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水龙吟·落叶》词作鉴赏(共含8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不想害怕”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作品介绍】
《水龙吟·落叶》是南宋词人王沂孙的作品。词的上片着力于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词人运用娴熟的笔法,使主观和客观融洽,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使其故国之思表达得自然而深刻,表现了词人在南宋末期对现实难排的抑郁之情和凄凉境地。
【原文】
晓霜初著青林2,望中故国凄凉早3。萧萧渐积4,纷纷犹坠5,门荒径悄6。渭水风生7,洞庭波起8,几番秋杪9。想重崖半没10,千峰尽出11,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杳杳12,溯宫沟、暗流空绕13。啼螀未歇14,飞鸿欲过15,此时怀抱。乱影翻窗16,碎声敲砌17,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18,只应今夜19,满庭谁扫20?
【注释】
1水龙吟:词牌名,姜夔词注“无射商”,俗名越调。双调一百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韵,下片十一句五仄韵。
2晓霜:早上的霜露。著:附着。
3望中:视野之中。故国:指南宋故地。
4萧萧渐积:化用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之句。萧萧:草木摇落之声。
5纷纷犹坠:意谓落叶片片飘坠。化用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纷纷坠叶飘香砌”之句。
6门荒径悄:意谓落叶掩埋了门庭路径,一片荒凉寂静。
7渭水风生:化用贾岛、周邦彦诗词写落叶。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周邦彦《齐天乐·绿芜凋尽台城路》:“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婉转。”
8洞庭波起:化用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描写落叶。
9秋杪(miǎo):暮秋,秋末。杪,树梢。引申为时月的末尾。
10重(chóng)崖半没(mò):写山中落叶堆积,万木凋零的情状。
11尽出:全是。
12题红:指红叶题诗事。范摅《云溪友议》:“中书舍人卢渥,应举之岁,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命仆搴来。叶上有一绝句,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及宣宗既省宫人,初下诏从百官司吏,独不许贡举人。渥后亦一任范阳,独获所退宫人。宫人睹红叶而呈叹久之,曰:‘当时偶随流,不谓郎君收藏巾箧。’验其书迹无不讶焉。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杳杳(yǎo):幽远貌。
13宫沟:皇宫之逆沟。
14螀(jiāng):蝉的一种。
15飞鸿:指鸿雁。
16乱影翻窗:树叶乱落于窗前。
17碎声:此指落叶之声。砌:台阶。
18吾庐:我的家。甚:何。
19只应:只是。
20满庭谁扫:意谓无人扫落叶。白居易《长恨歌》有“落叶满阶红不扫”之句。
【白话译文】
早上的霜露刚刚附着在青绿的树林上,视野中故国也早是一片凄凉之景。地上的落叶渐渐积累,树上的叶子也纷纷欲坠落,门前荒芜,路径悄悄。渭水秋风起,洞庭湖波涌,几次暮秋了。想来重重叠叠的山上已经落满树叶,千峰尽是万木凋零之景,山上的路,没有人可以到。
从前题红之事已不再见,顺着官沟而上,暗流空绕。蝉啼叫还没有停歇,鸿雁欲过,此时的怀抱是悲伤的。树叶杂乱地落于窗前,落叶掉落在台阶上发出声音,多少愁苦之人。望我家在何处。只是今夜,满庭的.落叶谁来扫。
【赏析】
暮秋天气,严霜始降,草木黄落。在诸多文人笔下,落叶与时移物换、荣枯摇落同存长在,故而睹落叶而悲秋,因悲秋而伤情。通过描写这种境界,表现了词人在南宋末期对现实难排的抑郁之情和凄凉境地。
上片写深秋“望中故国”落叶飘零的凄凉景象。“晓霜初著青林”以景带情,用笔简练,而轮廓顿明。作者在不经意如实地描摹出来自然景色:晨晓寒霜,把昔日青葱繁茂的林木笼罩。词人因景生情,心中升起一股莫明的凄凉之情。“望中故国凄凉早”,无限心事,隐藏其中。“故国凄凉早”五字借秋初大自然的萧索景象,写朝代之替换,这景象不但指自然景象,也包括社会景象在内,这是第一层。而凄凉的景象正应照词人的万端愁绪,这是第二层。此词似咏落叶,实则借以抒发心中对故国的思念,同时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为将“凄凉”落到实处,上片连用几个与落叶有关的典故,使言辞虽简,但寓意深刻而丰富。“萧萧渐积”这里借指落叶,实暗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诗意。“纷纷犹坠”与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中“纷纷坠叶飘香砌”句意相似。“渭水风生”用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诗意。“洞庭波起”则借用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诗意。这几个典故是独立的,因紧扣落叶,便有了内在联系,毫无游离之感,而且补足了上句“故国凄凉早”。接下来,笔锋一转,用“想”作领字,领“重崖”以下四句。“半没”是因落叶堆积。“无人到”则是落叶阻挡了行程。这四句从词意上又进一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片着力于写景,下片转而抒情。“前度题红杳杳”,借用红叶题诗的故事,暗示故宫的冷落。《云溪友议》载:唐宣宗时,中书舍人卢渥于应试之岁,偶而在御沟中拾到一片红叶,上题一绝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卢渥得一遣放的宫女,正是题诗之人。这一典故运用得十分巧妙。“前度”说明象从前那样宫女题红之事已不再见,借故宫的冷落暗寓朝代更迭。前两句为虚写,“啼螀未歇”以下六句则是实写。寒蝉凄切哀鸣,飞鸿欲过身影,正衬出词人难耐之痛楚。词人此时心绪烦乱哀感涌流,但词人却以“此时怀抱”四字一笔带过,言有尽而意无穷。“乱影”返回写眼前之秋景秋情。回步屋内,独坐客舍,秋夜寂静,又见无数黄叶乱落窗前,听见落叶之声敲打台阶。无尽无休,词人已无计可以避开秋声。和上片“纷纷”二字相呼应,以“碎”字形容落叶之声,意新句秀。“愁人”不单指词人自己,也包括了与他一样经历苦难的人们。《四溟诗话》说:“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结句到位,确能产生余音袅袅的艺术效果。此词结尾“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提出问题,而不作回答,留下“空白”,词人是让读者自己通过想象加以补充。“满庭谁扫”字浅意深,悲愁中掺杂着惆怅,哀怨中挟带着孤独,复杂的情感,也难以卒言。
此篇咏落叶之词,以落叶为契机,“以故国凄凉早”为意脉,驰骋神思,虚境实写,融景入情,故而句句写落叶,却句句是故国之情,收到了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的效果。词人运用娴熟的笔法,使主观和客观融洽,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其故国之思表达得自然而深刻。
名家点评
清代词论家陈廷焯《词则》:笔意幽冷,寒芒刺骨。其有慨于崖山乎?结语寂寞。
近代词论家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见落叶而伤秋,词人每有此感。但碧山忠爱于忱,出于不容己,故词中“宫沟”、“故国”,触处生悲。“渭水”、“洞庭”句引乱愁于无次,“山路无人”句叹劫后之萧条。下阕因落叶而动乡思,断燕残螀,同其凄韵。此词“洞庭”七句及“前度”以下五句颇警动。
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理事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起从未落叶说,是题前著笔。
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水龙吟·落叶》,构思与其他咏物词有所不同……这首咏落叶的《水龙吟》则是从整个国家的灭亡来抒写这万叶萧疏,飘摇零落的现实。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授常国武《读〈花外集〉卮言》:例如《水龙吟·落叶》,上片先写自北向南的广大地域中秋末之凄凉景象,由此引发故乡之思,然后再具体描写入夜之后旅寓“乱影翻窗,碎声敲砌”的孤苦情景,而以“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作结,点出怀乡之情。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筱芸《碧山词研究》:从此词的时间脉络看,词人客舍怀乡(故国又有故乡之指)是实,其意绪氛围体验是虚,却隐实就虚—着意层层渲染其“故国凄凉”之思和身世飘零欲归不得之叹。这种不得而悲,“故国凄凉”、纵归更悲的悲苦情境和意绪氛围,以及层层往复勾勒烘染的沉郁之势,使其超脱羁旅愁怀的实境层次,而具有传达词人所处时代情境和意绪氛围的径曲势远、由此及彼的艺术张力。
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员谢桃坊《宋词概论》:此词比其余的咏物词有更为浓厚的抒情气氛,从结句可知,它是词人在异乡之夜见落叶而怀念故乡的。情绪黯淡而凄苦,在想望中,故园秋风落叶,荒凉寂寞,词的过片用红叶题诗的故事,借以抒写往事不堪回首之意。秋夜的啼滥、哀鸿、枯叶的乱影、叶飘的细碎声响,它们都恰与词人的情绪相应,因而更思念故山了。
【作者介绍】
(约1230~约1291)宋末词人。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家住玉笥山,亦号玉笥山人,南宋会稽人。善文词,广交游,同代周密称其“结客千金,醉春双玉”(《踏莎行·题中仙词卷》)。元兵入会稽,杨琏真珈掘宋帝六陵,沂孙与唐珏、周密等结吟社,赋《乐府补题》,托意莲、蝉诸物,寄托亡国之恸。元世祖至元中,一度出为庆元路学正。晚年往来杭州、绍兴间。工词,风格接近周邦彦,含蓄深婉。其清峭处,又颇似姜夔,张炎说他“琢语峭拔,有白石意度”。尤以咏物为工,在宋末词人中其咏物词最多也最精巧,代表作有《齐天乐·蝉》、《水龙吟·白莲》等,皆善于体会物象以寄托感慨。其词章法缜密,是一位有显著艺术个性的词家。词集《碧山乐府》,一称《花外集》,收词60余首。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水龙吟
秦观
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
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
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甃.玉珮丁东别后。
怅佳期、参差难又。
名韁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
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
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
此词写一位妇女一整天的相思之情。
上片起首句,写女子登上挨着园林横空而起的小楼,看见恋人身骑骏马奔驰而去。此二句按景缀情,景物描写中缀入女主人公的别情。“朱帘”三句,承首句 “小楼”而言,谓此时楼上佳人正身穿春衣,卷起朱帘,出神地凝望着远去的情郎。“破暖”三句,表面上是写微雨欲无还有,似逗弄晴天,实际上则缀入女子的思想感情,说它也象当前的天气一样阴晴不定。以下四句便写这位女子一个人楼上一直等待到红日西斜的过程以及当时的情绪。轻风送来的卖花声清脆悦耳,充满着生活的诱惑力,也容易引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女主人公想去买上一枝插鬓边;可是纵有鲜花,谁适为容?故此她没有心思买花,只好让卖花声过去,直到它过尽。“过尽”二字用得极妙,从中可以想象得到女主人公谛听的神态、想买又不愿买的'惋惜之情。更为巧妙的是,词人将声音的过去同时光的流逝结合一起写,状画出女主人公绵绵不尽的感情。歇拍二句,则是以景结情。落红成阵,飞遍鸳甃,景象是美丽的,感情却是悲伤的。花辞故枝,象征着行人离去,也象征着红颜憔悴,最易使人伤怀。不言愁而愁自其中,因而蕴藉含蓄,带有悠悠不尽的情味。
下片从男方着笔,写别后情怀。“玉珮丁东别后”,虽嵌入“东玉”二字,然无人工痕迹,且比起首二句凝炼准确,读后颇有“环珮人归”之感。“怅佳期、参差难又”,是说再见不易。参差犹差池,即蹉跎、失误。刚刚言别,马上又担心重逢难再,可见人虽远去,而留恋之情犹萦回脑际。至“名韁利锁”三句,始点出不得不与情人分别的原因。为了功名富贵,不得不抛下情人,词人思想上是矛盾的、痛苦的,因此发出了诅咒。“和天也瘦”句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化来。但以瘦易老,却别有情味,明王世贞对此极为赞赏,因为它概括了人物的思想矛盾,突出了相思之苦。“花下”三句,照应首句,回忆别前欢聚之地。此时他虽策马远去,途中犹频频回首,瞻望女子所住的“花下重门,柳边深巷”。着以“不堪”二字,更加刻划出难耐的心情,难言的痛苦。煞尾三句,颇饶馀韵,写对月怀人情景,颇有“见月而不见人之憾”(《草堂诗余隽》卷二)。
此词以景起,以景结,而其中一以贯之的则是作者执着的情愫。对一个沦落风尘的薄命女子,作者竟钟情若此,这决非为征管逐弦而出入青楼的薄幸子弟所能望其项背。
陈亮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
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
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
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
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
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
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词作鉴赏
一起用闹字烘托花的精神情态,同时总揽春的景象,与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句相比,毫不逊色,加上东风软(和煦),更烘托出春光明媚,春色宜人。翠陌,翠绿的田野;平莎茸嫩,平铺的嫩草,用茸嫩形容初春的草,贴切恰当;垂杨金浅,浅黄色的垂柳。迟日催花,春日渐长,催动百花竞放;淡云阁雨,云层淡薄,促使微雨暂收;轻寒轻暖,不寒不暖,气候最佳。这些都是春归大地后带来的春景、春色。荟萃如此多样的美好景色,本可引人入胜,使人目不暇接而留连忘返。可是歇拍四句却指出:在今朝,游人未曾赏玩这芳菲世界,只能被啼莺语燕所赏玩。莺燕是能赏而不知者(《草堂诗余正集》沈际飞语),游人则为欲赏而不得者(同上)。
鉴于人情世故都是这样,尚有何心踏青拾翠!过片两句,因寂寞而凭高念远,向南楼问一声归雁。从上片看,姹紫嫣红,百花竞放,世界是一片喧闹的,可是这样喧闹的芳菲世界而懒得去游赏,足见主人公的处境是孤立无助的,心情是压抑的。雁足能传书信(见《汉书·苏武传》),于是鸿雁充当了信使,因为征人未回,向南楼探问归雁消息。金钗三句,谓昔年赏心乐事,而今已如风消云散。金钗斗草,拔金钗作斗草游戏。宗懔《荆楚岁时记》:竞采百药,谓百草以蠲除毒气,故世有斗草之戏。青丝勒马,用青丝绳做马络头。古乐府《陌上桑》: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罗绶三句,谓难忘别时的恋情,难禁别后的粉泪,难遣别久的幽怨。罗绶分香,临别以香罗带贻赠留念。秦观《满庭芳》罗带轻分,亦此意。翠绡封泪,翠巾裹着眼泪寄与对方,典出《丽情集》记灼灼事。几多幽怨,数不清的牢愁暗恨。正销魂三句,有两种断法,一断在 魂字后,另一断在又是后,两者都可,而后者较恰当。因为一结要突出又是之意,用又是领下面两句,由于又看到了与昔年离别之时一般的疏烟淡月、子规声断,触发她的愁绪而黯然销魂。子规,一名杜鹃,相传古代蜀君望帝之魂所化。(《华阳国志·蜀志》)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动人们别恨乡愁。
这首词上片,作者几乎倾全力烘托春景的无比美好,而歇拍三句,却来一个大转折,指出人们以不能游赏美好的春景为憾事,以如此芳菲世界被莺燕所占有为惋惜,才领会前面之所以倾全力描绘春景者,是为了给后面的春恨增添气势。盖春景愈美好,愈令人惆怅,添人愁绪,也就是春恨愈加强烈。杜甫所谓花近高楼伤客心(《登楼》),感时花溅泪(《春望》),即为此种思想感情的反映。下片似另出机杼,独立成篇,其实不然,它是全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上下片有岭断云连之妙。上片因春景美好反而引起春恨,这是客观景物与内心世界的矛盾,而所以铸成此种矛盾的,伤离念远是一个主要因素,下片就是抒写离愁别恨的,因而实与上片契合无间。从赏心乐事的一去不返,别后别久的十分怀念,别时景色的触目销魂,都在刻画主人公的感情深挚。可是作者是一位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黄宗羲《宋元学案·龙川学案》)的铁铮铮汉子,他写作态度严谨,目的性明确,每一首词写成后,辄自叹曰,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叶適引陈亮语)。所以很难想象他会写出脂粉气息浓郁的艳词。据此,才知下片的闺怨是假托的,使用这类表现手法在诗词中并不鲜见,大率以柔婉的`笔调,抒愤激或怨悱的感情。此种愤激之情是作者平素郁积的,而且与反偏安、复故土的抗金思想相表里,芳菲世界都付莺燕,实际的意思则是大好河山尽沦于敌手。为此,清季词论家刘熙载评这几句词:言近旨远,直有宗留守(宗泽)大呼渡河之意。(《艺概》)以小词比壮语,不觉突兀,是因其精神贴近之故。
陈亮传世的词七十多首,风格大致是豪放的,所以明代毛晋说:《龙川词》一卷,读至卷终,不作一妖语、媚语,殆所称不受人怜者欤!(《龙川词跋》)后来他看到本篇及其他六首婉丽之词,修正自己的论点,曰:偶阅《中兴词选》,得《水龙吟》以后七阕,亦未能超然。(《龙川词补跋》)其实毛晋本来的论点还是对的,无须修正。作家的作品,风格、境界可以多样。陈亮词的基调是豪放的,但也出现一些婉约的作品,毫不足怪。苏轼《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辛弃疾《摸鱼儿·暮春》,情调岂不缠绵凄婉,但毕竟与周(邦彦)、秦(观)不同,苏、辛和陈亮的词,和婉中仍含刚劲之气,所谓骨子里还是刚的,关于这一点,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的出。
秦观词鉴赏《水龙吟》
《水龙吟》
秦观
小楼连苑横空,
下窥绣毂雕鞍骤。
朱帘半卷,
单衣初试,
清明时候,
破暖轻风,
弄晴微雨,
欲无还有。
卖花声过尽,
斜阳院落;
红成阵,飞鸳甃。
玉珮丁东别后。
怅佳期、
参差难又。
名韁利锁,
天还知道,
和天也瘦。
花下重门,
柳边深巷,
不堪回首。
念多情、
但有当时皓月,
向人依旧。
【《艇斋诗话》】少游词“小楼连苑横空”,为都下一妓姓楼,名琬,字东玉。词中欲藏“楼琬”二字。然少游亦自用出处,张籍诗云:“妾家高楼连苑起。”
毂:音鼓。①车轮中央之圆木,周与车辐相接,中插车轴。②泛指车。
甃:音皱,井壁;井。
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①近似;②高下不齐貌。
【简析】
此词写一位妇女一整天的相思之情。
上片起首句,写女子登上挨着园林横空而起的小楼,看见恋人身骑骏马奔驰而去。此二句按景缀情,在景物描写中缀入女主人公的别情。「朱帘」三句,承首句「小楼」而言,谓此时楼上佳人正身穿春衣,卷起朱帘,出神地凝望着远去的情郎。「破暖」三句,表面上是写微雨欲无还有,似在逗弄晴天,实际上则缀入女子的思想感情,说它也象当前的天气一样阴晴不定。以下四句便写这位女子一个人在楼上一直等待到红日西斜的过程以及当时的情绪。轻风送来的卖花声清脆悦耳,充满着生活的诱惑力,也容易引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女主人公想去买上一枝插在鬓边;可是纵有鲜花,谁适为容?故此她没有心思买花,只好让卖花声过去,直到它过尽。「过尽」二字用得极妙,从中可以想象得到女主人公谛听的神态、想买又不愿买的惋惜之情。更为巧妙的是,词人将声音的过去同时光的流逝结合在一起写,状画出女主人公绵绵不尽的感情。歇拍二句,则是以景结情。落红成阵,飞遍鸳甃,景象是美丽的,感情却是悲伤的。花辞故枝,象征着行人离去,也象征着红颜憔悴,最易使人伤怀。不言愁而愁自在其中,因而蕴藉含蓄,带有悠悠不尽的情味。
下片从男方着笔,写别后情怀。「玉珮丁东别后」,虽嵌入「东玉」二字,然无人工痕迹,且比起首二句凝炼准确,读后颇有「环珮人归」之感。「怅佳期、参差难又」,是说再见不易。参差犹差池,即蹉跎、失误。刚刚言别,马上又担心重逢难再,可见人虽远去,而留恋之情犹萦回脑际。至「名韁利锁」三句,始点出不得不与情人分别的原因。为了功名富贵,不得不抛下情人,词人思想上是矛盾的、痛苦的,因此发出了诅咒。「和天也瘦」句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化来。但以瘦易老,却别有情味,明王世贞对此极为赞赏,因为它概括了人物的思想矛盾,突出了相思之苦。「花下」三句,照应首句,回忆别前欢聚之地。此时他虽策马远去,途中着以「不堪」二字,更加刻划出难耐的心情,难言的痛苦。煞尾三句,颇饶馀韵,写对月怀人情景,颇有「见月而不见人之憾」(《草堂诗余隽》卷二)。
【赏析】
本词一开篇,“小楼连苑”、“秀毂雕鞍”、“朱帘半卷”、“清明时候”,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层层堆叠,便在前两句里勾画出了一个明丽的早晨。而此良辰美景奈何天,衬着的却是恼人的离别,乐景衬哀情,悲伤便更显突兀。不着一字写郎如何离去,但以一匹快马的飞驰——“秀毂雕鞍骤”借代出离别。“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正是清明时节,暖风和日与纷纷雨丝缠绵交织,恰如当下的自己,甜蜜酝酿着苦痛,无为有处有还无,情景交融成一片朦胧甜蜜的春愁。而此处“卖花声过尽”实是神来之笔。立在窗前也不知是过了多少时候,一切都淡漠了,于一片鸿蒙初开般的静寂中,只听得那卖花声,悠悠荡荡,忽忽然飘来,又忽忽然不知所踪,转眼间日暮西山,暮春已至,庭间落红成阵,飞鸟徘徊。仿佛是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佳人倚栏依旧,只一卖花声过后,便已改换了天色。满心满意全是思念的苦,连时间都已经遗忘。“玉佩丁东”又是一出妙笔,仿佛那告别时玉佩响动的叮咚声依然明明地徘徊在耳际,因为告别时分外的珍重,那天的一切都崭新如昔,历历在目。而这一切怎么就已经成为那样久远的回忆了呢?这恍惚迷离又执着坚定的等候与思念竟绵延了那么长的时日,而那重逢的日子究竟是要待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这上阕写的是她的念远,下阕则抒的是他的离愁。思念不变,变了的是思念的人,那茫茫远路上的游子,又何尝没有这样一份思念?名利的枷锁于凡夫俗子是怎么都摆不开了的,天若知道,也该憔悴如我。周遭愈是冷漠就愈是怀念那温存的昨日,花下重门,柳边深巷,这般的美好怎么经得住在这般凄苦的日子里回首。月圆思乡,物是人非,只有那夜空的一轮皓月,依然照着相隔相思的你我。这正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若要讲此词的`绝妙之处,那就要当属这布局。此词没有沿袭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老路,而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李易安在《一剪梅》中叹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语一出,便将古往今来千万里迢迢相思道了个尽。人生寻一知己何尝容易,怎堪生离与死别,生生拉扯开两个有情人。已经别后,便只能以相思来填充生命不堪承受的缺失。一丝无奈的安慰便是:即使两地千里迢迢,仍有一份共同的思念可以将心遥遥地牵连在一起。如此一来,便煎熬出无数相思人的相思句,好似一剂治愈孤独与思念之痛的良药。这“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如何以一人之笔写来呢?虚实相生,参差对照的写法便应运而生,于是便有了杜甫《月夜》中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也便有了秦观的这首《水龙吟》。通观此词,上下两片如同两幅画面感极强的影像,并排呈现在眼前,参差对照,遥相辉映,却始终无法交汇到一处。既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动,又有那“可望而不可即”的蚀骨的思念。
苏轼曾笑秦观“学柳七作词”。其实,这并非尽是秦观学柳永,而是以秦少游坎坷艰辛的身世、深情敏感的性情实在难以如苏轼般汪洋恣肆,纵横捭阖;而细腻体察,语短情长则可凭不世出的凄婉自成一家。但出于苏轼门下的少游,毕竟不同于柳七郎的通俗坦率,其取境、造语比柳永雅,而后期又“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自是高出其他婉约词人绵软绮靡的词格。正如王国维评说:“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故是,孙兢也有云:“苏东坡词胜乎情,刘耆卿情胜乎辞,辞情兼胜者,唯秦少游而已。”
【作品介绍】
《苏幕遮·碧云天》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以及中学语文教科书。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其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原文】
苏幕遮⑴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⑵。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⑶。
黯乡魂⑷,追旅思⑸,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⑴苏幕遮:词牌名。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寒烟翠: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 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⑷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忧郁。语出江淹 《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⑸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白话译文】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绵江中水波,波上弥漫苍翠寒烟。群山映斜阳蓝天连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赏析】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手两句,即从打出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和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辩,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廊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但这一意象确可引发有关的联想。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它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作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这就逗出下句:“明月高楼休独倚。”月明中正可倚楼凝思,但独倚明月映照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休独倚”的慨叹。从“斜阳”到“明月”,显示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楼高”“独倚”点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写的都是倚楼所见。这样写法,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融为一体。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这真是欲遣乡思反而更增乡思之苦了。结拍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则翻进一层,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写得似更奇警深至,但微有做作态,不及这两句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的触发下发展到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黯然收束。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他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名家点评
清人谭献称誉此诗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
《词苑》引《历代诗余》: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
邹祇谟《远志斋词衷》: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许昂霄《词综偶评》: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下片触景生情。“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明月”一句陡提,“酒入”两句拍合,“楼高”点明上片之景为楼上所见。酒入肠化泪亦新。足见公之真情流露也。
继昌《左庵词话》:希文宋一代名臣,词笔婉丽乃尔,比之宋广平赋梅花,才人何所不可,不似世之头巾气重,无与风雅也。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其先邠(今陕西邠县)人,后徙苏州吴县(今属江苏)。公元10(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
,参加政事,又曾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知邠州。守边多年,西夏称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卒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词存五首,风格、题材均不拘一格,
这首词写作者对江南的怀念。上片写景,作者用清丽洗炼的语言生动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江南春天的图画:暮春时节,春阴漠漠,春风春雨吹透了、打湿了轻柔的春衫。此时春蚕已快三眠,养蚕的`人家怀着即将收获的喜悦心情采摘得桑、柘叶满篮,把蚕喂得饱饱的。这是江南暮春时节所特有的景象,显得生机盎然。
作者在将春色渲染了一番之后,下片换转笔峰,折入游子的怀乡之情。“先自离怀白不甚”一句,真切地表达了离乡怀乡的深沉愁苦,还点明了原来上片所着力描写的并不是眼前所见之景,而只是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江南风景画,反衬出离人深切的思念。回忆增添了离愁,已使人不堪;而眼前飞停在船樯上呢喃不休的燕子又勾起对家中屋梁栖燕的怀思。既不能“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冯延已《长命女》“三愿”),则唯有灯下细看那不知读了多少遍的家书,聊以慰情。信是江南的亲人写来的,作者的心也随之飞回了江南。“篝灯”,用竹笼罩着灯光,即点起灯笼。“锦书”用前秦苏蕙织锦为回之旋图诗寄丈夫的典,这里说明信是妻子寄来的。“强”字入妙:盖此家书,看一回即引起一回别意愁情,心所不欲,但思家时又忍不住要翻出来看,故曰勉强看之,矛盾心情如见。歇拍两句“人在江南,心在江南”,一则抒发了作者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同时呼应了上片的景物描写,使之带上了更加浓烈的感情色彩。
★ 词作鉴赏:浪淘沙
★ 词作鉴赏:剔银灯
★ 吴潜词作鉴赏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