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立春时节诗歌赏析(共含6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四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立春时节诗歌赏析
与立春有关的古诗句 | 立春诗句集锦 |
二十四节气的立春诗歌 | 关于立春的古诗句 |
立春。
写下这两个字,就有些心神荡漾。
立,是开始。按历书上的说法,从这一天开始,就进入春天了。秋收冬藏,大雪倾城,都成过去,此一番,又是新开始,新天地,新希望。
裁一卷红纸,做了春帖子。
是立春节气里的风俗。又名春端帖。
这风俗,若按图索骥,可以上溯到宋朝。宋朝文事之盛,前所未有,书法、绘画、诗歌,各领千秋,就连自烟花柳巷始,不登大雅之堂的词,进入文人的圈子里,也蔚然成大,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占一席之地。
究其原因,其实也简单。宋太祖赵匡胤自开国以来,就提倡以文治国,崇文抑武。文人一支笔,可写风月,可写太平,可修经史,即便指点江山,端足了架子使尽了力气,也颠覆不了江山。
宋太祖是武将出身,黄袍加身,一匹马,英勇威猛,战沙场,扫劲敌,发动陈桥兵变,改国号为“宋”。江山帝位来得不容易,自然不想被谁效仿,凭借武力再夺了去。
有史学家考证说,杯酒释兵权中有诸多疑点,该是文人的杜撰和演绎。但宋一代偃武重文,以文治国,却是不争的事实。完善科举制度,重用文人,立嘱后代不杀文臣,一系列的政策,对宋朝的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名人辈出。唐宋八大家之中,宋占了六家。
宋朝皇帝普遍能书画善诗词,也有好文采。最有名的宋徽宗,不爱江山爱丹青,诗词写得好,画的好,字也写得好,书法创“瘦金体”,更是举世闻名。
作为最高统治者,帝王执掌生杀,具有无上的权力,个人的喜好,往往也成为一个国家的流行,影响整个朝代。江山更迭,一朝又一代,成王败寇,你方唱罢我登场,回首过去,仍有那一纸锦绣和文采风流。
按宋制,翰林一年八节要撰作帖子词。诗体近于宫词,多为五、七言绝句,文字工丽,或歌颂升平,或寓意规谏,贴于禁中门帐。“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尤其盛行。
春年年来,春帖子年年写。
屋外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屋内泼墨挥毫,心思辗转。
是不是好帖,登不登大雅之堂,算不了什么,揣对了圣意才是最重要的。借文人之笔,歌圣德,颂太平,这一点人人心知肚明,受困于一念,殚精竭虑,委曲求全,一字一句之间,其实也有说不出的难。
古人凭着各自的领悟,总结了四大靠不住,春寒、秋暖、老健、君宠。
前三个,是天地间的自然,非人力可以掌控,后一个,则是君心的叵测。此一时,鲜衣怒马,春风得意,彼一时,一声惊雷,也许就是雨打浮萍,青衫落魄到白头。
若能得无羁无绊,谁又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以,宋诗人杨万里在晚年,举杯慨叹:“一生幸免春端帖,可遣渔歌谱大章。”
相比来说,更喜欢民间的春帖子。
不拘平仄,不负责江山国事,要的是实用,一张大红纸,画上春耕图,配上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生产,提醒人们注意按照节气进行耕作播种。
画工粗糙,一头耕牛半顷田,信手勾勒,意到了就是春和景明,春风浩荡。立春前几日,便有人敲着小锣竹板,唱着赞春词,穿街过巷,挨家挨户送上一张,谓之送春。
农耕时代不在,这实用而体贴的风俗,除了陇南民间,还有刻意的传承,各地已经趋向式微,渐渐淡出生活之外。大浪淘沙,光阴的广陵散这么弹着,散尽了江山烽火,散去了人情世故,一转眼,已是喧嚣繁华的今朝。
不会做诗,也不会画春耕图,只在纸上描了一株梅花,右下角,毛笔小楷写了一行字:东风吹散梅梢雪。
是宋人白玉蟾《立春》诗中的一句。
白玉蟾,这名字念出来,真是好听。
我在写的时候,几次将“蟾”写成“禅”。总觉得,更符合他道人的身份,禅,是莲花菩提,干净空灵,而蟾,是两栖动物,满身疙瘩,丑陋有毒,很少被人用在名字里。
有说,他出生的那一晚,他的母亲做了个梦,梦见一只玉色蟾蜍,从窗户外跳进来,落到手边,忽然就惊醒了。因此,给他起名玉蟾。
这说法,充满神话色彩,对应着他传奇的一生,虽有趣,却不足为信,如此渲染,无非是想告诉世人,他不是尘世间的寻常人物。
或许,原本就是简单。蟾,在古代是吉祥之物,开运,纳财,蟾宫折桂,喻的是科举登第,榜上有名。是添丁之喜中,长辈寄予他的一个期望。
这一首诗,名为《立春》,切合节气时令,却不是为春帖子而写。
立春的现代诗句 | 立春节气诗句 |
关于立春节气的古诗词 | 关于立春节气的诗句 |
白玉蟾的一生,和杨万里一样,不曾做过春帖子。不同的是,杨万里的是幸免,在朝为官,但不曾为此费过心思,是有一份侥幸在。白玉蟾则是一生不仕,荣华也好,落魄也罢,从来没有过相逢。
不是才华输人。他天资聪慧,7岁能赋诗,9岁熟背儒家九经,还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自小就有“神童”的声名。
也不是没有入仕的念头。12岁时,他去广州参加“童子科”考试。按宋律,通过考试的童子,由皇帝亲自殿试,成绩出众者,便可赐进士出身,然后授官。学而优则仕,他走的也是这个路数,甚至走得更早。
宫殿森严,一重又一重,他和来自各地的童子们,被人带领着,穿过肃静幽深的走廊,走到正襟危坐的考官面前。都是十来岁的孩子,饶是素来不是怯场的,这会儿也都有些紧张,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每一句话,都要小心思考,谨慎答对,唯恐一时失言,名落了孙山。
看到“织机”为题,他心下一喜。
这题对他来说,不难。
他家住海南,天之涯,海之角,古时偏远之地,纺织业却是发达。当地人都有一手很好的纺织技巧,榻布蔽体,盛装出行,精细轻软、色彩鲜艳的织锦,是每年向朝廷进贡的珍品。
每天都闻机杼声,常见母亲坐在织布机前,踩蹬,拉梭,从早到晚,不仅要织布,供家里人穿戴,还要把织好的`布缝成衣服,送到集市上卖,贴补家用。他 年纪虽小,却懂得母亲的操劳,捋一把线,递一只梭,偶尔兴起,他也会趁母亲不在家的功夫,坐在上面,装模作样地织上一会儿。
低头看看身上穿的布衣,想着母亲夜以继日的劳碌,少年心事,一时飞作淋漓墨——
山河大地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
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
少年心性,天真,坦荡,想象力也丰富。听听,山河大地,纵横交错,可作织机,百花如锦花红柳绿,颜色好看,就当作织布的丝线,再拿了日月作双梭,在天地虚空的地方,织上一匹五彩布。
天无穷,地无尽,这得是多大的一匹布啊。
一首诗是好是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解释。说到底,是个人标准,就像看一个人——喜欢了,怎么看怎么好,不喜欢,怎么看怎么别扭,甚至看一眼就觉得烦。
这首诗,看在考官眼里,只三个字:太骄狂!大笔一挥,不予录取。
入仕的道路从来曲折,天下才子济济,一举得中者,毕竟是少数。有人屡考屡败,考到白了头,考得白了头发,白了胡子,还不肯放弃,一半出于羞耻,一半出于不可言说的希望。学成文武艺,售予帝王家,一身本事,找不到买家,心里总是不痛快。
很多时候,路没有尽头,是心里的方向错了。此岸非彼岸,穷尽一生,江山还是那江山,要抵达的还是那么远。
少年心思没那么多辗转,倒是有着斩钉截铁的果断。他为自己选择了另一条路——一个人,背起行囊,迎着风,上路了。
他离家的理由,有说是他杀了人。
为何杀人?杀的又是什么人?卷轶浩繁的史料,没有一笔交代,至今是个谜。可能落了榜不痛快,与他人发生冲突,失手伤人,也可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谁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一帆风顺,但有时,机缘巧合,一件事,或者一个转念,就有了不可逆转的改变。
那一年,他16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打算。只是敢舍弃,不为赋新词强说愁,也没有欲说还休,做一个翩翩的追风少年,回回头,挥挥手,就此别过。
盘缠微薄,也难不倒他,开口就是诗词,动笔就有书画,三教九流,百家杂语,不拘形式顺口就说,信手就写,不必冥想也不推敲,随便一个噱头,就可以换一碗饭吃。
这一首《立春》,便是他在路上所作。
走在路上,时间不分明,但有足够的时间欣赏沿途的风景,四季轮回,景色迥然,花草树木,风霜雨雪,每个节气都会有不同的风景,一个不经意的相逢,就能对上心里的光阴日月长。
先看到的,是路边的那一树梅。
天地空旷,寒风瑟瑟中,一抹嫣红泅散,残雪点点,飘摇在细瘦的梅梢。一阵风刮过,纷纷扬扬下起梅雪,有细碎花瓣在空气中弥散开来,顷刻间,落了一地还满。
冬去春来,终有雪尽冰融的一天。
他走到树下,就这么站着,就这么看着,一时间悲喜交集。
一场说走就走的行走,这话说着浪漫,令人向往,可当真正走起来时,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种种辛苦——路越走越陌生,没有路标,没有认识的人,没有方向,没有归期,书信也无法传递,囊中羞涩,掏不起住店的钱,就住在荒村野外的破庙里。
他有一首诗《云游》,路上的悲苦全在里面。
身上衣裳典卖尽,路上何曾见一人。
初到孤村宿孤馆,鸟啼花落千林晚。
晚朝早膳又起行,只有随身一柄伞。
也想家。千里迢迢,山重水复,孤单和寂寞,无处安放,仿佛断线的风筝,醒来不知身在何处,日落不知栖身何处。两鬓有了白发,连心事也疲倦了几分,走到哪里是终点,走到什么时候是结束,没有答案,问心,心也不知,更与何人说?
立春,居二十四节气之首,在古代是一个重大的节日。
在皇家,是隆重的仪式。皇帝会带着文武百官到都城之东的田野上迎春,一色的青衣青旗,唱“青阳”之歌,舞“八佾”之乐,祭青帝(司春之神),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还要颁布谕旨,提醒百姓注意农时,不误耕种。
在民间,是喜庆的热闹,簪春花,办春宴,吃春饼,剪春幡,鞭春牛,缝春鸡……,即便有的地方有风俗拘束着,这一天不能出门,要在家里接春。用红纸包着一种叫“春菜”的蔬菜,或种在沙土里,或挂在大门口,然后贴上“迎春接福”四个大字,摆上清茶、甜酒,点燃线香,待立春时刻一到,再燃上长长的一挂鞭炮。
一年之计在于春。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人们把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这一天。
这些,都与他无关。自始至终,他是一个旁观者。
一个人,是寂寞的,万水千山走遍,没有人陪,也没有人分享,喜悦,美好,感动,悲伤,落泪,都是自己。从一地到另一地,来的时候是自己,走的时候还是自己。
立春,是节气的转换,也是节气善意的提醒——有时候,你以为的荒芜,其实只是过渡,春天来了,一切,都会过去的。
冬去,春来,节气的轮回,一年一交替,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站在一个新的起点,面临一个新的开始,任谁都会精神为之一振。那些被扯碎了,飘散了,干瘪在光阴深处的憧憬和希望,又会像破土而出的草木一样,绿茵茵的饱满起来。
这一点,古人早就懂得。在甲骨文中,春字下面是一个“屯”,像草木钻出地面,曲折而又艰难的形状。
立,是开始。
春秋时讲立德、立功、立言;北宋有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份责任和使命。而对于他来说,立春,更多的是立心。
从父母的庇护到自身的独立,以不同的姿态独立于世人之间,他在努力追寻着一种“立”的方式,立下希望,立下目标,立下决心,立下誓言,最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这两句诗,干脆通畅,引人遐思,把春天所带来的转变透彻表达出来,也把他的心迹写得明明白白。
生命的长度,注定要用一双脚来丈量。他怀揣着这微小而温暖的向往,丢掉冬的沉赘,敞开清朗的心,在烟雨斜阳外,在山水微茫处,竹杖芒鞋,淡淡走,缓缓行……
大浪淘沙,才名终不掩。
他写的诗词,体裁广泛,情景交融。袖中一卷书,手中一支笔,足迹踏遍南宋半个天下,诗文也传遍半个天下。后人评论他“诗有唐音,有宋体”。
他画的梅竹,奇拔俊逸,别树一帜,使岭南美术开了新篇。《竹石来禽图》、《墨梅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他的书法创作,大多是率意为之。他天性嗜酒,常趁酒作草,落笔如风。草书《天朗气清》,是他的传世之作,在南宋书坛允推上品,康熙皇帝谈及他的草书,有龙翔凤翥之势。
他在道家,更有着无上的地位。据记载,他是南宗五祖之一。烟火深处,亦是菩提道场。至于修道的原因,正史上没有记载,我也不好随便猜测。道有尽,缘无穷。相遇抑或重逢,都不是人间虚话。
他自号海琼子。按照古代户籍划分,他算不上地地道道的海南人——他的祖父籍福建闽清,后来,奉朝廷旨意,在海南开馆授学,一家人从此落籍海南。
他原本也不姓白,而是葛家的子孙。本名葛长庚。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如何他就姓了白?
一说,他6岁时,父亲亡故,母亲带着他改嫁到雷州半岛的白姓人家,于是改姓白。
另一说,他本姓葛,除去上面的草头,以谢天地父母,除去下面的勾曲,以谢兄弟妻子,只以中间的曰字,加撇为姓,由此一身清白,山水逍遥,云游天地之间。
这两种说法,在史书上都有记载。若不需究根问底,我愿意相信后一种。
从16岁那年,他就辞别家人,把自己放逐到路上,从春到秋,从夏到冬,三十六年时间里,足迹踏遍十二省,大江南北,深山茂林,处处都有他行走的身影。
没有人知道,他要去往哪里,栖在何方,他的脚步从未在一个地方长久停顿,千山万水,只是人生的来来去去。也没有人知道,他卒于何年,他的生死,迄今仍是一个谜。
看过他的一张画像,一手扶石,一把摇芭蕉扇,身后,一棵老松。松枝上,悬一葫芦酒壶。他独坐松下,表情纯粹安详,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听过根据他诗词改编的曲子《道情》——
白云黄鹤道人家,
一琴一剑一杯茶。
羽衣常带烟霞色,
不染红尘桃李花。
在他的背后,总有说不完的传奇。画竹成墙,隐身术夜遁,托梦降生,蟾仙下凡,文笔峰羽化成仙……故事演绎一番又一番,许多真相被还原成了一千种模样,但拂去漫漶不清、众说纷纭的尘埃,他仍是绝艳,是人们心中的一句惊叹。
将写有他诗句的春帖子,挂在窗前,倚着窗子侯春风。
要侯多久?不用掰着手指数日子。古人凭借经验和智慧,已在《月令七十二侯解》中给出了答案: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准确地说,这里的侯,是物候,但物候总是撵着时令走的,到了什么时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物候,一个节气分三侯,一侯五天时间,不急不慢,有序有致,有始有终。
喜欢这样的约定,有些期盼、有些焦急,心里却是不慌乱。不需翘首以盼,不必心心念念,所有相逢,都是注定。
《岁时记:古诗词里的节气之美》,冯辉丽 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6月
此书收录了作者诗词鉴赏随笔的精华,作者依照物候流转、节气变迁,精选了24首经典古诗词,以它们作为切入点,由节气、诗词写到岁月、人生,再到诗人、词人在历史背景里的命运。使此本散文集融人物小传、文化随笔、诗词鉴赏于一体。读来婉转缱绻,一唱三叹。
最冷的季节,母亲心中的炊烟
被思念浓缩,悬挂在遥远的云端
让整个世界知道,年的脚步
家不在虚无缥缈,梦已拉住家乡
温馨的故事,我从车票里嗅到
大苏北田埂上原始的氤氲
我将开始年的行程,感应着您的守候
老屋挂着的冰凌融化冷清寂寞
母亲抚摸着门楣不断抬升的温度
我和一样的人们走着同样的平仄
所有的华人用心在写回家的诗歌
眼眸定格在家乡的田野、村庄,还有小河
遥远和咫尺都被回家的路途融合
游子的痛触及到最温馨的团圆
一年的.风风雨雨化作脚下的尘土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走过最后的节气在立春和故乡汇合
我的春天在故乡的土地母亲的怀抱中孕育
雨水将唤醒心中的万物,匍匐在地下的
根茎抽搐、扭动,开始新的破土
烟花猛烈地撞击开放灿烂的花朵
母亲在厨房将分散回旋的年气糅合
我的神、祖宗、我的父亲我都奉上年的香烛
红红的对联带来一年的红红火火
我是您的,方言、相貌、举止、性格
飘逸着苏北的水土苏北的风俗
骨骼里的歌声和喜鹊有着同样的印痕
在坚实的土地上放下漂流的魂魄
在年的氛围里安静血脉里的江河
在举杯同庆里聆听暖家的音符
我在故乡和母亲和亲人收获
最美好的祝福,春天的马蹄从门前疾驰
响彻我的苏北我的村庄我的老屋
我曾顺着季风的走向找寻你,
我曾沿着夜晚的梦魇思念你,
我渴望一场雪花的盛开,
温暖我孤寂的冬天,
缤纷我羞涩的诗行。
新年的爆竹已经鸣响,
新春的烟花业已绽放,
我坚信,
冬天还未走远,
就会有雪花盛开的执着。
在我几近绝望的等待里,
你还是来了,
穿越隆冬,
走在打春的路上,
飘飘洒洒,
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你是来自天庭的精灵,
一定也冲破了层层的阻隔,
在漆黑的夜里,
莹白了漫山遍野,
没有姹紫嫣红,
我依然看到了你色彩的斑斓,
没有惊雷震耳,
我依然听到了你生命的磅礴。
你与冬天有过承诺,
还是为了大地的干涸,
你与梅花有过约定,
还是在新岁之首,
发给世界一张白纸,
让我们把新的希望书写。
俯下身,
捧一捧雪的晶莹,
捧起一个的冬天的期盼,
让我把你放在心里,
放进一片纯白和洁净,
放进一片快乐和希望。
春,穿过季节的河床
从冬天回来
带着凛冽的凉意
舞出另类的摇摆
我双手合十
祈求北风退去肆虐
不再寒冷
不再哽咽喉咙
堂前燕被唤醒
湖中鸭被释怀
一树树的木棉
放射出了火红的年代
来,就来个痛快
立,就立个清爽
别让痴情空了执着
别让花蕊亏了等待
使出全部的气力吧
下一场春雨
催生交替的信号
舒展大地的筋骨
将温暖托举
将缤纷绚丽
将冻僵的记忆恢复
将万物勃发出无尽的爱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代】罗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诗话:这首诗在首句连用七个数字,表达了盼望立春的喜悦心情。不论是远方归来的大雁,又或是冰面上迸出的鱼儿,都欢呼着春季的到来。
《春雪》
【唐代】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话 :人们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一派春色。
《立春》
【唐代】韦庄
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
罽袍公子樽前觉,锦帐佳人梦里知。
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
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
诗话 :春到人间草木先知,春风暖烟轻入梦,开轩饮酒吟春。
《立春偶成》
【宋代】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诗话:冰化雪消,草木滋生,春的气息开始渐渐透露。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意盎然的景象。那碧波荡漾的春水,也充满着无穷无尽的活力。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唐代】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诗话:立春之日邂逅积雪,白雪覆梅竹,似玉似花,别有一番滋味。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
唐·上官婉儿
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
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赏析:
繁茂的枝叶,并非自然生成,而是裁剪而出,纸剪的彩花随着剪刀的剪切一朵朵舒展开来。触摸一下彩花的枝条,虽然可以乱真,但是你要摘取它的花蕊,岂知竟是假的。然而,当秋风袭来、花木摇落之际,彩花的枝叶却依旧像春天初发之时一样茂密如初,未见疏落。请问桃花和李花,在你们的同类之中杂进了彩花,并且达到了假可乱真的地步,你们做何感想和打算?
《立春》
【宋代】朱淑贞
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
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
休论残腊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谐。
从此对花并对景,尽拘风月入诗怀。
诗话:这是一首呼唤春景,召唤爱情的诗章,以充分的豪情抒发了对春天的盼望。
《立春日》
【宋代】陆游
江花江水每年同,春日春盘放手空。
天地无私生万物,山林有处著衰翁。
牛趋死地身无罪,梅发京华信不通。
数片飞飞犹腊雪,村邻相唤贺年丰。
诗话 :春虽至,雪依旧纷纷,傲梅冒寒开放,呼邻唤友庆年丰。正可谓瑞雪兆丰年,飞雪迎春到啊。
《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
唐·白居易
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
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
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
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稀。
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
赏析:
“立春”为正月节,“立”为月建的开始,春木之气始至,故称为“立”。“下直”是下班、歇班的意思,公务结束,回家休息。“禁闱”指宫内或朝廷。
春立于“冰雪莺难至”时,所谓“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春就在冰雪中静静地培育。不待冰消雪释,便“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了。
《立春》
【当代】左河水
东风化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诗话:春的到来,不仅给文人雅士带来别样欢欣,也给人们带来农耕的重要讯息。在人们心中,春是万物复苏,春也是耕耘播种。诗人描绘了立春时候的气象变化,揭示了春种秋收的农业规律。
《立春》
唐·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赏析:
杜甫从晋人立春日以芦菔、芹菜为菜盘相馈赠的风俗起兴,接着回忆起当年梅花开时在“两京”(长安、洛阳)过立春日的盛况:春盘捧出高门,生菜由纤手传递,满眼白玉青丝;最后感触到自己远客在外,归计未定,巫峡江寒,说不尽飘零的悲伤,只有呼喊孩子拿来纸笔题诗遣怀。
小暑时节诗歌赏析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傍晚时分,夕阳落山,明月从小池东面缓缓升起。这般静谧安闲的景致,诗人披散头发,月下开窗纳凉。晚风带来荷花的清香,露水从竹叶上滴落发出清脆的响声。想抱出七弦琴弹奏一曲,奈何知己都不在身边,无人欣赏。此情此景让诗人不免开始思念老友,却只能盼着夜半在梦中相见一场。整首诗有一种淡淡的宁静的感觉,诗人借夜晚安闲之景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温热的夏风突然来到,原来它是追随着小暑的脚步而来。竹林被风吹动的声音预示着即将落下的大雨,山色昏暗得仿佛已经响起惊雷。由于夏季的雨水颇多,门窗和庭院台阶都长满了幽幽青苔。苍鹰感受到阴雨天气,忙着练习搏击长空,而蟋蟀在田野上则感受到肃杀之气。整首诗没有用过多的描写手法,只是细致描绘了小暑时节具有特点的景物,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安禅逢小暑
唐.李频
却接良宵坐,明河几转流。
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静室闻玄理,深山可白头。
朝朝献林果,亦欲学猕猴。
在安静美好的夜晚静静打坐,月光下的河流蜿蜒曲折。修禅时正巧赶上小暑节气,而入秋时则身体有些抱恙。在静室中细细聆听玄理,平静心情可以入山隐居直至白头。每天早上猕猴会献上林中野果,这样闲适的生活让诗人也忍不住效仿。这是一首修禅诗,诗中表达的是一种清净无为的思想,也表现了诗人对这样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玉溪小暑却宜人
宋.晁补之
一碗分来百越春,
玉溪小暑却宜人。
红尘它日同回首,
能赋堂中偶坐身。
诗人来到玉溪,此时正逢小暑时节。诗人与好友一同享用美酒。明明是小暑,玉溪的.天气却如此清爽宜人。多年之后,身处滚滚红尘之中的诗人蓦然回首,往事悠悠,在朝中修史编文的自己一定会怀念如今这闲云野鹤般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诗人在玉溪感受到生活的安闲美好,不禁想到数年之后自己的辛苦,二者相比更突出了如今自在生活的难得,表现诗人对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喜爱之情。
前调(小暑)
返照射村斜。三两人家。
行行忽被暮云遮。
惆怅郭宗昨宿处,林满归鸦。
散绮细看霞。
城鼓初挝。征尘飞上敝裘些。
又早见蟾光升树,映著芦花。
——摘自《明词汇编》
阳光斜斜映照着村子里的三两户人家。夕阳慢慢偏移,堪堪被云彩遮住了光芒。词人惆怅昨夜郭宗休息的地方,人已不在,只有满林夜归的乌鸦栖息在那里。望着如同绮罗般的霞光,早上的鼓声刚刚敲响。激起的尘土沾上了衣裳。又见到那初生的太阳爬上远处的树梢头,潋滟光芒照映着雪白的芦苇花荡。描写了小暑时的乡村景致,清新、干净、自然。
前调(野老家)
小暑啜瓜瓤。
粗葛衣裳。
炎蒸窗牖气初刚。
无计遣兹长昼也,茗碗炉香。
深院一垂杨。
又闹鸣螀。
簿书堆案使人忙。
何不归与湖水上,做个渔郎。
—摘自《明词汇编》
小暑时节吃瓜消暑,身上穿着素朴简单的粗葛衣裳。炎热的气息从门窗中慢慢侵袭,白昼漫长。闲来无事不知如何打发这悠悠时光。煮一壶茶,炉碗都沾染了淡淡茶香。深深的庭院中有一树垂杨。夏蝉又开始鸣叫不停。书案上堆满了朝中的书簿文案,使人忙碌不停,难以清闲。词人感叹自己为何不去那青山碧水之上,做个闲情泛舟的钓鱼郎。词中描绘了闲适的农家生活和词人为官的辛苦,表达了词人对悠闲生活的渴望。
苦热
南宋·陆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
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
坐觉蒸炊釜甑中。
夏日苦热,诗人运用大量比喻来表现炎热的天气。房屋上的鳞鳞瓦片如同构成了一条条火龙,即使一动不动也会有汗珠滚落。自己不能凭借羽翼飞至酷热笼罩之外,只觉得自己如置蒸笼之中。形象生动的比喻表现出了小暑时节的炎热天气,而最后一句说好像身处蒸笼则让人读来颇有感同身受之意。想必在这样的天气里读到这句诗也不免会心一笑吧。
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
唐.独孤及
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
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
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
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
这是一首赠答诗,描写了一种在小暑开放的花——石竹花。石竹花颜色鲜丽,让人疑觉它被朝霞染上了霞光。花瓣精巧好似用匣刀细细剪裁。它不惧酷暑炎热,能在小暑绽放。蜜蜂也爱它颜色动人,思念丈夫的女子看到它也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诗人见到此花更添离愁别绪,思念友人的心情百转千回。诗人借物抒情,通过小小的石竹花表现了对友人的不舍。
★ 诗歌:盛秋时节
★ 诗歌赏析
★ 《瑶池》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