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道融唐诗《西施滩》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时时歌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崔道融唐诗《西施滩》赏析(共含1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时时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崔道融唐诗《西施滩》赏析

篇1:崔道融唐诗《西施滩》赏析

崔道融唐诗《西施滩》赏析

《西施滩》是晚唐诗人崔道融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作者在这首诗中借咏怀古迹西施滩,对“女人祸水”的传统看法提出质疑。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注释:

⑴西施滩:西施,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

⑵宰嚭:即伯嚭。春秋时,吴国太宰,又称太宰嚭。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⑶陷:落得,这里指承担。

⑷浣:洗。

白话译文:

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

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

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

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

赏析一: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

赏析二: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

篇2:西施滩(崔道融)

朝代:唐代

作者:崔道融

原文: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鉴赏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

篇3:崔道融唐诗鉴赏模版

【作品介绍】

《西施滩》是晚唐诗人崔道融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作者在这首诗中借咏怀古迹西施滩,对“女人祸水”的传统看法提出质疑。

【原文】

西施滩⑴

宰嚭亡吴国⑵,

西施陷恶名⑶。

浣纱春水急⑷,

似有不平声。

【注释】

⑴西施滩:西施,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

⑵宰嚭:即伯嚭。春秋时,吴国太宰,又称太宰嚭。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⑶陷:落得,这里指承担。

⑷浣:洗。

【白话译文】

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

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

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

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

【作者介绍】

崔道融,唐末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今湖北江陵县)人。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公元895年(乾宁二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后入朝为右补阙,避战乱入闽。工诗,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与司空图为诗友,人称江陵才子。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篇4:崔道融《溪上遇雨其二》唐诗赏析

崔道融《溪上遇雨二首(其二)》唐诗赏析

溪上遇雨二首是唐代诗人崔道融所著的七绝唐诗。共两首。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溪流景色的描绘之中。

溪上遇雨(其二)

坐看黑云衔猛雨, 喷洒前山此独睛。

忽惊云雨在头上, 却是山前晚照明。

【注释】

⑴衔:携带着。

⑵晚照:夕阳。

【翻译】

我坐看天空中浓密的乌云含着雨水喷洒在前方的山峦上,而这里却依然阳光灿烂。忽然滚滚的乌云挟带着骤雨,已泻到了我的头上!不过我却意外地发现:前方青翠的山峰上,还映照着一抹夕阳的余晖。

【赏析一】

唐诗中写景通常不离抒情 ,而且多为抒情而设。 即使纯乎写景,也渗透作者主观感情,写景即其心境的反光和折射;或者借用比兴,别有寄托。而这首写景诗不同于一般唐诗。它是咏夏天的暴雨,你既不能从中觅得何种寓意,又不能视为作者心境的写照。因为他实在是为写雨而写雨。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某种奇特情致 ,乃是宋人在诗歌“小结裹” 方面的许多发明之一 ,南宋杨诚斋(万里)最擅此。而这首《溪上遇雨》居然是早于诚斋二三百年的.“诚斋体”。

再从诗的艺术手法看,它既不符合唐诗通常的含蓄蕴藉的表现手法,也无通常写景虚实相生较简炼笔法。它的写法可用八个字概尽:穷形尽相,快心露骨。

夏雨的特点是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这几点都被诗人准确抓住 ,表现于笔下。急雨才在前山,忽焉已至溪上,叫人避之不及,其来何快 !以“坐看”从容起,而用“忽惊”、“却是”作跌宕转折,写出夏雨的疾速 。而一“衔”一“喷”,不但把黑云拟 人化了(它象在撒泼、顽皮 ),形象生动,而且写出 了雨的力度,具有一种猛烈倾注感。写云曰“黑”,写雨曰“猛”,均穷极形容。一忽儿东边日头西边雨,一忽儿西边日头东边雨,又写出由于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景。这还不够,诗人还通过“遇雨”者表情的变化,先是“坐看”,继而“忽惊”,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预料 通篇思路敏捷灵活,用笔新鲜活跳,措语尖新,可喜可愕,深得夏雨之趣。

就情景的近似而论 , 它更易使人联想到苏东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中的一首:“黑云翻墨 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比较一下倒能见出此诗结构上的一个特 点 。苏诗虽一样写出夏雨的快速、有力、多变 ,可谓尽态极妍 ,但它是只就一处(“ 望湖楼 ”外)落 墨,写出景色在不同时间里的变化。而此诗则从两处(“前山”与“溪上”)着眼 ,双管齐下 ,既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 ,又有空间的对比 。如就诗的情韵而言 ,苏诗较胜 ;如论结构的新奇,此诗则不宜多让。

可见,诗分唐宋是大体的区分 ,不能绝对看待。 王渔洋曾列举宋绝句风调类唐人者数十首,是宋中有唐;另一方面,宋诗的不少倾向往往可以追根溯源到中晚唐,是唐中有宋。大抵唐诗经过两度繁荣,晚唐诗人已感难乎为继,从选材到手法便开始有所标新立异了 。这个唐宋诗交替的消息 ,从崔道融《溪上遇雨》一篇是略可窥到一些的。

【赏析二】

就情景的近似而论,它更易使人联想到苏东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一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比较一下倒能见出此诗结构上的一个特点。苏诗虽一样写出夏雨的快速、有力、多变,可谓尽态极妍,但它是只就一处(“望湖楼”外)落墨,写出景色在不同时间里的变化。而此诗则从两处(“前山”与“溪上”)着眼,双管齐下,既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又有空间的对比。如就诗的情韵而言,苏诗较胜;如论结构的新奇,此诗则不宜多让。

可见,诗分唐宋是大体的区分,不能绝对看待。王渔洋曾列举宋绝句风调类唐人者数十首,是宋中有唐;另一方面,宋诗的不少倾向往往可以追根溯源到中晚唐,是唐中有宋。大抵唐诗经过两度繁荣,晚唐诗人已感难乎为继,从选材到手法便开始有所标新立异了。这个唐宋诗交替的消息,从崔道融《溪上遇雨》一篇是略可窥到一些的。

篇5:《西施滩》原文及赏析

《西施滩》原文及赏析

西施滩

朝代:唐代

作者:崔道融

原文: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译文

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

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

注释

⑴西施滩:西施,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

⑵宰嚭:即伯嚭。春秋时,吴国太宰,又称太宰嚭。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⑶陷:落得,这里指承担。

⑷浣:洗。

鉴赏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

篇6:崔道融的诗词《梅花》赏析

《梅花》

唐•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赏析】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朵朵梅花初绽,像白雪一样纯洁,它那孤高的气质用画是难以表现出来的。“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清幽的梅香之中别有韵味,它不知严寒,也不畏严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一曲横笛清响,让人忍不住惆怅,刚何况是拖着病体赏梅的诗人呢。“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诗人看到严寒中的梅花,想到自己的处境就忍不住动了恻隐之心:那劲吹的北风啊,如果你理解我怜惜梅花的心意,就请你不要轻易把它吹落吧,多给它一点开放的时间吧。作者嘱托北风不要轻易摧残梅花,足见作者最梅花的痴恋,他不忍看到如此高洁脱俗的花儿就这么凋谢。

作者借梅花抒写人生感叹,这里,逆风中的梅花是作者人生的写照,表明自己虽有超凡脱俗的高贵品质,却不得不承受人生中的各种打击,因此发此感慨。

扩展阅读:崔道融的主要作品

崔道融主要有《申唐诗》三卷,《东浮集》九卷,今编诗一卷。

崔道融的诗作和罗隐一样,流传的不多。其风格或清新,或凝重,比较多样。所选的四首诗里前两首十分活泼生动,后两首则凄苦悲郁。其中《牧竖》一诗流传较广。

牧竖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注:牧竖:即指牧童。

溪居即事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却关:打开门闩。

田上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买得晨鸡共鸡语,常时不用等闲鸣;

深山月黑风高夜,欲近晓天啼一声。

注:此诗中“月黑风高夜”有点暗指当时的社会形势

篇7:西施滩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西施滩

唐代: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译文: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奸臣伯嚭使吴国走向灭亡,却反而让西施承担这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像在为西施述说身世的不平。

注释:

宰嚭(pǐ)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宰嚭:即伯嚭。春秋时,吴国太宰,又称太宰嚭。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陷:落得,这里指承担。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浣:洗。

赏析:

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是不同于一般的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

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历史事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越王勾践因此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后来终于灭掉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的结合起来。诗人在为西施辩诬的同时,很自然地把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的奔流,好像在为她所蒙上的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是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是诗人的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感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的糅合在一起,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篇8:崔道融《溪居即事》唐诗全诗赏析

崔道融《溪居即事》唐诗全诗赏析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

赏析:

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薰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却于平常中又显出不平常来了。似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故以此句开首。“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飘进钓鱼湾来。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平和的景象便被摄入画面,再着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

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诗人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静中寓动,动中见静,一切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而透过这一切,我们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阅读题:

1.这首诗勾画的一幅恬静、平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农村儿童形象?

3)本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4)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5)请指出“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两句中用得巧妙的两个字,并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6)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7.这首诗给读者展现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图,富有诗意,请描述诗的意境(画面)、概述诗的主旨。(6分)

8.此诗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小童?对“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诗句中“疑”“急”的妙用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恬静、平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悠悠飘荡的小船 波光粼粼的溪水 掩着的柴门,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热情淳朴 天真可爱

(3)“疑”“急”表现了“小童”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4)运用了白描(描写)或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表现了水乡恬静、优美、淡雅、平和的意境。

(5)“疑”“急”两个字。(1分)诗人用“疑”“急”两个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的惟妙惟肖,十分传神。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3分)

(6)这首诗突出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这样一幅宁静优美的水乡风景画(2分),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2分)。

7.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3分)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1分)描绘了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使人感受到浓郁、和谐而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气息。(2分)

8.心理描写或白描手法。(2分)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2分)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1分)

二:

(1) 诗中的三四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答:“疑”、“急”二字用得最好。把一个正在村边玩耍的儿童看到船儿进入水湾,“疑”是客人来了,就“急”忙跑回去打开柴门迎客的行动写活了。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现来了。

(2) 结合全诗,简析作者用什么手法写“溪居(农村)”景象的?所写景象有什么特点?

答:诗人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绘出一幅素淡清新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春日无闲人,大人都干活去了,只剩掩着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汩汩的溪水,飘荡的小船,玩得痛快的村童……村落宁静,静中有动,一切都和诣而富诗意,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

(3)诗中展现出的是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和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整首诗表现出的诗人的心情是__________。

答:虚掩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临水的村庄(4分,答对其中的四个即可给分);悠然自得、闲适舒坦。

篇9:《溪居即事》崔道融唐诗鉴赏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

篇10:《溪居即事》崔道融唐诗鉴赏

这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薰染。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 。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 却于平常中显出不平常来。似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 ,故以此句开首。“谁家”即不 知是哪一家的 。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 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明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顺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飘进钓鱼湾来。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 ,溪居的`那种恬静 、平和的景象便被摄进画面,再着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 ,生气 盎然,饶有诗意。

乡村春日 ,人们都在田间劳作 ,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 ,撒腿就跑回去 ,匆匆忙忙地解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 。作者用“疑”、“急”二字, 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致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这首诗纯用白描 ,不做作 ,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诗人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淡雅的水乡风景画 :临水的村庄 ,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 ,碧波粼粼的溪水 ,飘荡的小船 , 奔跑的儿童。。静中寓动 ,动中见静 ,一切都极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

崔道融《溪居即事》唐诗全诗赏析

《西施》和《西施滩》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唐诗《送崔九》

韦长史挽词,韦长史挽词崔融,韦长史挽词的意思,韦长史挽词赏析

崔橹《华清宫其一、其二》唐诗赏析

西施咏翻译赏析

唐诗赏析

唐诗之崔涂:孤雁

西施诗,西施诗西施,西施诗的意思,西施诗赏析

《蝉》唐诗赏析

崔道融唐诗《西施滩》赏析(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崔道融唐诗《西施滩》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