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试题(共含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eckham07”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考的必考内容。同学们学习过程中可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强化记忆:
[ 能量流动的过程]
有关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需要牢记以下三点: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生物体的遗体残骸是分解者能量的来源。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
C.系统内伴随物质循环的能量转移过程
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
解析 熟记能量流动的概念,理解能量流动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可以根据下图理解能量流动过程。
[呼吸作用][分解者][太阳能→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呼吸作用]
答案 C
点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沿着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由一种生物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由于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所以能量的流动过程是伴随着物质的循环而进行的,明确以上内容,防止出现ABD选项中知识理解错误造成的干扰。
[ 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能量流动有着一个计算的办法,用公式表达为:
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例2 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⑥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分解者][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①][②][③][④][⑤][⑥]
A.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答案 B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 ;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 。
(2)根据(1)的食物网可推知,甲乙种间关系是捕食;题干已声明所列数据不包括分解者,而戊属于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因此其余生物包括丁在内均为消费者。
(1)能量流动的源头:太阳光能
(2)能量流动的输入起点:(光→生物群落)
①相关生理过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
②输入的总值: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光能总值。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从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体内以后开始的。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全部生产者所固定下来的太阳能的总量,而不是被我们观察到生产者的那部分生物量。
流入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在进行同化作用过程中所同化的物质中所含有的能量总量。消费者粪便中所含有的能量未被消费者所同化,故不能计入排便动物所同化物质中的能量。
(3)能量的传递
①传递的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
②传递途径: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传递效率:10%-20%(定量分析是研究能量流动的关键)
此含义是指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到下一营养级。如果按20%这一最高效率计算,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为100%,第二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20%……第n个营养级所能获得的能量是第一营养级的1/5n-1(若按传递效率10%计算,其计算公式为1/10n-1)
④能量传递特点:
单向流动:能量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能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第一,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能倒流,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二,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以细胞呼吸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
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第一,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一部分能量(ATP、热能);
第二,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或生物的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分解者。食物的营养级越多,能量损耗越大。
第五营养级生物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仅相当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总量的0.16%,已无法满足该营养级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因此食物链的长度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一山不能容二虎,道理即此。
(4)能量的利用和散失:
输入该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其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似散失了;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体内的有机物中。
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随着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被下一营养级摄入体内,流入下一营养级(除最高营养级),还有一部分暂时没有被该生态系统利用。
①散失能量的形式:热能(对生物群落而言,相当于能量的输出)
②散失能量的产生: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而产生的能量,一部分形成ATP被生物利用,另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到无机环境中。
(5)能量流动中能量形式的变化:
太阳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而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即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特征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显然的特征是单向流动和和逐级递减。
1、单向流动: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从首先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一样不能逆向流动。这是由于生物长期进化所形成的营养结构确定的'。似狼捕食羊,但羊不能捕食狼。
2、逐级递减是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后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能量在沿食物网传递的均匀效率为10%~20%,即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
能量流动的特征
单向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由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能倒流。这是因为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的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是长期自然筛选的结果。
另外,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无法再利用,即能量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这是因为各营养级的生物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而且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还有一部分能量会流入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高中生物教案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
纵观04―07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但近三年来天津卷涉及较少。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来突出重点。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教师详解、学生分析来强化知识,突破难点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授课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技巧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一、教学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生物说课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第三部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纵观04—07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但近三年来天津卷涉及较少。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来突出重点。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教师详解、学生分析来强化知识,突破难点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授课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技巧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本身对本部分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对高考题有个正确的认识,理解高考的重难点及试题的难易程度。
六、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主要分为“基础知识复习”、“巩固练习”、“走近高考”三个版块,
1、基础知识复习
由于本节知识相对较简单,内容明了,在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复习的作业,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采用了提问和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分别复习了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首先学生回答了能量流动的概念并从概念推出了能量流动的过程。在复习过程时,教师利用大屏幕出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让学生以概念为主轴,按照“输入、传递、散失”的顺序复习能量流动的过程。同样根据这幅图让学生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和传递效率同时带出能量金字塔的概念并拓展讲解了生态金字塔的形态和意义。最后教师设问,学生回答,复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研究意义。在这个复习过程中教师也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了检查。
2、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穿插在基础知识复习的各版块中,选取了一些和本节知识密切相关且难度适中的习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在复习完能量流动的过程后,选择了如下习题:
(1)、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及能量流动图解,回答问题。
①图中D表示太阳能。
②图中各营养级通过A呼吸作用被消耗,通过B分解者利用,而B又通过C呼吸作用被消耗。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
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的全部能量
B.当狼捕食兔子并经同化作用合成了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了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
(3)、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107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A ]
A.0kJ B.106kJ C.2×106kJ D.106~2×106kJ
在复习完能量流动的特点后,选择如下习题:
(1)、假设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第三和第四营养级的消费者所获得能量分别为 [B ]
A.0.8%和0.8% B.4%和0.8% C.4%和4% D.20%和4%
(2).假设右图所示食物网中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N,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人获得的能量[ C]
A.等于0.1N B.等于0.01N C.小于0.1N D.多于0.1N
(3)、具有三个营养级的能量金字塔,最上层的体积是最下层的 [D ]
A.10%~20% B.0.1%~1% C.1%~2% D.1%~4%
这些习题的跟进练习,使学生们较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也澄清了一些模糊概念,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3、走近高考
由于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高考,学生的兴趣焦点也集中在高考,所以设计了这一部分。向学生介绍近几年高考涉及能量流动这一部分的题型和出题方向以及解题策略。并且总结了近几年的相关高考题和模拟题进行练习,对知识加以巩固。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找出每道题的关键词和关键点,加强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讲解,争取使学生做到不但“做会题”,而且“会做题”。所总结的高考及模拟题列举如下:
三、教学
讲述法、探讨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思考回答,提示。
【提示】应该先吃鸡,再吃玉米(即选择1)。若选择2,则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能量逐级递减,最后人获得的能量较少。
【问题】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再次的思考。
【板书】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讲述(1)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这是生态系统繁荣的基础。注意: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才是能够为下一营养级消费的能量。所以,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植物的多少决定了生物种类和数量。在气候温暖、降雨充沛的地方,植物格外繁茂,各种生物就会非常繁荣,热带雨林就是这样的情况;在气候寒冷、降雨很少的地方,植物很难生长,各种生物的数量都很少,显得荒凉而冷寂;(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3)生物的`遗体残骸是分解者能量的来源。
【思考与讨论1】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
1.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后,一部分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体有机物)中,而另一部分被利用、散发至无机环境中,两者之和与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相等。
2.不能,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板书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分析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1和2
营养级 流入能量 流出能量
(输入后一个营养级) 出入比
生产者 464.6 62.8 13.52%
植食性动物 62.8 12.6 20.06%
肉食性动物 12.6
分解者 14.6
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而为分解者所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能进入(未被捕食)下一营养级。所以,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讲述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生物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才能维持生存;在生物获得的能量中只有一部分贮存于生物体内;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而能量相同的食物,动物性食品比例越高,意味着消耗的总能量越多。
〖板书能量流动的特点:
1.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2.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一般情况下,也是金字塔形。但是有时候会出现倒置的塔形。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生产者(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会不断地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刻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量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量。当然,总的来看,一年中流过浮游植物的总能量还是比流过浮游动物的要多。与此同理,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会发生倒置。
【板书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思考与讨论】2学生思考回答 高中物理,老师提示。
【提示】“桑基鱼塘”的设计理念是从人类所需出发,通过能量多级利用,充分利用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提高生产效益。
【调查参考】调查点:稻田生态系统
组成成分: (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 生产者: 水稻、杂草、浮游植物等;(3)消费者:田螺、泥鳅、黄鳝、鱼、青蛙、浮游动物、昆虫、鸟类等;(3)分解者:多种微生物。
【问题提示】
1.生产者主体是水稻,其他生产者有杂草、浮游植物等。农民主要通过喷洒除草剂,或人工除草的方式抑制杂草的生长。
2.初级消费者有:田螺、浮游动物、植食性昆虫、植食性鱼、鸟类等。一般而言,植食性昆虫和鸟类等往往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田螺、植食性鱼数量较多时也会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农民采取喷洒农药、竖稻草人等措施防止或减少这些动物的危害。
3.次级消费者有:泥鳅、黄鳝、肉食性鱼、青蛙等。一般而言,这些消费者对水稻生长利大于害。农民通过禁捕,或适量放养等措施,实现生态农业的目标。
5.农民对秸秆的传统处理方式有焚烧或填埋等;现代农业提出了综合利用思想,例如,秸秆可作为多种工业原材料,还可以用来生产沼气,以充分利用其中的能量。
6.主要通过合理密植的方法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
7.通过稻田养鱼等措施,实现立体化生态农业;通过建造沼气池,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技能训练分析和处理数据】
【提示】这些玉米的含碳量折合成葡萄糖是6 687.5 kg,计算公式是(12+18)/12×2 675,这些葡萄糖储存的能量是1.07×1011 kJ(计算公式是EG=MG×1.6×107);
这些玉米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3.272×1010 kJ(计算公式为ΔE呼=ΔMG×1.6×107);
这些玉米在整个生长季节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1.397 2×1011 kJ(计算公式为E固=EG+ΔE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所固定太阳能的比例是23.4%;
这块玉米田的太阳能利用效率是1.64%(计算公式为η=1.397 2×1011/8.5×1012)。
【小结见板书】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
基础题
1.A。2.D。3.B。
拓展题
⑴略(2)图b所示生态系统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还有一部分可以以生活能源或食物中能的形式被人类再度利用,因此,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充分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2.不能。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物质总是由有序朝着无序的方向(熵增加)发展。硅藻能利用获取的营养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作用释放能量,依靠能量完成物质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化,维持其生命活动。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第三部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纵观04—07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但近三年来天津卷涉及较少。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来突出重点。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教师详解、学生分析来强化知识,突破难点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授课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技巧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本身对本部分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对高考题有个正确的认识,理解高考的重难点及试题的难易程度。
六、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主要分为“基础知识复习”、“巩固练习”、“走近高考”三个版块。
1、基础知识复习
由于本节知识相对较简单,内容明了,在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复习的作业,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采用了提问和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分别复习了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首先学生回答了能量流动的概念并从概念推出了能量流动的过程。在复习过程时,教师利用大屏幕出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让学生以概念为主轴,按照“输入、传递、散失”的顺序复习能量流动的过程。同样根据这幅图让学生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和传递效率同时带出能量金字塔的概念并拓展讲解了生态金字塔的形态和意义。最后教师设问,学生回答,复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研究意义。在这个复习过程中教师也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了检查。
2、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穿插在基础知识复习的各版块中,选取了一些和本节知识密切相关且难度适中的习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在复习完能量流动的过程后,选择了如下习题:
(1)、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及能量流动图解,回答问题。
①图中D表示太阳能。
②图中各营养级通过A呼吸作用被消耗,通过B分解者利用,而B又通过C呼吸作用被消耗。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
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的全部能量
B.当狼捕食兔子并经同化作用合成了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了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
(3)、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107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A ]
A.0kJ B.106kJ C.2×106kJ D.106~2×106kJ
在复习完能量流动的特点后,选择如下习题:
(1)、假设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第三和第四营养级的消费者所获得能量分别为 [B ]
A.0.8%和0.8% B.4%和0.8% C.4%和4% D.20%和4%
(2).假设右图所示食物网中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N,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人获得的能量[ C]
A.等于0.1N B.等于0.01N C.小于0.1N D.多于0.1N
(3)、具有三个营养级的能量金字塔,最上层的体积是最下层的 [D ]
A.10%~20% B.0.1%~1% C.1%~2% D.1%~4%
这些习题的跟进练习,使学生们较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也澄清了一些模糊概念,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3、走近高考
(重庆理科综合).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
A 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 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 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 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广东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05上海,9)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源于( D)
A光合作用B高能化学键C绿色植物D太阳光能
(20全国卷)一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B )
A.a=b+d B.a>b+d C.a
(2019、上海)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8872百万千焦,但其中118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
请回答: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13.5%,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20%
(2019上海)、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若蛇增加1g体重,至少要消耗植物 ( D )
A.1000g B.500g C.250gD.125g
(04上海,21)如果一个人事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食肉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D)
A10千克B28千克C100千克D280千克
(2019年广东卷)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类的个体数比例关系如图所示。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的是(选项方框面积表示能量的大小) ( C )
(06湖北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 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
B 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C 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得到的能量越少
D 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一些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
(2019黄冈模拟)假设在一段时间内,某个生态系统的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B,全部分解者利用能量总值为C。那么A、B、C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C )
A A>B=C B A=B+C C A>B+C D A
(04杭州模拟)若食物链中,生产者固定总能量为10000千焦,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流动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为( A )
A10千焦B1千焦C100千焦D1000千焦
七、板书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板书列举了本节的知识结构框架,可以使学生简单明了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加深记忆。板书设计如下: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概念:
能量的输入、传递、散失的过程
二、过程:
输入: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传递:沿食物链(网)逐级传递
呼吸作用消耗
散失
流入分解者
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摄入量—粪便量
三、特点:
1、单向流动
2、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四、研究目的:
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八、作业布置
在课上将发给学生的练习题选取一部分进行精讲,剩下的一部分留作课下作业。
九、课后反思
这节课复习的知识比较简单,所以在设计时就定下了以复习知识为辅,以做题为主的方针。在几位老师的建议下,上课时适当压缩了复习的时间,精简了语言,所以这节课留给学生做题的时间还是比较充分的,符合原先的设计。此外在复习的方式上也加以了改进,主要以学生为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较好。但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还略显冗长,不够精炼;在讲解习题时,有时讲解的方法还不够实用,解题技巧的讲解仍需加强,此外在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时,还应加强应变能力。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就是我的说课稿,谢谢大家。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使用了教材上的问题探讨作为课题引入,激起学生的大讨论,而面对学生的各种想法,并没有直接给出合理的`答案和解释,从而充分激发学主动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例如,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时,以生活中常见的玉米→母鸡→人为例,学生开展讨论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结束后利用投影,将讨论得出的一部分归纳结果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由学生自己互相取长补短,从中体会分析的方法。在学生明确了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的去向后,让学生用模型图构建能量流动的模式图。在学习“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定量分析后,要求学生总结能量流动特点,并且对自己完成的模型图进行修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生活动、讨论较多,课堂时间掌控不够理想,有点前松后紧。 在对能量金字塔模型解释不到位,每一层代表该营养级的全部生物,不光是一种生物,强调后可能部分学生还是认识不到位。
高一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讨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应该先吃鸡,再吃玉米(即选择1)。若选择2,则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能量逐级递减,最后人获得的能量较少。
〖问题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再次的思考。
〖板书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讲述(1)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这是生态系统繁荣的基础。注意: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才是能够为下一营养级消费的能量。所以,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植物的多少决定了生物种类和数量。在气候温暖、降雨充沛的地方,植物格外繁茂,各种生物就会非常繁荣,热带雨林就是这样的情况;在气候寒冷、降雨很少的地方,植物很难生长,各种生物的数量都很少,显得荒凉而冷寂;(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3)生物的遗体残骸是分解者能量的来源。
〖思考与讨论1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后,一部分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体有机物)中,而另一部分被利用、散发至无机环境中,两者之和与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相等。
2.不能,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板书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资料分析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1和2
营养级 流入能量 流出能量
(输入后一个营养级) 出入比
生产者 464.6 62.8 13.52%
植食性动物 62.8 12.6 20.06%
肉食性动物 12.6
分解者 14.6
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而为分解者所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能进入(未被捕食)下一营养级。所以,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讲述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生物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才能维持生存;在生物获得的能量中只有一部分贮存于生物体内;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而能量相同的食物,动物性食品比例越高,意味着消耗的总能量越多。
〖板书能量流动的特点:
1.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2.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一般情况下,也是金字塔形。但是有时候会出现倒置的塔形。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生产者(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会不断地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刻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量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量。当然,总的来看,一年中流过浮游植物的总能量还是比流过浮游动物的要多。与此同理,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会发生倒置。
〖板书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思考与讨论2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桑基鱼塘”的设计理念是从人类所需出发,通过能量多级利用,充分利用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提高生产效益。
〖调查参考调查点:稻田生态系统
组成成分: (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 生产者: 水稻、杂草、浮游植物等;(3)消费者:田螺、泥鳅、黄鳝、鱼、青蛙、浮游动物、昆虫、鸟类等;(3)分解者:多种微生物。
〖问题提示1.生产者主体是水稻,其他生产者有杂草、浮游植物等。农民主要通过喷洒除草剂,或人工除草的方式抑制杂草的生长。
2.初级消费者有:田螺、浮游动物、植食性昆虫、植食性鱼、鸟类等。一般而言,植食性昆虫和鸟类等往往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田螺、植食性鱼数量较多时也会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农民采取喷洒农药、竖稻草人等措施防止或减少这些动物的危害。
3.次级消费者有:泥鳅、黄鳝、肉食性鱼、青蛙等。一般而言,这些消费者对水稻生长利大于害。农民通过禁捕,或适量放养等措施,实现生态农业的目标。
5.农民对秸秆的传统处理方式有焚烧或填埋等;现代农业提出了综合利用思想,例如,秸秆可作为多种工业原材料,还可以用来生产沼气,以充分利用其中的能量。
6.主要通过合理密植的方法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
7.通过稻田养鱼等措施,实现立体化生态农业;通过建造沼气池,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技能训练分析和处理数据
〖提示这些玉米的含碳量折合成葡萄糖是6 687.5 kg,计算公式是(12+18)/12×2 675,这些葡萄糖储存的能量是1.07×1011 kJ(计算公式是EG=MG×1.6×107);
这些玉米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3.272×1010 kJ(计算公式为ΔE呼=ΔMG×1.6×107);
这些玉米在整个生长季节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1.397 2×1011 kJ(计算公式为E固=EG+ΔE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所固定太阳能的比例是23.4%;
这块玉米田的太阳能利用效率是1.64%(计算公式为η=1.397 2×1011/8.5×1012)。
〖小结见板书。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
基础题
1.A。2.D。3.B。
拓展题
⑴略(2)图b所示生态系统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还有一部分可以以生活能源或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被人类再度利用,因此,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充分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2.不能。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物质总是由有序朝着无序的方向(熵增加)发展。硅藻能利用获取的营养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作用释放能量,依靠能量完成物质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化,维持其生命活动。
★ 流动党员学习心得
★ 流动党员思想汇报
★ 流动儿童工作计划
★ 流动的反义词
★ 流动的忧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