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语文真题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别给我出难题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北京高考语文真题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共含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别给我出难题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北京高考语文真题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篇1:北京高考语文真题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共18分)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钜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一项是(两分)

至.公也

A.到达 B.极、最 C.至于 D.导致

忍.所思以行大义

A.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2分)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不与起子而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儿子而传给了舜。

B.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 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 此所以禁伤杀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12.请把第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13.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4分)

晋平公 祁黄羊

14.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

平公曰“善。”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3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5题。(共6分)

15.《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

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

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的不同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9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 “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7.词作开篇几句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v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

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也曾写

到:“,。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2分)

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词中“惟翁醉中知

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 “醉

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寄

情山水的名句。(2分)

19.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所表现的情怀有

何不同?(6分)

篇2:北京高考英语真题及答案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英语(北京卷)

本试卷共16页, 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听力理解(共三节:30 分)

第一节(共 5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7.5 分)

听下面 5 段对话,每段对话有一道小题,从每题所给的 A、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听完每段对话后, 你将有 10 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你将听一遍。

例: What is the man going to rend?

A. A newspaper

B. A magazine

C. A book

答案是 A

1. What juice does the man order?

A. Lemon B. Apple C. Orange

2. What subject does the man like best?

A. History. B. Biology. C. Chemistry.

3. Where is the woman from?

A. Britain. B. Russia. C. America.

4. What kind of student bus pass does the woman want?

A. Weekly. B. Monthly. C. Yearly.

5.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going to nuy for Mary’s birthday?

A. A bicycle. B. A pen. C. A book.

第二节(共 1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15 分)

听下面 4 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道小题,从每题所给的 A、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 5 秒钟的时间阅读每小题。听完后,每小题将给出 5 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

白你将听两遍。

听第 6 段材料,回答第 6 至 7 题。

6. What’s wrong with the woman ?

A. She has a cough. B. She has a headache. C. She has a fever.

7. How long is the medicine for?

A. One day. B. Two days. C. Three days.

听第 7 段材料,回答第 8 至 9 题。

8. What does the woman need?

A. Some ink. B. A printer. C. Some paper.

9. What problem does the man have?

A. He can’t send a text message..

B. He can’t hear the woman clearly.

C. He can’t be back to the office soon.

听第 8 段材料,回答第 10 至 12 题。

10. What does the woman plan to do at first?

A. To stay at home. B. InTo eat out. C. To see a film.

11. When will the two speakers meet?

A. At 11:oo am.. B. At 2:00 pm. C. At 4:00 pm.

12. What is the man trying to do?

A. To introduce a new pizza to the woman.

B. To remind the woman to relax herself.

C. To invite the woman to see a movie.

听第 9 段材料,回答第 13 至 15 题。

13. When did the family visit the Design Museum?

A. On Friday. B. On Saturday. C. On Sunday.

14. How did the family go to Hyde Park?

A. On foot. B. By taxi. C. By tarin.

15. What is the speaker mainly talking about?

A. Amazing attraction in London.

B. A four-day trip to London.

C. A dream about London.

第三节(共 5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7.5 分)

听下面一段对话,完成第 16 至 20 五道小题,每小题仅填写一个词,听对话前,你将有 20 秒钟的时间阅读试 题,听完后你将有 60 秒钟的作答时间。这段对话你将听两遍。第二部分:知识运用(共两节,45 分)

第一节 单项填空(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

从每题所给的 ABCD 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例:It’s so nice to hear from her again. , we last met more than thirty years ago.

A. What’s more B. That’s to say

C. In other words D. Believe it or not

答案是 D。

21. Some animals carry seeds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______ plants can spread to new places.

A. so B. or

C. for D. but

22. ---Hi, let’s go skating.

--- Sorry, I’m busy right now. I _______ in an application form for a new job.

A. fill B. have filled

C. am filling D. will fill

23. Jane is in a hurry because the train to the airport leaves _______ half an hour.

A. by B. in

C. for D. until

24. __ carefully if any change occurs when doing experiments in the lab..

A. Observe B. To observe

C. Observed D. Observing

25. Last night, there were millions of people _______ the opening ceremony live on TV.

A.watch B. to watch

C. watched D. watching

26. I borrow the book Sherlock Holmes from the library last week, ______ my classmates recommended to me..

A.who B. which

C. when D. Where

27. ________ I have a word with you? It won’t take long.

A. Can B. Must

C. Shall D. Should

28.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______ before we are ready for a long stay on the Moon.

A. solving B. solved

C. being solved D.to be solved

29. _______ the forest park is far away, a lot of tourists visit it every year.

A. As B. When

C. Even though D. In case

30. The best moment for the football star was _______ he scored the winning goal.

A. where B. when

C. how D. why

31. --- What time is it?

--- I have no idea. But just a minute, I ______ it for you.

A. check B. checked

C. will check D. would check

32. I found the lecture hard to follow because it _______ when I arrived.

A. started B. was starting

C. would start D. had started

33. Some people believe _______ has happened before or is happening now will repeat itself in the future.

A. whatever B. whenever.

C. whereever D. however

34. We __________ back in the hotel now if you didn’t lose the map.

A. are B. were

C. will be D. would be

35.The film star wears sunglasses. Therefore, he can go shopping without ______..

A. recognizing B. being recognized

C. having recognized D. having been recognized

第二节 完形填空(共 2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阅读下面短文, 掌握其大意,从每题所给的 A、B、C、D 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讲该项 涂黑。

The Fitting-in of Suzy Khan

The first time I saw Suzy Khan, I knew I had to help her. She was really small for her age of 12. The boy in my class often 36 about her and laughed their heads off. She would open a book, pretending to read, with tears dropping on the open page.

All I knew was that she was an orphan (孤儿) from Africa. She had just been adopted by a family in town who 37 that the best way for her to learn American ways of life was to be with american kids. I looked down at this 38 girl and promised myself that somehow I would help her.

But how could I help her 39 in with us? There had to be a 40 .

One day, when I went into the classroom, I saw that Suzy had 41 her geography book to a picture of a train, and in her notebook, she had made a(n) 42 copy.

I was surprised and thought that she could do something in the coming 43 show. So, I took her to see the art teacher, Miss Parker, and showed her what Suzy had 44 . “why, it’s wonderful,” said Miss Parker, who then showed us a poster she had painted 45 the talent show. “I need more of these, but I just don’t have enough 46 . Could you help me, Suzy?”

On the day of the talent show, Suzy’s 47 were everywhere ---- all over the hall and all over the school, each one different.

“And finally,” said Mr Brown, the schoolmaster, at the end of the show, “we have a (n) award. I’m sure you’ve all noticed the wonderful posters.” Everyone nodded. “One of our own students 49 them.”

I could hear everyone whispering. “Who in our school could draw 50 well?”

Mr. Brown waited a while before saying, “ 51 this student worked so hard on the posters, she deserves a 52 ,too. Our mystery(神秘) artist is our new student ---- Suzy Khan!”

Mr. Brown thanked her for all the wonderful posters and gave her a professional artist’s set. “Thank you,” she cried.

I 53 , at that time when I was looking at her excited face, she’d probably never 54 anything in her whole life.

Everyone started to 55 their hands. Suzy Khan gave them a shy smile and the applause was defening. I knew then Suzy was going to ne all right.

36. A. joked B. cared C. trains D. worried

37. A. reported B. decided C. complained D. questioned

38. A. rich B. proud C. tiny D. popular

39. A. come B fall C. fit D. tie

40. A. manner B. pattern C. choice D. way

41. A. read B. taken C. opened D. put

42. A. free B. perfect C. final D. extra

43. A.are B.talk C.quiz D. talent

44. A. colored B. written C. carved D. drawn

45. A. at B. after C. for D. around

46. A. room B. time C. paper D. interest

47. A. gifts B. books C. photos D. posters

48. A. special B. academic C. national D. rayal

49. A. painted B. found C. printed D. collected

50. A. very B. that C. quite D. too

51. A. If B. Though C. Unless D. Since

52. A. prize B. rank C. rest D. place

53. A. replied B. realized C.remembered D. regretted

54. A. offered B. valued C. owned D. controlled

55. A. clap B. wave C. raise D. shake

篇3:北京高考语文试卷真题

高考真题语文 (北京卷)

1—、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 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 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中约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工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飞驰。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 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C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取材于干靓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一项是(3分)

A生物种类以非正常速度消失。B大量动植物濒临灭绝。C物种分布发生大范围变化。D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活。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B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来凸显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严重程度。C生态学者关注的焦点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给人类带来哪些损失。D这则材料反映了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担忧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分值: 6分 查看题目解析 >

2材料二

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环境有着不可思议的适应力。

科学家正努力揭示各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坦白说,部分物种对这种极端约束适应能力之强着实令人惊叹。”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奥利维耶?切普图评论道。“这其中不仅存在微观进化,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宏观进化。”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论研究员曼诺?希尔图森说,“我们在城市观察到的进化,其速度接近理论上的最大值,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联合国预计21世纪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快车道: 2030年,全球城市面积将达140万平方千米;到2050年,城市居民将新增25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50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

的确,城市中生物进化的各类实证开始涌现,水泥路旁、大楼脚下、阳台边缘、地铁站楼梯等,无处不在。繁衍在城市地铁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蛰,相较于鸟类的血液,它们现在明显偏好哺乳动物;它们与其他蚊子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除了野生物 种和家养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

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

(取材于吴苏妹编译的相关文章)

3. 材料二说,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相比,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更多。下列对其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市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栖居地。B城市中的生物得到了精心保护。C城市中有持续性的水源和食物。D城市的冬季温度一般比乡村高。4.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分析了城市环境特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B材料二的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C两则材料中关于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的看法是一致的。D两则材料中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分值: 6分 查看题目解析 >

3材料三

研究发现,每个物种每一次成功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会有多个物种在当地消失;而一个物种若过于迅速地适应了城市生活,也意味着有众多个体要做出牺牲。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

多伦多、波士顿等城市里的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释放氰化物可抵御来自食草动物的威胁,但抗寒性会降低。而在市中心,城市高温使得积雪极易消融,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包括徒步旅行在内的人类活动,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在夜间变得更加活跃,呈现出夜行性增强的趋势。夜行性增强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习性的改变、繁殖能力的降低等。关于纽约市各公园白足鼠的研究发现,相比乡村白足鼠,城市白足鼠体内涉及脂肪酸消化的基因出现过度表达。此种进化选择极有可能与在城市中能够轻易吃到人类丟弃的油纸、吃剩的比萨饼和芝士汉堡有关。自1940年以来,意大利城市地区家蝠的颅骨体积在不断增大,这或许是受 路灯影响。路灯会吸引并聚集大量的大型昆虫,随着世代更替,咬合力强的蝙蝠越发具有优势。

城市中的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助理教授马克?约翰逊强调说:“我们观察到,一些物种在全世界大部分城市中都呈现出趋同进化。在部分城市,物种未能顺利适应,个中缘由目前还不得而知。”

(取材于赵熙熙等的相关文章)

5.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白车轴草为抵御积雪的覆盖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这与城市高温有关。B哺乳动物因夜行性增强而改变了习性,繁殖能力降低,这与人类的活动有关。C城市白足鼠可能因为吃了比萨饼等食物,涉及消化的某种基因出现过度表达。D路灯吸引并聚集了大量的大型昆虫,家蝠或因捕食它们而颅骨体积不断增大。6. 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7分)

分值: 10分 查看题目解析 >

4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9分)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 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 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 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 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不概于圣 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 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 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 糜:使……腐烂

⑥抑人事乎 抑: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 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 术:途径、原因

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文深闳杰异《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B其说多诬淫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C彼固有所逼引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D又况天地之无倪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釆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10.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 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 吾无取乎尔也

11. 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6分)

分值: 19分 查看题目解析 >

5(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7分)

12.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 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分值: 7分 查看题目解析 >

6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 —15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14. 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15. 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分值: 1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716.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① 陆游看见沈园的桃花,思绪万千:“桃花落,闲池阁。 , 。”

②唐人多爱牡丹,宋人多爱梅,周敦颐却独爱莲:“ ,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③有一位学者,化用陶渊明诗文中的“ , ”,将自己狭小的书斋命名为“容安斋”。

④ 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 , ”。

分值: 8分 查看题目解析 >

8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1题。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 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 “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 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 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 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 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 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塭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 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 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暮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 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 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 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 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 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 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 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 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 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 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 “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 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 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概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 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 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 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一 声浏亮【1】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口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 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释:【1】浏亮:明朗清晰。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B大致都在形胜之地 形胜:外形优美C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D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幽闲:清静闲适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的情感态度,不止于怀旧。B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浊有力”显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C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 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D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 历史现场,进入生活情境。19. 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B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C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D北京的“大”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20. 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 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6分)

21. 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7分)

分值: 2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9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2.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①《呐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结尾,令你印象深刻,给你带来启迪?要求:复述大致内容, 陈述理由,150字左右。

②在《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内心强大”的人,写出其“内心强大”的表现。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字左右。

③ 在《边城》《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赞美他(她)。 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150字。

分值: 10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023.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 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迀、思想文化、语言文 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 “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学习语文三“不要”

“不要一头扎在课本内”读报刊、看小说、听诗歌、看话剧、分析范文等,也是在学习语文。当然,课本应当首先学好,因为“课本是经过精选的一课之本”。

“不要一头扎在题海中”怎样有效地使用这些材料呢?林老师表示,要做精选过的练习题,认真查找丢分点,总结经验,让自己每做一套习题都有新的收获。不要做很多重复又无效的练习,那是无用功。

“不要一头扎在课堂里”不要闭门读书,要有活跃的思维,开阔的眼界。比如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社会采访可以提高写作能力;看一些经典话剧可以多了解文学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参加作文大赛、辩论大赛等能增强语文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些经验和方法

1.逆袭利器:一天的学习为了什么?

我在高中走过了极为曲折的道路。

长期的焦虑、压抑乃至抑郁迫使我有一天问了一个让我直发傻的简单问题:一天的学习为了什么?

自从想明白这个问题之后,我整个换了一个人。有关那段经历,我已经写在了文章里: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样做?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这篇文章发到知乎上,迄今已经收到上千份留言和来信。其中有一位网友的来信,把握了其中的一个核心要领。

一天的学习为了什么?

看似极其愚蠢的问题。让我想了很久很久才得到唯一确定的答案。我百分之百的确定,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进步,其他一切都是虚的。否则不如玩耍。不如各种混日子。

但是问题马上来了。我问自己:我昨天的学习进步了多少?有哪些进步?我立即发现,我根本不知道答案。这就是问题所在!如果说一天有哪些进步都不清楚,那么只表明一件事,过去接近两年的时间里,我是在糊里糊涂的学习。这或许就是我没有明显进步的根本原因。我不能确信这是不是根本原因。但是以上思维过程深深的把我震撼到了。糊里糊涂的学,不知道一天的学习进步了多少,有哪些进步,这种状态肯定是不良状态,是必须改变的。

那么究竟该怎么办?如何才能知道一天有多少进步,进步在哪里呢?我又想了一会儿。我想到的办法就是:把每一个学习收获都记下来。而且,这是唯一的办法!对此,我确信无疑。我的意思是说,没有半点儿怀疑。

这番思索过后,我就如同从长久关押着的洞穴里走了出来,重见光明。

篇4:北京高考语文试卷真题

研究发现,每个物种每一次成功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会有多个物种在当地消失;而一个物种若过于迅速地适应了城市生活,也意味着有众多个体要做出牺牲。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

多伦多、波士顿等城市里的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释放氰化物可抵御来自食草动物的威胁,但抗寒性会降低。而在市中心,城市高温使得积雪极易消融,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包括徒步旅行在内的人类活动,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在夜间变得更加活跃,呈现出夜行性增强的趋势。夜行性增强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习性的改变、繁殖能力的降低等。关于纽约市各公园白足鼠的研究发现,相比乡村白足鼠,城市白足鼠体内涉及脂肪酸消化的基因出现过度表达。此种进化选择极有可能与在城市中能够轻易吃到人类丟弃的油纸、吃剩的比萨饼和芝士汉堡有关。自1940年以来,意大利城市地区家蝠的颅骨体积在不断增大,这或许是受 路灯影响。路灯会吸引并聚集大量的大型昆虫,随着世代更替,咬合力强的蝙蝠越发具有优势。

城市中的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助理教授马克?约翰逊强调说:“我们观察到,一些物种在全世界大部分城市中都呈现出趋同进化。在部分城市,物种未能顺利适应,个中缘由目前还不得而知。”

(取材于赵熙熙等的相关文章)

5.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白车轴草为抵御积雪的覆盖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这与城市高温有关。B哺乳动物因夜行性增强而改变了习性,繁殖能力降低,这与人类的活动有关。C城市白足鼠可能因为吃了比萨饼等食物,涉及消化的某种基因出现过度表达。D路灯吸引并聚集了大量的大型昆虫,家蝠或因捕食它们而颅骨体积不断增大。6. 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7分)

分值: 10分 查看题目解析 >

4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9分)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 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 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 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 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不概于圣 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 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 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 糜:使……腐烂

⑥抑人事乎 抑: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 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 术:途径、原因

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文深闳杰异《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B其说多诬淫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C彼固有所逼引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D又况天地之无倪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釆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10.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 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 吾无取乎尔也

11. 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6分)

分值: 19分 查看题目解析 >

5(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7分)

12.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 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分值: 7分 查看题目解析 >

6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 —15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14. 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15. 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分值: 1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716.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① 陆游看见沈园的桃花,思绪万千:“桃花落,闲池阁。 , 。”

②唐人多爱牡丹,宋人多爱梅,周敦颐却独爱莲:“ ,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③有一位学者,化用陶渊明诗文中的“ , ”,将自己狭小的书斋命名为“容安斋”。

④ 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 , ”。

分值: 8分 查看题目解析 >

8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1题。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 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 “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 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 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 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 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 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塭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 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 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暮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 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 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 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 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 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 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 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 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 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 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 “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 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 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概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 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 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 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一 声浏亮【1】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口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 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释:【1】浏亮:明朗清晰。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B大致都在形胜之地 形胜:外形优美C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D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幽闲:清静闲适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的情感态度,不止于怀旧。B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浊有力”显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C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 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D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 历史现场,进入生活情境。19. 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B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C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D北京的“大”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20. 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 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6分)

21. 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7分)

分值: 2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9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2.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①《呐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结尾,令你印象深刻,给你带来启迪?要求:复述大致内容, 陈述理由,150字左右。

②在《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内心强大”的人,写出其“内心强大”的表现。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字左右。

③ 在《边城》《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赞美他(她)。 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150字。

分值: 10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023.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 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迀、思想文化、语言文 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 “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学习语文三“不要”

“不要一头扎在课本内”读报刊、看小说、听诗歌、看话剧、分析范文等,也是在学习语文。当然,课本应当首先学好,因为“课本是经过精选的一课之本”。

“不要一头扎在题海中”怎样有效地使用这些材料呢?林老师表示,要做精选过的练习题,认真查找丢分点,总结经验,让自己每做一套习题都有新的收获。不要做很多重复又无效的练习,那是无用功。

“不要一头扎在课堂里”不要闭门读书,要有活跃的思维,开阔的眼界。比如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社会采访可以提高写作能力;看一些经典话剧可以多了解文学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参加作文大赛、辩论大赛等能增强语文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些经验和方法

1.逆袭利器:一天的学习为了什么?

我在高中走过了极为曲折的道路。

长期的焦虑、压抑乃至抑郁迫使我有一天问了一个让我直发傻的简单问题:一天的学习为了什么?

自从想明白这个问题之后,我整个换了一个人。有关那段经历,我已经写在了文章里: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样做?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这篇文章发到知乎上,迄今已经收到上千份留言和来信。其中有一位网友的来信,把握了其中的一个核心要领。

一天的学习为了什么?

看似极其愚蠢的问题。让我想了很久很久才得到唯一确定的答案。我百分之百的确定,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进步,其他一切都是虚的。否则不如玩耍。不如各种混日子。

但是问题马上来了。我问自己:我昨天的学习进步了多少?有哪些进步?我立即发现,我根本不知道答案。这就是问题所在!如果说一天有哪些进步都不清楚,那么只表明一件事,过去接近两年的时间里,我是在糊里糊涂的学习。这或许就是我没有明显进步的根本原因。我不能确信这是不是根本原因。但是以上思维过程深深的把我震撼到了。糊里糊涂的学,不知道一天的学习进步了多少,有哪些进步,这种状态肯定是不良状态,是必须改变的。

那么究竟该怎么办?如何才能知道一天有多少进步,进步在哪里呢?我又想了一会儿。我想到的办法就是:把每一个学习收获都记下来。而且,这是唯一的办法!对此,我确信无疑。我的意思是说,没有半点儿怀疑。

这番思索过后,我就如同从长久关押着的洞穴里走了出来,重见光明。

篇5:北京高考语文试题

研究发现,每个物种每一次成功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会有多个物种在当地消失;而一个物种若过于迅速地适应了城市生活,也意味着有众多个体要做出牺牲。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

多伦多、波士顿等城市里的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释放氰化物可抵御来自食草动物的威胁,但抗寒性会降低。而在市中心,城市高温使得积雪极易消融,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包括徒步旅行在内的人类活动,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在夜间变得更加活跃,呈现出夜行性增强的趋势。夜行性增强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习性的改变、繁殖能力的降低等。关于纽约市各公园白足鼠的研究发现,相比乡村白足鼠,城市白足鼠体内涉及脂肪酸消化的基因出现过度表达。此种进化选择极有可能与在城市中能够轻易吃到人类丟弃的油纸、吃剩的比萨饼和芝士汉堡有关。自1940年以来,意大利城市地区家蝠的颅骨体积在不断增大,这或许是受 路灯影响。路灯会吸引并聚集大量的大型昆虫,随着世代更替,咬合力强的蝙蝠越发具有优势。

城市中的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助理教授马克?约翰逊强调说:“我们观察到,一些物种在全世界大部分城市中都呈现出趋同进化。在部分城市,物种未能顺利适应,个中缘由目前还不得而知。”

(取材于赵熙熙等的相关文章)

5.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白车轴草为抵御积雪的覆盖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这与城市高温有关。

B. 哺乳动物因夜行性增强而改变了习性,繁殖能力降低,这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C. 城市白足鼠可能因为吃了比萨饼等食物,涉及消化的某种基因出现过度表达。

D. 路灯吸引并聚集了大量的大型昆虫,家蝠或因捕食它们而颅骨体积不断增大。

6.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7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9分)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 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 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 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 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其文深闳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 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 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 又况天地之无倪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釆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 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 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 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11.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6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7分)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 —15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 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 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 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4.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 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 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 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1题。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 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 “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 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 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 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 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 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塭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 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 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暮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 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 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 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 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 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 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 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 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 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 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 “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 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 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概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 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 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 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一 声浏亮【1】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口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 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释:【1】浏亮:明朗清晰。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

B.大致都在形胜之地 形胜:外形优美

C.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

D.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幽闲:清静闲适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的情感态度,不止于怀旧。

B. 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浊有力”显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

C. 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 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

D. 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 历史现场,进入生活情境。

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

B. 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

C. 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

D. 北京的“大”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

20.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 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6分)

21.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7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篇6:2022年高考北京卷语文真题及答案_北京卷难吗

2022年高考北京卷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试题难不难

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难度或加大,2022高考难度趋势曝光语文篇中国考试公布的2022年的高考命题导向给考生们的备考指明了方向。总体的目标,一是关注科技发展与进步,二是关注社会与经济发展,三是关注优秀传统文化。题型特点,一是举例问题灵活开放,考察考生想象能力,有多组正确答案,有多种解题方案可供选择,二是结构不良问题适度开放,考查考生对语文本质的理解,引导中学语文在语文概念与语文方法的教学中重视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三是存在问题有序开放,考察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求解题能力,再体现开放性的同时,也考查了考生思维的准确性与有序性。

北京高考语文答题注意事项和指南

如何统筹安排高考语文的考试时间

(一)、开考前5分钟准备

1、接到试卷前,排除自己的心理障碍;淡定淡定再淡定。

2、接到试卷时,细心地、在规认真地在指定定处按要求写上姓名、填涂考号、贴好条形码,然后检查试卷、答题卡是否有缺漏、破损情况。

3、如果还时间就要浏览一遍试卷,了解题目的大体框架,有一个心理准备。

(二)、开考后前40分钟,集中时间完成客观选择题

1、开考后的40分钟内,不能少于30分钟,必须要集中精力完成客观选择题。

做客观选择题的注意事项:

一是把握好时间,不能做得过快,我们都知道,做得越快错得越多。

二是把握好时间,不能做得过慢,做得过慢,犹豫不决就影响了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到后面的做题时间。

2.认真审题就成功了一半:题目起码要至少读两遍。注意题目的字眼,不能因此而做错题。

3.做题时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可在题号前打一个问号,方便检查时有目的地去检查。

4.做选择题时,必须必须在题号前写答案的选项,不能在答案选项上打打钩,或者打叉,因为这样很容易导致漏填答案,写了答案的选项之后还要检查一遍。

5.确保做完全部选择题之后,就开始填涂答案,一次性按要求规范填涂。

(三)、开考后40--90分钟的时间安排(开考后一个半小时内要完成作文以外的所有试题。)

1、考生们在答主观题时答题卡上必须书写规范,文面整洁,不允许书写潦草,乱涂乱划;

2、哪道题目就选哪个答案;

(四)、最后1个小时(作文时间)

1.要把最后55分钟花在作文上,利用大约10分钟弄清楚作文题目,在草稿上并列好提纲,然后再利用大约40分钟写成正文。

2.作文杜绝错别字,要保持卷面整洁等。如有写错的时候,错字少时可用橡皮擦,字数多时最好用直尺比在上面划一横线,不能用其他方式乱涂一通。

4.最后大约五分钟时间可以做试卷的全面检查,发现错题的及时改正。

高考结束后怎么估分

语文估分

在众多的学科中语文是最难估分的,语文中不仅有写作这一项,而且有很多的阅读理解等,但考生也不要太过担心,语文成绩是最稳定的一门课程,所以对照好选择题基本就可以参考你平时的成绩了。

到学校估分

很多学校都会组织考生到学校估分,这是因为老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估分参考意见,所以考生有时间还是尽量去学校进行估分。

篇7:广东语文高考试题真题及答案(word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陆蠡

一个初冬的薄暮,弟弟气喘吁吁地从外边跑进来,告诉我邻哥儿捉得一只鸟,长脚尖喙,头有璎冠,羽毛洁白。“大概是白鹤吧。”他说。他的推测是根据书本上和商标上的图画,还掺加一些想象的成分。我们从未见过白鹤,但是对于鹤的品性似乎非常明了:鹤是清高的动物,鹤是长寿的动物,鹤是能唳的动物,鹤是善舞的动物,鹤象征正直,鹤象征淡泊……鹤是隐士的伴侣,帝王之尊所不能屈的……

当我们看见它的时候,它的脚上系了一条粗绳,被一个孩子牵在手中,翅膀上殷然有一滴血痕,染在白色的羽毛上,她们告诉我这是枪伤。瞧它哪种耿介不屈的样子,一任孩子们挑逗,一动也不动,我们立刻便寄予很大的同情。我便请求他们把它交给我们豢养,答应他们随时可以到我家里观看,只要不伤害它。大概他们玩得厌了,便毫不为难地应允了。

我们兴高采烈地把受伤的鸟抱回来,放在院子里。复拿水和饭放在它的面前。看它不饮不食,料是惊魂未定,所以便叫跟来的孩子们跑开,让它孤独地留在院子里。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起来观看这成为我们豢养的鸟。它的样子确相当漂亮,瘦长的脚,走起路来大模大样,像个“宰相步”。它的头上有一簇缨毛,略带黄色,尾部很短。只是老是缩着头颈,用金红色的眼睛斜看着人。

昨晚放在盂里的水和饭粒,仍是原封不动。鹤是吃什么的呢?人们都不知道。书本上也不曾提起。“从它的长脚着想,它应当是吃鱼的。”弟弟也赞同我的意见。我们把鱼放在它的面前,看它认识趔趄踌躇,便捉住它,拿一尾鱼喂进去。看它一直咽下,并没有显出不舒服,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对的了,便高兴得了不得。而更可喜的,是隔了不久以后它自动到水盂里捞鱼来吃了。

从此我和弟弟的生活便专于捉鱼饲鹤了。它渐渐和我们亲近,见我们进来的时候,便拐着长脚走拢来,向我们乞食。我们时常约邻家的孩子来看我们的白鹤,向他们讲些“乘轩”“梅妻鹤子”的故事。受了父亲过分称誉隐逸者流的影响,羡慕清高的意思是有的,养鹤不过是其一端罢了。

我们始终不曾听到它长唳一声,不曾看到它做起舞的姿势。它的翅膀虽已痊愈,可是并没有飞扬他去的意思。一天舅父到我家里,在园中看到我们的鹤,他就皱皱眉头说道:

“把这长脚鹭鸶养在这里干什么?”

“什么,长脚鹭鸶?”我惊讶地问。

“是的。长脚鹭鸶,书上称为’白鹭’的。唐诗里‘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白鹭。”

“白鹭!”啊!我的鹤!

到这时候我才想到它怪爱吃鱼的理由,原来是水边的鹭啊!我失望而且懊丧了。我的虚荣心受了欺骗。我的“清高”,我的“风雅”,都随同鹤变成了鹭,成为可笑的题材了。舅父接着说:

“鹭肉怪腥臭,又不好吃。”

懊丧转为恼怒,我于是决定把这骗人的食客逐出,把冒充的隐士赶走。我拳足交加地高声逐它。它不解我的感情的突变,徘徊瞻顾,不肯离开。我拿竹帘打它,打在它洁白的羽毛上,它才带飞带跳地逃走。我把它一直赶到很远,到看不见自己的园子地方为止。

次晨踏进园子的时候,被逐的食客依然宿在远处。好像忘了昨天的鞭挞,见我走近时依然做出亲热样子。这益发触了我的恼怒。我把它捉住,越过溪水,穿过溪水对岸的松林,复渡过松林前面的溪水,把它放在沙滩上,自己迅速回来。心想松林遮断了视线,它一定认不得原路跟踪回来的。果然以后几天内园子内便少了这位贵客了。

几天后路过一个猎人,他的枪杆上挂着一只长脚鸟。我一眼便认得是我们曾经豢养的鹭。这回子弹打中了头颈,已经死了。它的左翼上赫然有着结痂的创疤。我忽然难受起来,问道:

“你的长脚鹭鸶是哪里打来的?”

“就在那松林前面的溪边上。”

“鹭鸶肉是腥臭的,你打它干什么?”

“我不过玩玩罢了。”

“是飞着打还是站着的时候打的?”

“是走着的时候打的。它看到我的时候,不但不怕,还拍着翅膀向我走近哩。”

“因为我养过它,所以不怕人。”

“真的么?”

“它左翼上还有一个伤疤,我认得的。”

“那末给你好了。”他卸下枪端的鸟。

“不要,我要活的。”

“胡说,死了还会再活么?”他又把它挂回枪头。

我似乎觉得鼻子有点发酸,便回头奔回家去。恍惚中我好像看见那只白鹭,被弃在沙滩上,日日等候它的主人,不忍他去。看见有人来了,迎上前去,但它所接受的不是一尾鱼,而一颗子弹。

(选自《美丽中国・自然卷》,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6.“我”为什么会以白鹭为“鹤”?(3分)

17.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上下文分析。(6分)

①啊!我的鹤! ②“不要,我要活的。”

18.文章为什么不以“白鹭”为标题,而以“鹤”为标题?(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罗哲文(1924-),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

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是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念念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年龄做这样的事?

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候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地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的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

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

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很难爬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点摔下去没命了。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昌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可以引用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的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

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课时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

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

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叫它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有删改)

19.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4分)

20.在古建筑保护土,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5分)

21.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在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大栌榄树是曾经生长在毛里求斯的一种珍稀树种。如今在地球上已难觅踪影。 ① ?科学家对此提出了多种假说。美国一位科学家的研究认为, ② ,而渡渡鸟在三百年钱灭绝了,因此,大颅榄树也跟着消失了;后来,有学者研究发现大颅榄树的种子不需要动物的肠胃软化也能发芽。于是,又有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假说: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了大栌榄树的消失。不过,这个假说需要进一步验证: ③ ;如果被证伪,则会被抛弃。

23. 阅读下面三副图,联系第二幅图的文字,给另两幅图配上文字,要求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进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篇8:辽宁高考语文真题试题及答案(word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 文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卡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一下,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1. 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B. 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

C. 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D. 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也许是更大的痛苦。

B. 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C. 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D. 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我们若从满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理解,就不会有幸福感。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人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并理智地区寻求快乐和幸福。

B. 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C. 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

D. 人们渴望得到幸福,但是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纯粹物质欲望的支配,丰富精神的世界,寻求心灵的满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立,徐州张益村人。以敢勇隶兵籍。靖康初,金人大入,盗贼群起,立数有战功,为武卫都虞侯。建炎三年,金人攻徐,王复拒守,命立督战,中六矢,战益厉。城始破,立巷战,夺门以出,金人击之死,夜半得微雨而苏,乃杀守者,阴结乡民为收复计。金人北还,立率残兵邀击,断其归路,夺舟船金帛以千计,军声复振。乃尽结乡民为兵,遂复徐州。

时山东诸郡莽为盗区,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会金左将军昌围楚州急,通守贾敦诗欲以城降,宣抚使杜充命立将所部兵往赴之。且战且行,连七战胜而后能达楚。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既入城休士,而后拔镞。诏以立守楚州。明年正月,金人攻城,立命撤废屋,城下然火池,壮士持长矛以待。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金人选死士突入,又搏杀之,乃稍引退。五月,兀术北归,筑高台六合,以辎重假道于楚,立斩其使。兀术怒,乃设南北两屯,绝楚饷道。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①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始受围,菽麦野生,泽有凫茨可采,后皆尽,至屑榆皮食之。

立遣人诣朝廷告急。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欲遣张俊救之,俊不肯行。乃命刘光世督淮南诸镇救楚。高宗览立奏,叹曰:“立坚守孤城,虽古名将无以逾之。”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金知外救绝,围益急。九月,攻东城,立登磴道以观,飞炮中其首,左右驰救之,立曰:“我终不能为国殄贼矣。”言讫而绝,年三十有七。众巷哭。金人疑立诈死,不敢动。越旬余,城始陷。

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入楚。为人木强,不知书,忠义出天性。善骑射,不喜声色财利,与士卒均廪给。每战擐②甲胄先登,有退却者,鄱斩之。仇视金人,言之必嚼齿而怒,所俘获磔以示众。忠义之声远近皆倾下之,金人不敢斥其名。

讣闻,辍朝,谥忠烈。

(节选自《宋史・赵立传》)

[注]①张敌万:盗贼首领。 ②擐(huàn):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六矢,战益厉 厉:激烈。

B.立率残兵邀击 邀:阻截。

C. 立介居期间,威名流闻 流:传布

D. 忠义之声远近皆倾下之 倾:钦佩

5.以下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立“敢勇”的一组是(3分)

①城始破,立巷战 ②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

③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 ④立斩其使

⑤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入楚 ⑥每战擐甲胄先登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立军事才能突出。在徐州保卫战中,他临危受命,抗击金军;绝地血战后及时整合乡民和残部的力量,击溃撤退中的敌军,收复徐州。

B.赵立为人正直,治军严明。在孤守楚州期间,虽然被金军重重围困,粮草、野菜全部吃光,但他和不下宁愿吃磨碎的榆树皮,也不扰民。

C.赵立屡建战功,威名显赫。皇帝看到他的奏章后,为他坚守孤城而感叹,认为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无法超越他。金人甚至不敢直呼其名。

D.赵立一生都怀有忠义报国之心。他痛恨金人。临终前还为自己不能继续为国杀敌而悲愤叹息。对于他的忠义,朝廷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2)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 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O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不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湖平连岸阔,风正一帆悬。 , 。

(王湾《次北固山下》 )

(2)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数学家的爱情 李伶伶

①数学家是朋友送他的绰号,因为他对数字特别敏感,数学运算得特别快。朋友都说他是数学天才。可是数学天才的爱情之路却一直不顺利。

②一次,他跟一个刚交往不久的女友去饭店吃饭,结账时却跟服务员吵了起来。那天饭钱应该是79.80元,如果服务员报出准确的数值,他也不会生气。可是服务员向他要80元。他说,不对吧。服务员说,账单上这么写的。说着把手写的账单递给他,他看账单上真写着80元,就说,你们算错账了,不是80元,是79.80元。服务员说,我们这里都是按四舍五入收费的。他说,你们怎么收费的我不管,但是你们这账确实算错了。服务员说,差两角钱还算差呀?数学家说,怎么不算差?79.8元和80元能划等号吗?服务员说他小气,数学家就跟她吵了起来。

③女友很尴尬,劝了半天劝不住他,索性走了。当晚就跟他分手了。女友觉得他为两角钱就能跟人吵一架,以后她可过不了。

④数学家很苦恼。朋友劝他别上火,说总能遇到理解他的人。

⑤后来他真遇到了一个这样的人。她是个会计,也喜欢计算,也是看到一组数字就把它们加起来算出结果。两个人在一起时总会比赛谁算得更快。跟她在一起,数学家很开心。数学家想跟她结婚,却因为一件小事又黄了。

⑥那天是情人节,数学家陪女友去逛街。看到一家新开业的咖啡厅在搞打折优惠活动,就进去了。要了两杯咖啡,又要了五样小点心。吃完去结账,看到结账的队伍排得很长。原来那天收银员有事没来,老板娘临时顶替。她不太会算账,借助计算器也算得很慢。要结账的人在旁边催她,越催她越着急,越着急越算不好。数学家见状走过去说,你要是信得过我们,我们帮你算。老板娘抬头看看数学家和他的女友,觉得他们不像坏人,就同意了。

⑦于是,数学家帮老板娘算账,女友帮核实,老板娘在旁边收钱。不一会儿,结账的队伍就消失了。剩了最后一位客人。就是这最后一个人的账,让数学家和女友出现了分歧。数学家算出客人应付182元,女友说是188元。让客人自己算,结果跟数学家一样。最后让老板娘算,老板娘算完后,看看数学家又看看他女友,说,这位先生算得对。数学家女友说,你说谎!老板娘说,我为什么要说谎?我们三个算的结果都一样,说明你确实算错了。数学家女友说,我没错,不信我重新给你算一遍。客人有点不高兴,说,你这人怎么这样?算错了还不承认。老板娘说,您别生气,我按您算的结果收钱。客人递过来200元钱,老板娘找给他18元。客人拿着找回的零钱走了。数学家女友气愤不已,她看看老板娘,又看看数学家,一句话没说就走了。数学家女友气愤不已,她看着女老板,又看看数学家,一句话没说就走了。数学家跑出去追女友。女友说,除非你承认自己算错了,否则别再来找我。数学家觉得女友不讲道理,就没再找她。

⑧女老板娘很感激数学家那天帮她算账,他再去喝咖啡时,说啥也不要钱。一来二去,两个人成了朋友,后来又成了恋人。老板娘是个年轻的单身女人,厌倦了职场的尔虞我诈,辞职开了这家咖啡厅。数学家经常来帮老板娘算账,老板娘对他的计算能力崇拜得五体投地。一年后的情人节,两个人结婚了。

⑨结婚那天,咖啡厅全体商品打八折。服务员问:开心果也打折吗?老板娘娘说,当然不打,开心怎么能打折呢?数学家觉得这话很耳熟,就问,开心果不打折,那去年怎么打了?老板娘看着数学家笑了,说,去年也没打,最后那位客人买了一碟开心果,你算账时一并打了折,所以那天的账,你当时的女友算的是对的。数学家很意外,说,那你为什么说她算错了?老板娘说,傻瓜,因为我看上你了呗。数学家很生气,说,你怎么能这样!

⑩数学家不能原谅老板娘,执意跟她离了婚。老板娘不理解,数学家为什么这么对她。

(选自《小说选刊》,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四自然段看似闲笔,其实承上启下,引导故事情节自然发展,引发阅读兴趣。

B.数学家和女友会计都乐于助人,因爱好相同而相恋,最终分手根本上是性格使然。

C.小说题目匠心独运,既是对内容的准确浓缩,又包含明显的调侃意味。

D.小说通过人物的肖像、言行、心里及环境描写,刻画了社会众生相。

E.小说通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启发读者思考爱情的真正涵义。

(2)小说第七自然段画线句子分别写到女老板和数学家女友两次“看看”,试就此对人物心理加以分析。(6分)

(3)小说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这样处理有何作用?结合作品加以分析。(6 分)

(4)数学天才为什么赢得爱情又为什么失去爱情?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你从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8分)

篇9:2022年北京高考数学试卷真题及答案

202北京高考试卷真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学习方法技巧指南

1、养成预习好习惯

要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时先以章节为单位通读课本,了解大概内容,比如插图、插图下面的标题或解说、每页底部注脚等不要疏漏。对于无法弄懂的地方,用铅笔画上记号,上课时注意听老师讲解或课前找同学讨论。对于知识点繁杂的章节,可以在纸上列一个图表,分层次讲知识点列举出来。养成超前学习的习惯:一般在一个学期刚开始,甚至在学期开始前的寒暑假,就借来课本,进行预习

2、听课要跟上老师节奏

听课时一定要跟上老师的速度。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方式,本来被动的听课变成了一种积极、互动的活动,双向交流有利于知识的吸收。上课时多问几个“为什么”,用主动的辩证思维去学习是很有用处的,下课后也要反思自己的问题。

3、有计划复习知识

要等到自己的知识相对完整的时候再进行复习,重点看自己不会的东西,不死记硬背所有知识,而是去抓住各知识点问题的实质,但不要忘记巩固自己已会的知识。

“三遍复习法”:每天晚上做作业后复习当天的东西;周末复习这周学过的东西;考前安排较多时间复习自己比较差的科目。“目录——内容——联想——目录”四部曲复习法。

4、善于总结归纳

通常说的归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归纳,二是错题归纳。归纳时可按章节和知识块进行,每一科都有专门用来归纳的笔记本。对于语文,主要归纳诗词名句、成语俗语、文言实词、虚词、病句类型、作文写法等。数理化可归纳出整个知识结构图,记清楚所学公式。英语可以按照语法分、单词等问题分类。

5、学会灵活记忆方法

把记忆的时间定在晚上,并且要在独自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是睡前把背过的东西再回忆一遍,因为睡眠时没有新的信息输入大脑,刚刚记忆的东西就能不受干扰了。

高中生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课堂笔记也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学习好方法。课堂笔记最忌讳的是记流水账,把老师讲的所有内容都一字不差的记录下来,实际上这么做的结果是适得其反,老师课堂讲解的知识,你根本啥也没有听进去,把自己等同于一个录音机了。的方式是,根据自己的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记录自己认识模糊或者完全搞不懂的内容讲解部分。

做学习规划是大家比较推崇的学习好方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知己知彼的学情分析基础上,制定一个明晰的学习规划,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去进行预习、复习,并及时进行阶段性学习总结,学习成绩进步肯定是事半功倍、功到自然成!否则,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乱来,只能是事倍功半、学习成绩会不进反退。

劳逸结合是传统的学习好方法。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用功到了一定程度上,学习效果会极差、甚至得不偿失。学会劳逸结合,“会休息的人,才更会学习”,合理安排好锻炼身体、娱乐休闲放松心情、和勤奋学习的时间,才能有个好身体、好心情、和学习好效果。整天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身体孱弱、心情乱七八糟的的学生,是无论如何也搞不好学习的!

学无常法,适合自己的才是的!

篇10:2022北京高考化学真题及答案_高考化学真题

2022年高考化学评分细则

一、化学用语规则

化学Ⅱ卷40%左右的答案要用化学用语表述,而部分同学化学用语使用不过关,且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高考评分细则对化学用语的使用要求相当严格,如:

(1)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不写反应条件扣一半的分,不配平或产物、反应物的化学式有一处写错不得分,

(2)热化学方程式不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或焓变数值不注明、计算错误、不带单位、该注明“-”号而漏写均判为不得分。

(3)将化学式写成名称、将有机物结构简式写成分子式、将离子方程式写成化学方程式均不得分。

二、化学简答与计算评分细则

部分同学不注意文字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答题时书写废话,既浪费时间又容易造成扣分,在审题过程中对试题的背景理解不透彻,答案偏离试题要求,或者书写字体潦草出现错字、白字等,而对于计算该有过程而未体现解题过程,计算结果无单位或不注意有效数字的问题,高考评分都有明确规定。

(1)简答题出现科学性错误,该空不得分;

(2)出现错别字且错别字是关键字该空不得分;

(3)简答不全面得一半分;

(4)关于实验设计的简答缺少步骤、现象和结论中的一部分,要分步得分,只能得部分分;

(5)化学计算的表达式错误或计算数据错误不给分,缺少单位扣一半分,不注意有效数字酌情减分。

三、多答案选择题的给分原则

Ⅱ卷的选择题可能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意,但答案中只要有一个错误选项则不给分,答案不完整的得相应分数。

四、不规范答题的具体表现

(1)物质的名称、化学式、结构简式等书写不准确。如要求写“化学式”,却写成结构简式;要求写“含邻二取代苯环结构”的同分异构体简式,却写成了间位或对位。

(2)基本有机物的结构式(结构简式)书写不规范。如乙烯的结构简式写成C2H4或CH2CH2。

(3)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不完整不规范,有的漏写小分子,如酯化反应方程式漏写水分子;结构简式多碳少碳、多氢少氢;化学式多上标下标等。

(4)专业用语不合要求,不清楚或出现错别字。如“消去反应”写成“消除反应”或只写“消去”;“酯化反应”写成“脂化反应”;“取代反应”写成“替代反应”。

(5)题干明确要求“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一种重要用途”,却依然用“制塑料”、“制聚乙烯”、“制乙醇”等文字表述。

(6)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必须明确用何种物质表示该反应速率;计算反应速率时,若容器的容积不是1升,不要误当成1升。

(7)对于高考Ⅱ卷中的选择、填空题,做题应慎之又慎,逐项分析,严防多选。

高考志愿填报技巧

一说到高考志愿填报就有很多家长和考生头疼。每年的高考志愿填报往往就在成绩出来的后的那几天进行填报。但是很多考生和家长对报考和上千所院校都是一无所知的,如何选择院校和专业,对他们来说艰难又茫然。但是要知道志愿填报相当重要,甚至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篇11:2022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考复习方法

注重高考的策略和技巧

其实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把所有知识点掌握,然后去考试的。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平时并不是很厉害,但往往考试会得到比较高的分数呢?那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一些,复习备考的技巧,还有应试的一些技巧。他们知道怎样复习可以提高效率。他们知道自己的短板的长处在哪里,根据实际的试卷情况,去制定一些他们应试做题的策略。比如一些综合科目是很难做完的,所以就从易到难,能得分的题目不失分,可以得分题目稳得分,难的题目尽量得分。

高考备考要坚强

要知道你是作为高考的考生,你现在的使命就是要为你的明天,为了你的理想奋斗,积极向上,不断地进步。在高考备考中,需要坚强地拿出你的勇气来克服高考中的,疲惫,无趣,痛苦,要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精神,这样才可以见到,新的光明,结出理想之花。不要轻易地放弃,要对自己的理想坚定不移,要把你的执着和顽强,运用到高考备考当中。

高考备考要科学

好好地备考,要运用最有效率,最科学的方法,踏踏实实地备考

高考要规范,注重每一个细节。

无论是从答题或是备考之中,一定要规范,要按照要求,他有什么要求,你就跟着他去做,跟着要求走,你就不会跑偏,要认真审题。另外注重细节,不要对简单的题目产生大意。

高考提分方法

明确高考要考什么

想要高考取得成功,就要知道高考要考什么,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首先你要知道它考什么?你要明确到高考究竟要考什么知识点?高考的要求是什么?题目难度对于自己来说怎么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备考。另外你要根据实际制定你的目标,你的目标是什么?有了目标才有动力,才可以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跟进,去努力进步。

高考考的是心理素质

用以往的经验来说,身边有很多同学,平时成绩很好的,但是一到大考,却往往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落榜的同学往往是因为心理素质的问题,有所欠缺,还没有认识到心理素质在高考之中,也是很重要的。除了平常的知识点复习以外,也要注意自己心理的状况。平时压力大就要学会及时宣泄抒发。平时要加强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考差了不要紧,要分析原因,找漏洞和短板,如果考好了,不要骄傲,要谦虚的学习,跟不断地进步。

2023北京新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

广东语文高考试题真题及答案(word版)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全国2卷)

高考数学真题及答案

高考试题及答案

新课标全国卷I高考语文试题(真题)

北京高考材料作文真题

新高考二卷2023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3北京新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北京高考语文真题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北京高考语文真题试题及答案完整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