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薛逢长安夜雨古诗(共含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拖后腿大力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薛逢
薛逢,字陶臣,蒲洲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进士。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旧唐书》卷一九零,《新唐书》卷二零三皆有传。
长安夜雨,长安夜雨薛逢,长安夜雨的意思,长安夜雨赏析 -诗词大全
长安夜雨作者:薛逢 朝代:唐 体裁:七律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天难晓,
运落**梦亦惊。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长安春日,长安春日薛逢,长安春日的意思,长安春日赏析 -诗词大全
长安春日作者:薛逢 朝代:唐 体裁:七律 穷途日日困泥沙,上苑年年好物华。荆棘不当车马道,
管弦长奏绮罗家。王孙草上悠扬蝶,少女风前烂熳花。
懒出任从游子笑,入门还是旧生涯。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3分)
答:
(2)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4分)
答:
(3)颈联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3分)
答:
(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意,往往一个字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决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因而被称为“诗眼”。阅读本诗,你觉得哪个字可以作为本诗的诗眼?请具体说明理由。(3分)
(5)颈联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对表现作品的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3分)(1)生活的艰辛;(1分)(2)命途的不顺;(1分)(3)生命的.衰老。(1分)
(2)(4分) (1)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2分)(2)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2分)
(3分)(1)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2分)(2)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1分)
(4)①诗眼是“忧”。(1分)②“忧”是全诗内容的结构线索,作者在诗中诉说了自己的生活艰辛之“忧”;命途不顺之“忧”;生命衰老之“忧”。(1分)“忧”是全诗的感情基调,作者从渲染氛围(借景抒情)到直接表达(直抒胸臆),抒发了自己心中的忧愤之情。(1分)
(5)①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1分)②这些凄冷萧条的景物,突出了作者当时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也是作者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2分)既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怨恨与不满。(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8—9题。
长安夜雨薛逢①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梦亦惊。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8.首联是如何表现作者百忧缠心的?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以“忧”贯穿全诗,结合诗句回答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6分)
试题答案:
(二)【古诗鉴赏】(11分)
8.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2分)
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且多。(比喻1分,分析2分)
9.要点:
1、生活的艰辛(1分),结合“心关桂玉②天难晓”分析;
2、仕途的不顺(人生郁郁不得志)(1分)结合“运落**梦亦惊”以及“当年志气俱消尽”分析;生命的衰老,结合“白发新添四五茎”分析。(1分);每条结合诗句分析各1分。
《长安夜雨》原文和答案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意,往往一个字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决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因而被称为诗眼。阅读本诗,你觉得哪个字可以作为本诗的诗眼?请具体说明理由。(3分)
(5)颈联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对表现作品的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参考参考:
(1)(3分)(1)生活的艰辛;(1分)(2)命途的不顺;(1分)(3)生命的衰老。(1分)
(2)(4分) (1)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2分)(2)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2分)
(3分)(1)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2分)(2)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1分)
(4)①诗眼是忧。(1分)②忧是全诗内容的结构线索,作者在诗中诉说了自己的生活艰辛之忧;命途不顺之忧;生命衰老之忧。(1分)忧是全诗的感情基调,作者从渲染氛围(借景抒情)到直接表达(直抒胸臆),抒发了自己心中的忧愤之情。(1分)
(5)①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1分)②这些凄冷萧条的景物,突出了作者当时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也是作者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2分)既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怨恨与不满。(1分)
白居易夜雨古诗
原文
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①。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②。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③。
况此残灯夜④,独宿在空堂⑤。
秋天殊未晓⑥,风雨正苍苍⑦。
不学头陀法⑧,前心安可忘⑨。
注释
①乡:家乡。
②瞻望:往远处或高处看,敬仰并寄以希望。
③夕:日落的时候:夕阳。夕照。朝夕相处。无夕:日日夜夜。
④残灯:不好的事。夜:黑夜,代指前途的黑暗。
⑤空堂:空屋。
⑥晓:到来,来临。
⑦正:此时。苍苍:纷纷。
⑧头陀:苦行僧。
⑨安:怎么。
译文
我有着深深思念的人,却相隔在远远的异乡。我有所感怀的事情,深深的刻在心上。她在遥远的异乡我不能去靠近,似乎也没有可以用来传情的太阳。内心痛苦万分却无处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无望,孤独的在空空的屋子里睡觉。秋天尚未来临,却已风雨纷纷。不曾学过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记曾经的过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和六年(公元8),白居易四十岁。从“独宿在空堂”可以看出,此诗是为一个与作者相爱的女子而写。且学者周相录考证,这个女子就是白居易几度在诗作中提到过的“东邻婵娟子”湘灵。
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写出了所要记叙的事情,强烈的感情色彩也在无需意像的渲染的情况下,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四句话形式上两两相同,但情感上却是层层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远,都是平平的概述,点到为止,并没有提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的思念她。第二句则重点写到了思念,写到思念的程度,也并没有深写。行文至此,全诗的中心已经点明框架,已经明晰,但还只是一幅,如果用画画作比的话,构图,或者说是工笔前的白描图,线条简洁而有力。第三句对第一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乡远远的程度,对故乡,更准确的说是对故乡的生活,故乡的人的思念之深。第四句是对第二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一、三句是写实,故乡、人都是客观存在的。二、四句是写虚,回忆中的事和肝肠绞痛的感觉是作者主观的感情。一实,一虚,把气氛渲染开来,行文至此,白描已经被染,出现了淡淡的色彩,阴阳、冷暖色初步分明。作者付与“人”一个“隔”,付与“事”一个“结”字。“隔”、“结”都是冰凉凉的字眼,给人一种一对火热的恋人被活生生分扯开来的感觉。作者用两个冰冷的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火热的情感,而火热又败于冰冷,这时引出自己肝肠绞痛的感觉显得自然,又打动了读者。在这里,作者又用了一个打动人的动词“瞻望”。乡远,瞻望却不可相望见,可是还要望,纵是眼望不见那心也早已回到了那故乡的恋人身畔。
前四句是对一个长时间一直以来状态的写,从“况此”一句开始,作者就开始描绘一个夜雨的场景了。作者在描写夜雨场景的时候,却是惜字如金。他只用了两句话二十个字。这两句话不写思,不写念,不写人,不写事,只是用简洁的言语描绘了许多意像,灯、堂、天、风雨。一个况字说明这四句所描写的这些是在前四句的前提上进一步增加的。所以,在情感上也是在前四句的思念上增加的。一个“况”字就替代了千言万语的心理描写。“夜”是时间,在“夜”之前作者用了一个名词作形容词来形容“夜”,“残灯”。灯从晚上点,点到残,一定已是深夜。作者夜不能寐,久久的思念着心中的恋人。残灯昏暗的.光下,长长的灯芯使光闪烁着,作者在这情景万分伤心,没有言自然显得寂静,寂静使屋子显得“空”,显得寂寥。“空”不一定是真的缺少家具,而是因为缺少“人”。夜雨同话五更的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写出作者心中的怅然若失。“秋天”“未晓”“风雨”更是融情于景。“苍苍”二字既是对风雨的描写,又是作者此时的心境。这两句,不着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作者的思念之情着色,分染过的白描已经基本上上好了颜色。最后一句话,可谓画龙点睛之笔,使用直抒胸意的写法,将全诗推向高潮。想忘,又不能忘,想忘,又不敢忘。作者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在这无果的结局中谢幕,无数的思念,向何处倾诉。
整首诗贯穿着白居易的大、简、妙风格,虽是写爱情,写思念,但不像多数爱情诗一样婉约,他大气、又不失细腻,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情感之至,一种浑然天成。这首诗不是唐代所流行的工整的今体诗,他共有七句话,前四句大量的重复用字,也并不合乎诗歌的习惯。意像的描写被放在了叙事之后,全诗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也没有大量的兴、比之作,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格律的羁绊,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
白居易《夜雨》古诗
夜雨
唐代:诗人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译文
我有着深深思念的人,却相隔在远远的异乡。
我有所感怀的事情,深深的刻在心上。
故乡遥远回不去,我没有一天不遥望它。
内心痛苦万分却无处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
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无望,孤独的在空空的屋子里睡觉。
秋天尚未来临,却已风雨纷纷。
不曾学过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记曾经的过往!
注释
①乡:家乡。
②瞻望:往远处或高处看,敬仰并寄以希望。
③夕:日落的时候:夕阳。夕照。朝夕相处。无夕:日日夜夜。
④残灯:不好的事。夜:黑夜,代指前途的黑暗。
⑤空堂:空屋。
⑥晓:到来,来临。
⑦正:此时。苍苍:纷纷。
⑧头陀:苦行僧。
⑨安:怎么。
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写出了所要记叙的事情,强烈的感情色彩也在无需意像的渲染的情况下,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四句话形式上两两相同,但情感上却是层层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与远,都是平平的概述,点到为止,并没有提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的思念她。第二句则重点写到了思念,写到思念的程度,也并没有深写。行文至此,全诗的中心已经点明框架,已经明晰,但还只是一幅,如果用画画作比的话,构图,或者说是工笔前的白描图,线条简洁而有力。第三句对第一句进行了扩充与延伸,乡远远的程度,对故乡,更准确的说是对故乡的生活,故乡的人的思念之深。第四句是对第二句进行了扩充与延伸。一、三句是写实,故乡、人都是客观存在的。二、四句是写虚,回忆中的.事与肝肠绞痛的感觉是诗人主观的感情。一实,一虚,把气氛渲染开来,行文至此,白描已经被染,出现了淡淡的色彩,阴阳、冷暖色初步分明。诗人付与“人”一个“隔”,付与“事”一个“结”字。“隔”、“结”都是冰凉凉的字眼,给人一种一对火热的恋人被活生生分扯开来的感觉。诗人用两个冰冷的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火热的情感,而火热又败于冰冷,这时引出自己肝肠绞痛的感觉显得自然,又打动了读者。在这里,诗人又用了一个打动人的动词“瞻望”。乡远,瞻望却不可相望见,可是还要望,纵是眼望不见那心也早已回到了那故乡的恋人身畔。
前四句是对一个长时间一直以来状态的写,从“况此”一句开始,诗人就开始描绘一个夜雨的场景了。作者在描写夜雨场景的时候,却是惜字如金。他只用了两句话二十个字。这两句话不写思,不写念,不写人,不写事,只是用简洁的言语描绘了许多意像,灯、堂、天、风雨。一个况字说明这四句所描写的这些是在前四句的前提上进一步增加的。所以,在情感上也是在前四句的思念上增加的。一个“况”字就替代了千言万语的心理描写。“夜”是时间,在“夜”之前诗人用了一个名词作形容词来形容“夜”,“残灯”。灯从晚上点,点到残,一定已是深夜。诗人夜不能寐,久久的思念着心中的恋人。残灯昏暗的光下,长长的灯芯使光闪烁着,诗人在这情景万分伤心,没有言自然显得寂静,寂静使屋子显得“空”,显得寂寥。“空”不一定是真的缺少家具,而是因为缺少“人”。夜雨同话五更的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写出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秋天”“未晓”“风雨”更是融情于景。“苍苍”二字既是对风雨的描写,又是诗人此时的心境。这两句,不着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诗人的思念之情着色,分染过的白描已经基本上上好了颜色。最后一句话,可谓画龙点睛之笔,使用直抒胸意的写法,将全诗推向高潮。想忘,又不能忘,想忘,又不敢忘。诗人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在这无果的结局中谢幕,无数的思念,向何处倾诉。
整首诗贯穿着诗人的大、简、妙风格,虽是写爱情,写思念,但不像多数爱情诗一样婉约,它大气、又不失细腻,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情感之至,一种浑然天成。这首诗不是唐代所流行的工整的今体诗,它共有七句话,前四句大量的重复用字,也并不合乎诗歌的习惯。意像的描写被放在了叙事之后,全诗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也没有大量的兴、比之作,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格律的羁绊,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
《长安夜雨》阅读题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8—9题。
长安夜雨薛逢①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梦亦惊。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8.首联是如何表现作者百忧缠心的.?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以“忧”贯穿全诗,结合诗句回答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6分)
试题答案:
(二)【古诗鉴赏】(11分)
8.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2分)
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且多。(比喻1分,分析2分)
9.要点:
1、生活的艰辛(1分),结合“心关桂玉②天难晓”分析;
2、仕途的不顺(人生郁郁不得志)(1分)结合“运落**梦亦惊”以及“当年志气俱消尽”分析;生命的衰老,结合“白发新添四五茎”分析。(1分);每条结合诗句分析各1分。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3分) ks.5u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4分) ks.5u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3分) ks.5u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意,往往一个字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决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因而被称为诗眼。阅读本诗,你觉得哪个字可以作为本诗的诗眼?请具体说明理由。(3分)
(5)颈联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对表现作品的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1)(3分)(1)生活的艰辛;(1分)(2)命途的不顺;(1分)(3)生命的衰老。(1分)
(2)(4分) (1)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2分)(2)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2分)
(3分)(1)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2分)(2)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1分)
(4)①诗眼是忧。(1分)②忧是全诗内容的结构线索,作者在诗中诉说了自己的生活艰辛之忧;命途不顺之忧;生命衰老之忧。(1分)忧是全诗的感情基调,作者从渲染氛围(借景抒情)到直接表达(直抒胸臆),抒发了自己心中的忧愤之情。(1分)
(5)①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1分)②这些凄冷萧条的景物,突出了作者当时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也是作者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2分)既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怨恨与不满。(1分)
长安夜雨诗词赏析以及答案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挂玉:喻昂贵的柴米。
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结合诗句回答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5分)
2.首联是如何表现作者百忧缠心的?(6分)
【答案】
1.生活的艰辛;(1分)仕途的不顺;(1分)生命的衰老。(1分);结合诗句2分。
2.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3分)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表现诗人百忧缠心,统领全诗。诗以下各句具体写忧,因此本题的答案就在以下各句诗中。诗的第二联心关桂玉天难晓,写出了生活的艰辛。运落**梦亦惊,写出了仕途的不顺。诗的尾联白发新添四五茎写出了生生命的衰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如何表现作者百忧缠心的?也就是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百忧缠心的。侧面描写(或衬托):滞雨通宵又彻明,滞雨通宵未停,直到天明,侧面暗示诗人通宵达旦一夜未眠,表明忧愁之久;比喻:百忧如草雨中生,将百忧比喻成雨中疯长的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
★ 长安逢故人,长安逢故人吴融,长安逢故人的意思,长安逢故人赏析
★ 长安逢隐者,长安逢隐者于武陵,长安逢隐者的意思,长安逢隐者赏析
★ 关东逢薛能,关东逢薛能李频,关东逢薛能的意思,关东逢薛能赏析
★ 夜雨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