“弄”字,不仅赋予山光物态以人性,而且显示了其蓬勃生机和充沛活力;而“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奇斗艳,足见其景色的诱人和迷人,此句诗意在于使来客回心转意,与诗人同享山水之乐。
二:
①谈谈你对首句的理解:
答:首句属于正面描写,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山,春天的万物,生机无限,惹人向往,引人入胜。
②谈谈三四句诗人是怎样挽留客人的:
答:纵然是晴和天气,没有那“留客之雨”,但那山之深处“空翠湿人衣”的游赏之乐,那云之深处的赏玩之愉,又有谁割舍得了?又有谁能毅然离去?诗人就是用这样委婉这样深挚地情意挽留住想要离去的朋友的!
三:
(1)首句中“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诗人是怎样描绘春景的?
(4)分析诗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
(1)“弄”本意是“卖弄”,而在此却有“起舞弄清影”中的“弄”之意,一个“弄”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2)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对客人的挽留之意。
(3)诗人人描绘了一幅“山光”、“物态”交
相辉映,生机盎然的春景图,然后创设了一种天气晴朗,云烟缥缈,水气蒙蒙的意境。
(4)生活中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退缩或止步不前,而应克服困难,积极进取。
5.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3分)
A.第一句写山中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
B.第二句劝客人不要因山中出现薄云便准备离开。
C.第三句告诉客人山中很快就要转晴,不会下雨。
D.第四句说春山深处雨雾很重,难免会沾湿衣裳。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3分)
A.诗中用一“弄”字,拟人化地表现了春山景物的生动情态。
B.诗中用“纵使......亦......”句式,强调春山多云雾的特点。
C.诗中深切表达了诗人的留客之意,却没出现一个“留”字。
D.诗中句句写景,以动写静,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水的`情致。
翻译:
春光灿烂,天地万物竞相展现出自己的绝妙之处,是如此的令人沉醉。客人啊,切莫因天色微暗便有了回去的打算。因为即使是在毫无雨意的晴朗天气里步入云雾深处,那水气也一定会打湿你的衣衫。
赏析
《山中留客》,唐代张旭(675年—约750年)诗作。诗云:“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首诗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山中留客》这首诗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真切的为我们描绘了山光物态,展示了山中的美好景象:这里春光明媚,山石草木沐浴在春晖之中,自由自在地展示着各自的风采,一个“弄”字显示出山光物态的美妙可爱,把山光物态写活了;这里云雾缭绕,如同虚无缥缈的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那么,不管谁来到了这里,听了主人的如此的挽留,又怎么会舍得离开呢?故此诗虽题为“留客”,实则不仅仅是“留客”,而是在对客人的一番挽留之中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清妙自然而又恬淡秀润,耐人寻味,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重点是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诗人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
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所以这开头的一句在表现上、在结构上都是值得细味的。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
客人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诗人以退为进,天晴又怎样呢?“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 “入云深处”四字,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人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杜牧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李白
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农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栏干。
杜甫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春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骆宾王
春晚
从李长史游开道林故山
幽寻极幽壑,春望陟春台。
云光栖断树,灵影入仙杯。
古藤依格上,野径约山隈。
落蕊翻风去,流莺满树来。
兴阑荀御动,归路起浮埃。
赋得春云处处生
千里年光静,四望春云生。
椠日祥光举,疏云瑞叶轻。
盖阴笼迥树,阵影抱危城。
非将吴会远,飘荡帝乡情。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
杜审言
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王湾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孟浩然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刘脊虚
阙题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隋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李商隐
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春雨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腕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杜荀鹤
春(gong)宫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刘禹锡
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浪淘沙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王维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钱起
赠阙下裴舍人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皇甫冉
春思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天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孟浩然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白居易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韦应物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韩翃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刘方平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韦庄
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无名氏
杂诗
尽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复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渡,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苏轼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晏殊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寓意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王禹偁
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春居杂兴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寇准
绝句
渺渺烟波隔千里,白苹香散东风起。
日落汀州一望时,愁情不断如春水。
春昼偶书
白昼偶城芳草梦,起来幽兴有谁知。
风帘不动黄鹂语,坐见亭花日影移。
欧阳修
细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人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丰乐亭游春之一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丰乐亭游春之二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苏舜卿
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见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初晴游沧浪亭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曾巩
城南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王令
春游
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
晚春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渰渰
渰渰轻云弄落晖,坏檐巢满燕来归。
小园桃李东风后,却看杨花自在飞。
程颢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为偷闲学少年。
黄庭坚
春近
亭台经雨压尘沙,春近登临意气佳。
更喜轻寒勒成雪,未春先放一城花。
秦观
春日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周邦彦
春雨
耕人扶耒雨淋,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唐庚
粞禅暮归书所见
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
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
徐俯
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晁冲之
春日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番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近,争随流水趁桃花。
李清照
春残
春残何事苦相思,病里梳头恨发长。
粱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李弥逊
春日即事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至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陈与义
春寒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朱淑真
问春
春到休论旧日情,风光还是一翻新。
莺花有恨偏供我,桃李无言只恼人。
粉泪洗甘清瘦面,带围宽尽小腰身。
东君负我春三月,我复东君三月春。
伤春
阁泪拋诗卷,无聊久独亲。
客情方惜别,心事已伤春。
柳暗轻笼日,飞花扮掩尘。
莺声惊蝶梦,唤起旧愁新。
恨春
一篆烟轻系臂香,闲看书册旧牙床。
莺声冉冉来深院,柳色阴阴暗化墙。
眼底落红千万点,脸边新泪两三行。
梨花细雨黄昏后,不是愁人也断肠。
暮春有感
倦对飘零满径花,静闻春水闹鸣蛙。
故人何处草空碧,撩乱寸心天一涯。
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范成大
碧瓦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横塘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朱熹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叶绍翁
游园不值
鹰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吴仲孚
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志南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曹豳
暮春
门外无人论落花,绿荫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春草池塘独听蛙。
虞似良
横溪堂春晓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王雱
绝句
一双燕子语帘前,病客无憀尽日眠。
开遍杏花人不到,满庭春雨绿如烟。
欧阳修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琱鞍游治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陈师道
春怀示邻里
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著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秦观
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望海潮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忆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喈!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周邦彦
兰陵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贺铸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李清照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辛弃疾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欧阳炯
清平乐
春来街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
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撩乱,非干春梦无凭。
★ 描写春天的诗词
★ 春天的诗词
★ 描写清明节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