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词强说愁鉴赏及原文注释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莉莉莉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新词强说愁鉴赏及原文注释(共含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莉莉莉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新词强说愁鉴赏及原文注释

篇1:新词强说愁鉴赏及原文注释

新词强说愁鉴赏及原文注释

出处

辛弃疾《丑奴儿》

原文

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注释

强:勉强。

赏析

这句词的意思:人在少年时候常喜欢为赋新词勉强说愁,其实却根本不懂什么叫做愁。“为赋新词强说愁”常用来形容那些多愁善感的人,自以为寂寞而强说愁的无端愁闷情绪。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南宋爱国词人,文学家。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在晚年时写的《清平乐·村居》这首流传千古的词。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篇2:为赋新词强说愁美文

为赋新词强说愁美文

某些事,某些人,总会猝不及防地出现在你的生命里,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教会你些什么,不出意外地,他们会在你的身、心上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作为你蜕变的代价。避无可避,无可奈何。那些无法忘怀的记忆就像命运为你铭刻在灵魂上的烙印,令你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难言的苦涩。

一颗糖果的价值在于它能带给我们短暂的甜蜜,而苦涩却可以令我们时常忆起糖果曾经带给我们的幸福感。甚至于在很久很久以后想起时,唇角仍会不住地上扬。但这也是极为短暂的,它接着便会幻化成一抹牵强。甜蜜的苦涩。一种很奇异的味道,我们却乐此不疲地品尝,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停止思想,没有能力去忘记那些刻骨铭心,却疯狂想忘记的东西。

人生如梦,大梦人生。谁不愿意做一场不愿醒来的美梦?我们总是不满足于现在,却又怀念过去的美丽,同时还在憧憬着日光熠熠的`未来。于此,我们总是苦恼、迷茫的。向左走,左岸繁花似锦;向右走,右岸姹紫嫣红。我们终是迷失在了命运刻意的伪装下。

我相信明天一切都会好,正如我相信四季轮回终会春暖花开。只是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本去与时间打下这个赌。一个物是人非,便足以让我们输得一败涂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成不变的风景,只是少了那个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姑娘。

篇3:为赋新词强说愁作文

为赋新词强说愁作文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课间十分钟,喧闹的教室里又沸腾了起来。

慢慢地直起伏在课桌上昏昏欲睡的身板,揉了揉有些发懵的双眼,站起来,走到阿紫的桌前,轻拍了下她那埋在习题堆里的脑袋。“谁干什么呀?”阿紫仰起一张困倦又透着些许不耐烦的脸庞。待看清是我后,这才放下手中的笔。

“烦死了,老师一个个都留这么多作业,在学校要是不写的话,在家根本就写不完嘛!”阿紫嘟囔着嘴,狠狠地抱怨着。“嗯嗯,就是,老师这是要把我们逼疯吗?真是搞不懂他们怎么想的!”我一边不住地点头,一边随声附和着。阿紫随后说道:“语文老师还说我们小孩儿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谁说我们没有愁?每天都要写那么多作业,这儿补课那儿也补课,忙得我都快崩溃了!天天还得顶着个‘熊猫眼’来面对老师们的刁钻提问,我们容易吗?”

顿时,点着的头随着发愣的思绪戛然而止。

刚刚那堂语文课上,语文老师正给我们讲练习册,碰到了一道题:“请写出几句有关‘愁’的古诗词。”我们的脑子里这样的句子装得不少,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一样,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其他人都把所学过的诗句用过了,我只好在脑子里快速地浏览我曾看到过的诗句。第一时间,辛弃疾的《丑奴儿》从脑海中蹦了出来。我脱口而出:“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语文老师赞许地看了看我,却突然板起了严肃的面孔。“你们知道这句诗什么意思吗?”同学们虽然都大概猜到了,可是与往日不同的是,没有一个人站起来回答。语文老师环顾了一下教室,继而大声说道:“这句诗说的就是你们!小小年纪哪里知道什么是愁?初中时期就应该快快乐乐的,怎么交上来的作文里到处都充满了愁怨?跟我们相比,你们算是最幸福的了。别小小年纪就跟我们一样‘欲说还休’了!”之后语文老师没有再说什么,仍旧照常上课。只是班里的'气氛不再像以往那样活跃,显得格外空寂。

……

现在想想,语文老师说的有道理,却又没有道理。他怎么知道我们真的没有愁呢?老师们给学生施加的压力早已深深褪去了我们在单纯的学生年代该有的纯真,现在很多学生稳重、老成,甚至有的人心难测,城府深得可怕!难道说这一切都只有学生才该为其负责吗?

不懂,真的不懂。老师们总说他们是为我们好,他们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理解我们的心情。可是我觉得,他们永远都无法理解我们,理解我们那被压迫已久却得不到发泄的灵魂,理解我们那“爱上层楼”却依旧“欲说还休”的苦闷……

真的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吗?

篇4:为赋新词强说愁散文

王琛懿

偶然翻书,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旁边有自己几年前涂抹的四句,与辛词相和:

碧草芳连明月洲,

懒赋新词厌登楼。

江南江北合春色,

唯有离人心上秋。

曾经工工整整题在旁边的句子,如今只觉得可笑又可爱。便是而今虚长几岁,“识尽愁滋味”这样的话,却也不敢说。何况当时十几岁的孩子,哪里领会得词中沉郁?“相和”自是不当,倒是无意中给“为赋新词强说愁”一句作了注解。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记得当年不谙世事,不虑前程,风声雨声声声穿耳过,家事国事事事不操心。春天与同学相约偷采了校园里的丁香花,用衣襟兜回来,教室里粉笔末儿都带着香气。夏日昏沉的午后,地理老师顿挫的语调伴着单调的蝉鸣。秋天跑步时,脚下的叶子咯吱咯吱响。当雪一落就将饼干掰碎了洒在窗台上,引来喜鹊和麻雀一群群。那时所烦恼的事,无非是今天月考明天听写吧。倘若要冠以“愁”字,也未免太过小题大作。

那时候也曾忙着填词作诗,一本正经地自学格律词谱,遣词炼句推敲吟哦。那些曾经珍而重之的`文字,实际上同那些被老师没收的练习簿背面画的棋盘无甚分别。同是游戏,诗词更精致有趣些罢了。

既写诗,便没有不说愁的道理。诗经楚辞乐府汉代大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散文,放眼看吧,不言愁也不含愁的究竟是少数。哪怕是享受着此刻,还忘不了感慨“而今乐事他年泪”呢。人世间本来那么多不如意,那么多不得已,愁绪便成了酿成文采最常用的原料。于是我也时时不忘加上一个愁字,仿佛在洁白的奶油冰淇淋顶上轻轻摆一颗红樱桃,以为装饰。却不知道,人家写愁,需要用血与泪相调和。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就是写下上面这些文字的司马迁本人,若非“身残处秽,动而见尤”,对人生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看法之后成篇,史家之绝唱未必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哪怕经过时间的沉淀,当年愁在心底留的每一道疤痕,在后人眼里,都成了命运赐予的勋章,当时的痛,仍不能减少半分。

历史上的,既已经发生,那么我应当感激他们。我感激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时发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祈愿;感激李白在孤独深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感激李清照茕茕孑立在秋风中人比黄花瘦;感激辛弃疾曾登临高楼遥望残破山河,长叹天凉好个秋。

我感激徂于东山,不归的兵士;感激请从吏夜归的老妪;感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

我感激那些在浩繁卷帙中甚至没有留下自己的影子的人。国家不幸诗家幸。但山河飘摇中,无数人来这个世界上走一遭,他们想过自己安稳幸福的日子,他们不是生而为了某一个诗人、某一句诗的瞬间灿烂,用自己的悲哀给“诗家幸”做出哪怕完美的铺垫和布景。

我俯首感谢他们以自己所经历一切命运的苦难和不公,酿最苦涩的愁成最醇厚的诗,遗以后人。

当我年纪还小,与人世间所有不可爱的事都离得很远,我迫不及待地要品尝愁的滋味,并将之留诸笔下。那时候我想,倘若上天垂怜,便使我成为一名好诗人,赐我跌宕起伏如同急流的一生。而现在,我愿意自己的生活永远像一汪清浅的水,能够映出飞鸟的羽毛和团团的云影。

如今我祈愿自己永远都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倘若上天垂怜的话。

我也祈愿世界上所有新诞生的文字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那些沉郁的哀戚的苍凉的忧伤的篇章,都已经足够了。

篇5:牧童原文注释鉴赏

牧童原文注释鉴赏

朝代:唐代

作者:李涉

原文: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朝(zhāo):早晨;日出的时候。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荷:披着,背上。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茎直立,三棱形。叶细长,深绿色,质硬有光泽。夏季开穗状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细长的匍匐茎,并有褐色膨大块茎。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蓬蒿(hāo):“茼蒿”的俗称。黄犊(dú):小牛。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朝(zhāo):早晨;日出的时候。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荷:披着,背上。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茎直立,三棱形。叶细长,深绿色,质硬有光泽。夏季开穗状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细长的匍匐茎,并有褐色膨大块茎。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蓬蒿(hāo):“茼蒿”的俗称。黄犊(dú):小牛。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朝(zhāo):早晨;日出的时候。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荷:披着,背上。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茎直立,三棱形。叶细长,深绿色,质硬有光泽。夏季开穗状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细长的匍匐茎,并有褐色膨大块茎。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蓬蒿(hāo):“茼蒿”的俗称。黄犊(dú):小牛。

篇6:黑云压城城欲摧鉴赏及原文注释

黑云压城城欲摧鉴赏及原文注释

唐 李贺《雁门太守行》

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如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压城:笼罩着城墙。摧:垮塌。

赏析

本诗描写北方边塞上一座城池被外族军队包围后,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守城将士下定决心,坚决守卫,誓死报国;诗人李贺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上,对出击外族侵略热烈将士赞颂。这句诗意思是:战事急危得就像浓厚的`乌云笼罩,象要把整个城头压毁一样。“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诗现在多用来形容邪恶势力一时猖獗所造成的紧张局面。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此称他为李昌谷。因擅长写鬼魂,被世人称为“诗鬼”。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文献通考》中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岁寒堂诗话》中说:“李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才。”

篇7:马说注释和原文

马说注释和原文

马说注释和原文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

4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5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6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著称。

7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 一食:吃一顿。食,吃。

9 或:有时。

10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篇8:《登鹳雀楼》原文注释及鉴赏

《登鹳雀楼》原文注释及鉴赏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牧童原文注释鉴赏

《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活水源记》原文翻译及注释鉴赏

醉翁亭记 原文及注释

蜀道难原文及注释

《孟母三迁》原文及注释

鸿门宴原文及翻译注释

无题原文及翻译注释

世说新语原文注释及翻译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新词强说愁鉴赏及原文注释(整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新词强说愁鉴赏及原文注释,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