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明月上高楼诗歌赏析(共含10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孙井井井”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明月上高楼诗歌赏析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妻。
夫行逾十载,贱妾常独栖。
念君过于渴,思君剧于饥。
君作高山柏,妾为浊水泥。
北风行萧萧,烈烈入吾耳。
心中念故人,泪堕不能止。
浮沈各异路,会合当何谐。
愿作东北风,吹我入君怀。
君怀常不开,贱妾当何依。
恩情中道绝,流止任东西。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赏析
曹植的诗歌,一般皆以建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曹植正值年少气盛之际,以洋溢的才华令人侧目外,更因此受尽了父亲疼爱。曹操对这个「每见进难问,应声而对」的儿子,是「特见宠爱」 的。于是这个时期的曹植,过的是富贵无忧的公子哥儿的生活,诗歌里也就充满着少年人的雄心壮志及趾高气扬的意味,<白马篇>可作代表。而本来凭着出色的天赋与才华,曹植极有可能继承其父的霸业,只可惜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终于渐渐使曹操对他丧失信心。相反的,曹植的同父异母的兄长曹丕却自重自持,虽然才华光芒皆稍逊其弟,但曹操考量「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三国志>)。
曹操的逝世,是一代风云的终结,同时也是曹植生命中的转折点。曹丕继位以后,对这个一度曾是王位准继承者的弟弟十分防备。他不只把曹植分封至京城以外,使他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甚至还设了「监国使者」,以防其弟图谋不轨,威胁本身的地位。人们耳熟能详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说的正是曹植在曹丕的胁迫下,所作的一首哀泣骨肉相残的诗歌。这首诗歌真正的渊源不可考究,流传的版本亦有不同,出于曹植之手的可能性也很低,可是从这首诗里,还是得以见出曹丕兄弟间相互争斗猜忌确属事实。
曹植满腔抱负无处施展,而手足胞兄对自己处处防范,不禁令曹植心灰意懒。被压制受监视的'结果,令他后期所作诗歌多倾向于感伤哀怨一类,而以弃妇自比更是其诗歌的特色之一。除了这首<七哀>,其他如<浮萍篇>、<杂诗>等诗里皆有怨妇形象的运用。怨妇形象的运用,可以追溯至《诗经》。《诗经》里的女性有两种形象,一是窈窕贤淑的美女如<关雎>;另一类则是现实中的弃妇,例如<卫风.氓>。到了楚辞,女子常常是一种美好的象征,用来代指美好的品性又或是借喻君主。此后的《古诗十九首》里,怨妇的形象更是运用得很普遍,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但这里面的思妇怨妇以写实居多。而发展到建安时期,诗文里的女子形象则是真实的弃妇形象与用作托讽的象喻两者兼而有之。曹植这首<七哀>里的弃妇,就是用作象喻的。
曹植一直是有政治野心、期盼成就丰功事业的,他在<与杨德祖书>中就说:「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应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这种致君为国的理想,不仅是曹植个人的志向,同时也是当时整个时代的风气反映。建安时代时局动荡不安,曹操的雄才豪行、英伟气势,在当时的建安文士间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带动了一股求取建功立业的风潮。曹植就是如此深受乃父与整个时代风潮的熏染,汲汲渴望能「名编壮士籍」、「捐躯赴国难」(<白马篇>)。
可是抱着成就功名期盼的臣子,如果不能获得君主的赏识任用,那便全无施展才能抱负之机,没有办法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样的君臣关系,就彷佛那个时代全心托靠男性的女子,一朝被夫君离弃,那就是没了依傍的怨妇,失去生存的价值以及生命的重心。曹植此时已自知功名无望,于是将满腔哀怨寄托在和他具备相同情感的怨妇的愁苦里。
刘履评<七哀诗>道「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也」 。此话实在总括了<七哀>此诗的内容思想。七哀,李冶《古今注》谓人有七情,今哀戚太盛,喜、怒、乐、哀、恶、欲皆无,唯有一哀,故谓之七哀 。这样阐释七哀题旨的旨意,可说非常确切合适。七情失其六,唯余一哀,这份哀伤弥漫整体,本来应有七情之别如今同为一哀,十分突显了哀伤之厚重。《文选》就将本篇归入哀伤一类,而本诗的确是笼罩在浓浓的哀戚伤痛里。
<七哀>开头两句用的是托物起兴的手法。明月在中国诗歌传统里,往往起着触发怀想相思的作用 ,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光月夜,常常会撩起诗人绵绵不尽的思绪,勾起心中思念怪挂怀的人或事。所以当皎洁的明月照着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着,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曹植接着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牵引出怨妇幽幽地叙述悲苦的身世,这同时也是曹植牵动了对自己崎岖境遇的感慨。从明月撩动心事到引述内心苦闷,曹植写得流畅自然,不着痕迹,难怪能成为「建安绝唱」。
明月上高楼原文及赏析
原文: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译文
明月照在高楼之上,洒下的光芒在楼上游移不定。
楼上有一位哀愁的妇人,正在悲哀的叹息。
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
丈夫离开超过了十年,妾身常常一个人。
夫君像是路上的轻尘般飘忽,妾身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浮尘和沉泥各自相异,什么时候才能相互汇合相互和谐?
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
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
注释
(1)七哀:该篇是闺怨诗,也可能借此“讽君”。七哀作为一种乐府新题,起于汉末。
(2)流光:洒下的月光。
(3)余哀:不尽的忧伤。
(4)宕(dàng)子:荡子。指离乡外游,久而不归之人。
(5)逾:超过。
(6)独栖(qī):孤独一个人居住。
(7)清:形容路上尘。浊(zhuó):形容水中泥。“清”、“浊”二者本是一物。
(8)浮:就清了。沉:就浊了。比喻夫扫(或兄弟骨肉)本是一体,如今地位(势)不同了。
(9)逝:往。
(10)君怀:指宕子的心。良:很久,早已。
赏析:
诗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笔致深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
这首诗的起句既写实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气氛,笼罩全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运用了“兴”的手法带出女主角的'背景:明月高照,思妇独倚高楼,对影自怜,思念远方的夫君。月照高楼之时,正是相思最切之际,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妇的缕缕哀思——曹植所创造的“明月”、“高楼”、“思妇”这一组意象,被后代诗人反复运用来表达闺怨。明月在中国诗歌传统里,起着触发怀想相思的作用,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光月夜,会撩起诗人绵绵不尽的思绪,勾起心中思念怪挂怀的人或事。
次两句“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运用了“赋”的表达方法,承接上两句直接点出该诗的主角——愁思妇的情怀——悲叹和哀伤。当皎洁的明月照着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著,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因为思念良人而不得见,甚至音讯亦不能通。这是典型的白描手法,即“赋”的表达方法。
第五、六句“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也是以“赋”的方法来表达的,但是以问答的方式来达到“赋”的表达效果的:“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直截了当,干脆利落,明白如话。曹植接着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牵引出怨妇幽幽地叙述悲苦的身世,这同时也是曹植牵动了对自己崎岖境遇的感慨。从明月撩动心事到引述内心苦闷,曹植写得流畅自然,不著痕迹,成为“建安绝唱”。
第七、八句“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承接上文,继续以“赋”的手法表达。思妇诉说她的孤独和寂寞:“夫君已远行在外超过十年了,我只好孤清地独自栖居。”透过思妇的诉说进一步描述思妇的哀叹,非常直接。
第九、十句“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运用了“比”的手法进一步表达思妇的哀怨情怀。将夫君比喻为路中的清尘,将自己比喻为污浊的水和泥,喻意两人相差太远,难以融合在一起,也比喻夫君高高在上,对己不屑一顾,自己卑微在下,不能攀附,非常悲哀。曹植于此自比“浊水泥”的弃妇,“清路尘”指的是曹丕曹睿。曹丕继位后不再顾念手足之情,疏远甚至防范著自己的亲弟。曹睿称王时,曹植多次上表上书自试,终究无法获得任用。所以曹植用了浊泥和清尘的远离相互映照,衬托出和兄长侄子形势两异的遥远距离。
第十一、十二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承接上文,同时以“比”和“赋”的手法表达思妇的哀怨情怀。清尘是浮的,水泥是沉的,浮沉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因而和合在一起的机会是渺茫的。浮沉是比喻,点描出不能谐和的悲哀。
第十三、十四句“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是运用了“比”的手法表达思妇的心志。思妇见弃,不单不以怨报之,反而愿意牺牲自己:“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思妇对夫君何等的忠诚和忠贞!为了得见夫君,不惜将自己比喻为西南风,化入君怀!曹植盼望着骨肉相谐和好,期盼能在曹丕曹睿身旁效力献功。所以他说但愿能化作一阵西南风,随风重投丈夫,也就是兄长侄子的怀抱。
第十五、十六句“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运用了“赋”的方法表达思妇被冷待的遭遇和情怀,思妇的思念就象那缕飘逝的轻风,结尾的这缕轻风与开首的那道月光共同构成了一种幽寂清冷的境界。思妇很了解夫君的性情,超过十年了,音讯全无,“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哀怨之情,直透长空。这两句的表达非常直接,正是“赋”的典型手法。曹丕曹睿始终防备怀疑曹植,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抱负就不能实现。
该诗通篇表面上描写思妇诉说被夫君遗弃的哀怨情怀,实际上暗喻自己被长兄疏远排斥的苦闷和郁抑,这是另一种意义上运用了“比”的表达方法,这是诗人更深层的自况自喻。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是三国魏曹植《七哀诗》里的名句,这是坚决而执著的持守誓言。独守十年,没有沉沦和颓废,思妇依旧祈愿自己化作长风,随风而去,与君相依,这是思妇此生唯一的期待。子建也是如此。他在认清无常荒诞的命运之后,并没有放弃初衷,而是“长怀永慕,忧心如酲”(《应诏》)。
曹植以弃妇自比是其后期诗歌的特色之一。除了这首,其他如《浮萍篇》、《杂诗》等诗里皆有怨妇形象的运用。曹植这首里的弃妇,就是用作象喻的。曹植具有致君为国的理想,不仅是曹植个人的志向,同时也是当时整个时代的风气反映。可是抱著成就功名期盼的臣子,如果不能获得君主的赏识任用,那便全无施展才能抱负之机,没有办法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样的君臣关系,就彷佛那个时代全心托靠男性的女子,一朝被夫君离弃,那就是没了依傍的怨妇,失去生存的价值以及生命的重心。
创作背景
曹操逝世后,曹丕继位,对曹植十分防备。曹植满腔抱负无处施展,而手足胞兄对他处处防范,令曹植心灰意懒。曹植自知功名无望,于是将满腔哀怨寄托在和他具备相同情感的怨妇的愁苦里。
本诗明写怨妇思念远方良人的情怀,暗写诗人对兄长的情意和自己郁郁不欢的心情。
首两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运用了“兴”的手法带出女主角的背景:明月高照,思妇独倚高楼,对影自怜,思念远方的夫君。由明月,流光,高楼,徘徊,引起联想,思妇月夜难寐念良人,典型的“兴”的表达方式。
次两句“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运用了“赋”的表达方法,承接上两句直接点出本诗的主角——愁思妇的情怀——悲叹和哀伤,因为思念良人而不得见,甚至音讯亦不能通。这是典型的白描手法即“赋”的表达方法。
第五六句“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也是以“赋”的方法来表达的,但是以问答的方式来达到“赋”的表达效果的:“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直截了当,干脆利落,明白如话。
第七八句“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承接上文,继续以“赋”的手法表达。思妇诉说她的孤独和寂寞:“夫君已远行在外超过十年了,我只好孤清地独自栖居。”透过思妇的诉说进一步描述思妇的哀叹,非常直接。
第九十句“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运用了“比”的手法进一步表达思妇的哀怨情怀。将夫君比喻为路中的清尘,将自己比喻为污浊的水和泥,喻意两人相差太远,难以融合在一起,也比喻夫君高高在上,对己不屑一顾,自己卑微在下,不能攀附,非常悲哀。
第十一十二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承接上文,同时以“比”和“赋”的手法表达思妇的哀怨情怀。清尘是浮的,水泥是沉的,浮沉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因而和合在一起的机会是渺茫的。浮沉是比喻,点描出不能谐和的悲哀。
第十三十四句“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是运用了“比”的手法表达思妇的心志。思妇见弃,不单不以怨报之,反而愿意牺牲自己:“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思妇对夫君何等的忠诚和忠贞!为了得见夫君,不惜将自己比喻为西南风,化入君怀!
第十五十六句“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运用了“赋”的方法表达思妇被冷待的遭遇和情怀。思妇很了解夫君的性情,超过十年了,音讯全无,“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哀怨之情,直透长空。这两句的表达非常直接,正是“赋”的典型手法。
本诗通篇表面上描写思妇诉说被夫君遗弃的哀怨情怀,实际上暗喻自己被长兄疏远排斥的苦闷和郁抑,这是另一种意义上运用了“比”的表达方法,这是诗人更深层的自况自喻。
《明月上高楼》作者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特别圆,谁都知道
这是一个虚假的命题
而我现在要说的是
没有 的明月
肯定不圆
喝了一壶酒的秋天
有些踉踉跄跄
没喝一壶的小矮人
在水做的森林里,上窜下跳
介于喝和没喝之间的我
弹指虚指:东瀛小国
一把刀藏在泥土中的秘密
我们不说
它在开满菊花的夜里
偷饮污秽的血
南山之马重立于霜月之下,迎风疾呼
你要战,我便战
最高楼诗歌
旧时心事,
说著两眉羞。
长记得、凭肩游。
缃裙罗袜桃花岸,薄衫轻扇杏花楼。
几番行,几番醉,几番留。
也谁料、春风吹已断。
又谁料、朝云飞亦散。
天易老,恨难酬。
蜂儿不解知人苦,燕儿不解说人愁。旧情怀,消不尽,几时休。
明月诗歌
1
那枫叶是谁的呢?
回回地飘荡,
绯红的掌印落到我的怀里,
想要给我么?
可落入地下的又送给谁?
2
月牙儿,
被细纱遮盖么,
朦胧的羞涩,
又被多少人儿拥在梦里。
3
庭落,
本不该这般萧条,
那幼童儿的嬉笑,
树叶伴风的轻鸣,
被多少人儿随手地扔去。
4
弯弯的月牙儿,
是被天狗吃剩下的么,
像是幼童的笑眸啊,
清泓的寒波,
怕是流下的泪珠呵!
5
清泓下的青石,
究竟系着多少人?
灵动的心就是那青石罢,
是要在那湍流中挣脱么?
6
雪盖下的山,
是少女流下的泪珠罢,
那般的晶莹。
7
我送给她一朵小花,
出手的温柔,
又不知能留恋多久。
8
孤鸿,
像那被秋风吹下的落叶,
似在追寻,
那早已逝的入土的枯黄。
9
举捧起的双手,
承接上天的甘露,
那是在干吗?
浇灌在自己的心中。
10
竹篁里的月影,
不住地招摇,
白地上的黑影,
又是多美的一丛。
11
柳叶让微风舒展,
燕子在二月里巡回,
这个春,
是来安慰我么?
12
垂暮的头,
回顾在迷蒙秋日的初晨,
是想要寻回那迟迟未可追回的梦么?
总是这般,
苍茫地遮盖了你。
13
秋日的凉风,
吹薄那星夜。
却也看不到北辰的光,
寻不回回家的路。
14
我想要歌颂,
歌颂那夏日炎炎,
让蝉儿也耐不住,
声声地长鸣。
15
小小的窗子,闭了门户,
像是熟睡的孩童微闭的双眸,
淡漏出舒展的黄光,
似那催人入眠的语曲。
16
我是一只乱飞的鸟儿,
让母亲用目光送走,
又被丝丝银发系在脚踝。
17
薄薄的云雾,将我迷蒙。
迷蒙了双眼和心灵。
谁能救我,
将我扑到在云墙。
18
江海上的我孤舟,
怎耐得住寂寞,
莫不是那撑舟人,
也恋这涛涛江波么?
20
这是干吗?
闭了窗子。
莫不是将凉风阻止,
是给诗人的伤悲么?
21
这世间的自由,
便是在人儿的心灵深处,
世俗疆界,也穿越了。
22
放飞纯净的心灵吧,
自寻的乐趣,
让人流泪了。
23
故乡呦,
怎能将你忘记,
午夜梦回时,
常为梦中的你哭泣。
24
太阳啊,
你要将黑暗驱赶么?
我这黑暗的行者,
又去光明何处呢?
25
手掌上的一粒沙尘,
将心灵与之融合,
它便是整个世界。
26
幼童的泪珠,
该是多美的晶石,
纯净得不含一丝杂质。
27
一千颗星星,
布局在黑幕上,
我只拥一丝辉光而去,
剩下的,
全给你们。
28
风与星光伴着起舞了,
萤火虫胡乱地闹着,
虫鸣也扰我未成的梦,
又是一个难眠的夜么?
29
动笔吧,
世界的清绝,
不要因心灵的疲敝而遗忘。
30
谁能为我泣歌,
带着泪向我呜咽,
莫为我即将的离别。
31
小孩子,
将那拇指含在嘴里,
为那梦里水晶般的纯真么?
32
黄山的云雾,
是上天送给孩子的玩具么,
让他们的眼睛更纯白了。
33
当我沉寂时,
心灵只有自己的声音,
这是孩童时的遗留的么。
34
黑夜的光华里,
原来只有我一个人走。
35
云海,
是纯白的丝绸,
丝丝缕缕无法断绝。
旁边的青山,
又想作些什么呢?
36
夜雨飞来,
将月儿遮蔽,
是诗人的泪珠,
这一夜月儿的别离。
37
那美丽的睡女,
怕是再也难眠了,
这风儿吹得太温柔了呵!
38
我的朋友,
何不快乐些,
那坟前,
不还有蝴蝶么。
39
独立的山峰,
心胸的奔涌,
世界原也这般寂寞啊。
40
原来,
笔尖灵动的一刹那,
时空的门便是开了。
41
何必将笔下写得那么单调呢?
向花儿们借些颜色来吧!
42
月儿啊,
这般的凝望,
万物怕也要羞涩了。
43
云雾,
莫要飘渺了罢,
青年人的心,
可许不得这般的迷茫了。
44
镶在宝石上的光华,
只在光明中奋起,
黑暗永远是它的梦乡。
45
朋友,
如果孤单,
请呼唤,
我的身影就在不远处。
46
影儿,
黑夜里,
怕像我躲藏了罢。
47
月光如雪,
是少女如纱的蚕衣。
48
扑飞的蛾儿,
总向往那最光明处,
又消亡于光明的源头。
49
站得高一些,
星儿便是星儿,
灯儿便是灯儿。
50
清水里,
蛙儿也便是无声了。
51
妈妈的泪,
有她全部的世界,
将泪抛起,
次次地轮回。
52
音乐,
不在于深究,
源于自然下的心灵。
53
琴弦音的颤动,
月笃笃地敲门,
我能迎接吗?
整个村庄都在睡呢。
54
这小晚般的秋,
竟不是凉的。
55
明晃晃的影儿,
映印在湿润的墙上,
哈,
影也是美的`呵!
56
笔尖,
划开一道口子,
请推我一把吧,
我的朋友,
我要飞越整个世界。
57
高山上的晨钟,
正在诉说。
暮鼓呢?
在金辉下等候。
58
月儿,
容我向你抱怨,
琼楼上,
你太高远了。
59
父亲呵,
我要同你坐在明月的舟船上,
划过珍珠的海。
60
玫瑰,
我只能将你插入瓶中,
你的利刺,
是将我隔离了。
61
在妈妈的海里,
我捧了一手,
海边的田螺。
62
水缸里的睡莲儿,
多像沉睡千年的美人,
朝暮里,
是等我深情的一吻么。
63
夕照的星辰,
谁与谁为难了?
64
泥泞的路,
我何曾踏实地走过。
65
风铃儿,
是自然召唤。
风的音乐。
66
星盘,
是你将我指引,
穿越了大海。
67
夕阳的霞云,
谁织造了你,
在尘飞的天里,
还愿作我的新娘。
68
大海啊,别了,
我的泪都给了你。
69
夜月下的粼波,
是萤火虫的舞步。
70
死呵,
到黑夜尽头,
寻囚禁的月。
71
光明啊,
我愿为那月儿,
拔出佩刀,与你决斗。
72
我只是苦旅的行人,
憔悴的落花,
我带不走你。
73
海浪啊,
让鱼儿吞去了多少,
那逝去的,
让我用泪儿补救。
74
亲爱的朋友,
真想与你共奏一曲,
我美丽的夜莺。
75
小孩子,
请让我拉着你脏脏的小手。
76
我的朋友,
小孩子偷偷告诉我,
我还有一个明天。
77
我静坐着,
世界都没了。
78
烦闷的心事,
都化作重重的橹桨声。
注满的舟筏,
在泪海里漂流。
79
想让一朵桃花,
映红你的脸颊。
80
让张开的臂膀,拥抱你吧,
寒风里,怕是要哭了。
81
花圃里的小孩子,
莫要把我的花儿弄哭了。
82
噢,
看那星儿,
拖着长长的尾。
83
友人,
用你的筏儿带我走吧,
今晚的潮儿是我的爱啊。
84
南方的朋友,
除了你,
还有我爱的水国。
85
最后一刻,
我的遗言——将我放在月光下。
86
明明的夜里,
那瀑是月儿飞泻的光华。
87
请容我咋一下嘴,
入口的桂花。
88
我的朋友,
请松开口袋,
我要送你一湖的春水。
89
果儿,
快落吧,
树下的小妹妹已张开口袋等你了。
90
月儿,
请不要那么想我,
在光明里都闪耀了。
91
母亲啊,
我欠你的一千颗泪水,
你何时来讨啊。
92
床边的故事,
怕是要到梦里寻了。
93
神灯,请容我擦拭,
许下最后的愿——让我再作一日小孩子。
94
开启的门里,
我嗅到了刚落的雨。
95
拍打船儿的浪啊,
你在歌颂那拉船的纤夫吗?
将那声声的赞颂,
永久地寄托在海水里了。
96
远处的风儿吹来时,
天涯便在我的眼中了。
97
诗人啊,
在下笔的刹那,
莫要那般的潇洒吧。
98
潜藏的芽儿,快快长吧,
温柔的初阳,
还需你来承接呢。
99
无声里,
我去作个劳苦的大众吧。
100
为了明日的初阳,
我也要微笑着过了今天。
101
我们是枝前的鹊鸟,
在清风细雨里,
为花儿的守护者。
102
对不起,
我的月儿,
夜半,
我独睡让你孤单了。
103
故乡的鱼塘啊,
我不在时,
鱼儿刻孤单了你么?
104
风儿沙儿
你们一起将我弄哭了。
105
朋友,对不起,
容我用月儿将你代替,
说声再见。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作品介绍】
《明月皎夜光》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七首。这首诗从秋夜之景写起,初看似与词旨全无关涉,其实均与后文的情感抒发脉络相连。这首诗写景抒愤上的妙处,在那感叹、愤激、伤痛和悲哀,始终交织在一片星光、月色、螺蜂、蝉鸣之中。
【注释】
⑴促织: 蟋蟀。
⑵玉衡: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五至七星。北斗七星形似酌酒的斗:第一星至第四星成勺形,称斗魁;第五星至第七星成一条直线,称斗柄。由于地球绕日公转,从地面上看去,斗星每月变一方位。古人根据斗星所指方位的变换来辨别节令的推移。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这句是说由玉衡所指的方位,知道节令已到孟冬(夏历的七月)。
⑶历历:分明貌。一说,历历,行列貌。
⑷易:变换。
⑸玄鸟:燕子。安适:往什么地方去?燕子是候鸟,春天北来,秋时南飞。这句是说天凉了,燕子又要飞往什么地方去了?
⑹同门友:同窗,同学。
⑺翮(hé合):鸟的羽茎。据说善飞的鸟有六根健劲的羽茎。这句是以鸟的展翅高飞比喻同门友的飞黄腾达。
⑻“弃我”句是说,就象行人遗弃脚印一样抛弃了我。
⑼南箕:星名,形似簸箕。北斗:星名,形似斗(酌酒器)。
⑽牵牛:指牵牛星。轭:车辕前横木,牛拉车则负轭。“不负轭”是说不拉车。这二句是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宿的有虚名无实用,比喻朋友的有虚名无实用。
⑾盘石:同“磐石”,特大石。
【翻译】
皎洁的明月照亮了仲秋的夜色,在东壁的蟋蟀低吟的清唱着。
夜空北斗横转,那由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的斗杓,正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孟冬,闪烁的星辰,更如镶嵌天幕的明珠,把仲秋的夜空辉映得一片璀璨!
深秋,朦胧的草叶上,竟已沾满晶莹的露珠,深秋已在不知不觉中到来,时光之流转有多疾速呵!
而从那枝叶婆婆的树影间,又听到了断续的秋蝉流鸣。怪不得往日的鸿雁(玄鸟)都不见了,原来已是秋雁南归的时节了。
京华求官的蹉跎岁月中,携手同游的同门好友,先就举翅高飞,腾达青云了,而今却成了相见不相识的.陌路人。
在平步青云之际,把我留置身后而不屑一顾了!
遥望星空那“箕星”,“斗星”,“牵牛”的星座,它们既不能颠扬,斟酌和拉车,为什麽还要取这样的名称,真是虚有其名,
然而星星不语,只是狡黠地眨着眼,它们仿佛是在嘲笑,你自己又怎麽样呢?
想到当年友人怎样信誓旦旦,声称着同门之谊的“坚如磐石”;而今“同门”虚名犹存,“磐石”友情安在 叹息和感慨,炎凉世态虚名又有何用呢?
【赏析】
此诗之开篇“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读者可以感觉到诗人此刻正浸染着一派月光。这是的皎洁的月色,蟋蟀的低吟,交织成一曲无比清切的夜之旋律。再看夜空,北斗横转,那由“玉衡”(北斗第五星)、“开阳”、“摇光”三星组成的斗柄(杓),正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孟冬,闪烁的星辰,更如镶嵌天幕的明珠,把夜空辉映得一片璀璨。一切似乎都很美好,包括那披着一身月光漫步的诗人。但是”此刻“究竟是什么时辰:”玉衡指孟冬“.据金克木先生解说,”孟冬“在这里指的不是初冬节令(因为下文明说还有”秋蝉“),而是指仲秋后半夜的某个时刻。仲秋的后半夜--如此深沉的夜半,诗人却还在月下踽踽步,确实有些反常。倘若不是胸中有着缠绕不去的忧愁,搅得人心神不宁,谁也不会在这样的时刻久久不眠。明白了这一层,人们便知道,诗人此刻的心境非但并不”美好“,简直有些凄凉。由此体味上述四句,境界就立为改观——不仅那皎洁的月色,似乎变得幽冷了几分,就是那从”东璧“下传来的蟋蟀之鸣,听去也格外到哀切。从美好夜景中,抒写客中独步的忧伤,那”美好“也会变得”凄凉“的,这就是艺术上的反衬效果。
诗人默默无语,只是在月光下徘徊。当他踏过草径的时候,忽然发现了什么:”白露沾野草。朦胧的草叶上,竟已沾满晶莹的露珠,那是秋气已深的征兆--诗人似平直到此刻才感觉到,深秋已在不知不觉中到来。时光之流驶有多疾速呵!而从那枝叶婆婆的树影间,又有时断时续的寒蝉之流鸣。怪不得往日的燕子(玄鸟)都不见了,原来已是秋雁南归的时节。“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意谓:这些燕子又将飞往哪里去呢?这就是诗人在月下所发出的怅然问叹。这问叹似乎只对“玄鸟”而发,实际上,它又是诗人那充满失意的怅然自问。从下文可知,诗人之游宦京华已几经寒暑。而今草露蝉鸣、又经一秋,它们在诗人心上所勾起的,该是流离客中的惆怅和凄怆。以上八句从描述秋夜之景入笔,抒写诗人月下徘徊的哀伤之情。适应着秋夜的清寂和诗人怅惘、失意之感,笔触运得轻轻的,色彩也一片渗白;没有大的音响,只有蟋蟀、秋蝉交鸣中偶发的、诗人那悠悠的叹息之声。当诗人一触及自身的伤痛时,情感便不兔愤愤起来。诗人久滞客中,在如此夜半焦灼难眠,那是因为他曾经希望过、期待过,而今这希望和期待全破灭了。“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在诗人求宦京华的蹉跎岁月中,和他携手而游的同门好友,先就举翅高飞、腾达青云了。这在当初,如一道灿烂的阳光,把诗人的前路照耀得五彩缓纷。他相信,“同门”好友将会从青云间垂下手来,提携自己一把;总有一天,他将能与友人一起比翼齐飞、邀游碧空。但事实却大大出乎诗人预料,昔日的同门之友,而今却成了相见不相认的陌路之人。他竟然在平步青云之际,把自己当作走路时的脚迹一样,留置身后而不屑一顾了。“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这毫不经意中运用的妙喻,不仅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同门好友“一阔脸就变”的卑劣之态,同时又表露了诗人那不谙世态炎凉的惊讶、悲愤和不平。全诗的主旨至此方才揭开,那在月光下徘徊的诗人,原来就是这样一位被同门好友所欺骗、所抛弃的落魄者。在他的背后,月光印出了静静的身影;而在头顶上空,依然是明珠般闪烁的“历历”众星。当诗人带着被抛弃的余愤怒仰望星空时,偏偏又瞥见了那名为“箕星”、“斗星”和“牵牛”的星座。正如《小雅·大东》所说的:“维南有箕,不可以颠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车)”.它们既不能颠扬、斟酌和拉车,还要取这样的名称,真是莫大的笑语。诗人顿时生出一股无名的怨气,指点着这些徒有虚名的星座大声责问起来:“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扼!”突然指责起渺渺苍穹中的星星,好像太奇怪了,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诗人心中实在有太多的苦闷,这苦闷无处发泄,不拿这些徒其虚名的星星是问,已经无人客问。然而星星不语,只是狡黠地眨着眼,它们仿佛是在嘲笑:“你自己又怎么样呢?不也担着‘同门友’的虚名,终于被同门之友抛弃了吗?”——“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想到当年友人怎样信誓旦旦,声称着同门之谊的“坚如盘石”;而今“同门”虚名犹存,“盘石”友情不在。诗人终于仰天长叹,以悲愤的感慨收束了全诗。这叹息和感溉,包含了诗人那被炎凉世态所欺骗、所愚弄的无比伤痛和悲哀。
抒写这样的伤痛和悲哀,本来只用数语即可说尽。此诗却偏从秋夜之景写起,初看似与词旨全无关涉,其实均与后文的情感抒发脉络相连:月光笼盖悲情,为全诗敷上了凄清的底色;促织鸣于东壁,给幽寂增添了几多哀音;“玉衡指孟”点明夜半不眠之时辰,“众星何历历”暗伏箕、斗、牵牛之奇思;然后从草露、蝉鸣中,引出时光流驶之感,触动同门相弃之痛;眼看到了愤极“直落”、难以控驭的地步,“妙在忽蒙上文‘众星历历’,借箕、斗、牵牛有名无实,凭空作比,然后拍合,便顿觉波澜跌宕”(张玉谷《古诗赏析》)。这就是《明月皎夜光》写景抒愤上的妙处,那感叹、愤激、伤痛和悲哀,始终交织在一片星光、月色、螺蜂、蝉鸣之中。
左手高楼抬头明月的散文
青墨色的天,氤氲着深色的蓝,溢满水汽的云,拒绝了远方风的邀请,伴着雷霆和闪电,又一次地给了土地一次酣畅淋漓的清洗。黑色的教学楼,沉厚得像一块扎在土地里的石头,白色的灯光似漠然的眼,略带嘲笑地看着这群每天进进出出的人。抬头看着雨丝的'落下,让我想起了火影忍者里雨隐村、带土对小南的绝战,那个满是哀歌坟墓,不止息的雨的地方。
坐在教学楼最高的楼层,身边的一切静得如寒潭。深水里,靠窗,远望,春末夏初,繁花已谢,四月的时候,茫然地艳羡别人那里的锦绣风景,可转眼间,我在这里已送走了此处的万紫千红,相同的景,不同的人,相同的人世间,不同的人间事。何必忧心,何必愁苦,快乐最好。青梅煮酒,满眼尽是琥珀光,高考刚刚结束,大概就是这种感觉了,三个月后,你会发现,鹿台美酒,高不胜寒,勤奋和坚持不懈,才是高中真正教会你的。
大雨声碎,凌乱地击打在地面上,毫不懈怠地涤荡着空气中的每个人残留下的气息。雨丝交织出的水幕,散射路灯的光,将周边的天空,染成橘色的光晕,让人不禁的想,夜幕也很温暖吗?头顶上的天空,躲在流墨一般的云里,遮蔽了晴日里的一切,止住了多少人望月的思,星河璀璨流经千年,又湮灭古今多少人的志。没有理由开心,也没有理由不开心,一只静水里的鱼,难免也会是痛苦的,我想,如果我去做每一件事都尽情尽兴,生活将会变得有滋有味吧?结果也许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因为过程才是生活。即便明日送别千里,此生不见,今晚也要推杯换盏,一夜皆尽欢。因为,不论是否有阴云,月总会照常升起,永远抬头明月。
雨潇潇,十里禾木荣。明天的媚阳,会宣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生活是一种态度。
《最高楼》诗歌欣赏
最高楼
心绪赋
喜悦媚春光
夜静话沧桑。
多年学业今朝毕,
满腔梦想自龙江。
向明天,
圆旧梦,
别家乡。
热爱事业欣然自降。
蹉跎岁月辛勤确撞。
强意志,
到沈阳。
投身教育华图起,
倾心事业坦途长。
念师恩,
当勿忘,
做贤良。
中秋明月诗歌
这浩浩星空,皎皎明月
宛若银河中的一束光芒
在这明朗夜空
明月如孩童般纯真的笑脸
给大地撒上一层银色的光辉。
这中秋佳节,团圆之日
给远方的游子一个家的归宿
在这团圆时刻
明月有着如老奶奶般慈祥的笑脸
让人们不再牵挂心中遥远的家。
李白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不正印证了远方的孩子
对家乡的思念吗?
苏轼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正道出了在这中秋夜晚
举杯共饮的畅汗淋漓吗?
明月夜,伊人心
依依明月心,淡淡故乡情。
八月十五月儿明,
月饼情缘系人心。
这月色飘升的夜晚
我感受到了
游子心中浓浓的牵挂啊......
★ 诗歌作品中秋明月
★ 诗歌赏析
★ 《瑶池》诗歌赏析
★ 诗歌赏析:卜算子
★ 再别康桥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