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杜鹃夜啼诗词鉴赏(共含10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成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杜鹃夜啼诗词鉴赏
是你吗?
仿佛来自童年的梦。
在安静的深夜,
与微凉的风一起,
穿过半开的窗,
抵达我的耳边。
倏忽即过的声音,
清脆寥远,温柔甜蜜。
仿佛一直在等待你的啼叫,
我从梦的深处走来,
心立刻被这温柔触疼。
你来了,
麦子变得金黄,
空气里都是麦香。
你动听的声音陪伴着我们割麦,收麦,
我会偶然抬起累弯的腰,
避着刺眼的五月阳光寻找你的身影,
但从来没见到你的模样。
你的.声音,像一首童年的歌谣,
深深刻印在了记忆的光盘,从未遗忘。
我还是我吗?
穿越长长的时间河流,
抵达时我已两鬓染霜。
黑亮的眼睛已浑浊,
光洁闪亮的皮肤粗糙暗黄。
甚至啊,连灵魂都由轻灵变得沉重,
理想被现实改变了模样。
我已经不是我,
你也不是你了。
但少年的情怀啊,
会在这样一个午夜,
因你的触碰而成殇……
陆游
茅檐人静,篷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①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此诗的创作背景:宋孝宗时,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斗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军,离开抗战前线。
13.词的上阕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2分)
14.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3.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
14.这首诗采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风雨凄迷的景象表达了词人的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乌夜啼》唐诗鉴赏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
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
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
独宿空房泪如雨。
《乌夜啼》为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李白这首的主题也不例外,但言简意深,别出新意。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开始两句描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阳迟暮之间,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
乌鸦尚且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寓情于景,感染读者。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这织锦的秦川女,秦指代唐时关中一带征夫远戍的思妇。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却让读者在暮色迷茫中,透过朦胧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悲愁郁结,无从排解。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独坐空闺泪如雨,这如雨的泪沉重地滴到读者的心上,促使你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沈德潜评这首诗说:“ 蕴含深远,不须语言之烦。” (《唐诗别裁》说得言简意赅。短短六句诗,起手写情,景中现人,景里含情;中间两句,人物有确定的环境、身份和身世,而且绘影绘声,想见其人;最后点明主题,却又包含着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诗人不仅不替她和盘托出,作长篇的哭诉,而且还为了增强诗的概括力量,放弃了看似具体实是平庸的有局限性的写法,从上述几种异文的对比中,便可明白这点。
《乌夜啼》诗歌鉴赏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 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 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 独宿空房泪如雨。
【注释】
①乌夜啼: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西曲歌》。
②机中织锦:指闺中织妇。全诗校:“一作闺中织妇。”
③远人:指在远地的丈夫。怅然忆远人:全诗校:“一作向人问故夫。”怅然忆远人:指向人问故夫 。
④孤:指空。全诗校:“一作空。”
⑤独宿孤房:全诗校:“一作欲说辽西。”
名句:
黄云城边乌欲栖, 归飞哑哑枝上啼。
《乌夜啼》是一首乐府诗,是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前后,李白在长安时的作品,写秦川妇女怀念征夫的痛苦心情。这两句是说,夕阳西下,返照城ィ成群的乌鸦从远处飞回,哑哑啼叫,将栖未栖,叫声喧嚣、烦乱,引起思妇的愁烦;黄昏时分,乌鸦尚知归巢,远在天涯的征夫,何时才能归来呵!以乌鸦啼叫,引起心绪烦乱,以乌鸦旧巢,想起征夫未归,写景言情,顺理成章,韵味耐嚼。
【译文】
夕晖将坠,黄云飞度,影映城阙;暮鸦盘桓,在霜林的上空,欲栖又飞。
盘旋复盘旋,鸦落又鸦起,叽叽喳喳,聒噪不止;霜树在暮色中伸展疏枝,在群鸦的悲鸣中颤栗。
那正在织锦的秦川女子,透过碧如烟霞的帘子,望着迷茫的暮色,以及暮色中起起落落、嚣叫不止的鸦群,喃喃自语。
她停下如飞的梭子,怅然忆及那远去的征人;守着这空洞洞的房子,禁不住苦泪如雨。
【按】乐府古题,属《清商曲·西曲歌》。李此写晋朝窦滔妻苏蕙。窦本秦川刺史,后被苻坚徙流沙。蕙把思念织成回文璇玑图,题诗二百余,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
鉴赏
《乌夜啼》为乐府旧题,多写离别之男怨女恨。李白此诗题材相类,却别翻新境,独具魅力。
领起二句绘景,乃一秋林晚鸦图也。描写苍凉之景,渲染凄凉气氛。声色并茂的自然之景,蕴含着浓浓的愁绪,直透人心。三、四句绘人,省去了容貌,省去了服饰。其单调而枯燥的劳动,早已让她疲惫不堪。此时,她不胜窗外归鸦的`叫声,面对纱窗,兀自独立,却不敢再去掀起那如烟的帘子。也许并非是那窗帘如烟,倒是那泪眼迷离所至,怕那外面的世界不能让她自持。其实,她早已不能自持了,喃喃自语,泪湿衣襟,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那怨中的女子,诗人只让我们雾里看花,闻其声,而不见其形,直让人心荡神驰。其剪裁构思,颇具匠心,让读者感受的不是她的容,她的貌,而是她的心,她的情。因此,主人公郁结难解,愁怨难排,孤苦伶仃的境况,直撼人心。她的泪水,不觉间,亦打湿了我们的心。
六句诗,起句布景,绘景寓情,情景相生;中间绘人,绘影绘声,启人遐思;结尾点题,韵长味远,余响不尽。
传说李白在天宝初年到长安,贺知章读了他的《乌栖曲》、《乌夜啼》等诗后,大为叹赏,说他是“天上谪仙人也”,于是在唐玄宗面前推荐了他。《乌夜啼》为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李白这首的主题也与前代所作相类,但言简意深,别出新意,遂为名篇。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感物应心,不免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在这黄昏时候,乌鸦尚知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这织锦的秦川女,固可指为苻秦时窦滔妻苏蕙,更可看作唐时关中一带征夫远戍的思妇。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只让你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这样的艺术处理,确是匠心独运。因为在本诗中要让读者具体感受的,并不是这女子的外貌,而是她的内心,她的思想感情。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悲愁郁结,无从排解。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怎不泪如雨呢?这如雨的泪也沉重地滴到诗人的心上,促使你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到这里,诗人也就达到他预期的艺术效果了。
乌夜啼李白诗歌鉴赏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 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 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 独宿空房泪如雨。
传说李白在天宝初年到长安,贺知章读了他的《乌栖曲》、《乌夜啼》等诗后,大为叹赏,说他是“天上谪仙人也”,于是在唐玄宗面前推荐了他。《乌夜啼》为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李白这首的主题也与前代所作相类,但言简意深,别出新意,遂为名篇。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感物应心,不免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在这黄昏时候,乌鸦尚知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这织锦的秦川女,固可指为苻秦时窦滔妻苏蕙,更可看作唐时关中一带征夫远戍的思妇。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只让你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这样的艺术处理,确是匠心独运。因为在本诗中要让读者具体感受的,并不是这女子的外貌,而是她的内心,她的思想感情。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悲愁郁结,无从排解。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怎不泪如雨呢?这如雨的泪也沉重地滴到诗人的心上,促使你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到这里,诗人也就达到他预期的艺术效果了。
五、六两句,有几种异文。如敦煌唐写本作“停梭问人忆故夫,独宿空床泪如雨”。《才调集》卷六注:“一作‘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流沙泪如雨’”等,可能都出于李白的原稿,几种异文与通行本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隔窗语”不是自言自语,而是与窗外人对话;二是征夫的去向,明确在边地的流沙。仔细吟味,通行本优于各种异文,没有“窗外人”更显秦川女的孤独寂寞;远人去向不具写,更增相忆的悲苦。可见在本诗的修改上,李白是经过推敲的。沈德潜评这首诗说:“蕴含深远,不须语言之烦。”(《唐诗别裁》)说得言简意赅。短短六句诗,起手写情,布景出人,景里含情;中间两句,人物有确定的环境、身分和身世,而且绘影绘声,想见其人;最后点明主题,却又包含着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诗人不仅不替她和盘托出,作长篇的哭诉,而且还为了增强诗的概括力量,放弃了看似具体实是平庸的有局限性的写法,从上述几种异文的对比中,便可明白这点。
关于陆游乌啼夜的鉴赏
纨扇婵娟素月①,纱巾飘渺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②,清润雨馀天③。
弄笔斜行小草④,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注释】①纨扇婵娟素月:指纨扇如同明月一样洁白。纨扇,细绢织成的团扇。婵娟,美好的样子,暗喻女子娇美的容貌。汉代班婕妤曾作《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②高槐叶长阴初合:槐树的叶子渐渐长成,树阴也渐渐合拢,覆盖地面。③清润雨馀天:雨后的天空更显清朗湿润。④弄笔斜行小草:指在房里悠闲无事,以写小草打发时光。
【品鉴】这首小令是放翁于宋孝宗淳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181~1185年)间闲居故乡山阴时的作品。词写自己的闲散生活,创造出一种雅洁清远的闲适意境。上片开头二句,以纨扇和纱巾两种应时的'生活用品来表现初夏时节。后二句写室外之景,树阴浓合,晴天清润,也是典型的初夏之景。下片则由写景转到写人,表现作者闲适的生活。起二句,写自己闲来无事,常常弄笔展纸作小草;喝酒至微醉,卷帘迎凉以便睡眠。末二句写主人公自己舒舒服服地躺在洁净无尘的凉床上听新蝉,更是展示了一个清凉高迥的初夏境界。此词通篇只写事和景,不直接写情,把主观感情不露痕迹地寄寓于事与景之中。陆游诗词中颇多闲适之作,但那些看似“闲适”的作品中大多带有牢骚悲慨的情绪,本篇却通篇只写闲适,没有丝毫忧愁或悲慨的情绪,是一首纯正的闲适词。
李白《乌夜啼》诗歌鉴赏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 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 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 独宿空房泪如雨。
【按】乐府古题,属《清商曲·西曲歌》。李此写晋朝窦滔妻苏蕙。窦本秦川刺史,后被苻坚徙流沙。蕙把思念织成回文璇玑图,题诗二百余,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
鉴赏:
《乌夜啼》为乐府旧题,多写离别之男怨女恨。李白此诗题材相类,却别翻新境,独具魅力。
领起二句绘景,乃一秋林晚鸦图也。描写苍凉之景,渲染凄凉气氛。声色并茂的自然之景,蕴含着浓浓的愁绪,直透人心。三、四句绘人,省去了容貌,省去了服饰。其单调而枯燥的劳动,早已让她疲惫不堪。此时,她不胜窗外归鸦的叫声,面对纱窗,兀自独立,却不敢再去掀起那如烟的帘子。也许并非是那窗帘如烟,倒是那泪眼迷离所至,怕那外面的世界不能让她自持。其实,她早已不能自持了,喃喃自语,泪湿衣襟,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那怨中的女子,诗人只让我们雾里看花,闻其声,而不见其形,直让人心荡神驰。其剪裁构思,颇具匠心,让读者感受的不是她的容,她的貌,而是她的心,她的情。因此,主人公郁结难解,愁怨难排,孤苦伶仃的境况,直撼人心。她的泪水,不觉间,亦打湿了我们的心。
六句诗,起句布景,绘景寓情,情景相生;中间绘人,绘影绘声,启人遐思;结尾点题,韵长味远,余响不尽。
传说李白在天宝初年到长安,贺知章读了他的《乌栖曲》、《乌夜啼》等诗后,大为叹赏,说他是“天上谪仙人也”,于是在唐玄宗面前推荐了他。《乌夜啼》为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李白这首的主题也与前代所作相类,但言简意深,别出新意,遂为名篇。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感物应心,不免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在这黄昏时候,乌鸦尚知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这织锦的秦川女,固可指为苻秦时窦滔妻苏蕙,更可看作唐时关中一带征夫远戍的思妇。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只让你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这样的艺术处理,确是匠心独运。因为在本诗中要让读者具体感受的,并不是这女子的外貌,而是她的内心,她的思想感情。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悲愁郁结,无从排解。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怎不泪如雨呢?这如雨的泪也沉重地滴到诗人的心上,促使你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到这里,诗人也就达到他预期的艺术效果了。
《夜雪》原文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夜雪》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乌夜啼桂花诗词赏析
《乌夜啼·桂花》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文英。其古诗全文如下:
西风先到岩扃。月笼明。金露啼珠滴翠,小银屏。
一颗颗,一星星。是秋情。香裂碧窗烟破,醉魂醒。
【赏析】
《鸟夜啼》,词牌名。此首词下片增一韵,故为三平韵。
“西风”三句,上片述画屏中的桂花树。言在小小的`银屏风上画着桂花树。树上繁花似点点金露,落英又如颗颗珠泪;桂叶常绿,故画中树叶滴翠,衬得金桂格外迷人。又因为桂花在八月中开放,所以画中应有西风习习,白云出岫随风飘荡,再画上朦胧月色,更像似一幅人间仙境图。
“一颗颗”四句,下片写现实中的桂花。此言现实中这一颗颗星星似的桂花,都带有秋天给予人间的深情厚意,而那浓烈的桂花香,象似能冲破碧纱窗,充盈房中,迫使词人在醉梦中也悚然而醒。
此虽是小令,却将桂花写得虚实相间,有形、有色、有香、有情,真乃咏物词中的佳作也。
★ 《夜雪》诗词鉴赏
★ 乌夜啼陆游
★ 诗词鉴赏
★ 乌夜啼赏析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